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不足10米的两家理发店,一家理发师是常规减法,只用推子和梳子,另一家理发师具有艺术灵感,他用剪子和梳子。
但是,分别从两家理发店走出的顾客,你可以看到,他们剪出的效果——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开头让我印象深刻。
虽然我们的童年各自不同,男生有男生的玩法,女生有女生的乐法,有挨骂挨打的,有掌上明珠的,但最终我们会长大,结婚生子,走进社会,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这些。
再回头观望的时候,我只能隐约看到几个人影,几堆沙子,几根皮筋,围在我身边的人是谁呢?
那一张张脸还记得清楚,却早已忘了他们的名字。
就像——无论是谁给你剪过头发,都不重要,头发总要长长,我们总会长大,而童年,无论面貌如何,无论谁与之共,它就是安静从容地躺在你的过去,等你想起时,再投进它温暖的怀抱。
奈娜很漂亮,无论是笑容还是哭泣,都打动人心。
当她被阿捷剪断皮筋划清界线时,伤心不已地断去一头长发。
阿捷忐忑不安左右徘徊地溜进她家,却见一个齐肩短发的背影静静侧头,露出伤感的长睫毛轻微颤动,我才发现原来这竟是奈娜,曾经活泼可爱笑容可掬的奈娜。
这一镜头静谧悄然,却重锤一样砸中我,着实难过。
奈娜搬走时,小伙伴们卖力的帮助阿捷去追逐奈娜。
无奈小车马力不足,又时常抛锚,他们虽冒险超了近道却还是落下一大块。
载着奈娜的卡车驶过他们上学时每日必经的大树,又驶出镜头,空落的画面里只有树叶哗哗响动,足足过了十秒,小伙伴的叫喊声才由远及近,单薄孱弱的小车才追进画面。
这样的十秒空白反复用了两次,每一次空荡的距离都令人萧瑟无比,每一次疲累的追逐都紧张捏汗,度秒如年。
当你发现他们越落越远,越行越慢时,心好像也随风落在很远的角落,无法支配自己,只得眼睁睁看着目标渐远,一切结束。
我并不满意这样的结尾。
我想他们为什么十多年里没有寻找彼此。
可是想想童年里遗失的伙伴,大多都那样散了,没有结尾,因为至今没再相遇,以后也不知道会否再有交集。
即时擦肩了,还能认出彼此吗?
这样比起来,人家这样的再遇,还是要强多了。
那些最初的童年时光总是被压在记忆的最底下,如果不是得知了奈娜结婚的消息,阿捷可能无暇想起自己十岁的那些美好光景。
赖床,妈妈的唠叨,因晚归而挨打,橡皮筋,漫画书,武侠,足球,单车,还有那个时代的歌。
你有过这样五彩斑斓的童年么?
你是不是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情人,又是不是怕别人说闲话而故意疏远他?
你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属于某个小团体而做过一些疯狂的事儿?
是不是因为转学、搬家等原因你和你的小情人失去了联系,当你再想起他的时候,你发现除了发黄的照片你别无线索?
我记得小时候我因为长得高常常在汇报演出上扮演男孩子;我记得我曾和小伙伴们双手脱把骑车滑下车库,结果我撞坏了门牙;我还记得我十岁时的同桌从来不理书包,每次交作业时我都乐不可支得看着他把包翻得底朝天,可我现在觉得他是当时我们班最有范儿的男孩子;拥有那么多的回忆,所以才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无限美好。
导演似乎是吹散了尘封记忆上覆盖的灰尘,让原本朦胧的记忆清晰起来。
这是个泰国小孩子的故事,他们叽里呱啦的说些没有字幕我们就会明白的话,但仿佛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就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事情。
在影片的最后,当长大的阿捷回到家乡,参加奈娜的婚礼。
当奈娜回过头,她还是那个有着长辫子,红脸颊和大眼睛的小女孩。
对阿捷来说,她永远都是这个长相。
就好像有些东西,其实从来没有遗失过,有些情绪是可以随时被捡起来的,一如往昔。
我亲爱的朋友们,我多想和你们在乡间的小路上骑着单车大声唱歌,无论是无印良品,周华健还是小虎队,都行。
还有我记忆里的你,我多想和你一起坐在钢琴前,再一次四手联弹。
你们不曾让我失望过,我的记忆也未曾辜负。
那些只有友谊,无关爱情的岁月,将永远的定格在那个时空里。
你们的音容都不曾变化分毫,我想放任我抱着对你们的回忆独自老去,我也是情愿的。
童年。
她经过的时候,你想大声叫她的名字。
可是没有。
可是她却听到了,停了下来。
你看到,她的长发不见了。
在狭窄的刘海之后,却再也找不到她的眼神。
那是在你伤害她之后,一夜长大的女孩。
那天晚上,她搬走了。
有些东西,再也无法偿还。
不是说好吗,要一边作伴,一边长大。
还是,成长后慢慢发现,原来都是戏言。
夏季。
他做了一个决定。
之后就是夏天了。
大树开出绯红色的花。
女孩的秘密像雪自半空落下来。
