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工作赶赴女儿生日派对时,行经刚开通的河图隧道,突然一阵天摇地动,让他经历此生最孤立无援的三十五天,而在隧道外,政府的办事不利,狗仗人势的嘲讽。
男主小帅,在买着蛋糕回家给女儿过生日在过隧道的时候居然遭遇了隧道坍塌;没想到这个蛋糕居然成了他生命的维持品,我真的想说这是什么豆腐渣工程,!
在这么绝望的情况下,男主凭借着两瓶水和一个蛋糕坚持到最后。
与此同时,外面营救小帅的人只有这个施工队长和老婆在一直坚持着,在面临这种紧张死人的状态下,外面的记着和政府高官居然还在摆拍!?
只想说这种作为国家级建筑工程的东西,咱们能好好做吗,极力吐槽豆腐渣工程做作的官员,人民要实质性的帮助。
韩国电影真是越拍越好,最近接连出了《釜山行》和《隧道》两部直指人心的好电影,前者借用丧尸吸引人们的眼球,讲的却是人性中自私冷血的阴暗面,最终反映人性中的爱与牺牲精神。
《隧道》更进一步,从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出发,把政府和商人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赤裸裸的揭露在世人面前,连一块遮羞布都没有留。
《釜山行》从丧尸在首尔向全国传染作为大背景,却把场景局限在小小的一列火车上。
车上各色人等俱全,很有一些《卡桑德拉大桥》的影子,与《卡》片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釜山行》是列车上的人们在自救,外部几乎没有援手。
自救的方式也非常原始,几个男人组队冲过去,杀回来,完全是东方英雄式的。
如果仅仅是血腥兼暴力的动作片,《釜山行》还比不上好莱坞的B级片,高丽大叔的绝招是用丧尸做幌子,展现人民内部矛盾。
当小队战胜丧尸返回时,原本毫无存在感的吃瓜群众站出来了,起初他们没有勇气去和丧尸对抗,去救人,现在他们有决定同类生死的权利。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多数人就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自生自灭去吧。
吃瓜群众勇敢的要求幸存者自我流放,看情形,如果不主动离开,完全有可能被人道毁灭。
这让人想起了,日本和中国都流传过的悲剧,一群人躲避空袭,害怕孩子的哭声引来飞机,逼着母亲把孩子闷死。
吃瓜群众对同类的杀伤力巨大无比,面对未知的恐怖,他们手足无措,引颈就戮,对同类,他们狠的起心,下得去手,多残忍的事都干的出来。
《隧道》则是对人性中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开始普通人被掩埋在隧道中,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当外界得知有幸存者的时候,人们沸腾了,隧道的安全质量问题被放在了第二位,生命无价!
政府出面,把人救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此时人人好像天使一样,无私,友爱。
其实,政府和人们还是在追求名利,不过看起来很高大上而已。
随着时光的流逝,天气越来越恶劣,施工方向出现偏差,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临近工地停工日久,花大价钱的工程即将延期,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要推迟,人们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到幸存者不应该活着,只有他死了,再把他挖出来,既告慰亡灵,又安抚众人的心灵,还不影响社会大众,政府也有政绩可吹嘘,一切的一切只要他死掉。
影片的高潮是社会开始投票,是否应该不顾幸存者生死的用炸药爆破,支持的人达到了65%,其中包括遇难者的妻子。
这是典型的东方心理,少数服从多数的利益,可人们不想,没有谁会永远是多数,总有一天,你会是少数,到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想想看,一个人在漆黑的环境里,外边有妻子和孩子,除了要战胜孤独和恐惧,最惨的是外边的人最终放弃了他。
人性是自私、冷酷、利己的,但人性中也包含着伟大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釜山行》里从头到尾都展现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最后十几分钟,人性中的牺牲精神让观众看到了希望;《隧道》结尾,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的救援队队长,坚持到了最后。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牺牲精神和责任意识。
ps:《隧道》最经典的一幕,队长大声吼出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你们这班混蛋,滚开!
”,当镜头转到政府官员、媒体人惊讶的脸庞时,冷酷的社会得到了一记响亮的个耳光。
你会不会为了一个可能活不下去的人让出自己活下去的唯一水源?
你会不会在一次又一次失望后失去再次相信希望的能力?
