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电影拍的极真实,服装、道具、场景高度还原,完美展现了教科书一般的战争溃败和就地躺平任捶,就事论事影片中展示的当时丹麦军队的装备并不是十分差劲,当战争来临时挣扎一下的机会还是有的,最起码我没有看见纯粹用两条腿行军的步兵,基本也配备了摩托车机动队,最差也有自行车排,就算入侵的德军先头部队有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你配置的机枪和步枪打不动,那也可以弄点集束手榴弹扔过去炸它啊,再不济提前在德军必经之路上埋点地雷,地雷就算没有的话,埋点炸药也行啊,只要想办法能让德军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不能机动突击,那不就结了吗,那样的话怎么也能用机枪和步枪消灭一部分德军有生力量,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吧,也能给后方本国军队留点反应时间。
但不可思议的是,丹麦的表现简直了,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这它M军队打的那是什么仗啊,影片中表现得仅仅和德军小股部队短兵相接就一触即溃,然后剩下的就是逃跑。
刚死两个士兵军官立刻就情绪崩溃,战争哪有不流血死人的,就这种战斗表现竟然还拍成电影,丢先人的脸啊,丹麦怎么说祖上也曾阔过,曾经也是海盗出身,哪怕灵魂中的彪悍基因万中有个一也不止弄成这样,就算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哪怕双方力量对比再悬殊,哪怕物资再缺乏,总不能一见面就躺平,然后任捶,哪怕挣扎一下也行啊,但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惊慌、忐忑不安和极度恐惧,最后投降就投降吧,还表现的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给谁看。
如果影片中丹麦军队头上带着的那顶钢盔真就是当时部队的配置,那真是亮瞎眼,怎么就那么别扭,大鹏展翅吗,那造型也太奇葩了,尿罐子也比那好看,当然我不是说真弄个尿罐子扣头上,我一直认为二战中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的钢盔是最难看的,没想到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钢盔的沿也外飘得太狠了,戴在头上都快飘到肩膀外面去了,明显可以看到士兵运动的时候,那玩意在头上嘁哩咣当乱晃,哪有什么舒适性和有效性,而且我深深怀疑这个钢盔在战斗中可以起到作用,可能会比草帽强点有限。
反观影片中当地交战区老百姓的表现让人有点费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毫不在意谁侵略谁,管它是谁打谁,只要不影响我过日子就行,谁胜利了听谁的就行了,至于谁是国王管他哪,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好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丹麦军队的军服看着很精神,无论是军官的还是士兵的看着都可以,造型和舒适性都不错,看样子战斗力还真不能用军服来体现。
还有北欧四国的人好像都有一点端着的那股劲,用来表现自己的基本人格尊严。
仅就影片中的战斗表现来说,基本班排的战斗素养还是有的,撤退也知道互相交替掩护,有序撤离交战区,没有像刚放出笼的兔子一样四处乱窜,逃跑就逃跑,无路可跑时就立刻投降,一声令下就立刻全体举手,纪律性还真不是盖的,可以看出当时得丹麦军队中士兵的基本训练还是可以的。
影片最后德国军官用戏虐的态度询问少尉为什么你们的政府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你还坚持战斗了几个小时,少尉此时才真正的信仰崩溃,原来自己的抵抗从始至终就与国家意志是相悖的,这还打个什么仗,还死了两个人,想必此时少尉的心情一定会极端复杂吧。
电影可能是想告诉世界,丹麦政府的迅速投降不能代表丹麦人民没有抵抗,事实上,他们也被践踏,一样有亡国的伤痛,时至今日人民内心一样有伤痕,国家的投降和人民的意愿是分裂的,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只能隐晦的通过电影来表达,这才是最难受的。
本来名字想写成“该用什么表情面对侵略”,但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看到其他影评解读中有很多是中尉内心戏的~由爱国到崩溃,有焦虑有纠结,我觉得有些过度解读了,在通篇观影中我反复得看到一种情绪,就是困惑,以及困惑背后的恐惧。
黑暗中失联的3号哨所,只有两个人,电话断线,指挥所里还在“喂喂”发问,但谁都知道结果。
摩托班撤退,自行车班布防,死了一个士兵。
在接受撤退时有个士兵要提出问题,中尉硬顶回去没让他问出来。
退守城镇,驱不散的围观群众,通篇没有人问他们战事如何,只问要不要便宜的牛奶。
最后巷战,“中尉你的命令是!?