事关未来,对他而言却重不过一段谎言。
因为,这是一个现在。
如果还可以回忆,生命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这是他的决定。
所以他的叙述里多半是命中注定的慨叹。
可是我常常想,那因故作镇定而交叉的双手中握紧的会不会是一丝悔意。
在听到她结婚的讯息,在空旷的马路上,那个无助的告别的年代。
偶然停住的搬家的卡车,在绿灯亮起时绝尘而去。
手里见证了最残酷的玩笑的东西和身边的伙伴。
任凭怎样努力也无法挽留的,是时间。
长大的那一天。
雨季。
借着流丽的潮湿气息,爱情才可以发生。
清晨一个女人草草地涂了口红去看男朋友。
她经过街头,风吹起她衣服下红色的衬里。
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银边。
忽然下起了雨。
少年长大了。
可是年少的爱情里无处不在的女孩一定不能出现。
她不能长大。
不能对承诺发表任何评论。
不能穿起永远无法合身的礼服。
雨季的最后八分钟,他酝酿的一场哭泣并没有如期而至。
因为,一切都没有改变。
她还是那个身高三尺的女孩。
目光明亮,言笑晏晏。
看到他,轻轻的叫他的名字。
雨季过去。
从此再也不能不,长大了。
车会不会停下来,就像大多数影片里那样停车然后皆大欢喜,虽然很俗但也是我期望中的事,等红灯拐弯,一次次貌似要停车但是都没有,从自行车到小胖的卖冰车到奔跑到赤脚,我一直在期待,一直到阿捷弯着身子喘气,当阿捷从口袋里掏出橡皮筋音乐响起时,我知道是奈娜走了,阿捷追不上。
我很惋惜也很遗憾,然而这才是真实的,就像第二天男孩子们在窗子下喊他玩,这又是新的开始了,奈娜只是他的回忆。
片中的主要形象都很立体。
最逗的是黑胖,在球场上咋呼咋呼的喊谁谁谁拦住拦住,喂,你是球员还是教练呐。
他和阿捷正是不打不相识,欺负他最凶,打架一场,却是感情最好。
当吵架后阿捷申请再加入群,黑胖提出三个条件要阿捷证明自己是男子汉,逗死我了当阿捷为了实现第三条件引发和奈娜的感情断裂时,黑胖上来安慰说女人不记仇我爸说女人睡一觉明天醒来就没事,当阿捷追奈娜时胖子为了提速把冰车里的冰全倒河里...男孩们从来不和女孩玩到一起,昨天还欺负女孩,临别了却和阿捷一起追车一起大声喊奈娜等等,一点都不突兀,这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情感,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纯真。
导演着实很棒。
最初的人物写实简介而生动极。
在描写阿捷赖床迟到时只把镜头停留在屋外,仅靠闹铃声,流水声等声音来展示,太特别了。
在追奈娜时,一次次调动起观众感情却不遂其意。
在描绘奈娜时,奈娜的新娘形象先是一个背影,我满心期待想看看成年奈娜的模样,转过来却是奈娜儿童时模样,包括奈娜小时的短发,也只取了匆匆的背影和侧影。
正应了片尾阿捷说的,这个有这长长的双辫子,红红的脸颊,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女孩在记忆中一点也没变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电影结束的那一秒,跃入我脑海的便是这么一句话。
当阿捷看着汽车渐渐远去,从兜里拿出那条长长的皮筋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不舍、后悔,或许还有些遗憾吧。
所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很多时候不过是没有更好的选择罢了。
我只有你一个朋友,我不和你玩,那我和谁玩。
但男孩和女孩的世界终究是截然不同的。
奈娜和阿捷一起看电视,结束时她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而他只是坐在那里,毫无反应。
她似乎总在主导生活的方方面面,叫他一起上学,放学后一起玩什么…其实在两个亲密无间的孩子心里,各自有着相互都琢磨不透的心思。
奈娜总是不满吉扎那个小团体里欺负弱小的行为,而阿捷面对小霸王吉扎一次次的嘲笑,内心是很想融入他们的。
他不能每天都看着奈娜跳皮筋,不能天天陪她玩扮家家。
男孩子就该待在男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喜欢有危险的东西,喜欢挑战自己、挑战别人,就如同吉扎说的“证明你是个男人”。
吉扎说:“我爸说女人生不了隔夜气,第二天肯定就好了。
”可惜他不知道,在每个人青春年少的岁月里,已经开始积累起让人自以为是的倔强。
于是,奈娜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那片保存着她十年童年气息的土地,剪去了长长的辫子,没有给阿捷一个辩解的机会;阿捷其实是有机会开口的,但又是因为什么使他举棋不定,踌躇不前呢?
