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写这一篇, 主要是因为最近和很多朋友都有聊到,年纪大了,好像越来越喜欢逛博物馆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位离我们很遥远,但又是时尚圈muse的奇女子————艺术家Frida Kahlo 费里达 卡洛。
住在北美的朋友们大致都见过她的脸吧,特别是当你去到圣安东尼奥或圣地亚哥等西裔聚集的地方,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带有她头像的T-恤,马克杯,画等纪念品。
我一开始便被她鲜艳的装束和奇特的面容给吸引了,浓密的连眉,明显的胡子,艳丽的口红,一时竟不知道她是男是女。
容貌算不上姣好,但眼神格外坚毅,加上墨西哥人对她敬奉的架势,让我一度以为她是墨西哥人的名族英雄或精神领袖之类的人物。
“ 家里唯一的男孩儿”Frida 在1907年出生于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
她的父亲Wilhelm是一位德国摄影师,他移民到墨西哥,在那里遇到并娶了Frida的母亲Matilde。
她有两个姐姐,Matilde(与母亲同名)和Adriana,她的妹妹Cristina在Frida后一年出生。
可能因为家里都是姊姊妹妹,排在中间的Frida 逐渐养成男儿心性。
6岁那年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导致她卧床九个月。
当她从病中康复时,这种疾病已经损害了她的右腿和脚部,于是Frida父亲鼓励她踢足球,游泳,甚至搏斗 。
这些对于当时女孩非常不寻常的举动,却帮助她恢复了健康。
少女时期的Frida最喜欢玩的游戏便是女扮男装。
一张珍贵的家庭照片中,17岁的Frida 穿着衬衫,领带和三件套西装, 单手插在裤袋里,目光如炬,酷酷地站在最左边。
与后期鲜艳浓烈的服饰风格相比,那时的Frida, 未曾经历生活的磨难,像大部分中产阶级家庭的次子一样,备受宠爱,风华正茂。
中性的打扮,透露出她拒绝坚持固定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态度。
“破碎之花”伟大的艺术家们大抵都经历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孤独和痛苦。
Frida 在18岁那年遇到人生的一大劫难。
她与高中的恋人所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电车相撞,车上不少人因此丧命,Frida 活了下来,却遭受了重创。
钢制扶手从她的臀部一侧刺穿,穿过骨盆,从另一侧出来。
几根肋骨,腿,脊柱和锁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骨折。
残破的身躯,全靠石膏又拼凑到一起,尽管后来Frida 也能和常人一般行走,可是脆弱的子宫和虚弱的器官,让她余生都活在痛苦和疾病中。
正是在修养期间,Frida 执起了画笔,开始考虑作为医学插画师的职业生涯,这将结合她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
Frida 画的最多的,便是她的自画像。
“I paint myself because I am so often alone and because I am the subject I know best.”我画自己是因为我经常孤单,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题。
“异性之恋,同性之光”“There have been two great accidents in my life. One was the train the other was Diego. Diego was by far the worst.”“我的人生有两次重大事故。
一个是火车,另一个是迭亚戈。
迭亚戈是最糟糕的。
”
Frida 从车祸中恢复后不久,便遇到了她一生的爱与痛苦的来源,迪亚哥利弗拉Diego Rivera。
那时Diego 已经是墨西哥颇有地位的壁画家,结了两次婚,身材高大,与娇小的Frida结合,被旁人称为 ““大象和鸽子之间的婚姻”。
结婚之前,Diego 向Frida 坦诚过自己离不开女人。
婚姻的初始,他们的确有一段眼里只有彼此的甜蜜时光。
然而,似乎是为了践行自己风流成性的秉性,Diego 不久便开始与不同的女子出轨。
这让深爱Diego 的Frida 痛苦万分。
酗酒和使用药物,逐渐成为Frida 缓解情感和生理上疼痛的日常。
然而Frida 还是选择飞蛾扑火,或许因为Diego 不仅是她的丈夫,更是与她在艺术上和政治上志趣相投,相互崇拜的良师益友。
他们的婚姻在这种双方精神与肉体出轨的情况下存续了多年,直到Frida 捉到Diego与自己的妹妹Cristina偷情,她决绝地提出离婚。
离婚后不久,Diego 得知Frida陷入了困境,身体健康极速恶化,必须有一个人陪在身边,于是又向Frida 求婚,陪着Frida 直至人生终点。
现在的时髦话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因而你不能否认Diego 对 Frida 的爱,撇开他们自由开放的婚姻关系,他们或许是彼此生命中最爱的人。
“I leave you my portrait so that you will have my presence all the days and nights that I am away from you.”“我给你留下我的肖像,以便你在远离我的日日夜夜,记得我。
”
Frida 的诸多风流韵事中,还有一位受到民众的关注。
他是俄罗斯革命家里昂托洛茨基Trotsky。
当弗里达遇到托洛茨基时,他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他被竞争对手约瑟夫斯大林从苏联驱逐出境。
9年来,托洛茨基和他的妻子纳塔利娅流亡,在土耳其,法国和挪威妄图寻求政治庇护,没有一个国家想永久承认他们,因为担心苏联人的报复。
世界各地的托洛茨基分子都很担心。
其中弗里达的丈夫Diego是墨西哥共产党中最出名的一位,他皈依了托洛茨基的共产主义,他加入了Trotsky的救援队伍,与墨西哥政府进行交涉,在墨西哥城为他们提供庇护。
Trotsky 与夫人纳塔利娅搬进Frida 的蓝色房子后,两人很快开始眉目传情。
托洛茨基和弗里达常互讲英语,这让纳塔利娅猜测不到他们在说什么,因为她不会说英语(而迭亚戈的英语很糟糕)。
弗里达与托洛茨基公然调情,称他为“love”,并希望让Diego疯狂地嫉妒,以报复他与妹妹克里斯蒂娜的恋情。
托洛斯基把情书放进了他借给弗里达的书里。
两人陷入了一场全面的恋爱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败露了,托洛茨基夫妇搬出蓝色房子。
并且迭亚戈和托洛茨基在共产主义方面出现了若干哲学分歧,迭亚戈不再是托洛茨基分子。
不到三年,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派出的刺客暗杀身亡。
“I am that clumsy human, always loving, loving, loving. And loving. And never leaving. 我是那个笨拙的人,总是爱,爱,爱。
爱,和永远不要离开。
”
Frida在爱情方面的探索重来没有停止过,就像Diego 流连于不同的女人,Frida流连于各色男女。
最著名的蕾丝恋人是Josephine Baker,一位颇有艺术造诣的舞者和歌手,那时正受雇于法国军事情报部门。
20世纪初期对LGBT人群并不慷慨,她们不符合社会的期望,而是通过纯粹的性格力量超越了它。
两位女性在执行艺术时有很多共同之处,并且极具天赋。
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艺术,这两位女性不仅幸存下来,而且一枝独秀。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伟大之处,他们在重大困难和逆境中的胜利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 艺术瑰宝 ”Frida的个性,风格和相对较少的作品使她成为数十年来最受欢迎的拉丁美洲艺术家之一。
她的画作基本跟自身经历有关,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用它们来简单地显示她的主观经验,而是提出了许多关于墨西哥社会和其中制度建立的问题,特别是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方面。
Frida 自称是20世纪末的女权主义画家,由于对艺术和共产主义的贡献,她被认为是墨西哥国宝级人物,她的画作也是法国罗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
近几年艺术市场上对她的画认可度很高,目前卖出最高价的是Two Nudes in the Forest (The Earth Itself), 2016年5月12日在纽约拍卖,以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200万元)成交。
她的每幅画背后都暗藏深意,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主要希望大家有机会还是去博物馆仔细了解一下。
看过电影Coco 的应该都对里面的色彩印象深刻吧,不错,墨西哥确实是一个色彩相当浓烈的国家,Frida 更是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
绣花连衣裙,亮粉红色靴子,头上的花束,猫眼太阳镜, Frida 修改了墨西哥母系社会的传统服装,以满足她表达自己的需求。
