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房间

La stanza del figlio,人间有情天,生命中的最痛,The Son's Room

主演:南尼·莫莱蒂,劳拉·莫兰特,杰丝敏·特丽卡,朱塞佩·桑菲利斯,斯特凡诺·阿伯蒂,斯特凡诺·阿科尔西,托尼·贝尔多瑞利,达里奥·坎塔雷利,Eleonora Danco,Clau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拉丁语年份:2001

《儿子的房间》剧照

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7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8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9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0

《儿子的房间》剧情介绍

儿子的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凡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饰)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儿子安德烈和女儿艾琳更是让这个家庭乐也融融。而伊凡尼身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同情恶魔亚瑟与梅林:圣杯骑士穿越麦田水怪2:黑木林秦香莲契约少女管家我的美女室友爱情真善美标志动作快乐猎杀邻居同居2大明按察使捕梦网金水桥边伦敦河威廉泽罗的重建黑色校规四时好安乐传爱上费加罗骆驼复仇记永远的战友乐坊杀机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人鱼王子:TheBeginning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第二季二炮手离婚活动天使降临到了我身边!OVA小谢尔顿第七季

《儿子的房间》长篇影评

 1 ) 保存的记忆

在儿子潜水溺亡之前,影片在描绘一个幸福家庭画像的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莫莱蒂式的幽默讽刺元素。

尤其是他饰演的心理医生,在面对各种病人时的压抑状态,颇有每个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病人的意思。

那个整天精虫上脑的男患者和每次向他抱怨治疗毫无用处却又在发泄情绪后立刻预约下次看病时间的女患者,都有着莫莱蒂知识分子式的幽默元素。

直到儿子的去世,整个影片的情绪和走向才发生了转向。

女儿在学校打篮球比赛时,运着球推进到前场看见场边的父亲悲伤的神情时,她停止了运球,呆呆地看着父亲,然后被对手抢断,这段情绪传递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人都在哭,父亲、母亲、女儿,这是一个对于家庭来说最绝望的意外,想要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悔恨自己那天没有跟儿子干其他事情,他依然坚持工作,但最需要治疗的却是他自己,那些病人在他面前对生活的抱怨此刻是如此不值一提。

莫莱蒂并没有过分的渲染情绪,生活依旧继续,哭泣只是偶尔,更多的是呆滞和乏力。

儿子生前女朋友的出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有关儿子的气息,他们开车将女孩和同伴送到加油站,帮助她们继续搭车旅行,看见她们搭车无果又将她们送到了长途汽车站,女孩将会携带着儿子关于家庭之外的记忆继续自己的人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种宽慰。

 2 ) 痛到爱

失去亲人犹如失去自己的"拐杖" 失去的消息传来时就意味着已经成为回忆此时儿子的房间对于他们全家而言意味着痛 对于他父亲除了痛还有永远都抹不去的自责让他放弃了同是他最爱的职业 正如他说的:我再也无法客观的对待事物了.作为精神分析师失去了客观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的能力终于在接待最后一位来访者面前"爆发"而讽刺的是那位来访者的癌症病情给他自己带来了表面的"治愈"他笑着离开却只留下此时失意无助的父亲...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儿子留下的痕迹 从事发点到他所经历过的挣扎 从爱好到他的女友 从彻夜开车到黎明的终点 他们寻找着儿子可能留下的点滴 最终面对浩瀚的海洋他们全家似乎更能体会彼此珍惜的重要 心相拥的更紧更深了 相信这时儿子的房间会使他们比原来更懂得珍惜未来的家庭幸福

 3 ) 时空的回旋

关于失去至亲的电影我们看过太多,他人疗愈——自我疗愈——疗愈他人,如此的循环是经久奏效的戏剧逻辑。

在《儿子的房间》中,需要得到疗愈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医生,然而,得知儿子死讯的一刻却是他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电影的核心不再围绕走出伤痛,而是在暗线中隐藏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回旋中,伤痛是永恒的。

