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第一部是《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粉红色的小迷幻,让我不记得故事情节,但是对称的美学结构和上帝的调色盘却一直印刻在脑子里。
看《穿越大吉岭》,是因为在搜印度风情时,被推荐了这部电影。
这部片子同样的配色真无敌,尤其是在晨钟暮鼓间,小男孩就着晚霞敲钟的那个画面,可惜我没有截图截下来,而我也不打算谈电影配色。
我关心更多的是电影的剧情。
先从片名开始说起吧,大吉岭这个地名可真是熟悉,毕竟宝格丽老早就推出了一款男人的夜香Bvlgari Pour Homme Soir——宝格丽大吉岭夜香。
而我们喝茶,也总会遇到大吉岭这个名字。
我把这部电影标记在了想看清单里很久了,但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才去百度搜了大吉岭的位置。
这是我搜集并且圈出来的重点:————1.“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2个藏语词Dorje(“霹雳”)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翻译为“金刚之洲”。
2.大吉岭市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大吉岭区的首府,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为2134米。
3.中国学者政治活动家康有为于1901年至1902年在该地避难,躲避清政府的追捕。
并在该地构思《大同书》一书。
【额外补充知识,哈哈哈哈】——了解这些背景对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理解导演想说的话可能是有帮助的。
整部电影其实主题并不复杂,三兄弟去为了重新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大哥安排哥三相聚,一块坐火车去寻找妈妈(原因可能主要有:一/父亲已经去世了,妈妈是粘合剂;二/妈妈没有参加爸爸的葬礼,哥三也想去问清楚)。
电影的前3/4 都是正常的公路(铁路)电影,弹幕里不断有人说想起了《囧妈》,公路(铁路)电影的常见元素都有了,确实会让人联想。
直到电影过去约3/4,故事到了高潮。
哥三因为在火车上老给列车员惹事(买了毒蛇上卧铺,🐍溜了;弟弟和列车长的女朋友见面之后直接就为爱鼓掌,估计也是给了列车长心里埋下了暗刺;三兄弟一直没有建立信任,在火车上还直接上演了小孩子般的开辣椒水枪的片段;)最后,三人直接被扔下了火车,被扔下火车最重要的恐怕还这三人心里各自藏着事,并没有一心想要完成这个旅行。
正当他们被扔下列车,三人分别推着,扛着,拎着行李准备去等下一趟列车时,他们目睹了三个想插近路的印度小孩想利用浮桥绳子过河,结果绳子断了,三个小孩被卷进了河里。
三兄弟没做思考,都冲下去救人,这一段非常戏剧,过度很快,但很平静,最后只救上来了两个小孩,有一个在二哥Peter的怀里去世了。
接着三兄弟被邀请到了小孩们所在的村庄,这里是印度北部村庄生活的场景,人们不会说英语,留他们三在此停歇,哥三也换上了当地的衣服,稍作整顿之后,还是决定走了,反转是三人都已经上了印度的乡间小巴,却又被留下参加去世小孩的葬礼。
此处,是电影中的第一段葬礼,印度风格的葬礼,小孩的身体由父亲抹上了油,然后在河边被火化,宛如一阵青烟,消失。
小孩的父亲直接最后一刻才支撑不住,差点晕倒在河里,此前,一直是平静地克制。
三兄弟目睹着这一切,然后也回忆起了自己父亲的葬礼,这是电影中的第二场葬礼,父亲的葬礼依然让人看的哭笑不得,三兄弟也还是有分歧,母亲也没有参与。
