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1957年吕美特执导的好莱坞同名经典电影,故事背景被移置到俄罗斯。
一名车臣少年被指控弑父,经过12人陪审团一次次的辩论,对案情证言证物重新审视、模拟之后,最终法庭撤销指控、无罪释放。
俄版《12怒汉》的改编和移植相当成功,苏联解体的隐痛、车臣问题造成的民族分裂、陪审员闭关讨论案件时那破旧衰落的学校,都构成一幕巨大的社会背景。
结局改得也好。
影片展现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的民族性和现实忧虑。
演员的表演耐看,全程在线,张力十足。
比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感觉要好。
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三颗星。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太不pure了。
它设置的主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不至于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实际拍出来的状况是多少显得混乱:鲁迈特原版的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保存了,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人心态的影响更是他着重强调的,然后贯穿始终的对俄罗斯现状的不满(“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到剧院步行只要三分钟的路堵了八次”),涉及到每个人叙述部分时又掺杂了每个人太多的个人感情,几乎每个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跟案件未必有关系的段子,然后又对案件本身兴趣大增(因为跟民族问题相关啊)增加了不少悬疑剧元素,最后还自作聪明地弄出个陌生男人……王怡认为这个版本比鲁迈特的立意高,呵呵,或许吧,但立意不是一切,虽然米哈尔科夫总算没有让他的电影失控,但还是显得凌乱不堪,而且力道一散,感觉无论哪个主题,都着力不够,只是浮光掠影,就这样过去了。
不管立意不立意——我讨厌以文学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就影片成色看,无论是节奏、集中性,还是叙事的掌控力,这个都比老版要逊色不少。
接着说说技术。
无论新版还是老版,都是技术相当出色的电影,但区别在于,老版的技术,跟叙事融合得很好,无论是开场极漂亮的跟踪长镜,还是进入封闭空间后精准的走位,都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而新版,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炫技——技术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尝试。
比如4次插入进来的小狗叼着人手经过的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可以减少一次,总是重复,连闪着亮光的悬念,到最后都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看这部电影,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把海鲜放在一起煮,就叫佛跳墙的,大杂烩还是大杂烩。
顺便说说米哈尔科夫,这个斯拉夫主义很重的导演,可以算目前俄罗斯导演中名气最大的之一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因为那种斯拉夫的味道太重了!
有时候为了渲染这种情结,他不惜破坏整个电影的结构(西伯利亚理发师),使这情绪本身成了电影中一个独立出来的部分。
说到意境,跟同样有斯拉夫情结的索科洛夫比,差远了。
整部电影起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我应该是要看美版的《十二怒汉》,却误打误撞跑进了俄罗斯版本的。
在观看过程中,发现片子一直被诟病说“冗杂、掺杂了太多个人故事而缺乏推理”。
(这样的声音多是出现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后来展开推理了,不再是讲故事了,所以观众们的怒气逐渐被平息下来) 但是我要提的是什么呢?
恰恰相反,我要表扬这种“讲故事”的设置结构。
用“每个人的亲身故事作为案件的连结展开”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方式。
首先它代表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他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他的生活经验去判断这个世界”。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陪审团成员根据“杀人少年”的案件进而联想到与自身有关的故事,他们会那样坚定地投票说“少年无罪”吗?
未必。
正是因为他们用个人经验去代入其中,他们感同身受,所以才同情少年,所以才愿意把真相查出来,才愿意耗费时间来层层推理。
说到底人都是为己的,只有当一件事牵扯到他们自身的感受,刀割在他们身上,他们才会痛。
否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是人性。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观点是从头贯彻到尾的。
在最后大家都认为少年无罪的时候,主持人要求大家帮助少年,人人都陷入了沉默,开始找理由推脱。
这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吗?
