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不谈铺天盖地对多兰的质疑,抛去多兰,单独看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质量中上乘的电影,三星半四星左右。
当然,给五星的原因肯定还是多兰加成就谈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吧,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朋友妹妹的一个电影要求,让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接了吻,但之后这个吻所带给两个人的感觉,却不仅仅是一个吻那么简单。
拍“吻戏”的场景,这里的构图也很有意思一个吻之后,两个人丝毫都对对方有了超出朋友的感情,马克西姆一次次的在马蒂亚斯面前紧张,不知所措,而这一切也跟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明显。
厨房的亲吻
多兰好受!
马克西姆扣下给马蒂亚斯的介绍信,希望能留住他。
马蒂亚斯发现小时候的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早已深到本人都没有察觉到底有多深的程度。
我爱兰兰脱离电影来讲一些。
你看清你自己了吗?
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过了好久才发现对对方的爱,才真正的看清了自己的感情,你呢?
你花了多久呢?
你看清了吗?
我们总是在隐藏着一些东西,对某人的感情也好,一次谎言也好,说大了甚至性取向也好。
其实,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人生在世,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什么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谎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宁静,真实才能帮你度过一生。
面对真实的自己吧,看清真正的你,做自己就是最棒的。
他和他相遇。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又不止于好朋友那么简单。
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电影《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的一个起点。
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尴尬,僵硬的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
这正是两人打开心扉的好时机。
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说得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他们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的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
彼此之间的心事,悠长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眼神流动,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
一如马克西姆额头上的鲜血莫名其妙的流淌,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的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
它旨在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马克西姆在片中是让人心疼的。
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大多数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咬着自己的手指,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
马蒂亚斯的父亲会为马克西姆写一封介绍信。
信早已经写成,转交给了马蒂亚斯,只是马蒂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手里,因为他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不会给两人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
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彼此的情绪,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了可有可无的痕迹。
这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这盆栽是马克西姆,马克走了,马蒂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电影后面出现那个图画:两人在7岁时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
或许那个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人不由己的生活不悦。
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
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外的我们知晓。
通过暴风雨外的窗户看两个男人亲热是浪漫的,也是忧愁的。
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
他们依然是好朋友。
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
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他们聊天说笑玩游戏,用不完的精力。
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的云,终日在空中漂浮。
他们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躁动。
青春之气在他们身上环绕,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
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导演旨在营造一直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合理,真切和自然。
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他们宛如一帮大儿童,在搅闹着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这更像一部关乎友谊是什么的电影。
多兰不耐其烦的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
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片中的那些男孩们,他们好像都长不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是多么一群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会是一辈子好朋友。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老实说,观影感受并不好,像一瓶苦酒,口感又涩,味道还一直停留在舌间不肯消去。
首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展现的是两个人各自的生活,这就让人看着非常揪心,心里纠结为啥两人不能好好见面谈谈呢。
Matthias的生活是循规蹈矩的,有事业需要在职场安分守己,有女友有对方家长需要考虑终身大事不能做出格的事,所以就一直束缚着自己,把对Maxime的情感当做“友情”,无视那些即将翻腾起的内心波浪,但随着Maxime的离别宣言,以及被恶搞的那个吻之后,就再也收不住对Maxime的思念,即使再怎么装作不在意,也常常在人前想到失神,甚至克制着自己不想和Maxime,怕一不小心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所以就越在意,就连女友普通地让他去送别Maxime,他也要硬扯到那个吻,就这样多次在死党和女友面前失态。
于是就越看越糟心。
而Maxime这边就是一直在收拾母亲的烂摊子,像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一样摊上一个这么不省心的母亲,被家暴还只能忍气吞声,母亲偶尔露出的温馨只是为了讨钱。
家庭对于Maxime已经没有温暖可言。
而且影片笔墨太过着重于母子矛盾了,让人感觉完全看不出Maxime对Matthias的情感,也看不出对青梅竹马的挂念。
【一度怀疑只是Matthias只是单相思,但二看还是看出点蛛丝马迹,只是太浅了。
】总之,除了一开头【甚至画面被切】的吻,就看不到发糖的部分,把两个人的生活拆开,看着真的很煎熬。
【吻】影片一共提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很久以前的,始于一次大学毕业聚会,当时二人喝多了,就糊里糊涂亲热上了,看似没有过多着墨,其实早就在二人间和死党间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就是影片开头被众人恶搞的那次。
Maxime倒没有什么,倒是Matthias开始慌张起来,他记得上次接吻的感觉,明显翻腾出了其他不同于友情的感觉,所以他顾忌,找理由拒绝,抗拒在死党面前接吻,而后这个“犯罪证据”作为短片保留到了女友的家庭聚会,他顾忌众人对他的看法,像是害怕出柜后的种种后果,但其实周围的人对这个吻并没有什么看法,他却再也无法舍弃对Maxime的感情了。
第三次发生在告别聚会,经过两个星期的发酵,Matthias再也无法克制对Maxime的爱了,雨中,他们在杂物室中热情,然而进行到一半,Matthias胆怯了,他逃离了那个人,又回到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中。
【所以看着才那么气人啊】【结尾】我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
它属于不明确的结局。
它是去是留?
