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我看到第五集恍然觉得前面的四集只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心理世界捏?
是我太单纯了嘛?
难道不是格林小妹妹爱上隔壁家的父女,对自己妈妈嫉妒恨、对姐妹未婚夫嫉妒恨,然后纠结,然后犯傻,然后毁灭,然后…就疯了,然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想把自己挚爱的小姐妹从(未婚夫)恶魔手中救出来,但又不希望小姐妹回来破坏自己和大叔的平衡,然后各种人物错乱代入…难道不是这样嘛?
感觉还不错,但是感觉这一季没有太多的惊艳亮点,而且故事特别想前传,不停在铺垫,希望第二季来个大爆发!
最后一集结尾的牧师的那个问题,逼格太高了!
一下子把整个档次提上去了,果真是英伦的装逼范儿!
而我觉得爱娃女王的答案应该是“No”,就算嘴上说Yes,也会心口不一,要不下一季拍啥?!
选角很到位!
各个演得棒,很意外的是《应召女郎日记》的女猪——Alex也来了,不得不说,长得不美,甚至有点儿丑,但是演技真是好!
太完美的苦命whore!
期待下一季!
《低俗怪谈》由《Skyfall》的编剧执笔。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早期(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
乔什·哈奈特扮演牛仔伊森·钱德勒,为全剧唯一一个来自美国的角色,这个人物出自约翰·韦恩主演的西部片《搜索者》。
除此之外,法国女星爱娃·格林扮演一位美貌但危险的女人瓦内莎·伊芙斯,她是全剧的中心人物。
“前邦德”提摩西·道尔顿扮探险家马尔科姆先生。
英伦小生利夫·卡内、哈里·崔德威分别饰演道林·格雷与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医生。
道林-格雷(Dorian Gray):剧里的选角帅死了,非常符合原著的描述,真的就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人物一样,脸上没有一点岁月的痕迹。
这个人物起源于1890年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天生异常漂亮的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真人一样大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爵士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耽于享乐、自我放纵。
最后有一天他看到了画像,记录下他桩桩恶行的画像此时已经变的十分丑陋可怖。
弗兰肯斯坦:源自于自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说,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818年的小说《弗兰肯斯坦,或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又译《科学怪人》)。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
在他的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他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
开始时,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
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给予他人生的种种权利,甚至要求为他创造一个配偶。
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
他憎恨一切,他想毁灭一切。
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他又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
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
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去世,怪物很懊悔,最后跳海自杀。
怪物由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扮演德古拉:造就现代吸血鬼的是Bram Stoker(布莱姆·斯托克)写的一本名叫《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英文《Dracula》)的吸血鬼小说。
当时Bram Stoker(布莱姆·斯托克)准备写这本小说在查阅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关于这位意含恶魔之意的大公的名字, 后来就用此命名了这本小说。
在欧洲历史上,确实有德库拉这个人,但不是吸血鬼。
他以残忍而出名。
常常将战俘从臀部插入一根长长的木棍然后一直穿过整个身体从嘴巴出来,再将木棍高高树立而起,让战俘折磨而死。
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代称。
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
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
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
在众多的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位是是美国人,且跑遍全美和加拿大辗转来到伦敦,生活作风放荡,而且还有同性恋倾向的怪人,和本剧中的钱德勒先生身份接近,但剧中并没有标明钱德勒先生就是类似开膛手的杀人犯,所以一切还有待剧情发展自己发现。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动物园的突袭中,钱德勒先生冷静成功的化解了狼群的前后夹击,不仅让一行等人刮目相看,这也暗示着或许他的身份和狼有关。
我是冲着道林格雷挑这片子的,永远不老的美少年——姐才不管画像上的那货呢,而且觉得有了吸血鬼和王尔德的双重保险,这片子无论如何不会很可怕,但既然是恐怖片,一家人同乐还是可以互相壮个胆。
木有想到啊,他的恐怖程度的确低过下限,他的色情程度,绝不适合同乐乐。
说实话,他的情色内容也还好,问题是和爹妈一起看一起看一起看我的心脏病都要吓出来了。
话说这片子就是超人遇见蜘蛛侠这类的大杂烩:你听说过吸血鬼吧,没什么,这年头特兰西瓦尼亚隔三差五就有美国鞋拔子脸路过,你听过狼人吧,哦,我不是在说暮光之城,因为还有Van helsing,还有Fankenstein,我只是不太明白vanesa是哪部名著的女主过来担纲,以前没听说有叫Vanesa的魔鬼新娘啊,当然还有我一开头提过的道林格雷,这片子里他上了狼人,狼人的肺痨女朋友,恶魔的新娘vanesa,其实处男医生也很美味啊,为什么是狼人呢?
色情的重头戏讲完了,再来讲恐怖,这片子一开头就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镜头,所以到医生的“大儿子”把“小儿子”从胸口一撕两半的时候,我居然都没有惨叫,到了第6集,我几乎都要睡着了。
最后批判一下,吸血鬼太丑了,丑成这样还永生,真是罪孽啊。
道林格雷也一般,他离绝色的美少年太远了,只能算还过的去的青年。
狼人的肺痨女盆友太丑了,不仅丑,而且脏,咳嗽出血不可以擦擦吗,她死的时候我挺开心的,看到医生要复活她,心碎了。
Vanesa长的挺有特点的,但是也花痴啊,难懂魔鬼都无法满足她吗?
[第1集] [第2集] 编剧真的有大问题...挖那么多线又交代不好,每条线索都不连贯。
[第3集] 开始变好看了,弗兰肯斯坦的大儿子演技很好,台词起范。
[第4集]开场植物园桥段很惊艳,恐怖剧场的交叉剪辑很棒,结尾编剧脑洞真大啊,能理解编剧是想表达出边缘人物的道德虚无与迷离,铺垫和气氛营造还是欠缺了一点。
[第5集] 这一集是被很多人称赞的回忆杀,哥特女神永远美得让人心碎。
eva演少女果然有违和感,结尾对M爵士的一席话演技大爆发。
[第6集] 过渡集。
V姐总是ML前后被附体,后面两集应该会揭示原因。
范海辛光速便当伐开心伐开心!
