不留痕迹

Leave No Trace,荒野之心(台),无痕成长,叶落无痕,孑然无痕

主演:托马辛·麦肯齐,本·福斯特,Jeffery Rifflard,Derek John Drescher,迈克尔·德雷珀,Peter Simpson,Erik McGlothlin,达娜·米利肯,Alyssa McKay,Ryan Joiner,杰夫·科伯,以赛亚·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不留痕迹》剧照

不留痕迹 剧照 NO.1不留痕迹 剧照 NO.2不留痕迹 剧照 NO.3不留痕迹 剧照 NO.4不留痕迹 剧照 NO.5不留痕迹 剧照 NO.6不留痕迹 剧照 NO.13不留痕迹 剧照 NO.14不留痕迹 剧照 NO.15不留痕迹 剧照 NO.16不留痕迹 剧照 NO.17不留痕迹 剧照 NO.18不留痕迹 剧照 NO.19不留痕迹 剧照 NO.20

《不留痕迹》剧情介绍

不留痕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威尔(本·福斯特 Ben Foster 饰)和女儿汤姆(托马辛·麦肯齐 Thomasin McKenzie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父女两人在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一直都离群索居,不和现代社会有所接触。虽然丛林里的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但威尔觉得这才是他们应该有的生活。 某日,政府的工作人员找到了父女两人,强制将他们带回了文明世界之中,虽然在这里吃得饱、穿得暖,但威尔还是觉得自己仿佛在坐牢一般。终于,他决定带着汤姆再度回到他的野生王国之中,可此时的汤姆显然更加愿意待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便利的城市里,父女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自己的意愿和女儿的渴望之间,威尔会如何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古剑奇谭之悲歌咒绿皮车得心拳手夺命小丑死寂逃亡罪爱大脚怪:血溅农场超级飞侠:乐迪加速得闲炒饭临死!!江古田东江密令之江湖宁静的清晨作祟的心男与女厨神下凡圣诞劫我要结婚我可爱的宾杜七人的逃脱草裙舞深陷恐惧倾城十月美眉校探第一季政客第一季第十王朝狗的审判生无可恋的奥托性治疗师小医仙

《不留痕迹》长篇影评

 1 ) 破了洞的蜘蛛网

开头的蜘蛛网到结尾的蜘蛛网,虽然多了几个破洞,人生总有不完美,但不妨碍你过自己喜欢的一生。

从商业剧本来讲,好剧本和差剧本相差太大了,好剧本里面两个人物就算做些平常的、无意义的甚至没有任何举动,都能感觉其中存在对抗。

差剧本总是要硬生生地挑些事出来给人物产生互动,或者靠演员之间夸张的表演。

《不留痕迹》也是那种可以发展无数方向来吸引观众眼球的电影,但全都不要,只取电影本身的基调。

可以说写剧本或拍电影处处存在陷阱,比如到了某个地方,觉得加点什么会很有趣,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的个人癖好,二是觉得可以取悦观众。

如果弄出来的内容不同时满足电影基调和人物状态,大可以去掉。

这是绝大数差电影的一个毛病。

反观本片,举一个场景:他用药换钱,和买方的几句话。

解释男主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他以前可能有什么的经历,他现在内心的状态可能是什么,他也需要钱,他的钱是怎么来的,进一步引出了社会为什么会“帮助”他和她的女儿。

但为什么要这样拍了?

为什么不给观众多一点提示,多一点场景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了?

那么,这里,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通过解释或重现让你去感受人物内心,好的电影每一分每一秒其中的气氛,你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

现在的情况是人总体上越来越物化或媒体化了,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也肯定在某时某刻那些物化或媒体化的人会特别的耀眼、精致、出彩、刺激,就像商业大片一样。

但我还是喜欢那样的人,你很难说她出彩或不出彩,但却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想。

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每一秒都很舒服。

另外,如果确实想看本片,但之前没有看过类似的电影。

我的建议是先看《追捕野蛮人》《神奇队长》《瑞士军刀男》其中一部或几部。

四部都可以划分为现代丛林电影,但本片不是传统类型的剧本。

 2 ) 世上每一种不得不分开的别离,都是摄人心魄的

一个退伍大兵因不适应社会的各种问题,选择带女儿在森林隐居着,后被发现,被带回生活救助中心暂居。

父亲择机带女儿逃离,又开始森林的隐居生活。

父亲因不小心事故差点丧命,又使得父女回到有人群的地方。

当父亲再次要带女儿去森林时,出现了分歧,最后父女含泪分离!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叶落无痕》却处理得迷人无比!

当某地竭尽所能的强调情节曲折、各种反转时,欧美国家已经相当高比例的在探讨人性和内里更深层次的东西!

也许,所有地方的电影初期都需要经过这样的开始!