艺术家的天分,使得Frida在配色上非常巧妙,她的着装风格是很多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她的影响力在包括Riccardo Tisci和Dolce and Gabbana在内的设计师的作品中绽放。
Jean-Paul Gaultier的SS98系列的设计非常明显 - 充满了层次感,明亮的图案和宽松的剪裁。
许多模特也模仿Frida为杂志拍摄封面。
你可以在3个特别棒的地方看到Frida Kahlo 的真迹:1. Frida Kahlo Museum, Mexico 。
Frida 家乡,有关于Frida 的一切。
2. MoMa, New York City 。
Frida 三幅自画像。
3. 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
Frida 给托洛斯基的自画像。
如果你有幸旅游到这些地方,希望这篇文章能激起你想要去了解一下的欲望。
更多关于她的故事,在2002年拍摄的电影“Frida”里有完整的描述。
Based in Chicago,“ 热爱让生活更美好的一切 ”,如果你愿意和我们一起,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WildJasmineAndMint"。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开始前先吐个小槽:其一是火星哥和影片里有个镜头的Frida简直太像了,这是我第二次错觉;其二是Diego的全名长的简直令人发指,叫Diego 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Juan Nepomuceno Estanislao de Rivera y Barrientos Acosta y Rodríguez.吐槽完毕。
)对于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传记型电影,我本来是没有什么可以评论的,毕竟无论从电影角度还是从绘画角度,我都不是一个在行的人,可偏偏故事发生在一个除了故土之外到目前为止我待过时间最长的土地上,忍不住总想写点什么。
虽然是讲Frida Kahlo,但是一切都和Diego Rivera是分不开的,有时候我实在是分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是灵魂伴侣还是一段孽缘。
虽然不能说Frida全部的遭遇都是和Diego有关,但至少大部分都和Diego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包括她的性取向。
人生往往很难做预测,假如Frida没有遭遇那场车祸,假如她十八岁时的小情人没有要随叔叔去欧洲,甚至假如她并不是一个会画画的姑娘……一切的一切也就不会再和Diego扯上什么关系,最多可能也就是一夜春宵罢了。
但世间的事也就是这么巧,因为车祸,因为年少时伴侣的离去,她终于在逃过一劫后想到用画画来谋生,才会去向Diego寻求意见。
这也就注定了她47岁生涯的坎坷不平和绚烂多姿。
Diego Rivera是个什么样的男人呢?
电影里(虽然是英文,但还是夹杂着不少西语词汇),Frida从始至终都喜欢称呼Diego Panzón,也就是大肚子的意思,即便他的肚子里装的都是他的才华,我想,这个大名鼎鼎的Diego也未免太脑满肠肥了一些,也可能是因为我心目中艺术气息的表现,必须是清瘦而爽利的,他这般油腻,多多少少降低了一些我对他的感官评分,但不管怎么说,Diego身旁的女人仍是穿花一般来来往往(即便如此居然不见他有瘦下来!
),而作为Diego的妻子,虽然Diego对她倾注的感情可能是最多的,但自己的丈夫四处留情,对于Frida来说难免是一种创伤和磨难。
女人似乎生来就应该对这种事情选择默默承受,连指责那么无力,无非在一句hijo de puta之后还会选择原谅。
但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得知Frida和被斯大林赶出来而到他家避难的托洛斯基有隐情的时候,居然还会说出“Frida, you broke my heart”这样的话,这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男人们的通病——就是自己游戏花丛,却不能忍受妻子半点不忠——况且有时候这还不能算是不忠。
影片中关于Frida、托洛斯基和Diego三人之间的事情,有一个很有趣的片段,就是托洛斯基在妻子跟他争执后,选择从Diego家搬走,他们走后Diego感到十分不解,而Frida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他为了不伤害爱他的女人,宁可不顾自己的处境。
作为一个情场老手(可以这么认为),Diego很快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从而质问Frida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最后说出上面的那句话。
其实正是如此,同样的痛,只有切身体会,才能理解透彻,不然再多辞藻堆积,也形容不出那种内心的抽痛。
而这时的Frida做出的回答,无疑是一种报复式但却无比绝望的还击,“It hurts, doesn't it? But why? It was just a fuck like a handshake.”最后一句是Diego每次滥情云雨过后故作淡定的说辞之一,多么泰然自若啊,只不过像握手一样,平常到极点。
我没办法去评定这三个人里,究竟谁更高尚,谁更符合道德标准,道德这种东西,原本就是没有标准的,你能接受到什么程度,那标准就在那里,两个人相互指责,原可能只是道德标准不一致,在一起的痛苦就会大于喜悦,而痛苦大于喜悦的感情和关系,纵然再让人心驰神往,也不能算得上一个好的爱情。
好在维系Frida和Diego两人关系,包括感情的,也并不是爱情这样的东西。
他们的关系,可以是师徒、朋友、同志……但总是在夫妻的字眼上,磕磕绊绊。
不可否认的是,Frida对于Diego,无论是否在一起,总是抱着一种很崇高的敬仰,这种敬仰的载体就是他们之间那种不够明朗的爱情。
因为Frida不止一次地对Diego使用了adore这个词,而Diego却几乎不曾做过同样的表示。
这样的关系,总让人觉得不那么公平,所以看起来也总是提心吊胆,觉得岌岌可危。
因为一来Diego是个情种(其实不如说是个种马,虽然难听点),总喜欢和自己的model搞到一起,甚至还跟Frida那个被丈夫施虐而投奔她的姐姐,在画室里公然来了一发,被Frida捉奸在地,实在是狼狈不堪。
不知道这样的打击,Frida是怎样做到最终原谅的,但就像她曾经和托洛斯基在爬上Teotihuacán太阳金字塔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她碎成很多块,又再次被拼起来的情况,已经不计其数。
Diego是Guanajuato人,而瓜村恰好是我在墨期间所居住的那个地方。
在Alhóndiga后面那条小街上有一个Diego的故居,是个三层的小楼,现在已经被改造成的博物馆,存放着一些他的作品,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当年的布置。
我对于他的作品,鉴赏能力有限,只是从博物馆各处的介绍和播放的资料里,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滥情的人,私生活非常混乱,不知道这是不是艺术家的通病。
甚至在娶了Frida之后,早饭还是他的前妻给做的。
虽然还有很多槽想吐,但是不得不说,一个外表并不占优势又非常不专一的男人,居然还能不停拈花惹草,娶了三任妻子而且还能让前妻不离不弃为自己和新妇准备早餐,他的个人魅力实在可见一斑(估计不能简单的归结于douban-er常挂在嘴边的器大活好吧)。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样的生活模式的的确确有够奇葩,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在那个年代的墨西哥,艺术家们居然已经如此摩登和激进了,我实在不太敢设想如果他们活在现在会是怎样。
而Frida生前居住的处所,在墨城的la Casa Azul蓝房子,在影片中也得到了真实的还原,虽然我当时并未前去参观,但想必也还尽可能地保持着原貌。
接受时间的洗礼。
影片的配乐我很喜欢,尽管带有明显的西班牙flamenco的印记,但还是多多少少体现了墨西哥的民族特色。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接近片尾时候的那首La llorona(哭泣的女人),起初只是觉得旋律和歌词很动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电影里那个唱歌的老妇人,叫Chavela Vergas,是个很厉害的艺术家。
她原籍是哥斯达黎加,后来到墨西哥追寻音乐梦想,一直在街头卖唱却直到三十岁才真正成为专业歌手。
随后在贵人帮助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经历和酗酒等问题斗争的十五年后,83岁还曾在纽约卡内基大厅登场演出。
还多次出现在阿尔莫多瓦的影片里,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
但这些都不是我想关注的点,这些点和Frida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想说的点是,她出演这部影片,似乎也有致敬和缅怀Frida的意思。
因为她早承认过自己是女同性恋,而且据说她曾是Frida的情人。
不过她比Frida小12岁,按照据说的那个时间段,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她才接触Frida的话,那时的Frida其实已经临近逝世了(1954),所以不知道这个传言是否属实,但是这位老太年轻时真的是很漂亮,而且活到了2012年,93岁高龄!