电影起始于父亲一天的晨跑,透过咖啡厅的窗户,他看到一群身着印度服饰的人欢快地舞蹈歌唱,如节日的庆典、宗教的仪式,他看得入了迷,跟随他们走到街上。

从打破日常开始,影片裂开了时空的第一道岔口。

很快,我们看到他以惯常的模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患者,他聆听、放空、提问、应答,表情始终波澜不惊。

他建议病人学会放下:“你总是自责,对所有的事感到内疚,可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只能做能力所及的事,这不代表被动,而是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

”没有患者的反打,镜头戛然而止。

父亲工作的诊疗室与住所相通,电影用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结束工作的他走回家中,打开一扇门,关掉一盏灯,如此的动作重复数次,所处空间的转换,也代表着他从社会身份向家庭身份的转变。

如此的时空回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父亲因患者的临时来电改变了与儿子外出跑步的计划,间接造成了儿子的离世。

电影用数次父亲脑海中的闪回复盘过去:如果那天他推掉了工作?

如果与儿子跑步结束后他依然决定去潜水?

如果潜水设备的调节器没有损坏?

——父亲赶去女儿的篮球比赛告诉她哥哥的死讯,镜头随即切到一家三人在告别式的痛哭;父亲和母亲在餐厅谈起儿子的死因又一次忍不住痛哭,镜头再次切回女儿的另一场篮球比赛。

如一次轮回,却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女儿因判罚不公与裁判争吵,和对手扭打在一起。

——葬礼上神父说:“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没有权利去知道为什么。

”父亲愤怒地砸毁家中残破的茶壶,来自宗教的告慰与影片开始他治疗患者的理论并无二致,此时的他终于明白,用“放下”治愈伤痛,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说辞。

南尼·莫莱蒂的反常规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浸入人物的情感,不放大悲痛、甚至不雕琢悲痛,反而在“变故”中抽离,让人物在细微的时空对照中反观生命惯性带来的错觉。

轻巧的结尾揭示了一切:儿子的“女友”计划顺车前往法国,一家三人本计划送她一程再连夜折返回家,却一路开到了次日清晨。

睡醒的女儿发现身在法国,向父母抱怨今天她还要回学校训练。

短暂的沉默后,三人相视而笑。

没有赶回家又怎样?

回不到原点又怎样?

走不出痛苦又怎样?

就这样一路开下去吧,不需要所谓和解,无解才是最好的结局。

 4 ) 断裂

意大利电影有现实主义的传统,二战后那一大批写实之作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电影人的观念。

我以前看过的意大利电影完全写实的却不多,或抒情或梦呓,都带有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特征。

最近终于看到了两部朴素的作品,70年代的《木鞋树》和去年的新作《儿子的房间》。

《木鞋树》的沉郁气质和悲悯情怀让我联想到侯孝贤的作品,《儿子的房间》是我近来看过的最感人的关于当代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它们都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大奖。

去年的戛纳,在电影技术上一直给人新鲜感觉和活力的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共获最佳导演奖,那片金棕榈则给了朴实无华的《儿子的房间》,它在鼓励艺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不忘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这也是我一直对戛纳颇有好感的原因。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父亲接到电话要临时出诊,吻别妻子,给女儿、儿子道了再见后,他开车上路了。

一切和平时的出诊没有什么不同,他平静地驾车行驶在乡间的路上,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现了一家人的活动:妻子在露天市场闲逛,忽然有人从她身边冲过,撞了她一下,她回头去看,那人已跑远;儿子和好友正在上船,准备出海潜水;女儿骑上摩托车和同伴出游,年轻人边骑车边兴奋地说笑,甚至伸出脚来互相踢两下。

这一组突然出现的快切镜头,让我生出一丝隐忧,直觉告诉我,接下来一定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果然,无人接听的电话,儿子的朋友等在家门口,父亲却看不到和他一起出海的爱子。

十七岁的生命,生活刚刚为他掀开多彩的一角,突然就中断、星散,对深爱他的人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这一个生命的消失,一段物理的空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仍然活着的人内在的生命也悄悄地、残酷地断裂,那不堪一击的脆弱和支持着他们战胜这种脆弱顽强生活下去的深情都足以令人泪下。