一如表演,“放松”和“生活”有着微妙却是质的区别!

如果从初始就“讲究”表情各种外化的丰富呈现,很容易把完美的故事演假咯,而且很难真正的“生活化”!

如果不信,你可以照着如何一部纪录片依葫芦画瓢的演一下,你就知道差距了!

而剧本也是,当编、导、演,甚至资方都倾向于迎合高大上的外在的口号型大开大合,那这个区域得有堕落了!

PS:世上每一种不得不分开的别离,都是摄人心魄的……

 3 ) 不留痕迹

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一个热爱大自然但懒惰窝囊的父亲,当懦弱和逃避变成了习惯,女儿也会离你而去,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

 4 ) 叶落无痕

晚上趁拷贝电影的时间里看了一部,当作是休息。

这部《叶落无痕》蛮有深度,让我想起了以前一个趣闻,我记得应该发生在老美,大家都知道人有时候会过敏,而有位女子让人惊奇的是,她说自己会对Wi-Fi信号过敏,还为这事状告电讯公司,最后的结局居然她还打赢了官司,但虽然是赢了,总也不能把她家周围的所有的信号都屏蔽吧,据说是给了她一笔巨款,然后她在深山老林里买了间房,过着没有网络的生活...这部电影确实一下子让我想到了这个新闻,主角带着女儿生活在一个城市的森林公园里,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然后一个小失误被巡逻队发现,这里不得不赞扬下社会福利了,居然还给安排房子还有专门社工照顾,但这人天生骨子里就是热爱大自然的天性,最后还是回归野外生活。

有点反物质文明的味道,让人不由得深思很多,大家现在每天奔波劳碌到底为了啥?

 5 ) 克制的叙事,是导演对观众最浪漫的告白

在第4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上,导演黛布拉▪格兰尼克凭借《不留痕迹》击败阿方索▪卡隆,拿下了最佳导演。

《不留痕迹》,是这个独立电影人在继《冬天的骨头》之后的,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又一力作。

只不过这一次她将视角投放到了患有PTSD的退役军人身上。

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唯一与外界的接触就是去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某天,当女儿汤姆不小心被人发现,父女两人平静的森林生活由此被打破。

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的戏剧冲突得以真正构建起来。

当社会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父女两人经过一系列了解调查之后,把他们安置在了一户愿意收留他们的人家中,当然这样的善意帮助是需要男主通过劳动来获得的。

在这期间,女儿很快地融入了社会生活,而父亲却一直显得无所适从。

……很快,父亲再次带着女儿逃离,再一次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但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与父亲的矛盾逐渐凸显。

其实,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包含了两层:外部冲突是父亲森林独居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群居生活的对立;内部冲突是父女在难以割舍的亲情与两人最终选择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立。

并由此在两人之间所产生的内心矛盾、挣扎、别离才是最令人揪心的。

一边是父亲教授女儿各种森林生存技能(独居)。

另一边是女儿让父亲感受蜜蜂的能量(群居)。

这是他们为了彼此能够生活在一起,所做出的各自努力。

……电影结局有好几种落入俗套的可能,无一例外导演都完美避免了。

另外,在影片中导演多次使用了一个关键意象来暗示父女最终的结局。

那就是海马。

海马项链、女儿阅读的关于海马的书籍、海马形状的橘子皮。

海马属于雄性繁殖,并且海马爸爸在生下小海马之后不会再照料并保护他们,而是把他们放回海水里,让他们独立成长。

影片到这里,戏剧冲突的建立、发展、解决都已全部完成。

……但我认为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并让我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在于它产生戏剧冲突的本源。

有一类艺术作品,你不仅要关注它讲了什么。

还要关注和了解它没讲的是什么。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对它久久不能忘怀,就来自它没讲的那些东西。

我们只知道父亲患有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种病症给病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常人无法想象到的。

然而导演却只用了几组镜头一带而过。

还有他们在逃离过程中,父亲受伤被好心人收留,并决定再次离开时,女儿却表示了相左的意见。

“你接受不了的事,不代表我也接受不了。

”这会让观众好奇,他们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另外在影片的第11分钟,父女两人谈到了母亲。

当然,这也被导演用寥寥无几的台词给带过了。

为什么母亲会缺席女儿的成长?

这个家庭曾发生过什么?

(再次联想到海马的雄性繁殖)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一无所知!

他们的过往被消抹掉了,而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他们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

观众会自动用想象去填补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经历。

这就是艺术接受。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塞尔提出了“空白”和“召唤结构的理论。

他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的“空白”,当读者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于本文,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

让我再举个例子,那就是法鲨主演的《羞耻》。

同样过往被消抹掉的兄妹,他们两人在伦理道德和情感之间来回挣扎与纠缠……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自杀前给哥哥的留言,让我对这对兄妹的成长背景产生了好奇与疑问。

……看完这两部作品,都让我有一种去跪求导演或编剧的冲动,请给我看看他们的背景小传好吗!

