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七岁的女孩子帮助一个40岁的女人选择了一个真实的生活。
这个就是《穿梭少女梦》的最简单的精准的概括。
索菲玛索,一身精干的短款西装裙和漂亮的短发,一个以分钟来计算的女强人,在诚实的面对了自己7岁的时候写给自己的几封邮件,真的去找寻自己的真实。
女孩子最初只愿意说自己的名字叫做“玛格列特”,坚决不承认自己叫“玛格丽特”,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一个弟弟、妈妈、爸爸。
最后一切改变了,她做回了自己。
去看了15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见到了自己小女孩子时候一起娃娃婚礼的“挖洞人”菲利贝尔,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梦想。
一切的迷茫已经变得很清晰,生活变得简单而快乐。
说实在的,我理解这个女孩子的执着,我理解她为什么不愿意回到过去。
因为“穷”,她撕碎了所有的真实,选择了撒谎,去长大,除了野心不再相信任何东西,选择被人欣赏、尊重,我真的理解她因为生活而强势的去带上面具强势的在社会中立足。
所有的一切正如电影中所说的“lose way”。
她在最后变成了灰头土脸的去挖掘自己的“宝藏”时,她哭了,而我感动了。
因为这一刻,我理解了7岁女孩子的愿望,just be yourself!
拥有梦想,敢作敢为。
在这个电影里面有一个公证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担负起了信守承诺的实现这个小女孩子的托付,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
我相信他在其中一定断了很多的念头,想要放弃这个托付和信任。
但是就是他这个不断不断的来来回回的拆开又粘上邮件中不断的感动了自己,也成功的完成了嘱托,直到住进了医院。
看了这个电影,其实我也知道我们都是在成长中失去了我们的梦想。
或许早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朋友、曾经的爱人、曾经的梦,现在只是为了生活的很好而去赚钱,去奉承,去隐忍。
只是,我们会坚持多久呢?
我不知道。
你呢?
这个电影很温情,一点一点的轻轻的敲打着,舒缓而内敛。
值得推荐。
是新短篇的题目,也是昨天看《穿梭少女梦》在豆瓣留的一句话评论前几年,做娱乐那块的时候,常年看八卦,某杂志写黄晓明,是点评他某句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很白目的话,记者说,这样的男孩就是从小被保护的太好了,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说起话来才不知轻重昨天,有个异性朋友说,你就是太好强了,要是我就会选择轻松简单的生活巴拉巴拉。
我说,哪个姑娘不想柔软长大。
是一路走,一路柔软,一路期盼美好,一路付出温柔,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无能为力。
最后的殊途,要么选择得过且过,自取灭亡。
要么选择重度武装,重新出发。
不是谁生来就想选HARD模式,对EASY模式嗤之以鼻。
不是谁都有运气一路打通关,临终了说一句,人这一辈子实在太容易了。
我也时常羡慕有这种运气的姑娘。
但是,实在无能为力,运气是天生或者被赐予的,但不是你的,你怎么能要。
就算要,你问问看自己,你拿得起么?
是吧,拿不起吧。
所以才会一路孤独地继续走。
回归电影上次看苏菲玛索好像还是《安娜卡里尼娜》,是在文学鉴赏课上,记忆最深是她在寒风中卧轨自杀的画面,美得不像话显然,到这部电影,她老了很多,不过笑起来,还是春风灿烂的摸样。
7岁的时候的自己写信给长大的自己,央求一个律师在几十年后帮忙寄出去,而那个人居然真的不负所托,据说很《两小无猜》,当然,也是一个导演拍的。
苏菲玛索有些用力过猛,所以会让人觉得有点造作,算是电影些微的瑕疵吧,但也无法掩盖住她的演技与真实。
唯一触到泪点的地方,是回忆到最后从梦想到现实的转变。
你少年时是否也深埋过几多宝藏,及未完的梦想?