它既可以是两个人一起走也可以只是送别。
所以它收不住对于看了两个小时的我的纠结的心。
Maxime为什么要离开?
倒不如说母子矛盾是主因,其实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动的,因为Matt一直把Maxime的推荐信扣留着。
【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就当是发发牢骚吧。
】
紅與藍的對比熱情與冷靜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逐漸走向失控.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幕上播出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相似卻又不太相同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的描摹中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示著熱情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Matt的內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才會出現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係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儲物間的那一吻似乎讓兩人關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片中Kevin說:「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直到其中一人清醒」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被打破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既模糊 又清晰.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畫作上的麥麥農場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聯但或許農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純粹 簡單 自然
看完《我杀了我妈妈》后看的这部。
两部里面的主角的家庭生活都挺难的,缺乏安全感、缺乏爱。
个人认为,这部并不是想说男同如何如何。
马克西和马蒂直接的情感在我看来,只是影片中众多情感中的一种。
其实整部电影都围绕马克西展开。
马克西境遇挺糟糕的,他妈妈是真的很会伤人。
不知道马克西爸爸在哪儿,不过他一定是缺乏父爱的。
从他妈妈所说,可以知道马克西从小一定受过许多欺负。
儿时保护他的应该就是妈妈和马蒂吧。
现在,他妈妈没有能力照顾他甚至还会失去理智打骂他。
马蒂也因为一场电影的事,故意与自己疏远。
马克西就是在各种糟糕境遇中来回逃离,寻找避风港。
但是无论什么境遇,都是在地狱和天堂之间不停转换。
就像一个轮盘。
母爱,友情,爱情,梦想,现实……这些名词看上去是褒义,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被美好鞭打,又被糟糕慰藉。
虽说是新片,毕竟我只看了两部,也说不出新在哪里。
不过我认为多兰应该会坚持走着那条路:不故意刻画同性恋,因为那本来就是正常不过的事。
他把同性恋揉进爱情亲情里,揉进看似拉拉杂杂的争吵里。
你会看着就明白。
多兰其实是从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各种经历的刻画,展现一个同志。
这样的角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希望理解方向是对的哈哈。
总之,这部我还是挺喜欢的,但是有些情节太拖沓,也没什么意思。
在题材上能看出多兰的自我创新,但与母亲的家庭线上比较重复之前的思维,但文本的呈现方式即形式也是影片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我很惊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视觉效果乃至带给我的各种感官印象都极其出色。
不只是爱情,这也是很好的处理,本篇没有涉及,也许有时间会聊几句。
①配乐本片的配乐是绝对的亮点之一,量不多,也不聒噪,但每一首都与剪辑以及电影节奏紧密相连,实现几个场景的动态衔接与跳转,不突兀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观感的能动调控。
②镜头又以下这么四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会连带着镜头语言分析谈一谈我的想法:㈠马蒂妹妹的短片作业拍摄时,二人不自然地转向彼此,而第一个吻被看似无情地切断。
关于二人关系亲密与否的疑问本来被寄托在这场戏中,干净的剪切绝非偶然,在使观众“失望”的同时也为后期观看体验提供更强烈的引索。
