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孩

Three Girls

主演:玛克辛·皮克,保罗·凯耶,吉尔·哈弗本尼,蕾娅·斯密特洛维兹,莫莉·温德索尔,丽芙·希尔,彼得·辛格,安东尼奥·阿克儿,杰森·休斯,鲁伯特·普格特,罗斯·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三个女孩》剧照

三个女孩 剧照 NO.1三个女孩 剧照 NO.2三个女孩 剧照 NO.3三个女孩 剧照 NO.4三个女孩 剧照 NO.5三个女孩 剧照 NO.6三个女孩 剧照 NO.13三个女孩 剧照 NO.14三个女孩 剧照 NO.15三个女孩 剧照 NO.16三个女孩 剧照 NO.17三个女孩 剧照 NO.18三个女孩 剧照 NO.19三个女孩 剧照 NO.20

《三个女孩》剧情介绍

《三个女孩》长篇影评

 1 ) 三个女孩‖草稿

这部剧不残忍。

残忍的是这部剧是真实事件再现。

才看到第一集,要出去玩了很久看不上,先把有关第一集的写下来。

第一集压抑笼罩着第一集,沉默无声,无处可见,又无处不在。

这一个小时里,我在心里不断的呐喊着“快停下啊,醒醒啊,帮帮她们啊”……当Molly第一次拒绝司机时,我希望他能放过她;当司机开车来要求第二次时,我希望她和她朋友的拒绝能起到作用;当她告诉警察自己被强奸后,我希望警察能有所作为;当她第一次回家时,我希望她父亲给她的不是吼叫是温柔的关爱;当她和朋友被塔里克带去被人强奸她说不被拒绝时,我希望她能夺门而逃不再被侵犯,哪怕只躲过了这一次;当Sara一次次呼吁大家的重视时,我希望执法部门能看到女孩们看似咎由自取背后脆弱敏感和不得已;当Sara第一次试图关心Molly时我希望Molly没有拒绝……这所有的“希望”都没能实现。

三个女孩在带去被强奸的路上喝着伏特加女孩们大口喝着伏特加,喝醉了或许就不会记得了,或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最绝望的不过是自己爬不出沼泽,无助地越陷越深,惊慌失措时向别人求救,不仅没有人帮助,还有人啐一口唾沫说“呸!

你活该!

”Molly刚开始为什么会拒绝Sara?因为她单纯地把所有能帮到她的人划为一类,那一类人中的警察让Molly深深地失望了。

求救后事情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糟。

Molly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求救是错误的,是没有用处的。

不求救只是被强奸,求救却会被杀,更会殃及到家人。

那,就忍下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所受的罪是本应该的,他们有着你所不知道的处境。

刚开始看的时候特别震惊,为什么社工和警察没有一点点的同理心?

你们衣冠楚楚的坐在办公室喝着咖啡,与此同时你们辖区内有多少女孩正在受着煎熬忍受着随时可能发生的侵犯?

她们不是生来如此,她们的脆弱迷茫正在被人利用,你们怎么就意识不到?

你们怎么就是不明白不是所有孩子都懂得怎么拒绝别人、怎么保护自己?

看到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我和他们犯了同样的错误。

我怎么就没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良知呢?

我怎么就不肯承认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衣冠禽兽呢?

他们没有错。

所有人都无意识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从这点看,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不应该有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人和人的本质不同而已。

(😂可我又总觉得哪里不对,这场悲剧谁应该为此负责呢。

那些强奸犯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吗,还是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

我记得谁说过“没有人会做自己觉得不对的事情”。

这句话真的对吗?

我去仔细思索再来写啊哈哈哈哈……)2017.6.11————————————————————————2019.10.29 一转眼,距离上次写这个已经两年半了。

看第一集时,我刚刚高考结束,看完最后一集时,我已经大三上学期了。

这几年,我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当我再看这部剧时,心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心痛和悲愤,就这么对于社会之恶产生了习惯,会皱眉,但不再惊讶。

对于文章最后的问题,我也有了答案。

他们确实,没有错。

但是没有错不代表合适,没有错不代表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没有错不代表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没有错当然更不应该代表不用承担责任。

You didn't mean to do it. But you actually did it.

 2 ) When The System Is Falling down

妈蛋,气哭好几回。

当那个叫老爹的杂种推倒Holly时,当他们说,“说出去就杀了你,就杀你全家。

”的时候。

当Holly通过全部考试,回到家却听说皇家检察署取消指控的消息的时候。

当Rochdale的警察听Holly的陈述却打了个哈欠的时候。

当三个女孩被强奸后瑟瑟发抖地走在寒冷的街上时。

当Amber被列为被告人的时候。

当律师诱导性地问Holly,你是不是觉得Guilty的时候。

当最后得知Sarah被裁员的时候。

当警员Maggie说,”I'm not "using" anyone.”的时候。

这句话真让人崩溃。

当经过第一二集的痛苦,看到第三集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的时候。

数不过来。

对女孩们感同身受,虽不曾经历过她们所经历过的地狱,然而却曾经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却说,那么多人,他/她/他(她)们为什么偏挑上你?