可是在大家回忆细节之后,心灵的隔阂消失了,也因此参加完葬礼,三兄弟虽然到达了机场,准备分道扬镳,各回各家,但这一次,就在上飞机前一刻,三人都选择了撕掉机票,要一起回大吉岭,去完成这趟旅行,去找到母亲。
导演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这三个哥们去找母亲,不仅仅是去问母亲为什么不参与父亲的葬礼,也不仅是为了完成兄弟三人之间的和解,而是这三个哥们内心其实都有没解开的疑惑。
阿德里安 饰演二哥Peter阿德里安演的二哥Peter有自己的疑惑,演员本身最出彩的就是忧郁的眼神,和此前他在《超脱》里饰演的教师一样,用拍眼睛特写就能成戏。
他的困惑在于:女友下个月就要生孩子了,而他却没有陪在身边,嘴边老说的是自己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其实事实是父亲快要去世时,说话已经听不清楚,也有可能父亲根本没说过这样的话。
这里的潜台词是Peter 没有弄清楚他作为儿子的身份,也不理解父亲的含义是什么,所以他希望通过这段旅行来完成自我的定位,再回去承担父亲的责任(over explanation 勿喷,😂)最小的弟弟Jack是一个剧作家,虽然他从来都说他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可是越强调是虚构的,越感觉是真实生活中,存在在他身边的那些人物,他一路都在电话亭想要听前女友有没有给自己留言。
和过去,他也从未真正地割舍开过。
老大,最有意思了,自己说是开车撞的山,然后部分失忆了,一路都看不过Peter 霸占了父亲的眼镜,刮胡须刀;把皮带借给弟弟用,又在说皮带花了几千美金;他是这套旅行的组织者,最想要促使大家重新建立信任的人,难道西方也有长兄如父的传统吗?
当三个兄弟终于重新建立信任,撕了机票,终于来到了妈妈所在的教堂?
(推测妈妈可能是个传教人士,或者是志愿者之类的),他们的妈妈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跟他们敞开心扉,告之他们没去葬礼的真实理由,或者要跟他们一起去进行一段新的旅程以此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第2天清晨,她就选择了离开,留给三兄弟的是自我的探索空间,说白了就是没有答案,空。
三兄弟却决定跑去山顶再吹一次孔雀🦚羽毛来决定方向,故事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
亲人之间的信任真的会消失吗?
剧情一开始,是的,会,甚至没有信任的亲情还不如陌生人来得自在。
信任可以重建吗?
可以,三兄弟的火车之旅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是否应该执着呢,我想是可以不用执着的,妈妈的答案是世外高人的答案,也许她认为追寻一个自我的心灵之旅比死撑着放不下去的过往更重要。
最后的最后,兄弟三人带着父亲的那一堆箱子去赶火车,这一次,为了赶上火车,大家把所有的箱子都扔了,那一刻,就像扔掉了所有烦恼。
哇,过往的执念,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苦恼所在啊。
那么回到前面,这跟大吉岭有什么关系呢,个人猜测,不要忘记,印度毕竟是最古老的佛国之一,佛教的经典四圣谛,众生皆苦,苦来自欲望,若要结束苦,需得结束欲望。
不正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吗?
过去总总的贪,嗔,痴,怨,恨,苦,念皆为过往。
如果生活是沉重的,是无解的,是未知的,我们应该如何向前?