是什么力量让你拼命地否定过去的自己——所谓不堪的回忆,不想记起的人和事。
但时光流转之后,岁月长,衣裳薄,你会发现,其实那些真的微不足道啊,姑娘。
只是当时那个点,你就是想不通,百般纠结而已。
多少真心话若干年后被当做笑话来回忆。
多少玩笑若干年后被当做一片真心。
最后一封信,她没有当成鲸鱼医生,没有当成火星探险家,没有当成婚礼糕点师。
她以为最后那封信是对自己全部的失望。
可是打开后只有三个字说:我爱你在撒哈拉荒芜的沙漠里,在非洲实现梦想的土地上,她躺在地上,失声痛哭。
从前我们总是在想,若是为了他,我可以怎样怎样。
为了他,我可以委曲求全,百般忍耐……可最后,真心都被丢在了成长的石子路上能不能有一天,你能否拿出对他的好,好好爱自己,那样才是真正的领悟吧。
因为懂得所以成长,因为成长所以慈悲。
最近偏爱“泥沙俱下”这四个字。
到最后的最后,只剩简单梗概:时光之后,爱自己,爱梦想。
如电影最末,苏菲的话:献给我的5个孩子,献给梦想。
这部电影适合每一个曾经拥有过美好梦想的姑娘,哪怕你的梦想幼稚到:幻想白马王子,做美少女战士,科学家,超人,还是温柔善良的妻子或母亲。
冰心曾经赠给铁凝的话:好的爱情是要等,而不是去找所以铁凝50几岁才嫁人好像跑远了,大意就是:姑娘,坚持梦想,努力更好才是王道!
所以才一路坚持,一路固执好久不写东西,果然越来越粗糙了,写短篇去了,希望能憋出来,BIU以上。
首先要说《穿梭少女梦》是文艺范十足外加小清浪漫法国电影,这样来讲述梦想这件事,就像走进奢华的宫殿。
而事实上,每个人儿时心中都有梦想,她就在那宫殿的宝座上。
长大后梦想的宫殿逐渐褪尽繁华,乌云密布,杂草丛生,不敢靠近一步,仿佛被可恶的魔鬼施了咒语。
虽然童年有着弱小的身躯,却总是喜欢抱着比自己大很多的玩具,相信着那些玩具有一天带领自己走进他们的世界。
相信他们的世界就是Utopia,永远不安与现状。
我小的时候一心向远方,曾在雷雨交加的傍晚趴在窗口看闪电,就像迎接远方的使者的到来。
凉风吹遍全身,灵魂都要开心的跑出来了。
那时的性格和Jane Eyer小时候一样,爱憎分明,孤独,倔强。
我对童年的记忆靠着不舍得扔的物件,和相对现在而言不发达的记录工具记住了很多,那个时候喜欢录音,那些标着明星字眼的磁带,被刷新成了朗诵,琴声,清晨忙碌的声响,现在想对这种行为,依旧很满意。
那时候最喜欢假设自己是一位主持人,就在墙上画一个镜头,每天对着墙读课文。
梦想从不怕被人知道。
30岁是最傻的。
想象力逐渐减退,面对曾经的事物越来越迟钝。
如果没有电影的提醒,恐怕真的会走向可怕的30岁。
而孩子们永远不会失去创意。
记得去年陪朋友的妹妹玩填色游戏的时候,我开始按照动物本身的颜色去填,不敢用那些补色,不敢用太亮的颜色,总担心那些动物变得很花,很可笑。
而她把她的画给我时,我第一感受是“真美”这一张作品不仅是一个七彩世界,更是纯真美好的写照。
看着她我告诉自己,一定记住这个孩子教给你的,大胆的想像吧。
远方是童年梦想的一部分。
而关于旅行的体会略带一点讲讲,这次有幸去西递写生,在下车的前一刻都是满心的好奇,但我躺在狭窄拥挤的旅店时,突然有一种失落,犹如Alan•De•Botton所述,“那个呆在家里郁郁寡欢的我和现在的我之间是连续的,并无二致;而与这种连续性相对应的是风景和气候上的非连续性。
”当这种感觉充满心头时,我承认了最美好的景色永远都在路上。
“土俱是泪”。
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梦想自己是发明家,在日记本里画出自己的设想,还很兴奋的讲给老师听,把机器的工作原理很详细的描述出来,仿佛下一刻就要投入使用一般。
认真的投入到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很久都没有了。
长大后就一头扎进矛盾的世界里不回头,为了减少矛盾的存在,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想法,意见……这种急躁,夜深时由内心腾出不安,那不是我。
如今每当被内心的矛盾折磨时,就默默唱起那首歌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也曾愤怒的说,“我一辈子要像白瑞德一样,对那些逼得我发疯的人们说:‘坦白地说亲爱的,我T。
M。
D根本不在乎’”。
这些可笑的挣扎与逃避,逐渐被不断浮现在脑海儿时的执着和无谓唾弃。
坚持童年的梦想越来越艰难,不仅自己在变,外在的一切都在变,7岁的时候就像哲学家一样设计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电影也犹如童话般。
为拥有童年梦想的人提供了YY之地。
拥有艺术使我们不致因事实而死亡。
现在所想一如当初遇到那个小女孩的我,不断告诫自己“做真正的你”。
今天已经是第三次观看这部电影了,但我却依然被这部充满童真的电影打动。
玛格列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商人,她在童年时期,是一个十分天真、浪漫的小女孩。
因为母亲的经历,她知道了女人在40岁时,是最容易变“愚蠢”的时候,于是便写下了许多信,让一个公证人在自己40岁的时候再寄还给她,帮助她找回自我。