人性使然,再高尚的人也是如此。
其次,这种“讲故事”的结构,虽然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到艰难晦涩,难以理解。
但其实这样的结构更加容易产生丰厚的解读义。
每位成员都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形成了一幅幅图画,而请注意,电影中并没有给这些图画下定义,或者是蹦出什么大道理来解释这些故事。
很简单,这阐释的空间就是留给观众的。
由此,整部电影更显得意味深长,因为陪审团成员的故事其实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那么这就会大大地拓宽电影的厚度。
而一部电影里,可被阐释的空间一旦变多,它就会变得耐人寻味,甚至值得二刷三刷细细体会。
为什么值得细细体会呢?
因为我觉得每一位成员的故事都像是一幅极其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且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画面一:一位警察局长,面对一位看起来“极端的残暴的,持枪的危险分子”,所做的举动竟然是赤手空拳地走进去面对危险分子。
最后两个人坐下来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抱头痛哭。
而这位危险分子之所以走上极端的道路,竟然只是因为他在老虎机上输了钱。
画面二:一位墓地主任,靠耍花招把死人的尸体堆在一起,欺骗死者家属来赚钱。
赚到的钱,他买了一块极其昂贵的劳力士。
他靠这些不义之财变得很富裕。
可是这样的人,却也是为数不多的捐钱建造学校、帮助弱势群体的人。
画面三:一位物理专家,曾经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日夜酗酒,打人,试图自杀,发疯。
在那辆仿佛开往他人生的生命终点的列车上,人人都把脸扭开,漠视着他的发疯。
只有一个女人对她年幼的女儿说:“那个叔叔没有发疯,他只是很伤心。
”至此,物理学家被那句话拯救了。
哪一个画面单拎出来不是震撼人心的画面?
你觉得自己好像有很多话想说,但到了嘴边又说不出来。
这就是这部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啊!
多个画面堆叠在一起,接二连三地通过人物的叙述展现给观众看,让观众在这些画面中仔细思索背后的韵味,产生巨大的心灵效果。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是非常“文学”的。
文学就是这样,它让人去补充文字背后的无限内容,它给你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
更重要的是,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所以我们说人文人文就是如此。
什么是关于“人”的文学?
什么是关于“人”的电影?
我认为这部电影就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
全片下来,你说它是在讨论一个案件,讨论公理,讨论法律?
不,我觉得它的焦点更偏向于讨论“人性”。
(当然也包括俄罗斯背后的历史,但因为我不太了解所以不多赘述) 正因为它的落脚点是在“人性”,所以它才拍得和其他版本不一样。
它都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1.我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就跟着别人下结论,对万事万物都不深入加以思索。
而不深入思索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会带来影片开头物理专家说的那句话:“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是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啊。
” 一个人的生与死就在陪审团12位成员的一念之间。
他们如果不加以思索就下结论说“少年有罪”,那么这一念之间,赔进去的是少年的清白和他的整个人生。
这更深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呢?
不是少年的生死。
而是漠然。
不假思索的后果,其实带来的是人性袖手旁观的漠然,是这样一种漠然的延续。
何为漠然?
就是对他人命运毫不关心。
是在物理专家在火车上发疯时,人人都把脸扭过去,任由他自生自灭,这是漠然。
是旁人不了解极端危险分子的过往,试图一枪把他杀死,直接判断他就是“有罪的”,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白衣男人(执意判决少年有罪的司机)用球去砸一个男人,然后哈哈大笑,那个男人反问他,“你为什么笑得出来”,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成员们着急着要赶往做自己的事情,想要少年的案子快快结束,也没人愿意继续收养少年,这还是漠然。
可是有没有想过,哪怕我们之中有一个人是不漠然的,他只要稍微关心一下他人的命运,可能就在无意间拯救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部片子就是在聚焦人性,让我们不要去漠然。
除此以外,它还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它还问了我们: 2.人性是复杂的,你该怎样去裁定善恶?
你该怎么用法律去惩恶扬善?
