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看了一些关于电影理论的书了解了一个 电影后期的趋势 —— 迈向“反身指代”这个词,在文学里是有的,意思是。。。。
举个例子“比如说“死”,在“他死了”中词义是失去生命,在“他做事很死”是不灵活的意思,在“这是死胡同”中是没有出路的意思。
而在“死是一个动词”、“我不喜欢用死这个词”中,就没有涉及到词义问题,就属于词的反身用法,指代的是词自身。
”而电影的反身指代性是什么呢。。。
看这部电影 就像一个特别具体 特别亲切的例子,当然关于台湾时局也许我们还有些生疏。
反身指代性 其实 是一种反思。。
就是 将电影的镜头对准电影本身,而所谓的电影本身。。
可以是 钮承泽导演个人的情非得已的事业和生活,可以是拍制电影本身的恶劣环境,也可以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引起的大家一起精神肉体分裂吧……早先在欧美艺术电影中 出现的这个趋势呢,其实是在对纪录片的反思,也就是影片开头所谓的“伪纪录片”。。
在关注了太多的外界事物以后,人们开始反思 电影的真实,“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就像片子里宁宁痛苦的疑问。
纪录片 用剧本拍 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那不用剧本拍的直接电影呢?
依然无法摆脱 导演 摄像 剪辑 的主观性啊。
再来,纪录片试图在生活中捕捉,又是不是在捕风捉影呢?
用故事片的方式讲述真实又能信多少?
问题一大堆。。
但总体上,就是为了反映观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并且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另一些观者深信罢了。。
钮承泽先生,以“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作为引子,拖出一大堆烦恼和问题,直白的表现着他的不快乐,和想要得到快乐。。。
于是,他也开始反省,改过自新,做了一切自己可以做的改变,企图用一种神圣的精神获得救赎,找到真我啦。
从把台湾社会,台湾娱乐圈,台湾电影的状况热络展现以后,又进一步把自己也丢上了手术台,自己解剖自己给我们看。
看到有人说他太爱现了,本来做这样的反身性动作,就得要敢啊。。
不爱现又怎么给我们看呢。。
只是最后 他那一声呐喊。。。
那一片“情非得已”的卡通字幕,外加那首耳熟能详的“情非得已”。
当然 还有 他最后那献给“妈妈和马麻”,不得不让我心生,难道这只是导演在用一个庞大的工程在给自己做一个巨大的解释吗?
并以此证明,,我如果堕落了,我如果又喝酒了,我如果又泡妞了,我如果又车震了,我如果又找妈要钱了,都不是我的问题哟。。。。
是不是有点逃避的嫌疑呢?
呵呵。。。
当然 人逃不脱环境的禁锢,但抱怨永远没得用吧, 钮导的努力 值得肯定,值得了解,也让我如此这般进行了学习。。
以上内容 纯属个人看法,,求同存异:)
文/十一月的雨我是慢热的人,不喜欢一拥而上的激烈。
大家都去追捧的时候我选择背道而驰,因为疯狂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群众热情的蛊惑,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独立而精准的感觉。
所以门庭若市的时候我会敬而远之,门可罗雀的时候我才信步而来。
在看电影的时候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海角七号》被捧上天的那一年,台湾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亲民的草根电影,钮承泽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其中不大不小的一分子。
那时候的钮承泽还没有因为现今的《艋舺》红透,但是机缘巧合和部分精英的高度评价还是让我有意记下了这部电影,准备有时间看看,没想到这一放就是两年。
所以当《艋舺》以迅雷不及掩耳到铃响叮当之势迅速蹿红的时候,我的视线并非立即聚焦于此,而是转回了那部尘封已久的作品之上。
没想到的是,这偶然的开封让我不可抑止地陷了进去。
我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等待,能够描摹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辈人的的影像作品。
不论微小还是宏大,只要真诚而且精确。
这是一个让你眼花缭乱表面华丽内里空虚的时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收获一轮又一轮外国大片的震撼或者廉价感动,也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内地大片中俘获谈资和说教快感。
但外国电影拍摄得再华美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内地大片崛起得再迅速那也是老一辈既得利益者掘金的商品砝码,即便时不时会出现一两部儿时的动画重新制作上映,那也是投机者打着集体回忆的温情幌子,粗糙而令人发指的榨取着剩余价值。
我们没有经历过曾经那么沉重的历史,所以没有前辈们那般深沉和愤懑。
可即便明白我们曾身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没想到是心灵之间的鸿沟却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只能远远观摩,心从未交接过。
当我历数着这么多年来,能够用触动我内心的语言讲述属于我们这一辈伤与痛的电影时,脑海中跳出的竟然只有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
而仅存的这部作品中丰厚的感情,也因为在先天不足的思想体制中苟且生存而显得七零八落。
但是,已经四十过半的豆导(钮承泽的昵称),却用他的真诚体悟,让我这二十过半的小伙子,摸到了自己情感脉搏的真实跳动。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导演用伪记录片的方式拍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你知道它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导演带领一帮主创人员几乎都扮演的是真实的自己。
这种模糊真实与虚构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也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随着这种窥探欲的指引你会不自觉地想随之深入其中。
进入他的生活和内心之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形式都是次要的,那些琐碎、无奈、痛苦、失望、恶性循环之后的不断轮回,是我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遇到的困境。
我们被围在其中左冲右撞直到千疮百孔才知道腾挪转移,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寻到那个出路呢?