【8年前写的了早已不记得啥是啥了】开播前我对低俗怪谈的期望非常高,以为它会比美恐逼格高。
然而美恐有主题,低俗怪谈是大杂烩。
在第一集给人的惊喜后持续下滑,反差之大让我吐了好多槽,不过唯一欣慰的是最后一集刹住了车。
【槽点】1本来故事的主线是围绕着“老爹寻女记”展开“的,没想到女儿只是个炮灰,Mina这个名字只是用来糊弄观众的,让人以为她和Dracula有什么关系。
不过里面丑陋的吸血鬼形象倒是...挺符合早期对吸血鬼的描述。
第一季都结束了我才知道自以为的主线只是条废线。
2喜欢用回忆篇(第一人称)的手法玩弄剧情、显得高端(第五集、第七集),并非为后面剧情衔接着想,不过也是剧的质量的加分项。
比如Van的神婆戏,引出爵士儿子那部分令人印象深刻。
神婆的台词是整部剧目前为止最棒的——“濒临死亡是最美的境界,女子的慵懒感,精神萎靡的安逸感,那种敬意,抽干了灵魂,贫血的感觉。
”通过口述讲爵士和他儿子在非洲的风流之旅远比演出来更显高端。
所以第七集突出的优点就是编剧可以自由自在炫它的台词。
3有着令人毫无头绪的人物情感关系和大杂烩元素。
比如第七集我甚至感觉Van会和博士有一腿,Van会和Ethan有一腿,Ethan会和博士有一腿,结果对不起我万万没想到Ethan会和那谁亲了起来。
第七集Van已经锁定了埃及神又和路西法扯上关系真的有点怪。
4叙事方法不太合理。
前几集的故事是应该展开详细讲,但是没有。
第五六七集应该缩减浓缩当闪回片段讲的,却都啰里吧嗦,如果缩减一下效果会好很多,显得精致小巧,而且很多事不用展开说漏洞就会少一些。
用了一集讲,也没交代清楚反而又成败笔。
好听点说是设置悬念,难听点说每集都这么搞最后悬念设多了让人觉得“这种一句话就能说清的剧情能别吊胃口了吗”。
不过用【心理恐怖】也可以搪塞/解释一下这部剧云里雾里的剧情走向。
定义:心理恐怖是恐怖作品的一种亚类型,是依靠人物的恐惧、内疚、信仰以及怪异的音效、不稳定的情绪来营造紧张气氛、发展情节。
心理恐怖与传统的“血浆电影”中表现的恐怖不同,后者通过暴力和极端性格来表现其影响力,而心理恐怖类型中令人感到恐怖的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而非巨大的怪物,并且通常这类恐怖角色不会自己暴露出来,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必须不停地思考,甚至到结尾才能发现真相。
其制造悬念的方法,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折磨另一个人物的心智。
至于手段,可能是与对方玩一场具有欺骗性的游戏,也可能只是简单地试图摧毁对方的意志。
[比如潜藏的恶魔和怪物]这种类型的电影通常还包含神秘和戏剧流派的元素。
[比如神婆的独角戏]因为其对心理问题(如心理过程、习惯、人际交往等)的强烈关注,心理惊悚片常常触及到一系列哲学问题。
这些理论性和概念性的想法通常侧重于人类在天地间的作用。
[比如宗教和神灵,伦理道德,存在与虚无,很适合运用在大儿子身上]就是要走意识流,就是要让你困惑。
但是心理恐怖又不是很好拿捏很好拍的,假如说一共10集,云里雾里看了9集,各种线各种梗各种高深猜不透,等看了第10集对前面的剧情恍然大悟一切串成线,堪称神剧。
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往往可能看到第2集看不懂,弃剧;或坚持到第10集,前面9集的剧情忘了7集,编剧各种伏笔全忘了。
【Do u name a mountain after me】剧情:观望设定:★★★★☆美术服饰场景设计:★★★★★演员阵容:★★★★☆音乐:★★★☆☆剧中一些台词很棒比如“你有没有将一座山冠我以名“,很戏剧腔但是这是剧不是独立一段的台词赏析。
从审美情趣上来说片头做的还欠了些,马马虎虎和女巫集会的片头打个平手,真探和真爱如血的片头才叫精彩。
单从审美角度我也不认为它属于上乘,如果说真探单看片头都想为它写篇同人文,低俗怪谈则是看了精彩绝伦的台词也想不出矫情的话来歌颂它。
我猜最后剧情分数应该在三星左右。
博士的气质和Ben Whishaw有点像。
道林格雷还是Ben Barnes那款电影版的比较帅吧,但是我没想到剧里面的道林饰演者已经三十多岁了。
感觉这个角色让小鲜肉奥斯汀•巴特勒来演也会不错,他演《凯利日记》里面女主角的男朋友来着。
【关于剧情猜测】送上一个关于人物的科普贴:http://tieba.baidu.com/p/3043719789?see_lz=1探险家老头失踪的女儿叫Mina,在《Dracula》原著中D吸了男主角的未婚妻的血,未婚妻就叫Mina。
不过没有两人爱情戏份,算凶手和受害者的关系,改编电影《惊情四百年》里才把两人拍成爱人。
同名电视剧里D的官配不也叫Mina嘛,沿用了《惊情》的设定。
估计这也是本剧中Mina被掳走但是没死的原因。
和吸血鬼挂钩的无非就是狼人和吸血鬼猎人,吸血鬼猎人最著名的就是范海辛,《范海辛》里又拉了科学怪人,本来也不理解《低俗怪谈》怎么能扯这么多,怎么拉了科学怪人,这么一想顿时理解了。
但是我还是不希望出现狼人...我觉得有吸血鬼就一定有狼人的设定好无聊,有埃及神有亡灵书不是挺酷的嘛。
关于猜来猜去的Ethan,猜的最多的就是开膛手杰克和狼人。
开膛手杰克肯定不是,狼人有可能是因为片头曲出现狼的特写之后紧跟着是Ethan的镜头。
百科说的很明白他的形象出自西部片,孤独的复仇者的形象。
从第一集的怀表、V对他过往生活尤其是鞋子的审视说明他原来家境不错,如果有父母一般不会从美国来到英国,说明父母已经不在了或者在逃亡。
而且V给他抽塔罗牌的时候,V说他们都有想掩饰的东西,V身体里有东西的,那么这意思是不是Ethan身体里也有东西...而那张牌是情人,和肺痨女有关?
假如他是狼人,一般来说狼人是群居的,参见《真爱如血》《黑夜传说》里的狼人形象,而他是独身,说明他家庭破裂可能就是狼人造成的或者和狼群反目成仇。
【大杂烩定律】我赌五角钱这是个烂尾。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敢干吸血鬼这个题材的,《德库拉》除了第一集除了演员的颜,可以说是烂透了;《唯爱永生》除了演员的颜除了贾木许的音乐品味除了高逼格的故事设定,剧情也一般吧;《真爱如血》讲了六季故事越走越偏第七季也肯定拐不回来。
日记就更不用说了,还不如看原著。
吸血鬼是一个逼格很高的素材,但是不是谁都玩的起的。
但是《低俗怪谈》不但干了吸血鬼,还敢干埃及神/道林格雷/开膛手杰克/兰肯斯坦博士科学怪人,任一个拿出来都可以单独讲故事的重量级人物!
把他们凑到一起重建世界观吗。
看个剧都要读好几本书补背景补人设!
好吧,就算梗多也不怕,但是编剧有那么神吗。
优势:大杂烩胜在看点多、人物众多有很大空间丰满人物性格,比如《真爱如血》《女巫集会》,但是不代表噱头可以弥补剧情弱,英雄系列等等拼特效的电影的确可以靠视觉冲击弱化剧情,但是不代表剧情不被诟病,况且大杂烩只是设定方面,设定是为剧情服务的。
说故事性不如视觉效果的人麻烦看看豆瓣高分电影大部分是因为什么才有高分。
缺点:分线太多都要顾及,分身乏术,容易乱,主次不分明。
如果每集各个方面都要顾及,就等于什么都没讲清楚;如果偏重讲某个元素,可能你喜欢的那部分就不会出现(第三集佐证,跑神了,没出现道林)不如顺着一条线展开,但是《低俗怪谈》一开始就是要把多条线全部拉出来。
《真爱如血》里涉及希腊酒神、莎乐美、莉莉丝、狼人等但是观众能看出来主要讲的吸血鬼,所以可以舍弃一些角色 发便当相对轻松,而怪谈讲的是恐怖故事,每集又不是独立故事,便当不能随便发,男女主角看不出来是谁,也许就没有。
仅大杂烩这一项,烂尾可能性就窜上去了,《铁杉树丛》《德库拉》《妖女迷行》就比较失败,更别说还是心理恐怖剧。
我觉得是否决定追一个剧,最直观的就是卡司、片头和制作,低俗怪谈都做到了,但是是否决定追完一个剧,最重要的是剧情,是否决定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往往是既想念剧情又想念演员。
【前车之鉴】当时看美恐女巫集会就被第一集吸引住了,那个编剧脑洞也很大好吗,结果结局是个啥,好多梗都废掉,亏一群爱动脑子的观众猜想了那么多。
脑洞很大想法很好能自建世界观和人设的人不再少数,但就是写不出来故事。
设定再讨人喜欢串不成故事真的没有用。
觉得设定牛逼就够了视觉效果好就够了的人你一定不会写故事。
别到了最后这剧完结观众只记得一个华丽的设定,吊足了观众胃口结果看下集忘了上集。
设定好剧情烂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明智的编剧应该偷他们的设定然后重编故事好嘛!