片中每对对比都有很强碰撞:越造越多越造越快的豆腐渣隧道VS一个星期都挖不穿坍塌隧道;隧道里被困的李VS救援第一天把隧道口堵得水泄不通的媒体和合影报道的领导;隧道口无助的被困者家属VS和家属争相合影的政府官员;扫雪车该救城市给无数市民带来隐患的积雪VS救隧道里被困的一个人;在预估解救日得知挖错位置了的李VS电视台主播不痛不痒的一句“相比统计数字 我们更相信希望”;李的太太安安静静、尽一己之力帮救援队端茶送水VS遇难官兵的妈妈把儿子的死怪罪在李头上、斥责李太太;二十多天后65%群众希望停止无谓的救援VS救援队长被舆论和上层压迫无法违抗、但最后一刻为李放手一搏;媒体只关心你的状况和反应够不够爆炸性VS家人只关心你还活着就好……【媒体】救援第一天把隧道口堵得水泄不通、要求救援队蹲低一点不要当着他们拍摄;对坍塌、豆腐渣工程、救援的报道看似有理有据、积极向上(列举数字、相信希望),实则没有建设性意义,也没有推动豆腐渣工程的产物重建或升级;救出李的时候再次把隧道口堵得水泄不通,挡在救援队护送李上直升机的路上不断喧闹提问;李感谢救援队长帮自己把那句愤怒的粗话大声喊出竖起的大拇指,被解读成对国家和政府不懈救援的感谢,所以媒体根本不需要真相,只需要给社会传递正能量,拍一张照片,故事随便编。
【部长发言人】救援二十天、发现挖错了后,会上听着说准备放弃救援李、重新开始隔壁的爆破建设工程,不同意也不反对,不装好人也不做坏人;救出李后,走狗们最先考虑的不是尽快送他去医治,而是等部长来了和部长一起上直升机让媒体报道;救援事件后是一句轻飘的“人命重于一切”……可真要说她做错了什么,好像真说不出来,就像她听见救援队长帮李骂的那句“你们这群混蛋给我滚开”的时候的莫名其妙:“我吗?
为什么?
嗯?
”【救援队长】在本片中可以说是除了主角一家以外最正面的角色了吧,是最后救出李的最后一根稻草,尽职尽力分析隧道结构、规划救援,为了帮助李亲自喝尿给他建议……可他也是人,就会有缺憾——他敢在大会上提出“隧道下压的不是蝾螈,而是活生生的人”,但扛不住救援人员死亡带来的舆论压力,虽然没有相关的镜头,但再看到他时他只是看到停止救援、重新开工建设隔壁隧道的新闻无奈地独自下隧道尝试搜寻;他把好脾气都留给了被困者、被困家属,对待下属态度暴躁、毫无耐心;他是救出了被困近一个月的李的大英雄,可到头来功劳都由部长和政府领取,他只是一个角落里为“为什么在媒体面前骂脏话”的小喽啰……队长的形象真的很立体,放在整个社会事件里,他能立足不是反面人物,也只是多亏他成功了……【李正洙】拥有绝对主角光环的正面角色,他聪明,第一时间联系上救援,有车作为庇护所;他幸运,有水有蛋糕,有女孩给狗买的狗粮;他善良,不辞辛劳一次次爬去帮助素不相识的被困女孩,让出自己的水源、电话(借用)和手电;他乐观,在预估救援日到来之前在后备箱给自己找乐子,在墙上倒数那一天、在墙上画画,用指甲钳剪胡子,和狗狗聊天;他伟大,创造了人类被困最长纪录,他最终活了下来;他有脾气,不是一个毫无性格的软柿子,被救出后让围堵的记者和姗姗来迟的部长滚蛋吧……【李太太】也是有主角光环的正面角色,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柔善良:刚来到救援队时不知道能干什么,作为受害人家属居然帮忙给救援队端菜加蛋;舆论将救援人员的死归于李,女儿被同学嘲笑,她没有抱怨,只是让婆婆带女儿回家等她回来;政府半强迫她在65%市民同意停止救援的文件上签字时,她最后的挣扎是去电台、在丈夫最喜欢的古典乐台说了一段给丈夫最后的话;李被救出来的时候,记者们一拥而上不断发问,她跌跌撞撞地冲上去抱着丈夫眼泪不住地流;再次带丈夫开车要进入隧道时,她看到了丈夫的不安,紧紧地握住丈夫的手……【另一个被困女孩儿】事故的另一个受害者,她的情况比李危急——被巨石压住、昏迷两天半刚醒,脸上有伤(更不要说身上的内伤有没有),这些其实都预示了女孩儿撑不到最后;她不能独立,她需要李分给她水、借她手机、帮她擦眼泪,对李来说这是一个负担人物,是成为李获救路上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全看她能不能健全自如地活下来(但从他们第一次相遇李显然推不开她身上的巨石,其实就已经预示了这是一个绊脚石角色);她甚至有点自私,明知道水源稀缺(虽然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水)喝了小半瓶以后还提出请求李喂给她的狗一点水,耗费李手机的电给妈妈打了个毫不言简意赅的电话,她爱她的狗但是和很多爱狗主人一样为了人类社会和自己的方便给狗戴防叫电项圈……但这种自私又因为是小女孩的年纪得到了更多原谅(刚入职的员工,二十三四岁)。
本影评首发于个人公众号【电影7分以上】一年半前,《追击者》中饰演变态杀人狂的河正宇,在小卖部拿起斧头残忍杀害几乎就要成功逃跑的徐英姬的时候,我当时立马想到了一个词:现实!