答案只有一个,轻松点,勇敢上前。
这是妈妈一身白衣选择离开的答案,也是兄弟三人最后扔掉箱子给我们的答案。
韦斯·安德森从来就不想用沉重的颜色去说沉重的故事,而这一次,他也依然用轻松的调子和和谐的色调回答了这个问题。
【下面是手机截图,对于了解印度风情,确实也是有帮助的】
三兄弟丧父后印度寻母,奇幻旅行family melodrama。
1️⃣人物塑造这个病态家庭非常典型,出走的母亲+极度缺爱的小孩。
大哥觉得自己有责任团结一家人,弟弟们应该听他的。
他有钱($3000的鞋$6000的订制皮带)、讲究、爱计划(每次拿itinerary说事不太随机应变)。
表面上是心理状态最积极稳定的(一直是他在主动做出reunion努力),实际上是病的最重的人(头伤是自残)。
他太孤独、太缺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趟旅行对他来说最重要,因为找到妈妈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二弟是典型的the lost cause,他感觉一切都无所谓,在面对可能的美好时第一直觉是逃离,有自己毁掉自己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倾向。
因为缺爱造成的创伤,内心深处是极有责任感和极无安全感的,行动表现出来则是极无责任感和不需要安全感的。
所以他会默认爸爸的东西是给自己的、想象爸爸遗言说最喜欢的儿子是自己(心理补足),会假装不想找母亲、有儿子爱老婆却想离婚(自我防御)。
三弟就是那个蠢萌可爱的老实倒霉蛋。
他的烦恼没有哥哥们那么大(自杀/自毁倾向),就是无果的爱情、我方真心而你方只是利用。
他有比较健康的情绪疏导方式(写小说),不喜欢站队、参与到矛盾中(哥哥吵架:I don't want to beincluded)。
因为缺爱,所以特别容易爱上别人。
母亲在配偶、子女、自己的排序中把自己放在了第一。
这似乎应该被批评,却又似乎没人能指责她。
她是爱她的孩子们的,但她不知道怎么爱,她不愿给、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但是她有愧,所以她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自己过失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她不敢面对,所以她说“往事不要再提”,所以她逃走了。
三兄弟和解弧线很完整,从代管护照到你留着吧,从互相隐瞒自己生活中的big problem到没有秘密坦诚相告,从不想与对方有任何交集到互相成为彼此的emotional support。
非常美好的感情弧线。
2️⃣戏剧结构开端部略疲惫,喜剧效果不足,进入故事有点慢;被赶下车后持续走高,救小孩、儿子/父亲葬礼并置剪辑、放弃回程票寻母、母答应一起后逃跑,情绪一点点加重,big gun problem一个个出来,观众开始了解messed up的家庭关系、理解角色;结局非常satisfying,baggage这个隐喻极妙:要赶上通向未来的车,就要扔掉爸爸的旧包袱。
The first step of starting a new life is throwing away your old baggage that’s become more of a burden than useful experience. It doesn’t solve any problems (they probably can’t be solved), but it’s a good start.3️⃣情感主题Isn’t it sad,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so desperately from someone, your whole life depends on it, but they’re just not able to give it to you?电影聚焦了一个主题:如何自愈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谁都知道要throw the baggage,可是如何做到?
电影的答案是兄弟抱团取暖。
可是在独生子女zc下,那一代的🇨🇳“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呢?
看一眼这部电影,我就知道它是我喜欢的,就像是一个朋友的电影,美国三兄弟,坐上印度的一辆慢悠悠的火车,我不知道他们要去哪儿去干什么,但这不重要,我甚至根本就不想知道。
美国新锐独立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睽违五年的这部《穿越大吉岭》带给我们的是风格清新的别样韵味,色彩斑斓的画面中蕴藏着细腻浓郁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偏执的导演非要在一辆真正开动的火车上拍摄这部影片,这个疯狂的想法使得制片人不得不去印度铁路部门租用10节车厢和一个火车头,而且还要租3个月。
影片的演员阵容很牛,三个主演是欧文·威尔逊、亚德里安·布洛迪、詹森·舒瓦兹曼。
比尔·默瑞精彩客串,如果你足够细心还能找到只露面几秒种的娜塔丽·波特曼(据说她客串纯粹是为了去印度玩一趟,她的戏只有拍半小时,却在印度待了10天)。
