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当初看第一季第一集的时候还有点懵,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节奏紧凑,几条线相互交错前进,笑点与人性,生活本来就是一出大戏。
虽然时间过了很久,但是依然记得当初看剧时的紧张感,代入感。
昨天看九号秘事第五季第二集又让我想起了这部剧,怀念,胖册组合太棒了,黄金搭档,啥都行,是时候再回去看看这部剧了。
这里没有什么人讨论这部剧,刚开始看介绍的时候很感兴趣,因为以前看过《黑爵士》《火星生活》两部英剧,都不错,所以有时候有英剧也关心关心。
下了几集看,怎么说呢,挺有悬念吧,还带点黑色幽默,恨不能一气儿看完 ^_^
标题我随便写的其实我进来只是想吐槽一下:要不是两位编剧大大至始至终贯穿全剧 我根本不会觉得疯城记和九号有什么关联好吗!!!!
我想到了两个词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在我看来 疯城记就是这样的下里巴人 俗气而又朴实 全剧很多笑点并不高级 除了一些双关 更多的是屎屎尿尿 重口笑话 血腥屠杀 这种笑点太成人太乡村了 其实我并不是很好这一口 印象深刻的有母子喂食 厕所救老妇人 沾满血的布娃娃 没错 这些恶心的观感其实正是编剧想要让我们体会的 甚至每个角色的可爱并没有因为这些场面而削减 恶心又感动 大概是很奇异的体验了 但是你再看九号 天啊 各种精致的段子和反转 没有任何恐怖恶心场面就让你瑟瑟发抖 妥妥的阳春白雪啊!
之前看采访说编剧们在九号很克制使用恐怖的要素 只有看了疯城记才明白这是多么不容易的改变 anyway 编剧大大太厉害了!!!!
全剧我最喜欢的就是David母子 准确的说应该是David 胖胖每次演这种傻乎乎的角色都让人心疼得不行 要是当年我也在 大概也会做出保护他的决定吧 他表演的三首歌:和妈妈在一起欢欢乐乐的打气歌 每次看都乐得不行 独唱的close every door to me 第一次听就觉得十分触动 甚至去找了歌剧来听 还有最后引起血案的色彩歌 简直想让人拍掌叫好!
最后唠一下那个娃娃,我好喜欢啊!
记得之前去宜家逛,看中了他们展示的娃娃。
一般展示品是不卖的,而且说实话也并不是多么好看精致的娃娃,但就是抱起来那一霎那我觉得他就应该是我的娃娃!
第一次没买回家了,晚上辗转反侧想着自己的娃娃不能孤零零在那里呆着,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那里把它买了,全程抱在怀里,吸引了地铁上好多人的目光。
所以,我倒是觉得那个妈妈不是很疯。
期待第二季!
英剧真是无耻下三滥,全然不理会世界上还有节操介东西的存在,冷高摆出一副我的下线是没有下线的傲娇神态,英剧面前,美剧就是大波无脑妹,日剧就是穿着蕾丝腿袜的萌妹,当然,对于介种调戏你的人生观,骨折你的道德观,不在乎尺度只在乎尺寸的无耻恶趣味英剧,如果有阅过或正在阅的盆友,我只想对你说五个字,请推荐给我。
么么哒 。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疯子吧,为事业而疯,为爱情而疯,为金钱而疯,为孩子而疯。
不敢想象这居然是一部喜剧,因为到处都充满黑色惊悚,特别是几个转换镜头意味深长。
一开始看的时候发现好多熟面孔,就是“诶这个人不是刚刚那对母子吗”“小丑很眼熟啊”“啊原来是同一个演员这套路很考验人的啊”慢慢的发现原来这是剧情需要,就从头又看了一遍。
一个把玩偶当成自己孩子的妇产科护士,一对不正常的母子,一个喜欢白雪公主的有点自卑的小矮人,一个被抢走事业的小丑先生,一个双目失明的喜欢收藏娃娃的老人。
其实虽然主要的是他们五个人,但是在剧里出现的人都不正常。
周围嘲笑护士的那些人,那个为了儿子犯下很多错误的母亲,那个剧团的人,甚至是最后那个超能力女孩,那些喜欢看小丑先生出丑的学校家庭,那对跟老人一起竞价的双胞胎姐妹。
他们都不正常。
印象很深的是戴维,他就是一个大龄单身妈宝的典型代表。
而且他和他母亲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畸形,有一点俄狄浦斯情结,他妈妈不忍受辱给丈夫下毒,然而儿子却以为父亲太累而给他吃安眠药结果放太多直接害死了父亲。
有一点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意思,因为戴维扣皮带也是母亲帮忙,而且母亲还趁机帮他手ooxx了一下,后面他们在讨论杀人的时候,戴维嫌弃肉太大块吃不下,是他母亲嚼碎给他吃的…有点恶心,虽然夸大了妈宝的问题,不过大概的意思还是能体现的。
可是他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啊确切来说他是缺乏社交能力的吧,丢了工作跟妈妈说他搞砸了一份谋杀,他没有跟妈妈说这是工作呀。
导致害怕孩子进监狱或者进精神病医院的妈妈成为了帮凶,真的杀了四个人。
最后他幡然醒悟,他去做的事就是自首,不过很可惜的是警察不相信。
但最可怕的是当他妈妈也知道了真相,他妈妈第一件事是杀了他,然后自杀,这样去面对他们的父亲丈夫,我实在不明白,这个教育方式才是疯子吧?