这时开始,接吻戏从现在的影像属性到后期转变为马蒂一切精神起伏的来源,一个转化的过程贯穿全篇,既道明了事件原由又缓慢解决了困惑。
可谓“弃小得大”。
㈡马蒂游泳“迷路”的镜头。
运用了对视觉冲击很大的跟拍方式,,企图用“运动与伴随”实现角色与观众进入封闭梦境,对马蒂来说,这也是他逃避自己无法求解与马克西关系的一种方式,就像所有在感情生活中迷茫的人一样,影片没有企图塑造“同志特殊性”,把追求真正的自我拍好才成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多兰做得很好,至少比很多刻板的同志片精准且细致。
㈢“偷窥”镜头开“后窗”。
在暗处拍摄规则亮处的视觉体验很奇特,影片出现了许多次,马蒂与马克西合站的窗口,二人感情宣泄时伴随雨点落下的厨房侧窗,后者伴随这类似偷窥性质的深、浅焦镜头,与二人小心试探的心情相衬,观众跟着镜头也有一种对窥欲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接吻镜头的视觉空白。
㈣摇镜头。
与㈢是同时段发生的,当马蒂百般寻找到马克西所在的那间房是,镜头没有给到马克西,但通过马蒂的反应:小动作、偷瞄、倚在门上、偷笑,我们可以猜出马克西就在这里,随后一个摇镜头看到了坐在桌子上的马克西,由于之前给过观众心理预期,气氛烘托到位,两人关系的急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想陪你过这个周末,下个周末,每个周末。
希望看到多兰更多作品,青年导演(还是想这么叫)肩上的担子,说实话真的不轻。
on a stormy night everything is quietrain as it rains i see faces of so many colorsand this burden i tie my life withtook me into the oceanbecause 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ever again
事情是这样的。
第一次看此导演的作品在2020年一、二月左右,片名是《我杀了我妈妈》。
第二部是此片。
总共看过两部也不太能了解导演的作品风格,但看完杀妈之后明白的一点是:“应该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这都无所谓,重点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看片之前就已经在社交网络上频繁被迫接触,以至于此前导演本人在我脑中的定位其实是,网红?
some gay-related 到处追靓仔粉头?
尽管你没有关注他,由于活动轨迹的相似性,他的各种动态常常高频度的被推荐。
于是几年来,你忽视着这样一个网红Gay,直到有一天终于看到别的导演推荐了杀妈。
甚至这部双马传的预告都划过无数次了,因为觉得不知道在讲什么看上去无趣又一次划过。
所以其实这两部片,看的过程都有些微妙。
好像演员参加太多综艺会影响他以后表演呈现一样,对我来说有种真人秀延伸到电影里的冰糖雪梨炖老坛酸菜面感。
杀妈还好,毕竟十几年前的影片了,导演兼主演他本人在片中的造型,跟我所看到的社交profile还是有变化的,基本不太出戏。
双马传就不行了,全程只觉得他在演他自己,甚至一度有些尴尬(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杀妈的观影过程不痛苦,看完就忘了。
只记得他和他妈在吵架。
它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在我看来也并不青春。
虽然片中的主角(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16岁的高中生,但其展现的并非青春期高中生的叛逆迷茫和家庭关系,我看到的是异常独立的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讨论任何一段不知为何不能长久却无法放弃的感情一样。
父母和子女间本被推崇的秩序被弱化,它讨论的是一个有关“连结”的无解命题,不会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和所谓的成长成熟而消失。
所以十几年后,他还在和那个妈吵架。
甚至连吵架都变得无趣。
不过这次重点不讲妈和吵架。
讲的是导演兼编剧兼服装造型兼主演兰的耽美故事。
放弃挣扎接受他在演他自己的事实后,这个片看起来很轻松。
全程异常平静的看完了。
仿佛从喧嚣的尘世中获得了遁入空门的宁静两小时。
我很感激。
整个情节耽美在,无处不体现着幼驯染、游戏、打赌、起哄、替身、假戏真做、点到为止,这些日式BL的经典元素。
看完之后以为,马特(Matt)是在影片开头就把马斯(Max)的推荐信给藏起来了。
最晚也得是在马斯说“我圣诞不回来了”后。
马特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紧张(不知是人物设定还是演员表演的问题),整个人全程一副绷在弦上要射的箭一样。
一不小心就要射入直肠。
紧张代表隐藏。
双马和那群友聚在一起,有条友让马斯也抽大烟,所有人都还没说什么,马特先急了。
这里就看得我非常奇怪。
毕竟这时候还不知道马斯他妈吸过毒。
心想你也管太宽了吧你又不是他妈这么凶巴巴着急忙慌像有人要害他一样。
然后他们就要亲嘴了。
问双马“你们亲过吗?