”从质询变成哀嚎。
我说不清哪一个镜头让我更恐惧一点,然而恐惧得莫名。
甚至超过了窗台上挂着的万字旗和装甲车上的儿童。
历史最后的老兵陈述也不像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他们说这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其中一些人(some)来说,代价太大了。
”这是最后一个老兵说的。
他是在说死去的战友么?
当镜头扫过战俘和看守时,我惊叹这个剧颜值实在太爆炸了。
年轻的看守和俘虏长得何其相似!
20年前这是德国,我与敌人一脉相承,战友的父亲是德国人,甚至俘虏我们的看守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
敌人如此强大,国王下令投降是理智的选择,我相信他们会善待我们的人民,如果早些知道情报也许能避免战友和小男孩的死亡。
甚至敌方长官还有邀请我加入的意思。
甚至可以说我的国家没有灭亡,只是“加入”了德国。
但是我的国家被侵略了。
它的主权已经消失。
我应该愤怒么?
在这片“没有被蹂躏”的故土?
在和蔼的敌军面前?
我应该悲伤么?
因为我战友的死去?
平民的死去?
还是那些长得和我们如此相似的敌人死去?
甚至,我是否应该长舒一口气,感谢国王的睿智,牺牲自己让我的家园免遭屠戮?
或者羞愧一下对面毫无战意的敌人被我们偷袭了~其实完全可以说清楚就好了?
直到现在中尉美得过分的眸子都仿佛在盯着前方,我忘了他的眸子是翠绿还是碧蓝,哪是一种素描般的图画,只有情绪,却没有色彩。
他在问:我该用什么表情面对战争?
真实,克制。
这是我为什么喜欢小众电影尤其是小众战争片更甚于宏大的院线巨制的原因。
你可以说是“平民”参演,也可以说是技术限制,但不可否认,这样一部通过真实情况改编的小国影片确实带给我远比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类型片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冷静克制的摄影,朴实无华的镜头,小心谨慎的剪辑,中规中矩的场面调度,对有限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是它不及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正是它胜过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因为那种地方的出品,再怎么努力想还原真实、想要洗去铅华,却只能把真实感停留在镜头上,也就是停留在炮火连天的战争表面,很难做到像这部电影一样在看似不经意的平铺直叙间透过纷乱的硝烟把一切原本的情感倾泻在观众的心里。
回到正题,谈一下这部电影的感受。
从影片的一开始,寒冬、雾霭、厚重的军装、森林和鸟鸣……这些首先呈现出来的视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一个辽远的北欧国度;当我还来不及考虑更多关于这个陌生的国家和这段陌生的历史,就被寻常的甚至略带懒散的训练以及这些士兵的训练内容所惊讶,居然是更换自行车胎,这还是我印象里第一次把自行车部队作为主角搬上银幕。
然后气氛紧接着就浓稠起来,镜头随着士兵们的疑虑和长官们的担忧,通过训练场、营地、会议室等简单狭小的场景,逐步把战争前夜这一令人不安的时间节点推到近乎爆炸的边缘。
少尉在办公室内沉默地写着家信,五味杂陈地给手枪装填着子弹,办公桌上缓缓掠过的家庭照片;营房内士兵们佯装的沉稳与自信,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与焦躁,极力掩饰紧张的对话和快要压抑不住的情感迸发;营地院内少尉与摩托化部队的中士交换着烟火,略带惆怅和不安地以两位老兵的身份交流着即将来临的战争;简报室内大小军官围在桌前焦虑地等待边防站的报告,谨慎地探讨着抵御敌人进攻的策略……这些简简单单地一切就是把战争爆发前这样一支驻守边境的小部队会表现出来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在镜头前,却也把战争来临前的紧张、焦虑、压抑、凝重和那么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兴奋充分地、炸裂式地涌现出来。
就像海面之下的暗潮汹涌,厚重的军装和皮靴下面透出的也是隐忍又不失爆发力镜头语言。
然而,该来的一定会来的。
当边防站最后一次通报情况:“德国军队正在向边境推进……他们越过边境线了!
