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局没有出人意料,Tom带着儿子的骨灰一路走完了全程。
这样的朝圣之路也是他慢慢打开自己内心的过程吧,从一开始巴不得甩开荷兰胖子,到最后四个人一起默契一笑,都是Tom渐渐开始接受不同的人生的为人态度的转变过程,更多地,作为婴儿潮Bommer一代,老了便开始一本正经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他,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到儿子为什么要选择旅行,但愿我们都能在还有心力的时候,努力地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去了解渴求和缺乏什么,别到老了才开始懊悔。
但愿有生之年,我也能去走一次朝圣之路。
美国人其实喜欢拍一些恰到好处的巧合,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他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乐观的情感内核。
在路上的电影看过许多,这么多年过去,在逆境时常常想起来的一是《涉足荒野》,再就是《朝圣之路》。
关于内心层面的需求,关于情感的割裂和断层。
而我们的电影还处于炫技的阶段,远远没有抵达探讨的层面。
徒步,撇开装备、抛开路线,它无非是你迈开腿不停走路的一种行为,你背上的背囊是你最忠诚的朋友,长路漫漫,终点是否重要?
当然重要,它是你在脚被磨出众多水泡、脸被晒伤、精疲力竭时的唯一指望。
我觉得人在行走时,能拥有高质量的独处时光,很多的问题会浮出水面,很多的答案亦能水落石出。
当你远看茫茫山脉,葱郁森林,浩渺的天际和无力抗拒的横风,方能自觉人生的短小。
片段里汤姆晚年丧子,他动身前往法国想要取回儿子的骨灰和遗物,脑中不断闪现送别儿子丹尼尔的场景,他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懂得丹尼尔为什么要断送良好前程,去走什么圣雅阁之路?
徒步的意义是什么?
他不懂,他只知道这条路夺走了他的儿子。
你不在文明世界里摸爬滚打,一定要去过一种嬉皮士的生活,在汤姆眼中原本就是一种逃避的行为。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公元1世纪,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雅各伯(法语为SaintJacque,西班牙语Santiago)在西班牙布道七年之后,于耶路撒冷殉教,他的门徒经过千辛万苦把尸骨运回西班牙,埋葬在圣地亚哥,之后便湮没无闻。
9世纪时,圣雅各伯之墓如神迹一般地被偶然发现,随后便吸引了如潮水般的信徒前来朝圣。
渐渐地,来自欧洲不同地方的朝圣者,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圣雅各之路的复杂的路线网。
有时候人们是因为宗教行走,有时候人们是因为信仰行走,更多人因为自己迷失了而走。
剧中四个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物设定简直暗藏某种隐喻。
一个想要减肥的胖子,一个几乎话痨成疾的作家,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还有一个闷声不吭的汤姆。
我觉得《朝圣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比《涉足荒野》更为朴实,没有那么多大灾大难作为人生背景的铺垫,先开始走着的是一个父亲,慢慢的,走到几近尾声之时,是一个人的独立行走。
这几乎就是行走的全部意义了,无论你的初衷是什么,你总是能够在这漫漫征途之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它无关宗教,只是给了你一个锚点,让你在茫茫人世之中,知道改从哪个经度哪个纬度,去看这个缤纷世界,它甚至给了你底线,也给你了归途。
所有想要并且已经在路上的人们,你值得这部电影。
晚安。
2023-6-27,朝圣之路,第49部腾讯视频,时长123分钟,2010年上映,豆瓣8.4分
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设想了一个可能性:在父亲替儿子完成朝圣心愿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暴风雪或者遇到雪崩、或者遇到什么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直到看完全部,发现:哎,我预想的这些问题,父亲在出发的路上,他并没有遇到,就只是山路比较陡峭,天气比较炎热,地方治安不是很好而已。
这部片子的感情线比较感人: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就变得生疏了。
父亲在医院工作,是一个牙医,儿子跟父亲说他放弃了博士学位,想去旅游。
直到有一天,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在电话里告诉父亲:你儿子去世了,在某某地方,你来认领吧。
父亲马上出发,到了目的地之后,确认死者正是自己的儿子。
对方根据儿子的签证信息,告诉父亲,说他儿子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去走朝圣之路。
不幸的是儿子刚出发第一站比利牛斯山就遇到了极端天气暴风雨,因此去世了。
这位60多岁的老父亲,在考虑了一夜之后,他告诉警方:把儿子火葬了。
然后,他背起儿子之前的背包,带着儿子的骨灰,就上路了。
或许,他想的是:代替儿子实现目标,和儿子一起走完这段路,对这段父子情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在路上,这位老父亲结识了3个不同地方的朋友,他们一起出发,最终一起抵达目的地,实现了他们的共同目标——走完朝圣之路,非常强悍!
