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施密特先生退休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的生活让他颇感无聊。
每天依旧7点起床,可是陪伴他的只是无聊的字谜游戏和令人生厌的妻子,施密特需要找点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打算资助一位坦桑尼亚的孤儿恩度古,并提笔给他写了第一封信。
妻子的忽然离世让他的生活显得更加冷清,他曾至开始想念那个乏味的女人,可是就在这时,他在妻子的换衣间里找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的情书。
施密特决定独自驾车去旅行,他去了很多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当年感慨良多。
在一时冲动亲吻一位有夫之妇之后,他慢慢的原谅了自己的妻子。
女儿的婚姻比自己想像的更糟,平庸的丈夫和不可思议的家庭让他对女儿的未来愈加担忧,然而这一切都非他所能改变。
旅途中他从未停止给恩度古写信,在信里,施密特详尽的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和困惑。
当施密特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到家时意外的收到恩度古的回信,看着那些简单的文字和恩度古充满童真的图画,施密特忽然泪如泉涌……
在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也在经历着人生中痛苦的转变。。
自己不停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内心有些凄凉恐惧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侯恰好看到这部电影。。
心里面却似进入了万丈深渊,觉得人生总是戚戚然然,孤独无味,快乐的时光过得太快,停下来的时间太短。。。
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主义者,需要改变。。
i am changing to be one happy one who shall have more。。
不能想象等我年老的时候,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从失眠中清醒,闹钟还要再过一个半小时才跳过那一格数字。
厌倦了公园,厌倦了电视,厌倦了炸薯片,厌倦了耳边的唠叨。
沙发上有一个深陷的坐印,那双新买的皮鞋,只沾了薄薄一层灰。
尽管活着真的只是两次长眠之间一次短暂的醒来,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醒着的时候不去做梦的。
我老了,我和大多数老去的人一起在等死,我清楚地知道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渐渐地离我远去,精确地计算,会有78%的概率将在以后的九年内告别这个世界。
《关于施密特》是一个老人的生命总结,幸运的是他被拍成电影,而我,数十年之后的那一番恳诚长谈,很可能会被误认为一个孤独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自言自语。
所以我打算提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在最值得关注的生命段落里,插播一部分也许谁也没有耐心听下去的个人告白。
我可以借用一下施密特先生的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借用他刚刚给一个坦桑尼亚孤儿写过一封信的纸笺簿。
再过一些时间,这个办公室就不再属于施密特先生了,他退休了。
如果仅仅是一份工作,我一定没有施密特先生那样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也不会像他的同事那样,在最后的酒会上慷慨评述一个人的全部职业生涯。
我绝对没有主动追求过年轻时的施密特夫人,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圣诞节贺卡,我看到了施密特先生在信笺上留下的愤怒笔痕。
有谁能猜到一个老人会对一个陌生的六岁非洲孩子说些什么吗?