现实是什么?
我认为,现实就是——你几乎快要被救,但最终还是死了!
电影名《隧道 》导演: 金成勋类型: 剧情 / 灾难主演: 河正宇 / 吴达洙 / 裴斗娜 / 南志铉上映日期: 2016-08-10(韩国)百度网盘链接:发送关键词【隧道】到本公众号在《隧道》里面,爆破组引爆炸药的那一刻,其实按照韩国的电影套路,已经可以结尾了。
但是导演选择了,让河正宇活着出来,借吴达洙的嘴惯例性的骂了一把虚伪的政府,多少有些出我意料,这样的结尾显得轻松很多,不过个人认为没有直接死掉有震撼力。
我想大概就是为了出来说这一句话: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
一,为什么毫不犹豫就看了《隧道》中秋前夜,打开豆瓣——想看的电影序列,搜寻电影之余,无意间发现了这部推荐靠前的《隧道》,看了演职员表,扫了一下预告片,二话没说,就立马找了资源......是什么吸引我想要立马坐下来看这部电影?
1,河正宇我喜欢韩国电影的历史并不长, 大概是2年之前开始,而河正宇和宋康昊正是引路人。
从《恐怖直播》开始,到《追击者》、《黄海》、《暗杀》、《小姐》,再到《隧道》,河正宇代表了我对韩国电影的最大期待!
或变态、残忍,或冷静、果断,或有型、帅气......在他身上别有一种奇幻的个人魅力,有他的电影自然必须排在第一优先级!
2,吴达洙他重新定义了我对男配角的认识,看过韩国电影的没有人不知道他。
这位大叔几乎没有演过主角,但是它在电影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以及鬼才一般的幽默演技,使得他的光芒时常盖过男主!
有人戏称他是韩国黄渤一点都不逊色。
从《辩护人》到《七号房的礼物》、《我爱你》、《夺宝联盟》(PS:这是一部巨星云集的商业烂片),《老男孩》......绝大部分炙手可热的韩国电影都可以找到自带发光体的吴达洙!
还有一位配角之王——国民妈妈金海淑我就不多介绍了。
灾难片的题材类型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二,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如果说作为一部视觉灾难片,比如《末日崩塌》等等,过程尽情享受刺激,过后可以忘记一切!
但是韩国电影不一样,不黑政府不罢休,黑完政府黑人性。
不信你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怎么黑!
1,一些相对明显的“黑”最明显的无疑是本片的主题——隧道,还好是拍电影,只有两个人一只狗遭遇不幸,如果是现实生活,这将是等同于天津滨海大爆炸的灾难性惨剧!
这豆腐渣工程后面又该查出多少大贪小贪!
施工挖隧道切割,切割机片子居然能切断把工友插死了,这质量......这样重大的解救方案,TMD的施工图纸居然都有错误,排风扇的位置弄错了,这就是你们每天做的工作......领导这边形式主义,办不好什么事,照相合影倒是第一要务,这个讽刺意义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做模做样的领导,国内外还在少数吗?
还比如,在发生举国震惊的灾难的时候,你们这些媒体,是不是把人的安全、隐私、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为了造个什么大新闻显得自己多么牛逼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你们这些记者,国内外发生个什么事,跑的比谁都快,天天都想造个大新闻,Too Young,too simple!
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真是Naive!