我们正在遭受侵略!
……”然后就是断线的盲音,无论简报室怎么努力寻求回话等来的都是可怕的沉默。
军官们互相对视了一眼,明白了接下来他们应该怎么办了。
他们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他们的使命在召唤他们。
警报拉响,营房里的所有人担忧的也终于来了,战争的洪流已经席卷到士兵们的面前,由不得他们再踌躇什么。
急匆匆地穿好军装、戴上头盔拿起步枪,一窝蜂式地冲到楼下,面对长官的命令,排好队领取子弹和急救包。
这里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军需官分发弹药时的机械、士兵们接过弹药时的颤抖,士兵们脸上表情的纠结和惶恐……充分地表现出新兵即将踏上战场时的紧张。
最先出发的是摩托车连,自行车连将紧随其后。
临出发前摩托车连的军士略有迟疑地问少尉:“骑自行车到那里需要多久?
”,少尉坚定地答道:“我们远比你想象得要快。
”这是一份战友间的安慰和鼓励,满怀着对国家的炽热情感。
摩托车连开走了,紧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一幕,少尉和中尉没有像影片开头一样“吃小灶”,而是带着同样的装备跨上自行车,冲在连队的最前面。
我同样也忘不了中尉低沉但坚定那句话:“愿上帝保佑国王和祖国。
”当一行人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在公路上前进时,我们看到的是笨拙的身影和疲惫的面庞,而不是我们想象中部队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雄赳赳和气昂昂。
也许这就是一个小国的无奈吧,人数装备资源全方位落后于对手,但祖国遭受了侵犯却又不得不去迎击强大的敌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可能每个士兵的心里都少了那一份必胜的信念。
就在大家竭力赶赴前线的时候,迎面却开来一小股部队,不是敌人,正是先于自己开拔的摩托车连……大家面面相觑,有名新兵试着安慰自己道:“也许是战争结束了?
”。
摩托中士却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奉命守卫的隆托夫特比尔已经沦陷了,我们正要撤防到下一个村镇构筑防线,最好你们也跟我们走吧。
中尉此时略有鄙夷地回答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隆托夫特比尔直到援兵抵达,你可以做你想做的。
” 中士的神情闪过一丝犹豫,丢下一句“你还没有看到过前方是什么样的。
”便继续带领摩托小队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
然后就是短兵相接,中尉利用仅有的地势和时间简单部署了一个防御阵地,准备尽力把德军拖在这里。
就算是守株待兔,这支部队也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他们仅有的重武器是一挺老旧的机枪,面对德军的装甲车几乎无能为力。
部队被打散了,少尉率领的二排也阵亡了一个兄弟,他只能无奈地下达撤退的命令,抄近路退守至哈泽斯莱乌。
中途他们躲进了一个农妇的房子,院子里鸡犬相闻,屋子内宁静祥和,直到农妇出来被吓了一跳——也是被这些陌生的“闯入者”所吓到。
少尉见没有追兵而至,便下令起身继续赶往下一个村镇。
这里给了一个背朝镜头,直到一行人慌慌张张地走远,庭院里还是鸡犬相闻,仍旧是一派祥和,这是第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讽刺;遇见了中校,他宛若运筹帷幄一样平静询问着少尉战况同时指挥着电台装车,然后坐进汽车开走了;来到了一个小村镇,再次遇到了摩托部队,他们在这里构筑了简陋的工事准备阻击德军,可当地的百姓却像看马戏团一样欢快地再看着这帮士兵的热闹,有一个孩子还在向大家兜售牛奶……当炮火真正在身边炸响,这些平民才想起来逃跑,混乱之中那个卖牛奶的孩子被打死了,这只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阵亡的给过正面镜头的角色。
部队进行了坚强而微弱的抵抗,结局仍旧是失守。
仅存的抵抗力量终于退到了哈泽斯莱乌,负责守卫正面入口的上尉却接到命令不能放任何人进去。
少尉压抑着怒火上前与他理论,作为刚刚从前线退下来的人,说出了那句似曾相识话:“你还没有参加战斗吧?