因为家庭的贫穷,玛格列特在7岁时就抛弃了一切:童趣、幻想、甚至是家人和朋友,去追求她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金钱。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玛格列特曾经心怀梦想,这些在她后来认为最“不切实际”的梦想,却在慢慢帮助她找回自我。
人的一生可以选择忘记;可以选择抛弃,因为他们被自己认为的现实打败,他们想要追逐名利。
可是他们却也失去了心中的那一份童真。
总之,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我们,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苦,我们都不要选择逃避;选择忘记。
世界上最重要的,只有你真正的自己。
L'âge de raison-2010我7岁的时候没有这样留给自己一封信,也可能其实是有的,但是我现在忘记了,那些信还未寄到来。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有点害怕。
小时候的承诺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人生的轨迹乱七八糟,大大的梦想也不知要追逐到何年何月。
我喜欢那个唯一坚守儿时承诺、长大成人的男人,他真的成了挖洞工,虽然他挖的洞并没有解决世界的饥荒。
最近一直想起一句台词:我的梦想并不伟大,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饥荒,也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想在23岁之前,做一些事情。
一直想不起这是哪部电影里面的。
刚刚突然想起来了:Reality Bites. 这句话之后,便是Ethan Hawke饰演的Troy说:23岁之前,你要做的,就是成为你自己。
我也没有这么大的梦想:解决世界的饥荒。
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在地球挖一个洞,把面包扔给非洲的儿童。
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看物理书,在地球挖一个洞,扔一个东西进去,这个东西便会来回反复地运动,每一次它因为地心吸力而下坠,而每一次到地心又因为惯性而上升,上升到另一个世界的顶点又因为地心吸力而下坠。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脑袋里面便充斥着这些东西。
说来真是有点可笑。
影片尾端,苏菲玛索竟然走到了沙漠。
还记得梁咏琪翻唱那首《爱的代价》,MV就是在沙漠拍的。
沙漠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走过的时候明明留下了一行脚印,无论你走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多用力,留下自己觉得多深的脚印,但一瞬间风吹过便什么都消失了,连路的样子都变了;平时走过的那些水泥地,虽然没有留下清晰的脚印,但无论你走多少次,那条路还是那个鬼样子。
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就像一直行走在沙漠中,忘了自己的方向,即便带着指南针,即便每天跟着太阳辨认方向,还是忘记了。
坐在沙漠中,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
即便走的不是预计的那条路,但走的这段路,所收获的,就是自己这段日子的所得。
到了这一天,无论是重拾儿时梦想的方向,抑或继续自己原先的方向,其实都无所谓。
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 方向。
到了这一刻,即使在沙漠中,四周所有轨迹都被风吹乱了,自己还是可以听到自己的内心,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继续走。
其实,不管有没有一个足够大的梦想,让自己穷其一生去追寻,我们的一生,永远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成为我自己”。
每一刻,做一个更好的人,带着一颗善良的心,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爱别人。
今天,我觉得就是这样的。
margarita八岁的时候已经神思慎密的为教育感化四十岁的自己有规模有计划的备课。
长大后发现既没有完成小时候的梦想A,也没有成为小时候向往的BCD家,于是自然的落入了F. l'autre的类别。
不过这些全部的可能性margarite小时候都已经设想好了。
她对成为l'autre的四十岁岁的自己说,我爱你,我不能帮你,只有你能帮助我们(一直做自己)。
我想起之前和朋友讨论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五年前的你看到现在的自己,你会失望吗?