还有那一堆废物无人机,你撞我我撞你的,搞的什么玩意儿!
以上属于比较明显和公认的抨击,当然也留给了我们很难去衡量和定义的一个社会命题:关于救援,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又确实需要放弃,这是真正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还遭遇挫折伤亡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这个问题留给各位读者发表意见!
2、也有难得的人性之美在灾难面前,能维持生命的资源不多,河正宇还能将自己所有分享与他人甚至动物,在这种危难面前果断作出这样的选择,我想这样善良的人,导演到最后选择让河正宇生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好人必有好报,这也是本部电影的一大闪光点!
河正宇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也是令观众动容的,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死了,没有希望了,但是裴斗娜相信丈夫还活着,那段广播面前的声泪俱下,我想也只有深爱着的夫妻才会这般坚持!
这是本片中所传达出来的亲情爱情之美。
而本片最大的美,我认为还是来自咱们的吴达洙,作为一个救援队长的专业与责任,为受灾者本人着想,以坚持救出受灾者为己任,不放弃任何可能的希望,危险之处自己挺身而出,这是何等高贵的个人品质和职业修养!
本片最美,非吴达洙莫属!
韩国电影无疑代表了亚洲的顶级水平,它的自由和开放,包容与创新带来了繁荣的电影工业,也为世人贡献了数不清的优秀作品。
我想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排斥......少一些商业化,多一份走心!
剧情别出心意,细节刻画其实,演员演技类似自然生理反映,也可称之为演技的表达贴合生活的真实,亦有对官方的调侃式的冷幽默讽刺,观众看后得到情绪宣泄,容易共情。
社会关系具象表达,社会阶层各关糸维度真实刻画,代入感很强。
男主的演技尤其突出,支撑起了这部剧,也是成功的元素之一,好演员真的是不可多得啊,天赋与努力并重。
隧道事故中的两个被困者都是公司职员。
一位是担任汽车销售的中年人,另一位是接受培训的新人。
在电影的危机情境中,人物的言行最初匹配了职业思维逻辑。
公司是一种经济工具,职员是带有工具化的角色。
受困的中年人并未处于工作状态,但服从救援队的指令,是基于对社会专业分工的信任。
标注刻度的水杯,按时开关机的手机,是危机状态下现代人的理性选择,也得到了职员思维的加强。
作为契约的交换条件,他的政府需要付出对应的(营救) 资源。
这是电影的现实主义。
但更能触动我的则是那位不幸被困的新人。
她的思维和语言也是职员式的,也仍保留着学生思维的痕迹。
“汽车全毁了,很抱歉”,“周一的新人培训我能参加,请您向公司解释清楚”。
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思维没什么对与错。
但随着新人的不幸遇难,中年人被迫从职业思维转向动物的生存策略——挖洞生存,摒弃一般的卫生观念,绝望地按动汽车喇叭,就像地底困兽在绝望地嚎叫。
职场是象征的丛林,隧道是钢筋水泥的地穴,职业身份首先是一种属于活人的身份。
就这样,影片同时揭示了社会和人的现实状态。
人性的复杂性在于它能够向下兼容——为了生命延续和生活存续的目标。
在经济下行的时期,这部电影仍可一观。
最近比较热的2部韩国暑期档电影,(同学们拿出笔来划一下重点,暑期档),一部是釜山行,另一部就是隧道,釜山行上映早一些,上来就是周票房冠军,隧道刚一出来立即上位,已经连续4周票房冠军。
在看之前,完全是奔着河偶巴去的,恐怖直播的河正宇+汉江怪物的裴斗娜,以及黄金配角吴达洙,基本可以保证影片的质量。
有的朋友评论这部片子还不如纵向挖掘主人公被困之后如何求生,拍成韩国版的127小时,独角戏河欧巴已经演过了,想看的朋友可以出门左转,看恐怖直播,这一次,河欧巴要改一下方式,玩玩横向的。
整部电影的分界点是在第17天时,17天,是此前救援的最长时间记录,在这一天前,整部电影充满了主旋律的味道,媒体持续关注,领导纷纷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关联的企业表示为了救援无条件停止另一条隧道的建设,以免影响救援,河欧巴在里面也表现得乐观 积极,还主动帮助另一个伤员,其乐融融,我仿佛已经看到媒体头条 " 中年男子误入塌陷隧道,众志成城17天后获救“ " 正能量充满大韩民国,男子获救后流泪感谢政府,称下辈子还要做韩国人” 等等,然后被评为感动韩国10大人物,出书,上真人秀,韩国新年晚会坐前3排之类的,只可惜,这一切,都在第17天停止了,因为,图纸错了 什么,我特么头条都写好了就等发了,你图纸错了 ?