”的哥们儿 ,真的很抢镜。
他有什么毛病,一副阎王拷问许仙白娘子的姿态。
其中一马说:洗碗的时候?
没有吧?
真是灵性的回复。
也就是说不洗碗的时候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没有亲嘴气氛已经很奇怪了,他们早在湖边排排坐的时候谁看了不说已婚多年。
双马那群友,放在BL日漫里,也是少见的全能型助攻。
不但见证高中亲嘴事件,还津津有味回忆并替当事人想词:难不成见人就说哎呀我跟马斯亲了个嘴永生难忘啊哈哈哈哈哈哈。
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根据影片的倒计时字幕和官方梗概,大约推断Matt藏信的时间点发生在戏中戏亲嘴之后。
这样会令亲嘴环节成为剧情触发点,同时又好像削弱了人物暗涌的情绪,很BL日漫,不那么法语。
马特亲完后睡不着游了一首歌的时间,游得思路瘫痪。
我看着都替他累,都喜欢得要死了,他自己还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
女朋友叫他去聚会,也是为他好,人走了你还见得着?
这马特倒好,他自己脑内的剧情还停留在那晚拍片亲嘴有完没完。
女朋友万脸懵逼估计以为他工作陪客压力大,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开车一送,把自己男朋友送到了别人怀里。
兰说,影片的结局原本是两个人在同一辆车里,但是这个暗示他们在一起的效果太明显,所以改成了现在看到的版本,觉得还是用这种开放式结局比较好。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在一起,但他们一定还是朋友。
不是吧,兰?
结尾都HE成那样了还开放呢?
那个马特,以前只是在马斯看不见的地方看着马斯(无论真假)就笑,现在都笑到人家面前去了,这种火箭发射式进展还不叫HE?
亲亲抱抱举高高才HE?
我迄今为止看过的gay片里,两位主角在影片开场和结尾都同时出现的,有且仅有兰的这部双马传。
这还不够HE?
那天晚上马特拿着酒瓶进了杂物间反手就是一个锁门,是想进去跟马斯做朋友??
做一酒瓶子哐哐砸脑门上的朋友??
我骂你了你打我吧打死不还手的朋友??
人马斯也没求他,进去就是抱着人家又摸又亲。
自己骂的墨水脸自己亲。
这是要做哪门子朋友啊我的青天大老爷。
没有杂物间情节继续做朋友倒还有可能。
来都来了。
我们不知道他们会在哪里干,但他们一定会干。
虽然这片讲的不是他和他妈,但其实也是他和他妈。
所有人都是他的妈,母爱光环围绕着他。
除了亲妈。
妈宝男魁北克宣传大使杜兰紫薇儿。
那个卷毛小哥,一号小妈了。
真的,谁不想要这样的妈。
马斯在散伙饭桌上还在吃手指,卷毛哥一手就给打下去了。
这么妈的操作都给我看呆了。
马特骂马斯墨水脸后,卷毛哥推了马特一下,最后还踹了一脚,这两下里至少有一下是替马斯打的吧。
最后马斯要走,卷毛哥说“我去买咖啡然后我们去机场”。
哭了。
妈也说不出来这种话。
卷毛哥这纯真浓烈无与伦比的母爱。
还有马斯被亲妈把脑门砸了个洞,又是上药又是给换衣服的巨乳小姐姐,有求必应温柔如童话里的妈。
就不用说其他阿姨antie各种路人了。
但凡是个人,没有不母爱马斯的。
包括那个公车上神情猥琐的青年,公车上那个借肩膀的小男孩。
之前我还不懂,等个红绿灯而已,为什么punk-rock(?)路人也要盯着看他。
人家可能只是在想:嗨,做儿子吗?