电影的名字很唬人,童年的记忆里怀揣着那份情感是青涩又单纯的,一切都与爱情无关。
长大成人后再回首往昔,保留在心里都是最初的美好与快乐,就像阿捷一样,那个有着长长的双辫子,红红的脸颊,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女孩,在他的记忆中一点也没有改变过,今后也永远不会改变。
看影片的同时,有些东西会随之从脑海中浮现。
与影片自身的气质相关的是,浮现在脑海中的物质也会随之体现出优劣。
这是一部讲述童年的影片,因此跟随而至的是观者关于童年的回忆。
这也是描述人的最初记忆的影片,观者的记忆也包含在其中。
每个人都有童年,因为人的共性,童年的经历也大同小异。
我们都极有可能遇到一个青梅竹马,与他朝夕相伴而惹别人非议,为逃避这种非议而找尽方法排除与他的关联,最终我们也极有可能会与他分开。
而在这些情节中,最常见的是搬家一幕。
不仅在童年里,即使在一些描写成年感情的影片中也时常出现。
直至听闻对方搬家才能引起自己的悔意与改意,然后奋起直追,或者闷不吭声却紧紧留恋。
所幸的是,这部影片并非狗血剧。
因此没有紧追着汽车不放忽然跌倒在地,却在抬头一刻发现对方已站在身旁的狗血情节。
阿捷从自行车转换至摩托车,再变成奔跑,跑得汗流浃背,鞋子也掉地,但仍旧追不上那辆车。
这一别便是十数年,却是符合现实的设计。
我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始终觉得编剧必定很了解小孩子,因此能将所有配角的特色发挥到位,并令他们的童年极具乐趣。
这里的童年有很多美化,留级生仍能得意洋洋地成为自行车小队队长,时常遭受责打的阿捷惟有一次反驳了母亲却从这以后再没有看见暴力,这些小孩子放学之后往往玩耍至天黑但路上已没有半个行人使得画面如此干净自在,遭坏孩子排斥的阿捷除了找青梅竹马的奈娜之外别无选择竟也找不出除了坏孩子之外的任何一个男生,奈娜如此俊俏可爱几乎无所不能而且有颗善良柔软的心却仍无法原谅阿捷的一推之错并一下剪短了头发,时常成为掏钱者的波的母亲只亮相一瞬间便再无身影,虽为坏孩子的男生们却也不会落井下石反而一个个改观得义气而可爱,诸如此类。
但我承认影片的摄影非常漂亮。
画面大部分是干净的,或者是安静的。
因为摄影,使得片中人物拥有许多令人惊艳的表演。
不可否认的是,我也从这对青梅竹马的身影中挖掘到了自己儿时的情节。
我有一段如男生般喜欢与女生打架的幼儿园时期,那时邻居小男孩时常帮我,因而被女生质问,你想护着她吗。
但很快于小学初期我发现小男孩面对自己时有些异样,于是我在一同去往学校的途中似笑非笑地询问他,你喜欢那个女生吗。
我记得他搬家的时间距离我的10岁生日很近,他准备了一份礼物,但未能接受我的邀请参与我的生日宴席。
后来,完全无来往,即使我们在同一所小学。
只知我们的母亲都会在路上遇见而交谈几句,遂返家来将对方近况传达若干。
我在小时候也常有过家家的戏码,但记得与我演夫妻的永远是隔壁那个女孩子。
那是一个喜欢装扮成男生的女孩子,如今我们也保持着联系。
她对童年的记忆永远清晰并且丰富,她与我每次见面都要将它们说上一说,而我只是微笑着听。
她说如今鲜少有小孩子拥有像我们当初那么快乐的童年。
我不置可否,因为我的记忆实在稀薄。
但却很乐意知晓那段时期的某些片段,如同我已拾回记忆一般。
我喜欢那个有着长长的双辫子,红红的脸颊,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女孩子。
她留在阿捷的记忆里,并且将永远存留。
他看见她幸福地与人成婚,便是已寻回某部分他丢失并破坏过的自己。
影片的主题非常美好:“Want To Tell You,My First Love。
”未能告知对方的却依旧温和的最初的爱。
“我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呢?