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关于儿子的每个细微的举动每句小心翼翼的话语都会使她潸然落泪。

姐姐把痛苦发泄到球场,失去控制被罚下场,她掩面长哭,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会再听见场外弟弟的喝彩。

女孩和父母去做弥撒,她担当母亲的角色学习照顾失去儿子的父母。

整个家庭笼罩在沉沉的忧伤里,同样柔和的色彩和光线,同样的屋檐下父母和女儿做着各自的事情,同样的安静,但似乎每一束光线和每一分寂静都有让人窒息的力量。

丈夫和妻子第一次分床而眠。

一贯理性内向的父亲在医院里打电话,泣不成声,不能言语。

独自去游乐场坐在旋转的吊仓里上下颠簸,眼神空洞,痛恨自己为什么愈要忘记痛苦却愈是这般清醒。

夜阑人静,沿着空旷的长街跑步,身边却没有了儿子青春的气息,只有孤独的影子和沉重的喘息与他相伴。

父亲的职业在电影里是个受人尊敬的心理医生,他每天微笑着聆听病人的心声,让惧怕疾病的人得到勇气,让偏执怀疑的人敞开心扉。

儿子死了,他再也不能凝聚起精神倾听,听着老妇回忆往事,这个克制的男人终致失声痛哭。

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

我想,这职业肯定不是随意的安排,但导演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而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反观主人公和我们自己在感情上的渴望与无依,普通如你我,在这纷扰的世界上,拼命想抓住的只是那份不会让自己感到绝望的亲情。

儿子的房间熄了灯,静静的,就在走廊的那端。

对于每个爱他的亲人,这是个始终无法绕道而过的空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爱来渐渐填充,勇敢地正视,然后让儿子的生命在爱里和他们一起继续。

幸好,出现了那个曾爱过儿子的女孩。

她让母亲和父亲的痛苦与追思落到了实处,母亲经由她重新进入了生活,尽管这种方式看得我心酸,可是毕竟,一家人藉她以儿子的名义重新聚到了一起。

我最爱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国边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时候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和女儿在海边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全情地投入。

 5 ) 在《儿子的房间》中体察到的真实

首先,是内心悬而未决的一点:儿子生前因玩笑偷窃而损坏的贝壳,至始至终父亲都没有得知,甚至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还在期待父亲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而对叙事和人物情绪产生影响。

与此相同的是,除预料到儿子的去世(剪辑及音乐很明确的暗示了),全片没有一处是观众能预料到的戏剧性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侧证了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戏剧性。

影片主要视点放置在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身上,在儿子出事之前,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父亲乔瓦尼(作为南尼·莫莱蒂影片男主的共同名称)在聆听患者自述时,常有内心独白甚至直接以画面呈现内心想法,充满了莫莱蒂的风格,同时也有一丝对心理医生职业的讽刺意味(个人观点),而在儿子去世后,这位心理医生再未在患者自述时有类似幻想内心独白的行为,其呆滞麻木的神态,在一位女患者讲述自己无法生育的经历时,乔瓦尼终于哭了出来(也许与女患者的陈述有关,也许无关只是男主的思绪飘到了那里)。

四口之家失去一人,其余三人如何面对现实调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家人调解情绪成为影片绝大部分的内容。

sister为父母送早餐,在篮球赛上产生的应激行为,怒吼谩骂;在试衣间里无声哭泣,她成为最沉默的承受者,一同样与父母面临着亲人的失去,二又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而无法言说自己的痛苦。

母亲发现了别人写给儿子的情书,像是触到了精神支柱,她想与别人分享,想了解喜欢自己儿子的女生,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在儿子失去后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和试图获得儿子生前的记忆。

而父亲一直在做的,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做错事一样,不停的自责,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溯重演过去,试图在内心避免已成事实的悲剧,这恰恰是我感觉最贴近现实,最真实的内心表达,父亲不停地在寻找各个时间点,他幻想当时拒绝了病人要求上门的请求,他幻想当时与儿子去跑步提出希望儿子下周再去潜水,他既是上帝能避免悲剧的产生,也是罪人将自己视为悲剧的导火索。

