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

The Last Station,最后车站(港),为爱起程(台),生命终点,红尘极路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玛莉·杜芙,保罗·吉亚玛提,凯瑞·康顿,帕特里克·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年份:2010

《最后一站》剧照

最后一站 剧照 NO.1最后一站 剧照 NO.2最后一站 剧照 NO.3最后一站 剧照 NO.4最后一站 剧照 NO.5最后一站 剧照 NO.6最后一站 剧照 NO.13最后一站 剧照 NO.14最后一站 剧照 NO.15最后一站 剧照 NO.16最后一站 剧照 NO.17最后一站 剧照 NO.18最后一站 剧照 NO.19最后一站 剧照 NO.20

《最后一站》剧情介绍

最后一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狮鹫牧场之家好做伴吃饭跑步和恋爱女人不易做坏种2梦魇绝镇第三季饥饿掌上甄珠松药店的儿子们斩风行动情遇曼哈顿乘龙怪婿第二季我的百合乃工作是也孤雁愚者信长现代弥赛亚新手老卧底第一季吾王长存欺诈师猎人龙马精神大赢家上流俗女一九四二坚毅奇兵侏罗纪狂鲨3圣诞坏公公2罪人丹青小姐阴阳剑非常父女档小小古惑仔

《最后一站》长篇影评

 1 ) 只愿君心似我心

女人年纪再大,想要的只是爱人也爱她而已。

然而老头早已走到不一样的高度,以为天下人担忧为己任。

也许妻子都是对的,也许最了解老头的还是她。

这执着的革命,究竟是激情的正义感,或者是在生命尽头再孩子气地兴风作浪一回?

我从不相信有女人真正懂得革命,就如同从没有男人真正懂得女人一样。

 2 ) 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下载的时候只是把它当作一部爱情片,还在移动硬盘里放了许久,今天打开才发现原来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片,一段关于爱情的传记片。

托尔斯泰夫人任性乖吝,却脆弱地让人心疼,她付出的爱并不是自私,她死死抓住托尔斯泰,只是因为她太缺少安全感,她只是想把他的著作版权抓住,因为在她眼里,她才是最了解托尔斯泰作品的人,而那些作品里有她关于她与托尔斯泰年轻时候爱情的回忆。

看到好多影评都在怪她,说她的自私是爱吗?

难道把一个男人死死的抓住就是爱吗?

这爱多么地自私云云。

我就想着一定是男人写的吧,也许他们最不能懂的是她的心。

她并不是想抓住这些财产,抓住托尔斯泰的爱,她只是在这份爱情中苦苦地想要证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证明这一切的方式只是以她的方式来看就是这份著作权。

也许她是错的,可是在这份感情里,她只是一个可怜人,一个缺乏安全感,一个迷茫的女人,一个脆弱的老人而已。

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满满充满的都是对她的同情,也许吧,人老了,就会过于执着了。

可是这份执着让我心酸。

其实托尔斯泰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可怜人,其实他想过的只是快乐自由的生活,没有身份地位的束缚,和自己所爱的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可惜却被声名所累,当看到影片的最后他死前只是苦苦互换着索菲亚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控制很久的眼泪,为这份感情的深刻与脆弱,为这份爱情中的矛盾。

最后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一幕,仍是电影开始的时候,满脸皱纹的索菲亚互换着“亲爱的亲爱的”,然后悄悄的爬到床上,环抱着列夫托尔斯泰,听着他均匀的呼噜声,却露着美丽的笑容。

这是个关于爱情的电影。

 3 ) 清官难断家务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充满着挣扎与矛盾。

一方面为了崇高的理想与胸怀,要捐出自己著作的所有出版权,一方面又被圣名所累,想过平凡的家庭生活,最后只能克死他乡。

片子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4 ) 以全人类的名义反人类

当一个人被推崇为一个圣人的时候,也就是他活得最没有人样的时候。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晚年的毛泽东一样,已经不再属于他自己了,而是被弟子们推向了“全人类”: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版权,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那群弟子把他这个大活人变成一种“主义”的时候,同时也把“理想”膨胀成了野心,把“自由”扭曲成了教条,把"爱"蜕变成了占有和利用。