最后活下来的就只是戴维,也许是另一种方式让人知道最可怕的不是戴维吧?
小丑的支线很奇怪,最后埋了一个伏笔大概是为第二季做准备。
高潮部分大概是那个布娃娃突然说话爬起来挠妈妈的时候吧?
吓得我以为在看恐怖片。
而且女同事和她老公也挺恶心的,因为妻子生病所以出轨,不知道该同情谁。
小丑很可怜,因为医生手术失误而被截肢,进而渐渐的失去了工作,满脸油彩好像在微笑可是心里的苦涩也只能自己喝酒才能发泄出来。
因为残疾而心理不正常所以没办法给大家带来欢乐进而渐渐失去工作导致心理不健康,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事件,可怕可悲可叹。
没想象中这么好。
前期有塑料婴儿弗雷迪的戏节奏把握得都很好,悬疑、神秘,还以为真的会变成人呢。
两位编剧都很有才华,表演鲜活,但还没有《九号秘事》那么成熟,简练。
这部剧絮絮叨叨很多,叙事千丝万缕,散,也没都收得回来。
比如我想问鳄鱼本来在男孩书包里,怎么就突然到了乌鸦岭?
为了反转而转,逻辑不是特别强…结局倒很好。
如果你喜欢看悬疑、反转、惊悚题材的小说或者剧集,那么来自英国的两位鬼才编剧——Reece Shearsmith, Steve Pemberton联手打造的黑色幽默喜剧《疯城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一部与《九号秘事》的表现手法有相似有不一样。
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通过荒诞的黑色幽默来表达社会的病态,来引发人们的思考。
不同的是,《九号秘事》倾向于一集讲诉一件事情,每一秒都是最后结论的线索,最后几分钟的反转让你茅塞顿开的感觉。
但是《疯城记》则是将线索交织在一起,通过一整季来讲一个故事,反转并不算这一季的大头,反而设置悬念和人物的个性刻画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疯城记》让我之所以着迷的地方,就是每个主角都“有病”。
从表面上来看每个人“病”不一样,但他们也有相同之处——都失去了某样东西。
正是他们的失去,造成了他们的病。
病让他们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疯子”“傻子”?
但他们都是疯子、傻子,但谁又不是呢?
其实看完整部剧后,与其说荒诞,但不如说这部剧恰到好处的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存在却被人们轻视的问题。
1.David——患有社交障碍。
David非常沉迷于研究连环杀人案凶手的各种杀人手法,幻想自己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连环杀人凶手。
他的失是因为心理疾病,他无法与周围其他的人有正常的社交。
人们对于他流露出来的胆怯或者异于常人的行径,只有指责,很少有人会关心到底他怎么了?