什么,我特么等了2个多礼拜就等着和获救者握手捞政治资本你告诉我图纸错了 ?
什么,我们都特么停工了17天了,损失这么多钱,就等着老板上头条制造广告效应你告诉我图纸错了 ?
那个,我们再商量商量,还有机会,也许还活着。
商量你妹啊,你见过这样的头条吗“正能量充满韩国,1个月后遇难男子尸体终于重见天日 " 商量你妹啊,你见过政客和遗体合影的吗,商量你妹啊,你们一直救不出来,我们就一直不能开工啊 。
不是,我们再努力一下,你们不是说不抛弃,不放弃吗,不是说不惜一切代价吗 ?
不是我说你,你应该知道什么叫顾全大局,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叫战略性放弃。
再说,都过了这么久了,人肯定已经死了。
可是,我答应过他,他也相信我说要一直坚持等下去的。
好,这样,我们投票,好吧,让民众决定 。。。。。。
以上不是电影里的对话,是我替他们说的。
事故发生后,大家的关心是为了从生活中探出头来,呼吸一下,还是发自内心对于生命的尊重。
每一个相关的部门,到底是否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是仅仅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上位的资本,这些,我不知道答案,电影也没说,但是,看过电影之后,至少,会让很多人有一个思考。
其实我一直觉得河欧巴最后可能救不出来了,可能导演为了不让影片太黑暗,河欧巴居然出来了,当然,导演也不是吃素的,最后,让片中可以说仅有的一个正面角色,满脸正气的吴达洙大叔喊了那句 : 都給我滚,你们这群混蛋。
当然,后面还是写了检查书,哈哈哈。
最后,第一段介绍了半天这部戏是韩国暑期档的周票房冠军,再回头看看我们的暑期档电影,吴达洙大叔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 都给我滚,你们这群混蛋
阿西吧,气的我一直抖。
救援班长的死好讽刺,唯一一个相信奇迹的人却死了?
越来越喜欢河正宇了。
立完flag就出事,从考验人性到美娜死去考验意志,一天天的信任与等待最后换来被放弃,三十多天,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去。
最后救援组长帮忙喊出来的“你们这些滚蛋,都给我滚”简直帅翻。
韩国政府也真是,也就韩国电影敢这么揭露也能揭露出来。
媒体对竖大拇指的解读还真是6,不得不服。
细节处理超级棒
文前注:这只是一篇观后感看完这部片子,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钟,秋夜的凉意和黑暗的莫名力量让我不能睡去。
我躺在床上摩挲着自己的皮肤,说不出是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是因为冷气还是因为感到绝望。
虽然最后时刻,李正洙被成功救援出去,但是这小小的成功并不能掩饰整部电影传达出的绝望气息。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李正洙的存活是导演为了不使电影的丧气那么沉重而特意安排的。
若是同样的场景放在实际生活中,他真的能够存活下来吗?