导演的欲言又止,却让观众欲罢不能!

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导演以其克制的叙事,让观众也参与到了影片的艺术创作中来。

《不留痕迹》经过导演和观众的共同艺术创作,最终而成。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牵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影片的最后,当女儿说他不得不走

当父亲消失在广阔辽远的森林里

我们知道尘归尘,土归土,每一片叶子都静静地落下来,毫无痕迹。

每个人都在既定的命运里各行其道。

首发于公众号【朴晏】

 6 ) 这正是我所渴望的生活呢

人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社会动物,这个社会里的每个成员具有独立性的思维意识,这让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但是从众性心理又会使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个体的判断力,行为力。

群体的规模性越大,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也越容易被群体所同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被群体所改变,这使他们孤立于群体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ptsd是一种严重心理创伤导致的应激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使威尔对人群以及城市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这让威尔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威尔成为了社会群体之外的边缘人。

他领着女儿远离了城市,住进了公园的森林里,森林里有长满青苔的大树,有时候阳光会从树叶之间漏下来,清新的空气让人无比放松,威尔有一手好的求生技能,他能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照顾好女儿汤姆,还能传授她知识,这个男人真的是很厉害了。

虽然在野外求生不易,但是父女俩在森林里生活倒也自在快活,对于患有ptsd而言的威尔,这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

但是对于汤姆这是不公平的,汤姆并没有机会在父亲与社会群体之间选择,她愿意追随父亲是因为她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围绕着威尔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愿意呆在森林里是因为威尔呆在森林里,对于汤姆而言,威尔就是她从众心理的核心,后来汤姆真正的接触到了社会群体,她开始逐渐把威尔身上的核心转移到了人群里,亲情是维系着她和父亲关系的纽带,也是汤姆愿意待在威尔身边最主要的原因,被铲车破坏的小家园暗示着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对于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只能是威尔送走汤姆,让汤姆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

古时候陶渊明老爷子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老爷子大概是厌倦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加上仕途的不顺,所以选择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以慰籍疲倦的心。

高更也是画画不顺心,直接选择跑去塔希提岛和原始人生活。

《荒野生存》里男主角为了寻找自我而离开文明社会。

《金氏漂流记》因为逃避高利贷索性居住在无人的小岛上。

这些远离人群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个体的意识与群体意识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如果彻底脱离群体,会感受到孤独,孤独是一种自我寻求价值的过程,这样的价值使个体在群体之中拥有存在感,可是当个体脱离群体太长时间,他们也会习惯脱离群体的生活,这并不是逃避生活,也不是拒绝生活,而是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曾经我以为我能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独立独行的活着,喝着烈酒,挥洒着青春,四处流浪,望着陌生的景色吸着寂寞的烟,后来我发现人活在世界上总会有所牵绊,这牵绊有时候让人伤痕累累,边缘存在的个体总容易受到群体的同化,我渐渐学会戴着面具行走于世间,喜怒不再形于色,遇到不同的人就换上不同的面具予以应对,晚上睡觉的时候,听着分针行走的声音击打着夜的宁静,我也知道我已经渐渐失去了面具下真实的自己。

后来我不再奢求年少时所期待的生活,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摘下虚伪的面具。

雨天,下夜班坐车回家。

迷迷糊糊的睡过了站台。

下车以后发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沁人心脾的空气让我的意识开始清晰起来,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似乎有鸟儿蹿行于林中枝间,远方云屯雾集的地方隐隐约约能看到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峦间没有植物覆盖的白色石头格外显眼。

夜里睡觉的时候梦到自己回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这次没有折头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而是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头也不回的走入了那树林之中。

树林里有着鹿角发光的麋鹿,树干上爬满了生机盎然的青苔,脚旁是嫩绿的植物,不见花朵,却有幽蓝色的蝴蝶徘徊于植物之中,抬起头的时候也能从树枝间看到点点星光。

后来醒了过来,在时空错乱的恍惚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梦境,万籁俱寂的夜里竟然有种莫名的失落感,真希望可以回到那树林之中,无论那树林是现实还是梦境,那一瞬间真的好想开始一种脱离人群的生活,展开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即使是深夜,诺大的城市依旧灯火辉煌,这本该是一个热闹的城市,可是总觉得这热闹似乎与己无关,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依旧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在目不能及的地方,千帆过尽的角落,夜晚有虫鸣的地方是我的家乡,从前我总想离开它,而如今想起它的时候总会双眼湿润,那里没有盛世繁华,没有鲜衣怒马的俊男俏女,却有着烟岚云岫的山峦,有着往来阡陌中的故友,或许无法去到梦境中的世界,但是此生的句号能够停留在家乡二字之后也是极好的。

如此人生,足矣。

如此人生,只能想想。

谢谢你看完我的影评。

 7 ) 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深夜12点,一名小学家长在班级群里问女老师:“睡了吗?

