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野马分鬃》的英译《striding into the wind》,直译迎风而行。
stride突出一个幅度,至少是一个跨越的感觉,更接近电影前半部分的气质,急躁、犹疑、但冲劲十足。
野马分鬃是个太极招式,太极很慢,模仿的是野马奔驰,鬃毛左右分披,中国人讲中庸,调和折中,以慢显快是很妙的说法,在导演魏书均的语境里,青春也不过是虚晃一招,快用来形容慢,慢则用来钳制快。
《野马分鬃》是青年导演魏书均的第一部长片,讲述了一个录音系学生左坤毕业前夕的颠簸。
导演通过一辆二手的吉普车,外化了左坤青春后半段的困境。
吉普千疮百孔,任何补修也无济于事,但破旧藏不住野性,左坤购买这辆吉普也源自车主的一段视频,曾经是越野e族的利器,在草原上驰骋、追马、飘移、可以说,左坤选择这辆吉普是看到了这辆汽车承载野性的可能,吉普成为了电影中的符号,同时左坤也从吉普中看到了自己。
左坤寄希望于吉普来逃离日常,但日常其实就是实时更新的排放标准,旧野性无法适用城市指标,迟早面临淘汰,左坤难以接受这种变化,向往草原,于是在城市里横冲直撞,找寻出路。
但青春也是这样的描述,囿于过去,但没有办法,最终也要冲撞出去。
关于青春,侯孝贤在《风柜来的人》里面也刻画了几个从风柜乡下到高雄闯荡的年轻人形象,但是相反的是,风柜的年轻人渴求在城市立足,主动接受城市的规则,能留在城市是个了不得的事情,《恋恋风尘》也是这样,阿远的青春也停留在台北的小作坊里,最后随着“查无此人”的信件消逝在金门的军营。
风柜的年轻人和阿远的青春很重,每一步的后面都是时代的印记,且无退路,身不由己构成了那个时候青春的张力,于是风柜的年轻人捕捉到青春易逝的时候高喊,做兵大甩卖,三卷五十块,青春的结局总是无疾而终,在《悲情城市》里面宽美是这样自述的,我们也想过要逃,不过,再逃也无路可走。
左坤的青春很轻,轻到放到大环境里只是小小的生活碎片,是左坤絮叨的过往自序。
侯孝贤的深刻在于直面了青春的复杂性,关乎时代、个体,还有青年本身。
侯孝贤讲青春讲的云淡风轻,不疾不徐,颇有中医诊脉的从容,但这是饱经风霜者对过往的尊重,魏书均急躁,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定义青春,情节铺的很满,电影很快,为难的是观众。
但魏书均又足够准确,和侯孝贤相同的是,魏书均也认为青春是个消耗品,而这种消耗被具化在一辆吉普的支离破碎上。
《野马分鬃》中有个很棒的长镜头,故事接近尾声,剧组一行人去草原赶拍最后一场戏,酒足饭饱围着假篝火舞蹈,音乐是民族的曲调现代的技巧,朋友分发滞销专辑,左坤接到电话处理家事,导演和摄影师谈论审美,重复克制,然后暧昧被女演员拒绝,村长对导演说,虽然不是草原,但有草原精神,导演追问再民族特色一点的东西,收尾在左坤走出蒙古包,独自前行,远离吵闹。
这个长镜头是电影的筋腱,荒诞且悲剧。
魏书均可贵的地方也在于此,他擅长利用一个调度来整合电影散漫的片段,通过群像来临摹私人。
导演让人相信他的审美,但错过了最后的拍摄,滞销的专辑最后成为金曲,女演员是孩子的妈妈,再暧昧的情感也要计算一天还是两天的工钱,最民族特色的东西在蒙古包深处,支支吾吾上不得台面。
虚假、欺骗、吵闹、克制、家庭、暧昧、情欲、算计、构成了《野马分鬃》的青春色盘,但魏书均接着用一个黑暗中的开灯接上了这些荒诞,吉普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左坤的明灯。
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描绘了一个乡下孩子在城市遭受恶意,面对苦难的小贵,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把小四的青春放置时代背景下解刨,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小贵和小四都企图用暴力来挣扎,来抗拒外部的压力。
左坤不同,左坤的青春历程相当自我,外部环境对左坤的推动远远不及自我的挣扎,左坤纠结、自大、敏感、冲动,影片的开头就呈现出一个不太讨喜的人物形象,不服管教,用车桩发泄。
影片的驾校,圆盘的中心是办公室,上面是一个颠倒的汽车,颠倒,大概就是魏书均对左坤精神世界的清晰描绘,影片的最后,只能从后窗遥看左坤,左坤逐渐模糊,从颠倒到模糊,这是左坤经历的完整的青春史,青春史,也是精神史。