更别说有人会追问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
其实每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是后天遭遇到的,但往往因为社会上许多人的无知,会让他们逃避治疗,也没法得到真正的治疗。
David的母亲Maureen的一句“He is my monster, I created him.”让人们找到了答案。
未免剧透就不详述了。
这让我想到了《24个比利》,如果没有医生们的坚持,没有人真的相信会有人格分裂这回事,也许比利的命运就会完全不一样。
2.Joy——逃避现实。
如果说David母子在剧中时最变态的,那么助产护士Joy应该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她失去的是孩子。
无法承受丧子之痛的她,念子成疾,一直将玩偶当作自己的儿子,并给叫他Freddie fruitcake。
这往往让人想到,不仅仅是亲情,爱情也是。
许多人深深的陷入了无止尽的悲痛中,往往无法靠自己面对失去,不想承认失去。
如果面对不了失去,结果可能是失去周围更多的东西。
自怨自艾并不符合现在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
如果想要治愈这种病,《遇见你之前》倒是一剂良药。
失去有时候也是得的开始,请大胆的去追求未来。
3.断臂小丑Jelly——逆境与重生。
他失去的东西最明显——手。
身体上的残疾,也许是别人看他的眼光不同,也许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不同。
总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大家都歧视他。
又因为小丑Jolly(他的手术医生后来改行做小丑)盗取自己的想法,害得他越来越少有演出机会。
偶尔有些演出邀约,也不过是人们将他们的名字混淆了。
这样的事越来越多,他的脾气也越来越不好,变得有些愤世嫉俗。
在他看来,如果不是Jolly盗用了他的戏法创意,害得他失去一只手,他就可以成为像Jolly一样受到大家欢迎和崇拜的小丑。
面对逆境,有的人选择了抱怨外在的因素造成了现在的困难,而有的人则选择接受现实,用尽办法让自己尽早脱离困境。
结果就是,充满怨气的人生活越来越糟糕,充满朝气的人生活越来越好。
这也大概就是为什么会有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
能不能把生活过成诗,其实完全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样子。
如果要开下一剂药,那应该就是《恋爱、祈祷与美食》。
4.Lomax——追求与价值观。
Lomax失去的是一对双眼,原因也许你会觉得有些不值,甚至觉得可笑——只是为了一只毛绒玩具。
他觉得如果得到了所有的东西,生活就失去了乐趣。
于是,在他的到那只毛绒玩具后,他又将它扔了。
这让我想到了,有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花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买包,却愿意挤公交。
为什么有人觉得有人在朋友圈上晒名车,而有人觉得其实这就是日常。
其实这一切不外乎是人们的追求和价值观不一样而已,没有对,没有错。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带着有色眼睛去按自己价值观和追求评判别人。
总归到一句,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不要企图让所有的人理解你,因为这往往是徒劳。
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你才能真正的得到幸福的生活。
尽管觉得《向前一步》这本书鸡汤成分多,但是不得不说,里面谈到的如果不在意别人的眼光,面对性别歧视这件事也值得借鉴。
再借用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有些人在劝别人早点结婚时,会说你看谁谁结婚了多幸福。
其实,哪里是因为结婚才幸福呢。
她本身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不管是逆境、顺境、单身、恋爱、结婚,她都是幸福的。
因为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无论什么状态,她都是幸福的,并不是单纯的因为某一点。
5.Robert——社会的恶趣味。
他失去的是身高。
作为侏儒的他,一直扮演七个小矮人,和其他人一样围绕在白雪公主Debbie身边。
但是他实在无法控制自己对Debbie的喜爱,鼓起勇气告白。
出人意料的是Debbie接受了约会邀请。
悻然赴约的他在Debbie的言语引诱下,除去了所有的外套。
但没想到这一切都是众人设计好的圈套,所有的人都坐在观众席上等着他出丑。
这种侮辱,可能在围观者看来只是一个玩笑,但这种玩笑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却极有可能是无法治愈的,甚至留下阴影。
千万不要以为你开的只是一个小玩笑,造成的伤害也许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也让我想到了,网络上的言语霸凌。
借用《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的理论,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跟随了声音最大的人,但追随者们有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网络上,你以为只是文字上的一些评论,但那些过激的评论就是一种暴力——这种暴力甚至超过身体暴力带来的伤害。
编剧们除精心的创造了这五个人物,在设置悬念上也非常用心思。
编剧在宏观下设置了一个大的悬念,但也设置许多小悬念。
这些小悬念让观众,在插叙的故事线下能够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这样看似散落的线索,观众也能的到一种破案的成就感。
一个接一个的小成就,引导观众的到最后的结果。
在影片一开始,分别是五个人各自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有点懵圈。
但是当五个人同时收到“i know what you did“的信件时,一下就串联起来了,他们做了一件事,但是什么事?
紧接着,第二封信件出现——you killed her。
这样观众就马上把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杀了人,但杀了谁,为什么?
编剧就这样一步一步,一个谜题的答案就是下一个谜题的开始。
无论是人物的刻画,叙事的手法,都让这部剧变得相当精彩。
除了在普通悬疑片中能看到的破案,更多是对人性的拷问,对人生的思考。
你是哪个疯子?