”老师回答:“睡了,有什么事?

”那名家长说:“你睡觉了,我闺女却写作业写到12点还没睡。

”随后这个挑事儿的家长被老师“请”出了班级群,但是却有很多人支持家长的做法。

其实像这种不满教育体系的家长有很多,有条件的可能会请家教,让孩子在家里自学;还有的可能亲自上阵,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辅导子女;更极端的则像电影《神奇队长》一样,将孩子们完全与社会隔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当然,就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状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那些敢于做出另类选择的人,往往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由黛布拉·格兰尼克执导,本·福斯特主演的影片《不留痕迹》,就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普通人对于子女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女,他们像“荒野求生”类节目一样,长期生活在森林公园的帐篷里,靠采摘野菜、收集雨水为食,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才会走到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父亲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士兵,他不仅教会女儿野外生存的能力,还教她如何隐藏踪迹,因为他们不想被外界打破隐居避世的生活,这也正是片名“不留痕迹”的来源。

影片并没有明示这对父女隐居的原因,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推测父亲是在服役期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这导致他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并且厌恶一切现代化产品。

隐居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静谧祥和。

直到有一天,这份静谧被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打破,随后警察和志愿者搜索到他们的露营点,并且把这对父女带回了救助站。

救助组织发现女儿正是上学的年纪,于是对父亲进行了心理测试,以确定他是否有虐待子女或者反社会倾向。

不过这些心理测试给人的感觉非常宽泛,恐怕正常人作答也会得出心里不健康的结论,这也是对主观偏见的一种讽刺吧。

志愿者还对女儿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测试,发现她的读写能力甚至强于同龄人。

原来在隐居期间,父亲经常和女儿一起下棋、阅读,还会督促她做功课。

不过根据法律规定,女儿还是要到正规学校上学。

于是志愿者把这对父女安顿在一个愿意提供住所的农场里,并且帮他们办理入学手续,以期待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这对父女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这些帮助虽然是善意的,却不是父亲想要的。

那个农场主对父亲说:很多人都幻想有你们这种生活方式,但是我很高兴能有现在的结果(指他们回归社会)。

本质上,农场主和志愿者们是慷慨的,他们不仅提供物质伤帮助,还带这对父女去教堂礼拜。

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花花世界,还和不少同龄人交上朋友,而父亲依然厌恶现代社会。

有一次女儿离家晚归,她对父亲说:“如果我们有电话,我就可以打给你了。

”父亲则回答:“永远都有方法不通过手机联系。

”在农场生活的这段时间,父亲需要帮农场干活作为回报。

这个农场的主营业务是种植圣诞树,就是将杉树修剪成整齐划一的造型,然后用机器打包运往各地售卖。

这份工作对父亲来说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在森林隐居期间,他周围的树木都是形态各异的,自由生长;回到文明社会后,他就和圣诞树一样,被迫与主流保持一致。

其实对于隐居者来说,他们避世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参与经济活动、不想应付社交场合,而主流社会显然无法理解和尊重这一点。

农场里的生活当然不是父亲想要的,于是在一个早上,他和女儿偷偷溜走了,逃到了更远的北方森林。

父亲的计划并没有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虽然继续和父亲流浪,却渐渐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方式产生厌倦。

北方的森林更加寒冷,露营的条件更艰苦了,女儿差点被冻感冒,父亲也在一条小溪边扭伤脚,差点被冻死在森林里。

幸亏得到了森林附近一家好心人的帮助,于是他们就在好心人的房车里借住了一段时间。

等到父亲的脚伤痊愈后,父亲又想再一次的逃离,女儿则决定留下。

在以前的日子中,父亲从没有征求过女儿的意见,这一次,他终于明白:如果救助机构无权让自己重返社会,那么他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收留女儿的女人说,森林里有很多像父亲一样的隐居者,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挂在森林里,让那些隐居者们自行取用。

和父亲分开后,女儿接手了这项工作,这成为她与父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

其实像父亲这样的消极避世者,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部《树上的男爵》,主人公因为与家人的矛盾选择在树上生活,他搭建了树屋,还学会了在树上打猎和取水,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地面。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主人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到阿拉斯加隐居,最终因为吃了一种有毒的植物,死于食物中毒。

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很自由,返璞归真。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断绝自身经济属性的“消极抵抗”。

其实怎样去看待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毕竟敢于对社会主流说“不”,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了。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8 ) 关于Leave No Trace,向往的丛林生活

我是熬夜后早上七点开始看的,结果停不下来,所以又撑着来写这个,且简单就观影感受大概介绍一下剧情。

父女生活在森林公园中,尽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父亲是个上过战场的退役军人,可能因为战后综合征拒绝融入社会。