魏书均在书写左坤的青春史的时候,通过左坤身边朋友、家人的刻画,尝试完成左坤的精神谱系。
学中文的女朋友芝芝,副业是做礼仪小姐,在开头的一个长镜头里,魏书均将两人安排在上行下行的电梯里,透过玻璃,观众能窥探到两人的对话,“你什么时候下班。
”“我不知道。
”,对话无奈僵硬,接着芝芝下行,下面有她的工作,左坤上升,上面有什么,观众看不到,就像芝芝父亲对左坤的评价,人不能像浮萍。
爱情在影片中是个楔子,落地与轻浮构成了左坤的分岔口,可是日常并不像驾校的圆盘,可以来来回回兜兜转转,左坤选择其一,其二必然受到影响。
左坤选择了吉普,尔后的举措都成了对车的维护,吉普对左坤具有多重意义,出逃工具、图腾、用来对抗大学教育体制和家庭环境(父母都在体制内),左坤抗拒体制,但在看守所又得益于体制,从看守所的窗子里,左坤看到整齐划一的野马分鬃,野性被钳制,化成一个招式,用来规训犯人,这种高墙内的二元对立,也最终使得左坤的轮廓模糊不清。
《野马分鬃》里面的几个中年人,左坤的大学专业课老师、一百首歌一百首诗的业余歌手、父亲、母亲,左坤嘲讽老师,在课堂上质询老师几年没有拿过录音杆,戏谑的把地球人专辑当成飞盘扔到铁轨上,左坤不服从这样的中年,越抗拒越需要出走草原,左坤又是矛盾的,他需要歌手的工资,需要乞求老师不再重修,也需要自己母亲的卷子。
童童是左坤唯一的朋友,一起逃课,一起接活,一起扔光盘,童童懒散、懦弱,犹豫,和左坤的的冲劲恰好相反,但童童是左坤的侧面,是另一种左坤的外化。
左坤和童童的青年很大程度充斥着对往后日子的不确定,稳定是中年的需求,他对未来的理解不关乎其余人,只关乎自己是否接受,《大象席地而坐》中满洲里的大象是虚无的,是无意义本身,左坤也在追求这样的东西,只需要自己乐意,草原就是左坤的大象。
电影中有一个这样的桥段,左坤不理解他所在剧组的导演不拍马的话,观众怎么知道马死了,导演语焉不详,也无法解释,无解抻着左坤,是生活的常态,鱼龙混杂的文艺片剧组,拍一个不知所云的草原故事,最后的场景也并非真正草原,这样也无法解释,文艺虚伪的日常和学校僵硬的日常合力,一起挤压左坤的空间,左坤去无可去,只能和童童冒险出走,被截在半路。
魏书均在采访中提到过一点,“失去都是会疼的。
比如情感关系的失去,比如对于一些由于自己的莽撞,或者说几乎无知的做法对别人的伤害,意识到这些,会比以前有所收敛,会成熟一点。
”左坤不完全是魏书均个人的化身,魏书均谈到的东西都很细微,但左坤失去的是再次出走的可能,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左坤在出租车上听到之前自己鄙夷的单曲《地球人》播放量超过两亿的时候,他露出微笑,面对荒诞,最后还是要接受。
左坤青春也停留在《地球人》的尾奏中,完成了对左坤青春史的书写,其实也是导演对某一部分自己的书写。
《地球人》有这样一段歌词,“我祈求上天,祈求上天给我一双翅膀。
”结尾接上的是野马奔腾的空镜头,野马奔驰被抽帧播放,快与慢结合在一起,音乐是巴赫的《圣歌》,塔可夫斯基在《飞向索拉里斯》中也用过,最后的空镜头更像是魏书均和左坤一起完成的仪式,一种期许。
侯孝贤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现在的新导演,他们从小就看很多电影,所以一拍电影就迷失在电影里,变成拍“电影里的电影。
”,确切的生活和感受反而知道的不是太多,不太清楚自己的位置,其实也不全是位置的问题,就是不够强悍,随时会在形式上收到影像传统影响。
”有一篇评论提到《野马分鬃》离电影太近,离电影观众太远,我认可这样的说法。
但魏书均电影中的表达是真诚的,他相信左坤,也相信自己,所以也相信左坤相信自己面对的生活和感受。
侯导最后也有补充,“要是足够强悍,相信什么就拍什么。
”野马奔腾,吉普落定,魏书均迎风而行。
作者| 北海的梵高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末见
含剧透🌳《野马分鬃》看完了,本来没打算看的,评分又不高,排片也不多,也就是3号厅的推文写得还不错,让我动了去影院的心思。
🍁讲得是什么呢,大约就是一次迟来的青春,一场失败的革命,十足的少年心气儿被哐哐击碎,社会指着鼻子告诉你,你丫就是一废物。
全篇主角一个是被女友甩、被家人嫌弃、被学校延毕的无业青年,一个是辆明年报废、修车比买车贵、倒欠着交警几十分的破吉普,绝配。
🍂最近我闲得没事,拿出了八百年没动过的言情小说来打发时间。
看得越多我就越焦躁越不安。
主角,一定要是德智体美样样牛,外貌家世无可挑剔的人吗?