这个社会又是哪个疯子?
想要当一个疯子,还是想要当一个傻子?
前有《绅士联盟》,后有《9号秘事》,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这一对好基友凭借其独有的英式黑色幽默风格,早已独步荧屏十余年——如果说《神探夏洛克》和《唐顿庄园》让世界见识了英国人的儒雅和古典贵族精神,憨豆先生和《小不列颠》让全球为英式的无节操恶搞前仰后合,那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的组合则让那种饱蘸着恐怖惊悚、在大笑之余让你脊背发凉的英伦迷情在荧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俩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剧集《疯城记》,这是一部有两季十三集再加上一部串联两季的万圣节特别篇组成的剧集,整个故事由一封恐吓信勾连起来,一张“我知道你做过什么”的字条让英伦三岛上的一群怪咖被卷入了同一个巨大的阴谋:热衷连环杀手文化的弱智屌丝、暗恋剧团女主角的侏儒演员、沉迷于收藏玩具公仔的瞎眼富翁、被医生误截右手后又被同行处处挤兑的失意小丑,以及一个肥胖臃肿执迷于把玩具娃娃变成自己亲生孩子的医院女护士,当这五个人凑到一起后,便把整个英国变成了一座偌大的疯城。
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延续了自编、自导、自演的路数,而且都是一人分饰多角,谢尔史密斯更是一人演了七个角色,男女老少都有(他在后面的《9号秘事》里也是这么干的),从“作者论”的角度来讲,《疯城记》算是十足的“作者剧集”。
而且《疯城记》里俩人的好基友马克•加蒂斯还专门客串了一集,这位《神探夏洛克》的编剧也是剧集中福尔摩斯哥哥的饰演者,也是英国文艺界知名的出柜才子,早在《绅士联盟》中,马克•加蒂斯就跟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有过精彩的合作,在《疯城记》中也算是给小伙伴们客串力挺。
两季《疯城记》在最后走向了惯常的纳粹阴谋论,一家“乌鸦岭”精神病院铆定了诸位怪咖的前史——他们都曾在这家精神病院里遭受过残忍护士的虐待,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失手)杀死护士后放了一把大火逃了出来,未想多年之后,护士的儿子开始四处寻仇,这才有了《疯城记》的故事。
这一剧情设定难免让人想起著名的美剧《美国恐怖故事:精神病院》,事实上,就算把这部美剧看作是《疯城记》的前传,也毫无违和感。
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宣布《疯城记》两季而终,确实是明智之举,对于每集三十分钟左右的体量(《绅士联盟》和《9号秘事》也都是这样),本就以翻包袱的黑色幽默为最大趣味点,一俟无休止的延宕下去,恐怕只能让观众有注水之感。
而且剧情抻长了,难免要有些大格局、大背景,选择纳粹阴谋论来说事,就是常用的路数,总不能真的是一群疯子无缘无故的杀人越货吧?
——想想美剧《真探》把克苏鲁式的邪教都翻了出来,也就是防止剧情彻底的滑向无聊。
那个马戏团团侏儒的支线其实有可能把剧情引向另一个超自然的方向,可惜在侏儒命丧黄泉后就戛然而止,有特异功能的女侏儒也只是在剧集末尾打了个酱油——也轻而易举的收拾了残局。
我有时忍不住腹黑一下,是不是因为这种特型角色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无法出演,所以才匆匆砍掉?