他抱怨他的家庭,抱怨他的妻子,抱怨他的女儿,抱怨女儿的未婚夫,抱怨顶替他的位置的年轻人。
人老了,连情绪的发泄都要控制得小心翼翼。
评价一个人,只有悼词是最完美的,评价一个好演员,无非是对角色的理解深度,情绪释放的节奏把握,或者还有得奖的多少。
六十六岁的施密特先生与三届奥斯卡影帝杰克·尼科尔森之间,最多的相似之处便是年龄上的相近,不是人物传记,神似上不必多作考虑,一个老人的多疑繁琐烦躁不安,一个突然失去妻子的丈夫,一个似类于单相思的父亲的关怀,在施密特先生的脸上都可以细节捕捉。
演员的情绪在我的理解中是属于银行分期付款的方式,时间的长度与涌动的次数都在精打细算,埋怨中带着亲昵,疼爱中带着责备,委屈中带着期待。
最大的限度就是让人忘掉这中间的设计过程,所谓的自然表达流露,便是最正确的误解与读懂。
从1974年的《最后的细节》,到1976年的《飞越疯人院》,从1984年的《母女情深》,到1998年的《尽善尽美》,杰克·尼科尔森的情感得奖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我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与这个电影有关的这样一个副标题,“惟一的问题是谁有资格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不知道对一部电影的话语权是如何被授予的,仅仅就资格二字而言,这种自我预设的语境已经让人兴味索然。
我从前的戏剧史课老师常常在早上八点半匆匆赶进教室,脸颊上永远是两坨兴奋的烟酒红,他掏出笔记本电脑,掏出一摞光碟,嘴里已经含糊其辞地开始了这门始终没有开始与结束的课程。
他喜欢学生们的讨论,喜欢一个教室里各自站立的两个对垒的山头,那些被善意挑动的激情与互辩。
这时候,我们的老师,站在一幅翠绿色的丝绒窗帘前面,双手插袋或者抱胸,我总觉得他对这场争论早已有了自己的立场,只是找个让嗓子休息的机会。
他对戏剧冲突的偏爱,使得所有以镜头说话的电影对他来说,都是劣等的,他的李尔王他的玩偶之家他的野鸭他的海鸥,他要睡在带着英式诗意的莎士比亚的怀里,摇动一管洁白的鹅毛笔。
相形之下,施密特先生得到的恐吓只是一个房车女主人惊恐的拒绝,她击中了他心底最不愿意被人看到的软弱与无助,这是最容易让人败坏的一场戏。
如果把施密特先生闻嗅死去妻子的香水的动作,视作情感略略变异的细腻,把施密特先生重又站着撒尿视作未泯的童真,那么这一次的狼狈逃离,也是一个老人在得到陌生女人心灵慰藉的同时,瞬间产生的身体冲动。
所有的剧情背景交代到此结束,施密特先生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旅。
故地重游是这次旅行的重要一站,罗格斯大街12号,少年施密特的无忧之家,现在换作了一家汽车配件商行。
站在店主的角度,看到一个头发花白身形肥胖的老人精神恍惚地站在那里,一定会把他错认作是来自异地的观光客。
我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无法将身处的城市客观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尽管我和这里的居民说着同样的方言,拥有同样的饮食习惯,可我还是会在履历表的籍贯一栏填上一个气息陌生的地名。
我想象我的故乡一定早已经和罗格斯大街12号一样,时过境迁,面目全非了。
可是它的发音,它的气味,它的夜晚,都将与我存在血亲般的仇深似海。
当我年老的时候,未必能像施密特先生那样开着一辆大房车,启动一次短暂的生命回顾。
也许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也许我正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一次性探访,也许我会在某一次弯腰的时候突然死去。
如果我什么也没有留下,包括我的孩子,一个注定与我同姓的陌生人,那么一场非我所愿的婚礼也就在一秒钟之内消失无踪。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尼科尔森饰演不那么aggressive的角色。
这是一位和《飞越疯人院》中的McMurphy有着太多不同的角色,人格无重合,但前者带给我的感动不亚于后者。
在影片开头就展示了退休危机,三段式叙事,第一个节点是妻子海伦的去世,第二个节点则是与女儿产生冲突,结尾5分钟处才出现“心心念念”的转折。
完美的视角统一,全片以Mr. Schmidt视角展示信息与故事发展,不曾偏离,人物弧光逐渐完成的同时,电影前的我也逐渐带入人物情绪。
最后五分钟时尼科尔森的哭戏,完美、自然的表演一下子句触动情绪了——褪去名为“疯狂”亦“强势”的外衣,他在“无奈”与“无助”设定下的表演照样有说服力且动人。
在妻子的意外去世的戏中,镜头运用上的“特色”留下深刻印象。
在发现妻子尸体后,最后将镜头留在了吸尘器头的特写,一方面是展现这场死亡的突如其来,另寓意着日后生活的空洞与寂寞。
类似的特写表达寓意,在这场戏前后都有出现,尤其是在退休后焦虑时。
妻子过世这一情节,文本上来看,是大部分电影会采用的情节转折,情绪急转直下,”妻子死去“这件事在电影中被宣告,正想着“又是这”之类的话,表演与紧凑、贴近日常的后事竟然让我产生难过。
葬礼后的戏也是亮点,邻居等人简单出现,其行为、语言贴合现实,他人的问候与Schmidt独自一人(尤其是调侃”单身汉生活“的情节设定,即”批发“速冻食品等行为)形成对照,人生孤独随之传达。
中产阶级伪善被讽刺,体现在主角本人之上。
一方面是写下的信件,旁白(即信件内容)与事件的不符,带着冷幽默,比如”遇fraternity故交“对应现实中Schmidt面对年轻人,被女儿拒绝却在信件中炫耀似的讲诉与女儿之间的联系。