带着女儿过起了原始生活。

女儿的所有教育都由他来负责。

这里插一句,其实人类生活进步的意义只是增加了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原始的采集式生活并不会消耗太多时间,所以会空出大量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于是人类发明了游戏、诗歌、艺术、学术去打发时间,人类在进步中也渐渐忘记了工作、学习和娱乐是为了生活。

但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影片的前一部分我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的,所以深感向往。

后续剧情每况愈下,矛盾激化起来。

先是被公园管理员发现,遣送到一家种植圣诞树的林场生活,但是父亲依然不习惯这样亲近社会的生活,希望离开。

于是带着女儿去往华盛顿。

在中途的林区下车。

因为此地海拔较高,气温更低,在迷路后两人面临了失温的情况。

熬过艰辛的一夜后,两人找到了一件林中小屋。

生火取暖果腹后,父亲决定去采购食物,却彻夜未归。

女儿独自一人留守在小屋,点燃无数蜡烛希望给夜归的父亲指明方向。

次日女儿决定外出寻找父亲。

在一道山坡下的小溪中发现父亲。

此时应该感谢人性中的美好,陌生人的善意在本篇中一直出现,他们一直在帮助父女二人。

父亲养伤期间,女儿渐渐融入了人群,与邻居渐渐建立起了关系。

而父亲每天都在期待着早日康复,可以离开。

其实我觉得此刻如果结束,电影会显得更加温馨。

但是没有矛盾就没有好作品。

所以终于父亲和女儿的决定出现了分歧。

父亲恐惧人群,希望远离社会,回到山里去。

女儿还很年轻,没有体会过生命的多彩,希望留在这里。

这个片子方方面面都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即使矛盾也是用无声的细节去处理,所以没有激烈的地方,恰如片名,落叶无痕。

不过Leave No Trace 的本意不止叶落无痕这个意思,也包括别暴露等意思。

翻译成中文时就比较难办了。

尽管没有激烈的镜头和对白,片子依然反应了战争对人类生活的残酷性,彻底改变了两代人的生活。

另一面父女两代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不同又暴露了生活态度的问题。

同时都市生活还是原生态也值得深思。

还是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各位观众,见仁见智。

是部不错的片子。

 9 ) 愿你有群居的能力,孤岛的权利

电影《leave no Trace》(叶落无痕)是黛布拉·格兰尼克导演的一部剧情片,根据Peter Rock的同名小说改编。

本·福斯特、托马辛·麦肯齐主演,于2018年6月29日在美国上映。

导演黛布拉·格兰尼克作为圣丹斯独立电影专业户,始终关注边缘群体。

继《Winter’ Born》(冬天的骨头)后,这次将视角放在PTSD患者上,克制、温柔地讲述了一名患有不可治愈的PTSD父亲,带着15岁的女儿在森林公园中生活,由于女儿无意被一名陌生人看到,他们的生活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故事。

该片中的父亲是一名创伤后遗症患者,远离人群,在深山中独居是他唯一可以正常生活的方式。

片子开头的微风、零星的鸟啼、摇曳的枝蔓、大片的青绿表现父女俩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父亲通过军队伪装三要素:色泽、阴影、形状等类似的军事训练,教女儿如何在野外生存。

看似祥和静匿的生活,暗含危机:林子路边的施工队,隆隆的机器声,让父亲感到不安。

一天清早,女儿被无意闯入森林的陌生人看到,由此引来了森林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两人被隔开接受询问。

在接受测试的过程中,女儿超前的知识水平让社员惊讶同时提出除了知识,也应接受社会技能的培养;父亲则一连串的心理测试如:“你很有集体荣誉感”、“你是否感觉疏远或与人隔绝”、“你无法感受到悲伤或爱的感觉”时,情绪崩溃,最终父女两人被迫接受人道主义的关怀。

政府为他们提供的条件非常优渥:偏远乡下的一间装饰不错的别墅、几户善良友爱的邻居、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同事帮女儿办理入学手续。

女儿也在逐渐适应现代生活:学骑自行车、结交新朋友、参加社团活动,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可是父亲第一天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将电视藏于柜中、不使用任何通讯设备、彻夜难眠,在痛苦的焦虑中带着女儿逃离到寒冷的深山里,因途中天气恶劣,女儿体力不支危在旦夕,父亲竭尽所有维护女儿生命,最终得救。

但次日父亲在下山采购生活用品时不慎晕倒,两人被迫再次来到群居生活中。

但任何人的帮助都会让父亲痛苦万分,于是再次提出离开。

然而这次山脚下的生活经历,女儿被群体生活散发的魅力感染,拒绝了父亲的要求。

纵然父女情深,万般不舍,但两人最终选择尊重彼此的价值理念,以拥抱和解,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在电影节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因为他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们容易忽略或者视而不见的问题。