”上尉愣住了。
少尉接着冷冷地说:“在等待你们支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边境上失去了很多士兵。
”最后上尉打开了路障对他们放行。
守卫城市的巷战达到了影片的最高潮,说实话,这场巷战拍得一板一眼、整整齐齐,宛如搭好布景的舞台剧,丝毫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巷战那样的残酷和惨烈。
但同时也拍得极其真实,士兵们找掩体射击、交替掩护,以及撤退时的混乱、无序甚至仓惶狼狈全都让人身临其境。
在城市里最后进行的抵抗,大敌当前,弹尽粮绝,这一小撮人被德军逼到角落再无路可退。
少尉面对着士兵们急切的呼喊与茫然无措的诘问,决绝地取出了曾小心翼翼压上子弹却从未勾动扳机的手枪。
耳旁一侧是近乎绝望但只要有命令就仿佛看到曙光的忠诚的士兵:“长官!
我们该怎么办?
下命令吧!
”,另一侧是大口喘着粗气、抽搐着,已经半身跌入死亡仅仅依靠求生本能支配剩余意识的伤员:“救救我……我不想死……”。
墙的后边就是近在咫尺的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军队,身边的环境非常危机非常紧迫,身边的环境也仿佛滞缓了、静止了。
少尉颤抖着、紧绷着,他咬紧牙关,他汗如雨下,他感到天旋地转……直到他木讷地挤出那几个字——“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曾几度担心他会把亲手压进弹仓的子弹送进自己的嘴巴,却忘记了一个军人最后的也最真实的出/绝路——投降。
当少尉决绝地喊出投降的字眼,他全身的血气似乎又都回来了,尽管充满了负罪感与愧疚感,但他保住了这一群人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传统的价值观念衡量这是对还是错。
周遭前一分钟还在搏命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最后一个命令却是投降。
短暂的愕然之后即是释然,他们仍然惊恐却添了几丝决绝,前排的士兵丢掉手里的枪,转头便对身后的同伴像俘虏敌人那样吼道放下武器……没有人不会照做,不仅是因为长官的命令,也是在那一瞬间对生命和死亡的考虑,对意义和代价的思索。
那样千钧一发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冷静地权衡利弊,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得由少尉——小队的领导者一肩扛下,殊不知决定这个选择要用尽全身力量,是怎样万般无奈与悲痛。
少尉是此时此地的最高长官,他当时在瞬间的恍惚与眩晕中会怎样思索?
自己为什么不是首相或者国王,早早宣布投降怎么会有这么多流血牺牲?
难道国家和政府都看不出来两方差距的悬殊吗?
自己为什么不是将军,在德军越境前就派遣部队进入阵地阻击来犯之敌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处处失利节节败退?
自己又为什么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什么他妈的少尉,下达投降这个命令有多么沉重你们有谁知道我的心在滴血吗?
……反正最后这个命令是说出口了,士兵们的性命总归是保住了。
少尉率先举起双手走出掩体,反复呼喊不要开枪,其他人也跟着他缓缓走了出来,不过惊恐并没有消失,谁都害怕对方会因为紧张而扣动扳机,如果那样,投降和牺牲就真的失去了任何意义。
好在这不是东线,任凭德军怎样吼叫他们也不会屠杀战俘。
正如高潮过后总会带来失落和惆怅,影片高潮过后的结尾给被俘士兵的镜头全都意味深长。
苦涩地分享香烟,不甘地抽着烟,被喝令站起来时愤怒地掷掉香烟,少尉下令列队众人带着仍是军人的骄傲齐步走向囚车。
这时候镜头呈现的远景,是兴奋的人群,他们看到竭力捍卫的国家到处悬挂着万字旗,竭力保护的民众竟在跟侵略者握手言欢……上车之前德军的一名军官拦住了少尉,向他表达了军人的敬意,但同时也透露了自己的疑惑:你们为什么还要拼死抵抗?
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无谓的牺牲?
少尉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服从命令坚守阵地保家卫国这些不是军人的天职吗?
换做是你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难不成你是在嘲笑我们的弱小吗?
德军军官看出了他的疑惑,转而问道:“你们的国家早在几小时之前就已经投降了,怎么你不知道吗?