更直接展现伪善的情节是女儿的婚礼致辞,苦笑般的平铺直叙,传达对片中其他人物的感谢、欣赏。
剩下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77分钟处出现、79分钟处重复的配乐旋律,竟然出现二胡,喜剧感出现,也带出郁闷之感。
这是第二次看亚历山大·佩恩讲人生晚年(之前看过他的《内布拉斯加》),影片最初展现”老年“设定之时,就想到了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那是与这部完全不同的视角,只有人物人生阶段设定比较相似。
而《老爷车》中的”老当益壮”让我更加关注本片所展现的消极,主要体现于未能改变女儿的婚礼(也算得上是对类型片的突破吧)。
本片想探讨的主题在Schmidt在片中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中直接传达出来:“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have I mad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在对自己的质问中,展现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却在最后5分钟收到回信——至少,收信人的生命是“我”改变他人生活的一次实践,尽管历经种种以失败告终尝试。
如果电影的意义在于造梦而不是描摹现实的话,亚历山大佩恩真的不是一个很讨巧的导演,因为无论你看着他的电影哭或者看着他的电影笑,你都不可能因为他的电影而被愉悦。
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2004年的《杯酒人生》,因为2012年奥斯卡奖的缘故,很多朋友也因为《后裔》认识了他。
而导演这种风格的成熟则是在2002年的《关于施密特》。
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杰克尼克尔森(他在《飞跃疯人院》的表演更优秀),也不是最好的亚历山大佩恩《杯酒人生》其实更好),但导演这部电影的野心却显然不在于此。
片中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施密特先生先是经历了自己的退休而新来的年轻主管又似乎毫不买他这个老人的账;然后突然之间妻子去世,他在整理遗物中又发现了妻子30年前对自己不忠的证据,而那个男人又是自己的挚友;接着自己疏离已久的女儿又订婚了,而施密特先生对未婚夫和他的家庭又非常不满;老人决定上路开车去女儿家里阻止这桩婚事,路上偶遇一个愿意听自己倾诉的已婚女士无比尴尬;到达丹佛的女儿家里之后,施密特先生非但未能阻止女儿婚礼,反而造成了女儿不小的混乱。
一些列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之后,在施密特先生看来:一切原本即使不能尽在掌握但至少缝缝补补努力支撑的生活的似乎就这么一点儿又一点儿直到底朝天地翻了过来。
既便是愤怒,凌乱,不堪和碎片的生活,施密特先生还是要一点儿一点儿地跟自己谈谈。
一个人的夜里,老人坐在草坪上,对着黑黢黢的夜,想到30年前背叛自己但也已经去世的妻子:“Helen, what did you really think of me, deep in your heart? Was I really the man you wanted to be with? Was I? Or were you disappointed and too nice to show it? I forgive you for Ray. I forgive you.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and I know I wasn't always the king of kings. I let you down. I'm sorry, Helen. Can you forgive me? Can you forgive me?”很抱歉:很抱歉我不是那个《福布斯》杂志封面上的那个人;很抱歉,我不是那个迪斯尼动画里拯救世界的英雄;很抱歉,我以为我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意义而事实上却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能做到许多事情实际上却并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是你心中的那个英雄而我真的也只是万千众生中的普通一个。
在女儿的婚礼仪式上,倔强而惹祸的老人施密特面对着满堂宾客终于还是无奈地说:“Thank you,to you Randall,for taking such good care of my daughter......”他终于还是放弃了无谓的挣扎。
回到家里,老人借着写信的机会给了自己这样的独白:“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did I mak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I'm weak and I'm a failure. 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如果不是因为最后一位远在地球那边的陌生人的一封感谢的信和一副笔触稚嫩的图画,施密特先生的生活就以意义何在?
