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俞飞鸿的演技撑着,我根本看不下去。
话说这是李翊云的经典之作,没有看过原著,无法猜测原著的真实内核。
只是拍出来的电影实在不好,但论及电影的氛围,这阴郁哀愁的调子是设定的不错。
主题是什么呢?
不是异乡的孤独,电影并没有花大笔墨在宜兰的美国生活上。
电影想讲述的是父女的隔阂,如果上升到代际交流障碍,生活环境不同,或是种族文化改变等原因,那么电影主题将更好。
可是电影却落脚于“婚内出轨”这个原因,实在令人失望。
我想,也许导演试图传递出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当年出轨,宜兰同样出轨,所以这只是个所谓原生家庭循环而已。
宜兰之所以不理父亲,是因为父亲曾经出轨。
而父亲最后那一番自说自话的辩解,应该是不可信的。
因为最初宜兰本准备坐下认真听,但听到父亲说自己并未与女助手有过关系时,宜兰迅速不耐烦地站起来走出家,这可以解释为她曾经多次听过这段说辞(或许是从母亲口中?
)。
失望的电影。
片中的女儿和老父亲性格其实很相像,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女儿房中一层层需要打开的玩偶。
老父亲到美国去看望女儿希望她能找到个好归宿,尝试多次与女儿沟通但却无法与她袒心交谈。
老父亲到了美国之后其实有所改变,试着与人沟通,他学习英文,与邻居交谈,与在老年大学的伊朗老妇人交朋友。
老父亲显然是爱女儿的,为女儿准备丰盛的晚餐, 到她工作的地方探望她,买礼物希望能带给她幸运,深夜等她回家。
可是他不知道女儿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
多年的隔阂不是几天就能改变的,以至于女儿要学习第二语言才不会感到束缚,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老父亲再三的追问下,最终发现女儿失败的婚姻与自己的不善沟通有莫大的关系,多年的误会一直存在女儿的心底,当他最终坦诚说出自己的往事后,女儿终于开始能谅解老父亲。
老父亲最终也起身回国,他明白自己当年承受的痛苦,不想让女儿承受同样的痛苦,所以不再干涉女儿的私事了。
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巨大的,很多时候难以逆转,多多沟通,分明白对方的意思,培养表达与掌控情感的能力,不要让产生的心结一直存在,不尽快解决对彼此都会产生莫大的伤害。
P.S 俞美人依旧美貌与气质并存。
真正的交流障碍不是语言上的, 不是文化上的 ,而是感情上的中国人讲究缘分, 重视感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表达的就是缘分来之不易,要珍惜。
我国四大著名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均是爱情故事 赞颂就是男女间的情感,不离不弃 彼此奉献,而社会制度乃至神仙菩萨都在这里遭到批判 可见中国人价值观在情感观念上的体现和重视。
虽然现在已是21世纪 中国男女的情感生活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白头偕老, 从一而终或许已被劈腿 ,婚外恋等其他情感模式给多元化 但中国人的情感仍旧是内敛,含蓄的, 我们重视情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乃千古不变的事实,这个问题上到父母 中到夫妻 下到子女。
而老外则刚好相反 他们也许没我们那么重视情感 但明显要比我们会表达的多 从这点来说他们EQ要比我们高,他们无论是夫妻,兄弟姐妹,还是子女之间 说句I LOVE YOU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 而中国人则会觉得尴尬 总是回避。
放到这部电影中来 表面上是反映父女间情感交流障碍 实则影射所有中国家庭内的情感交流障碍。
女儿说:如果你的母语没有教会你表达情感,那么你就更习惯于用第二种语言去表达。
我想英语带给她的便利不是语言上的 而是思维方式上的 不一定是获得了新思维 而只是让她摆脱了旧思维 镣铐和禁锢被消除了。
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被误会的‘婚外恋‘被调职给整个家庭和女儿的心理蒙上了阴影 长大后的女儿去了美国,因为一个有妇之夫而离婚 她从一个第三者的受害者变成一个第三者 原则上她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 所以她和之前的丈夫离婚 这说明她不会像父亲那样欺骗和隐瞒从而给家庭造成伤害 然而她也不会和情人结婚 因为这样会伤害别人的家庭 好比父亲的事情给自己造成的伤害一样 这是个两难的角色 她心里一直清楚父亲的秘密,但是却不点破 就好比中国无数家庭中对于离婚 婚外情等处理方式一样 大家选择沉默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交流所以干脆不交流,但父亲仍旧是父亲 血脉相连 亲情难舍 所以最后父女间的关系就是每天一起吃饭说话但就是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电影高潮 父亲讲出了婚外情的实情 真相大白 最后女儿露出舒心的笑容 提议父亲坐飞机在美国转转, 父亲说:当然做火车咯 坐飞机能看见什么?