(一)、 话语权分析:主流文化与边缘人群“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

最初是威廉斯在《关键词》(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对其进行考察,主要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后来葛兰西其赋予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

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

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著名的Fairclough 话语分析框架,它提出:“话语通过一系列的陈述和言说,系统地建构它所言说的对象,塑造我们对相关事物(包括人)以及自我的认知,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话语被认为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它虽然不易被察觉,但却具有强大的力量,话语背后隐含着的意识形态和权力”。

但凡人们生活的社会文明都会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输出,且总是占据话语支配地位。

群体社会也一直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暗示:人的具体行为会根据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卢因的“人类行为场理论”也在说明:“人的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米德的“社会互动理论”则进一步说明:个人社会化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个体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主流价值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依赖强大的宣传力度和无孔不入的教育,让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人类能有今日的创就得益于群居,所以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互动共生,人类应该摒弃落后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文明。

但是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理念的推崇并不意味着边缘的东西就是错误的。

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时代,但是精神上的侵略,文化霸权主义依旧是当今后殖民时代的一大特征。

影片中的父亲既是患有PTSD老兵的少数群体代表,又是崇尚山野生活的边缘群体的典型;而人道主义者既是主流文化的主导者,又是现代文明的缩影。

以父亲为代表的边缘群体的生活方式显然被人道主义者认为是不符合主流甚至是错误的,试图通过救济、帮扶,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期望其能归附到现代文明中。

政府对父女俩的一系列援助,他们是那么热情,主流,正能量,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与父女俩对话时也表现的彬彬有礼。

看似是站在尊重的立场上帮助他们,实质仅仅是人们想当然地把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理念灌输给他们,企图教化他们,这和我们提倡的尊重多样化的生活理念全然相悖。

人道主义救助者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热情帮助的人到底需不需要他们的“救济”,他们的人道主义关怀到底是在救济边缘群体还是在毁灭他们。

影片中,两者的冲突碰撞主要体现在两处:一是在救助未成年人福利机构。

女儿说她的家在森林里,但是跟她对话的女孩儿却认为那意味着她没有家,家应该是住在房子里而不是住在森林的帐篷里。

导演通过孩子的视角,在细微处让我们看到主流文化对边缘群体的不理解、不认同和不接受。

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也是最典型的小众群体当属LGBT了。

从《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到《丹麦女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再到今年的《爱你,西蒙》,这些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LGBT群体中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境况:假装自己很“正常”,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以避免受到各种来自亲人、朋友、陌生人的歧视、排斥、身体暴力和精神伤害。

但压抑本性又带给心灵巨大的创伤。

根据石黑一雄同名小说改编的《别让我走》讲述的则是更为边缘甚至不能被当做“人”平等对待的克隆人群体:没有被接受,没有被认同,更没有被尊重,宿命就是死亡。

身份属性决定了群体命运:他们的人生被认定为“行走的器官保存器”---为“正常人”提供器官直至生命衰竭而亡。

这些被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众群体尚且如此,千千万万个更为边缘的人,他们的生存又是何等境地?

不敢想象。

另一处是父女两人被发现后,政府官员把他们在森林中的帐篷以及附近一小批离群索居者搭建的房屋全部推平。

这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群体大声呐喊的“why”被机器的隆隆声掩盖。

他们的绝望就映在那些支离破碎的残骸上。

仿佛现代文明在无声的宣布:不想融入就得不到尊重。

影片中的父亲深知现代文明下的交往规则,表面配合人道主义者的一切安排,却在无人时告诫女儿:表面充分的合作背后是为了换取个人空间和自由。

最终却发现主流文化渗透在生活的边边角角,人道主义者的关怀更像慢性毒药,步步侵蚀他追求的孤独和自由。

这难道不是主流文化对边缘群体肆无忌惮的碾压的最好证明?

这难道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文化压迫小众文化的霸权行为?

有些人群比起被铭记更愿被遗忘,但在文化霸权的统治支配下,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总是妄图其意识形态和权力能够包围所有人。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小到独立个体之间的矛盾,价值理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冲突和压迫。

影片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细节:女儿对群居的现代社会并不像父亲那样排斥,流露出的好奇揭示出两人价值理念的不同。

二人回到森林之后的行为是在下棋。

这场博弈更像是女儿的快速成长,接受新鲜事物与现代文明和父亲的安于山野生活价值观之间的较量。

作为叛逃主流文化的化身,父亲带着女儿逃离政府给他们安排好的生活和角色,但女儿在逃离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开始时,女儿亦步亦趋跟随父亲,后来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群体生活教给她的信任、现代文明带给她的温暖,让女儿开始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看待父亲一直逃离的世界。