而可怜的Frida却死在了自己的47岁。
不知有没有天妒英才的意味。
============歪===========楼=============了=======至于Chavela Vergas唱的那首歌,经常被看做是墨西哥革命时期爱情和疼痛的一个代表性的歌曲,但其实是前哥伦布时期的作品。
Vergas版本的歌词,似乎是纳华特(Náhuatl)语版本改编的,这里帖个原歌词(里面看不懂的部分大概是纳华特语):【yo soy como el chile verde, Llorona, picante pero sabroso Ne quemin chili celictzin chocani, cogoctzin pero huelictzin. 'Todos me dicen el negro, Llorona, negro pero cariñoso la llorona Nochti nechlilbia tlilictzin chocani, tlilictzin pero te tlazohtla. ¡Ay de mi! Llorona, Llorona, Llorona de ayer y hoy. ¡Hay no chocani! Chocani chocani yen yalla iuan axcan.ayer maravilla fui, Llorona y ahora ni sombra soy. Yalla cualtzin onicatca chocani, axcan nion ni tlecauilotl.Salías del templo un día, Llorona cuando al pasar yo te vi. Semi itech teopan tiguistibitz chocani, ihcuac onimitzitta otipanoa.hermoso huipil llevabas, Llorona que la Virgen te creí. Cualtzin mo tzotzoltzin tiquentiuitz chocani, oniguihto ti tonantzin.¡Ay de mi llorona! Llorona de azul celeste. ¡Ay no chocani! Chocani xihuitic quen ilhuicac.aunque me cueste la vida, Llorona no dejaré de quererte. Masqui no nemiliz nicpoloz chocani, saicsemi ni mitztlasohtlaz.】电影里出现的歌词基本是这几句:Todos me dicen el negro, llorona, negro pero cariñoso. (所有人都说黑暗,哭泣的女人啊,黑暗但却亲切)Yo soy como el chile verde, llorona, picante pero sabroso.Ay de mi llorona llorona llorona, llévame arriba, tápame con tu rebozo llorona, me muero de frío. (我就像一只绿色的辣椒,哭泣的女人啊,很辣但却美味。
Si porque te quiero quieres llorona, ¿quieres que te quiera más? Si ya te he dado la vida llorona, ¿Qué más quieres? ¡¿Quieres más?!(如果因为我爱你,你愿意么,你想要我更爱你一些么?
如果我已经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你,你还想要什么?
你还想要更多的么?!
)<看到Frida专辑里有人提到这首歌的背景,应该是关于La llorona的传说里比较古老有名的一个,豆瓣链接http://music.douban.com/review/1368035/ 还有西文链接http://lascosasquenuncaexistieron.com/2008/11/28/la-llorona/>=======歪=========完=========楼==========了=======墨国的年轻人对于这个年代久远的为艺术而存在的女人似乎并没有很深的感触,相反对于很多墨国的商贩来说,Frida的商业价值要远远高于她的艺术价值,我无法说这是不是一种亵渎,因为时间很容易把故人带入一个记忆的荒野,在哪里风化成尘土,能留下一个印记,不管是因为什么,多少算是一种慰藉吧。
至少这样来看,她还是一个印象深远,可以作为文化符号的一个人物。
与其说这部片反映的是Frida的艺术成就,不如说是对她感情生涯的一个刻画,艺术在这里反而更像是一个介质,每一幅画讲的一个故事,让那些作品纷纷生动了起来,也串成了Frida的一生。
她从画里走下来,每一幅画就像是一次浴火重生。
她重生了这么多次,灵魂也被反复修补了这么多次,所以在她最后离开的时候,才会留下那样的话吧。
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但愿离去是幸,但愿永不回归。
1925年9月的一个下午,一场小雨过后,一辆公交汽车在墨西哥城的街道路上慢腾腾地开着。
几分钟后,这辆公交汽车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转弯,于此同时,对面驶来了一辆电车,“尽管驶得很慢,但好像是要故意制造一场车祸一样”,一头撞在公交汽车的车身上。
也许两辆车的司机都不知道,这次车祸创造了什么——当时年仅15岁,还是一名国立预科学校学生的弗里达•卡洛恰好坐在这辆公交汽车上。
这一恐怖的撞击使得她的锁骨、脊柱、肋骨多处骨折;一根长长的铁条刺入腹部,进入她的子宫,最终洞穿了她的阴道——“我失去了贞操”,弗里达说。
后来的事实证明,弗里达不但失去了贞操,也失去了生育能力,从而将自己永远锁入深渊一般的孤独之中。
车祸对画家身体的巨大改造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整整三个月,弗里达像具木乃伊一般被包裹在层层的白色石膏里。
她疯狂地想念自由,想念健康,想念自己的情人阿莱詹德罗。
久病卧床的状态一方面使得她彻底进入到一个私人的领域中,一个永远与孤独相伴的“此在”里;另一方面,她对世界的视角也发生了改变,在面对山川自然时,她往往乐意把它们看作是人类身体的一个部分,或者可以说,在她看来,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就是自然。
在那副给加利福尼亚园艺学家拉瑟尔•班克所作的画像中,这位微笑着的老人手植物绿色的枝叶,他的腿部变成了植物的根系,一直蔓延到地下好几米处,将躺在那里的一具骷髅紧紧包裹。
此时的欧洲,毕加索、马蒂斯、蒙克等一批画家已经确立了现代主义的地位,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也已兴起,正在酝酿一场革命。
达利在巴塞罗那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圈》也已完成,远在墨西哥的弗里达,也从身体的阵痛中恢复过来,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副真正的画——《自画像》。
弗里达以一个美丽但又脆弱的形象出现在这副画中,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天鹅绒外衣,伸了自己的右手——这个显得过于成熟的女人,好像一再地要去抓住什么。
一如评论家们日后一再确认的那样,早期的弗里达是一位地道的拉丁美洲画家,她的画作深受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便是20世纪初同时作为文化和政治运动的“土著主义”(indigenismo),在技法上讲求细节的刻画,平涂的色彩,清晰可见的轮廓线条;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希望艺术家植根于拉丁美洲本土文明,对其进行内省式的发掘和思考,继而运用于艺术创作中。
这种本土式的文明不仅仅包括印第安文明,也同时包括西班牙人殖民后的更多多元的、混合的拉丁美洲文明。
土著主义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是显著的,凭借《总统之死》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便是土著主义的倡导者;在绘画方面,它最终推动了墨西哥的“壁画运动”,弗里达一生的爱人迭戈•里埃拉便是此运动的主力之一。
其次,弗里达从不掩饰对于祭坛画的喜爱和从中受益的事实。
