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摄手法、场景搭建和服化道上看,《冰淇淋与雨声》是继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之后再一次颠覆我的影片!
《狗镇》是用线条、人造光和极简道具来拍摄,而《冰》连这些都彻底抛弃了,手持镜头下,演员们穿着自己的衣服,用粗糙的道具和身边的物品随时随地就开始表演,他们只要一开口说台词就自动进入戏里,自带BGM。
影片的背景音乐是Moroha乐队,一个弹琴一个扯着嗓子说rap,竟然很有日本武士的风范,他们就像《兰戈》里面的猫头鹰乐队,如空气般存在,唱出人物内心爆发的情感。
与同样是戏中戏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相比,《冰》对“现实”和戏切换方法更胜一筹并且有内在的逻辑。
一开始还能从演员捧剧本和导演指令来区分“现实”和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员也在成长,台词更熟稔,演技更精进,最后只能通过画面比例的切换来区别,因为“现实”的人物情感已经和戏里人物完全同步。
再加上演员就用本名演出,所以有时候看得入神,甚至注意不到画面的变化。
当他们正式换上戏服站在台上准备演出时,影片却停在了此刻,谢幕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演员们的火候已经到了,他们会演得很成功,毋庸置疑。
影片还有一个出彩的地方,即对“现实”时间的艺术处理,同一个镜头下,演着演着就自动过渡到了几天之后,这种根据人物心情而不是根据场景变换来交代时间流逝的方法很让人着迷,因为这一点,整部影片真正做到了一镜到底!!
导演很有想法,一镜到底打破时间界限,新颖地表达了一个记录式的故事,整场电影拍摄完感觉就像一出舞台剧,这也得益于导演多尝试不同表现体裁以及和不同工作的人合作获得的各异灵感。
个人感觉但这部影片的硬伤在于形式大于内容,演员的演技还无法做到快速转换,所以戏里戏外感觉略显僵硬(也有可能是导演故意表现剧中人物的表演功力不足),情绪与思想的输出到位,但是感觉说唱部分太过,不仅接受不了这种揪心的表达,也感受不到他传达的思想。
虽然电影节还没有结束,但这部电影却是遇到的一份惊喜,很可能是最大的惊喜。
观影过程也同样精彩,坐我旁边的小哥哥开场不到十分钟愤而离席,另一侧的友人早已被镜头晃晕,而我,沉浸在这个中二气息浓厚的美妙梦境里热泪盈眶。
在短暂的71分钟的时间里,所感受到的艺术体验确丰富多彩。
像是在看一部关于舞台剧演出的电影,又像是看一部关于话剧排练的纪录片,再或者像是看一部影像化全景式的舞台剧表演。
这重重的梦境交织在一起,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带来了实验性极强的迷人色彩。
电影 当然,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电影,手中的电影票可以坚实的证明这重身份。
“戏中戏”的设计也极其巧妙,将话剧的内容和排练中的演员交织在一起,通过不同画幅的转换,编织了一出情绪饱满连贯的戏中戏。
梦想啊失落啊,故乡啊逃离啊,所有悸动得的偏执的属于青春的姿态,这里都有。
纪录片 当女主角打破第四堵墙面对镜头说话的时候,当男主角怔怔地直视着前方与我的目光相触的时候,一种纪实的质感铺面而来,仿佛是一群舞台剧演员在排练过程中的种种情绪,被我在银幕上观看者捕捉着。
在加上晃动的一镜到底的设计,这种真实粗粝的质感越发强烈