被坏人欺负,又被社会及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孤立。

喜欢Sarah,不仅因为演员玛克辛-皮克,还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也像Sarah一样,被曾经的同事评价为“不适合一同工作的人”。

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但看上去“不太正经”,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网上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事情义愤填膺,但真正能帮助“不完美受害者”的恐怕没几个。

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都说系统(体制)崩坏,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然而Sarah做到了。

从2003年开始就收集资料,83次向当地警局报告。

即使被裁员,她详尽的资料也仍被警方检方采用。

她是真正关心这些女孩的人。

当她从收音机中听到人有批评自己没有escalating the intervention的时候,她气哭了。

我也气哭了。

最终提起诉讼的检察长有一张中东脸,如果是白人,会不会结果又不同?

错的就是错的。

这件事与种族和政治正确无关。

所以别扯那些有的没的。

Holly在法庭上的表现真是绝佳。

"I don't feel guilty. I feel ashamed."希望三个女孩能有平静的生活。

 3 ) 腐国恶土

英国小镇上一群【未成年】女孩被少数族裔的男人强奸、虐待多年,这些女孩有一个共同点:缺乏家庭关怀,缺乏社会关注,也就是缺爱。

犯罪者便利用她们的心理漏洞,用免费食物、酒、大麻、演唱会等物质,加上适当言语关怀来诱奸这些女孩。

女孩隐约觉得自己受伤害,又觉得终于被人“关爱”,一直默默承受着。

导致悲剧多次发生。

它改编自真实事件,2008-2011年间英国罗奇代尔确确实实孕育了这片罪恶。

电视剧把视角缩小到其中三个女孩,三个受害者。

一个叫霍莉,一个叫安波尔,一个叫露比。

我想谈谈露比。

露比的母亲跟前来调查的人说:“她仍然把那些人渣当作朋友,如果在街上看见他们,她会跟他们打招呼。

”露比自己说:“我不觉得那是痛苦,那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露比的态度和那些因为感到羞耻而沉默的受害者天差地别,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

她认为那是爱情。

这种情感到底算什么?

这是斯德哥尔摩吗?

这是虐恋吗?

先前我一直以为虐恋就是SM,SM就是五十度灰那样通过伤害肉体得到快感的性行为。

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中说到:所谓痛感有两个内涵,其一是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痛感),其二是精神的痛苦(如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 受虐倾向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性受虐倾向;另一种是社会受虐倾向。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寻求疼痛和折磨;不同之处在于,性受虐倾向包含着有意识地在性兴奋中寻求快乐和满足感,社会受虐倾向则没有这一目标,在此类行为中也不一定会获得性快感。

受虐性格会将受苦受难延至终身。

社会受虐倾向往往表现为激怒周围的人,致使人们用很坏的态度对待他们,以保证他们受到剥削和成为牺牲品,这种行为的原因既有童年期得不到爱,也有过多对爱的渴求。

最后,受虐者得到这样一个公式:被惩罚即是被爱。

我前几天去读书分享会,有一个人问作者马家辉,在他的小说《龙头凤尾》里男主角童年被叔叔性侵,他老婆童年也遭遇父亲性侵,但是后来男主角竟然变成同性恋,老婆成了性瘾者,联想最近很热门的林奕含事件,马家辉有怎样的看法。

(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文艺作品里的三观和现实中的三观,注定不能以统一标准评判。

)提问者问的支支吾吾,马家辉答的支支吾吾。

他没有侧重受害者的羞耻心和痛苦,反倒写了受害者的解放和快乐。

这是放到现实社会很难被接受很难被理解的。

所以马家辉讲了一个事情,香港被日本占领时,不少英国人成了日本人的囚徒,其中有一个英国法官。

这个故事是法官的后代讲给马家辉的。

法官一直不敢跟别人讲,别人觉得他在集中营一定过得特别痛苦,其实那段时间是他过的最快乐的。

每天不用工作,还有一群日本人进囚房跟他搞。

《龙头凤尾》的男主角小时候还没有男女情爱的意识,早早被叔叔侵犯,按常人理解他成年后应该厌恶死的男性,他却意识觉醒般,成了同性恋。

类似的还有《霸王别姬》里的小蝶衣。

第一次被迫性经历的影响太巨大了,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性取向和性爱观。

他们一生受阴影驱使。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没有看,但同样提到了“诱奸”,同样少女以为这种“诱奸”是爱的某种形式。

这些都是虐恋吗?不是。

人或许都有或多或少的受虐倾向,还有专门以女性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10%至15%的女性的性幻想是有受虐倾向的。

但是虐恋第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特征是:参与者是自愿的。

这就是真正的暴力及其施暴者、受害者与虐恋关系的根本区别所在。

受虐者仅仅在幻想中将虐恋关系想象为非自愿的、被胁迫的,他们并不愿真正陷入这种关系中。

幻想中被强奸,和现实中被强奸,是受虐者和受害者的极大区别。

露比、《龙头凤尾》的男主角、还有林奕含房思琪,受害时却以为快乐。

施暴者会以“对方明明很享受”“如果她不享受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给我睡”“她是爱我的”为借口指责受害人,她们的默许和容忍也是旁观者无法理解的事情。

但只要对方最初在非自愿情况下受到伤害,就不是虐恋,你就是在犯罪。

 4 ) 真实得可怕。

剧里那些对受害者说“因为她穿短裙、喝酒抽烟、生活不检点、每天玩到很晚、叛逆,所以她是自愿/活该的”的角色们,和每次性侵事件报道下的评论里说着“这么晚还出门不是找X嘛”、“穿这么少不就是在勾引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人是多么相似。