起源于殖民时期的祭坛画通常是一种对于灾难的记录,最后由于圣母圣徒弟的显灵,使灾难中的人得以拯救,画中不乏对灾难的残酷描绘,然而手法却真实、冷静而不动声色,令观者无不为之震动。
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超现实主义先驱布列东看来,在不但在时间上具有令人惊讶的超前性,更在空间上具有对生与死的思辨,和对人类肉身内外关系的超验体验。
我相信有这样一个共识,对于传统的反叛必然来自内部而非外部,必然来自熟谙个中门道的专业化人才,而非沽名钓誉的鸡鸣狗盗之徒。
弗里达自身画风的确立,并不是对现实主义一次贸然的反动,亦非对于超现实主义等新思潮的盲从,而更多地来自一种“内发性”的生成。
在弗里达的画在巴黎巡回展上,包括布列东,杜桑,毕加索等人不出意料地为之倾倒。
布列东激动地称赞弗里达为“自发的超现实主义者”,而弗里达——这个来自于拉丁美洲,一片永远游离于文明的欧洲中心之外,被政变和涂满赭色颜料的混血儿占据的大陆的女性,也被毫无质疑地划入到超现实主义的浪潮中去。
布列东对弗里达的推崇甚至扩展到了整个墨西哥,与其说墨西哥是美国充满悲剧色彩的邻居,或是诸如托洛茨基等人遥远而迷幻的政治避难所,作为一个欧洲人,他认为,至少在艺术上,墨西哥早就已经是“超现实主义的温床”了。
正如桑塔格所说,每一种艺术风格都体现着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选择。
弗里达本人并不苟同布列东的“超现实主义”理论。
“我真不知道这些画算不算是超现实主义的,”她说,“但我肯定,它们是我最直率的表白。
”这个令人颇为尴尬的分歧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与欧洲的超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弗里达的画面中出现的超自然意象(如同《受伤的小鹿》里人头鹿身的动物,《水所给予我的》当中出现的火山、血液、尸体、奇异植物共处一室的场面等等等等)届来自于弗里达个人的“知识构成”。
这个知识构成极其复杂,裹挟着古代墨西哥的巫术、印第安人的传说,阿兹台克人的祭祀仪式,以及太阳神神话等等“元知识”,它们最终一并组成了作为审美而存在的画家世界。
然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者,则更多为了反抗西方社会的理性与逻辑,试图由非理性的、荒谬的、无意义的表达来进入现代人被焦虑、恐慌充斥着的最深层内心世界,颠覆传统。
对于风格的不同理解,显然造成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上的误读。
同样的情况在马尔克斯身上也发生过。
当被问及有关自己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之时,他显得不屑一顾。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东西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们都是真实发生的。
”即便是布列东等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窥破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幻象,继而在这一传统中四处碰撞,希望造成文化上人为的“错位”,但我们悲哀的发现,和弗里达不同的是,直观地来看,他们的艺术给人的往往是更加破碎的意念,更为令人不快的感官体验,在这个层面上,如同陈平原在评论李贽时所说的那样,一旦“反传统”成了一种新的“传统”,其负面价值就出来了。
这种狂飙突进的思想甚至经由几个疯狂的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改头换面进入政治领域,进入公共生活领域。
我并非在夸大他们的功效,但事实确实,在此层面上,很多20世纪后期的政治运动,显得充满了迷幻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更令人不安的是,布列东的称赞,背后隐含着的是一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语体系了,即,几百年以来对于拉丁美洲及其艺术的偏见。
这套偏见植根于帝国主义政治话语,与其所辐射于四海之内的文化范式、意识形态一道,在巨大的空间内进行物理上的扩张,继而在日后无比漫长的岁月中,以其宗主国的身份,以其白人的身份、上帝的优秀选民的身份,对所有的“他者”进行不屑的扫视、充满欲望的注视、严苛的审视。
本质上讲,布列东的态度和萨义德书中一位美国知识分子说的“给我看看祖鲁人的托尔斯泰”那种傲慢的自负如出一辙。
对这套话语,我想萨义德已经说得够多。
与他幻想中的阿拉伯世界不同的是,拉丁美洲这片饱受摧残的大陆,在西方人眼中始终都是人类文明的“边缘者”。
这是这片大陆一直以来所承担的苦痛。
1928年,秘鲁诗人巴列霍在巴黎街头流浪时,用诗句写下自己的体验:我出生的那天是上帝生病的日子那天,他病得很重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在文化上受到的排斥,可能要比局促的生活更令人苦恼和绝望。
布列东的称赞恰恰使得自己先入为主的评判身份暴露无遗,同时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艺术一直以来被所谓“西方正统”视作劣质模仿的事实,在这个事实前提下,出现一个弗里达这样的人物,无疑让他们感到震惊的。
相反,这种偏见催化了拉美艺术家一方面转向更为深刻的内在化,另一方面倾向于自身的沉积,礴发,转变,直至确立最后的独特风格。
正如每一个人看到弗里达的画后,都会为其诡谲的风格、画作中对生命的思考所深深感染一般,我也依然清楚地记得阅读博尔赫斯时感到的整个认识体系受到严峻挑战时的悸动。
当然,作为观看者的我们同样也是以一种持续的、新奇的视角,然而意识到以下一个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出现在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我们正在讨论的文化属性之构成不是由于它的本质特性(虽然它长久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本质),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有对位形式的主体。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画家,“弗里达”这个名字意味着实在太多。
她的文化上的自觉令人赞赏,对于墨西哥炙热的爱更令人坚信不疑,但这似乎并不足够,因为更重要的是,她对于整个拉丁美洲艺术的地位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我们回归画作,一再发现她如此痴迷于自我,死亡,灾难,孤独等一系列主题之时,又会为她画中所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院所所震撼。
在那里,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她从自己的身体中分离出来,面对着画中的自己;她的器官悬置在空中,旁边伤痕累累的身体,像是刚刚经历了一次暴行……我相信,无论是创作它们,还是欣赏它们,这种非理性的,超自然的体验都不啻是一种“极限体验”,而在此中发现个人的存在,可能正是画家所希望的,也一如尼采所倡导的那样:艺术崛起于自然之侧,为的却是超越它。
1978年,弗里达的画在美国巡展,所到之处多是赞誉之声,一时间,一切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上的隔阂似乎都因画作的卓越而不复存在。
距离画家死去已有二十多个年头,面对已有的,进行中的,未来的阐释和不断阐释,似乎总是有一种可以为之增设的错落感,为人们供给那取之不竭的阐释欲望:一如自己的一处私密的好去处被发现一般,就那样令人失望地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
然而弗里达会如何在另一个世界里溘然地观望着这一切,然后吃力地回到画室,用尽最后一笔墨色,来涂抹掉这一切令人心碎的谵妄呢。
我终究还是困难而徒劳地想象着这一切。
把这部片子翻出来,是因为翻到了过去的博客,看到06年的自己在深夜写下的这篇东西。
在那个恰当的时刻,我遇到这片子,全身心沉浸在里面,然后在凌晨写下这些感受。
文字当然稚嫩,心思也未必深,但重新把这篇东西贴出来,为纪念一次六年前的时光、灵感,不遏制的情绪,和至今不曾消褪的对艺术的爱。