舞台剧 这是一部将舞台剧的电影,但为什么不能说是一部舞台剧呢,一部“影像化全景式的舞台剧”。
这个蹩脚的名字是我胡诌的,但在这部电影中似乎看到了一种更广阔的的戏剧可能。
现在的我们有“大型情景舞台剧”,有“浸入式戏剧”,那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能够坐在剧场里,看一出中心舞台与剧场外实景(影像拍摄)相交的戏剧呢,打破剧场和置景对戏剧的限制,用把戏剧带入更广阔的维度。
就在结尾,银幕上六位主角在谢幕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自己置身于剧场当中,刚刚看完一场情绪饱满的话剧表演。
从这样新奇的体验中,期待着未来的更多可能。
另外: 非常值得一提是MOROHA的音乐,虽然不甚了解,却意外的很受感染。
这种歇斯底里地呐喊和青春的气息非常契合。
也正由于这种中插的音乐,更加强化了影片带了的舞台剧质感,仿佛在看一场孟京辉式的先锋戏剧,
现实 查询影片资料的时候发现,现实中的演员名字正式影片中所用的名字,同时也像影片中戏剧导演所说的“要在排练的舞台剧中用你们真是的名字”。
这重重的交互,暗含着艺术与现实的互文的关系,更加令人着迷。
电影、纪录片、舞台剧、现实,四重梦境共同营造了一场美妙的艺术体验。
在这样一趟电影旅程中,艺术的壁垒和隔膜被打破,引导着我们去探索无限的新的可能。
出生于1985年的松居大悟是日本影坛近年来颇受人气的新星,他既担纲演员,又足可胜任导演,2016年执导的《安昙春子下落不明》获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2017年在电影版《昼颜》中有过出演,更因执导剧集《Byplayers:如果这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话》而备受瞩目(续集同受好评);今年推出的《冰淇淋与雨声》和《你因你是你》也收获了比较两极化的口碑,喜爱者觉得新奇有趣、富有创造力,厌恶者则认为矫情做作、故弄玄虚,而笔者在观看《冰淇淋与雨声》后甚是喜欢,几乎可视作日影近几年难得的惊喜佳作。
精妙的时空转换本片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排练即将上演的舞台剧的过程,从面试开始,到公演前三周的彩排初期,时间轴以倒计时推进,直至开演前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最后一分钟……期间,剧团虽遭遇过表演不尽人意、合作不力等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迎来被告知取消演出的晴天霹雳——只因演员们不是大牌明星,缺乏票房号召力,制作方考虑到盈利困难,遂停演。
演员们决心冲破阻挠,以自己的方式上台“演出”。
影片最大亮点是一镜到底,说起一镜到底,影迷们脑海中迅速联想到的,不外是《鸟人》、《维多利亚》、《俄罗斯方舟》、《鱼与猫》、《大空港》,以及缝合较明显的《夺魂锁》。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镜到底在吸睛的同时,也往往流于刻意的匠气,有时甚至为了方便、迎合一个镜头内的调度,甚至不惜牺牲叙事的流畅、构图的合理;而且不少“一镜到底”并非是天然的一个take,而是由各组长镜头联合而成,是谓“伪” 一镜。
不过,本片的“一镜到底”是「时间」与「空间」的粘合剂与转换器,它将真实的物理时间长度化为空间内的调度,巧妙实现时空过度与转场,无缝对接「现实」与「戏剧」,调度堪称精妙。
跨越几个星期的事件,如何在一个镜头内展现时间的流动?