看着结尾火车里英语不好的父亲指手画脚的和一个美国女人交流你是否明白了什么?
其实答案电影里一直有穿插 游泳池的美国姑娘 公园里的以色列女人 等等话说电影里’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是这么翻译的it takes three hundreds years of good prayers to cross a river in a boat with someone; it takes three thousands years of good prayers to share a pillow with someone缘分要珍惜 情感更需要表达
蛮喜欢电影的改编的,整体感觉比小说要明亮温暖又更隐忍一点。
好像先看电影再看原著总是对电影的接受度会高一些。
有些和小说里的对比和不一样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1. 小说里Madam一开始就是在retirement home住。
电影里面加了一个儿子儿媳不愿意和她一起住带孙子后面送到老人院的冲突,也讽刺了下不管在哪个国家什么文化下的照护关系吧2. 小说里通过Shi提到了女儿在library的East Asia department工作,1年赚的比他20年都多,于是Shi更觉得“”America, good country”3. 小说里花了点笔墨写Madam的着装的,比电影里的感觉更加艳丽,头上还有动物发卡,来映托Madam“开朗”的性格。
在Mr.Shi看来完全是在女儿的对立面的,如此愿意滔滔不绝的讲话的分享的面露喜色的,才是“快乐的”。
而女儿,那势必,是不快乐的了。
但外貌外Madam也没有那么多描写,关于女儿的一出是电影加的,但这个小高潮也格外刻画“陌生人”明明语言隔阂不是很能“说话”却好像更能说话,互相分享了最私密事吧。
4. ”1000 years of good prayers”其实是Shi对Madam说的,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上辈子的牵连吧:“It take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prayers to place your head side by side with your loved one’s on the pillow. For father and daughter? A thousand years, maybe. People don’t end up randomly as father and daughter, that’s for sure.”(小说原文摘录来自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 Yiyun Li)5. 帮爸爸定了中文旅行社的tour不是Mr.Shi自己在女儿房间发现的,而是女儿主动提起的。
关于Mr.Shi擅自进入女儿房间几次,很喜欢这个设置,包括还有去工作单位找女儿这个场景,虽然爸爸和女儿的冲突没有小说里的强烈,但这些场景和很细腻的刻画出了父亲觉得“对女儿的生活拥有的权利”是没有边界的。
6. 小说里女儿接到男人(应该是电影里的那个俄罗斯人,但小说里是罗马尼亚人)的电话后其实是故意没有关上房间门让爸爸听到了。
而爸爸也故意偷听了,觉得女儿说话的声音和方式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听不懂女儿在说什么但音调高亢嗓音大不卑谦甚至感觉听着这说话声似乎看了她的裸体。
而电话后两人的争执到了高潮:“…You just talked over the phone with such immodesty! You talked, you laughed, like a prostitute!” 。
电影里改编了目睹二人,画面丰富了些6. Yilan这个名字其实是那个被怀疑和Shi有婚外情的女人的名字。
女儿名字来自小镇的故事很温情,其实是拉近了女儿和父亲的距离的,而其实小说里并没有,小说里父女之间感情更弱。
而小说里Shi也产生了自我怀疑,他和那个女人的说不完的话,难道不是产生了爱吗,虽然手都没有牵,这就不是爱了吗。
我们和爱的人,难道不应该有“说不完的话吗”7. 小说里给了更多离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女儿沉默寡言而丈夫希望她多说话觉得不说话是藏了什么,于是沟通更少。
8. 电影有几个细节抓的特别好,小说里面写吃完饭 “she eats little and eats out of duty”. 看俞姐姐真是吃得毫无食欲,一天比一天的饭碗里的饭下去的少,后几顿是一粒一粒米在吃了。
女儿回家发现门上挂了”福”字很不高兴的摘下了但进门后又挂了上去。
好像看到了自己对父母一些越界行为不满和“对他们好一点”的挣扎。
电影里爸爸和女儿的沟通其实已经多一些了,并且有着往互相理解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看书和电影的时候常常想起我自己的父母,和千千万万的typical的父母一样,小时后我们不说,或者我们“听话”,再好些、我们互相说一些大事小事却都不是在“表达感情”也不是真的在“沟通和听”,而长大了却怪孩子们没有把他们“加入/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说我们变了越来越不懂我们了。
可从来都没有教我们要怎样去说怎样去表达感情甚至怎样去爱。
于是每天电话里只有“吃了吗”、“多穿点”、“当心点”,于是我们恨不得想甩开这些枷锁去在一个新世界里生活,做一个新的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大学时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时常会想,也许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不会完完全全得在一个文化里安营扎寨,做一个多种文化/语言间穿梭的时空旅者,岂不也好?