三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家庭环境及男女之间性格行为的差异。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南尼·莫莱蒂,与去年入围戛纳的《三层楼上》有一脉相承性,未能系统严肃论证,仅将自己观影时的一点感触留作记忆。

 6 ) 一篇旧评——每帧都是准极致的美

生活拨动的琴弦百转千回,不经意间就能触动某些思绪。

绝望与希望是矛盾的,但又是可以转化的。

这是一部让所有喜欢意大利的人都感到自豪的电影。

赶到中影资料馆已经八点半了,电影过了三分之一。

检票的几个人学生模样,看我着急,善意地开了个玩笑后,没买票就让我进去了。

感激又兴奋... 一个心理医生失去儿子以后的故事,甚至都谈不上是什么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典型的作家式电影。

从坐下开始,电影就从面前那个大屏幕里缓缓地流淌出来,所有片段、镜头、音乐组成一个个平静的高潮。

曾经,我以为《黑暗中的舞者》、《钢琴家》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特吕弗是我最欣赏的导演。

但那个晚上,一切都不再会是极致。

很惊叹,这样成熟的摄影、剪切、配乐。

特别是,导演。

我可以把自己斜靠在椅子上完全投入到电影中去,然后就沐浴在一种似乎早已熟悉但又总是保持着距离的氛围之中。

眼泪是自然而然流下的,开始是因为受到父亲失去儿子痛苦的牵扯,后来是为这部电影本身。

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只能说它让我如此感动,这种泪水里面可能包含了欣喜、被理解、欣赏、唏嘘。

电影的最后,父亲、母亲和女儿把儿子以前的恋人送到了法意边界。

然后一家三口若有所思地微笑,漫步在清晨的海滩上,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们,耳边还是那首送给儿子的by this river. 我喜欢这个结局,美好,却不张扬,生活还要继续。

就这样,电影结束。

很多人没有等到字幕放完就走了,我一直等到了最后,主观上想用微不足道的做法来表达对导演的谢意,彼时泪水还挂在脸上。

(其实也从这部电影开始,喜欢上中影资料馆那块大屏幕。

有时会觉得是这块屏幕让我对这部电影感触如此之深...)

 7 ) By This River

当整个影片行进到只剩下悠缓的尾声,Giovanni, Paola和Irene站在意法交界的海域,曙光里静静地躺着旷然无际的蓝,生命中的最爱莫如那首无意谓叹的歌,轻飘如是。

By this river,我站在这里,你站在这里,我们站在这里。

是什么如此沉重,从我生命的每一个隙缝里一直沉淀下去,down, down, down。

也许那天他没有痴人一般跑去看那个病人,也许那天他没肯让Andrea独自去潜水,也许......但世间并没有如许多的也许。

无法倒流的时光,如同无法挽回的记忆,在他身上刻下四个字:支离破碎。

那些破碎的痕迹,选择在同一时刻浮现出来。

咖啡杯有树根般的裂痕,几案有着粗糙的起伏,就连心爱的茶壶,那几乎完美的茶壶,也是摔过了再补的。

上帝说,如果事先做好了被强盗哄劫的预备,便是有小偷来,也不用担惊受怕。

但这样的句子多么的空洞无物。

远不如那懵懂的少女细腻的情书来的真实动人。

至少她记得,那一天,Andrea穿着怎样的衣服,怎样地笑,背后是怎样的音乐。

不堤防地,她来了,天真的脸庞里有一种自矜的早熟。

她说想看看Andrea的房间,那个,曾经被Andrea快乐地描述过的房间。

然而她终究是路过,要和楼下静静等候的男孩去旅行。

Paola望着她的神情,仿佛要从这个小小的女孩身上,挤出来有关Andrea的每一粒鲜活的讯息。

但也许女孩已经有了她小小的男友,却不再是Andrea.他独自去游乐场,喧嚣的少年们挂着满足的笑。

夜风吹过他的脖颈,他站在晃荡的铁匣里,每一次的上升和下坠都有一种拽动人心的力度,噤叽不已。

他独自去晨跑,海风里每一步落脚都有着两个人的分量。

Andrea, 他却在哪里?