片中豆导年逾四十仍然被困其中,周转于资金和艺术之间焦头烂额。
在内心的伤痛与渴望不能言及时,他又转而以肉身陈述。
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浇灭欲望,也因愈浇愈烈的欲望而不断伤害着深爱的人。
豆导没有一味的展示伤痛、或者自怨自艾、或者干脆陶醉于这种看似虚无的痛苦中。
他去心理咨询师那里寻求答案,他也会面对母亲泣不成声,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女友坦白了一切。
尝试着将这种内心的痛表达出来是迈出的第一步,剩下的是艰难的寻求解决方式。
人人都有切肤的伤痛,这不是最难的;如何进行内心的革命,重新构建自己,这才是导演要展现给我们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崎岖最难渡过的关口。
前几天看《玩具总动员3》,最后一段一群玩具在面临即将进入焚化炉时,默默但坚定的互相拉起了手。
看着他们被火光映红的坚毅的脸,我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
这比哪部灾难大片差一点半点呢?
即使现实中真切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吧!
皮克斯每年都让你笑着哭着,然后温暖的期待下一次,是什么让这些创作者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魔力呢?
曾经看过他们工作的环境,那是一个极为朴素和低调的地方,不如想象的迪斯尼乐园那般的繁华。
他们工作的状态也是以保持单纯简单且激发灵感为首要原则的。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状态之中,那些类似于古典手工作坊的工作者们才会不时迸发出最精彩的火花。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关于资本运作和艺术创作两者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冲突,从来都不会成为这样一帮人需要日夜焦灼的问题。
把二者分开,是一个市场良性发展的制度上需要解决的第一步。
其实豆导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面临的大部分困境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他想告别过去重新来过,但有些事情并非他能左右的。
正如结尾的那声仰天长啸,是愤懑,是痛苦,更多的是无奈。
把它看做豆导对当时台湾恶劣的电影市场状况的一声控诉,也未尝不可。
也许真的是否极泰来,电影中的钮承泽依然困惑,现实中的台湾电影市场却迎来了中兴。
告别了他的老师侯孝贤那一辈大师的轨迹,新一辈的台湾电影人用一批风格迥异的作品昭告天下,他们正在崛起。
侯孝贤曾经告诉钮承泽,大意是他最近的《艋舺》拍得还是太放,演得也不够内敛。
我倒觉得侯孝贤对弟子太过苛刻,大师忘了当年的自己也曾经是野人么?