他们永远善良美貌、事事顺利,付出有回音,遇见不平也会很快大仇得报。
🥀可世界的真实不全是这样的。
我们被迫计较,心有不甘,迷茫不前,担惊受怕,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判定的灰色地带。
《野马分鬃》的主角左坤,就是这么一个非典型性主角。
演员周游选得实在是好,缩着脖低着头,花衬衫垮裤配板鞋,前脑门板寸后脑壳披肩。
可以说他把这样一个痞气、义气,颓废、偶尔才华横溢,总是迷茫不前的北京青年赋予了完美的骨与肉。
(他也凭借“左坤”一角获得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颁奖词赞其为“他即角色,角色即他”。
)🌾剧组聚餐,一屋吹捧一室吵嚷,只有他冷眼旁观着这一场虚假的热闹。
学校上课,被水平不如他的老师决定着课业生死,仍然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指出老师的错误。
大家都能忍受驾校教练的辱骂式教学,但他偏偏踹翻了杆子上演一出追逐戏。
🪴尽管了看穿了社会的荒诞,故事的拙劣,却仍然要服从规则被迫顺从。
片子里那种拧巴、别扭、不服、边缘人的跨不过、看不上、融不入,刻画得淋漓尽致。
可惜这社会不是草原,自然容不下一匹野马,更何况是这样一匹心强力不随的伪野马。
最终不过是剃掉鬃毛,接受驯化。
🪵左坤和依琳接吻那场戏实在是惊才绝艳,空无一人的假草原上却有着两个真正孤独的人。
一场闹剧之后万物睡去,草原深处吉普车的大灯打出过量的白光,女生一席披风走在车前,宛若死去草原的灵魂。
镜头架在汽车后座,穿过座椅,穿过玻璃,框住两个无处可归的旅人。
站在人生分叉口,灵魂想要随风漂流,现实却推着你向前走。
🍃左坤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我就觉得这片子选对了,好喜欢,看完了觉得更喜欢。
我想,所有感到不甘、束缚、想要撕裂挣脱,觉得生活该有另一片天的人,应该也会喜欢。
导演水准与编剧水准齐飞,视听语言处理尚在学生状态,整体叙事与表达太幼稚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立不住,故事细节不够,节奏不好,部分设置不符合生活逻辑,偷试卷和卖试卷故事不合情理,过于戏剧化导致失真。
人物里尤其是为小胖设定的智商和暗恋故事太抖音化了,只有李导设定的比较成功,希望主创加油,期待你们的下一部作品
《野马分鬃》正式定档9月3日上映。
和入围FIRST影展时使用的概念海报相比,院线版海报的整体风格更加阴沉,背景是油画的野马,浓烈的色彩就像在粗粝质感的煤炭上晕开,阿坤的上身为前景,他的侧身姿态和野马别无二致,脑后的蓄发和野马的鬓毛一样杂乱无章。
这种隐喻式的二元结构显然是出于符号表达的考虑。
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概念海报。
构成大背景的仍然是野马,但不同之处在于,野马在这里表现为抽象的线条勾勒,而不是细致入微的具象描绘。
抽象的视觉呈现往往具有迷惑性,隐而不显的野马更像是一片有坡度的草原,或者说野马已和草原不分你我,融为一体,而前景的元素则从唯一的阿坤增加到阿坤、童童、蒙古包以及吉普车。
阿坤和童童两人背对着吉普车,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佝偻着身躯,他们之间的距离如此疏远,暗示着(主)人-吉普车之间关系的断裂,正是这种断裂构成了贯穿全片的不可抵达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这版海报才是理解《野马分鬃》的正确入口。
作为一名大四毕业生,阿坤理所当然地具有一种青春迷茫的气质。
在他看来,吉普车似乎为他敞开了一条走出困境、通往未来的道路。
拥有一辆自己的吉普车似乎并不难,更何况还是二手的。
但问题在于,阿坤拥有了吉普车,然后呢?