扭曲到可怕。

正是因为这些人扭曲的观念,让遭遇性侵的受害者站出来发声更为艰难,并遭受双重打击。

因为只要他们站出来,他们清晰的照片就会和加害人打了马赛克的脸放在一起并配上咸湿的标题传遍大街小巷,父母家人会劝他们“家丑不可外扬”,朋友同事会聊表同情并从此视他们为瘟疫,陌生人会重复说着“太不检点”这些话。

站出来,受害者要有多坚强,才能面对全世界向他们泼来的脏水,甚至连法律也保护不了他们。

在某站看的弹幕版,第一集Holly遭到Daddy性侵时,弹幕里在说的是:“活该”“都是自己作的”“是她自己先选择堕落”。

仅仅是隔着屏幕,就让人变成了嗜血的动物。

想起最近的北电阿廖沙和台湾林奕含,这些嘴脸是何其相似啊。

请每个人明白,'No' means NO.愿受害者能有Holly的坚强。

因为你们什么也没有做错。

 5 ) 要非常强大,才敢生一个女儿。

首先你会看到一个真实故事,然后你会生气,非常非常的生气。

你告诉自己,我真的需要足够强大,才会敢生一个女儿。

2008年。

英国的罗奇代尔,一个15岁的女孩鼓起勇气向警察报案,“有人强奸了我。

”警察觉得女孩平时作风放荡,驳回了不予受理。

接着。

2008年到2011年间,罗奇代尔有超过22名少女在同一个社区遭受到了来自同一群巴基斯坦裔成年男性的强奸、猥亵甚至强迫卖淫。

这就是今天要推荐的,BBC的三集迷你剧—— 《三个女孩》导演: 菲莉帕·洛索普编剧: 妮可·泰勒主演: 玛克辛·皮克 / 保罗·凯耶 / 吉尔·哈弗本尼 / 蕾娅·斯密特洛维兹 / 莫莉·温德索尔 /集数:3集我们到底要怎么去做,才能杜绝这些悲剧少女、儿童身上的发生。

剧中,最小的露西,13岁,被诱奸怀孕,却还不自知施害者的身份,“你知道吗,她走在街上会向那群人,挥手。

”妈妈无能为力。

显然,这是一群沉默的受害者,或者我们称之为,并没有表现出完美受害痕迹的受害者。

| 这个母亲对女儿们,既束手无策,又悲痛万分什么叫做没有表现出完美受害痕迹。

大体就是,那些实施Sexually Abuse的男子多是声誉不错,有着种族优势的已婚男子;那些女孩,却是因为一些缺失而与家人关系疏离,别人眼中叛逆、心智不成熟的“问题少女”,或是“问题儿童”。

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类比说法就是:这个姑娘被强奸了,可是大家都怪她自己穿得太少。

整部剧用冷峻平静的第三人称视角,而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是绝望的。

更不用说那些小姑娘,那些小姑娘的父母们。

| 第一个女孩 霍莉 | 本剧的女主角,三个女孩中最早意识到性侵的人,最终成为本案的关键证人。

也是相对来说最有理智的一个姑娘。

可也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特别冷静理智的姑娘,在三年期事发时也是混乱不堪。

用警察的话来说,就是“都是一群脆弱的姑娘。

”这里的脆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她们都自动屏蔽拒绝回忆那些不堪重负的过去,另一层意思就是,这群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对面递过来的糖果时,脆弱到无法抽身而去。

霍利的家庭情况是最好的,殷实的中产阶级,父亲母亲深深地爱着她和几个妹妹,而因为霍利的敏感和聪明,父亲在事发之后说,“我其实是最看好她的啊。

”霍利开始接触到那个群体的时间,正好这个家庭偶有变故最忙碌的时候,霍利接触到了以安波尔那几个并不太乖巧的孩子,也并没有抗拒那几个巴基斯坦籍中年男子的食物和示好,父亲在家里喊着,“你不要和他们走得太近,你再出去,不如你搬出去和他们住吧。

”这怎么会让霍利停下脚步。

事情发生之后,父亲曾经很悲伤地问到剧中霍利最相信的青少年社工,“为什么即便是事情发生后孩子也不愿意回家。

”| 玛克欣所饰演的社工是真正关心女孩们的第一人社工是本剧里正能量方面最大的推动力之一,她说,“因为羞愧,因为不被理解,因为失望,也因为自己依然还很混乱。

”而是什么让霍利越来越失望的。

在这个理智的姑娘及时选择报警之后发生的是什么。

事发后没多久,霍莉第一个站出来揭露这些丑恶时,可当时对这姑娘做了什么。

可是,所有人(特别是警察,也包括了父亲)都忽略了这个15岁姑娘的恐惧,关注点却放在“那个男人没有强行带霍莉上车”“前一天已经被强奸为什么第二天会被同一个人再次侵犯”。

让你想摔东西的是,记笔录的警察叔叔在询问中打了一个不加掩饰的哈欠。

上门打着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劈头就是一句,“嘿,你家女儿参与卖淫吗?