隧道外面的问题已经展露的足够多,若是让主角死去,那这部电影岂不是太过于黑暗和压抑。
出于同样目的设置的,大概还有那只可有可无的狗狗。
虽然电影刚开始就有铺垫,并且坍塌的隧道中是狗狗让正洙发现了女孩。
但是若是没有这只狗狗,电影的情节也照样能够进行下去。
比起实际的意义,狗狗存在更大的价值大概是让观众们观影时候能够轻松一些。
言归正传,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展现故事时候所批判的东西是繁多的。
主角河正宇,人送外号“河小花”,可以说是一部电影质量的保证。
我知道他的时间比较短,看过的作品也大多是最近几年的。
不过除却一部《黄海》之外,我对他其他的作品评价都是颇高的。
尤其是《恐怖直播》中他精湛的表演,可以说为同为独角戏的《隧道》中困于隧道的片段打了保票。
而裴斗娜把正洙老婆世贤演绎的也很到位。
其实深情不必太过声嘶力竭,所有的情感都在那句努力压抑自己感情的、毫无效果的威胁里面了。
《云图》中的裴斗娜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位面瘫演员,但是她在《隧道》中的表现,无疑为她添彩不少。
吴达洙就不用细说了,千年的配角不是白演的。
他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给人希望的角色,就像浓重雾气中的一处明火,很温暖很安定。
还有就是饰演死去的救援队班长的演员很眼熟,但我真是忘了他叫什么名字,有知道的朋友麻烦评论告诉我,谢谢了。
说完演员,再来谈谈电影的剧情。
开篇不到五分钟便进入主题,这是导演自信表现,也预示了电影索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
这些内容几乎全部直指韩国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
拨打救援电话却被问无关紧要的问题这大概是说公务员办事太过于墨守成规,甚至不会考虑当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大家都只是当着工作一份谋生的手段,却并没有打算认真得负起责任。
隧道塌方得已经看不出原貌隧道塌方成这个样子,明确地告诉观众救援工作的难度很大,甚至有救不出人的可能性。
救援队还未打进电话来,无良记者却抢了先
记者们放飞的无人机们记着的机敏和救援队的迟钝成为了对比。
同时打来电话不是对受害者的关心,却是对其本身新闻的贪婪索取,甚至不顾及受害者的状况。
隧道外无人机蜂拥进入隧道中的那一段也真是好笑,这么多的眼睛,竟然只有一只是为了找寻受害者的,其他的眼中大概只有头条和利益。
用来探明情况的无人机却只能返回美国更换部件无人机坏掉之后,竟然还要去美国换部件。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告诉大家,即使人数众多,救援力量还是很薄弱的。
隧道第二次坍塌隧道第二次坍塌,更为救援增添了很大难度。
标准的领导慰问照受害者和家属的不幸却被官员用作作秀的道具,假情假意让人无奈。
这一段还出现一个细节,有两位官员想要抢先入境被阻止,可见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来关心受害者怎么样了。
他么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面子和位置,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唯一的食物被狗崽子吃掉了
唯一的伙伴死去 这两个镜头更显得绝望。
至此,李正洙是真正的弹尽粮绝(食物没了,水也洒了),孑然一人。
偷工减料竟然啊人尽皆知
连最根本的设计都都是错的不用多说,这是对建筑公司赤裸裸的讽刺。
而我们的豆腐渣工程也告我们,危楼之后,必定有更深的水。
《隧道》对这个问题浅尝辄止,有些不爽快。
不派铲雪车过来电车难题,城市里面也有人会因为铲雪车的不足而导致伤亡。
但是这里面的情况更加的复杂,隧道这一端虽然只有一条生命,却可以说是国民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派车,是不是可以说狠多人都已经对这起事故,对他人的生命感到漠然?
新闻也已经回归了统计学
公然讨论人命和经济的比较而隧道外面,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怎样营救,而是该不该营救。
生命的价值在经济的冲击下竟然被无限的稀释。
而这样的讨论能够诞生,也说明人民本身就已经对他人的生命及价值漠不关心。
意外事故,班长身亡
悲伤的班长母亲
签完同意书之后,工作人员看世贤的眼神班长的意外身亡挑起了大家对正洙和妻子世贤的不满。
人民内斗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谁真正地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起责任。
救援工作停止救援工作停下了,说明所谓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漠视真的碾压过了个人生命的价值。
隧道外面的人们大概庆幸自己没有被困在里面,但是谁又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被国家和同胞们抛弃的人?
要等领导来过即使是救出来之后,还要等待领导的过目才能前往医院。
新闻中公然报道假消息这一次的讽刺已经不是局限于官员、媒体或是什么人了,而是扩及到了整个大韩民国。
“对整个国家表示感谢”其实韩国的豆腐渣工程远近闻名,复建崇礼门之时的新闻让人们笑掉了大牙。
可是电影想说的,绝对不仅仅是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坍塌的隧道只是一个小舞台,隧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但是导演涉及的面过于广,导致很多问题都没有深究,让人大呼不过瘾。
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未尝不是导演的设置的一种开放式结局,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问题之后的核心根本,这大概都是导演想要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内容。
毕竟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有说什么。
若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像是展现出来的那么简单,那可就太没意思了。
讽刺满满:男主接过老头追上来给的水随意扔到车后座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刚建好一个月的“安全”隧道就塌了…男主打给119人员的语气和态度…最新版救援安全手册还在翻译当中…记者完全不考虑男主手机电量只想着报道…想要用无人机完全没信号全部没用…带进隧道里的跟班也喜欢乱按喇叭难道不知道声波会引起共振吗…家属妻子来后政府先想着让记者媒体拍照…本以为要出来了17天挖了个错的出口…觉得救人会造成财政赤字所以不想救了…救援队长死的也是讽刺因为救援工具都是豆腐渣…国民以及政府让家属填写放弃救援书…救出来后被记者围攻…出来后男主第一句话:都给我混你们这些狗崽子男主大拇指是竖给帮他传话的队长却被媒体故意说成是感谢政府的…也有感动:男主自己也不够水喝也给美娜喝给狗狗喝…救援负责人训斥记者让男主多备手机电量…负责人自己亲身喝尿给男主提供饮尿指南…班长捡起落地煎蛋用雨水冲完直接吃…狗狗也好厉害一起活到了最后…最后夫妻二人安全的过了一个隧道结束…好想知道男主手机啥牌子的续航能力这么强,花了17天才把80%的电量用完…人类真的是个集体吗?