我爱这种倒过来看的假设。
即使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想要的东西还没有成为具象的概念,至少要知道自己不想要的以及不想成为的种种可能,温柔善良的拒绝那些要试图潜移默化自己世界的人和事物。
对五年前的自己有所交代,然后大大方方的对五年后的我,对十年后的我说,我爱你。
只是,我有点困惑的是,八岁的margarite是预料到40岁的她会偏离自己心之向往的世界走的太远所以开始写信好提醒未来的自己,然后写完后又决绝地埋葬了心中的玫瑰开始朝牛逼哄哄的方向高速进发?
那小时候的她真正的梦想其实不是公主不是火星探险者不是婚庆蛋糕师傅,而是成为一部浪漫法国情景剧的导演吧。。。
她的人生就是她预先写好的剧本,40岁的她穿梭自己少女梦时地百感交集声泪俱下不过也是她设计好的桥段之一。
如果是这样倒是真的很过瘾诶!
和margarita相比,我小时候实在是个很不浪漫可爱的女孩子,没有做过任何带有奇幻色彩的少女梦。
一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这么懵懵哈的长大了。
努力回忆挖掘小时候的心思的蛛丝马迹,却只看见一个在一大片混沌沉沉浮浮的一颗团子。
年纪越大越爱不着边际的发梦,却又越梦越感觉清晰。
像在水底的潜了太久水,猛地钻出水面时感觉到吹过头顶的风凉飕飕。
这大概只是另外一种叙述结构的剧本吧。
但是当发觉自己本能地向往枝繁叶茂的情景这个事实后,对自己人生剧本的故事性可读性有时不免会产生小小的焦虑。
毕竟margarite奢侈地梦过,残酷的舍弃过,认认真真地牛逼过,最终坦坦然的回归内心,多节奏紧凑跌宕起伏啊,最后还有个魅力十足的知心男人陪她摔盘子尖叫!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戏,那我可不可以让almodovar或者kusturica当我的导演啊。。。
那样落幕的时候我可以掸掸屁股欣慰的起身,跟自己说, wow, it's not a bad show.不过,最重要的,希望不会是个悲剧。
我必须要说:扣的星是扣在女主角的表演上的这片子是要人想起《两小无猜》的,是必然想起《两小无猜》的,一查导演,果然也就是《两小无猜》的导演。
只是七年过后,即使Yann的女主角,毕竟也不能同她小时候相许终身的再去牵手了。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一站一站地停,一站一站地丢,何止是片中的女主角,何止是看电影的我们,只怕导演本人,也不知道抛弃了多少梦想,多少真心,多少童年才有的天真与快乐在这一路上。
我小时候想去考古,在非洲哪里的沙漠里,一点一点地去挖没有人知道的历史,考察它们的历史年代,从而发掘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故事。
然后我的另一半应该是个无国界医生,冒着种种风险不计报酬地拯救生命……而长大后在可以由得我挑拣专业的时候却违心选了一个世人觉得“有前途,能吃上饭”的,最终兜兜转转几度想放弃最终还是坐在电脑前面成天跟计算机语言打着交道。
非洲不是不可及的梦想,只是在现实面前,在殷殷的期许面前,在自己的虚荣与不安全面前,被放弃掉了。
即使现在,我房间里仍然贴着《国家地理》送的海报们,幻想着自己假如真的做了考古学家,一定比现在快乐得多。
而这些,最终都只是遗憾的资本罢了。
人生最怕就是这个“假如”。
年少时谁没有梦想,将来长大了要这个那个家,结婚生子也一定要是偷偷吻过的他/她,而当人生的气笛一响,哪个又不是丢盔弃甲,把天真的心单纯的情统统弃在月台上,只求不要错过了班下错了站,被其他的人抛下,慢慢的,就忘了以前向往的玫瑰花田,曾经爱过的那个他/她。
努力不过是为了爬到人上的上,结婚不外是图人有车房。
而这,就是长大的代价。
影片中“小公主”一说是与“小王子”对应的——那个永远长不大,永远为着自己小小星球上的面包树而发愁,一天可以看上几遍日出,再也不懂会计与路灯管理员这些职业,心里只有一朵玫瑰的小孩子。
假如我小时候也知道写信给以后的自己就好了。
然而童年的日记都由自己亲手订起来了,想要简简单单,每天朝九晚五,闲时看看书码码字打打棋谱的日子又岂是那么容易得来的?