”焦点严重偏移,在被性侵之前,霍莉已经不是处女,有过几次性爱经历,于是警察以此判断这样放荡的少女根本就是自愿发生性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当三年之后,联邦调查局想来彻底调查此类案件时,已经成为妈妈的霍莉抱着孩子,冷静而抗拒,“你们现在来寻求我的帮助,可是当年你们却并没有帮助我。

”其实,最绝望的是什么。

不是政府对于种族问题的担忧和避讳。

也不是警察系统的不作为。

而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此类事件的偏见和指责。

于是,这群还没有结束学业,还没见到光明未来,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未成年少女们,因为并不乖巧,所以即便被诱奸,也将一直活在指责和整个社会抛弃感里头。

霍莉的父亲在终于能和女儿好好沟通后,看起来比女儿更加脆弱。

在被告知诉讼被驳回时,在最后赢得短暂的胜利时。

没有人能比当父母的更能理解这些父母的感受,他们和他们的女儿一样,觉得羞愧,混乱和害怕。

可他们必须坚强起来,帮助孩子一起面对这个并不总是善意满满的世界。

| 第二个女孩 露西| 如果说霍莉是最快恢复理智,以及能冷静思考的姑娘,13岁的露西就是最让人五味杂陈的那一个。

13岁那年,她被他们脱了衣服,裸体在中间的桌子上跳舞。

可她会笑嘻嘻地对社工说,“嘿,他们传到了网上,我会红也!

”两个月后,她打掉了肚子里面诱奸犯的宝宝。

三年后,她依然觉得那个已婚中年男人是她朋友,街上见到会挥手。

比起理智冷静的霍莉,露西所遭遇的到的更让人心酸。

面对三年后来调查的警察,玛克欣·皮克饰演的社工非常愤怒,“你知道这些姑娘这几年遭遇到了什么,她们被当成玩具、工具和被扔掉的布偶,被歧视、被嘲笑、被凌辱,以及同时,对你们失望透顶。

”| 第三个女孩 安波尔| 比起其他两个姑娘,安波尔显得更为特别一些。

她是露西的亲姐,和霍莉同岁,可当三年后其他两个女孩儿可以成为庭审证人时,好不容易向女警察打开心扉的她却失去了上庭的资格。

因为,比起那两个女孩儿来说,她愈发不像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三年前,她的角色像是一个老鸨,跟那些巴基斯坦的中年男子们介绍女孩们,所以就算她也收到伤害,并强奸至怀孕,仍然是连法庭都不允许上的。

为了赢,这看起来似乎合乎情理,可若她们是你的女儿呢?

她们被强奸、被侵害已经是极大的不幸,但是这个社会却用更残忍的方式去对待和挑剔。

那些为姑娘们平反而做出巨大努力承认所有错误的人,成功让案件重启并受到全国关注,可仍然存在挑选,存在利弊,存在取舍。

“她看起来不像受害者,你们要顾全大局。

”这,才是最残忍的地方。

属于霍莉和露西的公平时代似乎已经到来,可属于安波尔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法庭公审时,妹妹露西在庭上,安波儿表现得漫不经心,“我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妈妈,我觉得我也是。

”她专注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有些伤害看得见,可以被治愈,有些伤害看不到也表达不出来,才是最致命的。

最后,自然是胜利了。

靠着霍莉舌战九个律师的精彩和冷静,迎来了本剧最大的高潮。

霍莉的反驳自然精彩,值得深思的,反而更是施害者艾哈迈德,那个昵称“Daddy”说的一段话。

最后的最后,这场世纪大审判让那群施害者锒铛入狱。

霍莉的父亲哭到泣不成声。

这个年轻的外公哭出了这些年的委屈和压力,哭出了面对女儿的尴尬和心疼。

也哭出了作为父母,这余生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疾首痛心。

也很感谢这些父母们。

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而是选择相信。

可有些问题依然在。

为什么在遇到事情时,霍莉们不愿意向家人求救?

家的温暖才能抵抗所有的罪大恶极。

(from 野兽国 (微信搜wild_garden))

 6 ) three girls

第一集的Holly从鲜活的和家人争吵,到自爆自弃的和朋友鬼混,一直都很动人,然后慢慢开始转变,被性侵的时候的无助,报警时的愤怒,再慢慢变成毫无结果的暮气沉沉,在她只能借酒消愁时的暮气让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伤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朝气,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到最后那些侵犯者都是guilty,她很平静,甚至在最后一个镜头面前还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让人感觉到她的成长。

而安波尔,我觉得她很让人同情,她明明知道Holly说的是对的可是她却会在采访时诋毁Holly,因为她很谨慎,因为她害怕,这也是为什么她没有被选为证人后的失望与麻木吧。

但是她就是和Holly Ruby一样的受害者。

 7 ) 姗姗来迟的体制自我反省

这两天买的《局外人》这本书到手刚看完序言,感觉跟此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剑有所指资本主义的体制问题。

短短三集,却交代了一个大案和整个体制的腐朽之处,看罢也才觉得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

受害者曾在被迫害的第一时间求助过警局,但不了了之,后来加上施暴者的威胁,在那个年纪只能抱着对整个体制的失望继续遭受迫害。

当然,什么社会和团体中都会有明眼人,能将案情翻然于天下,替所有受害者在数年之后讨个公道,也实属不易。

不过,好人就一定有好报吗?