这样也不辜负人家的设定。
设定好的剧往往让观众期待值过高了,追到最后很受伤。
而设定很一般剧情赞到死的影视作品比设定好剧情烂的影视作品更考验编剧功力,而且保险!
因为观众本来期待值也不高,例如《触不可及》《请回答1997》。
只希望编剧不要故弄玄虚好好讲故事。
不要总觉得用音乐/演员长相/好看的造型/好设定就能弥补剧情。
【第五集repo:杀死吾爱】“写封信,像时间一样长,像爱一样短。
”——【美】康拉德•艾肯个人不太喜欢这集,乱七八糟。
但伊娃和女友之间的相爱相杀,多少让我回忆起年少时期和挚友间的粘稠情感。
那时我们付出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没人说得清那情感是什么。
我只知道,那种炽烈和天真,一辈子只有一次。
我们的爱太纯粹,以致我们太想独占彼此,结果必然是互相伤害,互相毁灭。
但是,对同性好友而言,彼此之间激烈的情感,除了超越肉欲的爱,还有嫉妒。
一个女孩比另一个女孩漂亮——是的,就是这么俗气的理由——往往是两人之间产生裂痕、乃至最终决裂的万恶之源。
多年前,我和她友尽,分道扬镳,再无联系。
反倒是当年的泛泛之交,现在还有联络。
多么讽刺。
可她却没有像那些无关紧要之人一般,消失在我的记忆里。
她永远活在我心底最隐秘的角落,穿着校服,以永远年少的姿态,鲜活而美丽,让我不忍记起,也不舍忘却。
就像她说的,没有我,就没有现在的她。
是过去的我们,造就了现在的彼此。
我对她的思念,其实和现在的她无关——我怀念的,永远是过去的她、回不去的她、永远活在记忆里的她——就像伊娃唇边缱绻的烟雾般,虚无缥缈、挥之不去。
爱如飞蛾扑火,只有在回忆里才能欣赏。
全集回忆杀,真正触动我的,只有一句:”I LOVE YOU ENOUGH TO KILL YOU."——————————格林尼治子午线————————————— 【第四集repo:爱与死之歌】”在死后,我只会更加爱你。
“ ——【英】 伊丽莎白•勃郎宁毫无疑问, 第四集是目前为止我最爱的一集。
无论是高能的开头还是更加高能的结尾(千万头草泥马在心头奔腾!
),都戳中了我的G点><。
和理性派不同,我喜欢被编剧牵着鼻子走。
这也就导致我的影评无可救药地感性==。
我从不care剧情的逻辑是否缜密强大、毫无破绽,也不认为这是评判一个剧优劣的标准。
拜托,看的是剧耶,又不是编程。
我甚至可以对一部剧从头到尾不明觉厉、却喜爱不已(比如《真探》);能让我着迷的是一个角色略带伤感的微笑、一段辞藻华美却暗含深意的对白、白鸽掠过庄园的阴郁色调、镜头里那朵流血兰花的隐喻意味……就像维克多说的,这才是我的领域。
这一集中我最喜爱的段落,是伊娃和道林·格雷在温室赏花那段。
台词、表演、场景和镜头剪接相得益彰,共同传达出颓废美学的象征意味。
伊娃坐在公园椅上看见格雷从教堂出来的那一幕,隐喻就开始了——格雷一身黑衣,和身后教堂艳丽的红门形成鲜明对比;而下一幕,伊娃尾随他到了温室后,是一朵艳丽红花的特写,格雷白皙的手指爱抚着花瓣。
这是一组隐喻蒙太奇(蒙太奇:有目的地、组接在一起的镜头),”红“与”花“这两个极富情色意味的欲望之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格雷蛇蝎美人、纵情声色却生而优雅的本性。
正如小时候语文老师常念叨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下伊娃和格雷的对话更是经典。
格雷:“我认为花最神秘之处,便在于表里不一,隐藏自己的真面目。
”伊娃(看见紫花):“真漂亮。
”格雷:“你可以赋予它更美的辞藻。
”(由此可见格雷的唯美主义倾向)伊娃:“柔弱,带暗香,色艳如浆果。
却并非是生长在森林或灌木丛中的平凡之物。
”格雷:“它在跟你说什么?
”伊娃(低头嗅闻紫花):“触摸我,用你的指尖。
轻柔地。
让我成为你的绕颈之香。
张开双唇,品尝我。
”就在伊娃用如此纯美的语言,赞美完这种植物之后,格雷却来了个出其不意的反转:“这是颠茄。
毒性刚烈。
”伊娃显然很惊讶:“不。
“这里的台词,显然是格雷为诱惑伊娃设下的陷阱。
他用这朵美丽的毒花,揭示了伊娃对阴暗之美与生俱来的迷恋,以及看似美丽之物,背后深藏的黑暗。
格雷:”这就是带刺玫瑰的娇艳之处,不是么?
所有这一切。
虽然看上去令人迷醉,但其深处,却有黑暗蛰伏。
“伊娃:”事物往往都是表里不一的。
“格雷:”试问人类,谁不是身负秘密呢,艾维斯小姐?
“寥寥数语,道林·格雷这一角色的精魂——深藏秘密、颓废唯美——便跃然幕上。
编剧对原著的理解和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一段对话的翻译我觉得没有抓住编剧的本意,这里配上原文:伊娃:你真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啊。
(You're a font of useful information.)格雷(吃惊地笑了):Oh God!No one's ever accused me of being useful before.字幕组将格雷那句翻译为:“天哪,在你之前没人说过我知识渊博。
”我认为不太贴切。
伊娃那句的useful可以意译为知识渊博,但格雷这句的”being useful“指的却是本意“有用的”,所以应该译为“在你之前没人认为我说的话有用。
”为什么我这么挑剔这句话的翻译呢?
因为格雷这句话很关键,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他自己的价值观。
格雷认为真正的美是无用的。
这就要回到原著了——格雷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代表着作者颓废主义、唯美主义的美学理想。
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这两种美学理念难以区分,二者都追求艺术的纯粹性,排斥功利性艺术,核心都是”为艺术而艺术“。
换句话说,王尔德认为只有无用之美,才能达到纯粹。
他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中对颓废美学作了透彻解释:“对我们来说,热爱美的事物是具有知识和聪明的前提。
然而,有时知识带来了悲哀,聪明成了负担。
因为就像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影子一样,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怀疑主义。
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
”格雷特别提到的那朵“罗斯柴尔德兰花”,可谓是颓废之美的化身。
“十五年才绽放一次。
等待多年,只为尽美。
一生只为六次绝美绽放(A lifetime for six perfect flowers)。
”“花期有多久?
”“一瞬。
”一瞬的美学。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人对樱花的迷恋。
在转瞬之间美到极致,而后迎向最华丽的死亡。
日本人做事追求“一生悬命”,待人信奉“一期一会”(A meeting in a lifetime,茶道精神,指用一生只能见这一次面的态度对待客人),追求的都是一瞬的绽放。
“一瞬之美”是和死亡紧密相连的;太过纯粹的美,本身就带有毁灭性的力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伊娃问格雷:“这花有毒吗?