我们用什么依据去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
这太难了。
这才是亘古的问题啊。
我们当今社会里,有劳荣枝法子英这种歹徒,身负命案,杀人劫财,这是恶吧?
但如果有一个人杀了人,是因为那个人罪有应得(曾为虐奸儿童的罪人,但苦于无证据把他抓起来),那么这个杀了人的人,是在宣扬自己心中的正义,这算恶还是善?
3.当我们做出所谓善恶的判断后,我们怎么对那个人负责?
如果少年出狱后就会被杀死,那么他应不应该被留在监狱里,只是为了保护他?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决定,看似是好的,会不会却导致了“好心办坏事”?
种种问题,电影都提出来了。
所以这部片子的丰厚度是非常惊人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解读出很多东西,这是我喜爱它的原因所在。
电影片尾也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它说: “法律之所以能长治久安,唯有依赖于更广大的宽容和慈悲。
” 我认为法律能在一定程度判决人的善恶,但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法律绝对难以成为完全解读人性的一套工具,它只能不断不断地被完善。
法律是“理”,而人是有“情”的,是以,如何结合情与理做出相对而言公正的判断,就成为了千古难题。
所幸,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
最后的最后,我想用我最喜欢的纪伯伦诗歌《罪与罚》中的一个句子结尾: “正直的人,对于恶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无辜” “清白的人,对于罪人的过犯,也不能算不染” 在做出裁决之前,需深深地知道,人性的罪与恶是与生俱来藏在骨头里的,你要理解人性的复杂,就不能单纯用黑与白去判定。
诚然,理解邪恶并不意味着你要宽恕那些罪大恶极。
只是,常怀有悲悯之心,不再漠然,才能使人身上拥有接近神的光辉。
而善与神性,恰恰能疗愈最卑劣的恶。
理解,有时候比审判与制裁更有力量。
去年看的片子,许多细节记不清楚了。
在某论坛上跟W大讨论本片时忍不住写了一篇观影心得文,在这里留个备份。
俄罗斯导演Nikita Mikhalkov影片12,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
其实把这两部片子对照来看,会很有意思。
两片都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少年被控杀死自己的父亲,12位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对此展开讨论,并做出判决。
最开始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个简单直观的案子,只想草草结束早点回家,但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促使陪审团员们重新审视案件,并最终做出无罪判决。
美版最让人称道的是,在局促空间内运用镜头和推理营造出张力十足的压迫感,随着案件推理的进行,剧情层层推进至高潮。
全片片长96分钟,节奏紧凑、张力十足,虽然总共只有一个场景(片头片尾的短暂画面忽略无妨),却绝无沉闷之感。
从1:11到12:0的逆转胜利,让人们审视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义,每个公民如何尊重自己手中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维护法律的本质和初衷——不分阶级和偏见的公平正义。
而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
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全片片长159分钟,空间和时间都较美版进行了延展,内涵也更丰富。
电影从头到尾不停闪回车臣战争和男孩回忆的画面,所处的陈旧体育馆更让人联想到几年前beslan人质事件同样发生在学校体育馆,战争的残忍镜头和记忆的伤痛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气氛,与陪审团员一开始的轻松态度形成讽刺的对比。
回忆画面里,战火中烧毁的钢琴、被狗叼着的戴着钻戒的断手,时时刺痛着观众的神经,隐喻俄罗斯曾经历的文明衰落和价值混乱。
审判讨论过程中,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经历讲了一段故事,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代表俄罗斯的各个阶层,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罗斯近几十年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他们在回顾自身经历的同时寻找失落的价值观和良知,也是俄罗斯对历史及社会问题在进行着自我审视。
俄版与美版的差异也由此呈现。
本片中,陪审员对案件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价值观和良知的回归,虽然也有案件推理,但是重要性却不如美版了。
特别是最初投无罪票的几个人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从良知上给予无罪判决,再去进行推理说服剩下的人,剩下人的转变也更多取决于放弃偏见而不是被推理说服。
与美版强调法理公义不同,俄版更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回归。
美版的结局是12:0,正义得到了伸张,法律得到了维护。
而俄版在12:0之前却有一个11:1的转折,指出了法理公义无法拯救的悲剧——案件已经结束,但造成悲剧的仇恨却并未结束。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怀,由他暂时收养离开看守所却无处可去的男孩。
更特别提到现为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
从军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有着枪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愿望。
在影片片尾,工程师独自走进房间,亲吻圣母像并放飞小鸟,窗外是风雨交加,工程师则默默祈祷。
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圣母像寓意呼唤回归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底蕴和人道关怀。
联想到本片的海报——低头沉思者的脑海中飞出无数只小鸟,向风雨中飞去的小鸟寓意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艰辛。
而这种对民族的悲悯关怀以及对自由意识的坚守正是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自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以降的伟大精神遗产。
本片的片头片尾字幕也很有意味。
片头: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生活的真谛吧!