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次驾驶吉普车是真正愉快的。
车会抛锚、会熄火,还会卡在阴沟里,人的问题就更多了,酒后驾车被吊销执照、想要野合却被安全套搅乱了性致……很显然,阿坤绝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驾驶员,而整部影片的矛盾、断裂和不可抵达都由此而来。
他内心野性暗涌,这和驾驶行为背后那一套规章制度无法相容。
所以说,作为人类的阿坤不会成为野马,也无法成为野马。
事实上,与其说阿坤渴望成为野马,不如说他渴望草原。
草原是一种自由活性的象征,而对于当下的他来说,所谓的自由可能不过是不被能力低下的老师所教导,不过是在剧组录音时拥有屏蔽其他一切杂音的权利,或者只是好好地开个二手车。
但这些自由都不可抵达,其中有大环境的原因,当然也有他自己的问题,这造就了他不知身处何处、不知去往何处的迷茫感,应该说,演员周游将这种感觉诠释得很到位。
周游的气质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很相似,舒展不开的眼袋,微张的嘴巴,紧收的下颌,行走时随意的姿态,毫不意外,这样的角色开起吉普车来势必会引来很多麻烦。
这些不自由或许都可以被概括为大四毕业生的生活杂碎,如导演魏书钧所说,他要做的绝不是“批判”,而是呈现生活之“真实”。
真实的底色是荒诞,荒诞的背后是一种不可抵达的特性。
这种不可抵达随处可见,课程重修,只好延迟毕业;对网红求而不得,只好转头招妓;导演不在,只好提前杀青。
这些不经意的荒诞让人想起杨德昌。
阿坤驾驶的吉普车就像洋洋手里的相机,车窗是快门,仿佛世界也就是当下看到的那么大。
在影片结尾,阿坤因为假证驾驶被拘留,他的蓄发被剃光。
这场“阉割”仪式之后,他好像成为了一个正常人,于是他轻描淡写地变卖了吉普车,好像他从来不曾是它的主人。
最后的最后,他坐在出租车里,路边的景色和他的形象在车窗上交叠,我们无法辨清他的神情。
恍惚间,车里放起了《地球人》,他做好了告别一切的准备,与这种不可抵达性迎面赶上。
本人男,一名三本广编专业普通大三学生。
我很羡慕电影里男主的学校,是一个专业的电影学院,里面分了摄影系、录音系等等。
国内专业的电影学院不多,况且又在北京,我想是哪所学校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从初中开始就想进入这样一所电影高校,但是无奈家里不支持,我也没有那么坚持我的想法,就选择了混混日子,当时自学考编导统考的时候也没怎么努力 也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就只潦草的通过了一个统考,甚至校考也没去两所。
结果就是,我来到了一所普通三本,里面的老师、硬件都不是那么专业,身边的同学大多也是混混日子,真正想要进入电影行业的几乎没有。
但是我不想如此,我羡慕男主,大四就能有这么多的片场拍摄经验,我大三了甚至连路都看不见……我也很能理解男主,毕竟有了这么多实战经验,在学校你懂的就是多,你就是有那股傲气。
毕竟实践出真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成果,而班里的同学还在死读书,为毕业做准备(不过不去上课 影响课堂纪律确实不好)考上那个学校的录音专业的条件 我查了一下,不仅需要一定电影知识,还要会乐器,懂乐理。
而这点导演在片中给到了男主是从小学小号的,甚至还吹得不错。?