影片以出入不同场景空间作为转场的手段,也标注出时间节点,这样既丰富了场域信息,又保持、绵延了人物在单个镜头内的情绪状态。
观看时仔细分辨是否真正的“一镜”,并未看出任何明显的缝合处,虽说影片只有74分钟,但可以猜测是进行了大量现场训练与调度指导,才能将时间点掐得如此精准,且与剧本的发展完全贴合、恰切。
如此老道的手法,于一位青年导演来讲,对影像与镜头的掌控力,对文本的捕捉力,都是相当惊人的。
因此,“一镜到底”于本片来讲,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服务于叙事推进的必要因素,唯有才保持时间流动的状态下,观众才能透过被打破的第四堵墙,真正浸入其间,体验到虚实泯灭、现实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共情。
梦想照见现实影片用改变画幅来作为「现实」与「戏剧」形式上的区分符号,角色言谈内容亦可清楚界定。
「戏剧」的文本内外是两个同样悲伤而激愤的故事——戏内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因没有出路而丧失生之希望的悲剧,戏外是一群青年无法达成梦想的苦闷呐喊。
而在这两重结构之外,是坐在影院中观看这出戏中戏的观众们,无论是与哪一重的戏剧内容有共鸣,都自动化身为第三层的人物,通过观看与被观看,创作的界限显然模糊了。
因此,这既是观众与演出者共同的现实延宕,又更像是现代年轻人共有的一出灰暗梦境,梦醒依然没有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声声的嘶吼与呐喊撕破舞台的帘幕。
当得知舞台剧被停演,为排练付出诸多心力的演员们决心以自身行动来抗争不公的现实,他们穿越剧院的层层阻碍,终于登上舞台,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演绎属于自己的戏剧。
这一刻,他们既是舞台上的演员,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当梦想在前方召唤,青春的勇气与信念燃烧的力量,终于让梦想穿透进现实。
这种信念在「戏剧」内的呼应是出走的念想,女主身处无爱可诉的环境,致使她冷漠麻木,对母亲和弟弟非常疏远冷淡,当得知唯一的好友离开小镇,她在绝望之中与朋友合伙杀了男友,准备一起逃离。
观众无法得知她曾经受过哪些伤害,才变成如今的模样,但MOROHA乐队以说唱的方式作为介入旁白,成为具有全知视野的第三方,我们可以窥见日常生活是怎样逐渐滑入虚无的深渊与无法自救的黑洞。
说起MOROHA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褒贬不一,不过笔者非常认同这个高度风格化的举措。
伴以清澈、嘹亮、激越的吉他声,年轻一代的迷茫与反叛尽显无遗,自省的意识破壳而出,急促的弦声如跳跃的思维,是无可安放的灵魂呐喊。
“我们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宇宙。
”结尾处的陈词动人心魄,拥有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清存货行动】第一次看一镜到底的影片。
影片好像没太看懂,或许是青春对梦想的执着,不管怎样,最后还是站上了舞台,虽然没有观众,没有掌声,但站上了舞台,那就行了,那份热情被保存,那就够了。
丧丧的,但对未来还是很有希望。
很喜欢最后的rap独白和片尾曲「遠郷タワー」的词:億千万のため息を吸い込んで、希望の言葉に変えて吐くんだ。
億千万の涙を飲み干して、決意の言葉に変えて吐くんだ。
億千万の雨風に流れ、億千万の花が散る。
それでも、一回きりの人生に命をかけて、命を描け。
心の中に咲いた花の名は火花。
生きてる限り叫ぶ花言葉、命をかけて、命を描け。
時間は、時間は全部解決してくれる。
失恋も屈辱も後悔も全部時間が解決してくれる。
今までだってそうだったの。
憎しみも痛みも苦しみも、ついにはいった夢も、やいたがったことも、譲れなかった思いも、全部時間が解決して、なかったことにしてくれる。
それでいいんだ、それが楽なんだ。
それでいいはずなんだ。
だけど、俺は、やっぱり嫌だ。
やっぱり嫌だ。
だって、それは俺のだ。
だって、それは、格好悪くとも、みっともなくとも、それは俺のだ!
返せ!
返せ!
時間に解決されてたまるか!
返せ!
返せ!
返せ!