电影8.4分的评分有点偏高。
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
和国内闯江湖的武侠片和之前的“囧”系列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不过父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朝圣之路这一举动还是感动了我。
虽然电影完全没有体现这个旅途对一个年迈之人的困难。
其次,公路伴侣的设定也没太大的新意,看完印象不深刻。
一个荷兰中二青年,一个DY女,一个作家。
每个人上路的目的不同,而中间情绪的起承转合也略生硬,上一秒是冤家,下一秒又充满快乐,为了营造而营造,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都有所欠缺。
影片的最后,汤姆将儿子的骨灰全数撒向大海。
他的孩子化为灰烬,被装进袋子里,又飘向了远方。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搭上这条朝圣之路,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吗?
是为了见证神迹而来的吗?
或许不是的,因为真正能让一个人下定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
至于那苦楚是孤独?
逃避?
宿命?
还是忏悔?
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
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
与其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若非不是有一颗活得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
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早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那么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
答案又是什么呢?
是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得到一张证明,郑重要求在上面写下儿子的名字。
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
他又继续走,直至天涯海角。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在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得错。
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朝圣之路》
它不是励志型电影 温馨的节奏 近乎线形的故事逻辑 都决定了各种戏剧冲突都只在camino的人事物中 才得到不平凡的效果。
选择了美国父子很正确 让平凡的故事有了些美国的轻松和小戏谑。
可爱 有点点做作 可在camino和人物背景中 一切都那么自然。
想去走下这段路!
不如戒了抗生素不如开始控制饮食那些我永远无法拥有的奖杯那些我永远触摸不到的美好感谢你 印度感谢你 恐惧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脆弱感谢你 后果感谢你 感谢你 寂静我完全不会怪罪你们这次我要享受当下能够放手 原谅你 真好一步一个脚印感谢你 印度感谢你 上苍感谢你 幻想感谢你 空虚感谢你 清澈感谢你 感谢你 寂静
影片看得很无聊,大概的原因就是没有共鸣吧,我好像对这种背着大包的行走不是很有兴趣——这就对了,最怕自己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有兴趣。
甚至,我到现在都依然迈不出去越野的那一步。
无数朋友跟我约三峰,我都呵呵了,那是一个阴影,身心的阴影,我真心克服不了了。
朋友圈的小梓洋已经玩了半年了,一路南下西行,去了我所有想去的地方,竟然徒步虎跳——这是我和七七的约定啊,从18岁约好,到现在未能实现。
还有墨脱,梓洋标志性的自拍打卡简直让我想屏蔽他。
奇怪,为什么对背包客的朝圣不感兴趣,对越野始终迈不出脚,甚至那么多人对西藏的向往我都没有共鸣,对虎跳和墨脱就不能自拔呢?
那么多身不由己,我做不了自己的选择,但我还是很庆幸我还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当我轻描淡写的说我要去支教的学校讲课,竟然如同普通出差那样普通。
这也是我狂欢中的一步,正好写在影评里了。
我对梓洋说,下次一起去虎跳,他说,靠谱吗队友。
哈哈,说说而已……
人生有时候就只需要几个朋友不一样的念想却有相同的路,走在一起,哭着笑着,吵闹着,却一直伴随在路上左右,看风景读人生。
平凡而又有目的的活在路上。
每个人都貌似抱着一个看似表面的目的开始朝圣之路,汤姆为了儿子,约斯特为了减肥,艾默生写不出东西,辛克莱为了戒烟,几个不相识的人从各种隔膜到真的成为朋友,虽然有些剧情有点老套,但是放在朝圣之路上却让人觉得旅途中能有这样的感情真好。
长距离的步行,汤姆一开始只为了帮助自己死去的儿子完成那未完成的路程,最后也不知道是自己为了完成儿子的路继续在走着,还是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救赎,这段路的神奇之处便开始改变着汤姆,路上的神父,相同目的旅人,好心的当地人,都让这部片的风景变的更神圣,最后汤姆完成了全程,儿子的骨灰留在了这一路上,他也被救赎了。
让人也有想去走一遍,改变下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放下一切马上就出发,活着这个玩笑太大了。
坐在房间里,顶着鹅蛋黄的台灯,万籁俱寂。
听不到声响,媒体说今天有我们这代人所能经历的最近的小行星近地轨道接触。