我当妈。
可惜哈里斯扮演的视察官员没有机会见到马斯,否则又有一员猛将加入妈团豪华套餐。
他虽然当妈不成,但这个角色绝对有存在的必要。
只不过谁来演都无所谓。
【哈里斯见了兰不知有没有来一句“我从小看你电影长大的”。
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就是给马特见马斯的过程增加麻烦和借口。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马特的个人线会失去多少戏剧冲突,还会牵连马特和母亲与女友之间的情节减弱。
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马特认清自我。
这个视察员即将下线前的一连串表现,虽然诡异,但绝对是在把马特往马斯那里推,双重意义上。
马斯此时站在夜灯闪烁的大街上,抬头看到楼里又笑又跳的妈妈和哥哥,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幸福快乐是你们的,我不配拥有。
“如果她不是我妈,也许我们会相处得很好”和“如果她不是我妈,她应该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是同一个意思。
他只是在和“妈”这个title吵架。
也只是在乞求与这个title的连结。
期望带着这个title的人也像别的妈一样爱他,但title只是title,不一定得要求自己给title注入情感。
就像好的父母不一定是好的夫妻,独立的个体要产生情感连结本就不易。
只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理想化自己的父母”,父母子女互爱被当作天经地义,但大家都只是普通的毫不相关的人。
尤其有些父母还不值得被理想化。
可是对马斯来说,要面对这样一个妈不爱我我不爱妈的事实,太残忍了。
毕竟没人敢轻易直视没妈的人生。
也许对兰本人来说也是如此。
否则他也不会十年如一日的在电影里一遍遍杀妈。
之前我也有想,哪天他的电影里没有妈了,才是真正的杀妈,这样才可能有肉眼可见的进步吧。
(话说为什么要求别人要有进步?
)后来我想,如果真的没有了,那做电影是为了什么。
或者他已经超脱了?
每次看到有人喷兰的执导能力,喷他出道即高光,喷他屡上坎城却毫无进展,我就替他委屈和愤怒,难道他的演技就不配被喷吗?
嗯?
我的兰?
(我爱他)可以说,全片令我觉得兰还有演技的只有那一个望楼时刻。
他是真的对“妈”这个概念充满执著才会真情流露。
其他部分都是在用演技证明他是一个导演。
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别的基作大片里看到被其他导演调教的主演兰。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说服力不强却很占分量的情节安排。
比如那幅七岁留到现在的画,“恰好留着”的成分总是看起来比"特意保存"要大。
自幼认识至今仍有联系的朋友互相有对方几件幼年痕迹再正常不过,实在犯不着眼泪汪汪。
他看上去也并非因要离开而触物伤情,因为你兰演出来的是“为什么还留着几十年前的东西啊kuso?
”的惊喜感动心酸。
还有那封被拦截的推荐信,马特他本人根本没看到/没收到的可能性也实在太大了。
邮件直接进入垃圾箱,清空垃圾箱,多邮件全部已读等都是高概率事件,但你兰想法就比较复古,只有“马特肯定是看到了并且故意压下来不转发”,把自己感动得不能好了。
如果背景在以纸质信件传输信息的年代,可信度就高很多并且会产生在马特那里发现信这种可见可触的“证据”,这样你嗷嗷哭我都没意见。
但同时脚本复杂度翻倍,对编剧可能不太友好。
杂物间那段,所有人都在感叹火辣浪漫的时候我在想,他是怎么上去的。
马特脱了裤子就跑,马斯没有追出去除了情节发展和人物设定不允许外,那个台子也太高了,兰起码得踩个小板凳或者被谁抱下来。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看起来轻松在于,为我打开了一条“多人聚集的茶馆环境也是有爱的”新思路。
可以说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人丁单薄才是福”的理念。
某个瞬间甚至还产生了“和很多认识的人聚在一起吵成那个分家产样好像也挺开心”的畸形想法。
可以认定,这些令人产生正向思考的内容,应该都来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切真感悟。
比任何一个激烈设计的戏剧冲突都要直击人心。
如果说这个片有什么意难平的话,难平在我无法像片中主角一样拥有那么多亲切的爱我的如母的挚友。
在电影都是拼余味这个环节里,《双马传》的余味对我来说远比《杀妈》要长。
后者于我毫无余味可言。
我甚至无法对所有专业非专业人士都津津乐道的painting sex(?