我看到有影评说男主的家庭条件不符合现实,但是我想说,我们这个年纪,从小学一两门艺术是很普遍的,像我小时候就学过半年的小提琴,而父母都是公务员这种情况在我同学里面实在过于常见,而且又是在北京(我是一个五线小县城)说回电影,男主用两万块买了一辆快报废的越野车,即使拿到我身边这也是一笔巨款了,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不吃家里一分,他的女朋友也是,一直在减轻父母的压力,这点已经比我,我身边大多数同龄人好太多了。
但是男主买来的不是车,不是他所谓自由的感觉,买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一直在榨干自己现实的生活 到后来女朋友没了,钱没了还赔了一大堆,驾照没了,车子没了,理想没了,什么都没了,青春结束了。
导演拍出的这种失落感,确实能让在荧幕前的我们感同身受。
再聊聊《野马分鬃》的电影风格导演很有自己的特色,几个长镜头一镜到底的拍摄的现场调度着实不错。
男主的命运是跟越野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框架式镜头的拍摄,就是从车内往外拍,从车外往内看。
每次一个镜头给的时长刚刚好,看着不会让人太累。
这点比大多数所谓的文艺片导演做的好太多了,既可以搬到荧幕上放映,又可以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就着咖啡慢慢欣赏。
我上一次看着这么感同身受 节奏不缓不慢的片子是台湾的《阳光普照》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野马分鬃》真是我国内近几年来看到最好的青春片了。
导演给到了几个青春片中很新颖的元素,包括看守所、片场、甚至是大学课堂。
这些都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避开了国内青春片烂俗的犯罪、爱情、狗血的剧情,用真实记录了一个大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迷茫的状态。
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也要开始这种抉择,人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过着花儿一般温室的生活,社会是冷酷是无情的,你不努力生活就会抛弃你,就这么简单。
电影放映的时候我脑耳一直回荡着姜云升《麦的重量》里的几句歌词“是玩儿还是工作 台下烦人的空座”“房子车子钱 艹 永远是这三样”“你爱的人离开了 理由并不重要 每段关系都被你一手段送掉”真的很现实 很扎心 走出电影院久久不能自拔
不太喜欢这部作品,但是很喜欢这个情节。
前一段是篝火晚会的极致媚俗,后一段是无边夜色下,伊琳独自朝草原深处走去。
左坤在后边开着吉普跟着,他们对视,然后继续前进,然后对视,然后吻在一起。
完全莫名其妙。
在先前内蒙修车厂那场戏里,我们才知道她是个单亲妈妈,才知道她为何一直愿意呆在这个野鸡剧组,被猥琐导演各种骚扰,才知道为何在影片的最后她为了一天的片酬和导演软磨硬泡。
两个绝望的人,在白花花的车前灯里吻在一起。
那个瞬间里似乎草原上的每根草都没命似的燥动。
这倒让我想起了《苏州河》里的那句台词:两个陌生的人坐到了一起,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爱情。
然后是爱情,然后当然是没有然后。
左坤回车上拿避孕套,伊琳看着他,用母亲式的嘲笑。
这个接吻就像一个奇迹般发生,又好像没有发生。
两个绝望的灵魂相遇,然后各自回到各自的绝望。
草原和吻永恒。
评分太低不应该,应该至少接近9分吧说一个bug 4×4的车怎么能那样托呢?
全时四驱必须四个轮子同时离地我看的是优酷版本的,本来想吐槽一下结尾,结果发现国际版的正合我意,片子确实牛逼有些人说看不懂,我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散文,需要用心去感受,上一次有这种内心体验的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简单来说浪费了人生的一百三十分钟,看完之后只想说退钱。
一百三十分钟也没看出个正经剧情,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东拼西凑,也是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片子获的奖只是演员的奖了。
这部片子大概是零几年的电影的质感(没有说他好的意思),比较粗糙,很多地方明显打光不足,一些转场也毫无逻辑,(也可能是导演自己的复古的艺术风格)。
电影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拜金,虚荣,没有思想而且边缘。
如果说这个电影的主旨是要讽刺社会现实的话那我觉得还挺真实,比如没有实操经验只会讲课的老师,潜规则女演员且巴结别人的导演,喜欢上当吃亏而且挥金如土的实业老板,火得莫名其妙的歌曲和人等等。
但看的过程中好多地方生理性不适,具体如下:(剧透警告)剧情大概就是两个电影学院的录音专业学生开着一辆破车到处瞎转悠,眼高手低,打着寻找自我的名义不好好在学校上课,出去赚钱。
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剧情/台词:1. 跟女朋友说:“你学中文的,穿这么少,怎么不干脆不穿?