”格雷回答:“正如其他美丽之物,亦复如是。
”顺带一提,在西方人眼中,兰花象征着情欲。
这点和中国的“君子兰”文化可谓南辕北辙。
法国佬菲利普·索莱尔斯在《情色之花》中就把兰花称为“色情女王”。
所以,道林把这花引荐给伊娃,什么意思你懂得】。
除了伊娃和格雷的精彩对戏外,剧院上演的那一场“戏中戏”也饶有趣味。
剧院上演的恐怖剧和现实中的恐怖交叉剪辑、交相辉映,看似平行、实则相互影射(比如,剧中的男主对爱人说:”我们不会有善终,恶魔会将你撕碎”,是否隐喻钱德勒和妓女之间的爱情悲剧?
)。
为了看这场“戏中戏”,伊娃、格雷、钱德勒和妓女、黑人保镖、怪物男等角色也首次聚首。
不得不说,“剧院”这个伏笔埋得真棒。
究竟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这是个问题。
格雷称戏剧为“美与幻觉的盛宴”;幕间休息时,伊娃则对钱德勒说,”在这里看到你并不意外,因为你本身就是个演员。
“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是”戏中戏“的演员,表里不一。
当然啦,结尾钱德勒和格雷惊世骇俗的一吻,是本集最大的高能==。
本人看到这幕的时候差点满口冰红茶喷屏,心头千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掩面向舍友怒吼“我擦擦擦擦太高高能了!!!!!!!!!!!
”虽然我是个腐女,看到这么生猛的也HOLD不住啊编剧大神!!!
你的脑洞到底开了几次方啊啊啊啊?!!!
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啊啊啊!!!
神来之笔,神锋无影==。
个人认为,钱德勒之所以会吻格雷,是因为格雷恰好戳中了他的G点。
钱德勒之前对格雷说的那段话就蛮掏心掏肺的了:“在科罗拉多,有个阿纳萨吉村庄。
村民在悬崖山的另一边,建了这个小城,在墙上留下了一些数千年的画。
没有人。
只有动物。
太阳。
月亮。
他们认为值得铭记的一切。
”格雷:“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它们很原始。
不,它们很诚实。
”格雷:“艺术会诚实吗?
”格雷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像爱与死之谜一样,折磨人心,却永远没有答案。
格雷后来又提到音乐,他说音乐转瞬即逝,是个悖论,虚幻又真实。
他说他对音乐了如指掌,只有一个除外——就是“爱与死”。
(liebestod,love-death)瓦格纳悲怆的歌剧响起,触动了钱德勒的回忆杀,也让我想起了兰波的诗:“我是一个音乐家,找到了某种东西,犹如爱之琴键。
人类的欲望缺少精深的乐章。
”格雷所说的“爱与死”,是他们这类危险人物的共同信仰,自然能引起了钱德勒的深深共鸣。
他想起了血腥的场景、濒死的爱人、荒诞的戏剧——他悲哀的、笼罩在黑暗阴影中的一生。
在这般脆弱迷乱的时刻,钱德勒拉过同类相互取暖,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注意,他是先掐住格雷的脖子再吻他的,暗合了“爱与死”的主题。
不过这两人肯定是“one night in london,我留下许多情”的419节奏,没什么真心。
格雷对钱德勒说这番话就是为了诱惑他,作为一个没节操又喜新厌旧的美骚年,他的目标想必是睡遍剧中的每一个人(快把维克多给睡了啦!!
)王尔德本身就是同性恋,和爱人波西的虐恋世人皆知,所以他创作出的格雷小盆友,下限肯定喜闻乐见。
最后哭一下,我的银发小哥果然领便当了!!!
魂淡编剧,每两集毁一个美少年是怎样了啦!!!!
你是要学麦克法兰拍《论伦敦的一百万种死法》嘛?!!!!
【未完待续。
持续更新,每集repo】 ——————————格林尼治子午线—————————————【第三集repo:死亡只是虚构的谎言】”有生命的一切 哪里会死亡?
死亡只是虚构的谎言因为一切人都将在无数的后代中复生种子用秘密的钥匙 将坟墓打开。
——【危地马拉】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依旧优美的第三集。
和前两集不同,第三集并没有什么高能的爆点,主要是在填前两集挖下的坑,并为后续的坑铺路。
但是,这并没有折损这一集的水准。
优雅忧郁的英伦格调、富有诗意的台词、对人性和科技的深入思考,在这一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这正是我爱上这部剧的原因。
不是为恐怖而恐怖,而是深挖出人性深处的恐惧——那只潜伏在黑暗中虎视眈眈的野兽——以一种艺术的方式,放大他、演绎他、正视他——借此看清我们自己。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是感官的刺激、生理性的恐惧,那些只是转瞬而逝的浅薄情绪。
我感受到的是共鸣的悲哀。
那是每个热爱艺术、心思敏感的人,在这个让人无所适从的大都会时代,都会品尝到的悲哀——生为异类、生不逢时的悲哀。
本集开头的场景,就非常优美。
宛如一部英国古典小说的开场。
金发的小男孩,在春日的田野中看见了自己死去的狗。
那是他第一次见证所爱之死。
接着,是一个白鸽飞过阴郁庄园的远景镜头。
男孩与母亲在床上对话,谈论死亡。
男孩:“当诗中提到死亡的时候,总是很平静。
我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
死亡,这个终结一切的名词……”母亲:“这真的是终结吗,维克多?
还是说只是个动词呢?
预示着会通往别处?
”男孩:“通往天堂吗?
”母亲:“谁知道呢?
总有些事我们无从得知,或者不会这么早知道。
”母亲不同寻常的回答,为后来发生的一切埋下了因。
她否定了神学的慰藉,指向了未知。
而随后她自身的死亡,让维克多第二次见证了所爱之死。
死亡,也因此成了他内心永远的缺憾,成了他偏执的根源、他的梦魇、他追逐的缪斯;后来他所做的一切,不管学医还是造人,都是为了征服死亡。
找回他失落的爱。
男孩站在母亲墓园一段,让我第一次注意到了这部剧的配乐。
这段提琴协奏的主旋律是如此凄婉优美,回旋往复,为我的心弦染上一片忧郁的灰蓝。
这一整段维克多回忆场景的色调,都让我想起2011版《简爱》电影里的桑菲尔德庄园,一样的荒凉冷清,与世隔绝,深藏着忧伤的秘密。
这一集的剧情重心围绕在维克多和他造出的第一胎怪物(以下简称怪物男)上。
杀死小普之后,维克多和怪物男的关系模式回归了原著。
原著《弗兰克斯坦》,作者是玛丽·雪莱(就是那位写出了“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
《弗兰克斯坦》是文学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竟然是我们妹纸写出来的!
)。
但不可否认,这部小说中仍然带着浓浓的哥特式感伤主义、浪漫主义色彩。
在原著中,怪物为了向抛弃自己的维克多复仇,杀了维克多的爱人和弟弟;两人相互追杀,最后决斗中维克多死去,怪物趴在他的尸体上痛哭,最后怀着悔恨自杀(原文:”噢,弗兰肯斯坦!
慷慨而舍身成仁的好人!
我现在再请求你的宽恕又有何用呢?
正是因为我害死了你最亲爱的人,才把你也毁了啊,这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天啊,他已经浑身冰凉,再也没法回答我了。
")。
实际上,原著中维克多和怪物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相爱相杀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酷儿理论的争论点。
20世纪初英国同性恋导演詹姆斯·怀勒拍的经典恐怖片《弗兰肯斯坦》,就带有明显的同性恋色彩。
这种造物者和被造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既是原著的迷人之处,也为后世的重新诠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因为所爱之死,维克多决心造人,战胜死亡的恐惧。
可他造出的怪物,反过来却要杀死他所爱之人。
这是一个悖论,一条咬尾蛇。
除了生与死之谜,弗兰克斯坦是否还象征着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恐惧?