2006年10月16日: 我又[能]看电影了。
这个能,说的不是客观,是主观。
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看电影,也不喜欢跟人一起看电影,完全不耐烦。
除非是特定的环境,比如影院,才基本不能让我分心。
心思游离在外。
我想快速的跑,想急速的远离,不是坐着看。
我恨自己不能在天色变暗之前想起一些事情。
可是我明明是一直坐着,看得越多越加重了这种不耐烦。
把肖申克复习了一遍。
已经快十二点。
无睡意。
电脑里翻了翻,翻到下了很久的《Frida》。
深夜两点看完。
真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片子。
我放了在电脑里大概有半年之久,也完全没动它,看电影跟读书一样,不要勉强,某天突然动了心思,跟它完完整整渡过的时光才叫正经。
一开始写不出来,我要表达的十分之一。
我最近一直无法写。
甚至失去了写点儿什么的欲望。
不过我知道这是一个好事。
我希望越写越少,越写越简单,慢慢摈弃掉该消失的东西。
很多事情有着同样的表面,却有着根本的分别。
我在两点十八分又重新开始看。
在刚过去的的两个小时内它让我痛哭了数次。
这是直抵内心的震动,片子里每一处都闪耀着痛苦与诗意叫人惊叹的光芒。
弗里达。
看片子之前我不查找任何相关讯息,不去看任何评论,甚至连演职名单也看不太明白,都是南美的名字我猜想。
说实话,在这之前除了她的画,我对她的人生一无所知。
尽管我知道她在少女时期因为一场车祸导致脊椎和盆骨裂开,骨折,一根钢管掉下来直接刺穿身体,割破了她的子宫,这些使她终身都在忍受剧痛。
我知道她活了下来,流产,有同性恋传闻,一生都纠缠在跟她的丈夫,画家diego的爱中。
我几乎看过她每一张画,尽管是印刷的。
不过这根本不算数,这些平常资料完全是在了解一个画家和欣赏她的作品之时要做的基本功课。
读过这种印在平面书本上的介绍文字跟了解某个人立体的人生根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
美术史或者美术鉴赏这种东西,其实就是好一场八卦同乐会。
你需要了解一切,从源头到它的流变,从广义到狭义,从一个画家母亲的职业到它的第二任妻子的癖好……每一个关于艺术家本人的小八卦都可以帮助你理解它的作品。
所谓艺术家思想的转变或者革新都是需要事件的发生和体现,所以批评家们努力从艺术的历史和个人的历史中寻找事件,来评判和定位他们眼中的作品。
有时候,这些奇怪地变成了跟个人喜好无关的东西。
回过来说这部片子。
用了很多特殊的表达方式,使用了佛里达的作品跟画面交织在一起,为了更贴近一点核心努力的做着尝试。
色彩热情明亮,音乐直至人心,精彩万分。
女主角非常优秀,表达丝丝入扣,在细节处毫不让人失望,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想这部分原因于她所饰演的弗里达本人。
这部片子从女性的角度切入,所呈现的弗里达只是一部分的弗里达,作为一个女人的佛里达,关于她政治性的身份、墨西哥文化的身份只是简单的叙述,并不浓墨重彩。
这使得如果你在看之前根本不认识弗里达也毫不影响这片子的表达力。
弗里达,这个墨西哥的女画家,我真的并不特别喜欢她的画,我热衷过的是像奥基芙那样的女人,用的色调柔和丰富,线条优雅妩媚,后期的冥想主题充满了简洁、内敛的平静气息,像一颗温和却有力地跳动着的色泽饱满的心脏。
而弗里达不,完全不。
她看见她自己,她以无尽的力量去忍受爱和命运赋予的一切痛苦。
是的,几乎所有的女性艺术家都善于从内来理解世界,来理解她所生存的意义,而生理和心理构造与女性完全不同的男人们是进攻的,外在的,他们征服性地来理解和诠释他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
弗里达特殊的人生使她这种自我感受更加深刻绝望,她的画全是充满了苦难,长期压抑后的痛苦释放。
无法描述这样一种感染力,当你作为局外人看见时,感到震惊,她用一种冷静的调子描述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疼痛,她使用最简单的平涂,绘上大量离奇荒诞的幻想,来解释和隐藏她无止尽的痛苦和伤口。
如果痛而隐忍不发称为悲伤的话,那么奥基芙是个悲伤的画家。
而弗里达的画里则充满了眼泪和鲜血,悲伤在这里已不足以解释她精神上的无助和荒凉。
片子中的她,既是个忠诚的妻子,又是贞洁的情人。
还是最具挑逗性的女同性伴侣。
而我清楚感觉,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diego从来不属于她的。
也不是任何女人的。
你能否了解这样一种绝望。
只有摧毁自己才可以被止疼。
唯有放荡自己,包括身体和才华,才能从那些伤痛里暂时得到一点点的解救。
只有把自己往下拉一点,再拉一点,才会从负罪里得到一点点麻醉。
而才华的放荡,激起了最伟大的灵感和天赋,它们被运用来作为安慰剂。
我常常想,伤痛的记忆这种东西是否是创作里相当重要的驱动力,有毒而如此甜美,对贫瘠的心灵频频招手。
她太勇敢,太忠于自己的伤口。
所以我害怕看她的画,我并不是害怕看见痛苦的真相。
只是又一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被拯救。
爱,婚姻,天赋,热情,革命。
理想。
眼泪。
都不是。
唯有死亡。
那么多的荆棘鲜艳,血,骷髅。
小猴子,美丽的湛蓝天空,巨型的仙人掌。
焚烧。
人类总是只在死亡面前才如此真诚。
这多多少少让我有点儿厌倦。
我崇拜她她的画像钢铁一样的坚硬。
像蝴蝶翅膀那样的自由。
像微笑那样动人。
残酷的。。
如同生活的苦难。
——diego
感谢这部电影将弗里达炽热而又温暖的一面展现给我们。
弗里达真实的生活比电影中痛苦的多,片中注重表达了弗里达在情感上的滴滴点点,而现实中弗里达所遭受的痛苦远远多于这一切。
“她的画犀利又温煦,残忍如人生的苦楚,坚硬如钢铁,柔美如蝶翼。
”了解弗里达的正确顺序,应该从她的画作开始。
很难想象,一个在摄影师镜头下光鲜而又端庄的女性,为何作品会如此压抑,正如她想通过《两个弗里达》所展现的那样:“这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用温柔开朗对待这个世界,另一个承受世界带给我的痛苦。
”
弗里达的肉体所遭受的,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
除了片中提到的瘫痪,失去生育能力外,弗里达几乎每隔几个礼拜就要做手术。
面对肉体上难以忍受的痛,除了靠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画画成了弗里达最好的消解方式,也正是这种肉体上的痛苦,造就了弗里达压抑而又低沉的画面氛围。
如果拿弗里达的画作和同样饱受命运摧残的梵高的画作来比,虽为不同画派,梵高更想在狂放中释放自己,而弗里达则倾向于将自己的压抑与痛苦更加直接的表达出来。
有人把她的作品归类到超现实注意,而弗里达则表示:“我不画梦,我只画现实。
”这也是她与佛洛依德等人的画作相区别的的地方,也是她画作的最大的特点——真实而又深刻。
里维拉和弗里达之间的情感纠葛,也为弗里达的生命奏响了一首抑扬顿挫的曲子。
里维拉的不专一也让弗里达得以在情感上释放自己。
虽然弗里达说:“我人生中两次意外,一次是车祸,一次是遇见你。
”但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在对艺术的热爱的影响下,两人的情感终究还是连在一切的。
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离婚原因一直是一个迷,但片中则解释为里维拉怕弗里达受到政治的牵连。
最终,直到弗里达去世的那一刻,里维拉陪在了弗里达的身边,无论是赎罪还是其他原因,我相信,因艺术相爱的他们,永远都值得对方真挚而又炽热的爱。
相比与很多艺术家,弗里达在遭受命运的不幸时,也获得了很多幸运。
她的父亲是画家,这也是她疯狂的热爱绘画的一个原因。
最重要的是,她的画作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这也让她有幸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他人对自己画作的赞赏与理解,即使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她内心的痛楚,但相信这也能减轻她肉体上的痛苦吧。
弗里达是疯狂的,但她也有人类最本真的一面。
《底特律的流产》是生活与命运对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本想体验为人之母的她,在一次流产中,被痛彻心扉地打击。
又有谁能明白她的绝望呢?