只是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巨大影响,他们那一辈的电影人很多都选择了背对观众的创作。
但是,现在,钮承泽们终于抛下了父辈的桎梏,毅然决然的转身,敞开自己的内心,真诚地走向观众。
台湾电影改朝换代的时候已经初露端倪。
虽然觉得前路渺茫,但依然抱着一线希望,愿这股清风能够吹过海峡,到达彼案。
以潜移默化之势慢慢撩动内地电影那根钝化已久的神经。
2010年6月21日
电影有这样一种玩法,真是帅呆了。
电影拍的是拍电影的人,电影的名字也是电影的进行过程中剧中人给起的。
电影的所有的主人公和现实中扮演他们的人物同名。
当然,这些都是形式,在所谓的“作者电影”里这种形式也不见得多少奇怪。
这部片子的好处当然绝非就在于这些形式上,它对生活和事业提出的思考依然是非常现实,也和我们每个人相关的。
它提出的面对自己的解决方式也是对我们有启发的。
电影中没有具象的宗教,没有一个超乎所有人之上的上帝。
取代某种“终极关怀”参照物的是一个心理分析师。
其实面对她,也就是作者面对真实自我的过程。
而所有的对自我的探寻没有终点,它以一个过程的形式出现——电影没有给观众一个终极答案,或者答案某种程度在蔡康永的某段讲话中:欢乐与悲苦,你自己去承受……都是生命的风景。
电影形式很好,拍得也特别真诚。
让人看着看着发笑,然后悲从中来。
电影有反映到台湾电影的生存状态,可是怎么解决却也给不出什么答案。
台湾电影是有很风光的一段时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侠和青春爱情片(多是改编琼瑶阿姨的小说,大导演侯孝贤也拍过)非常吃香,还有就是生活化很感性的电影,大家小时候应该都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吧,在大陆票房非常不错。
八十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开始,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陆续出来,台湾电影迎来了它比较繁盛的时期。
国际声誉开始慢慢提高,后来还出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李安,他最初也是因为回到台湾做电影而成功的。
而现在的台湾电影可以说已经很惨淡了,侯孝贤后来的片子多靠日本,法国的投资在做,不知道可以坚持到几时,最近的几部新作都很难有渠道看到,杨德昌也走了。
真的剩下来的人不多了。
台湾电影人现在严重的青黄不接。
台湾电影何以至此?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片子中也有一定展现,混乱的政局,不景气的经济都是电影没法发展的原因。
说到底,电影也是产业,和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
经济不行,电影自然也出不来。
台湾电影这些年都是靠辅导金在残喘着,而辅导金能帮到多少部电影,能帮一部电影多少呢?
这一点片子中也有展现。
大陆这几年的大片虽然总是被骂但终究是有票房在,有市场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跟大陆经济的发展有关。
还有就是台湾新浪潮的电影多是艺术上很考究的佳作,但是往往个人化,精英化,难以推广给大众,有大的市场。
还看到过有说导演亲自去电影院贴海报宣传的,蔡明亮还在大街上亲自售票过,听到这些往往感到十分心酸。
偏艺术的电影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和机制,商业的电影又没有发展起来,加之好莱坞的疯狂进攻,台湾的电影市场几乎没有华语电影什么份,说到这也很奇怪,台湾人貌似对整个华语圈的电影都不感冒,大陆的,香港的,卖得都不行。
(《色戒》或许是例外,但是你又不能不说《色戒》还是脱不了好莱坞的干系)有人说台湾电影就剩下了同志和青春题材,小打小闹小情绪。
迎合着仅仅的小小的一块矫情的市场。
实属无奈。
在生产这个环节出了错,接下来的投资,放映等等环节肯定也会有多米诺骨牌效应。
投资的人往往转投大陆香港或者去开影院放好莱坞大片或者干脆退出电影这个产业搞别的营生去。
投资的人没了,要吃饭的技术人员肯定不干,很多能人纷纷流失。
在放映上电影没市场没票房电影院不愿意放不愿意宣传,所以才会出现上面所说蔡明亮当街卖票的情况。
实际上台湾的电影院几乎被好莱坞霸占着。
台湾市场本来就不大,叫本土电影怎么活?