语言真是奇妙的东西,说“有”就有了,语言的能力真是大啊。
再次应验了麦克卢汉的话“媒介即讯息”,语言作为一种承载内容的媒介,作为一种两个心灵之间交流的媒介,作为跨越种族、代沟的媒介,它的魅力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当然,电影所讲的是故事,而不是以上理论。
亨利欧将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宜兰道出父亲的“秘密”后,第二天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国的父亲独自坐在自己房间,与女儿隔着一堵墙细语解释完之前,父女俩在一起的画面都令人极感压抑,来自上一代的爱在子女看来就像被一座山沉沉的压着,却不能轻易反抗,只会选择逃避。
而最后这两代人就着微风,坐在藤椅上,终于放下芥蒂轻松聊天,并腼腆的笑了的时候,我也悄悄跟着开心的笑了,可能因为我内心想要的结局即是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全然瓦解了吧。
但或许在中国传统家庭里,父亲对于感情的不善表达,对误会?
委屈?
或是什么?
的隐忍不言,却是根深蒂固了。
然而幸运的是,宜兰找到了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出口。
片尾曲《wave》是Joe Henry唱的,不是Henry O唱的啦
I watch the film is because few day ago, I read some interview about Wang Bang, she recommend some writers ,one of them is Yiyun Li, I am interest in what she write,so I search the movie to watch.Yesterday I made a vedio call with my mom, s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attitude my boyfriend, a spainish, a man who is older 12 years than me. My mom support me ,one reason is because he can speak Chinese.I always very curious if I unsterdand spaninsh ,weather I will love he or not.This movie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my future. If I live abroad, I will fac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 with my family.
回味前天飞机上看的电影『千年敬祈』,由美籍华裔导演王颖执导,俞飞鸿和美籍华裔男演员亨利·欧主演,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满载而归。
这样华侨/X籍华裔主题的独立电影已经不为鲜见,但『千年敬祈』显然更加独树一帜。
整部电影节奏顺畅统一,镜头多为固定镜头和慢速移动镜头,景别主要是近景、中景和特写等小景别,一开始就把格局定得很小,可随着剧情深入,在毫无新意的家庭伦理外壳下,竟有政治隐喻的外壳。
俞飞鸿饰演的女主角,大龄未婚,背叛了老实巴交的前夫,与俄罗斯裔情人又没能走到婚姻,劳燕分飞,她似乎象征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中国,而亨利 ·欧饰演的父亲,则是弥留的老一代(解放后改革开放前)的象征。
父女对话中提到的爷爷,则是在解放前拥有极富裕生活的资本家,文革时灰飞烟灭。
所谓的“隔代亲”,似乎也有些特殊的意味。
父亲劝女儿赶快寻找靠山(男人),女儿则要自己一人闯荡,但活得闷闷不乐……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我是个变态阴谋论者吧😂😂
蛮喜欢电影的改编的,整体感觉比小说要明亮温暖又更隐忍一点。
好像先看电影再看原著总是对电影的接受度会高一些。
有些和小说里的对比和不一样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1. 小说里Madam一开始就是在retirement home住。
电影里面加了一个儿子儿媳不愿意和她一起住带孙子后面送到老人院的冲突,也讽刺了下不管在哪个国家什么文化下的照护关系吧2. 小说里通过Shi提到了女儿在library的East Asia department工作,1年赚的比他20年都多,于是Shi更觉得“”America, good country”3. 小说里花了点笔墨写Madam的着装的,比电影里的感觉更加艳丽,头上还有动物发卡,来映托Madam“开朗”的性格。
在Mr.Shi看来完全是在女儿的对立面的,如此愿意滔滔不绝的讲话的分享的面露喜色的,才是“快乐的”。
而女儿,那势必,是不快乐的了。
但外貌外Madam也没有那么多描写,关于女儿的一出是电影加的,但这个小高潮也格外刻画“陌生人”明明语言隔阂不是很能“说话”却好像更能说话,互相分享了最私密事吧。
4. ”1000 years of good prayers”其实是Shi对Madam说的,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上辈子的牵连吧:“It take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prayers to place your head side by side with your loved one’s on the pillow. For father and daughter? A thousand years, maybe. People don’t end up randomly as father and daughter, that’s for sure.”(小说原文摘录来自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 Yiyun Li)5. 帮爸爸定了中文旅行社的tour不是Mr.Shi自己在女儿房间发现的,而是女儿主动提起的。
