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戏还挺抓人挺紧张的,我比较喜欢两个部分的诠释,一个是杀完人一脸脆弱无助,颤抖着拿着枪出来把自己交给别人的时候,首先被握住的是手而不是枪,被治愈到了;还有是杀掉那个“妈妈”的时候,明明那么爱,但是还是...那一段的脸部变化真的绝了。
结尾有感动到我和美到我,整体也好看,节奏和演技都没得说。
虽说如此,但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聪明”,太“讨巧”了,选用了很多被证明是能被夸赞的元素,有点刻意和商业。
这些元素是挺广的,政治上上层的腐败,高科技的反思,双重人格的噱头(当然二宫演得真很好,只是针对题材),别国间谍,悲惨童年,残缺美好,泽野弘之(不)...这些虽说在片子里结合运用地还算不错,但堆积起来广而不精,很容易让人觉得有点在刻意地故弄玄虚,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专注在一点上细腻深刻地挖掘,喜欢剧情上更多情感上的表达(然而这点上的演员互动太少了)。
另外可能是原著的问题?
“主题”选得太高大上了,“解谜”的过程好像太过简单,没什么高科技的感觉...比如搜数据居然检索不到邮箱这个早有的提示;以及杀完人居然不处理一下让人把手机捡走,这都是不太合理的地方。
不过我真的好喜欢戴眼镜状态的神乐,稍微有点小得意小骄傲,理性会收敛情绪但又展露出一点脆弱感,实在是太棒了!
我很喜欢看侦探电影,所以我很不喜欢这一部电影。
朋友在看东野圭吾,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我需要承认,电影放到十几分钟,我就有点失去耐心了。
男主角发现自己被自己开发的系统认作凶手时,我承认,那一点我觉得还不错,于是我开始了一惯的推理,当时我第一个想法是——导演,你只要不是弄了个多重人格就行。
电影继续,我发下电影不是单纯的推理,而是在讨论科学-安全之类的问题,可是这一切让我第一个想到的电影是《千钧一发》,一部涉及科学歧视的电影,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反过来看这个白金数据,对于类似的问题的讨论的深度远不及《千》,紧张程度也不够,推理,算了吧,一个多重构人格就敷衍过去了。
我曾看过一些横沟正史参与的侦探电影,年代很早,七几年,八几年,似乎还有六几年的,画质糙的可以,技术所限嘛,但是,其推理的严密性,后来翻拍的以及新出现的侦探影、视剧,罕有匹敌者。
那个时代的电影把所有细节告诉看电影的人,真的是所有细节,只要能观察到、注意到,就会有完整的证据链,推理出真正的凶手。
现在的日本侦探电影,经常会冒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证据、证物,而镜头在讲述破案之前没有出现过。
这一部,还不如呢!
侦探小说法则里有一条是凶手不得是双胞胎,不过由于法则是在上世纪30年代定的,现在应添加为凶手不得有多重人格。
虽然本剧的凶手没有双人格,但相关嫌疑人的双人格设定,犹如催泪剧里的白血病一样让人觉得太过刻意。
电影开头高科技的设定和凶案直接把本剧推到了高潮,而双人格的出现一下子就让观众失去了好奇心,作者编造出双人格这个设定,就把犯人是谁的问题从观众合理推断的乐趣给剥夺了,因为最终的犯人无非就是出场的这几个,到底谁是犯人则完全是由作者来编造理由设定的,而不是给出线索来让观众推理的。
之后的剧情也就成了作者要如何一点点来说明他所制造的理由。
大段的追逐由于嫌疑人不是什么特工而显得非常的不合理,那么多警察加上监控,就让嫌疑人跑了两次,只能说明警察蠢以外,对剧情对人物塑造丝毫没有一点用处。
节奏上开始是紧凑的,随着无必要的追逐结束后,节奏就一直是缓慢的,让人瞌睡。
高潮通常都是放在后半部,这部片却把其放到了开头,只会显得索然无味。
演员的表演也只能算的上中规中矩,除了外形以外没什么亮点。
三星是给结尾的,虽然没有很好地尊重原著,但坏人终被惩处的结局还是很正能量,就是现实性不强。
看完原著的结局,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的,毕竟个人的力量很难撼动一个强大的政权。
一些政策和法案就是为权力阶层的少数人服务的。
至于对水上教授从小操纵两人的解释,也还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发挥了想象力,可见编剧的创意。
现在来谈一谈电影情节的安排。
一开始拍的追逐镜头拙劣得像效仿香港警匪片好么,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交待一下男主的出身背景以免结尾太突兀。
这么一大群警察追一个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跟了两次还跟丢了是想说明日本警察没本事吗?