片尾交代了,那个女警察内心过不去觉得背离当时做警察的使命离职了,沙拉后来被裁员。

所以,这才是第一季,这是真实改变的事件,莫非续集要讲体制改革了么。。。

 8 ) 我有一句mmp不知道该不该讲

【我的第一次影评,随便说说】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BBC迷你剧,3集,每集大概60分钟。

没有特别的高潮,没有激荡起伏的故事情节。

在阴郁的氛围中,平淡的展示故事的剧情。

故事从Holly开始。

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搬入了新的社区。

与家人难以沟通,腼腆又敏感的Holly带着叛逆的心情,接触了一群新的朋友。

这群朋友,有着一种让她渴望的叛逆感,对于一切似乎都无所谓的态度,浓艳的妆容,挽着手在大街上肆意的笑,讨论任何别人不远启齿的问题,一切的那么的自由无拘无束。

和朋友一起接触的巴基斯坦裔小吃店,提供无限包容与免费食物酒水的老板Daddy。

朋友和她们的大龄巴基斯坦裔‘’男友‘’,一切都似乎理所当然。

直到,小吃店的老板第一次强暴了她。

故事开始不一样了。

终于,Holly开始接触那些【美好事物】下的丑恶真相。

女孩们只是他们的廉价泄欲工具,脆弱,容易操控。

忍受不了的Holly开始反抗,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徒劳,以及施暴者的威胁,让她最后还是放弃了挣扎。

幸而,最后的结局,施暴者最终受到了惩罚。

每一集,看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一些态度,让你忍不住想要握紧拳头。

所幸,这个世界还有像Sara和Maggie这样的人。

回顾整部剧,跳进我的脑海的,是关于 credibility 的一些质疑。

在庭审的时候,新闻记者对于这一系列事件的质疑与发问,让我有些介怀。

Key evidence多年前就已经被呈上,然而却没有任何作为,施暴者们被允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继续着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

当记者质疑为什么CPS选择放弃调查?

是否是因为关于施暴者可能产生种族歧视问题。

【Why do the CPS drop the case? Was there an issue around the ethnicity of the perpetrators?

】然而,却是出奇意料之外的回答。

【There was an issue around the witness, not the perpetrators, what happend is that, initially a CPS lawyer formed the view that the witness would not be credible.】选择不理不睬,不是因为施暴者的种族可能导致的社会矛盾,不是因为没有起诉,不是因为没有证据,而是,受害人/证人缺乏可信度。

(黑人问号脸)What??? 这是在逗我吗?

我有一句mmp不知道该不该讲。

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则和打分制度能让我们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去判断受害人是否具有可信度,从而选择是否审判调查这个案件?

或许,我们以为这样的人可能在说谎,可是,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是更应该去追求真相吗?

也许,她说的是真的呢?

如果一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那些亲爱的家人或者朋友身上呢?

Holly挣扎许久,发出的求助信号,却让人指责她是个prostitute。

向警察报案,却被质疑她的证言。

我想起了16年因为状告富二代T.J Bunn强暴失败反而遭到各种嘲讽,甚至想要去精神病院,但是最后上吊自杀的 Megan。

想到了那个被誉为喜剧天才的Billy Cosby。

在这些案件中,始终会有人质疑起诉的原因与起诉人的真实目的。

来自平民阶层的努力少女,富二代对抗,输了。

起诉者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碧池。

与Billy Cosby的对抗中,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起诉。

但是这些起诉者和证人,却被认为是为了名气。

和Holly是个【坏女孩】一样,一开始,我们就给她们大开脑洞,给她们加上了故事和情绪,还有目的。

面对对方辩护律师的质疑,Holly说,我有一个女儿,我有自己的生活,【I don't need ‘cleansed’,I want justice.】可能,真的,只是要一个公平,只是要一个正义。

Three girls,Holly,Ruby,Amber. 这些【无法可信的‘’受害者‘’】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

我们们可不可以不要给她们一个机会勇敢地说话?题外话,读书的时候,住在host family的家里。

地铁Manor House 位于伦敦的 Zone 2 与Zone 3的交界处。

各种Kebab店和Coner Shop。

接触过的店主,大多数都是和善亲切的样子。

但是有一次是晚上去了离家不远的超市买东西,步行回家路上,就有这样的大叔,一直缠着要电话。

当时还小,完全学生装扮,扎个马尾,穿的裙子和过膝袜子。

大叔各种忽悠,幸亏我机智。

直接拒绝后,假装打电话,然后赶紧跑回家。

其实确实比较危险,温馨提醒一下各位软妹或者自以为女汉子的姑娘们,不管什么时候晚上尽量结伴同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以上很喜欢碎碎念,第一次写这个,观点有些混乱。

请勿见怪<<<

 9 ) 《三个女孩》BBC

不评拍摄技法,不剧透,只谈剧情本身,印象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Holly打赢了官司后和性维权着说:“靠,真的发生了吗”。

性维权者说,“不 应该是 靠 我居然做到了”。

维权者指责所有假装关心却没有把受害者利益放在心上的有关部门和所有看热闹的人:“you can all go home,can't you,at the end of the day”撇开电影不谈,多少次对热点事件的义愤填膺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所谓的为被害者发声,也只是发发声满口仁义道德过过嘴瘾?

这样的假热情,和讨论娱乐圈八卦绯闻有什么差别?