渐渐的, 那个曾经给妻子写情诗的男人开始嫌弃她只会打扰自己的工作,只会阻止他把自家的财富拱手让出,只会妨碍他成为那个伟大的,崇高的,无私的,无欲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弃小家保大家的圣人。

他的妻子苏菲亚则落得一身的恶名,“自私、贪婪、狭隘、刻薄...”,因为请求老公留财产给自家子孙,因为在人前耍drama queen的臭脾气,因为憎恨那些萦绕在丈夫身边给他灌圣人迷魂汤的家伙。

直到弥留之际,这个干枯羸弱的老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撑起圣人的盔甲。

他最后的留恋,不是什么伟大的全人类的事业,只是那个陪伴自己走过48年光阴的,唠叨的,任性的,不识大体的老女人。

而此时,他的女儿和弟子却竭力阻止苏菲亚来探望垂死的丈夫,因为他们希望他“简朴而高尚地死去",就像一个真正的革命领袖。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有种奇妙的本领,能够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帜,去做彻底反人性的事情。

电影最后,面对这杆“全人类”的大旗时,革命青年瓦伦丁愤然说道:“我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有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

”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是太经常看到全人类的不完美。

 5 ) All, everything that I understand, I understand only because I love.

病危的托尔斯泰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 他与深爱的女人默契的互诉衷肠 在她怀中安息于一个不知名的小车站 门外的陌生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痛哭流涕久别重逢的Valentin和Marsa终于再次拥抱 我也很出格的在飞机很不舒服的座椅上 对着巴掌大小的屏幕默默流泪没有办法不被感动 All, everything that I understand, I understand only because I love.托尔斯泰说, 我洞悉一切, 也只是因为爱。

只有他这样的伟人 才敢于正视爱情的伟大和人们对于爱的渴望 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爱情的伟大 大部分人在理智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 这世界上有着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完成 没有时间被儿女私情所羁绊 但往往在最痛苦最失意的时候唯一的良药却是爱情 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想要一个人的陪伴而已 相互依靠相互启发鼓励 想要快乐 想要被爱 让自己充满活力 一切困难都迎纫而解尤其是女人 爱与被爱对她们来说简直重要到让人难以启齿 不管是多么生猛的女子最终也是要被它打败 相夫教子 安静生活 也许相对于被其轻易虏获的凡夫俗子来说 永远不爱且拒绝被爱的人才更可悲love hurts 爱在托尔斯泰眼中可以自私可以伟大 可以为了她而不顾挚友与信徒对他的期待 忍受两个人在政治教义以及所有观点上的不合 忍受她的无理取闹 自私与孩子气 最后却是为了心中的大爱而离她而去 决心在一个平静的地方认真思考写作 安度余生 立誓说不再见她却终日被相思磨难 昏迷中不断的喊着她的名字 众人为之动容 即使是深深痛恨着她的人很被托尔斯泰和妻子的感情所感动 影片拍的很诗意又难以理解的浪漫和滑稽 彼此深爱却又没有办法停止对对方的伤害 谁对谁已经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四十年来他们从未停止爱过对方 男女主配都演的很真挚感人 两个女子都是随心所欲敢爱敢恨的人 是他们启迪的她们的男人 打开他们通往世界的第一扇门 在还没有成名之前 托尔斯泰也是个凡夫俗子 沉湎于欢乐 他和 Sofya 一起度过了最美的时光 她永远是他作品的第一个听众 世界上唯一一个能读的懂他的手迹的人 他的红颜知己 为了他 她足足抄写了6遍的战争与和平 胜过所有他的崇拜着 任何人对他作品的了解也许都没有办法超越她 因为他们心灵相通 因为她是他的快乐是他的灵感 是他生活,思想的一部分在他们年轻之时在他成为一个圣人之前。

