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阿古斯丁·阿莫多瓦,Miguel Almodóvar,Pablo Almodóvar,Diego Pajuelo,Carlos García Cambero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简介:一个女人在电话中得知,相爱五年的情人将于第二天与另一个女人结婚,于是她陷入了极度抑郁。详细 >
不喜欢阿莫多瓦这部电影的形式,独白展示的是文本,而不是视觉。
【CraveTV】失望。
2.5,Swilda的戏剧功底深厚,色彩调度、室内软装引人入胜,然而最终的燃烧比较单薄。
舞台剧感十足,拍火焰好美😍
彷如話劇的獨角戲
一种典型的“以碎片构建的、依据触觉价值而构建的空间”。全片所有场景的衔接均被割裂——房屋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以及房屋内部结构被架空,并且大块面鲜红色调呈现出一种强大的情感吸纳特质。因此本片中的家宅物理空间由于失去了日常的确定性功能、脱离了基本的人文坐标系与三维坐标系而被解域化(framentation),德勒兹口中的“任意空间”得以生成,一种带有纯粹生命张力、苦痛与隐忍的“纯粹性质”在这一空间中弥漫与延宕。现在看来阿莫多瓦亦是利用色彩提取“任意空间”以获得“纯粹情感”的大师。
视觉不错,内容没看懂
Couldn’t relate
抽象版的致命女人。独角戏太绝了。
强烈的颜色对比和寓意,歇斯底里的死而复生,凝缩在舞台剧的观感中。
说实话没看出什么地方好,只是家居还是很有特色,下次家装可以借鉴一下,特别是那张卧着的裸女,有机会画一张。记得看过阿莫多瓦一些片子,颜色耀眼的搭配,印象深刻。不敢盲目恭维,也不好附庸风雅,只觉得30分钟片长已到了我的极限,再多一点就要换台了……
简直是个灾难……不知道为什么选择这种手法改编这样一部原本几乎完全是依靠言语本身和演员的表演细节去表达的一个作品,现在不断切换的镜头、刻意创造的色彩乌糟的布景,恣意地引导视线随着大红玻璃摆件满屏乱飘,让人不停地被打破,根本无法连续地去听台词了——这当然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但用这样的手法改编一个语言的作品有什么意义?镜头旋转,蒂尔达长段台词的时候,真希望背后的布景全部消失。啊,差点忘了,每次出现产品特写的时候,都让人产生一种这是个广告片的错觉,还有香奈儿这个包那个包,不知道这是不是某种对物质时代的呈现,或者只是导演喜欢香奈儿包包吧。末尾最动人的“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竟然没了,不过鉴于整个改编和原作也没什么大关系,所以也无妨了……
蒂尔达·斯文顿一人撑起的片子,结尾好一把大火
第一次因为剧作本身相对薄弱注意到阿莫多瓦的空间审美
她的身边堆满了华美的物件,墙壁、桌椅、地板、床单、灯具、沙发、咖啡杯,等等、等等,物件越华美越衬得她脸色苍白、苍老。 只剩下声音。开篇介绍失恋前情的独白和商店购买斧头的对话,她的声音也是苍白的;但是一等到他的电话进来,她的声音马上就变得流畅,像奔腾的河流,奔涌着欣喜、悲伤、绝望、决绝——“是我在尽情燃烧,我的爱人。”(购买斧头那场戏偏离了整个虚构的场景,可以剪掉)
狗子太可爱了
就像蒂尔达·斯文顿用尽全力阻止我参观一场家博会未果,只好放了把火。
阿莫多瓦这大叔受什么打击了,这是,女王又是受什么打击了。。。
改编自 让·科克托的话剧,阿莫多瓦可能尽力了,又可能并不敢进行太过的实验,于是乎,只能说,正常。
疫情下阿莫多瓦的独居自白,斯文顿的剧本朗读课。舞台置景介入电影空间,结构后产生了解构的“眩晕”。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喜欢阿莫多瓦这部电影的形式,独白展示的是文本,而不是视觉。
【CraveTV】失望。
2.5,Swilda的戏剧功底深厚,色彩调度、室内软装引人入胜,然而最终的燃烧比较单薄。
舞台剧感十足,拍火焰好美😍
彷如話劇的獨角戲
一种典型的“以碎片构建的、依据触觉价值而构建的空间”。全片所有场景的衔接均被割裂——房屋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以及房屋内部结构被架空,并且大块面鲜红色调呈现出一种强大的情感吸纳特质。因此本片中的家宅物理空间由于失去了日常的确定性功能、脱离了基本的人文坐标系与三维坐标系而被解域化(framentation),德勒兹口中的“任意空间”得以生成,一种带有纯粹生命张力、苦痛与隐忍的“纯粹性质”在这一空间中弥漫与延宕。现在看来阿莫多瓦亦是利用色彩提取“任意空间”以获得“纯粹情感”的大师。
视觉不错,内容没看懂
Couldn’t relate
抽象版的致命女人。独角戏太绝了。
强烈的颜色对比和寓意,歇斯底里的死而复生,凝缩在舞台剧的观感中。
说实话没看出什么地方好,只是家居还是很有特色,下次家装可以借鉴一下,特别是那张卧着的裸女,有机会画一张。记得看过阿莫多瓦一些片子,颜色耀眼的搭配,印象深刻。不敢盲目恭维,也不好附庸风雅,只觉得30分钟片长已到了我的极限,再多一点就要换台了……
简直是个灾难……不知道为什么选择这种手法改编这样一部原本几乎完全是依靠言语本身和演员的表演细节去表达的一个作品,现在不断切换的镜头、刻意创造的色彩乌糟的布景,恣意地引导视线随着大红玻璃摆件满屏乱飘,让人不停地被打破,根本无法连续地去听台词了——这当然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但用这样的手法改编一个语言的作品有什么意义?镜头旋转,蒂尔达长段台词的时候,真希望背后的布景全部消失。啊,差点忘了,每次出现产品特写的时候,都让人产生一种这是个广告片的错觉,还有香奈儿这个包那个包,不知道这是不是某种对物质时代的呈现,或者只是导演喜欢香奈儿包包吧。末尾最动人的“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竟然没了,不过鉴于整个改编和原作也没什么大关系,所以也无妨了……
蒂尔达·斯文顿一人撑起的片子,结尾好一把大火
第一次因为剧作本身相对薄弱注意到阿莫多瓦的空间审美
她的身边堆满了华美的物件,墙壁、桌椅、地板、床单、灯具、沙发、咖啡杯,等等、等等,物件越华美越衬得她脸色苍白、苍老。 只剩下声音。开篇介绍失恋前情的独白和商店购买斧头的对话,她的声音也是苍白的;但是一等到他的电话进来,她的声音马上就变得流畅,像奔腾的河流,奔涌着欣喜、悲伤、绝望、决绝——“是我在尽情燃烧,我的爱人。”(购买斧头那场戏偏离了整个虚构的场景,可以剪掉)
狗子太可爱了
就像蒂尔达·斯文顿用尽全力阻止我参观一场家博会未果,只好放了把火。
阿莫多瓦这大叔受什么打击了,这是,女王又是受什么打击了。。。
改编自 让·科克托的话剧,阿莫多瓦可能尽力了,又可能并不敢进行太过的实验,于是乎,只能说,正常。
疫情下阿莫多瓦的独居自白,斯文顿的剧本朗读课。舞台置景介入电影空间,结构后产生了解构的“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