影片的编剧之一是罗曼·科波拉(看名字就知道是科波拉家族的成员,他是知名才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哥哥)。
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部分契合心意,有些则未必如我看后所想。
这部电影是我看的韦斯安德森的第五部电影了,因为时间有先后,体会各不同。
这一部穿越大吉岭,我感觉让我联想和思考的方面比较多。
也许是我对家庭关系比较关注,因而感受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一部人的关系的电影。
三兄弟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
电影其实并不很“完整”,很多背景没交代。
比如老大有钱,老二穷,老三应该经济好一点,老大个性有点强势自负,老二有点软弱犹豫,老三有点放荡颓废,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分居多年,关系不好,各自寻求自我人生。
父亲开着保时捷老爷车,用LV行李箱,老派富足,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派有钱保守的美国白人男性养大三个孩子的后果,也就是三个孩子的问题。
老大事业成功,鞋子三千刀,腰带六千刀,安排了这次印度心灵之旅,全程付费。
两兄弟其实是来蹭老大的旅行。
老大的强势自私体现在控制欲上,对自己雇佣的助理苛刻,控制弟弟的自由。
但心灵之旅只是幌子,老大耿耿于怀母亲的长期远离甚至不出现丈夫的葬礼,可见父母的隔阂之深。
这次旅行暗地里是想见母亲,并破解心中的难以解脱情结。
本就隔阂不少的三兄弟个性冲突,难以调和,火车上闹出不少事,终于被赶下火车。
这是第一段。
转折是三人救落水的孩子,也是三兄弟,其中一个死了。
这次拯救他人的行动也救了他们,他们第一次有了如此高度的默契。
在印度人的无声关爱中,他们感受到了善良和感恩的回报,内心得到了净化。
参加了死去孩子的葬礼,看到人们庄严的悲伤和哀悼,想起来他们在父亲葬礼上的表现,心灵受到触动。
在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他们的表现简直不为人子,争抢父亲的汽车和皮箱,一心关注母亲而完全忘记了父亲葬礼。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未出现的主角,就是他们死掉的父亲。
他们三兄弟和母亲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影响。
三兄弟一上车各自喝药,嗑药美国人,不就是常常出现的生病的现代人典型吗?
老二恐惧于即将降生的孩子,想要离婚,摆脱父亲的责任。
老三是写小说的文艺阴郁男,一直查看前女友的留言,希望复合,但却在火车上放纵。
精神有问题的三兄弟或许可以各自代表一种现代人精神疾病。
虽然他们努力嗑药,并试图在宗教灵修之中找到解决方法,但他们前期失败了。
他们不尊重人,也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贪图享乐、追逐利益、恐惧承担责任,让他们难以真正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孤独冰冷侵蚀他们的生命健康,陷入病态。
也许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病态生活,远走他乡,寻求心灵幸福。
他们的母亲似乎找到了。
三兄弟中一开始只有老大很固执地要见母亲,老二老三并没这想法,是被诱骗而来。
但他们都倾向于,母亲并没有想见他们。
因为多年来,他们母子不见面不联系。
虽然内心深处,他们渴望母爱,但得不到回应。
老大开车撞上墙,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可能是精神崩溃的原因。
他来寻找母亲,是寻求解救自己。
三兄弟经历了印度小孩的葬礼,建立起理解,在登机离开印度的前一刻,他们一致决定满足自己的渴望,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见母亲。
在修道院,他们见到了母亲,但纠结于得到答案,场面并不很开心。
母亲告诉他们不要用语言而用其他来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抱怨他人,抛弃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
第二天,母亲离开了。
三兄弟有些失落,但得到启示,登上山顶最终虔诚地完成了那个一直未完成的仪式。
为了赶上火车,他们丢掉了父亲的箱子,抛掉过去的负累,轻松上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
这就是整个故事。
一次心灵之旅,也许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确实更有精神上的神圣感之类的。
对于缺乏敬畏的现代人,宗教可以提供某些美好道德和价值的补充,是一剂药品。