有时候会有人骂商业电影不好,没思想没深度。
但是是它们养活着电影这个产业,美国的独立电影,或者说艺术电影也很发达那是因为美国电影有商业片养着能完善电影制度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
有思想的导演也更容易拿到拍电影的钱。
我深深记得那些感动过我的台湾电影,我爱它们,对台湾的电影人如数家珍。
真心希望着它的转变和发展虽然这一切不在我的意志之内,但愿,但愿吧。
以哈林的流行歌曲为名的这部电影用剧中两句话可以形容,一句是:“一部打手枪的电影”,另一句就是“伪纪录片”尽管本片在“打手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手枪”打的很精彩,导演主演集于一身的钮成泽钮成泽是台湾娱乐界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毕业于致力培养台湾艺术人才的国光艺校,年届不惑,其貌不扬,熟悉台湾电影的人一定曾经在一些电影中见过这位靠新浪潮电影崛起,之后一直出任配角。
近年又以偶像剧新锐导演的身份崛起的怪才。
按理说已届不惑的他应该安于现状太对,没想到这一回他坐不住了,要来一次有创作的,小成本的,有内容他喜欢的东西。
于是乎影片就在哥几个把酒议政中伊始,和所有把酒议政的结果一样,他们终于在政治情况混乱的议题上达成一致。
骂之余还不过瘾,他们决定要拍一部酷的,有力量的电影。
他本身很诚实,从头到尾都在讲他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通过一些看似普通但显得很真实的事情来讲他自己的爱情,亲情,友情,同时也在影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友情,亲情,爱情。
而“伪记录片”是指剧中每个人看似没有角色,好似符合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但如果你认为他在拍纪录片,那你大错特错了,他们都在演自己,在用活生生的生活来给我们演戏。
即: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而戏中很多事情又分明不是真的,他就是在这真真假假的氛围中在说他自己,他,一个职业是导演的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女朋友,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工作,每天和我么一样地生活在这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斥又互相需要的世界里,他也有一切男人或者干脆说是人的缺点,他怕失败,他怕压力,他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又不想付出什么。
不爽了他会骂娘,他好色,容易被各种事物诱惑,他的出轨经历使的和女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比糟糕。
他亲眼目睹曾经一起混社会的朋友现在成了帮会大哥又忽然死掉,待到风景看透,他幡然醒悟。
一切地一切,不过是来自心魔,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是如此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这部电影在看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么相似,相似的快乐,相似的悲伤,相似的生活。
而他分明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在影片最后终于告诉我们了搞定事情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得先搞定自己。
可搞定自己之后呢?
影片的结尾于是就这样好好的幽了我们一默。
首先,这个力荐一定有人觉得很扯.因为纽承泽这个人就没有多少人喜欢,开场就一连串的"你妈的"让偶像剧那点梦幻都泡沫了.而后"伪记录"的方式又难逃心机重的批评.电影里有句话"纽承泽的电影,哪一部不是纽承泽主演"这个导演太自我主张了.坏脾气,心机重,自大狂,估计这个人是个大滥人,摆在生活中,人人避之.可是,一切想来,若不是愤青,哪来的抱怨,若没有理想,哪里有挫折.我喜欢真实的东西.哪怕抛开电影的外衣传达出来的不怎么美的真实,都是可贵的.
在线看这部电影的地址,画面很清晰哦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5MTU3ODA=.html台湾导演,能有钮承泽这样不遵循常理的“悟空”,他们的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电影前半段,感觉都是在哈拉。
拉赞助、上酒店、吵架、拽掉立委假发的闹剧。
你会感觉这像一部柔和版的jackass,无非是看完乐一乐的快餐,不会给人什么太多的印象与回忆。
可是随着剧情的进展,演员们也越演越像真实的自我。
当内心深入那些隐匿却真实的痛苦逐渐被挖掘被呈现的时候,观众又怎能不为此动容。
任何真实情感的表露都会打动人心不是么。