”木然,木然,还是木然,这是这时最好的解释,少尉已经无力去懊恼与纠结,这一沉重的回答确实打击到了少尉,可他却已经没有力气被击倒了。
他拒绝了德军军官礼貌的邀请,坚持要跟自己的士兵同乘一趟车去战俘营。
他是最后一个登上汽车和落座的,已经坐下的士兵没有一个人在望着他,也没有人望着其他人,他们都已经没有力气了。
又是一个摇镜特写,每个人的表情都很疲惫,却又各有不同,或懊恼、或愤怒、或悲哀、或茫然、或无奈……都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张苍白的脸上。
随着汽车缓缓启动,他们经历了第一战,也完成了最后一战。
一天不到的时间,从开战到停战,从自己的军营又回到了别人的军营。
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德国陆军的装甲车,兴奋地挥舞着头盔和武器,仿佛他们赢得了胜利。
正片结束后是对当时亲历战争老兵们的访谈,这永远都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这样的采访一定要趁早,就算他们活过了战争也终究逃不过时间,可悲的是我们以后的战争片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了。
最后说一下对于电影本身我的个人感受,如果人物对话、角色关系以及战争刚刚爆发短兵相接时的张力再把握得纯熟一些,一部分镜头和剪辑的运用再多下些心思、大胆一些,这部《开战日》完完全全是一个值得给满分的经典佳作。
豆瓣上的评分,实在是太低了。
小国与大国之前的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已注定是败局。
你还在骑自行车夜行,练习换轮胎的速度,而人家德国的坦克已经开进了你的国门;你还在一颗一颗装子弹到弹夹里时,坦克已经开到你的面前。
但是,至少,丹麦也有抗争过!
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军人,军人与普通平民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别。
平民说,20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的,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我都不在乎。
军人说,但是我在乎。
喜欢电影的海报设计。
二战电影看过许多,小时候多是日本侵华战争,现在更多是美军视角的欧洲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由于文化软实力的差距,很多时候让人忘记了这是一场世界大战,欧洲大陆的多个国家以及东南亚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在与中国美国参与同一场战争。
本片以纳粹侵略丹麦为背景,讲述了持续不到一日的战争。
看大国视角的战争电影,大多数都正面或侧面体现着国家情怀,为了国家和正义而战。
但丹麦作为一个与德国接壤的小国,虽然之前一直在备战,但在开战前却担心激怒逐渐接近边境的德军而选择不提前部署。
当装备简陋的丹麦士兵节节败退,藏身森林小屋时,女主人却说她不在乎这片土地到底是丹麦还是德国,这对她来讲make no difference。
当年轻的丹麦士兵因为防御而失去生命时,国王其实已经早早代表国家宣布投降。
本以为驾驶战车侵略他国会是血腥的场面,但实际上却是一片祥和甚至有丹麦孩子兴奋的欢呼。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之前难以想象的画面,原来战争在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景。
对于丹麦,没有着所谓强烈的国家情怀的捆绑,投降可能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毕竟普通的百姓只是想活下来。
看完很难受小国的悲哀在阴郁的气氛以及传闻中的德军异动中凸显,让人感受到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少尉的尽职,几个士兵的惶恐让人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平衡。
影片最后,主角被俘后,他们被德国人押送走的同时,他们所保卫的人民却在欢迎德军的到来。
一来一去深意自显。
丹麦忘了,没有亡在士兵的作战不利,没有亡在实力悬殊,而亡在军队所保卫的人民,政府投敌。
连德军都不习惯了,正如最后德军军官问被俘的少尉:我只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抵抗久?