关于Mr.Shi擅自进入女儿房间几次,很喜欢这个设置,包括还有去工作单位找女儿这个场景,虽然爸爸和女儿的冲突没有小说里的强烈,但这些场景和很细腻的刻画出了父亲觉得“对女儿的生活拥有的权利”是没有边界的。
6. 小说里女儿接到男人(应该是电影里的那个俄罗斯人,但小说里是罗马尼亚人)的电话后其实是故意没有关上房间门让爸爸听到了。
而爸爸也故意偷听了,觉得女儿说话的声音和方式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听不懂女儿在说什么但音调高亢嗓音大不卑谦甚至感觉听着这说话声似乎看了她的裸体。
而电话后两人的争执到了高潮:“…You just talked over the phone with such immodesty! You talked, you laughed, like a prostitute!” 。
电影里改编了目睹二人,画面丰富了些6. Yilan这个名字其实是那个被怀疑和Shi有婚外情的女人的名字。
女儿名字来自小镇的故事很温情,其实是拉近了女儿和父亲的距离的,而其实小说里并没有,小说里父女之间感情更弱。
而小说里Shi也产生了自我怀疑,他和那个女人的说不完的话,难道不是产生了爱吗,虽然手都没有牵,这就不是爱了吗。
我们和爱的人,难道不应该有“说不完的话吗”7. 小说里给了更多离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女儿沉默寡言而丈夫希望她多说话觉得不说话是藏了什么,于是沟通更少。
8. 电影有几个细节抓的特别好,小说里面写吃完饭 “she eats little and eats out of duty”. 看俞姐姐真是吃得毫无食欲,一天比一天的饭碗里的饭下去的少,后几顿是一粒一粒米在吃了。
女儿回家发现门上挂了”福”字很不高兴的摘下了但进门后又挂了上去。
好像看到了自己对父母一些越界行为不满和“对他们好一点”的挣扎。
电影里爸爸和女儿的沟通其实已经多一些了,并且有着往互相理解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看书和电影的时候常常想起我自己的父母,和千千万万的typical的父母一样,小时后我们不说,或者我们“听话”,再好些、我们互相说一些大事小事却都不是在“表达感情”也不是真的在“沟通和听”,而长大了却怪孩子们没有把他们“加入/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说我们变了越来越不懂我们了。
可从来都没有教我们要怎样去说怎样去表达感情甚至怎样去爱。
于是每天电话里只有“吃了吗”、“多穿点”、“当心点”,于是我们恨不得想甩开这些枷锁去在一个新世界里生活,做一个新的人。
纵使会这国语言,会那国语言,被丢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像个当地人一样“悠游自在”的生活,可是,亲爱的父亲,我们之间的沟通或许还停留在18岁之前的那个我。而这,也委实是一项功课,对于已经成年但仍时而别扭的我。ps.王导爱铺垫,可惜高潮部分的人物冲突处理的温吞如水,而结局又显匆匆。
太过于闷了
好片 很多父亲和女儿其实都挺疏远的 看的挺心酸 虞总真是太美了
还可以再做作点么
就像 CCTV6 出品的电视电影。。。
父母对儿女总脱离不了担忧与希望。独立的儿女渴望挣脱,自己解决问题,过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则总想搭一把手,意图让儿女少走弯路,殊不知,弯路不可避免,儿女既不需要帮助,也需要弯路来成长。不是会说语言就会表达情感,情感表达需要语言的深度应用。节奏很慢,有些细节不知想表达什么。
读了GQ对李翊云采访,采访非常感人,慕名来看看这部与小说同名的电影。不知道这种极度的控制欲是不是东亚父母的专利,李基于对控制的反抗,在习得英语写作后,通过语言的巴别塔,一直在用英语做表达,甚至一度拒绝翻译成中文,宣告对父母的成功反抗,色彩强烈。电影里虽然也是反抗,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颖的克制,没有感受到李个人表达里的惊涛骇浪。(btw俞飞鸿很美但没啥灵魂)
挺工整的
李翊云好重怨念
这样一对同样沉默寡言的父女,每晚坐在餐桌前,对着父亲做出的一堆中国菜,吃着一桌的压抑……
我大概猜到导演被哪个细节打动从而决定拍这部电影。但对白太差了~
开头有些闷,但熟悉李翊云手笔,就知道后面肯定隐藏着一个关于回忆与伤痛的故事。王颖处理得也算节制舒缓。俞飞鸿,真漂亮啊!
之前看过 只觉得什么都是淡淡的没有味道。或许再静下来更容易看进去吧。
万古磐石为我开
华人拍片少有这么舒畅的
缓慢,真实。
王颖也是直男癌,以后看到他的片子要躲。女儿不该原谅父亲。这类跨洋亲子关系片子都拍蛮差的,《推手》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李安更会讲故事。王颖李安都是在美待了很多年的华人,拍出来的在美华人的心理和状态却如此不现实,呵呵。
有人说,这是部给中国人看的美国电影。我同意。
父女一对话,我就压抑…平时觉得五光十色的美国,在这电影里也暗淡了
误会一揭开,什么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就像天上的乌云散去,阳光终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