不过《疯城记》在表面的疯狂背后也匠心独运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承受丧子之痛的母亲、苦寻真爱却总被嘲笑的侏儒、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世人鄙夷的大龄单身男,凡此种种,其实都是草根阶层扭曲、异化的反映。
或者说,他们是谢尔史密斯和佩姆伯顿对于优渥的中产阶级生活不满的哈哈镜式描摹。
如今不少年轻影迷热衷于偏门的“邪典”电影,而《疯城记》则提供了几乎独树一帜的“邪典剧集”的范例。
电视剧集一般被认为是日常化、生活化的表达,而《疯城记》这类英剧却让我们明白,电视剧集也可以不家长里短。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刊载于《文艺风象》2014年5月)
盲人富商雇佣了一个曾经是小偷的黑人,给他念信和银行账单,小偷想着他有很多钱,却看到了满屋子的娃娃,小偷帮他找最后一个鳄鱼娃娃,和连体双胞胎姐妹一起竞拍。
弱智儿子有一个喜欢为他安排一切的妈妈,妈妈会帮儿子手淫,和儿子亲嘴…有一天儿子参演了一个谋杀剧本杀,当儿子拿着偷偷从家里带走沾血的菜刀回来,妈妈以为作为连环杀手爱好者的儿子杀了人,开始和儿子一起“杀人灭口”…儿子偶然知道了自己的父亲不是自己投毒安眠药过量害死的,真凶是母亲。
一个教新生父母换尿布的护士,把玩偶当做婴儿对待,快被逼疯了的老公和同事女护士偷情,并且一起整蛊吓晕了她,被她发现后拿小三的血“输”给玩偶。
七个侏儒,六个男的,一个女的一起参演话剧,其中一个自以为自己有超能力,想约白雪公主的女演员,却被集体嘲弄,愤怒的砸破玻璃导致女演员失忆,以为自己和侏儒男是一对谈了两年要结婚的情侣…暗恋男侏儒的女侏儒终于受不了了,告诉男侏儒他并没有超能力,是她有,她一直在保护他,还把他拐走了。
一个以逗孩子开心为生的小丑演员,被一个治疗时切断了右手,同时还被医生抢走生意。
就这样看起来不正常的五个人,来自于同一个精神病院,都收到了“我知道你做过什么了”、“你杀了她”的匿名信…真相一点点揭开…寄信的是曾经折磨五个人的精神病院女院长的儿子,他以为当年五个人合谋烧死了母亲,而当时他正在给小丑先生做手术…荒诞之处就在于,这位精神病院长并没有被烧死, 她要找的吊坠在被拐走的男侏儒“小老鼠”身上,她想杀的低智男被西瓜挡下了子弹…自己却反而被儿子报仇炸死了…
刚刚把两季一口气全部看完,英剧像是个外表独特内涵丰富的姑娘,初见觉得平平,有些高冷,品味还怪怪的,但一旦深交便会为它内在的魅力折服,就此沉沦。
这是个看似自由平等的世界,我们嘴上说着要包容异己,世界不需要大同。
身体却很诚实的把那些和自己不同的碍事的家伙送进疯人院改造一番。
世界的话语权掌握在头脑清醒的精英们手里,但如果和疯子们置换一下呢?
估计这世界不会有疯人院,因为疯子们之所以疯,是因为太过执着,除了他们执着的事情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无所谓,比如David母子杀起人来,手起刀落丝毫不会犹豫。
看过这部剧,回头来审视我所在的世界。
那些为了学区房赔上一家人舒适的生活,那些不顾自己高龄产妇依然要二胎,那些为了钱抛弃自己良心的人,不同样活的很荒诞么?
我们之所以活着,之所以为人,活的光鲜活的体面很重要,但请不要它成为生活的全部,为了生活而生活,不累么?
看了2集不是我的菜 果断放弃
要相信BBC,相信大不列颠人民能将黑色幽默演绎到极致~只消看一集,你就会欲罢不能。
与《小不列颠》很像
典型的英剧,冰冷,癫狂,黑色幽默
不明白好在哪儿..编剧牛逼在哪儿?而且完全就烂尾了好吗。一星拉低评分。
也不是恐怖,也不是恶心,就是腻歪,每一个角色都让人生理不适,幸好不长
可能是个人的口味不同,对此剧不感冒
听说九号秘事致敬?
我真的没法看pemberton&shearsmith二位制作的任何剧集.... but i understand its appeal...
一集半弃。花里胡哨,讲了个啥?
果然是疯成记
典型英伦派黑色幽默苦乐参半。都是群psycho而且各有千秋。原来是复仇者大联盟索命者来偿命。很诡异不过很有新意。但不会再追了。
真·神经无双
很无聊 那个矮个儿在little British 还有九擒九纵九基佬都出现过 英国人是重口呀 幼稚得和doctor who有的一拼
2011的我看完这部让人惊喜不已的剧集才发现第一季是09年出的 这叫人情何以堪 哭死。。。。第二季你在哪。。。
五线并进,看第一集可能会觉得有点累,但看到第二集就停不下来了
疯城疯人随心所欲不讲逻辑,怎么看都差点意思。
还是不喜欢不美的东西。。。这片子想表达什么啊真是?!最大的亮点就是体现了《Snatch》式的黑色幽默的强大连线和深厚功底。
神作
真难理解腐国人民的审美啊,这剧也就比小不列颠稍微能接收点……9号秘事比这个好看多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