豆子为电影投资处处低三下四、陪人去酒店,让人真实的感觉到了电影拍摄的不易和辛酸;豆子喝多后回家,轻轻的摘下女友的眼镜,为她盖盖被子,让人真实的感动;豆子的黑社会朋友跟他说,该下跪就下跪,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该牺牲。
是啊,无论朋友在其他人眼里是什么,可是朋友之间却总是这样坦荡荡的不是么;豆子的空虚寂寞让他去找了其他女人只是为了发生关系,让人痛恨,但是,也让人怜悯他的寂寞和孤独;豆子跟女友坦诚一切事情的瞬间,我也会紧张,我也会担心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孤独无助的豆子趴在妈妈怀里痛哭的时候,那一声声真的都哭的让人撕心裂肺。
最后,总是想掌控一切的豆导终于意识到这种言不由衷的表述毫无意义而且也不能打动任何人,只有真实的爱、真实的痛、真实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剧情该就此收尾了吧。
结局无外乎是洗心革面的豆导从此踏踏实实生活、修身养性,导演事业一帆风顺。
可是这样的结局并不生活也并不真实。
最后一幕,投资商在酒店告诉豆导,吸一管一百万,呵呵,呵呵,这或许就是真实的生活吧。
那些欢乐和温暖总是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我们才想要珍惜;那些痛苦和挫折总是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重重的一击。
何去何从。
影片后来蔡康永说,痛苦的事情总是不可避免的,想太多事情,在乎太多事情,痛苦也就越多,既然自己不能放下,不能释怀,那就做个有深度的痛苦的人吧。
幸福的时刻请珍惜,痛苦也请踏踏实实的去感受吧。
你想当李安,我还不想当黑社会呢,人生哪那么简单文_谢长留我觉得这部伪-纪录片真的没有白看,不管钮承泽私下是不是个拽人,不管他和张钧宁的关系到底有没有描述的那么惟妙惟肖,我还是要承认,这片子对我来说很受用。
鬼才知道这社会到底怎么了,我到底怎么了,我的人生怎么了,反正我不知道。
说个最俗喇最无聊的例子。
我大学毕业之后体重飙升20斤,20斤哦,不是小数目,这二十斤肉均匀的分布在我从脸开始到脚底这段空间里,陪伴我起居、工作学习、混吃等死的每一天。
其实我早就想把这些肉让它哪来的哪回去,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终于有一天,我一周没拉屎,导致大便郁结,医生说,这些和我暴饮暴食也有关系,还有就是生活不规律,好,为了革命的本钱着想,我下定决心减肥。
我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进食标准和合理的饮食搭配。
包括早中晚的各种安排都尽然有序,我还在几个我十分爱吃但是又得忍痛割爱的食物旁边用彩色马克笔注明:吃必死。
还用ps制作了吃必死的桌面。
结果嘞,咔了。
周一上班第一天就胎死腹中。
部门来了新员工,晚上大家一定要出去聚餐庆祝,庆祝什么啊。
今天他来,明天她走,可能今天他来,明天他就不来了。
谁说他来了,我就得陪吃陪喝啊。
我不去,好,所有人都说我搞独立,不合群,还有人非说我不去,她也不去。
我叫你去死,你去不去啊!
最后,得,怨不了别人,还是我自己立场不坚定,没原则。
去吧。
好,点菜,都是鸭血旺、辣子鸡、水煮肉啊这种油大的菜,还非得喝酒,没办法啊,头儿也在,大家都喝,我也喝,反正我来也来了,就好比什么,既然你无法反抗,就只能选择享受。
那我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好,我减肥的决心是百折不挠的。
周一不能开始,我周二开始。
周二不会再来新人了吧。
嗯,周二客户请吃饭,晚上七点半,我给自己规定晚上五点以后不吃东西。
嗯,歇了。
周三,晚上赶稿,凌晨两点多的时候实在饿得饥肠辘辘,两眼发绿,头皮发麻,大腿都情不自禁的乱抖。
看字儿都是双影。
打开冰箱门,里面只有几枚鸡蛋,我心里洼凉洼凉的。
回到电脑前继续奋战,打算用精神胜利法克己制胜。
最终没能抗拒荷包蛋的诱惑,一边在脑海中憧憬油黄的荷包蛋,一边想象它的美味,垂涎欲滴。
而且,我不光吃,还吃了三个。
这就是我的现状。
我想说什么?
我就想说,你觉得很容易的事情,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阻力,包括内在的外在的,你觉得就那样啊,没问题啊,ok啊,你就去做好了的简单的事情,其实根本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你觉得简单,我只能说是你的脑子很简单。
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影片最后,钮导貌似听从了商咨女的建议,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而且他也改头换面获得了心声,可是最后呢?
还不是要被迫出来卖。
卖自己卖别人。
你真的离得开吗?
任我行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你想退出江湖?
怎么退啊!
你有种就去做陶渊明,你就算去做唐伯虎,你还得种桃花换酒钱呢。
别傻了。
就像电影里乌龟对钮导说的:你想当李安?
我还不想当黑社会呢。
人生哪那么简单!
昨天老飘说钮承泽出了片子,我问谁是钮承泽?
就是演《风柜来的人》啊!