科学家总爱造梦,而后幻灭。
科学家总是试图找到终极答案,却坠入更深的迷惑中。
就像爱默生说的,解开一个谜的钥匙,是另一个谜。
人类创造着未来,却永远怀念着过去。
人们对未来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总是恐惧科技终有一天会反噬人类,毁灭人类,将人类之所爱赶尽杀绝——就像怪物最终毁了自己的造物主一样。
编剧通过怪物男的台词,向维克多质问,实际上,也向所有忙于创造未来的科学家质问:“我不是田园生活的造物,而是现代的化身。
你真以为你的现代造物,能继承济慈和华兹华斯的价值观吗?
我们现在是铁和机械化的造物,是蒸汽机和涡轮机。
你真的天真到以为,能从水仙花中看到永生吗?
到底是谁幼稚?
你还是我?
“这段话无疑残酷地打碎了维克多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
有多少科学家像维克多一样,怀着好意和幻想,却造出自己无力负责、无力控制的科技怪物,最终演化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核战争算不算?
这就是这部剧令人感动的地方。
编剧很好地传承了原著深刻的思想。
作为一个浮躁的现代观众,需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深意。
还有一个地方,写得很戳我心。
戏院老板对怪物男说的那段:”有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人能找到平静,丑陋可以变得美丽,异类不受到回避,而能得到欣赏。
那个地方就是剧院。
“艺术家何尝不是如此?
特立独行、不为凡人理解的他们,被这个所谓”正常“的世界排斥、嘲讽,生活社会的夹缝里。
他们就像弗兰克斯坦,只有在艺术的世界里,才能得到渴望的爱和尊重。
镜头中那座在黑夜中亮着灯、不再上演莎士比亚的戏院,是编剧心里挥之不去的英伦遗梦;而在我眼里,它就像那些被人类亲手毁灭的所爱之物、消失在历史的黑夜里。
这一集的服装设计与剧情相得益彰。
童年维克多参加完母亲赞礼,抱着医学书走进房间一幕,穿的是黑色高领毛衣,预示角色开始封闭内心,走上偏执的道路。
伊娃看见米娜一幕,穿的黑色蕾丝高领连衣裙,强调出角色禁欲、神秘的哥特式气质。
怪物男穿的黑色长风衣,始终立领遮脸,让人想起早期吸血鬼电影里德库拉的经典形象,恐怖而孤独。
所有的黑色、所有的高领,都在传达着一个相同的讯息:我们是异类。
我们的心,与世隔绝。
最后,作为一个妹纸我要表示,片尾出现的那位银发美少年实在太帅了啊啊啊!!!
精致的外表,野兽的本性什么的不能更激萌!
白瞳、纤长身材、尖下巴、邪魅天真的气质完全符合我的审美啊!
可是,出于对变态编剧的戒心,我要说自己一点也不喜欢人家!
(不然难保变成小普二世,下集就被撕两半……)——————————格林尼治子午线—————————————【第2集repo:恶之花的怒放】”美到极致的事物,本身就孕育着死亡的种子。
”——【法】兰波《彩图集》注释这集高能太多,待我缓缓==。
首先是开场,美cry。
一个风尘女子独自坐在深夜的街头,从报道开膛手的报纸中拿出青苹果。
女子雪白的胸脯因为恐惧而剧烈地起伏,和手上的青苹果形成了富有情色暗示的对比。
看不见的杀手出现了,砍下了那只拿着青苹果的手,一地鲜血。
编剧大手。
短短几分钟,营造出了神秘气氛,又留下了悬念。
看来“开膛手是谁”这个疑问将始终贯穿该剧始终,作为一个线索。
接下来就是我最爱的怪物男和博士啦。
博士教怪物男吃饭那段简直萌出血><。
编剧泥垢了!
竟然给我来喂食梗!
博士撕了片面包,放进自己性感的薄唇里,然后用修长的手指轻轻划过了自己的喉咙(来了个慢镜头大特写),再把另一片面包喂进了怪物男的嘴里。
这真的不是挑逗嘛?!
然后,博士准备给他家这位起个名字。
他拿了本给莎士比亚给怪物男,让他随便指(果然是腐国人;我起名字的时候家里用的是《花间集》,还好不是《农业机械原理》==)。
怪物男指了“普罗特斯Proteus"。
这个名字必有深意。
我按了暂停,研究了下那页书,看到了朱丽娅这个名字。
所以这本书应是莎翁的《魏洛那二绅士》,讲的是范伦丁和普罗特斯两个青年,本是好友却阴错阳差爱上同一个女人,历经波折后重归与好的狗血故事。
不过,在这部剧里,怪物男会叫普罗特斯,应该引用的是他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寓意。
普特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海神,能预见未来,能随心所欲地变形。
著名的法学教授博登海默,写过一个比喻:普洛特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意为”变化多端、随时可呈现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
当我们试图解开这张脸深藏背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
”如果你看到这集结尾,你就会知道怪物男为什么会叫“普罗特斯”了。
(编剧你这个魂淡!
)博士离开家时,对普罗特斯说,”乖乖待在家里,现在我要养活两个人了“的温柔表情,简直苏死了555。
场景换到爵士家里。
博士到他家一边解剖尸体,一边竟然和伊娃对诗了起来(我收回上次说博士是个无人性科技宅的评价,这货就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啊啊,哪个解剖尸体的随身带着浪漫诗集的啊啊)。
于是乎,Diao炸天的经典对话又出现了。
摘录如下:博士:“人不能总是活在现实里,不追求瞬间灿烂,岂不是枉活一生?
“伊娃:”若这是神的意愿,这一切皆由自然,叫我如何哀叹,凡人相残不相怜?
“伊娃引用的诗句来自威廉·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歌颂自然之美的名作实际暗含深意。
伊娃那句是诗的结尾,对应诗的第二段:“通过我之所感,大自然把人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结起来,这使我的心灵更悲伤地想起,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
”向编剧大神献上我的膝盖==。
该集另一大亮点是道林·格雷的出场。
王尔德是我欣赏的作家,他笔下“不美母宁死”的道林·格雷,在我心里是阴暗美学的代表。
这部剧各种超自然角色都是老套路,加入道林·格雷这个文学角色算是新意。
乍看这演员太年轻有些失望,没想到演技不错,蛮耐看。
他初次出场就蛮美。
挂满金框油画的灰蓝色房间,他背对妓女,回眸一笑;穿着精致的黑色丝绸睡衣和妓女FUCK,肺痨的妓女吐了他一脸血,他却更HIGH了,苍白的脸被闪电照亮,如同鬼魅,他说的那句“我从来没有干过快死的人”显出他对死亡的迷恋。
在中国风客厅向伊娃缓缓走来,穿着黑色西装、敞口衬衫和酒红色丝质马甲,邪魅气质展露无遗。
他的脸算比较俗气的那种秀美,辨识度不高,不过说话时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天真又邪恶,看不出城府有多深。
对这个角色,保持期待><。
至于伊娃格林那段神棍戏,由于我一向不喜欢附会牵强、神神叨叨的异教梗(西方人总是试图把东方信仰往自己的宗教观里套),表示不明觉厉,不予置评。
该集结尾,我无话可说=-=。
在普罗特斯和博士如同约会般地逛伦敦,吃糖炒栗子,学单词,感受阳光的温暖,博士宠溺地看着普罗特斯指着煤气灯叫仙女之光,以及两人回家后,普特罗斯把博士称为朋友时博士一脸小满足之后——竟然!!!!!!