这样的一个女人在他的信徒眼中最终成了托尔斯泰伟大精神与事业上的瑕疵 她的一举一动被密切关注 成为人们的笑柄与仇恨的对象 而她依旧无视于世人的眼光 随心所欲 保留着一个孩子的自私与热情 和对他的爱和占有欲有时候真的想对着他身边的拥护者大吼 不要再给他压力了 走开 他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 不是什么圣人 让他安静的度过余生 和他所深爱的人一起 那是他独有的快乐 没有必要把一切都捐献给所谓的虚无缥缈的人类理想如果不是所有人对于他的期待 他也许可以更幸福 人们只想要一个上帝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为自己恕罪 指点迷津 完成自己无法想像与触及的愿望 这种崇拜 这种期待也是一种可怕压力 更是一种自私Valentin这个忠实而过于正经的托尔斯泰信徒 笨拙可爱 也是因为爱 才真正的了解了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 了解人性以 是Marsha让他能够正视自己对爱的渴望与激情 与托尔斯泰夫妇相处的日子 更加让他深刻的明白 托尔斯泰所谓的爱的重要性 一个人 如果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快乐 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 而这种快乐 也许 只有在爱里才能满足 只有当不在恐惧没有回报的付出 不在恐惧在他/她面前变的幼稚与笨拙 不再恐惧被深刻而毫无保留的了解 不再恐惧揭示自己内心深处的单纯与美好,渴望 而努力去爱一个人比自己多的时候 才能够明白体会

 6 ) 是英国李尔王和美国家庭剧,不是俄国的托尔斯泰

光和景色都是英国乡村的味道冲突是李尔王的感情是美国式家庭戏没有俄国的土地,空气和声音没有托尔斯泰的灵魂

 7 ) 高尔基为何替托尔斯泰夫人辩护?(转载)

1910年10月28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

他的出走以及很快在一个无名车站逝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一个创造出伟大作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采取这样非常的行为?

根据托尔斯泰留下的书信,人们很容易将他的出走,与妻子索•安•托尔斯泰娅(以下称索菲娅)联系起来。

索菲娅,由于她的个性,由于生活中间与丈夫的实际冲突,她受到的指责,就来得格外多而集中。

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在直面俄罗斯贫富悬殊情形时,精神上产生出莫大的痛苦,他对自己富足的生活感到极大不安。

他不仅开始尝试平民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素食,还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劈柴、生炉子、修鞋、耕地……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放弃自己的土地,放弃可以有很大收入的着作版权……这些,在托尔斯泰个人,或许可以做到。

可他有一个很大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几乎全靠这些收入维持。

这个家庭生活的管理者,正是托尔斯泰夫人——这,造成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最基本冲突。

当托尔斯泰以文字宣扬他的这些观念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追随者。

一个名叫切尔特科夫的俄国贵族,是这些追随者中一个特别狂热者。

切尔特科夫,由于观点、志趣相投,因此与托尔斯泰结缘。

之后,切尔特科夫参与进托尔斯泰的宣传等工作中,甚至“帮助”托尔斯泰实践自己提出的主张。

自然,他也就介入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冲突。

索菲娅对他十分反感,视为仇敌。

他对索菲娅也很不客气,甚至当面威胁:“只要我愿意,我完全可以将您和你们一家搅个一败涂地……” 索菲娅去世后不久,一本名为《托尔斯泰的出走》的小册子出版。

该书作者,正是切尔特科夫。

书中对索菲娅的态度,可想而知。

应当说,在当时的氛围下,这样的着述是会得到一些人响应的。

但是,终于有人出来反驳辩护。

此人,是真正平民出身的作家,读“人间”大学毕业的着名作家高尔基。

“我读了切尔特科夫的小册子《托尔斯泰的出走》以后,我心里想:一定会有人出来在报上指明这个着作的唯一的、直接的目的便是中伤已故索•安•托尔斯泰夫人。

”这是高尔基所写《关于索菲娅•安德列夫娜•托尔斯泰夫人》一文的首句。

人们或许会产生疑问,你高尔基为什么要站出来替许多人都指责的人辩解呢?

是否索菲娅对你不错,使你因情感因素起而撰文?