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风头一过,就忘到九霄云外。

“最终你们都能各自回家”,但受害者呢?

(3)Holly在法庭上面对九位律师讽刺挖苦的狂轰滥炸。

律师一直逼问诱导她 ,你感到自责对吗?

你感到自己没保护好自己对吗?

你以前说你很自责,现在说你不自责,是因为身边的人骂你不检点 ,所以你才觉得,哦,我以前是被强奸的 这不怪我 所以 我现在不感到自责 但你感到羞耻对吧?

这个15岁遭到性侵暴力,成绩优异却因为强奸失去大好人生,染上酒瘾,没有去读大学,有一个孩子,19岁的妈妈Holly给了一个漂亮的反击,这一幕真的为她感到骄傲,干得漂亮!

“I want justice”justiceguilty全剧给我最深刻的两个词。

(4)第一集片尾的一幕无声的台词,Holly被爸爸从朋友家接走。

另一个被性侵的女孩不许Holly离开,但还是放Holly离开了,她透过玻璃看着他们的背影。

眼神好远。

最后落泪。

虽然她卖掉朋友从中收钱,Holly反抗时,她把Holly推向男人时说:他很帅的,你不亏的。

她放她走,让她走,她也想被保护,她是羡慕的Holly的,也是爱着朋友Holly的,可她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谁来救她呢?

到第三集时,Holly打赢了官司。

Holly被救赎了,爸爸说,十九年了,我现在为你感到骄傲。

但是她呢?

她被起诉了。

理由是,这只是有关部门的战术而已。

她被冠上更多的罪名,回头看,想起第一集的这一幕,只觉得她的命运更加可怜。

this is a ture story…人性的很多面,在片子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熔炉》这一部更写实吧。

个人感觉《熔炉》更多的是英雄主义色彩和悲情的渲染,但这一部,现实平淡到你觉得电影里所有人的反应好像就是身边的我们的生活,你我他谁都难逃其责。

BBC还是很敢拍的。

故事每天走在上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谁让她们穿着那样的短裙。

”“她们平时生活就不检点。

”“这都是亚裔男子做的。

如果受害的她们是你的女儿和妹妹呢。

你会怎么说?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成见。

你是其中谁呢?

This is a ture story…你要做帮凶吗?

 10 ) 很好的素材,但讲了个烂故事

之前看过推荐,据说当时还闹得轰轰烈烈的,所以是当神剧一样放片单里的,但是看完有点失望,从新闻角度来讲,这件事真的很让人难过,三个女孩还那么小,然后剧在播的过程中也多次强调是根据事实改编,但是这个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个故事,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这故事讲的真的很不好,逻辑线非常不清晰(虽然生活中的事实确实有逻辑线不清晰的情况,有着各种巧合,但是讲故事的话,全靠巧合推动就显得过于偷懒)。

这个作品,如果是纪录片,我给8-10分,是故事,也就是个及格分吧。

这个故事结构特别简单,主要就是说三个被家庭疏忽照顾的青春期孩子,在外遭遇了性虐待,却因为身份报警无望的事。

但是从开始到结尾,这个故事都缺少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信息点。

第一,Holly家庭怎么了?

她和父亲究竟有什么矛盾?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故事开始于这里,是她和家里,尤其是父亲有比较重的矛盾,才导致她叛逆去了男朋友家,认识了另外两个女孩,之后又认识了快餐店的“老爹”,而后被性侵,又被强迫卖淫的,然而这个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没说清楚他们究竟有什么矛盾。

故事交代的信息包括:Holly的爸爸做生意失败,赔光了家产,不得不搬到这里,而父亲因为工作失利,整个人又很暴躁控制欲强,甚至有那么点神经质,对孩子态度比较强硬。

如果仅仅是这么点信息,那前期女孩叛逆到男友家玩可以理解,和朋友鬼魂酗酒夜不归宿也勉强可以理解。

然而,她在快餐店被性侵后,她依旧不选择回家求助,而是返回了快餐店,这说明家庭和父亲是没办法给她安全感的,在她看来,与其求助于家里,还不如待在这个随时有人会性侵她的地方。

如果是另外两个姑娘也就罢了,看起来家里确实不怎么管,但是Holly明显刚出场时是个乖宝宝的形象,就算叛逆也不应该叛逆得如此莫名其妙吧,如果这里有说家里父母吵架,环境恶劣,甚至出现家暴情况,那她遇到事情不想回家也是正常的,然而没有,她父亲自始至终并没有做什么,最多就是不想让她乱交朋友。

接着,更迷惑的情节出现了,在她与快餐店产生明显矛盾(砸了快餐店的柜台),被警察询问时说出自己被性侵后,她没有选择留在更为安全的家,反而是跟着导致她被性侵的小姐妹出去躲避,所以她家在她看来是什么洪水猛兽啊?

明明她爸爸在得知她的事后没有怪罪她,非常后悔地想要保护她来着。

然后第二次性侵(卖淫)到了,她最开始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被迫卖淫后,她依旧没回家,而是继续和逼她卖淫的人在一起,甚至在父亲找来时躲在那些人身后不肯出现。

所以在她看来,父亲比那些坏人还要可怕吗?