悲观地看,每个人都是如此:没有意义,父母给予你生命的时候有没有征求过你的意见?
所有人就是被这么抛了进来被给予了生命,然后一路狂奔直至终点。
我真的,还是一无是处了。
很多直面衰老和失败的尝试都不可能带来讨巧的电影。
最后能够让人欣慰的也只有地球另一边的孩子寄来的笨拙的图画。
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但岂独盛宴而已。
在纯真和希望面前,生活何其无奈,也只有在此两者面前,才能给生活者以希望,给生活在这tmd生活之中的人以希望。
以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看下去,觉得太无聊了,但这一次却陷入其中,几乎是无法自拔得看了下去。
我以前觉得,在创作上,电影分两层,故事和思想,故事就是表层的叙事,思想就是深层次的内涵,然而,故事大同小异,如今批量生产出来的故事几乎都能在神话中找到原型,况且还有一部分几乎没在讲故事的电影,并且思想内涵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也是无法进行解读的,那么电影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
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明白,是情绪,是一部电影的情绪。
这种情绪不是表达出来的,而是一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要理解电影的情绪需要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去理解,理由有两个:第一、它不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表达出来的,不是剧作、不是摄影、也不是声音,而是当这些电影的“部分”进行有机的结合之后,融汇而成的一种情绪。
第二、这种情绪不能被解读,只能被感受,有点类似于柏拉图关于理念形式的学说,这种情绪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
本片的情绪,即是那种深深的失落与旷寂,以及,对逝去的事物的不可追回,又对可期之事的无法把握,正是这种情绪抓住了我,而只有当观者自身处在这种情绪之中的时候,电影的情绪与观众的情绪才能一拍即合,从而达到治愈,宣泄,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
影片将退休老人生活中的孤独无助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退休后巨大的生活落差让施密特很不适应 就如那位女士所说 虽然表面上待人和蔼面带微笑 实质上施密特内心深处是孤独愤怒甚至恐惧的 现在的一切表象其实是工作所致的职业病 影片中施密特处处碰壁 却依然强颜微笑的那种过分淡然让我深感凄凉 关于这一点 影片在细节地方把握的也很好 其中施密特在机场送走女儿时是很不情愿的 当他从机场出来半天不能发动汽车的时候 此时换做任何一个中年或者青年相比都会在车内好好的爆发一次 但是施密特却没有 相反却很淡定 他的淡然更加凸显出凄凉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无不突显出这一点 说白了 此时的施密特是没有存在感的 对周遭的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 他一直在努力去改变努力去寻找存在感 去曾经走过的地方 去干涉女儿的婚礼等等 但都失败了 没有地方发泄释放 一次又一次 一层又一层 就这样叠加叠加再叠加 从我个人的角度感觉 施密特在最后婚宴上的讲话 完全可以真心的释放一次 但是他犹豫再三还是说了唯心的假话 这就是生活 这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是施密特不想说不想释放么 当然不是 但是他却说不出口 因为这就是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 更何况一个已经活了66岁的老人 他被彻彻底底的环境化了 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是清晰的 不被左右的 向往释放的向往表现真我的 这个年龄的他也完全有这个资本去释放的 但是因为几十年来的习惯却让他释放不出来了 我想这样?
你不可以这样!
那我想那样?
你也不可以那样!
等等等等... 现在你可以这样了!
哦,我知道了。
但是他妈的我却不想了或者是我却没有那个能力了!
生活社会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又夺走了我们什么?