片中的弗里达常常走路甚至奔跑,但现实中的弗里达,生命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火化,我不想躺着了,我躺够了。
”带着这种绝望作画,弗里达更像是一个生命的记录者,将生命的凄凉与黑暗展现给我们。
“愿出口常是喜悦,愿我不用再回来。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艺术家弗里达,点燃了自己的生命,在狂热中燃烧了自己不幸却又精彩的一生。
若肉体的痛苦无法将我摧毁,那我必将用热爱的烈焰将我燃烧!
感谢你,弗里达-卡罗。
我不相信婚姻I don't believe in marriage.不相信我真的不信No, I really don't.让我说的清楚一些Let me be clear about that.我认为最坏的情况 婚姻是一种敌对的政治表现I think at worst it's a hostile political act,是那些短视的男人不恰当地a way for small-minded men to keep women in the house把自己的老婆锁在家里。
and out of the way,柬缚在传统Iwtapped up in the guise of tradition?和保守的宗教下面and conservative religious nonsense.好的方面婚姻是两个彼此深爱的人!At best, it's a happy delusion...对婚姻的美丽幻想these two people who truly love each other却根本没意识到and have no idea他们就要开始那种互相折磨的苦目亲how truly miserable they're about to make each other.但是But当两个人都知道这个when two people know that,他们还会睁大双眼and they decide with eyes wide open正视彼此还是义无返顾地结婚to face each other and get married anyway,那我不认为那是保守的或是自欺欺人的then I don't think it's conservative or delusional.我觉得是勇敢的激进的I think it's radical and courageous和无比的浪漫and very romantic.
弗里达 (2002)8.72002 / 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朱丽·泰莫 / 萨尔玛·海耶克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整部片子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如下:优点:1.地域特色浓郁。
主角的发型,配饰,妆容,服装,弗拉明戈舞,猴子,种满仙人掌的庭院,鬼节,西班牙抒情歌.......这样的背景设定在电影界绝对是令人眼前一亮。
电影做到了成为了解异国文化的绝佳窗口2.布光,美术和配乐极其高级,和女主角身份、情绪完美融合3.转场巧妙。
开头躺着的弗里达切换到学生时代,以及无数的从细节开始的后推揭示4.运镜流畅恰当。
女主角躺在床上画画,宴会跳弗拉明戈,登上遗址的老头的感慨等缺点:1.!!!
全片最关键的,也是对于女主角最重要的议题——疼痛与创作的矛盾关系——没有得到深刻表达,这也是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车祸的痛苦是伴随一生的,无法形容的灾难,这也是她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地方,本应重点刻画,但电影竟然在车祸戏10分钟以内就让女主自己站了起来,且用一种不怎么艰辛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后一直到结尾十五分钟前都是行走自如——那么疼痛对主角的重要影响在哪里??
全篇只有寥寥几场戏讲述了她的疼痛,但却是让女主角很不自然地说出来。
太可惜了!!
这种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是导演描绘的重头戏啊!
2.对主角心理状态刻画力度不够。
得知戈达出轨,得知亲人去世,夜晚窗边拒绝戈达和好等戏,镜头本可以停留久一些,或者缓缓前推至大特写,但全部着急地切换到了下一场,观众还没来得及走进主角内心就又要接受新信息。
那请问主角究竟有多悲伤?
她坚强的意志从何体现?
还怎么展现出她的了不起?
3.某些戏份莫名其妙。
女主角开头与男友做爱,以及与老头的感情戏不知用意在何处。
前者在我看来只是为了交代“车祸前女主有交往对象且很幸福”的信息。
但这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
比如:逛街时女主拥抱男友,露出幸福的表情——何必非要通过做爱!
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没有说服力和情感张力,也最随意的方式。
而与老头的感情戏更是无用,如果不想删,也可以选择之后戏份里交代女主和老头最后的结局,给个交代,有个着落,而不是两个人热吻一阵子就完事儿了,此后女主好像忘了这个人的存在一样!
4.女主角前后行为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双标”是角色塑造最致命的缺陷之一。
她一方面要求丈夫忠贞,另一方面又在婚内与同性及异性暧昧。
这两者必须删掉一个,否则观众会困惑,且无法更好地与角色共情
弗里达 (2002)8.72002 / 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朱丽·泰莫 / 萨尔玛·海耶克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真正艺术性的死亡本质上只有两种:要么死于水,要么死于火。
奥菲莉亚是死于水的,水的深度与人的深度是紧密联系的。
对那些溺死在他们的自我中,他们的情感中,他们的疯狂中,他们的内省和混乱中的人来说,水就是他们致死的环境。
维吉尼亚·伍尔芙在五十岁上不堪神经衰弱的折磨,自沉于索塞克斯郡罗德梅尔的住处附近。
敏感的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三十岁时在伦敦家中开煤气自杀:一个晦涩的隐喻。
她终于还是淹死在自己心灵的洪水中。
而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提到死于水,人们想到的会是精卫,是屈原,是王国维,是沈从文湘西传奇中沉潭的女子,这则又是另一层的文化喻意了。
另一方面,圣女贞德或是布鲁诺决不可能窒息于冰冷、阴郁的水中,而只能死于火刑柱。
他们的生命因此变成了信号灯、灯塔、火炬,照耀着许多世纪。
因为肉体是短暂的,思想是永恒的,闪烁着光芒的实体是思想的形象。
那个有着一头红发的荷兰人凡高用他扭曲的星空和肆意伸展的向日葵花瓣点亮了身后的整个画坛。
吉姆·莫里森吟唱着“点燃我的火”,终于成为一种神话。
而弗里达·卡洛显然属于后者。
弗里达,就像她谈及《墨西哥的四个居民》中那个怀孕的黏土玩偶时所说的,“即使是死去了,她的体内也能迸发出生命的火焰。
”弗里达·卡洛,墨西哥最受欢迎的现代女画家,1907年7月6日出生于墨西哥市市郊。
身为摄影师的父亲威廉·卡洛是匈牙利裔犹太人,母亲玛蒂尔德·卡尔德隆则兼有西班牙与印第安血统。
18岁时,弗里达与男友阿列詹德罗·阿里亚斯在放学途中遭遇车祸。
他们乘坐的巴士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数名乘客丧生。
弗里达裸体出现在铁柱中——扶手穿透了她(栏杆从她身体的一侧插入,从阴道穿出)。
某人携带的一瓶涂料洒在她身上,她全身涂满了金粉,好似一座由肉体、鲜血和金子制作的痛苦雕像。