但在根本上,人类的疾病需要自己去领悟去行动去解救。
这是一部给人颇多想象空间的电影。
就这样吧。
提一个自己在影片中看到的细节影片大概中间部分左右, 三个人的穿着很有意思,Wilson 大哥的鞋子是左右不是一双, Brody是完整穿着鞋子的,而老三是光脚,这是否说明,老三最容易适应环境,wilson是在被迫融入这种环境(鞋子被擦鞋的小孩顺走),然后brody是(仅仅是当时那一阶段)没有因环境而改变。
韦斯安德森仅仅通过穿着就把人物大致描绘了性格,感觉好厉害。
影片最深刻的是母亲的那句话:我们也许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如果我们不用语言来交流。
我觉得三兄弟是相爱的(影片开头wilson满脸笑容的进到火车包厢),但是却无法通过沟通交流来使彼此心灵相通。
影片39分左右,老三去见乘务员那里,正反打一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普通谈话,二是乘务员摘眼镜,三是乘务员开始脱衣服,而且是用镜子来表现的,个人觉得这里特别有趣。
最后参加完葬礼,印度人送行的长镜头真的是太棒了,这才是心灵之旅的宝藏呀x
每每一到节假日,各种人满为患的新闻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各种拥挤、喧闹、纠纷和事故层出不穷,似乎人生只有在这几天随大流出趟远门才会圆满,这样的场面无需多谈,多年来早已沦为一种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让人无力吐槽。
重要的是出行的理由,当然,对于大多人而言,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想乘着这黄金版的时间,暂时摆脱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束缚,好好的放松开心一下,或多或少旅行的目的都体现在心理价值的完善上,而天生爱宅的我,还是更愿意窝在家里,独自享受着电影的精彩,通过影像美妙丰富的表达,似乎也更能轻松自在的体会到旅行的乐趣和价值,首选的就是Wes Anderson的《穿越大吉岭》。
性格形象各异的美国三兄弟,相聚到印度展开一段朝圣兼寻亲之旅,但过程却远没想象的那般一帆风顺,怀着对于彼此的偏见,冲突和矛盾在旅途中也就自然而然的随之而来,为了一些不关紧要鸡毛蒜皮的琐事斤斤计较,斗嘴,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相互猜测、顾忌和质疑,全都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出来,闹得不可开交被赶下车后,又遭遇母亲冷漠的打击,就在哥三心灰意冷灰头土脸之时,随即而来的遭遇,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死,就像是获得了一把打开视野和生活真谛的钥匙,虽在寻亲之路上未能如愿,却难得收获了心灵的洗礼,“洗心革面”后的哥三怀着轻松、自在、知足的心态,继而踏上了未完待续的旅程。
看Wes Anderson的作品,光从摄影这一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享受的体验,就像被带入了一个真人版绚烂多彩的童话世界,暖色调间多元丰富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有道明亮的阳光摄入了心扉,觉得异常的动人和温暖,甚至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都显得极其讲究,宛若一个美妙绚烂的Wes Anderson式的兔子洞,令人毫不犹豫的跳入其中,跟着主角们一起踏上梦幻般的旅程,而《穿越大吉岭》摄影上的风格依旧典型显著,多姿多彩中透着和谐饱满的文艺范,搭配着贴切悦耳的民谣歌曲,加上忍俊不禁的冷幽默和欢快的情节,以及Wes Anderson对于剧情走向和各个人物匠心独运的刻画,仿佛身临其境般紧随哥三的脚步,一同收获了一段难得而珍贵的经历。
全片下来有两次“死亡后”的对比,其中一次也是本片的重要转折点,第一次是哥三老爸的死,他们并非像大多的亲兄弟那般无所顾忌真心以待的相处,却同时遇到到生活的瓶颈,伤痛、财产、孩子、前女友的烦恼围绕在他们的心头,一路上靠着各种印度精神药物维持身体的激情和兴奋度,为了一丁点儿事就会神经敏感,一切随即开始陷入死胡同,就像是硬着头皮将就应付的一起踏上了磕磕绊绊的旅程,老爸的死像是把哥三连在一起的绳索给隔断了。
在面对第二次死亡的时候,穿插了一段哥三老爸死后三人跑到汽车店无厘头拿车发现老爸遗产的过程,两次死亡间看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是物质和精神需求间的强烈碰撞和反差。
虽然三人各有显著的缺点且性格迥异,不过都有着善良的本质,第二次死亡的到来,是在他们被赶下车,路过河边,从险境中救起遇难的孩子们,不过其中一个还是没能幸免遇难,老二在营救的过程也受了重伤,死亡的轻易、遗憾、悲痛,世事的无常、无奈、无助,通过亲身经历让哥三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的人生,开始一件件的妥善解决处理,伤痛、孩子、前女友从无所适从的烦恼,慢慢转变成了积极乐观的希望,旅途最美妙的莫过于意义非凡而刻骨铭心的经历,从中所汲取的精神价值,是无数个大大小小鲜艳时尚的名牌包包,所包含的犹如累赘般的物质所无法替代和填补的。