编剧你竟然!!!!!
编剧我们出来谈谈人生!!!!!
我发誓不会把你绑到泰晤士河浸猪笼!!!!!
平静一下。
我只希望普罗特斯后面能复活。
不然真的太报社了。
就看编剧怎么编吧。
总而言之:编剧你魂淡!!!!!!
还我小普!!!!!
————————————格林尼治子午线———————————【第1集repo:人类只是被驯服的怪物】“那些狮子早已得到驯化我们早已在它们毫无生气的皮毛上安置了原野和城市。
“——【罗马尼亚】马林·索雷斯库此乃好物!
刚看完第一集,就被萌得不能自已,屁颠屁颠跑来写影评了。
几个月前在围脖上就看到了预告片,被伊娃格林的眼神电到,一直很期待。
终于看到第一集,感想就是,果然不负众望。
英国恐怖故事。
这个名字本身就能秒倒一片人。
虽然本剧是美剧,但美国人对英国的迷恋情结显而易见。
什么东西加上英国,都变得优雅几分。
被雨淋湿的英格兰,迷雾中的伦敦,戴着金色怀表、穿着三件套的绅士,黑色面纱下的红唇,烫金封面的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教堂的尖顶,驰向黑夜的神秘马车——这是英国。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个迷雾缭绕的岛屿,更适合演绎阴暗美学了。
从第一集来看,本剧的布景、人物服装拥有不逊于英国时代剧的水准,非常复古精致,英伦味十足(伊娃格林的黑白印花的美丽裙摆,解剖博士去俱乐部见爵士时穿的那身禁欲气质的三件套);而阴郁的画面色调,成功地营造了黑暗气氛。
就好像在我们心中,英国的一切都要深几个色调——红是酒红,绿是祖母绿,蓝是午夜蓝。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是矛盾的——它同时拥有最肮脏腐臭的贫民窟,和最华丽精致的官邸。
所以,英国恐怖故事的美也是矛盾的,糅合了唐顿庄园式的维多利亚风情,和侦探小说的黑暗哥特风格。
喜欢伊娃格林,是因为看了《裂缝》,她在里面展现出的人性阴暗之美,令人胆颤心惊又心生共鸣;和这部剧的黑暗风格很像。
凌厉尖锐的、烟熏的眼神,深色长发和白皙肌肤带来的阴郁气质,是她的标志。
剧中还有一个角色一下子就戳到我的萌点——着迷于解剖尸体的弗兰克斯坦博士。
众所周知,他就是玛丽·雪莱笔下被自己创造出的怪物毁灭的天才造物主。
可是谁都没告诉我,博士可以这么帅><——像本·韦肖一样纤瘦的身材,玻璃珠子一样的蓝绿眼睛。
编剧无疑在这个角色上下了很大心血,对他有着显而易见的偏爱——从辨识度极高的台词和性格设定就能看出。
博士在俱乐部对爵士说自己对科学的态度,对生与死之秘密的痴迷的那一大段长台词,充满了天才的狂傲和冷酷,语言却像诗歌般优美。
和卷福有些相似,他是个天才,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反社会人格的高智商孤独者,骄傲又脆弱,禁欲气质十足;但他比卷福更不近人情,他让我感觉,几乎没有人性,只有对科学的痴迷。
(那段Diao炸天的台词:“科学探索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开生与死之谜。
其他的一切,从海底最深处,到最遥远星球上最高的山峰,全都无关紧要。
只有生与死,马尔科姆爵士,生离死别就在那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和蝙蝠的羽翼一样急速,比任何一首十四行诗都要凄美……那才是我的河流。
那才是我的山峰。
那才是我要插上自己旗帜的地方。
”——博士这段演技大爆发,目光坚定,微微颤抖,把天才的偏执和神经质展露无遗。
)第一集结局太高能!
——博士创造出了弗兰克斯坦,怪物活了。
可高能之处当然不在这里B-)。
原著中丑陋无比的怪物在本片中换了设定,由一个有着小鹿眼甜美脸蛋的高个子男生出演,只是身上有几条针线缝合的长疤罢了——想来是腐国剧组为了符合当下人审美做的修改。
博士和怪物男在昏暗的烛光中深情对视,怪物男对博士一脸“小蝌蚪找妈妈”的天真爱慕,博士对怪物男一脸“我竟然造出了个娃”的迷恋之情,怪物男还把博士激动的泪水擦到自己的眼睛下,对他甜甜地笑,简直不能更萌><。
此情此景,真的不来个吻戏吗?!
这对主仆的后续发展肯定是忠犬攻腹黑受、相爱相杀的腐向,总之,我喜闻乐见。
(度娘:作为和HBO分庭抗挣的付费频道,Showtime的剧集选择了非常另类和前卫的路线,同性恋,血腥,香艳,暴力是电视台的标志性主题。
主要播放过的代表作有:《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拉字至上》(The L Word)、《都铎王朝》(The Tudors)等。
——所以,会不会腐,你懂的。
)这个剧也让我想到了我写在最上面的那首马林的诗。
其实,这些隐藏于城市阴暗角落中的、想象中的怪物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就蛰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每一只怪物,都是我们心中被社会压抑的本能、野性和欲望。
人类只是被社会驯服的怪物。
我们本就是野兽,本就是忠于欲望的动物。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到那些畸形阴暗、血腥残暴的怪物时,会得到一种奇异的愉悦,满足的快感。
因为,每一个人类创造出的怪物,都是我们自身的化身。
人皮之下,一切未知。
看了好久终于把低俗怪谈看完了。
中间也因为各种云里雾里想弃剧,后来完全对主线提不起故事,反而被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吸引了。
1.首先是那个年轻医生维克多·弗兰肯斯坦。
这个人物的出处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Frankenstein》。
(当然这个雪莱和玛丽也是有故事的人,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原著中的弗兰肯斯坦和剧里面塑造的形象都是科学怪人那种,用尸块拼接成人,然后同电化学的方法使其复活。
剧中和小说里的这个怪物都一样,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
小说中的怪物还自学了阿拉伯语和法语。
然后都希望获得爱情,于是找创造者弗兰肯斯坦帮他创造一个伴侣。
但是小说里面是弗兰肯斯坦在最后关头犹豫了,所以他毁掉了女怪物,但是剧里面最后一集,弗兰肯斯坦用枕头捂死了Croft,估计就是要把她做成怪物的伴侣。
至于剧里面弗兰肯斯坦到底有没有做成女怪物,估计下一季就会说。
但是我觉得应该剧里面做成了的。
2.道林-格雷(Dorian Gray),看前几集的时候就只以为道林格雷是个花花公子的角色,但是前几集我就发现除了他自己满屋子的画,他还有个秘室,但是剧里面并没有拍出来密室里面有什么。
后来第6集,Vanessa Ives从他那里离开之后,他又去了密室,然后就看见背上的伤口很快愈合了。
实际上道林格雷这个人物来自于1890年王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
原著中的道林格雷就有一幅人物画,画中人会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他老去。
但是原著最后是个悲剧,最后道林格雷刺穿画像死了,就是不知道剧里面的道林格雷会怎么发展。
说实话,我还挺喜欢道林格雷和Vanessa这一对的。
另外现实生活中扮演道林格雷的演员Reeve Carney是83年的,看起来好年轻啊!!!
比二十几岁的欧美男演员嫩好多!!!
难道他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副这个画吗!!!