撞车使她的脊柱三处断开,打碎了她的股盖骨和肋骨。
骨盆三处破裂,大腿十一处骨折,右脚被完全压扁。
但弗里达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在不久之后得以过上一种基本正常的生活。
痛苦和坚毅从此成为她生命和作品的绝对主题。
弗里达回到世上后不久,便遭遇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意外”——与壁画家迪戈·里维拉的结合。
他当时42岁,体重136公斤,结过两次婚并经历过数不清的风流韵事,创作鸿篇巨制的大幅壁画;她则年仅22岁,体态娇小并且身体虚弱,画几乎可以算是微型的画架画。
弗里达的母亲对这段姻缘颇有微词,称其为“大象与鸽子的婚姻”。
婚后,里维拉一如既往的不忠行为和自己无法生育的残酷事实带给她双重的打击,弗里达成为公开的双性恋者并拥有许多知名的情人。
两人就这样彼此深爱并狠狠伤害对方,直到1954年7月13日弗里达在科伊奥坎的蓝屋(这也正是她出生的地方)与世长辞。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弗里达被挂在器械上,脚上悬着二十公斤的重量,她被锁在铁质、皮质、石膏质的紧身胸衣里(从1944年到去世她使用了二十八件紧身胸衣)。
为止痛她一天喝一瓶白兰地。
她至少做了三十二次外科手术。
仅仅从1950年3月至11月她就接受了六次脊柱手术;在刚缝好线的部位给她缝上了石膏,当开始发出难闻的气味时,她发现自己的伤口正在腐烂。
从1944年起她遭受极其钻心的疼痛,迫使她依赖上吗啡。
她的右脚长了坏疽,1953年8月从膝盖以下被截肢。
可就是这个弗里达,为我们留下了将近两百幅不同寻常的画作(其中大部分为自画像)。
这些作品“坚硬如钢铁,脆弱如蝶翼,欢欣如醇酒,悲伤如人生中的苦难。
” 确实,弗里达曲折的人生经历本身即是一封扣人心弦的推荐信。
也难怪这位一字眉,有一撇小胡子的女画家虽然在中国尚未广为人知,却早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偶像:Jean Paul Gaultier称她为“我的艺术女神”,流行天后Madonna更是对她推崇备至,不惜重金买下《诞生》一画,并将其作为自己评判他人的“试金石”。
或许正是由于个人经历太过丰富多彩的缘故,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弗里达的作品看作一篇篇对苦难生活的注解:作于1926年的《自画像》是赠送给初恋男友阿列詹德罗的礼物,公主般纤细优雅的弗里达摆出令人伤心的波提切利式手型,希望挽回已逝的爱情;《稍稍掐了几下》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一个男人乱刀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当被法官问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却满不在乎地答道:“只是些小伤口罢了。
”但这幅作品画于里维拉与弗里达的妹妹克里斯蒂娜发生暧昧关系后不久,所以实际上是她内心痛苦的真情流露。
而那幅著名的《断裂的脊柱》显然是弗里达一生的最好写照,她将自己描绘为融圣塞巴斯蒂安与悲叹圣母为一体、着铁质胸衣的圣徒形象,原本是脊柱的地方却为一根裂成三截的爱奥尼亚式圆柱所填满,生活就这样被飞来横祸击得粉碎。
甚至弗里达的静物画都被认为折射着她的人生。
我们被告知,《剖开的水果》一画表现的是她具有侵略性的性欲,以及生育能力对她的困扰,就像在她自画像中出现的猴子一样,即使她只是把它们视作宠物(显然,她经常画的宠物狗则没有这种内涵)。
茱莉·泰默2002年拍摄的电影在所有关于弗里达的品类芜杂的传记作品中未必是最有深度的,也未必是最有特色的,但她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却显然是明智的。
当电影中的弗里达说自己的绘画值不了几个钱,“它们只对我自己有意义”时,导演却以同位女性艺术家的敏感借托洛茨基之口指出:“不,弗里达,人都是孤独痛苦的,而你的作品无疑为他们带去了黑暗中的一道光芒。
国人在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时,每每强调要“知人论世”也不乏生搬硬套,硬生生地把艺术作品理解为影射历史,或是表现作者生活经历的可笑例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一条全球通用的公理了。
从米开朗琪罗到凡高,从但丁到兰波,似乎一个艺术家就必须经历各种磨难,并将这种磨难隐晦地表达在这些作品的背后。
真理与烈士被划上了等号。
而这样的一种成见,在女性艺术家身上似乎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喜欢视她们为平静受难的女性典范: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丁托列托的女儿玛丽埃塔·罗巴斯蒂的名字流传至今,却并非因为她不朽的作品,而是因为她悲剧性的死亡。
19世纪的艺术家将这位天才改写成了“一个患结核病的人,在临终之前,她还激励她的父亲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雕塑家卡蜜尔·克洛岱尔作为罗丹的情人和家庭冷漠的牺牲品而广为人知。
同样的,当人们谈起摇滚歌手特里·安莫斯时,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她早年被朋友强奸的不幸经历,而非其晦涩难懂的另类歌曲。
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作品,但生平经历却绝非作品背后的全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作品好比一个个敬献在其墓碑上的花圈,他们引领我们走向伟大的艺术家,却不能够真正重现已逝艺术家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应该到艺术家的作品本身中去寻找。
是什么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听到莫扎特乐曲时全神贯注,是什么让金发碧眼的欧洲绅士与衣衫褴褛的非洲老妇一同为《罗密欧与茱丽叶》落下眼泪?
正如一切伟大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禀赋一样,弗里达的作品应当不仅仅是自传,而是有着更为宏大的主题。
电影对弗里达生平重大事件的刻画可谓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但导演也绝没有放过任何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影片构思精巧,色彩明艳,通片弥漫着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气息(弗里达当年几乎被包括到这场运动当中,但她从未承认自己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比如关于那场改变弗里达一生的车祸的描述。
据当时在场的目击者回忆,那是一次奇怪、缓慢、几乎无声的车祸,有轨电车无法停止,一点一点地,以噩梦的可塑性压碎了巴士的侧部。
电影中,事故发生前弗里达曾久久注视里维拉作于预科学校的壁画《创世纪》——画面中央的男人伸开双臂,表示牺牲与付出——却被阿列詹德罗一把拉走,这竟成为弗里达生命的一个隐喻。
当阿列詹德罗劝说弗里达乘坐下一班巴士时,她却拉着他疾速追赶上去——一种投入自己命运怀抱的可悲愿望。
而在有轨电车撞上巴士的那一刻,一只青鸟从一位戴礼帽的乘客手中振翅而飞,穿过整个混乱的车厢——关于捉摸不定的命运的一个象征?