当最后终于重新定位好旅行的意义,哥三开始欢快而毫不在意的扔下一箱箱的行李,继而赶上火车,那一刻他们可以说真正寻获到了心灵的价值。
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好莱坞,有一个总以单纯的态度带着童真般的情怀,游戏在光影世界中的迷人身影,通过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刻画着那个犹如梦幻般精致多彩的王国,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动人美妙的惊喜,他就是Wes Anderson,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思想内涵或晦涩艰深的主旨观点,仿若只有一双异常纯净而清澈的双眼,通过一种面对不断趋于负面情境后的正面反弹,传达出真挚、可爱、温暖而亲切的小领悟,以趣味幽默欢快的视角表达出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而这一切都能从《穿越大吉岭》中有所体会,其中的魂就是极其典型的Anderson式价值观和生活观。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会经历无数,最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学会成长和懂得。
印度风光旖旎。
这竟然是一部喜剧片。
我到结束楞没有看出来。
可见观影中观者素质多吗重要。
我素质低,心绪恶劣。
由此可见一斑。
在线观看声画不同步,不理解原文的味道也是理由。
我还以为影片中三兄弟从猜疑到胸中块垒冰释。
有些什么隐喻呢。
从救溺水的孩子开始变得温情脉脉。
他们的妈妈真是个高人,可惜不是入了本地的宗教而是一个传福音的修女。
谁说印度火车老晚点?
——人家总是提前开。
——或者说西方乘客总是迟到。
三兄弟最后扔掉死去的爹的包厢,追车一段很爽……这就是所谓高潮。
音乐动听。
不是一部西部片吧?
或者是好莱坞的新类型——东部片。
充满对东方印度的的想象。
或者对中国特色来说,这是一部美国《西游记》。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
三个人、印度,你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2009年的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不过今天我们要赏析的影片上映于2007年,三个美国人在印度上演了一出“人在囧途”。
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1969-)代表作:《布达佩斯大饭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犬之岛》《穿越大吉岭》是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一部公路喜剧片。
标准收藏编号0540。
影片主要讲了自父亲葬礼后已有一年互不往来的三兄弟的印度奇旅。
起因是大哥弗朗西斯做主,为兄弟三人安排了一次计划周密的印度旅行,并告诉弟弟们这是为了找回自我以及彼此间的亲情。
虽然不热衷这次旅行,但试图摆脱各自糟糕生活的二弟彼得和三弟杰克还是同意了旅行计划。
旅途中大哥突然告诉弟弟们此行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去见早年离家出走,现在在喜马拉雅山麓当修女的母亲。
兄弟仨因为勾搭女乘务员,放跑当作纪念品买回来的眼镜蛇,在车厢内打架等种种不良行为被赶下列车,随后开始了完全“脱轨”的旅行……
原版海报代表了影片整体的视觉效果——广角镜头、用色大胆、色彩浓郁、构图平衡。
导演本身就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有着天才的色彩调度能力,可以自由挥洒明亮、艳丽的颜色,不仅不刺眼,看起来还很舒适。
海报描绘的是兄弟三人参观影片中千牛寺的场景,中间的是大哥,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二弟和三弟,二弟手捧的是装眼镜蛇的箱子,这是一个推动情节的重要道具。
电影标题《The Darjeeling Limited》直译为“大吉岭特快专列”,指的是三人乘坐的豪华列车。
不过我觉得这个译名挺好,比大吉岭更难穿越的是彼此心中的隔阂,但是最后他们做到了。
有人可能会批评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有过度美化、避重就轻的嫌疑,这是因为韦斯想描绘的是给大人看的童话,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广角镜头、对称构图、俯拍角度以及慢动作,既能凸显影片布景以及道具的精致,又能通过这些非日常的视角暗示观众这一切的戏剧性。
大范围的暖色滤镜和浓郁的色彩,不仅让画面生动有趣,还增添了梦幻感,是安德森童话必不可少的元素。