”看完电影《小情人》的时候,内心有着惆怅。
似乎电影中的那些情景,离现在的我真的好远好远。
小时候,男孩儿们在空地上踢着足球,而女孩儿们在另一边玩着过家家,跳着橡皮筋——当时的我,又在哪里呢?
好像已经记不清了。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记得的,记得小学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候,夏天一个人偷偷拿着钱去买冷饮,或者是和同班的男生交换当时收集的贴纸,诸如此类。
而如今,我和过去俨然已经隔着一条深不可测的沟壑,我只能眼看着曾经的一幕幕在眼前上演,却怎么也无法触及。
时光飞得很快,四季就像是电影,一帧一帧地就这么过了,再也回不来。
我是真的羡慕阿捷和奈娜一群人。
看着他们在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中,肆意地欢笑和玩乐,好像这个现实的世界于他们而言,是那么的新鲜和简单。
他们身边没有心机和虚伪,有的只是融化得很快的雪糕、红色的单车、空地上的足球、手边的漫画和零食、彩色的橡皮筋……他们可以一群人去吃刨冰,松开双手骑着单车在路上驰骋,玩到很晚才回去。
哪怕到家之后,要面对母亲的唠叨甚至打骂。
他们似乎无所畏惧,只要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闹钟在七点准时响起。
然后呢?
翻个身关掉它,继续自己的美梦。
这部电影很简单,也正是由于这份简单,让我感受到了更美的东西——阿捷和奈娜青梅竹马般懵懂的感情,自行车队伍里六个男孩儿的嬉笑打闹,这种滋味就像是吃到夏天成熟的草莓,酸中带甜,回味无穷。
我真想啊,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中,自由自在地张开双手去拥抱蓝天。
但我不能,这也许就是我惆怅的原因吧。
我只能看着阿捷拿着那辛辛苦苦编制好的橡皮筋,喘着气在马路上流着泪,望着远方奈娜坐着的车,慢慢地驶向远方。
我什么都不能做。
但是,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又是甜蜜的。
《小情人》带给我的,绝非是对曾经的追忆或者是现实的无奈。
更多的,也许是对未来的期待吧。
即便我已经成人,即便未来是不可预知,如果我内心始终保存着这份最初的希冀,我也能像阿捷那样,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那么时间,就请你走得慢些,好吗?
好吗?
像芒果捞一样的甜蜜酸涩的幼齿之爱。
小主角真的好可爱,要是我能亲,一口气能亲晕好几个这样的小可爱。
套路老旧,还是从回忆开启故事,设置各种对照和互文,中间插入感情的巨大变化,最后以分离和遗憾告终,而又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宽慰。
但我还是喜欢happy ending,爱情、亲情的故事我更喜欢大团圆结局,小甜片不需要完全的现实,特别是结尾,若是最后能实现一重反转而有好的结局,那才是技巧所在。
影片刻画得最好的是男孩的各阶段的情感变化,小小孩懵懂的内心心理活动都很好地呈现了出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来展现出孩子面对的各种压力、情感的需求、社会中的自我实现等等,他的挣扎、思考和变化并非直接通过语言,而更多的是通过表演和镜头叙事来实现的,这部影片在整个层面上是极为优秀的。
纯洁的、天真的、简单的小孩间的情感,在性欲出现的之前的情感都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依赖既是纯粹的也是易碎的,只有当依赖被融入更多的情感而得以进一步发展,才能实现基于依赖的超越爱情的亲密关系。
实践证明,只从片名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是非常不明智的。
我曾多次吃过这方面的苦头,被一些花枝招展的名字吸引了去,醒悟时为时已晚。
泰国电影《小情人》倒是个反例。
一看是泰国的,热情先减了几分;再一看片名挺俗,就更不抱希望。
结果这电影看得我时而捧腹,时而流泪。
最后半个小时恶毒的翻译小组没弄上字幕,我楞是兴趣不减地看完了。
有人说很反感作家导演们总拿童年说事儿,我不这么想。
童年的记忆每个人都很珍惜,并且想要表达出来给更多的人看。
多数人从文艺作品中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满足,这是好现象,文艺就是要为大众服务嘛。