「遠郷タワー」
「时间能解决一切 无论是失恋屈辱或是后悔 都能靠时间解决 所以我只是吃饭呼吸洗澡睡觉 仅此而已 然而 为什么我 为什么你还是 拼命想要抓住这份稍纵即逝的情感 为什么 为什么」「请不要因为失落而原谅自己 和只会苦恼的自己作斗争很无耻 这只是为了说服自己而做的样子吧 分析弱点做出总结 理应比昨天更进一步 为什么 是错觉 不如说是恰恰相反 我一步都没有向前 原地踏步 只有时间在流逝」「时间啊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失恋屈辱后悔全都会在时间中得到解决 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 憎恨疼痛苦楚 甚至连有过的梦想 嫉妒过的对象 无法转交的思绪 时间都会一一解决 将之化为乌有 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放下了 这样应该就好了 但是我还是不想这样 还是不愿这样 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 因为再坏再不堪 也是我的一部分 还给我 还给我 让时间带走一切你甘心吗 还给我 都还给我」
《冰淇淋与雨声》是十多岁会喜欢的电影。
它追求实验,仿佛无限回旋的阶梯,或者是镜中镜,探索无数次映射之后留存的真实。
故事取材于导演和演员们舞台剧演出夭折的真实经历,演员全部采用真名演出,又采用戏中戏的形式,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愈加模糊了现实、戏、戏中之戏的边界,是一场大型的以现实为对象的艺术实践。
它具有舞台剧的特质,它讲的也是舞台的故事,这是先锋的、在舞台与电影交汇处的探索。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长镜头,摇晃的、连贯的镜头,需要舞台剧般一气呵成的情绪。
电影镜头的调度、镜头的远近又让视角移动、聚焦,令人拥有一种奇异的在场感。
整个观影体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甚至让人微微地不适。
故事中心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如何不畏挫折,追求自己的舞台梦。
更确切地说,是当自我意识觉醒的年轻人,下定决心要将内心的冲动变成现实时,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如何发生碰撞。
青春埋藏了太多危机四伏的种子,如戏中戏里盘旋与三人之间的微妙情感酿成的杀人案,如逝去的母亲让一切跟之前都不一样了,如内心的愤怒让人幻想炸掉这一切。
所有的危机被放在了戏中戏里,戏中戏让这个略显无聊的追梦故事更加立体了。
追梦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十多岁会喜欢的电影。
它的立意未免有些单薄,甚至扁平。
当作为旁白与补充的摇滚歌手开始咆哮的时候,尴尬开始蔓延。
它像那种颇有才华的学生导演的先锋作品,充满了缺点,和毛手毛脚的探索。
然而它因青涩而显得真诚,因一种不加掩饰的野心勃勃,而显得格外可爱。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导演和编剧的作品,而是所有演员与导演一起最大限度参与了创作的作品,它所展现的是他们对于艺术与现实的观点。
艺术与现实难以区分,在戏中饰演演员的演员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演起来,以这种行动他们表明,艺术是一种生活实践,舞台上的他们同时也是生活着的他们。
其实,在整个观看后期已经有点厌倦,然而最后一幕竟然令人有些感动。
当所有的演员站在舞台上,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电影到这个时候就结束了,除了它没有,以纪录片的方式又进行了几分钟。
电影结束了,站在舞台上的演员松弛下来,完成了一种身份的转换。
这种转换如此自然,”咔嚓“,某种东西断裂了,什么东西还在继续转动着,我们从戏中的空间坠入现实的空间,这时我们看到了创作人员本身。
戏与现实区分,戏与现实不分,究竟什么是戏,什么是人生?
我喜欢电影中的一句话:人是有意识的宇宙。
因此人要表达,创作,并且被看见。
在僵死的、无聊的重复和重复的无聊的篇章中,我渴望看到真正的人与真正的表达,这才是真正的文艺。
首先说明,导演其实是有才华的,时间处理、场景切换、自带bgm这些点其实很巧妙。
题目应该是《冰淇淋与雨声》,导演解释的意思我觉得完全make sense,冰淇淋是话剧到现实的道具,雨声是在剧场听到的观众的掌声,结合电影来看这个主题挺有趣的。
但是这部电影给人观感比较一般,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对创作动机的反思真的太不足了。
接受采访时导演回答说创作动机和电影里很类似,因为排练的话剧临时不能表演,演员们有不满情绪,导演觉得这些情绪很有青春追梦等一系列元素的意味,就拍了电影来记录。
所以,导演差不多是基于一种心情去拍,但其实情绪本身是非常私密、抽象的,如果不加以一定的反思来打磨剧本,作品的个人色彩就会非常强烈,以至于虽然是青春群像反而有种晦涩的感觉。
追踪意识这件事在艺术创作中是特别难的,在历史上能做的很好的人其实也寥寥无几,大部分还都是用文学为载体。
导演的勇气可嘉,但是由创作动机到电影制作这其中所经历的反思沉淀还是让人觉得非常欠缺。
片子中几位小演员的表演有点惊艳,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稚嫩,但同时也能感觉到是用心的表演。
另外还个巨大的槽点,不吐不快。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了解青少年的内心,but在片子里所呈现出的15、6岁年轻人的内心戏是threesome未遂还要杀人,超验主义和虚无主义…导演说自己很了解高中生,让人有点点怀疑。
难道我过的是假青春!