本来作为边缘弱势文化符号的父亲,在他们两个人的小团体里成为了主流的价值符号。

而女儿的成长选择和父亲的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就如同另外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试图摆脱文化独裁统治一般。

从细微处见导演立意深,影片再次体现出话语霸权的影响无处不在。

如今,我们提倡保护文化多样性,尊重个体独立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相同情况时,我们能否做到真正认同不同群体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能否做到真正尊重多元化的理念和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影片的最后通过塑造一个追求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群体,寄予了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女租客会定期给像父亲一样追求独自生活在森林里的人输送生活用品,同时为享受群居崇尚文明的群体提供处所。

整个人群的生活就像是文化素养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充满着和谐,尊重,关爱与惬意。

影片并非赞扬特立独行,也绝不是批判主流平庸。

而是我们不应觉得那些回归主流文化的人多么糟糕,就如同我们也应该尊重那些非主流的文化与价值观一样。

过去,人类为了生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走过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来到了现代文明时期。

如今,文明发展带给人类最大的礼物就是:人类不用必须紧密的生活在一起,我们期待的更进步更文明的世界是让不同群体都可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每个人都有选择做或不做一座孤岛的权利,因为这是自由。

正如片中所谈唱的《Angel of Mercy》(慈悲的天使):“we both share a moon and a star,maybe you safe may we both find a place with a heart”.

 10 ) 最好的结尾

(文/杨时旸)《不留痕迹》是一部难以名状的电影,它没什么大开大合的情节,而更多的在展现一种氛围,一种象征,像一则短小的寓言。

它的故事异常简单,一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里生活,野炊、帐篷,原始、简陋、自给自足。

于他们二人而言,这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但于旁人而言,这就是无需辩驳的流离失所。

这片林地属于国家用地,在此生活违反相关法律,他们偶然被一个施工队发现,警察前来将父女二人带走,从此,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了。

如果从细部去观察,《不留痕迹》所涉的暗含议题很多,比如退伍老兵的安置与心理重建,比如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同伴教育,比如边缘群体的救助与个体自我放逐的权利等等,而显然,这个故事并非指向社会批判,而更多的在于探讨个人的心灵史。

变化发生在父女俩被重新安置之后,他们重新进入“现代文明”,电、煤气、自来水、工作、报酬,一种世俗的循环系统与交易方式,女儿很快适应甚至爱上了这一切,但父亲始终疏离,努力寻找重返原始森林的机会。

黛布拉·格兰尼克 ——《冬天的骨头》的导演在自己这部新片中,用一种水滴浸染纸面的缓释方式,一丝丝呈现父女间价值观和世界观层面的分道扬镳,外部仍然维系着某种感情共同体的表征,但内在碎裂的声音清晰可闻。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故事在讲述有关于成长、蜕变、从“母体”中脱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撕裂、慢慢成熟的过程,它用一个小格局的故事反射一种宏大的和普遍的寓意——个体生长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最初,在林地里,女儿看见旁人掉落于地上的项链,本能地感到喜欢,那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美好、文明的本能向往,而她的父亲一把拽走了她——这成为了整个故事最具有象征意味的一个细节。

是的,默不作声的细节成就了这部电影,它们不动声色但准确地指向某种精神意义,比如,父亲最热爱的是林地,但他被安置之后,得到的工作却是砍伐小松树整理打包后运往城市制作圣诞树,砍伐野地生命而运往城市中产阶级的家中沦为虚妄的装饰,这对于父亲来讲,近乎于惩处,也是对自己此前生活与信仰的抹除与否定。

这个故事有一种难以言明的鬼魅力道,但仔细想想,生发出这种力道的其实就是“否定”,男人否定了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和法律系统否定了他的选择,彼此间的拉锯、撕扯、对抗之中氤氲出了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而除却他与世俗世界,他与女儿之间也渐渐从一体变成分裂,继而彼此否定。

但这否定不是敌对,而是阻隔。

《不留痕迹》所呈现出的就是每个人都是孤岛,企图联结成大陆,但终将失败,但这失败之后,并没有灰色与颓败,只是有的人继续重整旗鼓,有的人乐于安享孤独。

从结构上分析,这是个循环再循环的故事,从逃离开始,之后是被纳入,再逃离,再纳入,这其中有被动也有主动,无非自我解构,又被体制和文化惯性结构,有人拼命破解,有人拼命融入。

有的故事面对这样的彼此隔绝或许就奔着对峙的路子写下去了,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不同,继而尊重和谅解的一丝哀愁与散淡。

女儿在那个新的落脚点认识了新朋友,养蜂的老人让她见识了蜂房,“能让它们信任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老人看着落满手掌的蜜蜂说道。

她在讲述什么?