他独自去儿子最常去的音像店,要给儿子买一份礼物。

店主挑了最好的音乐给他,那首ByThis River. 一切如此遥远亦如此贴近,仿佛是儿子那安静羞涩的灵魂,坐在深不可测的河岸,与他对望。

他无法继续心理医生的工作,因为那个愚蠢的缘起,他不能不深深陷入自责。

他无法从周而复始的悲痛里自拔,他只好对所有病人说再见。

哪怕他令到他们哭,他们怒,他们窘迫,他们期待。

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了,从现在开始要面对自己。

海浪轻涌,从睡梦中苏醒的Irene狠狠地抱怨她的篮球赛。

Giovanni和Paola看住唯一的女儿,不自禁地笑了。

Andrea的缥缈苍茫和Irene的现实坦率,在无涯际的海蓝之上,渐渐交汇为一首喑哑的歌,渐沉,渐沉,落到心底处最靠近天堂的尘埃上。

Nanni Moretti "La Stanza del Figlio" (《儿子的房间〉)

 8 ) 无法修复的缺口

电影里父亲的职业设定还挺有意思的,前面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铺叙了很多他面对患者时的状态,理性的保持恰当的距离,安静的做一个聆听者,在患者絮絮叨叨无限重复的叙事中,在脑海里幻想出一幕幕小剧场,宣泄情绪,但是现实依然风平浪静,这个画面的反差实在好笑,表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同样保有人类的情绪,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理论上的解构并不能消解。

面对儿子的意外离世让他陷入强烈的情感漩涡,他试图用专业知识转移自己的情绪,却发现无法摆脱情感的束缚。

这种冲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理性与感性的复杂交织。

游乐园里有一个镜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随着设备不停前后摇摆,设备的机械摇摆象征着父亲情绪的失控和生活的失衡。

在不断摇摆中无法喊叫,试图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转移精神的痛苦,眼睑随着机械的惯性心悸。

镜头的切换借助主角看外部世界的视角,旁观者视角,对准主角面部状态变化的视角,都很不错,还有一个大的外景,是游乐园的整体,象征着人类的悲欢,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无法妥善的处理自己的创伤。

意外离世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亲人不断在自悔,反思,并安抚自己需要回到生活的正轨,可是破损的东西,缺口会一直存在,摔碎茶壶的镜头是父亲情绪失控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他内心完美假象的破碎、对生活失控的愤怒,以及无法修复的创伤。

临近结尾,曾经与儿子密切相处的女孩出现,关于儿子的记忆在另一个人的嘴里叙述出来,有种难言的欢欣与悲痛,既渴望听到关于儿子的记忆,又害怕记忆带来的痛苦,深深眷念着如风一样出现的女孩,一路带她向远方,畅想着儿子也一路去向了远方环游旅行。

结尾的音乐选的真好

 9 ) 忧伤的力量

在一个不炎热的,舒适的夏日傍晚,我在E盘里“未看电影”文件夹下,找到它,慢慢跟着它轻柔的音乐和饱满的色彩,进入伊凡尼家的故事。

影片开始的三十分钟,丝毫没有电影感,平静的交待主要人物,略带性格刻画:爸爸是认真伏案工作倾听患者发泄的心理医生,漂亮温柔的妈妈,爱打篮球的女儿艾琳和她交往的小男友,有点羞涩的儿子安德烈...一个平凡富足的家庭:喜欢周末开车唱游,喜欢运动,爸爸有一鞋柜各式齐全的运动鞋,一家人的交流也没什么问题,像很多个家庭一样,饭桌上的用餐时间是一家人交流的最好时候。

就是很平静很美好的那种中产阶级家庭,前三十分钟如果说有一点戏剧感的不过就是安德烈隐瞒偷了实验室化石这件事。

在这件事上,父亲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认真处理对待,去与做证人的孩子家长谈判,和校长周旋。