一个祈使句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调,可以理解为是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唤真正的价值回归和人道关怀。
片尾: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一个疑问句在影片结束后仍萦绕于观者脑海中,恐怕没有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还有美国1957年的原版。
不过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有些地方是俄罗斯民族化的。
提示一些小细节:“犹太人”,一个陪审员(忘名字了,经常演苏联卫国战争的军官)在指责第二个“变节”者时说,这是犹太人的逻辑。。。
没有所谓的半个犹太人。
知道那段历史的基本就能发现,这折射的是俄罗斯内部的民族问题,话说当时纳粹和斯大林时期哪里都不能待,西边是希特勒的集中营,东边是苏联的,只能跨洋往美国跑。
问题是为什么当时这么大的反犹激情(而且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民间是有憎恶犹太人的情绪的。。。
话说那半个犹太人(演员)转身就搞笑地模仿起瘾君子,只是为了刺激那个弟弟吸毒而死的医生。。。
比如那个被叙述出来的因为老虎机变成恐怖分子的某人的叔叔,比如第一个物理研究员,看过俄罗斯小说的人不会陌生,人是怎么从单纯的纯洁堕落的,当然这里没提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上帝的拯救,那个侄子用宽容来代替上帝了。
于是一个警察局长和一个恐怖分子痛饮了一番伏特加,推心置腹一番了以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典型的俄罗斯情节。
再看看那个墓地商人,那个用骗来的钱做慈善然后能心安理得的人,恰恰是他最先发现了可能潜在的“阴谋论”(为什么,因为他很熟悉这里头的利益矛盾,换言之,如果换作是他,说不定也会干出这种事情来);以及那个醒悟到后妻对自己的儿子施行软暴力的父亲(那个开始坚持正义审判的人),提到他那个只会微笑、道歉的儿子却偷偷把他的皮带做成上吊的套圈时,那种俄罗斯人的性情跃然而显了。
美国的孩子是不会如此的。
最后是那个老艺术家的点睛之笔、那个车臣孩子的回忆,以及大家在知道了即使判决无罪后,孩子所要面对的是比他强大得多的恶势力。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以物理研究员为首大家纷纷开始推搪,是啊,我们救了他,但是我们不可能去帮他找出凶手报仇。
看到这一刻,人心冷淡了么?
别急,最后他是怎么放生那只室内的小鸟的?