回忆童年的电影不太多,近几年印度的《小鞋子》、新加坡的《小孩不笨》、日本的《菊次郎的夏天》等好电影并不能算是童年的回忆,只能算儿童题材。
《小情人》的剧情会让人想起这些影片,如踢足球等场面。
其中的扎吉长得特别像《机器猫》里的胖虎,这位小演员还因此获得了由Golden Supannahong Awards及泰国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男配角。
候孝贤的《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等充满了落寞和忧伤,因为长大了开始懂得思考和痛苦。
而《小情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会让你笑得很舒心,当六个男孩骑着单车在夕阳下唱起快乐的歌,他们的童年如同袋子里的汽水,透明而缤纷。
他们的童年也会有小小的残酷,但这残酷也将转化为日后释然的微笑。
阿捷和奈娜的故事打动着每一位观众,不管这观众是儿童还是成人。
也难怪《小情人》刚一上映就成为2003年泰国卖座冠军片。
在老式卡带机的歌声下,本片以一种追忆的氛围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
题材并无新意,但令人惊讶的是,我居然可以从一部泰国电影里找到自己的童年,或许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关系,无论是街道建筑、居民服饰、日常生活细节还是儿童的游戏,在孩子们所生长的街区我总是能看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椰奶汽水、自行车、橡皮筋、过家家、简陋搭建的足球场……跟随着这部电影,几乎已被我遗忘掉的童年又再现眼前,那些场景是可靠的,但那种感觉在中国的儿童电影里找不到。
说来实在有点难为情,在儿童题材的领域,中国电影从来就没带给人过清新的感觉,《看上去很美》实际上还是在说那些丑陋的大人们的故事,似乎中国的儿童从来都是复杂的、未老先衰的。
最近看过的几部泰国电影都带给了我深刻印象,无论是《小情人》、《大狗民》还是《寻找狗托邦》……没想到他们的电影可以拍得这么乐观,泰国导演凭什么可以玩善良和浪漫?
而且玩得没有一点狐臭味?
除去泰国是个食物充足的热带小国、有充足的阳光和海滩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后来仔细琢磨一下,心想或许还与泰国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信仰体系有关,尤其是在知识份子那里,骨子里处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为善”的思想。
当然,这个理由似乎也不够充分,最近在新闻里看到泰国又在闹政变,几撮人为了自己那点小利闹得全国局势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泰国人的性格还真不怎么压抑,有什么不满就一定要不计后果的表达出来。
我有一个在曼谷留学的朋友,我时常担心她的安全,但她每次都告诉我“外面看起来很乱,但其实很安全”,我不知道是真的安全还是仅仅是因为乐观。
中国人就没那么豪爽了,有什么怨气从来不敢在人家面前说,憋着也不是回事,就只好放电影里委婉地说一说算了。
我相信什么时候在中国电影里看不到阴郁和沉重,什么时候中国人的人性就算是真正解放了。
"对我来说,有一件事情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个有着长长的双辫子,红红的脸颊,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女孩。在我的记忆中一点也没有改变过,今后也永远不会改变。"
情节很有共鸣,但拍的一般,这分数扯淡了
小演员都很可爱,只是没有青梅竹马,早恋什么的看着无感。
看完感觉有写伤感。
还好吧。。男女主角都很好看
1 成年阿捷实在太倒胃口;2 泰国歌曲实在不太好听;3.5
一般般吧,童年就是记忆
没看完,boring
那些年...的小孩子版
可能是老了 纯真不起来
结局是遗憾美?
4/10 放牛班s3收工。
看完很郁闷。。。
到底还是没追上,导演真狠心!!!模仿香港武侠片那段HHP出走了
两个小演员都很可爱胖子小霸王强行拆散鸟小情侣....图谋不轨啊,从此自己开始接送小正太上下学!!!
我承认,很小清新,唉,但是,很明显,跟我不兼容
太可爱了。。小正太 海报不好看 不能说明电影!
我头上也长过虱子......
只看了一点,觉得无聊。。。
关于小时候,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