3.伊森-钱德勒(Ethan Chandler)这个角色的背景我看了几个网上的讨论,觉得有点争议,很多人说他的原型应该是开膛手杰克,杀人手法和关于开膛手杰克的一些细节都是很相近的。
但是我个人觉得伊森-钱德勒应该是跟狼有关,狼人之类的吧。
说几个细节:第一,是他后来有一段逐渐回忆的片段,几个镜头一个是在被杀害的母女楼下,有个妇女眼神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还有他在码头醒过来,这些都在暗示他其实就是那个杀害母女的凶手,但是看他的样子像是记不起来了....不知道他杀人是不是自己是没有意识的。
第二是在动物园里的时候,他和狼对峙,他给狼闻了自己的手,狼就走了,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按时他的种族,狼闻了退缩了,应该是他实力比一般狼的要高。
第三,输血那一段,他很严肃的拒绝了要求他献血出来的请求。
说明他知道自己的血和普通人类的血是不一样的。
他的血给了普通人肯定会出事。
所以我觉得应该也是暗示他是狼人。
第四,在酒馆里,有几个人向他挑衅那段,他手的筋骨都变化了。
感觉他当时实际在克制,但是没有克制成功。
酒馆里就是一阵惨叫,应该死得挺惨。
最后还给了圆月的特写,我觉得这个是最明显的一个按时了。
Chandler应该就是在月圆之夜,所以克制不了自己,变形了。
最后说一个自己我觉得他不是开膛手杰克的原因吧。
开膛手杰克杀的全是妓女。
而Croft也是妓女。
如果Chandler是开膛手杰克,Croft能活?
目前就更到这里。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至于通灵会还有阿蒙神和太阳神的故事我可能要做一下功课。
感觉很精彩啊。
第八集有感(7月3日更新):《正常和平凡的人生是你心底裡所渴求的嗎?
Do you really want to be normal?》Season 1 踏入尾聲,我反而覺得 boring。
第七集我悶翻了,第八集算上好一點(就只有一點點)。
與其說是個短暫的破折號,我會說那是個怕變成「欠觀眾一個解釋」而拍的解話集。
給你一個白得無可能再白的解釋,Mr. Chandler 是狼人、科學怪人的新娘是肺勞女 etc etc。
1Sir Malcolm 竟然真的沒有亂倫(好了只是我一廂情願想要硬塞他們一句「貴圈真亂」),本來他就是很喜歡這兩個女兒(親生的 Mina 和人家的 Vanessa),要死一個救一個的話他最終被 Mr. Chandler 點醒了以後在千鈞一發之際要了這些年來在身邊的那個。
2Mr. Chandler 是狼人一早有引子,就在動物園一段他跟可愛的大狗那種好朋友就知道了。
天啊!
劇組怎麼你要畫公仔畫出腸啊!
不過開場首幾集裡被撕殺死了的母女或者有內情啊,內藏一堆一堆的沒了,醫生小哥也有可疑吧。
3醫生小哥終於有 feel 了。
一直只處理死屍都沒跟活人溝通的人終於學懂了什麼是感情。
Pathetic 的是感情是從他的大兒子裡感受回來;那個人造人比他還懂得愛啊!
看到醫生小哥終於主動地拍拍大兒子的肩,人間有情,大兒子終於被愛了。
4大兒子好可憐又可怕。
悲涼的角色,人家示好就按捺不住要狼吻,讀這麼多書沒學懂怎樣把妹?
若果有點 patience 或者就有看到希望之光了。
都怪你一頭栽進去,衝動致死啊,你看那麼多書還沒學懂一二?
我真的生氣了。
For the monster is not in my face, but in my soul.I once thought that if I was like other men, I would be happy and loved.The malignance has grown, you see, from the outside in. And this shattered visage merely reflects the abomination that is my heart.那說了幾多幾多人內心的故事啊,「I once thought that if I was like other men, I would be happy and loved」世事就是你以為你可以是別的人就會得到別的快樂和愛,其實都不是也不會的啊。
5劇院大佬炒了大兒子的時候,我還以為他是找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說自己迫於無耐要切合觀眾口味才不留他的;結果,他對大兒子是真愛啊,狠狠的 goodbye hug 感動死我。
6肺勞女終於死了,就拿她來當新娘。
醫生小哥立場真的很亂。
不過,他本身就一直想不停造人吧,現在只不過是機會到時晨到天助我也讓我有個好 excuse 一邊助人一邊滿足自己。
而且,重點是這個死屍也太方便就手。
7肺勞女的意義是死亡和送上驅魔頸鏈?
Pathetic!
8可憐的 Dorian Gray 啊,你長生不老有錢有面子有女人但人生就是要你高帥富但要踫踫釘。
「讓我教你什麼是 rejection」那場戲我笑了,好了,現在你知道流眼淚的這個感情是 rejection 啊。
但你要小心不要以後吹沙進眼都覺得是 rejection 就好了。
9黑人保安大哥幾時有大戲?
久不久讓他說幾句似有還無內容引子的大對白,好像讓他看透了所有人洞悉了所有事一樣卻還沒有大戲。
10Vanessa 最後要黑的,不黑就沒有 season 2 的節奏!
Makes you unique, with a kind of glory. The glory of suffering, even.Do you really want to be normal?世界上就是有很多想要獨一無二然後黑化都甘願的人們啊。
--停了一集,寫不出來--第七集無感 寫不出來啊寫不出來啊!
--以下劇透,每集回顧小記--第六集有感(6月19日更新):《你要獨特還是孤獨?
》不是道是支節太多,還是我沒有太 focus,這一集沒有很集中。
我最喜歡的 Dorian Gray 終於睡了 Vanessa,還要 SM 啊,不過沒關係啦傷口會自動復原,怎樣劃怎樣割都沒關係啦。
自動復原,配合他童顏不老的節奏也必定是按 Oscar Wilde 原著《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沒走線的舉動吧。
可憐的真人活在畫面,留下都是不老不死不受傷的驅殼啊。
啊,天啊,你和你的優美精警對白,Are not people the most mysterious things? 你就是啦!
To be seeking.What?Another.Like you.Who shares your rarity.Then you are no longer unique.Nor are you alone.另外,Frankenstein 的大兒子真是手段取勝,總是迫到醫生無處可逃只能飲泣。
他也只不過是 seek for love,什麼愛都好就是想要被愛的感覺,真正被愛護、被人捧在雙手裡、被珍而重之的感覺。
好可憐的人,誕生以後就立即被拒絕,而且還要看到醫生多疼那個二兒子啊,你叫人怎麼不發瘋不抓狂呢。
他嘗試了被拒的滋味、學懂了喜歡別人的感覺、學會了心動也學會了哭泣;可是他覺得自己除了呼吸跟別人一樣以外什麼都沒有。
他死纏醫生一來因為那是他的來源,二來就是他最終心底裡 seek for 的都是這個他口裡的 demon 的關愛。
Do not weep.I have learned that skill.It brings no solace.(忽然好想唱:哭泣聲絕無意義…)最後就是那個非洲來的保安員終於開口了,話不多句句精要就是這種吧。
--又是一星期的分離--第五集有感(6月13日更新):《我愛你愛得足夠將你殺死》第五集看畢了好幾天,還是不知道怎樣去下筆。
主題是「Closer then Sisters」,是主角 Vanessa Ives 的獨腳戲。
先說一下我同意 Eva Green 的樣子太哥德(應該有很多人都有同感吧),在戰狼三百裡頭同樣做強悍女性主導的角色,要她扮演十多歲小跳步走路跟 Mina 兩個孖公仔實在太嘔心。
她的樣子是注定不能 sweet sweet 的吧。
最尾一句「I Love You Enough to Kill You.」,久繫我心。
當年她看到了母親跟 Sir Malcolm 奸情以後,喚醒了她內心的魔鬼。
面對同共成長的朋友,卻生心妒忌。
妒忌是無態中其中一項最糾結不解的情緒,說到底,得到或是得不到都是痛苦。
或者 Vanessa 妒忌 Mina 比他更快找到更有魅力的男生(Peter 太軟弱了,雖說她能把他當成容易受傷的花來來愛惜和看待),又或者根本她就是妒忌那個男生可以搶走她的 Mina。
結果她以勾引來證明自己的魅力,也用這個方法來破壞他們的婚事(那是她唯一可以執行的方法吧)。
十九世紀的英國還是把道德守得緊緊的年代(其實現在這年頭,發生同樣的事也會有沒多差幾遠的相應後果吧),兩年人從此互不往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只是像 Vanessa 所說一樣,她所承受的都是比起睡了好朋友未婚丈應受的報應更過份的經歷吧。
她想死卻死不了,被困在精神病院、被虐待;這些一切都是都是超出她所作所為帶來必須承受的後果吧。
直到她對 Mina 的愛(我不知道是友愛還是愛情)讓她跟 Sir Malcolm 合作必須要將 Mina 拯救助她解脫。
Sir Malcolm 為了愛女可以不惜犧牲幾多性命都要將她救贖回來;而 Vanessa 呢,Vanessa 的愛可以愛得足夠把她殺她讓她從中解脫。
--一星期分隔線--第四集有感(6月4日更新):《十五年開花一次都甘願》粗眉大眼輪廓粗的美國槍手無論怎樣顛倒眾生迷倒了幾多不同階級的女人一點都沒奪去我的注意力,反而我一踫上 Dorian 就覺得要情定終生!