女主角到底还是幸运,有曾经的青梅竹马帮忙,有现在的老公支持,有以前的老板相助,不然所谓童年的“梦想”到底也就是空梦一场罢了。
其实故事的情节上还是很法国电影的——小时候的自己写信给长大的自己,央求一个律师在几十年后帮忙寄出去,而那个人居然真的不负所托,这种桥段只有在法国电影里才看得到而且做得自然了。
只是关于童年的那些即景拍得很草率了,远不如《两小无猜》那会儿,随着男女主角的长大,把法国之变化与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改革都一笔带出来。
还有就是,Sophie Marceau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女人之一,即使这个年纪上仍然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可惜表演上永远就是差着一口气。
这部片又是“用力过猛”的典型代表了。
上下班地铁的路上看完了苏菲玛索2010年的作品《穿梭少女梦》,故事情节并不新颖。
苏菲玛索饰演一个公司的女高管,在40岁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自己7岁时写下的给未来自己的信。
无非就是提醒她生活除了现实之外还有曾经的梦想。
经过一番挣扎后她最终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电影中的对话受到翻译的影响并不是太好,所以整体看下来会觉得滑稽又云里雾里。
因为近来有太多关于追随梦想和内心的电影,所以这一部似乎不足为奇。
但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最终决定在豆瓣评分上选择了四颗星。
苏菲玛索饰演的那个叫做玛佳丽的女生幻想着自己未来会从事的四种职业,分别是鲸鱼医生、圣人、糕点师和公主。
并分别写了四封信作为祝贺。
但小玛佳丽在这四封信之外还写了一封信,并解释说如果未来从事的是“其他”工作,请打开它。
苏菲玛索直到电影的最后才打开,那时的她已经辞去公司高管一职,和自己童年时的伙伴去西部做起了自己年少时最爱的“挖洞家”的工作。
她信步走在无垠的沙漠里,深吸一口气打算看看信里写了些什么。
她在想自己没有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一定令小时候的自己倍感失望,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信拆开是一张画满红色粉色爱心的画,上面用蜡笔大大地写着“我依然爱你”几个字。
看到这里时我的眼眶和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有些湿润了。
小时候我们对未来有着自己无限的遐想,也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伟大的职业。
但后来我们都食言了自己的承诺,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残酷成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我们势必会想自己令小时候的自己失望了,小时候的我们一定会很伤心。
但小玛佳丽却用一颗单纯、包容的心告诉长大后的自己:就算你没有成为那些伟大的人,没有做那些梦想做的事,也没有关系,我依然爱你,你依然是我心里那个最棒的人。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疗法,我们现在的痛苦,源头都是在我们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埋下的。
如果想要真正的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想象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受了伤,然后用现在的心智去陪伴ta、理解ta、安抚ta。
但如果反过来,得到我们内心小孩的认同和支持,也会大大地减轻现在的痛苦和悲伤。
玛佳丽因为童年时写给自己的信重新感受到被爱和接纳,从而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我们也要做自己内心的小孩,通过ta来告诉你,不论曾经的你和现在的自己如何,你在ta的心里永远是最棒的!
自己被自己全部的接纳。
不论是阴影还是光亮,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庸,不论你曾经有多糟糕,不论现在的你被现实的棍棒击打的多面目全非。
你都能够被完全的接纳,并且仍然被一个最重要的人——你自己无条件的爱着。
人都渴望自己被接纳被爱着,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试图让别人爱自己、接纳自己,但这世上没有人会无条件的做这些事情,即便是你的父母,也是因为你是他们生的你是他们养大的小孩,所以才会爱你疼你。
但这世上唯有一个人会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你的全部,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我们总是习惯向外求支持、帮助和理解,却忽略自己就是自己的支柱和知己。
找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翻出孩提时候的照片、文字或者是声音片段,静静地阅读和聆听。
然后尝试着用自己小时候的口吻告诉现在的自己:无论你有没有成为那些伟大的人,无论你有没有做梦想要做的事,这都没关系。
我依然爱你,你依然是我心中那个最棒的人!