这个情节很像卡佛的一个短篇《自行车、肌肉和香烟》,讲得就是因为孩子间的冲突父亲们谈判的故事,也是有关父子感情的,非常好看。

说回影片,这个偷窃事件在之后也没有更多的交代,我认为这个情节的出现只是像一种平静的交代生活里的一些有关安德烈和父亲之间的小事。

总之以三十分钟为界限之前都是一卷温和的家庭生活图景,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平淡。

影片在三十分钟之后进入正题,安德烈潜水发生意外去世。

这个事件的开始也还是在餐桌上,各种巧合他们没有按原来计划慢跑,父亲临时出诊,儿子与朋友出游。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导演很细致(噢,忘了说,导演就是演爸爸这个演员,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地描述了在医院里一家人面对永别的情景,盖上棺木的细节,给棺木钉上钉子。

影片气氛直转消沉。

憔悴的妈妈,不断回忆然后不尽后悔的爸爸,懂事的女儿隐藏的悲伤。

说些我不能忘怀的细节吧:1.爸爸怅然若失到夜场游乐园里,坐上那种高空颠簸的车,在剧烈震荡中捂住脑袋,那个挣扎又痛苦的表情,难忘。

去潜水用具店里咨询潜水用具的知识,他想找到儿子出事的原因,但他们说不是用具的问题,于是他又开始自责,后悔临时出诊改变计划。

在那场弥撒中,神父说命运由上帝决定,即使我们不明所以。

2.姐姐艾琳在盖上棺木的第一层时,要求打开,她只是又看了一眼弟弟,在出事后她端着早餐走向爸妈的房间时,咬着嘴唇没有掉下眼泪。

在篮球场上极其易怒,因为弟弟的事无法平静,和男友分手。

最好的细节出现在商场的更衣室里,一个极其自然平淡的情节:试好一件衣服,妈妈说两件都漂亮,她要再试一下然后蹲在一堆衣架子和衣服的更衣室里哭出了声。

在这一大段的电影主体中,家人之间的对话很少,极少说到安德烈,主要的对话存在于爸爸和他的病人之间,他自己明明是心理医生,但在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心理问题时却比常人还要敏感脆弱。

这里面有一个爸爸挣扎着解不开的结就是病人奥斯卡,因为当时正是因为他才临时改变计划没有陪儿子跑步接下来发生了一切。

爸爸这个人物的饱满正在于这里,他没有模式化的工作狂标本一样公正的对待这个病人,他说了些话来刺激这个得了绝症的人,但他又不愿意直接了当的告诉奥斯卡正是因为你我失去了儿子。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怨天尤人的软弱,相信了命运就不能再责怪其他。

爸爸在工作和家庭问题上已经失去了平衡,无法正常工作。

这里有一个细节,影片开头爸爸结束工作从与家相连的工作室到家是轻快的脚步,而这之后他拖沓着不愿回家面对冰冷的儿子的房间。

影片最激烈的爆发出现在影片中间偏后部分夫妻两人在餐桌上的对谈,爸爸挑剔整个房间装饰的老旧和家具的脆弱,然后他摔了一个茶壶。

出事几天以前老旧的家具还能带来舒适感和熟悉感,转瞬就成了他寻找环境改变的突破和着手点。

他在这样的境地里终于崩溃,暂时放弃了心理医生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他和几个病人的告别,有的病人歇斯底里,而有的病人安静平和反过来安慰他,到底谁是谁的心理医生?