”2. 男主(重修)和童童(他的朋友)经常不去上课,上课时也经常在后面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因为他缺课太多不让他参加考试,他和朋友为了报复老师在老师车后面粘了乱七八糟的彩带。
3. 男主因为没钱在家里偷妈妈所在学校的模考题卖给学生,导致妈妈被举报。
4. 在没有驾照的情况下在没有灯的乡村公路飙车而且不开前灯。
5. 酒驾导致驾照被吊销之后童童给他办了假驾照继续开车又被抓了,行政拘留十天,出狱时还取笑狱警。
6. 纱门老板让他卖专辑,卖不出去就和童童一起把剩下的专辑一张一张扔进行驶的火车轮子里7. 拍电影的导演一直各种骚扰电影女主角8. 男主和童童一起去piao的那一段,不好详细描述但是非常油腻恶心9. 最后有一段完全无病呻吟让人脚趾抠地的独白不想多说了,上次看到这种匪夷所思的烂片还是荞麦疯长,那部电影至少还有钟姐的舞蹈和肢体可以欣赏。
有打算看野马分鬃的朋友们,快逃。
可能是因为看大四焦虑多了层共鸣,最后感动得过分,网络热曲恰如其分,野马最终出现的时候,我已经不去听画外音说些什么了,音乐很够了。
拍得很优美,除了内景速切外景我不太理解以外都好。
车是个太棒的载体,无数黑夜中的光影镜头都有不一样的美,我尤其喜爱结尾送车的运镜。
电影的节奏给了关注声音的空间,与“录音”的设定契合。
元素堆叠得很精细,布景精心,有杨德昌的感觉了🐶,比如在他老家里的柜子上摆着豆瓣电影日历。
不明白为什么不更现实一点,把“电影学院的故事”划掉,换成“中传”的故事,会有更大的冲击吧,对顶尖学府的模样窥见一二。
戳到了也是这个年纪的我关心的一些点。
挥发掉的天真,现实的迷幻。
学校有些可笑的教育,刻板又优渥的老师。
几类人(北京本地,县城官二代)的状态,及他们的追求。
如何出口伤人,任性地对待感情。
年纪轻轻就沉沦在“规则”带来的便利... 你快去考北京公务员吧!
看到结尾的饿了么小哥我彻底崩溃,有这么个电影真好。
瞥见了自己大学四年来丢失的一些,那些奶酪被搓下去的碎屑。
肤浅不可怕,怕的是故作深沉的肤浅。
这是中学生写作文惯有的毛病,也常见于喜欢标榜艺术范儿的新人导演。
还是辛弃疾总结得到位,“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几年,导演魏书钧好像突然成了国际电影节常客,因此也得到了艺术影迷的关注。
但看过电影,真的感慨时无英雄啊,如今什么样的作品也能打上戛纳标了,这跟早几年中国导演们的电影太不在一个层次了。
形式上,《野马分鬃》有点像贾樟柯,又多少偷师了侯孝贤,甚至隐隐还有章明的影子。
文学上,男主角有王硕小说男主角的影子,也会让人想起石康的“晃晃悠悠”,浓浓上世纪90年代文学的味道,城市中流里流气、土猛土猛的青春。
奇怪90后的导演是怎么写出这么复古的人物和味道,完全与当下中国青年人的状态格格不入,是完全被咀嚼过的文学,消化后再重新演绎的样子,满篇都是不接地气的轻浮气。
男主角就是那种没吃过什么苦,并不了解社会,却好像比谁都苦大仇深的“叛逆者”,在城市里离真实的苦难十万八千里,逃课、撒野、无所事事,和姑娘腻歪,与废柴死党游荡,没有打破规则的勇气,却总想用恶作剧彰显与规则对抗的雄心。
时而愤怒时而懦弱时而分裂,精神雄起身姿佝偻,嘲笑循规蹈矩向往离经叛道,但行动力却距离口号十万八千里,终归一事无成。
人物并不讨好,欣赏这种角色的,不大可能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怎么也得攀着王朔读者的年纪,直追40往上而去,还得是这么几十年眼界和心智都没怎么成长的。
高知女死心塌地爱流氓,这故事在王朔走红的时代还算文学,现在变成小黄文读者都嫌设计不走心。
同样,毫无来由没根没底的叛逆,并不能唤醒观众的共鸣,主角的愤怒与冲撞莫名而来,空有状态而并无缘由,也见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只显得怒且傻逼,以及无聊。
导演的创作构想有时跟一些并不入流的摇滚乐队一样,空有愤怒与叛逆的姿态,却与现实并无半分瓜葛,愤怒成为无本之木,毫无力量,就显得做作且空洞。
整部电影也只能呈现状态,连基本叙事都没做好,三言两语便可以把整个故事讲得清楚。
倒是不乏小聪明,不乏隐喻,不乏意味深长的镜头,不乏好看的构图,不乏复杂的调度和表演。
人物、状态、意境,甚至幽默感都有了,看起来似乎也足够意味深长,但唯独缺乏流畅感与完整感。
一程赶一程,在“指车为马”的大命题之下,一路鞭挞着主角朝内蒙而去。
为什么是内蒙,为什么男主角一直心念念要去草原,为什么他的心幻化成野马?