此外,片中对于《断裂的脊柱》、《两个弗里达》等作品的解析也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导演把1926年那幅《自画像》中挽回爱人的感伤手势变成了对里维拉的诚挚邀请,多少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从电影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本来也无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墨西哥风情浓郁的原声也值得一听,尤其是由导演茱莉·泰默参与作词的片尾曲《Burn It Blue》,从某种程度上与Don McLean怀念凡高的绝唱《Vincent》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到这里,弗里达大概要以她众所周知的玩世不恭态度对我抱以讥诮的微笑了吧。
毕竟我人微言轻,所以不妨在最后引经据典来结束这篇文章。
以下是苏珊·桑塔格关于西蒙娜·薇伊的部分论述。
这段论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也同样适用于弗里达·卡洛:我们自由主义、资产阶级文明社会的文化英雄是反自由主义和反资产阶级的;他们是一群曝光率高、令人着迷而又具有反文明倾向的作家,常常给人一种文化暴力的印象——不仅表现为他们具有个人权威色彩的声音、知识分子的激情,而且表现在他们极度个人化和极度知识分子化的偏执情绪上。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自觉地追求健康的时代,但更是一个认可病态的时代。
我们所敬畏的真理是那些与痛苦经验紧密相关的事实。
我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则根据其受难的程度——而不是以作家文本是否符合真理为判断依据。
真理与烈士被划上了等号。
撇开一些表面的现象,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去阅读和赞美像西蒙娜·薇伊这样的作家是必要的。
西蒙娜·薇伊由于其身后出版的作品集和随笔短章而赢得了上千万读者的拥趸,但我相信,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地分享她的思想。
也没有必要去分担西蒙娜·薇伊因信仰天主教所承受的痛苦、她未实现的爱,或是去接受她关于上帝缺席的诺斯替派神学,赞成她弃绝肉身的宗教理想,认同她对罗马文明和犹太人极端不公正的憎恨。
类似的状况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身上同样存在,他们大多数的追随者并没有理解他们,更不会把他们的思想当作信条。
我们读着尖锐的言论,是因为他们个人具有权威性,他们堪称严肃的典范,他们献身于自己的真理的强烈意愿,还有——只有很少一些人——是因为他们的“观点”。
正如背德者亚西比德追随苏格拉底的脚步,尽管他既不能够也不愿意改变他的个人命运,但却使他的意识深处唤起了一种感动和满足,心中充满着爱;正是以这种方式,敏感的现代读者对某个不为他所有,也不可能为他所有的精神层面致以他的敬意。
我们在对这样一类模范人物表示敬意时,其实也承认了有神秘之物存在于世——而此种神秘之物也正是真理(一种客观真实)的可靠把握的对立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面现象,而真理的部分(不完全)变形,人生中一定程度上的{但不是全部}癫狂、一定程度上的{但不是全部病态、}一定程度上的{但不是全部}弃绝则创造了真理,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提高人生境界的另一套标准。
参考书目海登·埃雷拉 《弗里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罗莎·蒙特罗 《弗里达·卡洛——世界是一张床》 南海出版公司河西 《弗里达——一位女神的画像》新星出版社
弗里达(salma hayek 饰)是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18岁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然而18岁的车祸让她遭遇重创,死里逃生的她从此跟病痛伴随一生。
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
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她的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
那时候她也真正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她前去请求画家里维拉指导自己的画,对方激赏她的天分。
他们也从师生转变成一生的伴侣,他们结婚了。
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狂热地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
弗里达与托洛斯基朦胧的爱恋,以及她的女同性恋情结让她的感情史一样绚烂。
[纯quote]由于是为了paper看的片, 满腹感想也罢, 写完paper肯定是恶心到不想再提了, 但不记点什么又不舒心, 于是摘quote]--In Russia, everyone is fucking like rabbit.[引我摘quotes的第一句. LOL]Is fidelity that important to you?(停顿)Loyalty is important to me. Can you be loyal?To you? Yes. Always.[诶]It's like an marriage of elephant and dove.[Frida母亲对两人结合有腹诽]Thank you.For what?For making a fat, old, crazy Communist a happy man.[新婚夜]I've given more affection in a handshake.[搞完模特后的解释]All the greatest painters are communist pigs, too.[不解释 XD]I would think how I hate her. You do enough damage to one another, you begin to think that way. Well, then she gets sick and...I tend her garden.[老爹真情流露]He doesn't have the balls.[说诺顿小开呢呢呢呢]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can endure much more than we think we can.[不解释]That's practically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风雨后二次求婚. Frida罗列自己种种糟糕境况后得到的回应]If you let me have this tequila, I promise not to drink at my funeral.[女王范]--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真想有只猴子陪着一起晾衣服什么的阿.
诺顿出场时间一分钟
我都要分不清这是谁的传记了,还有,贵圈真乱
说实话,导演给她的定位本身就有点错乱,托洛斯基,她丈夫和她之间的关系其实更像哥们,如果故事本身和色彩一样诱人也许会更好,但现在仅此而已,能回忆起来的只有色彩,以及她和女人们的419
diego太花心了,结婚了也不老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4464463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结婚。女主男女通吃,不像18岁,不是少女,是熟女,少女的胸不会这么饱满圆润,除非她发育得好或者整过容。真实的恭维和批评是一样的。宁愿有个聪明的敌人,也不愿有个愚蠢的朋友。刚说完永远的朋友,不一起睡觉就上床了,说话不算数。为什么不离婚?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zNDY5Nzk2MA==.html
God ——This world is full of pain, lies, lost and betrayals , do u still wanna come ? Frida —— it sounds like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我不太喜欢的结尾句“i hope never to return. ” 好像此生很悔恨一样,但其实她生前最后一幅画上写的是“ 生命万岁”。if there is a devil, fuck the devil. 这才是她要死了都在抽烟喝酒的人生观啊。
女导演拍的大女主的电影,非常精彩!可惜主要是英语, 感觉应该是丧失一部分原汁原味的感觉。女主和弗里达真的很像,她把人物塑造得非常有魅力和活力。电影中很简要的摘选了她生命中的一些时刻, 复原了一些著名作品背后的缘由,那些艺术化的呈现,让人震撼。无处不在的音乐,让人非常感动和羡慕。好几个段落拍得激情十足,非常美。
这个分数也太高了吧。我是真的看不懂,也不理解电影里边的各种Frida一生走马灯似的分分合合,里边的浪漫。
萨尔玛把弗里达演活了。真是一部很精彩的片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纪类,但是又很类似。弗里达年轻时经历的那场几乎灭顶的灾难。以致后来的大半生被疼痛折磨。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她对绘画的坚持。于是说是绘画不如说是拿画笔表达内心和社会的真实和痛苦。她和她的画我也确实很喜欢。别样的凛冽和犀利。
行为艺术家。虽然女主很美,遭遇可怜,满屏欧派,但整个故事比呕吐物还呕
原以为是部女性电影,但看完却觉得更像部爱情片呢……
如果我早些时候看到这个电影。评分或许会高些,音乐很好,弗拉门戈,拉丁风格
她在黑暗中耀眼的一生。她在酒精里燃烧自己的骨头。她把自己的灵魂画到画里。她在爱情里癫狂的舞蹈。她是冉冉升起的墨西哥火焰。她在巴黎和她罗曼蒂克。她是一只没有翅膀飞翔的鸟。在黑夜里抓住温暖的光芒。她在革命时期的爱与欲。她与共产主义的无理取闹。她的逝去是生命的永恒。她带着快乐的梦想离开。
太鲜艳了,太令人目不暇接了,最后忘了都看过什么了,一个细节都极不起来了,不知道是电影太爱Frida的缘故,还是这个女人本身太丰盛,所以导演不知道该对她的一生如何取舍描摹
什么叫怒放的生命,身体破碎,却光彩夺目...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can endure much more than we think we can. 原来那位唱歌的老太太是她的昔日情人,她唱得那么苍凉,Frida却像片中那样永远鲜活,虽然她才是已逝的那位
看的浑身难受,感觉自己腿脚不灵活了,要瘫痪一样
女主的眉毛好特别,连在一起了?墨西哥服装还挺好看的。不是很懂电影中的历史背景。“我的生命中有两次事故,一次是车祸,一次是遇见你。”
她的作品讽刺而柔和,像钢铁一样的坚硬,像蝴蝶翅膀那样的自由,像微笑那样的动人,残酷得如同生活的苦难……
在墨西哥城,时隔十四年后又看了一遍。住在gran hotel,电影里的那个法式酒店,去国家宫看了里维拉的壁画,明天去弗里达博物馆。再看这部电影,却像是看墨西哥城的风景画,或是城市的旅游指导,关于人关于事都太浮于表面了,离一部好电影差太多了。
还原度真高啊……不过未免太过于关注两人关系,也有些流于表面了。有些遗憾没能把弗里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展现。
I smoke, I drink, I curse. Power?Energy! S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