可事实恰恰相反。

托尔斯泰身边常常围着许多人,索菲娅对他们大多都很反感,这其中就包括高尔基。

1900年1月,高尔基初次拜访了托尔斯泰。

同年10月,他到波良纳的托尔斯泰庄园住了一些日子。

1901年底,他在克里木,与正在那里养病的托尔斯泰有过多次见面和交谈。

根据对托尔斯泰的观察,高尔基写了一篇文学肖像《回忆托尔斯泰》。

但是,在这篇为许多人赞誉的文章中,高尔基却没有提及索菲娅。

“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她,她对我也无好感……”索菲娅认为包围着她那位伟大丈夫的人,大部分都是小苍蝇、蚊虫——总之,是“寄生虫”。

高尔基,不幸被看成了这样的人物。

这虽然引发了高尔基内心的不快,可他仍认为,索菲娅这样认为,有充分的理由。

因为确确实实有一批人,非常“适切”,非常“机警”地大吃着托尔斯泰的精神,并竭力想在大作家的生活和记忆中留下印记。

这还不是全部。

高尔基认为:由于灵魂上永不懈怠地求索,“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

”他常常是不管不顾世俗生活层面,而世俗生活的负担是由其妻子承受的。

为了自己的理念,托尔斯泰要放弃庄园,放弃所有着作版权,而这,却是他们一家生活的来源,包括他那帮追随者的吃、喝、住……有时,也许托尔斯泰自己并未意识到,倘若没有索菲娅地坚持,以这些来源维护生计,那托尔斯泰就不可能静心坐下,完成他那些伟大而辉煌的长篇巨制。

从这一点看,“做列夫•托尔斯泰的唯一的亲密友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许多孩子的母亲,做他的家庭主妇,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而责任繁重的任务。

”在高尔基的印象里,托尔斯泰一家人大都软弱多病,几乎全凭索菲娅在“那磨人的琐细事情的漩涡中”辛苦挣扎。

高尔基感叹地说:“那个女人跟一个富于独创性、而又烦躁不安到极点的大艺术家在一块生活了五十年的难堪的长岁月……而眼下,人们只有在高兴毁谤她的时候才记起她来。

” 托尔斯泰与索菲娅之间,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确实产生了许多冲突,这些对对方都造成了伤害。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高尔基在文章中几次说到,索菲娅是多情的托尔斯泰几十年里唯一的妻子。

也就是说,他们彼此之间,仍然有一根线牵连着。

这根线,应当是爱情。

在托尔斯泰的日记里,常常有对索菲娅种种行为谅解的话,他也认为索菲娅的行为是因为爱。

而索菲娅,在她成了许多人指责对象后,在她也自认为对托尔斯泰出走负有责任后,临终之时,她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一个忠实的妻子。

” 伟大的人物,常常会因为其辉煌的精神和事业而领受景仰的目光,而伟人身边的那些人物却非常容易被忽略,他们甚至还常常会获咎——为伟人的过失。

高尔基是一位从底层挣扎起步的作家,他对人性、婚姻的本质,倒见得比一直生活在贵族圈中的人更为深刻透辟。

所以,在有人攻击索菲娅时,他起而为这位他并不喜欢的人辩护,这的确显现了他的目光和胸怀。

高尔基的文章,放在今天也仍不失为一篇认识人性及婚姻的有借鉴意义的佳作。

 8 ) 被忽视与污名化的伟人之妻

隔了将近十年来看这部作品,我最深的感受便是这个发出去必定引起无数争议的话题。

其实我更想直白地说,千万不要当一位家庭主妇,更不要当一位伟人的家庭主妇。

契科夫这个角色,总给我一种在打造圣人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托尔斯泰不是索菲亚的托尔斯泰,可能也不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托尔斯泰,而是属于契科夫嘴中的全人类的托尔斯泰。

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传达出是为了全人类这样一种伟大理想的讯息。

这不是说托尔斯泰就不是伟人,不是真的抱有为了全人类这样一种伟大的理想,但它同时显示了一种残酷性,为了全人类,需要泯灭人性。

这其中的撕扯,除了托尔斯泰本人,还有他的妻子。

我们问两个问题:1、你认为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们有财产而不愿意丈夫放弃昂贵的版权,这有错吗?

2、你认为托尔斯泰的妻子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们有财产而不愿意托尔斯泰将版权公开给所有人,这有错吗?