这是不是导演想表达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的另一个转折点出现在来自一个女孩的给安德烈的情书。

夫妻两人莫名兴奋,这是他们能抓住的这个世界上与安德烈有联系的最后一点点东西。

爸爸踌躇着无法写好一封回信,妈妈分析着字里行间女孩透露的她对安德烈的印象,然后再把这个异性眼中的安德烈和他们已经失去的儿子安德烈重合起来。

他们想见这个女孩,这是儿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留下的一份刚刚开始的爱情,女孩起初拒绝了,然后又突然出现在他们家里。

女孩很自然,落落大方,影片结尾,一家三口以及女孩和她的同伴一起在坐在车上,就像影片一开始他们一家四口周末出游一样。

慢慢的驶过公路,在加油站准备放下要搭车去法国的女孩和同伴,但看着他们熟睡的脸,又一程一程的驶向前方,驶向黎明,最后他们来到了法国边境。

能够想象深夜高速路上的行驶,心也一样舒展开,慢慢的在掠过车窗的风景之外,一家人已经渐渐摆脱了失去亲人的阴影。

末尾,送别了女孩和同伴,有个镜头给到坐在大巴车上挥手的女孩,她的眼睛里也充满了泪水。

但是站在海岸边的一家三口却没有流泪,艾琳生气的问为什么来这么远的地方,晚上还有篮球比赛,说完后一家三口都笑了,这是安德烈离开以后一家人第一次真实的笑,更预示一种新的开始。

电影的用光和色彩非常好看、慎重。

片中人物都偏爱深红,墨兰这样柔和的衣服颜色,而主要情景以及对话发生在心理诊所深蓝的的躺椅和家中白色简单的厨房之中,朴素自然。

看完电影后,我在想为什么叫“儿子的房间”这个片名(这是直译,意译中还有翻成“人间有情天”的),我想儿子的房间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父亲自以为的与儿子的亲密度,就像父亲进入儿子的房间时那种简单和容易,而实际上儿子的房间作为一种独立于父母世界存在的空间,恰好是一种子女与父母间的距离。

父亲以为自己了解儿子,而事实上不尽然。

在失去儿子后,他才开始了解儿子。

去唱片店找老板买儿子喜欢的音乐,看儿子的小女友带来的照片:照片里是儿子拍的自己的房间,他发现了儿子用与他全然不同的视角观察拍摄自己的房间,正如他以全然不同的视角观察儿子的人生一样。

他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每日听到各种患者的倾诉,自杀狂、有洁癖的主妇、猥琐的变态,而他却没能好好审视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在发生不幸后及时调整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状态:安德烈始终没有对父亲承认自己拿了化石而是对母亲说了事实。

他不对父亲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父亲习惯了一切理性的心理分析,拿化石这事在父亲内就要上升到偷窃的道德高度,而对他自己来说只是一时开玩笑的心血来潮。

导演侧面批评了父亲之前作为父亲的不完善之处,比如强权,过于理性,也侧面讽刺了心理医生以及其他一些宣扬以科学治愈情感问题的人。

一个好电影对我来说,不在于它拿了什么奖(当然这部片子拿了金棕榈),有多少好演员,情节多么好,这在我看来都是电影的硬件,是每一个已经看了电影和潜在观众都一定会面对的事。

而我在乎的是电影与我本身发生了多少联系,触动了我多少感情或是引发了哪种我从未有过的思考。

《儿子与房间》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它用平静的力量告诉我们,忧伤也可以很有力量:忧伤与力量之间是一种一瞬的转换,而其间的过程是要多少努力还是一瞬的顿悟,也是因人而异,这就是所谓的各种滋味吧。

 10 ) 儿子的房间

刚失去儿子的心理医生伊凡尼,沉溺在飓大痛苦中,他的病人对他诉说:我的生命从没大事发生,但在这里(心理咨询室)我却感觉到我真正活着。

我终于哭出来了,以前我从没哭过......我情愿这一辈子一直哭。

.后来,伊凡尼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他无法跨过自身的痛苦深渊,病人无法治愈病人,直到遇见儿子的身前女友,一家人的情绪似乎有了转机,但一切会好起来吗?

如同有了裂缝的器皿,看起来修补得完好如初,可你心里知道,它碎了......