我想到八岁看的彗星撞地球和成为天文学家夜里看星星吃比萨的梦想,心说指不定是不是最近的一次呢,也许有什么东西就躲在那幽幽的真空里,倏的一下冒出来,然后结束一切。
闭上眼,睁开眼,从停车场走回来,面对我的是同一扇窗,一如既往屋里那有点闷闷的空气。
是现实了。
为我一个人放的电影,猛地觉得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怀疑是不是在什么棕黑色的梦境里没有出来。
有些老旧的电影院不大的厅里,硬邦邦的折叠椅吱吱扭扭,这不是当年南楼门口的老阶梯的那范儿么。
这是我一个人的电影。
真为这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捏一把汗。
灯暗下来之后,声音变得格外清晰。
故事里的山和海的声音异常清晰,风声中我觉得自己很久以来第一次掉进了画里。
光影之间,放映机的光束越过重重灰尘,带着跳帧的细微嗒哒声,停在那块不大的幕布上。
我突然就想去山里面觅一座古寺,只有残垣断瓦的坯子,拾起瓦片,重新修补起来。
算是功德一件吧。
既然不能选择生活,就去活出个生活。
我很想在冬天去次河南,想去嵩山,去各种古刹禅室,找一个地方能够让心平一平。
又想去一个能看得见风车的地方,当一回唐吉诃德。
恍惚间想到小时候在北站剧场看完节目,是冬天了,出门哈气就凝结成脆脆的烟,手一碰就碎了。
明晃晃的车灯穿过空气照在苏式建筑的外墙上,鼻子里全都是土腥味。
那时候心里是踏实的,父母都在身边,节目散场也不觉得寥落,该回家了。
又想起千禧年前后与爸妈一起过的那几个圣诞节。
去美美的吃一餐,看些哗众取宠的节目,在现在的眼光中该是嘲笑那时的自己吧,却一双带刃的眼,带刺的耳。
那时候却是觉得那么幸福。
如果再抽个奖赢个小小的礼品,那就真是锦上添花了。
回到家里把灯都关上,独点一枚绿色的灯泡,或兼上一串彩灯,在客厅里跳着笑着。
浓浓的一头一脚血液里都是温情。
现在再打电话回去,妈和我谈的却都是把老房子卖了吧什么的了。
我需要某种救赎,也许这独自一人的电影便是契机了。
El Camino de Santiago,圣雅各之路。
影片开头只感觉美国人真是站在世界顶端惯了,在自嘲之余已经把自己没有文化只顾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瞎吹牛逼的死相看作一种文化。
这是极为可怕的。
午夜巴黎中看到了些许,这影片又尤甚。
然而这一条朝圣之路本身的风景已经足够了,撑起一部上乘的影片已是绰绰有余,哪怕零散一些,公路片拍成风光片也只能说无功无过。
回到高中的那种状态吧,哪怕只有一瞬,半日的光景已足够。
想回到一个秋日,刚下过雨,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大家来到积了水的塑胶篮球场,球掉到地上就难再弹起来,就这样缩手缩脚地投投篮,消磨过晚饭前的时间。
又想起那时看的许多阳光明媚的电影里大片蔓延的葡萄园,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下来。
和故都泥土清香的雨水与沙尘混在一起,是如何的一种味道。
我真是很想出门走走了,去为了见识人的样子而旅行,试图去爱上沿途的风景与遇到的人们。
电影里那些西班牙小旅馆的招待们让我想到我所到过的每一座旅游城市里热情可爱的人们。
他们自豪地为你指一条明路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是那样的心情。
我已经禁锢在现有的状况下太久,在熟悉的屋檐下嗫嚅活过,不敢做出任何不凡之举。
我不知道十几岁的那个自己是如何消失蒸发得无影踪,每每只有极偶尔跳出来的那些机遇中才能想起。
我想是不能这样下去了。
千篇一律的规矩生活,为学习为工作所困的日子可不可以暂时远离一下这躯壳,不要成了绝对的惯性,权当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
想到夏末自己放弃了停下来的机会,在此之前也并无悔觉之意,唯独今日频频念起来,只有嗟叹。
电影散场,没有其他人的场也就不叫散场,是该回去的时候。
坐在只我一个人的电影院里,看字幕升起。
心中该是怎样的忐忑与唏嘘。
这样的时候,总是很想读康拉德,他的海洋小说。
2011.11 于达勒姆
旅游宣传片不是?有机会也应该走一趟
有一天我会去走这条路。
其实很平庸的一部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看多了 真的就没意思
太无聊。
这个倔强的糟老头子没啥好看的
治愈~~
宗教课讲到了Santiago de Compostela于是教授就顺便让我们看了。果然疗伤啊,看完了之后教授早下课半个小时要我们去享受阳光。
在城市里,看到脸上带着的是不满,挑剔和紧张;在野外,感到谦逊,安静,感恩和勇敢。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出行的飞机上我常选老电影,回程却是探险片。
每个人都有故事的,so, don't judge. 另:精神可嘉,可作为电影就乏善可陈了。。。
圣雅各之路
故事刻意,一切困扰也都绝对中产阶级
x1.3 倍速 清理 风光片
我希望不管有没有做好这个选择,我都能接受现在,这当下的自己。
比起荒野生存,這才是該推薦的。
sheen演技自然不必说,但故事太过冗长了,好在情感表达充分,并未止步于风光片
教堂里都是民脂民膏经济基础决定徒步远近
故事立意是一流的,但是过程乏味,情节设置生硬又突兀,小伙伴们的友情没有过多着墨发酵。
看到作为父亲的主角接到儿子死讯的电话赶去法国取回遗体的时候便知接下来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的棱角分明使得故事走向更加明朗,可是过程中却几度流泪。在路上的故事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这个理由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其实我对前半部分其实是有意见的,在最初走得太轻松了,这是没有道理的。
还行吧,有种想出去看世界的冲动
看来我还没足够的年纪和阅历 去欣赏这类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