也许有人说,为了全人类这样一个高尚的事业,小节不必在乎,小家必须放弃,可这确确实实是在慷他人之慨。

只有托尔斯泰本人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力,要不要给子女和妻子留下遗产。

婚姻与家庭中的纠缠实在不适合公开讨论,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圣人,这也不会成为什么秘密。

最后是表演部分,两位老戏骨演技无可指责,特别是索菲亚的演员,太棒了!

想说一下一美,在这个电影里他的角色其实有点类似于《末代独裁》里的医生,不过瓦伦丁更抽离,他在电影中演一个观众,我们作为观众的情绪和对其他所有人的判断其实都是基于他的判断,一面看着他,一面被他带着走,演技总体可以,但一美真的需要控制一下一连串无意识联动行为,比如说哭泣的时候,下巴肩膀手势甚至是脚的动作,都是成套的,这样会显得有些程序化。

 9 ) I want consuming, inconvenient, riculous love. And only that.

两个人之间纠缠一生的爱与恨,开头的留声机那一段短短几分钟tells so much with so little。

之后几分钟,她说,but I don't count anymore,令人心碎。

伯爵夫人不再年轻,却优雅美丽,她问,what do they know about love. Exactly. 这是a story of great romance,而她是最勇敢诚实的女主角。

从前读罗兰的<名人传>,常常疑惑她为何会做那些糟糕的事。

但其实我早该知道,每个人都必有苦衷。

谁能够想象在知道那个她爱了一辈子的男人,她为他生了13个孩子的男人,她给了她的心的男人,决定至死不相见之后,她的绝望。

Sex and the City里面Carrie在最后说,I want love. I want consuming, inconvenient, ridiculous love. They had it, and maybe they still have it. 这种爱成为了负担,一辈子能有一次也值得了的负担。

两个小时里面闪光点不断,那么美那么好那么真实那么近。

这是一部有灵魂的电影。

这也是唯一重要的事。

这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实际上它的某些缺点那么明显,但它依然是伟大的。

而这伟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演员们。

 10 ) 爱恨交加

爱得独一无二,爱得深切刻骨。

恨得无可奈何,恨得心力憔悴。

她知道什么歌能让他转怒为乐,她能破译他害羞而为之的密码。

她了解他的脾性和思想,更了解属于他们的单纯的快乐。

他清楚记得他们的开始。

她纯洁美丽,遥不可及,让他自惭形秽。

起初的那几年是多么的快乐。

但是,当他们老了,她怀疑、恨他,为了遗产的问题。

她大闹,摔盘子,对着恶人的相片凶猛射击。

他对她有所隐瞒。

他觉得她自私而任性,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他对她发怒。

虽然偶尔两人也能重温快乐时光,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在无休止无节制的争吵胡闹中度过。

她打扰他工作,他的所作所为也使她气急败坏。

他做了个糊涂的决定,他走了。

她在他走后也做了个糊涂的决定,自杀。

幸好,没死成。

他在车站的病榻前病得一塌糊涂,她来了,他知道她会回来。

他们对彼此的恨,都消退了,他们此时强烈地渴望着对方,哪怕是仅仅见一面。

可是又被恶人们残忍地阻止了。

她发狠得骂她堵在门口的女儿贱人,因为她不懂得他们之间的爱,并且破坏着。

最后的最后,临死的时候,恶人们终于做了件人事儿,允许她探望他,他已经几乎不省人世。

在她的目光里,她温暖的话语中,他安然逝去。

两个永远在折腾的小孩,折腾完了最后一次,彼此原谅,回到了最初的彼此深信不疑的相爱。

《最后一站》短评

一个英雄死去的时候,不能死得干干净净,他的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媒体记者,环绕着一群莫名而来的作家、实践家,他的仆人,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女儿……环绕在他周边的人,也有自己的恋爱,有自己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托尔斯泰,即使在他的最后一站,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死亡。年轻的作家瓦伦汀应聘成为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秘书和助手之后,和托尔斯泰的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之间的矛盾冲突,瓦伦汀在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流派,即把托尔斯泰当做一个伟大的凡人。而激进派的弟子切科夫则想要把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塑造成一桩英雄的、神圣、单纯而高贵的死亡方式,是跟自己家人和过往生活方式的决裂。总之,他想把托尔斯泰塑造为一个圣徒,帮助推进他晚年的事业。所以他拼命阻挠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关系的修复。实