《儿子的房间》短评

劳拉·莫兰特,1956生人,时年四十五岁左右,与片中母亲的角色年龄是比较吻合的,可由于天生面嫩加上保养有术,看起来与其女实在很像是姐妹俩……

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医者难自医//人在经受一些重大创伤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 就好像不会去直接接触火或者什么产生疼痛的事物 在这种时刻 等待变成了某种镇痛的冰块//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忧伤 故事中的人物悲痛但他们也不会完全放弃向前走的机会 就好像活着总会有些希望

12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期望值太高,有落差。我以为这个题材、这个主人公的职业家庭描写,会很触动我,结果没有。有两个瞬间比较动容的,妻子动物般的哀嚎,来访生气扔东西时咨询师的拥抱。

14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还行

3.3资料馆。平淡的剧情片。人们自得、享受、抱怨、无事生非,甚至拿自己这条命和上帝要挟一番,却终不期死亡的猝然而至。影片将失去亲人的此前种种、此后种种细细呈现,演绎生命中的触不及防和负重前行。片中音乐好听,Brian Eno的By this river.

16分钟前
  • 隐娘
  • 还行

欧洲大范儿,哀而不伤,音乐精致!PS: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并且不要从事危险的运动,不要当心理咨询师!!!

19分钟前
  • 韩梦想
  • 推荐

一家人站在海滩上漫步,讲述一个父亲如何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父亲还是一个心理教师。摄影漂亮,情绪饱满!清新脱俗。

23分钟前
  • 三树
  • 还行

失去摯愛是最令人心痛的事吧 若你不想去感受 片中曲By This River 贊

27分钟前
  • 还行

Mi mancherai, se te ne vai...朴实的爱与思念。这片子一拖就拖了5年左右,现在终于完整了。

31分钟前
  • Hao
  • 推荐

影片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描述整个家庭的情况,平实温馨,然后突然一记重锤让大家来消化这个噩耗。父亲作为心理医生却无法医治自己的心病,原来一直可以坦然面对的病人现在成了一个个负担,这个角度可惜没有拍得更深一些。结局处理很轻,世界上没有后悔药,除了疗愈自己的伤口往前走以外,别无他法。配乐很好听,没想到还有《年轻的教宗》里的Voiello~

32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Un discreto film…nulla di più.

34分钟前
  • Kovin
  • 还行

确实比较闷

37分钟前
  • 平谷一点红
  • 较差

或许是很寻常的故事,才会有那么多细节动人。父亲的游走母亲的哭泣,姐姐的压抑,在突然失去的亲情面前,悲伤曾经一度成为一种习惯,一个生活必需品。然而却在某个巧合的暗喻之后,似乎生活才开始有新的开始。

40分钟前
  • 痞姑娘
  • 推荐

挺乏味的漫长的做作的愧对情节的

43分钟前
  • ℨℨℨ
  • 较差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了一段,今天补完。同样是失去子女,这片子从影片质量到价值观上都比海边的曼切斯特高出了不知多少。

47分钟前
  • 孙学文
  • 力荐

莫莱蒂自导自演的一部家庭亲情电影。痛失爱子的父母还有失去弟弟的姐姐,如何度过这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阴郁、哀伤、还夹杂着的悔恨,这时候应该把悲痛忘记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把悲痛背负在身上,借他的力量继续生活呢?平缓的节奏,淡淡的叙述,丝丝入扣的细致。

52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治愈的配乐。

56分钟前
  • 阿廖沙
  • 还行

很安静的片子..但开始了就如此迷人...不撕心裂肺却出离悲冷...

1小时前
  • Vash
  • 推荐

很久以前电视上放的心理医生抓狂起来比一般人更狠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1小时前
  • _
  • 推荐

难以忍受的矫情,不管是从哪方面。另外全片从头到尾不断插入的心理治疗无论如何都说明了导演在人物心理表现方面的无能。 @2021-02-04 19:24:50

1小时前
  • 豆友m54eCNP3KM
  • 较差

7.14 爱不曾消逝,但要找一种新的方式将它继续却是难事。那个女孩仿佛一个天使,证明他的存在证明他的鲜活,把自责的父亲失落的母亲痛苦的女儿又重新聚合在一起,找回继续生活的信念。还原普通人的生活,幸福也好悲痛也好,看的时候才有真实的感觉,然后更确信地信仰生活。

1小时前
  • arlm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