我死活想不起来他长什么样子。
看到片子的时候,原来是他啊,谁会忘记这张苦瓜脸呢?我一直有点奇怪,在自己看过的影片中,第一次让我觉得亲近、勇敢、坦诚的片子是台湾片,好象是从《独立时代》开始的,后来陆陆续续出现的片子也一直是台湾片,国外的片子就算了,可能语言和生活背景是天然的屏障,那为什么不是大陆的片子呢?
为什么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就从来没有让我觉得特别亲近,就像和最亲近的人交流,那层隔,那些翻译的层是最少的,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为什么大陆的片子从来就没有那种感觉呢?
即使是贾樟柯的片子,震动归震动,可还是觉得隔了几层,难道仅仅是那些脏话产生的效果?
记得曾经在台湾公司呆过,台湾人的腔调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就在若干年前,还不喜欢台湾话(虽然自己的方言和它很像),拒绝听唱闽南歌曲,直到看了侯孝贤的片子,这种过敏才得以治疗,就像从陈果的片子才开始能“忍受”广东话。
然后到赖声川的戏剧,那像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
可能隔着距离,更能从台湾的作品中看清自己,走进自己,不,我固执的认为他们具备那种胆量和能量,把很多东西摊开说的勇气,甚至是一种技巧,当我们“含蓄”多了,到后面就丧失了说实话的能力,即使想说也说不了。
恰巧有一个朋友也在同一天看完这个片子,问她觉得如何?
她说满真实的.我说我的感觉是恐慌。
是的,是恐慌,或者说坐立不安。
当有人说出了你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做而不敢做或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时,自己就会有一种谎言被揭穿的感觉,就像影片的海报,一丝不挂的尴尬。
看的时候,头一个念头是费里尼的《八部半》(做这种对比是不是要谨慎一点?
),同样是现实生活和艺术构思之间的困惑和迷茫,同样是一种蜕变。
这里我们无须比较哪部片子更高明,只是看出发点,看过程。
前一段时间曾被朋友嘲笑说成天陷于自己的小痛苦之中,缺乏大的博爱。
自己也曾一度怀疑过,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自恋,过于夸大所谓的痛苦,过于怜悯自己?
是不是真的要放下这种小痛苦,投身到大之中呢?
直到有一天看到小川绅介说:人们在自己的窄小空间里不停地纵横无尽,一边需要不停地向深处,更深处挖掘。
只有当你向深处挖掘的时候,才会联想到他人,才会获得这种想象力。
如果自己的小痛苦都无法真切地认识,无法深切地体会,那么,那种所谓的大博爱便是一种空洞和虚幻。
但是,沉陷于自己的小痛苦之中,又往往容易陷入另一个陷阱:自恋。
如何区别呢?
坦诚地说,不容易。
或者可以这么说,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当你不断和别人说你多喜欢喝某种茶,品尝那个品牌的茶有多么细致,多么与众不同,多么细微的感受时,这更像是自恋,因为我只要说我不喝这个牌子,甚至连茶都不喝,那么你的那些个与众不同便一文不值。
但是,如果你传递的是饥渴,难以忍受的饥渴感,或者是克服那种饥渴感的爽快淋漓,这个你懂,我懂,他也懂。
个中差别和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上次看到一个采访节目,采访一个年轻设计师,她说她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每天都是充满爱,和谐和感恩之中。
我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对她的艺术设计,持怀疑态度,因为处于一贯的“居心不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创作,或者说有力度的东西出来之前,一定是经过了痛苦的蜕变,那种剥层皮之后黑暗和痛苦,才有可能到达某种深度,采出闪闪发光的东西,那种光芒才可能横空出世,才可能照到别人的心里。
就像前面提到的《八部半》,我丝毫不怀疑费里尼当时的困惑在影片中的呈现的真实度。
就像前面那个朋友收到我的消息后,她回说:他(钮承泽)只是说说的。
而我则固执的认为片中呈现出来的困顿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我无法简单说那张苦瓜脸呈现出的痛苦是一种精彩的演技,而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感同身受,心甘情愿地上当。