看似是,但只是单独的个体,人,作为个人,想要活命,想要生存,好像还是只能靠自救…只能靠自己…
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就叙事与批判的比重而言,点到即止是圆融也是高明,因为韩片的惯行之道往往癫狂过火,难免洒狗血。至于不足,看了下热门短评,套路化这点是准确的,其他方面的指责则无法苟同。所以说到底,还是缺了点作者性风格。
讽刺这活还是韩国电影能直白点干。记者啊。
全程担心狗(八哥好可爱!
过于现实的讽刺,每一句对白都在抽相关部门的耳光,耳光抽过得到的却更加压抑的现实。 就像我们抽总局大人的耳光还少吗,可这类片子还是看不到啊。
各方面都挺好的,没有明显的不足,电影拍成这样已经足够,把该讲的故事讲好了,不需要用力过度。主要是揭露社会和人性,救援和生存不占太多比重。推荐观看。
一人一狗一隧道,锈钉坠石古典乐;错过的研习班,洗净的煎鸡蛋;官僚媒体滚球去,大拇指变正能量。批判其实还可以再尖锐一点,但几位的演技都很加分~
刚开始口号是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一再遇挫,反复遇挫后,就开始触碰到“一切代价”的上限了
河正宇三个字值6星!
1.“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影片河正宇之外的篇幅就基本都在阐述这句话;2.可以看出影片在尽量地节制煽情的力度和长度,这也等于让韩国导演自废武功(优势),导致影片走向拖沓平庸,看得不痛不痒还不感动。
河正宇裴斗娜吴达洙,这比丧尸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不过呢,还不够暗黑,河正宇应该先把狗吃了,然后把死掉的女孩尸体吃了,美国片就会这样拍,能再活两个月。韩国片只管讽刺政府,至于人性,说到了很多,但真不够。
《熔炉》《素媛》的成功使韩国导演对类型片趋之若鹜。然而并不是挂上人性标签,讽刺政府,嘲笑法律就算一部好电影。隔靴搔痒,甚是无聊。
原来八哥犬鸡鸡这么大
差强人意
河正宇真的演啥像啥
前半段精彩,后半段也不觉得刻意煽情。从分水、喝尿、吃狗粮,到后面的事故、民众选择,我觉得都是真实而残酷甚至残忍的现实。另外,虽然我也当了两年记者,还是要说一句,去你麻痹的记者,去你麻痹的长官。
其他不说,河叔演技吊打隔壁孔侑
如果主角用note7就可以把隧道炸開了。
只有河正宇和裴斗娜的演技可以看看了。剧情挺水的还硬拖2个小时。搞笑的是常年在韩剧里演家庭妇女的那位大妈这次来演政府首相
又是一部以灾难讲人性的片子,对政府的嘲讽和救援队的自黑不遗余力,大篇幅聚焦在营救,可却蹩脚无能,为强行灌输营救的艰难和震撼,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各种明显的逻辑问题和营救常识的不顾及,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如果片子转个方向拍河正宇如何自救,如何在困顿中拯救自己,或许会有另外一层惊喜
本可以充分利用隧道这个封闭空间制造紧张感,但编剧没有赋予男主高光时刻,前半段是打电话,后半段是逗小狗,观众期待的开挂自救并没有出现,而且整个空间感呈现得不清晰,男主爬来爬去没有方向的感觉,当然河正宇裴斗娜吴达洙三位主演表现得还是可圈可点,至于黑政府的部分看多也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