对开头等五点下班的场景印象很深老头活了大半辈子,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这一生,却未曾Make any differences。
之前各种吐槽妻子,而妻子突然离世后整个人又丢了魂,悟出了一个you should appreciate everything you have while you still have it。
影片没有激动人心的高潮,但娓娓道来,不时会使人大笑。
阻止女儿婚姻失败以后一个人回到家,觉得二十年后死或者明天死都一样了,哈,几乎生无可恋。
但是最后收到了Nduge的来信,原来自己还是有一定存在意义的,笑着哭了。
大多数人都过着毫无色彩的生活,却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这一生的乏味单调。
呆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内,等着时针迈过五点。
66岁。
自以为是的年轻人侵占了事业,老婆子死掉后发现她偷过汉,女儿嫁了个窝囊废,胸部下垂的大妈在按摩浴池里把手伸向我裤裆;我一个人吃着快过期的面包,写信给远在千里的养女骂身边的一切;我出走,世界还是一团糟。
向来以阴森霸气著称的积尼高逊,举手投足都是老人的味,颤巍、可爱、不知所措,满身的孤独,去迎接退休后充满尴尬的世界。
用“过日子”做主题的电影,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说沉闷,《关于施密特》一片,把岁月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出来。
并且还是戏谑的方式。
这样一来,少了点沉重,但人物的孤独感就显得更大、更深。
电影前40分钟是积尼高逊的独角戏,各种细节把握得极其精准:都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华伦老先生向女儿唠叨要吃什么样的面包,把女儿惹不高兴了,又小心翼翼装着无辜的样子赔罪;机场里,步伐蹒跚的他跟在女儿身后欲言又止;镜子前,他把妻子的面霜涂满皱褶的脸;一转身,又像个闹脾气的孩子,把老伴的遗物通通扫掉;一件长风衣邋遢地披在身上,风衣带松垮地围起睡衣里的大肚子;跟踪奸夫,花白的头躲在车里紧张地望,那眼神,没有任何积尼高逊典型的诡异阴险,只属于一个老人:愤怒、悲凉、无奈。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可以提名学院十二次。
这样的老人,生活中屡见不鲜。
年轻时有过江山,岁月不待人了,心里充满对年轻一辈的不屑;无法脱离工作,但脸上依旧保持大方得体的微笑。
夫妻之情名不副实,子女长硬了翅膀急急飞走。
然后呢,就是无法静止的孤独和空虚,还有一间空荡荡的大房子。
Roberta的出现是冬日里过酸的一碗甜汤。
风骚的大屁股里是满满的自信,松弛的肌肉上是善意的关怀,即使尴尬,但她仍然是华伦先生心里温暖的一笔。
最可怕的是,有了一颗投入生活的心,但生命已所剩无几。
谁知道呢,或者到我们都66岁了,才发现这不是可怕,恰恰是希望的开始。
岁月并不完全静好。
作者:绿杨骄 发表日期:2004-9-2 22:07:00 杰克.尼克尔森老了。
一个叫岁月的不速之客爬上了《飞越疯人院》里那张生猛得跋扈的脸,堂而皇之的安营扎寨,大兴土木,把生活的坎坷崎岖都形而下的还原成额上怵目的层峦。
尼克尔森,当之无愧的“老戏精”。
这个拿奖如拾草芥的洛杉矶湖人队球迷,演艺生涯绚烂的令侪辈忌妒,一如他在风流场上的分花拂柳、金戈铁马,战果累累。
他自降片酬演出了《关于施密特--心的方向》,差点再捧一座小金人。
估计奥斯卡评委也有梁山好汉“劫富济贫”的遗风,或者出于奖掖后进的考虑,尼克尔森、凯奇、刘易斯,这些奥斯卡的老常客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充当绿叶,拱月般托出《钢琴师》的男主角布洛迪,他长着一张难民的面孔,令人望之顿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讨论尼克尔森的演技是件挥霍形容词的无聊事。
好比站在泰山脚下感叹它的雄伟,纯属多余。
在此,我就不显摆我的马屁功夫了。
尼克尔森在本片中演的是一个老人,名叫施密特。
施密特老了。
空空荡荡的办公室,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办公桌。
墙上的挂钟一秒一秒的踱向下班时间,那是施密特光荣退休的时刻。
钟声一响,施密特拎包走人。
真正意义上的晚年,确切无疑的来到了。