无非在讲述亲近,人与人的聚拢,社交,亲密与信任,女儿更热爱这一切,夕阳下的聚会,弹起吉他哼起民谣,一次拥抱和一瓶啤酒,以及人们无欲无求的笑脸,彼此间的帮助,遮风避雨的墙壁与屋顶,而父亲却仍然义无反顾地独自返回荒野。

故事的首尾,有巧妙的呼应,最初的时候,父女间联手“演习”,躲避前来寻找自己的警察,他们配合默契,女儿永远跟随在父亲身后,而最终,分别的时刻,两人只能默默对视彼此流泪,谁也无法挽留谁,但他们仍然知道让对方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尾。

《不留痕迹》短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部电影绝对是无聊透顶,纯粹的浪费时间,一些无病呻吟的评论更是如此。看电影还想从中学到什么,领悟什么,探究背后是什么,纯粹脑子有病。这些虚构文学,虚构艺术,的高大上,深刻内涵全都是一些人强自赋予上的。

4分钟前
  • 沉浮
  • 很差

父女倆就不像能在山中離群索居的人,感覺只像登山露營愛好人士。少了點說服力。整部電影也比較平淡。如果是喜歡的男女主角也許會覺得好看,這部我只能抱著想看看結局而用快倍速看完

8分钟前
  • 綠豆怪
  • 较差

7

13分钟前
  • 莹航
  • 还行

nonono 小孩好惨🥲

17分钟前
  • 甜虾好吃
  • 较差

根据真实长篇悬疑小说改编破烂剧情,破烂主角们,破烂的口音

20分钟前
  • wonder
  • 很差

心痛

24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还行

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很温和的展示。现代生活之所以这样累,是因为它是一张巨大而坚固的网,每一个环节都关联着好多个环节,你的人生被死死的框定在里面,所谓的自由选择其实很有限与可疑。我们能不能摆脱开那些身份,工作,职业,亲朋故友的牵绊,离群索居而依然能过好,包括被尊重,认可?这是一个社会最终真正实现了先进性的一个标志。没有它,我们不过是被裹挟的可怜人。

28分钟前
  • 无语
  • 较差

原著《My Abandonment》感觉此名更符合影片的感觉。海报好评,演员好评。7.5分+0.3分片尾曲+0.2分PTSD的影射。我们每个人都有病,不是吗?无需多言,静静的让身体自己康复可好。感人的一幕是,把女儿冰凉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最后的三十分钟慢慢的诠释了父女两各自的心里状态。蜂群是一个隐喻。女儿用手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想让父亲也尝试,然而他身不由己。就像短片《精神分裂症》里面一样,病人的痛苦常人难以体会,我们无权帮他们做让他们不舒服的选择。哪怕是善意的。最后的结局也很棒,如果在国内可能做不到这样,亲情的捆绑,一句“为你好”就可以让你放弃自己的选择。——片尾曲: Moon Boat Kendra Smith & The magician's Orchestra

29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推荐

剧情本身略显平淡,看罢却让人能深思人情冷暖的一部片子。有战后PTSD的男主带着女儿生活在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中,买生活物资不得已才进城,平常就是食野味、住帐篷,直到某天被林业局工作人员发现,后来被政府安置住进森林小屋中,并开始参加社会活动,但父女俩最终还是要离群索居,父亲在外出途中跌落致伤,女儿无奈之下求助于人,接触起来才放下了心理防线。其实爱和善意就形同海报上的那几束光。。。

31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看来我对于控诉自由的文艺片是特别的无感

32分钟前
  • CreepF
  • 较差

私人观点:一个父亲的伟大,不是在于教育儿女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而是让儿女面对生活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并且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着。全片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33分钟前
  • 光怪陆离之前
  • 很差

看得。十分。憋屈。

34分钟前
  • 👋
  • 还行

和“神奇队长”一样都是反物质文明的丛林乌托邦题材,但女性导演用包容取代了对抗,给厌世的现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画得温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学会了放手。小女主太灵了,真人比电影里还腼腆,才满18岁!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绿+慢,我不喜欢。20200420

40分钟前
  • 野草
  • 较差

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但Ta更是他自己。Ta有自己的思想、三观、爱好、性格,Ta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Ta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Ta自己的样子。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

45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显得有些赶本福斯特搞得这么沧桑实在有些...

50分钟前
  • 南瑾
  • 较差

真不能纵容自已,克服拖延症去做完一件小事才是找回生活之途

53分钟前
  • 捉҉依҉茵
  • 推荐

一对喜欢生活在野外的父女,不被人理解,显得跟社会格格不入。让人比较看不下去的电影。父亲一直想逃离社群生活,而这并不是女儿的意愿。她父亲这样是因为战争的创伤?有些自然的静谧、和谐生活的片段还是令人憧憬的。

57分钟前
  • hayden
  • 较差

舒服,小女主很好

58分钟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