不再依靠上帝,也没有放大所谓的法律正义的神话,而是:怎么走,由你自己决定。
又是这个“自己”,或许这个口头禅对今天中国的我们也不陌生了。
从原版十二怒汉、国内的话剧版十二公民一路看过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与十二怒汉是我最早看过的以谈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两部电影的质量也都是惊为天人,引领我很长时间对这种小成本、小场景、强对话电影的痴迷,让我感觉到电影的魅力可以超脱影响,而来自于故事与思辨本身。
原版十二怒汉给我的感觉,是关于法治、法律的深刻解析和反思,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只闻其声的无罪推定和陪审团制度究竟是怎样的,是怎么运作的,又能带来多大的能量,整部电影的重中之重在于推理、分析,逻辑丝丝入扣,质疑十分合理,说明证据不能满足排除了所有合理怀疑,所以被告可以是无罪的,但是原版没有对超出法律的范畴有更多的引申,很严肃、很有板有眼。
本片——大审判,与前作完全不同,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翻拍,而是一部新的作品,只不过套用了这种“陪审团谈话”的模式,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也不是法律精神与陪审团制度如何,而是结合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时代大背景之后,什么叫做善良,什么叫做仁慈,在这部电影里,对于证据链、证词的分析非常弱,陪审员改变主意也不是出自于证据如何,主要来自于心中的善念,更像是把“证据存疑”已经作为了一个大家心知肚明但是不想拿到台面上的大前提,证据已经先天不足了,出于我们的善良,出于对于一个人生命的负责,我们是否还要判他有罪?
所以影片开始陪审员们的漠不关心,再到后面的逐渐打开心扉,都是陪审员认识到自己带有偏见、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遵从本心的过程,故事本质上是在围绕每个人的是非观、善恶观展开,那么这些人的三观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显然离不开大环境的推手。
所以本片与原作完全不同,形似,但是内核是在窥一斑而见全豹,洞悉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但是同样不失为一个佳作,虽然有的地方节奏确实有点慢
不管是判有罪还是无罪,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
如果判小男孩有罪,即使陪审员们在外面帮他查真凶,也不一定能找到,小男孩有可能一辈子都在监狱里。
而如果判无罪,正如老头所说的小男孩可能没活几天就被真凶杀害了。
故事结尾老头好像收养了小男孩,表现出了法律之外最大的关怀。
故事最后男人对小鸟的低语:“ 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一切要自己决定。
”真是讽刺,小男孩去留的决定权一直都在十二个陪审员身上。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无可奈何的。
“以生活的真谛,而不是世俗的眼光探寻真相。
”看到《12怒汉》,源于推荐,理由是“live and let live”。
这部影片有很多版本,之前就有美版和日版。
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中版。
我所看到的是07年俄版,看完之后,很有些不平静。
三天的诉讼听证之后,那个车臣孩子杀害养父的事实似乎已经确定无疑。
结案只需最后一个步骤,在“铁的证词”面前,陪审员同意起诉人的请求,给予被告“最严厉的判决”。
12个判决一致的有罪便是终审,不能上诉。
而任何一个发现疑点的无罪,也可以让“铁的证词”生锈。
然而,“毫无质疑”的结果,却因为一点点人性光辉的迸发,悄然发生了变化。
有罪的份量逐渐输于无罪,直至消亡。
这个过程,短又漫长,人们仿佛经历了一次成长。
第一轮投票,因为一个人恍惚投出的无罪,而没有让电影结束地那么快。
在顶住另外11个有罪的怨愤之后,他却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理由是“这太可怕了,我们都举手之后,就定罪了,这太快了”“至少,大家谈谈这个案子”。
接着,他讲出了自己的经历,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许那个孩子,确实应该死在监狱,也许那就是他的命,而我,也早该路死街头,可我没有,因为一个人,就因为一个人,比其他人,稍稍关心了我一下。
”回顾自身,有谁不对人情冷暖感慨万千?
法律赋予了普通人伟大的权力,普通人应当反过来捍卫法律的旨义:正义须得伸张,罪恶须当惩罚。
只有法律,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12个不同身份的陪审员,也许就代表了整个社会。
对这个案件的重新审视,也许就是整个社会的反思。
反思引起了阵痛,也刺激了麻木的内心。
面对他人的痛苦,是否可以自私、冷漠地走开?
面对社会的丑恶,是否应该挺身而出?
影片通过一个演员的愤怒,揭示了这一经常被人一笑而过的事实。
“你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你玩世不恭,为什么你要笑?
有什么好‘哈哈’的?