CC重绘的海报完全使用了儿童绘本的画风,甚至连右上角的LOGO也被同化了。
海报描绘的是车厢内的场景,但比电影中明亮许多,除了几盏亮着的灯,看不出此时是晚上。
人物都被画的很可爱,二弟边刮着胡子边探出半个身子,大哥和三弟索性一个用鞋子、一个用手出镜,墙上还挂着慈祥的甘地老爷爷的画像,一切都充满了童趣。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CC特别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凸显影片的主题,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大人的童话,于是CC就将它夸张为儿童绘本的样子。
仔细一看,海报中还藏了不少物件,最显眼的就是右下角那只装眼镜蛇的箱子。
左上角的置物架上、中间桌子上、墙脚露出的一部分以及镜子中,画面一共有4只行李箱,这几只箱子是LOUIS VUITTON为这部电影定制的,属于存在感极强的道具。
右下角还放着一条皮带,这条皮带在大哥和二弟的之间还颇经历了一番辗转。
总的来说,原版海报并不出彩,我认为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电影标题中的大吉岭列车作为题材,反而采用了一个仅短暂停留的场景,因此不能起到交代故事情节的作用。
好在CC海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但也是剑走偏锋,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就导致新观众没有办法通过海报第一时间对影片整体有一个准确的预期,两版海报在优美之余却都少了些实用性。
原标题:CC标准收藏海报赏析 · 穿越大吉岭|首发于:公众号大喜骑士
首发于公众号“河畔电影院”。
2017-10-21 CHRISTAN 河畔电影院◇ 标题取自豆瓣网友艾小柯对电影《穿越大吉岭》的评论 ◇《穿越大吉岭》是最不韦斯·安德森的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
熟悉韦斯·安德森的朋友都知道,这位美国著名导演的作品,往往带有很强烈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和特色,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单构图而言,就足以让无数强迫癌过把瘾,随便一帧截图,都可以用来当壁纸,分分钟收割一众粉丝。
▽
以后,我们会单独用一期的篇幅来介绍《布达佩斯大饭店》,下面进入今天的电影推荐。
▷ 第38期
故事讲述了美国一家仨兄弟在印度的心灵救赎之旅。
不得不说,主题是老套了一点,因为这样的电影真是太多了,而且美国人一言不合就去印度的电影也不少,好像自己国家的宗教不灵验,去印度用恒河水点化一下、接受一番洗礼就能荡涤灵魂了。
但是旅行嘛,路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这也是旅行的魅力之一,如果拍成电影经荧幕放大后,更有赏玩之趣味,也说不定有某个景点就刺激到观众的神经末梢了。
自从父亲的葬礼后,仨兄弟有一年没有来往了,彼此间也构筑了很深的隔阂。
于是,老大弗朗西斯主动带头安排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企图让兄弟三人在印度会聚,坐大吉岭号列车穿越城镇,找回自我,联络感情,寻回心灵。
为了这次旅程老大可谓煞费苦心,行程详细周密,甚至专门雇了私人助理,将每天要参观的庙宇打印塑封(要是以后出门遇上这样做攻略的小伙伴那真是福祉啊),可见其用心良苦。
但是这样无微不至的行程安排终究没有让兄弟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旅途中他们各怀鬼胎,神经质的老三皮特偷偷买了机票准备去意大利找藕断丝连的女友,而且在火车上背着其他俩兄弟和列车员来了一发,但是转身甜青柠列车员又跑去和列车长xx,列车圈真乱,后来皮特再次要求但是被甜青柠以有男友为由而拒。
看,下面这位就是老三念念不忘的女友,够大牌,不过只在末尾出现了几秒,说到底娜塔莉·波特曼只跑了个龙套。
不过,在韦斯·安德森的短片《骑士酒店》里,可以看到他俩的戏份,这部片子里老三身上穿的那件黄色浴袍就是从《骑士酒店》里的过来的。
再说说老二杰克,这货买了一条响尾蛇准备带回去当纪念品,但是在火车上装蛇的盒子破了个洞,最终三人被列车员赶下车。
被列车员踢下火车后,计划可谓全乱套了,助理也辞职了,在沙漠里徒步穿行了一晚后,他们第二天救了几个落水的孩子,但是其中一个不慎挂掉了,当地村民要求他们留下来参加小孩的葬礼。
印度少年的葬礼实属剧情的转折,也开始接近了他们所谓的“心灵之旅”。
同时也穿插了父亲的回忆,让旅途的起因和背后的四分五裂的家庭关系得以展现,这段剪辑也推进了影片的主题,三兄弟也开始从内部分裂走向难得的统一。
当然了,还有抛弃他们的妈妈,他们去找母亲,试图询问她没有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但是我不能往下叙述了,否则要剧透了。
总之啊,人生没有必要一直背负过去,那真的没有意义。
(可是臣做不到啊!