因为一场没有来由的爆炸就以为嫌疑人葬身火海也太没专业精神了吧?
精分在很多小说和电影都有用到,要如何呈现也是对导演的一个考验。
男主的精分是一段时间一个本体,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自己不断闪回对话吧,但是逃跑过程中经常发生男主突然痛苦状双手抱着大脑,另一个自己就同时出现了,而且还在脑中传输了图像的信息。
这是怎么做到的?
下面说一下观影过程中发现的bug。
NF13的系统搜索结果是中年男性,就算检索不出来具体的身份至少性别不应该弄错吧?
白鸟拿到NF13的标本就被杀了至少说明标本是真实的,是没有被刻意掉包的。
其实看完医院电梯的录像,大家都能大概猜到嫌疑人,除了男主不就只有心理医生了么。
但是这样活生生将线索掐断,怎么能跟水上教授对应起来?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看电影完全是因为精彩的原著,东野圭吾是本人最爱的日系推理小说家,之前看过几部电视剧,最经典的白夜行,现在未完结的《神探伽利略》等等,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大家追捧完全是因为基本上尊重了原著,结局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铺垫的线索都是可推敲的。
当然电影限于片长不能将所有的情节铺垫都展现出来,但至少不应该漏掉关键的线索,不应该在关键的地方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
高智商的推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确不容易,要想观众不至于看了开头就索然无味,那么精心设计的情节铺垫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观众才能根据线索进行有益的推断,跟着影片一起思考,而不应该变成侦探本身的狂欢。
观感紧凑,节奏舒服,二宫和丰川非常帅,这部电影分分钟截屏都能当屏保唯一可惜的是不够烧脑,不过换个角度考虑,作为一部全家一起看的电影是个好作品的,质感很好 我是愿意三刷四刷n刷的。
综合考虑或许不会是一部超口碑神作,但绝不能算不好把所有乱七八糟,和原著那些桥段抛开,单看电影我觉得挺舒服的
这片子看得吧,你都无从吐槽了。
别的电影是bug,在它,浑身上下筛子一样全是洞,偶尔有点符合逻辑的反倒很不自然。
要不是为了二狗桑,看15分钟就该弃了,实在无法表扬任何细节:1990年代的CG特技,1800年代的警察叠罗汉式抓捕,还有纯爱电影才有的男男对视什么的……导演大友真的大有才华,禁锢着所有好演员无从飞起,非要把你们都大头朝下按在地上轮爆。
二狗的表演也无从夸奖,神乐的精英层面还算脱出旧套路,龙那种神经质孱弱跟残疾人三部曲没有区隔。
看到有人说只凭配乐和二宫和也,《白金数据》就不可能下7分。
虽然剪辑方面被人批评,但后半部分的剪辑我还是喜欢的,感觉是不慌张的闪回方式,不急切地慢慢地拉进沼泽泥淖里的感觉,要屏住呼吸才能看到秘密。
估计在很多导演或者普通观众眼里,二宫和也的荧幕形象就是龙那样角色的本人既视感。
斜阳中头抵头鼻尖缱绻厮磨的样子,脆弱的带着不冷不热艺术性温度的少年。
最后用龙的身份在实验室跟水上教授对峙,眼神转移到屏幕上又收回到水上教授身上的时候,眉眼都在传达龙的情绪,从惊讶到放弃,是眉头再皱紧几度眼神再闪烁几分都稍嫌多余的细腻程度,展现了特有的细腻到眼角眉梢的二宫和也式表演。
但神乐反而才是电影首尾看下来有成长的角色,本就是15岁丧父分裂出的人格,虽然只是人格之一,但比龙表现出了更多坚定,更有防御性也是当然。
电影的配乐值得一提,轻舒缓急拿捏得好,最后耳鬓厮磨的音乐,真是温柔中带点朦胧的色气,不脏不乱,突然也就明白蓼科早树在电影里真正的作用。
如果能给神乐龙平15岁的人格分裂和水上教授极端思想的由来更多戏份的话估计我会觉得是部更精彩的电影。
啊啊啊啊啊啊......看完的反应绝对是惨叫连连,这是什么片?