因为你对严肃认真充满恐惧”。
严肃认真,显然与当今天雷滚滚的情调格格不入。
“为了达到目的,总是会有人不择手段”。
墓地主任,靠下流的勾当卖着墓地。
会给自己买劳力士,会找一个21岁的小女友。
也会用那钱施舍流浪汉,修建学校。
“各有各的赚钱方法,大家都是这样”他有些洒脱地说道。
顽固不化的出租车司机,想起“愚蠢女人的嫉妒”,才发觉自己的儿子与那个“车臣狗崽子”是如此相似。
面对儿子,自己却像是个刽子手。
“眨眼微笑”的表情,想必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故事,是现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中也不乏对社会辛辣的批判,如“俄罗斯人早就没有灵魂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如“撒谎的人都是共产党,共产党都是骗子,为了权力,为了利益,他们对撒谎习以为常。
”“反思,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的生活,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
电影,也不应当仅仅是在歌舞升平中称功颂德。
无罪就是无罪,而不能因为“在监狱里远比放出去活得久”,就让好人苟且偷生。
当主席说出“根本不存在什么退役军官”时,就预示了他会帮助孩子找出元凶。
但是,这条路不会平坦,甚至凶险,一个人的力量,到底羸弱。
只愿社会能够温暖,法律能够健全,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壮的英雄。
给世界一点希望。
正如,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影片多次穿插一个画面:一只狗叼着一个断手,从战场中跑来,手上的戒指在细雨中熠熠生辉。
在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十二次闪烁,也许就代表了12个陪审员人性光辉的闪烁。
但是这惨淡的光辉却痛苦地映衬在战争、杀戮之下。
希望这光芒会越闪越多,heal the world。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2011.12.31 西安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过法律呢?
”
这部电影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执导,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Sidney Lumet的《十二怒汉》,导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汉,即陪审团的主持者。
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
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
片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鸟与富含信仰意味的圣母像,都暗示着,真正的公正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尺。
159分的片长,却丝毫不觉得漫长。
摘录了一些喜欢的影评 正面评价(人性与俄罗斯的大社会背景) 负面评价(案件逻辑与法律判决)
SDMS评分:67.5 分很多观众可能会对我的看法很惊讶,事实上,我自己也很惊讶,这么一部一直被吹捧着的电影,却原来是这么一部烂片。
我看过老版,虽然不是那么刻骨铭心,至少记得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电影。
老版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电影场景的单一化,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即使放到现在来看,还是属于先锋派的。
俄罗斯既然是重拍《12怒汉》,那么一个封闭式的狭小空间是不能或缺的。
但导演的表现欲显然不仅仅是依样照抄,所以他放肆地在陪审团的辩论戏中,穿插着男孩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其在狱中等待审判结果的画面。
从镜头的第一次“出神”开始,我就抱着喜忧参半的忐忑心情在往下看。
喜的是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老版中,导演为了苛求工整而没有旁枝末节的戏份,使影片过度地耽于法律逻辑的纠缠,而淡化了生死判决的道义责任;忧的是这种平行剪辑,会不会给剧情的推进带进太多导演的主观色彩?
随着电影的进行,味道越来越不对劲了,不仅仅是导演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在拍这部电影,而且每个人物也带着主观色彩在面对这件命案,他们的身份可是陪审员啊!!
这些荒谬的事情是从第一个认为男孩无罪的陪审员开始的。
他没有任何在法理上说得过去的理由,他认为男孩无罪的出发点仅仅是“这么简单就对一个嫌犯进行表决,太仓促了”。
我KAO,陪审员都已经旁听了三天这个案子,他现在磨磨蹭蹭地拒绝表决,居然给出这么一个可笑的理由,那三天时间他是在吃屎吗?