为工作和家庭奔波忙碌的壮盛年月里,无暇思及“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的大问题,幸福和快乐在生活的压榨下变成丝丝缕缕的碎片,只在忙碌的间隙,随遇而安的得享乐且享乐。
待到年老力衰,投闲置散,仿佛被社会扔到回收站,不解风情的死神随时可能进行“清空回收站”的操作,彻底删除。
被遗弃在人生大道末端的荒径上,年轻时的信条一一模糊,自己伙同社会,把多年辛苦围起的心理保护网扯烂,影影绰绰的尽是无助和愤怒的目光。
无职一身轻的施密特,面对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似乎还不太适应。
不能说施密特天生的劳碌命,只是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可怕,一旦形成,便如蛆附骨。
《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可怜的监狱图书管理员,在监狱里小心翼翼低眉顺眼的度过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熬得自由身,却怀恋起监狱里的“自由”,肉体上的自由却变成精神上的枷锁,最终,为了解除精神上的窒息,老头消灭了自己的肉体。
命运之神见惯了世间的悖谬,养成了玩恶作剧的坏习惯,施密特不幸成了它捉弄的对象。
时不时的下个歹毒的绊马索,摔得施密特仓皇失措。
公司里,继任他职务的那个“高傲的臭小子”(施密特语)我行我素,浑没把德高望重(施密特的自我感觉)的施密特当根葱。
家里,老伴似乎一身的坏习惯,处处让施密特不爽,但就是这个糟老婆子,也抛弃施密特,独自上了天堂。
鳏夫的职业看上去没什么前途,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妻子的遗物中,施密特意外发现了她30年前红杏出墙的证据,更沮丧的是,摘杏人竟然是自己的多年知交。
女儿是施密特引以为豪的心肝宝贝,却非要嫁给一个猥琐男,为此,父女俩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事业,爱情,家庭,生活的三大支柱动摇了根基,施密特眼前一片漆黑。
一个素不相识的非洲儿童杜古成了施密特唯一的寄托,施密特是杜古的赞助人。
在给杜古的信中,施密特虚构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对现状的不满,在虚构的自我安慰中得以稍许疏解。
画饼无法充饥,孤独,愤怒,悲伤,亦步亦趋的骚扰着施密特。
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施密特走出家门,驾着一辆房车,上路了。
这辆车由亡妻生前做主买下,动机中带点罗曼蒂克的味道,正如小品《超生游击队》里,宋丹丹所说的:“寻找咱俩人儿重(从)前的影只(子)”。
伊人已去,施密特只好陪同自己的影子上路。
影片没有就此变成一部公路片,导演并不想沿着公路展示美国的大好风光,而是让施密特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自得其乐的寻找旧日的一鳞半爪。
还让施密特邂逅了一场未遂的艳遇。
愁雨晨风中,满天星光下,施密特三省其身,似乎理解了什么,内心里原谅了出轨的亡妻和好友。
死者已矣,事情倒好解决。
活人的问题就难办了,女儿决意和猥琐男结婚。
施密特决定作最后一次尝试,挽救“误入迷途”的女儿。
但女儿咬定青山不放松,施密特只能无计可施。
婚礼上,施密特终于妥协了,勉强接受了女婿一家人,并违心的奉承了一通。
但言语中透出迂回的讥讽,比如,他赞扬亲家公的好口才(其实是爱吵架),女婿的兄弟的真诚(其实是个弱智,想不真诚都难)。
皆大欢喜中,放弃了自我坚持的施密特又找到了幸福。
几百年前,扬州老怪深沉的说了句“难得糊涂”,引无数英雄折腰,迷糊了原本如炬的目光,化悲愤为逍遥,他人生气我不气,打个哈哈,心情舒畅。
年少无知时,我也曾赶时髦,郑重的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四个字,奉为箴言。
施密特穷则思变,居然和古老的东方人生哲学暗通款曲,让迷失的心灵成功软着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71861.shtml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千万别把我埋在春天里。根本没有勇气再活一次了,人生最好的事情就是幸好还有死亡,死的透透的!