( ´▽` )ノ
《冰淇淋与雨声》8.0《听说桐岛要退部》8.0①发现两部电影或迥异或相似,倒也生搬硬套能说出点关联,偷懒的想法冒出来,就干脆凑一块写了。
《冰》是74分钟的一镜到底,绵延好几周、转换多个场景的时与空,都被一个镜头串到了一起。
《听》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时空的相同事件,是错综复杂的一张网。
在观看《冰》时,观众是全程的参与者,始终保持在中二热血的亢奋中。
而在观看《听》时,我们更多是冷静的旁观者,只在结局的阳台上,小小地中二一会。
《冰》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场早已被取消的演出,而《听》里面所有兜兜转转,都是为了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
他们讲的都是,疼痛的青春。
②《冰》是一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那么,如何测试你与这部电影的相性呢?
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日本乐队「MOROHA」,听上一会儿,要是没有翻着白眼赶紧关掉,反而津津有味的话,说不定,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③常见的青春片总有少年升学或是转校生忽然到来,于是旧秩序失衡,各种纷争。
《听》反其道而行之,金字塔顶端的风云人物忽然说要离开,所有人于是主动或被动地被打扰,陷入无所适从。
一边是充分可信的微妙细节,一边是《等待戈多》似的荒谬主题,还真是,有意思的剧作。
20190409
深夜兼职时间还剩倒数三分钟当我脱下了土气的工作服时在想年中无休全天一人上班制要持续到何时看不到未来 所以感到不安看不到未来 所以也因此得救但我其实能感觉到那令我感到作呕的平凡未来那样也不坏嘛 我还没强大到可以说出这话真是太糟糕了 我也没有想过这么说不断重复着无可奈何的选择每天的时间在无情地流过没有理由般地留下一行眼泪这条街正在观察着我因此强迫自己挺起胸膛看着东京的摩天大楼有一种过于天真的幻想我才不会输给正俯视着我的大楼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学会这么说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这么说爸爸 给您添麻烦了 对不起妈妈 让您担心了 对不起我过新年的时候不打算回家了因为我没有任何一件好事可以挺起胸膛告诉你们只倒数十下 人生是不会结束的在那之后还有十一和十二我全明白的但请稍微包容我一下吧因为放弃这件事是我憧憬了很久的啊我想我最后终究会到达那里那是能够直面冰冷现实的人才可以说出的话我想我暂时还没有那个资格吧于是我现在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收集废品的垃圾箱并不在我的心里最后时刻我一定要笑着面对不 不对我要从现在开始笑到最后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说出口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说出口很好 真的太好了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我必须要说出口
2018 上海日本电影周。一镜到底和大光明神经病一样的音响打造了一场视听的双重折磨。真想站起来大喊“唱歌的寸头你给我闭嘴!闭嘴!!!” 接受不了失败的确是青春的样子,但也是愚蠢至极的样子。
用画幅的变化切换现实和剧中场景,MOROHA的存在非常耀眼。
3.1
看完就忘系列
很中二很悲凉又很有希望。一个超长镜头完成全片,戏中戏,打破第四堵墙,将演出前的排练细致展现,已经分不出是演绎还是真实。最后舞台剧情还是模糊未知,但是青年们的状态和情绪,已经伴随说唱渗入片尾字幕,影厅的观众就是片子里台下的听众。场面调度完美,这才是生活而已。