不知道,没原因。
戏中戏的结构让我想起章明的《冥王星时刻》,两部电影都有有趣的时刻,但更多是无法聚焦的失神。
相比之下,《野马分鬃》创作上的稚嫩更显而易见,更加沉迷于堆砌符号,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深入。
当然,我也会不自觉拿《小武》来比。
当然是没得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准的作品。
贾樟柯那种对于真实的洞察和细腻,那种根植于生活的几乎是原生态的演绎,以及其中自然而然所散发出的人物与戏剧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
作为观众,能很清楚地感受到《野马分鬃》也想达到那样的状态,但难免力不从心。
有意思的是贾樟柯的电影可以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生动标本,有浓重的年代印记与时代气息,它来自于环境、来自于人物,来自语言,但《野马分鬃》里基本看不到时代,更多的时候他像混杂了不同时代元素的四不像,里面有四惠有CBD也有城乡大舞台一样的商场促销,抛开那些被具名的地标,它可以发生在近20年来中国的任何一个小城,无法成为任何一个可具名时代或社会场景的标本。
没有时代性,也缺乏对人性真正的洞悉,见不到大,也没有把“小”说得很好,电影难以真正走进深刻,又无法商业化娱乐,于是只能故作深刻。
当然,电影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导演还有努力表达艺术的追求。
它的一些镜头设计很有想法,从男主角到越野吉普到野马三个符号的连接,虽然叙述过多,但依然饱满充实。
也就仅此而已了,导演想要表达的那些“高深”的内容,是一目了然展示且一再重复的,他就像一个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的高中生,在努力用成人化的文字去模拟一种成熟和世故的通透,却终归因为不谙世事、远离生活而显得苍白和寡淡,是大人眼里急于长大的孩子,过得顺遂,所以并不知晓生活真实的模样。
他们都没有长大,电影中的阿坤如此,拍《野马分鬃》时的导演亦是,这才是症结所在。
如此,豆瓣6分左右的评价,可以说恰如其分。
PS:导演下一部电影叫《白鹤亮翅》
当左坤驾驶着那辆老款切诺基驶向黑漆漆的草原深处时,脑海里回荡起了朴树的歌声:“别因为没有草原,就忘了自己是马”。但这并非草原的悲歌,而是野马的绝望。这是一台即便报废的老款切诺基,和一个郁郁寡欢的男孩之间悲壮的共情、落寞的狂欢,就像赤兔遇上关云长。只有理解了这点,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左坤同意500块把车卖给二道贩子。因为有些野马,它生来就是孤傲的。它宁愿死在草原上,而不是强制报废或者被都市里的豪车们无情嘲笑。
电影有股粗狂的劲儿,看好导演后续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时不时地对电影行业本身的调侃,足见迷影。三里屯的纱窗都是我安的,可我骨子里是音乐人,音乐周刊的人来采访,先让他们听听我的曲子,了解了解我的风格。
杨德昌系电影。与《阳光普照》就是一对儿。所有演员状态都特别好,哪怕只有一场戏的演员都是如此。最具分量的是,对人物骨子里被无可名状理想召唤出来的不知所措感,把握得很准确。荒谬感的分寸也可以,有冲击力。瑕疵是有些细节还是可收束一些,结尾好像是不知道怎么结束才好。意象的植入像套路式文末总结。3.5
虽然明白想要讲什么,但却感受到一些不真诚,更像是个学生作业。
细腻又精准地描摹了当代青年的精神肖像,从幽默的细节当中反映了现实的某种荒诞,主人公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抗的举动更像是以卵击石般脆弱和无力。
一名大四男生的狂野梦想与破碎现实。不愧被戛纳看上,电影拍得很轻盈、轻巧,有很多设计又不显刻意,始终萦绕着一股淡逼、迷茫、混不吝、小幽默、小确丧,是我喜欢的气质了,周游还真适合这个角色。导演对现场即兴调度、非职业演员、情绪氛围的掌控很厉害,拍出来比原剧本还要精彩许多。同为中传毕业生,对片中每个虚焦的背景都太熟悉了,想起在学校上课拍作业的时光,也能get到很多脑回路,觉得格外好笑。“环境音是什么啊?”,“你喊”,“环境音是什么啊?”妈的我笑成傻逼了XDD//2021公映重刷,补上了一直没看到的结尾。我知道这部电影代表不了所有人的青春,只是恰好很能触发我共情的特例,但这就够了,我仅代表我自己喜欢。世上也没有导演能拍出所有人的青春吧,毕竟每个人都太不同了,还是很羡慕魏书钧的年轻、有才、有机遇。
踩着撕碎的书狂奔