这个我在看的时候真的莫名其妙,我本身是偏乖宝宝的,但是也叛逆,也和父母吵架,看不上父亲。

但是如果我在外面受了这种委屈,我下意识会找父母商量,尤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后。

就算不找父母,我也不会再和导致我被骗的人再在一起了,否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PS,没有说另外两个女孩,包括沦为中间人的 Amber 和自以为爱上其中一个嫖客的Ruby,因为这俩明显就是家里不怎么管经济条件也不行的野孩子,而且应该是单亲家庭,是那种母亲疲于奔命只有出了事才会被发现的情况。

而明显Holly不属于这种,她父母都还算挺关心她,她家的条件也不至于让她没吃没喝,她父母也没有对她进行迫害之类的,简而言之,她父母不属于会被剥夺监护权的人。

然而情节就这么出现了,就无语。

第二,Holly退学带娃。

Holly出事时应该是14-15岁,发现怀孕了,没有选择打胎(我之前也怀疑是不是法律不让,但是同样怀孕的Ruby就打胎了,所以看来还是可以的),而是选择把娃生下来。

不是说打胎好的意思,是一个14、5岁的小姑娘,也就初中生吧,学习还挺好(后面怀着孕考试还通过了,还说可以上大学,虽然我也没明白初中毕业怎么上大学),选择把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强奸得来的娃生下来,这姑娘和她父母心都挺大的啊。

这时候说什么母性啥的就不必了,她自己还是个屁啥不懂的小孩呢(从前面的各种莽撞决定就知道了),娃没生下来,谈什么母性?

而且孩子还很小,生产其实是有一定危险的。

再加上家庭条件就这么回事,再养一个娃压力也很大。

而且这么一个小姑娘,带着一个孩子,这是准备后半辈子都搭进去吗?

(多少以后生活婚恋还是会受影响的)最最重要的是,如果决定把娃生下来,谁带呢?

故事告诉我们,是Holly带,那问题又来了,一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生下娃以后不上学在家带娃,这娃就是她和心爱的人自愿生的也很莫名啊,更何况还不是自愿。

其实也不是说孩子不能生,真的喜欢的话生了也行,家里能给带的话,生完继续上学就是了,然而没有……就emmm……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文化习俗。

第三,Holly的爸爸在检方决定不立案后,把Holly和娃赶出了家。

当然,不是直接赶的,而是一直怼她凶她看不上她。

这就更无语了,从出场的情节来看,这爸爸也不是不明事理的(真不明事理的话,可能第一次听到女儿被强奸了就会说“我说了不许在外面过夜不许交乱七八糟的朋友吧”),怎么听说不立案就从好爸爸变了个人呢?

直接把十几岁的女儿连带着刚出生的婴儿逼得离家去住福利院?

还说什么怕影响另外几个孩子,卧槽这个就不是你孩子呀,她在这么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把人赶出门?

就无语。

第四,出庭是什么非常露脸的事吗大家抢着去。

首先,我必须要说,我不认为被强奸是可耻值得羞愧必须躲起来不见人的事,可耻需要羞愧的是强奸犯,而不是受害人。

但是从社会大文化来讲,尤其是一个小镇大部分人都相互认识的情况下,未成年强奸犯受害者出庭是比较艰难的,因为强奸本来就会对受害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特别脆弱,无法面对当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能站出来的受害人永远是少数(故事里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百多号受害人,真正去报案的没有几个),尤其还是这种直接露脸的事,所有人都会看到,她以后极有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无聊八卦。

而从法律和后果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强奸犯判死刑的概率是不大的,先不说英国有没有死刑,但是他们的罪是没有那么重的(这里面没有出现奸杀或者暴力性行为),甚至更多的人只是参与了嫖娼,甚至嫖娼的是不是幼女他们都可以再争执一下。

那么露脸出庭,就很容易在犯人出狱后遭到报复,而这三个姑娘又都不是多么胆子大的人(Holly庭上表现得很勇敢,但是故事明显渲染了她最初时的恐惧,出庭前的害怕和紧张;Amber更是因为见到人在街上,临时改了证词,指责Holly;Ruby更是因为害怕美化了强奸情节),结果到了出庭时,一个个抢着去,不让去还很生气,去了也不选择不露脸。

就,前后人设有点不相关啊。

第五,立场奇怪能理解剧想说什么,从检方认为Amber不是完美受害人,担心败官司所以选择性不让她出庭开始,到最后为此奔波的人没有好下场,渎职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这些都隐含了对这些权力机构的批判。

但是理性来讲,Amber不出庭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赢官司而选择性让证人出庭(因为Amber复杂的情况确实有可能导致陪审团不信任证人,从而输掉官司,让那帮犯人逍遥法外),同时Amber并没有指认更多的犯人(比如如果有犯人是单独对Amber施暴,她不出庭对方就无罪了这种情况)的情况下,那个人觉得检方的做法无可厚非。

确实残忍了一点,但也是为了结果更好,难道需要为了满足一个说好的承诺而冒着大概率会输掉官司的风险吗?