当然,很多人都能看出导演的用意,导演在千方百计地告诉观众:“陪审员这么简单的举手或不举手,可是事关一个男孩的一辈子啊。
”讲道理可以,但是也请你讲得有说服力一些,这样开始一场大逆转,让我从头就恶心起来。
往下的几个情节我就不一一详细赘述了,如果有心的观众可以再把这个电影翻出来看看,在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一群陪审员在讨论这个案子的时候,没有一句话是从法律逻辑上谈的。
比如一个陪审员说,他曾经借醉酒闹事,但有一个女人关怀他,后来他们结了婚。
他以此为由,说一个决定其实可以拯救一个沉沦的人。
于是,他决定投无罪票。
这是什么鬼东西?
开恩大会吗? 比如后面还有陪审员说自己的父亲和一个立陶宛妇女的故事,还有一个陪审员说自己玩老虎机的故事……很多人判断男孩无罪的过程,都是先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然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者是痛批俄罗斯堕落了、腐蚀了,然后就做决定了。
我的天呐,陪审团都是这样的话,那么法庭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整个场面也是无比滑稽的,一群急着想要快点表决完事的人,却有耐心听每一个人都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毫不相干的故事。
我作为观众都没有耐心看了,他们怎么还会有耐心听?
导演把自己当做一个说教者,在一起案件中,拼命让每一个陪审员都讲出一个设计好的故事,然后以为自己可以巧夺天工般地借此展现出一部东欧现代史来。
整个就是一团难以下咽的面团,拜托少活点面,好好包一个饺子也行啊。
我看导演自己也知道这个电影这样是没法看的,所以他一下子有要穿插一段舞蹈,一下子又要穿插一段枪战,一下子又要搞一点花哨的剪辑、搞一个小鸟视角。
就像这块面团太大了,观众吃不下,那么给你蘸点糖吧……然后我无限怀念起老版的《12怒汉》,抽丝剥茧般地把整个案情给翻转过来,那个才叫一个神奇。
新版的最后,导演亮出观点说:“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算是给自己的瞎搞留了一个看上去宏大的解释,很多没带什么脑子在看的观众也许会感到敬佩了。
我无意在此讨论法律的神圣性,但至于仁慈,那不是一种可以恣意挥霍的东西,那是上层对下层的一种大度。
而陪审员是一种职业,他们何来的道德优越感?
何以代替上帝来做奖惩的选择?
他们或者秉公办事,或者就是渎职妄为。
新版在最后还提到:“他在监狱比在外面活得久。
”导演已经完全不把陪审团当作法律事务的一部分了,他们已经有权为人设计命运,上帝也不过如此。
拖沓
节奏忒慢了吧?
有时间看57版
不在乎真相,我只在乎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早点下班。明朗动作和造作表达间的割裂,好像是为了满足自身表演欲,一场戏中戏。
虽然结尾高能,但是前面实在太冗长了
打5星是因为没有4星半可选,啰嗦了点文艺了点,激发每位陪审员情绪的手法略显不自然。但是,你还指望看到什么呢——如果仁慈大于法律(当然历史上任何一个版本的12怒汉都有五星素质)
冗长 拖沓,我真不想用王大妈的那个脚。
最后那一段是狗尾续貂。淡化了原版主题。
跟原片比没有任何特点就算了,反而变得更差。
2013.11.04 凌晨 【剧情冗长沉闷看了一小时直接快进到结尾。
很不喜欢,冗长拖沓,不明所以,理解不了俄罗斯影片的G点吧
他们在干嘛?过家家?
12个人煽情太过了有点假,美国老版那个不煽情反而更真实。最震慑是那句:这些管道用了40多年了,他们还能再用40多年
天啊到底在讲什么啊
十二匹夫吧
记得某次培训的时候有个片段所以搜来看了下。模式还可以,就是太沉长,改成电视剧就好了,一集一个故事。
其实呢,明明是法官和律师不给力,不是他们12个太牛b
…………好烂,拍的也太迷惑了吧
就是不喜欢这种戏剧加社会派玩法……
原版可能会好些吧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