)所以,最后三兄弟趴火车准备走向归途的时候,连行李都扔掉了,回归生活才是影片的主题,至于那些咖喱味的风景画,只不过是旅途终结时回头的背景而已,生命有始有终,旅行亦是。
•END•差点忘了说,还有个大龙套,在开头。
▼往期佳文浅谈新浪潮电影是我唯一能握手言和的朋友关注河畔电影院否则你没好电影可看
一连好几天都在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每一部都很喜欢,个人风格很鲜明的导演,视觉听觉都得到了享受,不管是看的过程还是看完之后,内心都有一种淡淡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韦斯安德森也成为了我最爱的导演之一。
穿越大吉岭评分不高,但我依然给它满分。
配色上运用了我最喜欢的三大颜色,红黄绿,复古又温暖,特别是导演最爱的黄色无处不在,每一帧都有黄色出镜,或明艳或浅淡,明艳如老三的衣服、父亲的皮箱,浅淡如大地、每个人的脸庞,让人感到温暖又治愈;配乐恰到好处,既有异域风,又有复古风,既踩点,又抒情,特别是最后一首歌,香榭丽舍,加上经典的黄色字幕,和三兄弟奔跑过后相视而笑的脸庞,好像一切忧愁都被抛却,这世界就是这样,复杂也好,孤独也好,但最终,我们都会笑着与这个世界和解。
不变的还有童趣,三兄弟都像长不大的孩子,一言不合就打架,说好不泄密又长舌,为父亲最爱哪个孩子争风吃醋。
时不时的小幽默,老大去擦鞋被小孩拿走价值千元的一只鞋,只好穿老二买的布鞋;老大嘴贱说助理得了白血病,助理转头就不干了;三兄弟放跑了蛇,被服务员赶下车。
我想听原声
印度的火车好高端的样子,欧文威尔逊也是个天然萌啊,风头盖过布洛迪了,还惊现光头娜塔莉,估计演V的时候去客串了一把
白人男性对于 “神秘而充满灵性的东方世界” 的各种固有印象,以及自身在这片土地上的身份定位,透过该片可见一斑。
八字眉先生的粉红色内裤。。。
很不错的公路片 苍白丰满
很一般
★★★☆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都是这个调调,色泽浓郁,风格轻松,无聊透顶。
印度風情畫!
很多导演都喜欢摆弄荒诞的形式感,但在搞怪之中还能精准表现常人情绪的不多,安德森就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安德森的稳定性高于蒂姆伯顿,甚至科恩兄弟。
受不了韦斯安德森了
一般无聊 我只是冲着囧叔来的
游玩一场,插曲一场,错过一场,经历一场,然后抛下行李,回归故里,这才是旅行的意义.这部片怎能只是7.6分呢?
Wes Anderson你真闷骚!
只有situation, 没有story
看得我莫名其妙~
3个兄弟在印度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在斤毫,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牛逼味道
又又又没有什么故事。。。他镜头下的人都服务于艺术形式却丧失了真实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