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以为,最大的意义在于提示梦想。
40岁的玛格丽特一段寻找本真的自己之路,那一颗初心,是否在企图成为“成功人士的”道路上消失不见。
如果说孩子的天地是鲸鱼医生,印度公主和挖地洞的话,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天地啊,可惜长大了的人们早忘记了。
王尔德说:“梦想必须足够大,这样在追求的时候才不会消失在眼前……”梦想永远不怕过大,不怕过奇异,不怕不真实,起码,那是我们有梦想。
即使片子拍的再如何,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影片来提示我们已经走到了哪里,离最初的梦想有多远,提醒我们摸摸那一颗初心。
还好电影里最后有笑容,而更多的长大后的人,也许就像《老男孩》唱的一句: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最大的梦想就是一直拥有梦想。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PS:苏菲·玛索很适合演充满女性本真之美的片子,只是女神也有不惑之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原来是《两小无猜》的导演导的啊,怪不得我这么讨厌。
这个导演真是奇特,能把很可爱的想法拍得奇怪又招人烦。
这部里面,主旨依然处理得破碎不堪,毫无感染力。
倒是苏菲玛索,这个一直高居“我最讨厌女演员”第二名的人,虽然依旧表演得平平无奇,但不再高高在上之后反而可爱,不招人烦。
这种没有演技又长得美的演员,就应该演不需要什么演技又平易近人的可爱角色,而不是去挑战那些芳华绝代的仙女或者深不可测的有故事的女人。
说实话苏菲玛索在我眼中比阿佳妮长得更美,阿佳妮眼角脸颊太圆了,不够沉淀。
但是阿佳妮是有种仙气。
而且关键人家有演技,确实有,可以演演文艺女青年,但是她演文青不如于佩尔有说服力。
又美又仙又可以演文艺片不让人厌的,在我心中可能是薇诺娜奈德吧,或者朱迪福斯特。
前者真的美,后者有智商。
想起张老师那次说,苏菲玛索真的太深了。
我当时在想,她都算深,嘉宝是什么,是黑洞吧。
在中国苏菲玛索的粉丝群太强大,说她坏话随时遭到周围人一片鄙视,心里大概在想你懂不懂神马叫审美。
太不尽兴了。
我最不喜欢的几个女演员,都是几个不能说坏话说得尽兴的。
第一奥黛丽赫本,这个已经是演技风格不得我心到都懒得骂了;第二苏菲玛索,这个是我真心觉得漂亮只不过没演技的,大部分时候想说坏话的愿望来自于粉丝的过多吹捧,只要不死心眼扮女神,我就不烦她;第三朱丽叶特比诺什,其实不讨厌她,而且她明显热爱表演,凭这点也足以挣回印象分,只是可能觉得她在中国也被捧得太高,名不副实,需知她在法国的地位,离演技大神之类的还差得远吧,始终感觉法国人的电影虽然难看,但是对演技的认识还是得体的。
而我的审美跟欧容好一致,他选的女演员必然都是我的最爱,而且他可以把艾曼纽贝阿和于佩尔都拍得那么那么美!
想起以前真是从心里讨厌娜塔莉波特曼啊,现在竟然到了每戏必看的地步,好少有演员让我态度转变这么大的。
年轻的女演员里,凯瑞穆里根最让我不喜欢了,本来是个有点不一样的演员,但是不知道从神马时候开始就有了端着的气质,可能是为了扮英伦淑女吧。
一端着就不招人待见了。
斯嘉丽约翰逊不如以前那么让我烦了,但是依然对她的颜深感欣赏无能。
还讨厌着的,就只剩安吉丽娜朱莉和海伦娜邦汉卡特了吧。
这些就都跟八卦有关了。
说起来,法国和英国这两个神奇的国度,一个盛产世上最美的花瓶,一个盛产无甚艳光的宝石。
长相最好的都是法国女演员,就算演得垃圾得要死,看起来也是灵光满溢有灵有魂的。
美国妞再美都美不出那种灵魂感,不知道怎么回事。
英国的,就好少出美女,连气质浪漫优雅这类的都不太有,通通是朴素坚忍的邻家阿姨型。
好不容易有个Kristin Scott Thomas,也早早去了法国一身法国女人气息。
难怪我当年怎么都不觉得Vivien Leigh是英国人。
但是英国演员啊,长得这么朴素,演技那么深,智慧这个词就是这么的适合他们。
确实很久没有出一个站出来就满身充满戏剧腔调的年轻演员了,看看当年安妮特贝宁和苏珊萨兰登的年轻灵动!