片子不错,很有特点,不像是一般好莱坞的套路。属于那种极其高级的喜剧。
3.5 神来之笔有心血来潮资助难民跟非洲小孩吐槽自己的同事,感情充沛地旧地重游,公路上对印第安人的苦难故事表示用情,尼科尔森多么努力生活啊,那些空洞还是一阵阵袭来sigh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what we did ignore. I must trasure what we have at hand.
当我们老了,不再工作,儿女自立离家,老伴离世……
Once I'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ll be as though I've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同样的题材,比不上天伦之旅让人触动。
好悲凉,暮年之时忽然发现一切都那么没有意义,除了一把年纪两手空空。简直欲哭无泪,这导演要杀人啊。
其实我们真正的人生,可能只是比较像施密特在女儿婚礼上的那段演讲,虽然内心充满了对这段婚姻的不看好和担忧,却还是要面带微笑地致辞,尽力做好身为父亲的义务。那一刻真让人心碎。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偏差,但却无人理解,也已经无力去拉回其中任何一个,只能任由生活继续沿着错误走下去,这样的时刻并不只会出现在电影里,而这么一个表面搞笑内核悲伤的故事居然标了喜剧,难道也是在暗示我们:施密特的孤独和妥协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我们不得不用那些无聊的欢笑来抵抗这种既定的命运吗?我突然能理解,大家为什么都更喜欢看没有内涵的爆米花电影了,因为每一次谈及真正的人生,就要承认一次人生的残酷。而我们有时并不想谈。
我仍然很不能理解外国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文化的差异真是巨大...他们到底是脆弱还是坚强呢... 为什么亲情又都被表现的干涸枯竭呢...可怜的老人啊...可怜的人老了...
非常不着痕迹的叙事,没有刻意的抓马,本以为婚礼一part老父亲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他还是选择了善意的谎言来维持和平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佩恩拍摄的人生哲学总是能打动人心,因为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施密特的呆滞与落寞是无数个中老年人的孤单缩影,尼科尔森也用精湛的演技把这个人物诠释地十分到位。
人生之事,大部分都是无能为力,去承认就好。
奥斯卡影帝影后都有出境,却成了小众片,老年人的题材热不起来。JN的表现不过不失,但的确不算上佳。另一部也是奥斯卡影帝影后出演的老年片《最后一站》(普卢默/米伦)可以拿来对比下,后者显然更阳光。trailer上遇到的女主人也应该是她自己所称的sad person,引着陌生的男人进入内心情境,被人亲吻,她自己也有责任吧。。。
非常空虚,没意思,但是还得扮演一个角色,太心酸了,孤独的生活在世界上。
其实我也说不上来哪里好但是真的能看进去而且很多地方有种感觉你说不出为啥但是就是像导演拍的那样!!!
其实有些状态我能感受得到。
Jack Nicholson演技太绝了,给资助的孤儿写信吐槽发疯那一刻穿越了闪灵。把一个退休丧偶老人的孤独和对生活产生的无意义感演绎得很到位。这种状态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欧维类似。定场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从冰冷高耸的保险公司大楼切到办公室里已经打包完成,望着钟等下班的Nicholson,孤独感快要溢出屏幕。简洁经济的镜头定下了人物和片子的基调。
Jack Nicholson老了的样子
可以看做是《内布拉斯加》的前作,很多手法都在《内》中被精取放大了。不过主题更阴暗暧昧一些,男主被迫无目的的游走,并没有明确的自省意味,更似乎在宣泄自己的孤独并彻底败给孤独,结尾收到回复,给了他一些不期而至的安慰。这样的片子是拍来让人信任生活的,可现实生活哪会这样处处有惊喜
笑中有泪啊。最后我和尼克尔森一起开始哽咽,到大哭。我越来越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尼克尔森。
笑中带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