这么久,其实不到18个小时而已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开战日即是投降日,经过4小时短暂战斗,丹麦就向德国投降。
本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天的战斗。
”由于投降及时,所以二战中伤亡最小(丹麦驻华大使馆语)”,但代价是冰岛从丹麦独立。
由于同属北欧日耳曼民族,丹麦语基本上和德语差不多,丹麦人对是不是被德国人统治并不在乎。
当时丹麦也有不少狂热的纳粹分子。
在二战中甚至在党卫军中有丹麦的军团。
丹麦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德国与其说是要进攻丹麦,不如说是要通过丹麦进攻挪威。
挪威人对德国人似乎并无好感,抵抗也比丹麦人激烈多了。
苍蝇虽小也是肉,仗没怎么打,好歹也算抵抗过,值此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也值得大书一番。
电影表现的基本上就是个班排战斗,没有战壕,没有大炮,但战斗虽小,拍得却很细致。
服装道具、武器都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有勃格曼手枪、康斯贝格步枪、麦德森机枪。
其中麦德森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也是一代名枪。
中国政府也曾从丹麦购买引进过麦德森机枪。
可惜图纸和全套设备被日军炸毁,所以未如捷克轻机枪那样被大量制造,在中国也就没那么知名了。
这部丹麦影片《四月九日》很有特色,制作规模不大,通过一位基层军官,大战争小人物,一个自行车排面对装甲和摩托部队,悲壮中甚至有历史本身的喜剧性。
投降前也战斗过,国家已经投降,军人还浴血奋战。
最后生命第一,尊严犹在。
用德国军人的尊敬完成主题。
环境、状态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战争电影而不是战争类型电影。
少尉给未婚妻写信,用的万宝龙钢笔,不知道是146还是149,好有钱。
丹麦军官用的手枪是自己按照毛瑟驳壳枪仿制的一款半自动手枪,尽管据介绍性能一般,但好歹是自己的工业完全仿制造出来的。
北欧国家,总是让我感到神奇想接近,而通过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介绍,他们的社会发展历经一次二次技术革命,能跻身发达国家,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硬生生的创造出优势来。
没打仗其实是对的,保住了自己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财富,另外,作为少尉和他手下的士兵,他们其实可以感受到打仗的结果是意义缺缺的,农妇的话说明,普丹战争中,德国失去了这块土地,现在德国又要来要回来。
究竟是谁的,没什么重要的。
而且,他们拼死抵抗,上面却早已投降,连告诉他们都不告诉。
也许,军官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是不错的,想用军官实现人生价值,有点不自量力。
“几个小时前,你的政府已经投降了。” “20年前,这里还是德国。现在这里是丹麦。” 无意义感,最后一切终成空。看完这部,再看《地雷区》,对于里面丹麦军人的情绪有了更多的共情,屈辱,不甘,愤怒,等等等等。
二战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战争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战争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战争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战争片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和血浆。但由于时间紧促,所以对无谓的牺牲伦理主题展开不充分,这点不如波兰西盘岛。
一般般
战败的面孔。战争电影里的另类作品,描述丹麦这个二战版图中的边缘战场发生的事情,淡淡的绝望和迷茫充斥全片,比波兰骑兵对抗德国装甲师更荒诞的是,丹麦士兵只能骑自行车进行战略转移,所谓的转移,也就是节节败退撤守而已。甚至没看到丹麦用任何重武器反击,仅仅一天便投降了。片子重点描写的是各种备战细节和单兵操作,但这些在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面前都没有意义。而影片同时隐隐流露出某种意识形态,即丹麦的迅速投降实乃迫不得已,并非脆弱绥靖的表现,还是抵抗了的,但真实的历史当真如此吗?
躺倒任调戏国还拍了个这个🤣羞羞羞羞
北欧,连战争都是清冷的
爱沙尼亚、瑞典、丹麦陆续拍了这样的电影,下一个该比利时荷兰拉托维亚芬兰了
全体紧急自行车维修
其实全世界国家拍的抗战片都把凶猛的敌军拍得笨笨的,好像被一群笨蛋占领了一样。
实在不怎么样
跑了一路投降,德国拿下丹麦完全没费力气
这么无聊的片子纯粹是为了拍出来纪念一下历史的么?如果不快进真不知道要睡过去几次。。。
不太喜欢这样的叙事
就这小猫三两只也能拍个战争片,但居然还挺好看。
勾起我的情结…
小国之殇,政府都投降了,不知情况的军人还在进行无谓的抵抗
"别开枪,我们投降"太让人无奈了,缺战备缺物资缺人民群众支持反抗的丹麦,甚至政府投降却不告知士兵,无力没有必要的抵抗
渐亮天光下缓慢地骑行机动,类似《锅盖头》里科威特油田大火的诗意。
观众小于等于叙事者的战争片,没有狂轰乱炸的战斗场景,也没有气宇轩昂的英雄主义,只有难以预估的被动防御和混乱迷茫的惊慌败退,一个战争的微观具体现实是什么样,此片可见一斑。
统治阶级在战略上的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