私下认为具有文艺倾向或者搞艺术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而且乐于自我挖掘。
一般人说说自己的琐事就算了,他们不,他们是自我剖析,而且不断挑衅世俗,甚至是无视常规的存在,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是“暴露狂”,剖析完毕还不过瘾,一定要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出去。
对于把自己都交出去的人(在某种层度上和佛家的无我有点接近),作为看客,你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这种剖析包括一些奇思妙想,一些狂妄,一些无所顾忌。
同时,纵观影史,剖析得精彩的成为大家的不在少数。
所以我觉得影片应该从豆子和马麻最后在餐厅的约会开始,谅解,然后一步步地揭开伤疤,很痛,之后却很爽,很亮堂。
对他们来说,需要勇气,把自己交出去之后便能恣意妄为,而那种蜕变的感觉其实是一件很爽的事。
还是后面蔡康永的话在理:反正已经不快乐了,那起码要捞回一点本,就做一个有深度的人就好了。
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快乐。
就在上次看完《当我们同在一起》,开始倾向于这种“近”的时候,看完维克多.艾里斯《蜂巢的幽灵》和《南方》之后,又觉得这种充满想象和感受空间的距离感应该是更好的。
所以每次被人问起最喜欢的片子时,一开始脑子里会飞快的闪出很多片子,现在,会简单地说:不知道。
因为说出名字后,说不定两个小时之后就会推翻自己原有的一切想法。
就像问一个时刻反省自己的人将来要做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知道。
虽然喜欢这个片子,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其中的不足。
挖掘的不够,看的时候很痛快,但是缺乏一种思辨的深度,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想杨德昌那么猛,但是应该有更多东西可以挖掘的,看第二遍的时候,就感觉一切都太快了,包括其中的痛苦,尤其是最后的解决方式,有点太快的感觉,龟哥的突然死亡(不知道这是伪还是真),有点刻意。
而且最后悟出来的东西,有点浅,有点简单化的去寻求一个答案的嫌疑。
电影只有一百分钟,而我们的日子却有很多个一百分钟。
如果一个人一件事十年之后能够原谅,那么我们是十年之后原谅,还是现在就和解呢?
是时候翻身一跃了。
感觉文字和想法之间的差别又远了,就此打住。
jude_chen2008-9-14 上海
这两天见人就讲:靠,一定要看《情非得已 生存之道》,台湾这块地方弄出过不少好电影,这一部不算;但台湾这两年的电影乏善可陈,这一部就又算了。
之前看过的《帮帮我,爱神》,也不错了,但是闷死人,这一部就不会了。
《情非》算是个伪纪录片,台湾这两年的纪录片出了出风头,导演肯定是要拿政局乱象开刀问斩。
《情非》绝对不是纪录片,但不少情节也绝对是打了现实的擦边球,比如拔邱毅的假发,给台湾立委难堪,叫我也看了跌眼镜。
就算天天在凤凰看台湾政治洒狗血,骂街,娱乐的不行,可看了《情非》里的这种拍法,发现宝岛的政治还真是被搞到家了。
《情非》就是讲豆子导演决定拍个伪纪录片。
大意就是骂骂台湾社会的光怪陆离,给总统府那帮人扣扣屎盆子,也尝试在“傻叉”社会里找找生存之道什么的。
我对宝岛没啥意见。
导演钮承泽意见大了,爱之深责之切?
钮承泽也是有来历的人,他演过《风柜来的人》和《小毕的故事》,《情非》是他的第一次导,谁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是这个情绪,和之前在侯孝贤手下很不像的。
但生存之道着玩意儿不是一般的难找,豆子导演决定拍个伪纪录片,要辅导金、找投资,全得求爷爷告奶奶,还得会吸上两管,会拉皮条。
反正是除了拍电影可以不会,什么下三滥的都得门儿清。
这样被玩儿,豆子残存的价值观也被抽得干干净净了,剧组苟延残喘,自己在性上乱的一塌糊涂,最在乎的女朋友也没留住,定期就必须看看精神辅导,不然就跳楼算了。
但最叫人不爽的是,找来找去,电影里、电影外的那个生存之道,还是不知道在哪。
电影最后也怂了,随便扔给了大家一条道:“大意是说人的不快乐都在于贪嗔痴,如果我们欲望深重,那我们每个人就必须对自己的不快乐负责了,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活该。
”就烦讲什么人要戒贪嗔痴,这不是废话吗,戒的掉早戒了。
看来导演也还是没找到那条道,干脆学了学俺们大陆的于丹,就是劝诫全民,减少欲望,所有制度方面的雷谁也没碰,看来谁也不傻。
哈哈哈,原来诀窍就是老祖宗讲的知足常乐。
但是找不着生存之道,我们也不能赖导演,题目里讲的明明白白,情非得已吗?