……n.你故意跟人物保持距离,这不是侯导的风格吗?…n+1.看看我的系列专辑,银河三部曲。第一张叫《太阳神》,第二张《地球人》,刚刚你听那个就是这张专辑主打歌的小样。第三张呢?叫《月亮河》。这每一个专辑里边收录了一百首歌,单拿出歌词来就是一百首诗。…n+2.洪尚秀,这个太洪尚秀了。牛。…n+3.车被卖了以后,我觉得自己被剥夺了笑和哭的权利。大学这最后一年像一面镜子,处处照出我的原形。这些错误啊 伤痛啊 打击,随着时间显得愈发的沉重。我们要重新出发对吗?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对吗? —— 附注:电影末尾看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口,惊喜一下。
虽然可以感受到新人导演当时的那种生涩、混不吝、青春人生处处不如意、梦想在远方的草原等情绪气质和氛围,但故事真的太散太碎了,连碎片化都算不上,我觉得剧情像盘散沙。
朵云轩3厅。三星半,有些镜头颇别致,虽然戏里cue王家卫洪尚秀,但让我想到锡兰,尤其是车灯夜行和声音透视,对车内机位的天然推轨运用得饱满,尤见开关顶灯、背景焰火、结尾环车这几场戏,一些细节如导演说话间瞥路过女子、假篝火之类也生动,点题的野马分鬃真没想到……问题也很明显,比如撞见家长上门这种硬巧合推动,整体除了车-马-人的投射外,没有太连贯的立意,终于就是大四的一些碎片,对女性的态度也谈不上现代(有马无马之类的谐音梗没意思)。
看了40分钟时真忍不住,从影院出来了。此片如果是导演有意识地将男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局外人”形象也就罢了,问题是从拍摄手法、技术、立意、内容而言,都看不出其具有这种考量的智商。影片最大问题是节奏,从画面到剧情,有种每一帧都layback恨不得上去把它缝起来的冲动。肤浅地讽刺学院派、抖“电影大师”的机灵、人物塑造失败、选角失败(女朋友和哥们都毫无色彩,也不知道那个胖子这么一无是处男主为什么每天和他混一起),情节失真(车震环节……一直等车震呢,结果摇都没摇两下;拍戏打工现场,录环境音就录环境音吧,喊得跟导演似的,嫌人吵居然上去就揍,太缺生活经验)。另外画面构图缺少美学底蕴,要么杂乱要么不协调——总之,这个片相对适合在校园文化传播,估计上大学生电影节都够呛。
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一路乐得没停过,虽然频繁cue洪侯王有些刻意了,但是细节填满的吐槽与性情,讲一讲自己青春归零的故事,在我这里算真正的同龄人电影。并非是心中有马,就哪里都是草原。视听之成熟超级加分,电梯来回和蒙古包内外两个长镜头是真的挺好呀,nb克拉斯音源哪里听?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野还是一个味儿,只是更孬更怂更浑了些。野马不用分鬃,直接头剃了感恩。马的点题很扎实了,最后独白实在多余。导演夸摄影拍的东西“太洪常秀了”,品品这里里外外的皮里阳秋。
hh讽刺电影人桥段好好笑,想到身边剧组的样子了。电影还是蛮有趣的,但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厌女上,原来目前这么受瞩目的90后青年导演也是一股厌女味啊。兄弟才是手足,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要么拜金要么照骗要么是婊子,失恋就得去嫖娼…一些男大脑子写出来的剧本👍
把自己包裹在层层稚嫩的解读与指涉里,内核空空如也,也不愿意与更大的世界交流,年纪轻轻就丧失了表达欲望。比如,这像是能谈三年的恋爱吗?什么干录音的能火辣到搞到美女一号呢?还能任性多久?
太难看了,没有中心思想,纯浪费钱……
挺意料之外的观影体验,迷之走向,野马分鬃的点题用梗更是万万没想到,制作虽然显粗粝,但与剧情本身的自反性倒是非常吻合,而且个中流露的真情实感弥足珍贵,充满着虚伪,矫情,浮夸,忽悠的环境,青春的或是光鲜之下的都是惆怅的灵魂,即将毕业的年轻人何尝不希望有人指引走向正道,从事一份正经的营生,而境遇却反过来总是被指责不务正业,可能创作者一开始重点想着墨的是自身所处的“小圈子”,事实上达到的效果倒是高于小环境的,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批判意识,就连篝火都是假的,草原上满是旅游设施各个方位居然找不到可以拍空镜头的角度,这些小细节有不少神来之笔,洪尚秀多次被cue笑死 #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一个刺头对自由浑噩而本能的追求,有粗砺的伤感。导演技术上很好,有自己的语感,单场戏都拍的很不错。导演再踏踏实实的继续努力,时间会让他拍出更好的电影,值得期待。
这片有中国少有的和国际接轨的气息啊,更重要还很当下,就人物背景与延生的行业生态反映都有一股子三大电影节预备役味道。镜头虽然依然有些嫩,但整体气格算是有气派了。真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