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志汉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简介:一具冰冷的遗体,在医学院的解剖课中,默默的和一群医学院学生,走过一学期艰巨的学习,陪伴他们穿越成为医生的成年礼。在台湾捐赠遗体做为解剖课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在极度重视亡者身体安葬的亚洲,贡献自己的身体需要面对亲人的不舍,获得深厚的了解与支持。这样贡献的心意,将带给家人以及医学院师生什么样的改变?即使..详细 >
在面对国人忌讳的生死问题前,是一次有关生死与人的哲学探讨,也是一次有关生死的科普教育。题材很大,具体表现,立意深刻。「看淡生死其实很难,看的再淡,在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时,还是会不敢、不忍。」
很棒!
第一次看「大体老师」题材的纪录片,关于生死也有了更多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导演陈志汉今天也来现场交流,跟他了解了一些幕后的信息。拍的很好,剪的也好,震撼人心。可以对导演多一些期待,有实力拍出更多有意思的电影。
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捐献器官这种事情,可能在脑海里只停留个三五秒钟,感慨一句,他(她)真的很伟大,或者生命真的很脆弱。然而,当纪录片的镜头面对的是捐赠者的家人,那种骨肉亲情,实实在在的拍打着自己。人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生而为人,死得其所。
🤍2020年3月30日 凌晨两点,她,往生了🤍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大体老师,以无言来授课,以肉身为教材。死亡真的是太大太难过的课题。
完全無法平靜
整体还可以。喜欢那段解剖进行时和她老公游泳的镜头剪在一起的镜头,两「赤身裸体」的人在那一刻相遇了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看了15分钟版,意犹未尽,想看上映版
一個關於告別的紀錄片
哭惨了,这一部会永远记得。
极佳的选题,令人尊敬的系统,只有在离别后才能成长的人。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之前看一本医学生写的书,她说每次解刨课前,都会给大体老师鞠躬,感谢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科学研究,当镜头聚焦到这些沉默的老师,聚焦到因为遗体捐赠联系起来的家人与医学生时,还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震慑。丈夫不顾路途遥远隔一段时间去和死去的妻子说话、孩子们在妈妈去世后才意识到那个空位有多大、解刨学的老师坦诚表达无法让爸爸妈妈成为自己的遗体老师,那些柔软复杂的人性呀,仿佛接受了一场死亡教育课。
前面叙述平缓杂乱,先生在与医学院学生见面开着玩笑但看到照片后突然失控流泪中被击中。当一个人死去了却没有下葬而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等待解剖过程确实就好像这个人没解剖之前只是睡着了。而在被决定要解剖那一刻情绪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情绪才有了宣泄的出口,亲朋才有了失去的仪式感。
大陆还没有触及类似题材,想必不会如此遵从家人以及如此仪式感,看的过程中会一再反问自己,你愿意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出时间来习惯告别和分别。
啊,面对解剖再也没有那么多激情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在面对国人忌讳的生死问题前,是一次有关生死与人的哲学探讨,也是一次有关生死的科普教育。题材很大,具体表现,立意深刻。「看淡生死其实很难,看的再淡,在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时,还是会不敢、不忍。」
很棒!
第一次看「大体老师」题材的纪录片,关于生死也有了更多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导演陈志汉今天也来现场交流,跟他了解了一些幕后的信息。拍的很好,剪的也好,震撼人心。可以对导演多一些期待,有实力拍出更多有意思的电影。
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捐献器官这种事情,可能在脑海里只停留个三五秒钟,感慨一句,他(她)真的很伟大,或者生命真的很脆弱。然而,当纪录片的镜头面对的是捐赠者的家人,那种骨肉亲情,实实在在的拍打着自己。人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生而为人,死得其所。
🤍2020年3月30日 凌晨两点,她,往生了🤍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大体老师,以无言来授课,以肉身为教材。死亡真的是太大太难过的课题。
完全無法平靜
整体还可以。喜欢那段解剖进行时和她老公游泳的镜头剪在一起的镜头,两「赤身裸体」的人在那一刻相遇了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看了15分钟版,意犹未尽,想看上映版
一個關於告別的紀錄片
哭惨了,这一部会永远记得。
极佳的选题,令人尊敬的系统,只有在离别后才能成长的人。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之前看一本医学生写的书,她说每次解刨课前,都会给大体老师鞠躬,感谢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科学研究,当镜头聚焦到这些沉默的老师,聚焦到因为遗体捐赠联系起来的家人与医学生时,还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震慑。丈夫不顾路途遥远隔一段时间去和死去的妻子说话、孩子们在妈妈去世后才意识到那个空位有多大、解刨学的老师坦诚表达无法让爸爸妈妈成为自己的遗体老师,那些柔软复杂的人性呀,仿佛接受了一场死亡教育课。
前面叙述平缓杂乱,先生在与医学院学生见面开着玩笑但看到照片后突然失控流泪中被击中。当一个人死去了却没有下葬而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等待解剖过程确实就好像这个人没解剖之前只是睡着了。而在被决定要解剖那一刻情绪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情绪才有了宣泄的出口,亲朋才有了失去的仪式感。
大陆还没有触及类似题材,想必不会如此遵从家人以及如此仪式感,看的过程中会一再反问自己,你愿意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出时间来习惯告别和分别。
啊,面对解剖再也没有那么多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