欺负没看过原著的筒子么?
导演你拍的是断章么?
双重人格无缝穿插么?
一个逃跑镜头占了十几分钟浪费人生命你知道么?
尼诺米再帅也不该安排个人格定位不清的角色!
还是两个人格,就不能在人格刻画上多下点功夫么?
电影是讲个故事,讲故事都讲不清楚怎么拍电影,你以为你拍的是王家卫意识流啊,这是科幻悬疑的好不好......观影过程中我就三个想法;这是在哪?这是谁?
那个人格?
怎么又切镜头了?
......此吐槽贯穿始终还不用说炮灰女主们的设置,没一个死得进入高潮。
好吧,本部电影无亮点,慎看。
可怜我的NINO啊......
开始像科幻片,慢慢的有点推理片的感觉了,画风突变成了动作片。
身材娇小,长相清秀文弱的男主真能跑啊,开了挂一般的一路向前。
😂😂😂日本人真的很爱那种5块钱一把的透明雨伞🌂吗?
😂😂😂最讨厌惊悚片和恐怖片靠音效来吓唬人了😱😱😱电影好长,两小时二十分钟,如果删减一些会不会好一些?
感觉剪成1个半小时完全可以啊😓😓😓
太难看了。
在改编方面,编剧导演弃原著精髓于不顾,自顾自地添加进很多看似炫酷的东西,包括什么数字化监视啦、追逐追车啦、场景切换时显示的像黑客帝国一样的数字啦、还有那莫名其妙的故作酷燃的配乐啦,但是都非常糟糕,使得整个作品变成一部非常庸俗的动作破案戏而已。
豆友说的对,看过少数派报告吗?
那部呈现的比这部先进多了。
还是先搞清楚原著的基本立足点在哪里比较好吧!
到底是想说什么,为什么哪里好看。
如果都不要了,花那钱买版权干嘛呢?
自己编一个不就得了。
这部完全可以换一批名字当成另外一个作品,各种情节点完全不一样,就好像嘲笑似的自以为是可以比书高级,简直无理取闹。
单独作品来说,制作非常粗糙情节非常粗暴。
就说中间那场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追车戏,先说男主已经换了衣服戴了头盔根本认不出是谁,看见警察就跑不是不打自招有病吗?
还有摩托车骑进隧道里,明明旁边那么大个空位可以过,非得直愣愣撞车上飞出去?
类似的bug还有白鸟在电影里什么等级,那么机密的案件她可以直接接触?
志贺知道神乐是被怀疑对象后,什么情绪转折都没有就直接奋力帮助破案了吗?
虽然有说一句不能公开出去什么的,没有情绪波动也不对吧。
作为社会政治高层执行机器的研究所在电影里啥干涉也没有根本没有形成任何阻碍,像个傻逼一样最后才知道结果。
神乐本身没给予任何帮助浅间为啥非要和他合作?
还拿枪跑去研究所里解析,并且让更多的底层人民看到了白金数据的真相……这可能吗?
其实原著有非常深度的主题探讨,白金数据这个概念意味着阶级的永恒不平等。
另外还有民众及小人物的永恒被操纵地位;隐私的逐渐丢失;人心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和机器的区别优劣等。
但是这部电影首先把白金数据这个概念彻底篡改,将表面的DNA数据库就说成白金数据,而不是那部分“高等阶级”数据。
其次本末倒置地将略具前瞻性的通过DNA系统反映隐私侵占,就改成数字化监控--这太平庸了,拍摄技术也不好,完全无味。
然后其他的主题讨论要么略过要么歪曲要么异常浅显。
比如人心的部分,本来神乐悟到隆画的手的含义,意味着的是对一直深信的基因决定一切的价值观的颠覆和对人心的理解及认同,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逐步积累的闪光一刻。
我理解体量问题,但是就在一半的时候,神乐还没有太多困难转折的时候,就这么台词直接说出来了??