豆子自己也不愿意应酬、吸毒、喝酒、尬妹,只是不这么玩儿,哪儿去找金主拉赞助,更别扯什么拍电影了。
看来生存之道就是情非得已,情非得已就是生存之道。
知足常乐都算奢侈品了。
虽然这种扯淡结局叫人不爽,但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影片本身的快感。
这种快感首先来自于演员本身。
豆子导演就是纽承泽自己披挂上阵。
自己导演自己,给人一种奇异的装模作样的感觉,但是挺好,透着一种不尴不尬。
再者,《情非》的语言实在是牛哄哄,我都记不起来纽承泽是不是存在一句台词里没有三字经国骂。
这也算语言魅力之一种,说这部电影就是两个小时的脏字,也不过分。
有点像《绿帽子》,也脏的可以。
但是和情节在一起,这么讲话怎么就觉得那麽合适,我一个女孩儿看下来,也不会觉得怎么着,亏了他们没有唧唧歪歪瞎得瑟,没有骂人不带脏字,不然我铁定堵死。
影片英文名字叫“what on earth have i done wrong?
”可以译成我他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影片看完了,才发现,谁管你他妈的到底做错了什么,反正生存之道就是情非得已,情非得已就是生存之道。
反正我们什么都搞不定,还不如看看这种台片,里面还有戴假发的邱毅呢!
http://blog.sina.com.cn/tongxinxiaoyu
一部关于如何制作一部mocumentary的mocumentary
看上去挺硬的,其实还是软的
没想到是伪纪录片~ 对爱演的豆导又增添一点好感~
快乐和不快乐只是一念之间,所以还是好好的选择快乐,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台湾电影中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加上艋舺,钮承泽算是地地道道的文艺青年范,游走在资本市场和文艺坚守的纠结边缘。另,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当年没有考电影学院的方向正确性。以上。
钮承泽有强行洗白的嫌疑。看完都根本没认出来是张钧甯……
迎合, 也不用做的这么明显吧
豆导,剖析自我之作~鬼知道是真是假~·
钮承泽的中年危机。。情感事业人生,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来自人的内心,来源于要的太多。豆导和张钧甯的感情戏。。男人果然都是下半身动物。。甯甯问:到底什么是真的。可不可以告诉我。其实什么都不是真的,太多谎言,欺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太复杂太让人恐惧。。很好看的片子。
所谓生存,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有人说导演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今天看了。呵,对。导演是个有意思的家伙,而我更想说,导演是个真实的家伙。 很好。 我是多么喜欢真实的.一切。
完全看不懂
拍电影的苍凉 “操,你他妈的还想当李安,我他妈的还不想当黑社会呢”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无奈,总结出来,不都是为了钱而烦恼。没钱,事情就多,人就开始烦,然后就什么都顾不上,就开始找一些不正到的消遣,接着罪恶也出来了,破洞越来越大。如此循环。
社会乱想 社会乱象 钮承泽就是钮承泽 龙套都很大牌 面对无奈的现实 最终的结尾反倒显得异常黑色 台湾男人骂脏字还真是别扭而难听
伪纪录片中的伪纪录片,原以为可以像《阮玲玉》样拍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果形式有了,内容却流于平常,未能深入。不过这样也好,也拍出了另一种生活艰辛,最后“拍摄”主题的变化过于主旋律,还是显得急躁。不过总体上还蛮有意思。话说类型是“喜剧”是怎么回事?
看到中间很像杨德昌,就是有点烂尾。喜欢看这种台湾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看他们从头到尾一直飙脏话,令人叹为观止。
想法很不错哦
讨厌ws老男人的矫揉造作和自以为是
mocumentory的魅力已有,真假已經不重要。從中獲取到正能量的人一定會被最後導演給出的問題考倒!!張均寧在我心中終於有一點突破面癱的形象。豆媽友情出鏡,在遭遇生活如此操蛋的時候,有家人的一個溫暖的擁抱實在是太幸福了,淚崩
很真实啊,豆导还是很有才的,有几段看得很难过,宁宁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