娜塔莉主要出名太早,感觉也是历练了很多年的。
不知道剑桥文学院和表演系里现在还有没有像当年一样默默耕耘自己热爱的戏剧的一群年轻人,在慢慢长成又一批演技大神。
我总是觉得,真正喜欢费雯丽的人会很讨厌奥黛丽赫本,真正喜欢凯瑟琳赫本的人会不屑于伊丽莎白泰勒。
英国派和法兰西玫瑰,几乎也是对立的。
不要奢望跟将苏菲玛索奉为女神的人讲伟大的表演,也不要试图让迷恋艾玛汤普森那精准小动作的人会因为演员的美艳而原谅她的乏味。
我的语气真是令人讨厌啊,但终于顺畅地说了一次某些人的坏话。
法国最美的女人 七岁的自己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改变了七岁之后的一切和所有 每个人的七岁都是一个节点 都尽力了一个转变 而通常在这一个个的转变中 慢慢慢慢的我们就偏离了原来的生活 然后是忘记
无条件热爱苏菲玛索的一切。全片的精髓可能就是最后二十分钟咯。没有成为鲸鱼医生、圣人或公主的玛格丽特,最终成为了她自己。“菲利贝尔,请告诉我你成为了一个挖洞人。”
等我40岁的时候再来看吧
何时何地我都是演员
奥斯卡·王尔德:“我们的梦想必须足够宏大,这样,在追寻的过程中,它才不会消失。” 都说儿时的梦想是够宏伟盈溢爆发的,而我记得小学一年级老师会问最烂俗的问题,你以后想当什么?全班千奇百怪的回答,只有我说不知道,我获得的都是迷茫阿我失去的都是童年。‖‖‖‖‖‖ 苏菲是有多美多美多美
夢想必須足夠大,這樣在追求的時候就不會消失在眼前 - Oscar Wilde 会有那么几幕,心里暖暖的。小女孩都会有很多个盒子,装着卡片,小首饰,纸条,布片,还有五颜六色的珠子。长大后你想干什么,长大后总难以启齿。小时候觉得自己小大人,但过一段时间就不想面对之前的想法,就像我总是不愿去翻阅前段
看完我惑了
怎么可以这么难看,小清新到没法忍受,苏菲马索的表演一如既往的令人尴尬。
find urself
Deviens qui tu es..Piccasso
一个七岁的女孩子帮助一个40岁的女人选择了一个真实的生活。这个就是《穿梭少女梦》的最简单的精准的概括。
觉得苏菲演得好做作 看了2天 还是不是快进
套戲嘅主旨系「做人如果冇夢想,咁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女主Marguerite每日身處冷冰冰嘅商場戰場,成天同客戶鬥智、斟酌於數字嘅世界。一日,佢收到一件來自於佢七歲時為自己寫一堆信件,期初對Marguerite對兒時嘅信件感到厭煩和浪費時間,但公證人不厭其煩咁將Marguerite那充滿童趣而可愛「未來信件」寄出,令Marguerite有機會重新思考生命,系時候該停下嚟,好好思索自己究竟想要點樣嘅人生。戲中有句對白我好中意「夢想的最大作用,不在達成,而是讓你瞭解真正的自己,懷有一顆童心,保留對生命的熱情。」Casting幾好,Sophie Marceau真系好貼近女主一角,有演繹出停下忙碌,找回純真的自己嘅feel。
有些三俗,仍有可取处
我想到的一个关键词,复制。不断复制别人,不如让别人复制你。
我对苏菲·玛索拍得片一向没好感
画面和配乐不错~苏菲老了以后,脸变得有点点像鞋拔子了。。。。
对童年的电影完全没有抵抗力啊,又被扇了几耳光情。
法兰西玫瑰,梦中情人啊,岁月在你脸上都留下印记了
一个感想:我长大了,终于能看懂一点女性电影了(所以是到了l'âge de raison了吗?)创意蛮好但故事讲的真是完全无法打动人阿,这么中二也就法国和北欧能这么拍还合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