2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我很想念米哈爾科夫。他們不是蘇聯人。雖然他們演的都很好。

6分钟前
  • Mango
  • 还行

一部《战争与和平》让我成为了托翁的粉丝,本来想看完托翁的《忏悔录》再来看电影,今天刚好是世界读书日,索性先看。事实证明,正常情况下俄国艺术家的作品和人物传只有俄国人能拍出正宗的俄国味道,开头我很喜欢,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一句话“我洞悉一切,只因我有爱”。本片没有一位俄国演员,就算是蓄着胡子的一美和普卢默爷爷也无法让我入戏,分分钟让我觉得这是在拍英国古典时期的事。当然普卢默爷爷的演技还是很好地。觉得一美演的瓦伦丁让俄罗斯演员ap来演倒是挺合适的。配乐真的很不错,想当年,托翁的作品影响了多少世界上的年轻人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啊。

10分钟前
  • Liebestraum
  • 较差

什么是爱?曾经纯真的那个她终究会变成你唯恐避之不及宁愿死在外面也不愿相见的那个人么?

14分钟前
  • Robin
  • 还行

以美国价值观来解读托尔斯泰确实不大对头,但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两个老戏精把托尔斯泰夫妇演绝了。 Paul Giamatti和James McAvoy的两条线则过于立场分明,缺乏深度。总体而言,就是美国人眼中俄罗斯文豪的文艺爱情小清新

17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可以说很羡慕和James搭戏的女孩子了

22分钟前
  • 🌈没穿bra
  • 较差

老的一对完全值五星,年轻那对烂到家了

23分钟前
  • 仨门儿
  • 还行

断断续续分了四五次看完的,可能不清楚历史背景,所以一直看不下去,最后好歹是看完了,也不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画面构图倒是都很美

26分钟前
  • Booky
  • 较差

引用影评“人們常說:最深刻的愛情一定會讓人愛到失去自我。看了托爾斯泰與妻子的愛情故事後,我突然覺得,愛情也許沒那麼偉大,自我可能也沒那麼脆弱,愛到深處未必無怨尤,正因為有怨尤,才能看清自己在愛情中的盲點;正因為堅持了自我,才能在事過境遷之後不看輕自己”

3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大文豪托尔斯泰最后的人生历程。托尔斯泰无疑是位值得崇敬的人物,但他的托尔斯泰主义,特别是他的追随者的阐释,我实在不能苟同。或者说,托尔斯泰越老越天真,可爱有余,现实意义不足。感觉托尔斯泰的扮演着非常形似,神似与否则不好说。 海伦·米伦确实是演技纯熟,塑造了个性但歇斯底里的伯爵夫人

3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看了N多天才看完……大文豪且有精神追求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折磨,吾等平常之人有点自我矛盾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人生嘛,总不会事事如意。

39分钟前
  • 欢喜。
  • 较差

爱情只是一场躲猫猫。但无论躲不躲起来,它一直都在的。海伦米勒的表演依旧让人如此着迷。

44分钟前
  • 泰尼
  • 推荐

关于信仰。关于爱。如果爱一个人,你需要懂得他要的是什么,你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爱。

46分钟前
  • 心玦
  • 推荐

为了一美,我硬是看完了

48分钟前
  • 脆皮夹心
  • 较差

干嘛整个这么色情的海报!!!!!!!

51分钟前
  • 孟小杰°
  • 还行

我吃醋了。

53分钟前
  • Tillsammans。
  • 较差

我这脑子无法看传记类的电影。终究还是爱 爱是一切

55分钟前
  • 李美丽
  • 还行

呃···对于托尔斯泰老人家的去世我很遗憾,对于这部电影我也很遗憾···

60分钟前
  • 二佳
  • 较差

一个伟人弥留之际的爱情,中央六看的,居然写的美国电影。

1小时前
  • TFKJJ
  • 还行

離好就差那麼一丁點兒。單就表演來講都不錯。

1小时前
  • 亂馬2/1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