他每句說話每個行為每個舉動我都覺得不能錯過;直到他把人帶去看狗咬老鼠的大斯殺,直到設計要把 Ethan Chandler 騙上床(好了其實是你情我願的,但好明顯是 Dorian 有舖排的啊),直到他喝 absinthe;我就知道我一定會太著意喜歡他。
他說到植物,說到他們內外不一。
就是愈好奇,愈愛下去。
What I find so fascinating about flowers is their duplicity.Duplicity?Well, their hidden depths, at any rate.Dorian 高雅得要死,就算冷知識被世人看作無用的根本,他都一樣繼續醉心喜歡的東西之上。
他就是不要跟外邊的人一樣,不要為生活為生計吸收知識,他一點都不入世一點都不世俗。
You’re a font of useful information.God! No one’s ever accused me of being useful before.It’s the adder beneath the rose, isn’t it?All of this.「A moment.」,這個是會為剎那付出全部的男人;感覺墮落又感情先行的男人。
It can take up to 15 years to bloom. All that time, perfecting itself. A lifetime for six perfect flowers.How long will it bloom?A moment.Is it poisonous?Like all beautiful things, I hope so.Mr. Chandler 被 Dorian 的舖陳霸王硬上弓地勾引了,脆計得呈,更讓我覺得 Dorian 黑暗古蠱情欲先行同時很有舖排;為美為愛一生賣命的 Dorian 啊 Dorian,原罪啊原罪。
--插說,「大力推薦」寫於第4集後,season 1完了又有點不太想大力推薦--大力推薦《Penny Dreadful》(中文譯名:低俗怪談 / 英國恐怖故事 / 恐怖怪談),剛看完了第四集。
啊,美輪美奐的電視劇!
架設在倫敦 19 世紀的故事,涵括了幾個文學作品裡的主人公;包括 Oscar Wilde 筆下唯美至極的 Dorian Gray,悲慘可憐的 Frankenstein…
这是记者采访Dalton时的原话 退休状态的前007复出演了这么一部戏 我想整部戏最能理解编剧John logan的只有他没有其他人 也没有其他人比他更合适演Sir Malcolm 这角色灵感应该至少来源两部分 一部分应该很多人都发现了 康纳利的《绅士联盟》这也是打怪小分队人物设置的基本来源 Dalton继承了康奈利的角色和造型 但另一部分他跟女主V的纠葛非常复杂 这是编剧原话尤其第一季第五集 增加了整部戏的深度 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本书《The house of Redgrave 》一本有点可怕的书 关于Redgrave家的故事 而绿娃演的角色灵感应该来源于这家的传奇之一 传奇女演员Vanessa Redgrave 绿娃发疯那段应该是在向Vanessa redgrave 《集中营血泪》致敬 而跟Sir Malcolm的纠葛应该是影射Redgrave跟自己的父亲Sir Michael Redgrave 的关系 而Malcolm那双被忽略的儿女就是Vanessa已经去世的妹妹Lynn和弟弟 PS:而Vanessa Redgrave 是Dalton的长期伴侣和工作伙伴 PPS:编剧深怕观众看不懂甚至连女主名字都没改用了Vanessa😄不知Dalton演的时候什么感觉 这剧实在太多梗了 表面是前007邦女郎合体 没想到还隐含了这么一个故事 跪了
原来德古拉还没出现。。果断第二季~伊娃真的好美好美,演技也直接爆表!道林格雷也挺美,倒觉得也只是美了一点而已,少了点恶气。。狼人最后登场,果然狼人和吸血鬼才是世纪虐恋啊!!!
没看懂……
哪里恐怖了只是比较血腥
其实就是邪恶版的吸血鬼日记,英式英语太美了。
给全明星阵容多两颗星!都是我的菜啊!
莫名其妙花里胡哨的大拼盘西方鬼怪故事
看了几集,越看越觉得节奏慢和复杂,,,,,不看了。
看不下去 弃了
大杂烩!挺好,坑挖了,看你怎么填吧!
逼格好高高攀不起,心累弃之。
完全是我的菜啊啊啊啊,伊娃妹子第二集附体那段简直是经典表演之作!!
在小儿子死掉的伤恢复后我又重新看了起来,被组合家庭的模式戳中!颜值超高,从老爷子到女儿到大儿子、小儿子,一个个都很屌。剧情是什么,我根本无所谓啊。
维多利亚时代的魔幻故事,塔罗牌狼人吸血鬼科学怪人都出来了。
我觉得是不是该给EVA个金球奖了,那诡异而吓人的美丽。在驱魔痊愈后的乱发和颜简直帅过了道林小子。
完全为女神
不黑暗,不惊悚,不恐怖,不奢华,无端的卖性,各种典故堆杂,将搞基和色情堆叠在一起,空洞的内容和极端华丽的演员阵容,高耸着展示着:美和内涵已被金钱和坏品味谋杀
一点都不dreadful低俗倒是真的。从弗兰肯斯坦到道林调调实在很诡异基情各异。圆桌上eva也彻底奔掉了。所以没啥再好追了。
以为背几句诗搞搞基就是拍英剧么
伊娃演技牛逼!剧情发展好慢!不过设定挺好的,狼人、吸血鬼、范海辛、科学怪人、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等传说杂糅在一起,竟然还奇妙地很合适。和美恐不同,英恐并不是一季一个故事,一开始我以为和美恐一样呢,所以看到最后有点失望,但是看完后反而觉得这样也挺好。道林格雷的帅,我不太get的到,雷人的竟然是凶悍的狼人是受!情侣俩都被道林格雷上了,也是服了。医生和第二个儿子好萌的一对,结果被第一个儿子手撕了,好坑!而且貌似这条线还要一直继续下去,我抗议!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这部剧的台词太有底蕴了,让人觉得它是一部艺术片!总的来说,感觉第一季完全就是个引子,后续应该还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挺好看的。第二季,走起。
奥斯卡班底和好演员也掩盖不了逻辑混乱的糟糕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