)产生任何情绪反馈。
整部影片仿佛从未存在,我只是听人说过。
这可能是由于杀妈里只有一位妈,而双马里都是妈吧。
“人最大的噩梦就是敌人是你的家人”。
妈无所谓,爱最重要。
最后有两处没懂的情节。
一是湖边马特在马斯眼前比个框说了句,"are you ready for your close-up?" 二,是马特跟视察员说的最后一句话,问他叫什么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
四个月前写了一千字的观后感,前几天内容丢失,心态崩了,有点啰嗦。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非常简单,正如片名一样,两个人,两条线。
两条线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三次短暂的交汇,对应着两人感情逐步递进,其他时间则是对马克思(马克西姆)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马蒂(马蒂亚斯)难以自持的暧昧情愫的描写。
一开始,马克思只是想帮忙,马蒂打赌输了,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拍影片的主角,镜头前假装一吻如洪水猛兽般开启了两人长达两小时的若即若离。
高潮出现在马克思去澳大利亚的临行派对上,两人第二次相遇,狭小的储物间里压抑的两个人坦诚相见,忘乎所以,然而仍旧发乎情止于礼。
最后,马克思出发前,他打开门,马蒂站在门前的马路上,不知是来送别还是来挽留,两人相视而笑,影片戛然而止。
LGBT和母子不睦的题材;手持不知所云的mv式模糊空镜;几个人密集对话突然扯着嗓子大笑的场景,多兰导演在本片中再一次集齐了以上所有元素,处在创作黄金年龄的他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但个人觉得本片仍是他仅次于《妈咪》的好作品。
首先以上所有元素在片中都有所收敛,让人审美疲劳但是还不至于惹人厌恶。
其次故事流畅,遥想当年《我杀了我妈妈》的尖刻和生硬,实在是对那部喜欢不起来,但有了《妈咪》这个高峰,这部叙述的流畅仍然在多兰的水准之内,并无突破。
再就是氛围营造了,聚会前的两辆车在路边相遇那场戏,暗恋的人就在身边,马蒂还得装做不在乎,明明渴望相见,但见面了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此时的手持摄影和镜头前的遮挡以及演员举重若轻的眼神非常好的烘托这种暧昧的氛围。
还有两人聚会上那场激情戏,门外人们的狂欢,逼仄的房间,温暖的灯光,窗上挂着的蒙蒙的雨布,从里面反锁的门,没人会怀疑两人的突然失踪,而这个犹如暴风雨里绝对安全的避风港为两人正视自己的欲望创造了绝佳条件。
不过,氛围营造一直是多兰的强项,多年前的那部《汤姆的农村旅行》,情节已全忘,但它的诡异在我的记忆中和这部影片画上了等号。
想见你,但不能让人知道
额。。。。
这部电影有个不得不说的点是,导演很明显的按照两条线来叙事,两条线索对应着不同的阶层,而电影表现手法都在为此服务,马蒂家境优渥,演员高大整洁,西装笔挺,受过高等教育,出入高级写字楼,法语英语自由转换,在几场独角戏中,镜头干净有质感,配乐也是流畅的钢琴曲。
而马克思是完全相反的状况,多兰本身并不高,这次又在脸上涂了红色胎记,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没有工作,衣服破旧,还要应付脾气暴躁的老妈,他去澳大利亚几乎是在躲避和逃离。
两个主角对应两种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表现身份地位差距给两人关系划出的鸿沟,但也给电影带来了明显的割裂感。
马克思衣领上的破口对这段感情,两主角的态度也是明晰的,马克思无敢奢望,马蒂压抑欲望。
导演对马克思的描写乏善可陈,相反马蒂的那条线拍得相当有意思,马克思在马蒂妈妈家发现的那幅马蒂小时候的画的画和开头对话中提到高中时候的吻,说明两人早已互相爱慕,只是随着身份阶层的差距,马蒂一直压抑(还交了女朋友)直到自己忘记这种感觉,而镜头前的那个吻把他重新唤醒。