如果犯人无罪释放,对于几个孩子才是最大的伤害吧。

第五,结局仓促。

前面安排了那么长,最后就匆匆忙忙结束了,案子赢了,大家迎来了新生活,但还有很多不完美。

然后就完了。

这情节明明可以安排得更让人痛心和扼腕,结果平平淡淡就结束了,让人看了毫无感想。

和整个故事一样,拿了好的食材,却没做出应该有的味道。

这里说另外两部类似的作品,一部是台湾电影《无声》,讲的是聋哑学校里的性侵和校园霸凌,另外一部是美剧,叫什么我忘了,讲的是女主被性侵后报警被盘问被质疑的事,再加上一个《日本之耻》(这个真的是纪录片了),故事讲的都比这部剧要好。

平平淡淡地讲故事没问题,如实反应当时的情况也OK,不想过多的窥伺和渲染感情,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批判也没问题,但是情感是批判的最主要来源,你要让观众愤怒,让观众难受和同情主人公,才能有更多批判的来源。

比如说前面说的这三部,主角也有让旁人不理解的行为,比如《无声》里的小女孩在性侵和霸凌后,还是选择回到聋哑学校。

但是人家也解释了原因,在聋哑学校里,被霸凌的时候很痛苦,但在聋哑学校外,时时刻刻都很痛苦。

把故事讲明白,把逻辑理顺了,把人设弄清楚,这才是讲故事的基本,而不是拿着个好材料就万事大吉了。

《三个女孩》短评

重刷了决定改分。所有人都应该看看,这就是现实,欧美这种小型社区城市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青少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和家里的关系也不大好,父母因为油盐酱醋每天压力极大,家里三四个孩子是常态,养不起却为了政府补助继续生。片名三个女孩,实则是47个受害者,Maxine真是一个好演员,她说的对,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女孩都是自找的活该,但在她眼里这都是13 4岁误入歧途被人利用和摧残的受害者。在花样年华她们被困在小城镇里,设施交通都不发达,连个赛百味都没有,每天跟这些外来的老男人混,吃人家嘴软,小孩子懂什么?她们拿了别人东西,别人威逼利诱要她们肉偿,敢拒绝吗?片子很黑暗很压抑,但是必须看,必须了解,因为不知道背后还有多少类似的社会问题在发生,而且警察司法机关社工不作为,政治正确风气大起,她们的活路在哪里?

7分钟前
  • 愛摳少發脾氣
  • 推荐

对结局感到失望

9分钟前
  • 马修古迪
  • 还行

穆瞪口呆,触穆惊心,瞠穆结舌,穆无王法,明穆张胆。

14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推荐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学校的职工搞大了一个14岁孩子的肚子,国内的相关新闻永远都追踪不下去,也推动改变不了什么,心痛。别给女孩tag,她们需要在面对坏人时的保护

15分钟前
  • Stay alive❤️
  • 推荐

我爸妈从小就教育我外面坏人很多,不能拿陌生人给你的东西,少和陌生人说话

20分钟前
  • 且美且任性
  • 还行

看完有些压抑,心情不是很好,降一颗星

23分钟前
  • 呆呆
  • 还行

粗粝的制作与表达,BBC指向性明显的国际大环境下的产物。

26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较差

心好累

30分钟前
  • 的的的的的狮子
  • 还行

青春期的叛逆要好好重视。而且受了侵犯怎么还能有第二次呢,少女内心我实在想不太明白。但后面大家对于警察局的态度是理解的,sara是社会和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那一类人

35分钟前
  • 爱吃不泡的泡面
  • 还行

「stereotype」和标签化酿成的悲剧,难过到无法自持。

40分钟前
  • Vincent‘s Ear
  • 推荐

Sara跟Holly真的是太A了。制度是越用越僵的;且与此同时,钻制度漏洞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诉讼程序因为法律漏洞而成为“完美犯罪”而定不了案;以及体系内的人,整个监管机构的麻木跟人浮于事。但在某个角落仍然会有Sara跟Holly这样的微光闪现,这可能就是值得我们“再相信一次”的唯一理由吧。

4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拍摄手法有点儿纪实的感觉,拍的优点糙,剧情还不错,比较小众,看完很压抑!

46分钟前
  • 浅白色YN
  • 还行

3.5 性侵的角度挺全面

51分钟前
  • iamkarenzhou
  • 还行

7/10悲伤但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或许这就是她们的命运。

56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还行

对行为有问题过于叛逆的孩子同情不起来 虽然知道是诱奸人的错 但真的无感

1小时前
  • Trapped
  • 还行

结尾字幕上说第二年,Sara这样的好社工被裁员,这是失足女孩纸最大的遗憾!

1小时前
  • LilyVideo
  • 还行

虽然是真实事件,但电影没把关键冲突点展现出来,轻轻带过,略显平淡

1小时前
  • MRMavis
  • 还行

看不下去 小女孩叛逆得我也想打

1小时前
  • Julia
  • 还行

看得人心塞又绝望,哪怕为了赢,律师也不能这么说话吧,好像明朝的言官。霍利在法庭上表现的太好了,又克制又有条理,她家里对她的态度起起伏伏的,差的时候赶出家门或者送到福利院,好的时候求她回家还坚定的支持她。为啥选择生下孩子的两个人都那么爱孩子?希望凶手伏法后,受害的女孩以后的人生能好过一些。

1小时前
  • U
  • 推荐

当下关头做这种题材,BBC太TM有态度了!!ps.第二集里,案子已经被上头重视了起来,看来这次的3集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曝光后的解决”上……也好,第一集已如此压抑,如果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再来个升级版《田园下的罪恶》,那实在太难过,太难过了……

1小时前
  • 柒二Dr.Tob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