毫无感觉好吗!
一点都没有意义了。
直白地吼出来的中心思想什么的,软弱无力太没劲了。
一些悬念也是这样直接被吼出来拍一脸的,比如白衣女子是早树但也是虚幻,就非常没有铺垫的非常浅白的被透露出来,观众毫无感觉还会不知所云。
最后结尾怎么就知道不能全部DNA了?
我怎么没看出来另外这部电影的人物和人物关系也做的非常粗糙,尤其有原著的情况下要考虑匹配度啊!
这里面没有一个是跟我看完书感觉一样的,并且演技一个比一个捉急。
浅间一直一脸便秘,而书里的浅间是不屑于固有束缚的机敏,要更讨喜和活泼。
户田明明是个懒散但会认真办事的年轻人,但电影里是个严肃正经的一看就很无聊的准大叔。
神乐虽然开始傲慢极端但是为了铺垫后面的转折,但是骄傲不等于臭屁啊;二宫和也的演技我真的欣赏不起来,总有一种浮夸的表演感,没有层次,还有在兄妹住宅那里吼什么啊!
不怕被发现啊!
人物关系完全没有交代清楚,没有任何铺垫,所以情感完全没有到位,包袱的抖开(比如隆和神乐的对比和关系以及和早树的关系)就完全没有震撼效果。
观众和角色也没有任何连接。
场景切换的过于频繁,尤其前面,让人头晕反感。
后面各种不必要的字幕出现显示地点,就很给人刻意为之的感觉。
配乐非常装逼,由于之前的剧情和人物问题,出现的时候也比较唐突和违和,燃也燃不起来,装逼失败。
总之整体就是编剧非常平庸地胡编乱造着,突然发现哎这里可以用上原著的这个扣,结果非常难看和毁原著。
就凭借二宫和配乐这两个点这片估计下不了7分了,但承认吧,明明就是这么难看。
哇!哇!!哇!!! 刚一出场,那帅的...真心帅.....= =,改的面目全非啊...少了个幻想的人物,剧情也删减了很多关键细节,这个应该拍电视剧,而不是剧场版,时间太短,根本没法讲全故事唉...剧本的确是个好剧本,但是不适合拍电影。
因为nino桑才看的、
前半段还是有点意思,创意和科技都很好。后半段,揭秘那个太弱了。
无聊至极
无聊到中段开始快进。。。
到底是杀人还是救人?这是个问题
不得不说,我是冲着东野大神的作品去的,虽然这部作品名气没有其他的大,但我还是下了下来,导演据说拍了浪客剑心,我觉得拍得挺成功的,但这部戏明显不行,推理戏码太弱,动作场面的话日本人又拍不好,可以称道的只能是二宫合格的演技和杏美丽的大长腿。情节太散乱,太拖沓,不推荐看。
真够长的(好像拖进度条啊) 剧情神马的支离破碎 二狗很萌 泽野音乐加分
要不是因为有nino。。。。
两个二狗子 都好帅 话说看的时候我旁边的妹子都在抹眼泪花儿
一开始就猜到凶手真的会很无趣啊,男主的演技略做作,凶手的大脑回路真的有问题。。。。。
早树 好漂亮!!
整个故事真是太平淡过头了,导演期待大家发出“啊!”的感叹的部分我连“哦”都没“哦”,有泽野大神的音乐也救不了这份平淡,而且我最喜欢的那首《α ≠a》居然用在那么开始,真是。。。
比想象中完成度要高
3星半吧。剧情还是东野的老一套,虐恋&女人切开都是黑的。二宫演技确实还可以,日式说教煽情倒也不多,但是整部片子的节奏真的太拖了……
这么高分脑残粉力量大啊!
霓虹警察蠢出翔,男主逃跑技能点满载。追逐戏拍得一点都不精彩就不要用那么激昂的音乐了。这片谁接的啊?二宫快去砍死他!
东野圭吾的本子,铃木保奈美+丰川悦司的卡司,啥也不说了!
连致敬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