导演只是截取约十几天的故事线,之前的故事或一笔带过,或藏在镜头语言中。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可取之处是,导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两个主角的生存境况,这成了补充情节的画外音和余韵,这种余韵结合导演给的足够的空镜酝酿情绪,让情节显得流畅而可信,因此好看,但多兰还是没有突破,《妈咪》中他也是这么干的。
5分,中间1小时在干嘛?110
2.5 (亲儿子不能总是惯着啊,真的长不大了)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很久没看多兰的电影,这部因为字幕原因迟迟没有观看,今日总算观影成功,多兰的电影命题总是逃脱不了与母亲的关系,两个男性的感觉有种成人版《亲密》的感觉,因为拍电影而产生的矛盾,在热闹散场后的一吻,朦胧,湿热,窗边透出的人影,压抑,欲语还羞,结局戛然而止,徒留伤感。评分:7.5/10。
3.5 卡司里最喜欢Harris Dickinson,何不与男主来出“只爱陌生人”,手掌摩挲抚过他的后颈。吵吵闹闹的聚会湿漉漉的夜里,冲动不敢过分眷恋的吻,还是得强迫自己停下解开拉链的手。多兰向往的亲密多好解答,若即若离间的两全,是男性压抑的温情一面的表达。比他前两部汇聚明星的片子,讨人喜欢许多
吻戏拍得太绝了!!!
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得由你自行决定!
冲突设计彻底郭敬明化,“逃离”成了全片的中心,反相化角色设计和母子矛盾的重复,虽然缺有灵气,但还能看到初始多兰时期镜头下的一丝细腻。《上帝之国》里的一点点甜、《断背山》里的一点点虐能在不打乱一切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吻手的scene真是堪称绝美了
一个吻究竟在逼迫着谁?相较于爱情,母子关系一直被多兰摆在更重要的创作位置。这种羁绊,也着实投射到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这两个角色之上。彼此不经意的逼迫,弹拨着妄图假寐的悸动之心。尽管细节上略有粗糙,但情感的真挚假不了。
是最爱的多兰之一,算是集大成吧,越来越娴熟也越来越会拍小年轻了,招架不住这细腻婉转的一击,所有的散漫焦虑都是生活。【2020十佳No.3】
稍嫌零散
多兰完全又跳回了自己的comfort zone,而且是讲这么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不是我们太苛刻,是多兰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MV美学逐步收敛、内化之后越来越细腻、动人的多兰,车辆驶过马路时左右拐动的白色分道线、办公室被搬走的植被留下散落的沙土、说完天气转凉不久后窗外飘下的落叶,仍能以轻轻摇晃的特写镜头收摄我们的目光。
据简介,多兰的母亲是位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多兰的创作母题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令人好奇。昨天看了他的首作,今天看了他最近的作品,就,还是那样感觉没多大变,可能稍微温和了一点。还是说,可以看出多兰的确对拍摄、编剧等有着一定的过人之处,但我真不喜欢他那种躁动的像是骂不尽的脏话的镜头了,太混乱了,心浮气躁的感觉,过于失控碎片。
魁北克郭敬明又怎样,一切都很浅薄,一切都是深情。承认他是天才没那么难。
再拿奖天理难容
2.5 仅比只是世界尽头好一点吧,多兰把变换画幅的小聪明多打磨一下台词也许能好看一点,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忍着烦躁的情绪听演员喊那些毫无趣味的台词,升格已经不够多兰用了,降格都上了,实力让片子看起来更像MV了,另外办公室盆栽这种符号真的好low
虽然哭了但是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9102年了还在讲自我性向认知和挣扎,没有生活的阅历、环境的阻力、时间的跨度却还要硬拗悲伤,戏剧冲突都在表面,剧作和表演也有问题,特别是和阿莫多瓦一比相形见绌。但爱情真好啊,一个炽烈的吻将一切定格,这一幕想一直重复看下去。
很多细节氛围和群戏很动人,然而故事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