一镜到底 实力是有的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明白导演想表达的,可一帮矫情的人用各种嘶吼与巅峰来发泄自己的宇宙时,陪上独白式的配乐和一镜到底,真的太太太矫情了,非常不喜欢导演的表达方式,看着太难受,2星
看着都觉得拍得好辛苦。全程尴尬,完全get不到点
如果是处女作或者学生电影肯定四星起了。算是很粗糙了!无疑导演是有想法的,但完成度不敢恭维。抱歉了,对一点青春热血的口号完全提不起兴趣。看完后更喜欢毕赣了。
额,能量不错?不知道为啥女主Nina感很强烈...但总的形式和内容都并没有吸引我。唯一有趣的是开场不就有一段导演说戏,属于“外行可能觉得不明觉厉但内行觉得不知所云”的,有点好笑我就笑出声了。旁边的另一位也同时发出了一阵轻笑,我一扭头:嗯?王翀?!XD
有点太狭小了,但感觉演员不错,一帮小演员挺有趣的。
MOROHA一出顿时意识到这完全是一场舞台剧版本的《宫本不容易》啊,一镜到底的运用个人感觉是有意义的,毕竟戏里戏外遥相呼应,对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应人生无法排练、不能停顿、无法重新来过,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中的呐喊、愤怒、阵痛、无望有了存在的条件,被生活本身折磨,被消耗殆尽的青春年华,尽管黑暗平庸无人知晓,可是就算没有观众无人欣赏也要用尽全力展现自己曾付出的努力,这是黑暗中的真正的光明,影片的内核还是向上而动人的 #日影新片展# @影城一号厅
长镜头不稀奇,但是戏中戏+一镜到底什么的最有爱了,值得称道的是用连续的镜头串联了非连续的时间!导演不愧是做戏剧的,舞台上的假定性用到片子里简直是信手拈来好吗!第四堵墙,不存在的,不断打破,跳进跳出,画幅切换十分画蛇添足。不过后半截的表演十分聒噪,主角都犯了中二病。
真是。。。对日本人来说怒吼已经是生命力的展现了,太压抑了。85年导演对时空调度的把控确实炫技了
非常有想象力的一镜到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戏剧的边界,让一个绝望而悲壮的青春喷薄而出,仿佛是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呐喊。
跟《摄影机不要停》有点像,都是在现实与戏剧之间的关系上做文章。前者是喜剧性的偏重于电影制作过程,而这部《冰淇淋与雨声》则旨在模糊戏剧与现实的界限,将冲突由戏剧带入现实,又由现实带入戏剧。整部电影虽然不长,却是一镜到底拍摄完成的,没有任何剪辑。
长镜头+戏中戏+时间无缝转换+live 演唱,松居大悟的这次实验做得相当有勇气,看到最后带给人惊喜的已经不是one take的形式,而是年轻人们誓要夺回梦想传递出的勇,伴随MOROHA的现场说唱,很难不被这种热血感动,听到《革命》的时候想起了《从宫本到你》,用韬韬名言总结“年轻人,就是干”。
形式还挺新颖,将真实姓名融入对话为主(情景被虚化)的剧本,以流畅的镜头令现实与虚拟逐渐合为一体、不分彼此,作为提示的黑线也从最初的明确分割变为收缩后的逐渐扩展迷惑人眼;但内容还是青春期那些叛逆、自以为是的深刻与寂寞。女主演得太用力了,最后那些独白跟《庸才》里富美念法国诗的感觉有点像,作为旁白的歌手出现次数太多也很吵。类似想的角色现实中我遇到过,曾经认为她的破坏力是单纯幼稚,现在看出了自私。但整体的中二气息毕竟还是鲜活的,一群人在黑暗中聊天、大街上剧院内追赶躲避的画面多少让人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
虛實交錯玩得特別溜,不過最戳我的是Moroha的參演形式,沒有Moroha這個片沒那麼厲害。
导演松居大悟真是才华横溢!一镜到底没什么,但想到能够自由切换时间线就很厉害了,青春、热血、中二、梦想,通过这样一个拟真态的伪纪录片形式呈现真是厉害👍主角森田想真是太出色了,无论表情、动作、姿态、情绪都很对,隐约让人想起出道时的苍井优,田中伟登的外形非常不错,导演是从哪里挖掘到这样一波宝藏小孩的啊。才发现竟然已经是两年前的作品了,不知道导演以及这些主创现在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