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罗马浮世绘(港),伟大之美,堕毁之国,The Great Beauty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绝美之城》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绝美之城》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成人派对艺术家:重生总裁在上5:继承者的爱恋魔鬼的温柔背靠魔鬼特工同盟探案拍档第二季被众神捡到的男孩第二季金婚九日秘闻半梦半醒之间闹鬼河谷七大罪:默示录的四骑士第一季阿碧的恩典读书&喝酒光荣之路皇家宾馆爱情第一课苹果小心侦探一件小事守护天使兄弟战争谁说我们不会爱2香格里拉·开拓异境~粪作猎手挑战神作~第二季保镖致深陷海底的你星运里的错大学之旅忽悠世代

《绝美之城》长篇影评

 1 ) 在荒漠中寻根

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中,在那些古人们已经创造出几乎不可逾越的成就的国度中,作为一个文化人是很悲哀的。

他们也许在某一时刻,靠着灵感的闪现创造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却发现这种灵感再难闪现。

巨大的文化遗产即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养分,同时也将他们扼杀于其中,这就像给花木施肥多了同样会使花木枯死。

于是满眼都是浮华和虚假,而本质就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倒是老修女的一句寻根给人指明了方向,看起来寻根似乎是如今全世界的文化人的一条出路,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这部电影拍的非常美丽,但是刚开始看的时候很难看下去,只有耐下心慢慢的看下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2 ) 美的是罗马,丑的是生活

去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慕名找来看,除了“绝美”也没看出其他什么,喜欢倒是喜欢,只是这份喜欢,没法儿转化成文字,说给别人听。

一年过去,看完《年轻气盛》,又想起《绝美之城》,于是重看了一遍,这次不敢说全看明白(这种话,看个十遍百遍也不敢说),至少除了美,多看到了点东西,比方说丑。

所以说,有些片子,还是要反复品味。

关于美,美的是罗马。

空旷的街道,迷宫中的雕塑,歇脚的鸟,广场里的长颈鹿。。。

这些画面在索伦蒂诺意大利式独特的构图和运镜下,都呈现绝美的状态。

熟悉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的人,在看的过程中也许会不自觉想到费里尼和新浪潮,想到《八部半》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只是看完之后,脑中挥之不去的是主人公jep的背影和眼神。

关于丑,丑的是生活。

夜夜笙歌,内心依旧寂寞;朋友相伴,只为抱团取暖,久而久之,暖意消退,全剩冷漠和刻薄。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就不可避免一直在失去,失去朋友,失去感情,就连已经失去的初恋都要再失去一次,这是片子主人公jep的生活。

知名记者,有过一部成功的著作,出入上流社会,名利双收的人生,只是这么一个人,在65岁生日过后,厌世情绪达到顶点。

厌世在jep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大概就是冷漠,冷漠待人,冷漠对事。

熟人离世,朋友离开,好像都与他无关;嘴上说着“不是每个接近你的男人都想跟你上床”,最后还是把姑娘搞上床,这么一个角色,并不讨喜。

故事把罗马一分为二,喧嚣的罗马和宁静的罗马,两个罗马对应两种生活,一闹一静,穿插叙事,闹的是jep经历的生活,静的是jep观察的生活,闹的一成不变,静的各有千秋。

这种动静穿插的叙事,从开篇的游客和唱诗班开始,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每天在这样的生活中流转,连看的人都厌倦,更何况片子里的人。

片子最棒的地方,在于运镜,静止镜头很少,大多为移动镜头,可以理解为是用主人公jep的视角看一切,镜头大都跟着jep的视线移动,群戏的节奏是先来堆快速剪辑,一副红男绿女的群像过后,切到jep那张满是褶子,假笑到变形的脸,独戏大都是jep的背影先入镜,搭配一个过肩镜头,露出jep平静的脸,再由这份平静过渡到绝美的罗马,此时观众看到的也就是jep看到的:阳光下劳动的修女,晨练的男人,安静的街道,广场里的喷泉。

喧嚣过后的宁静,留下最美的罗马和最空的心。

过分投入的观众,很容易被这种空虚所感染。

 3 ) 那一年,艺术死亡,艺术重生。

你们的65岁能这么酷吗?

社交大咖,频繁的party,艺术鉴赏,随心所欲的穿梭在罗马,甚至还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

但快乐吗?

他的灵感还有吗?

他的艺术还持续吗?

他的追求还存在吗?

这个城市还具备艺术细胞吗?

他还想继续吗?

他不知道,他的状态是戏谑的,无奈的,迷茫的,挣扎的。

说艺术腐烂,虚伪做作。

小女孩歇斯底里,摇钱树背后却是真的艺术天赋。

说作品糊弄,繁华聒噪,丧乱背后安静的艺术品铺陈,他们躲在历史厚重的门后,瘸着一条腿的同行者,掌握着古老城市艺术的钥匙,只是,还有多少人关心?

迷茫,葬礼全伪装,甚至话语都一模一样。

即使繁华娱乐,拍照欢呼,修女一个人跪拜台阶,一个人,信仰不塌。

所以,繁华背后,喧闹过后,艺术死亡了吗?

灵感消退了吗?

城市暗淡了吗?

40年,生活,工作,交集。

好友离去,失望至极,红颜死去,感情空白。

我相信,天花板的海水,倾倒在他的蓝色眸子中,他在罗马漫步,他看到照片中的时间人生,他看到历史背后的雕塑成群,他看到十八岁的那个充满着海水潮湿气息的夜晚,那具年轻有魅力的胴体,那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他仍然能看到城市的喧嚣背后的美,他仍然可以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仍然可以黑色幽默讽刺世界,讽刺周围。

他仍然对未来,对自己,有着灵感。

那一年,65,他很酷,城市生活40年,一切都走下坡路。

那一年,城市浮世绘,他和自己了解,他和自己和解。

那一年,他顿悟。

那一年,艺术死亡,那一年,艺术重生。

 4 ) 三十个电影里出现过的场景

按电影里出场顺序为序。

图片全部为截图。

只有地名没有地址——又不是写攻略。

图片描述为英文或意大利名称。

中文译名大多来自中文维基和穷游网。

感谢某意大利语旅游网站和谷歌翻译,让我读懂意大利语的网页qwq感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指点了几个景点。

1. 奥勒良城墙(70%确定)不能百分百确定是奥勒良城墙,因为拿谷歌地球沿着城墙走了一圈也没看到这个地点,而且罗马不止一圈城墙大概有十圈……

1. Aurelian Walls2. 贾尼科洛山上的加里波第纪念碑。

接下来镜头里的大理石胸像排列在Viale delle Mura Aurelie上,就是纪念碑前面这条路。

2. Monument to Garibaldi on the Janiculum Hill3. 帕欧拉喷泉

3. Fontana dell'Acqua Paola4. 六十五岁生日派对场景:“took place in a terrace between Via and Via Bissolati Sallustiana, one step away from Via Veneto and Villa Medici” - 谷歌翻译

4. partying all night5. 罗马橘园。

这棵树后面就是这个公共公园的入口。

那个隔着栏杆看Jep的小修女和之后的踩着梯子摘橘子的修女大概都在隔壁的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里。

5. Giardino degli Aranci

5. 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6. Jep家(50%确定)只能根据背景里的斗兽场外墙来猜测地址,大概是N°9 Colosseo这个酒店的顶层,地铁站Colosseo楼上,或至少是这个街区。

6. 土豪他家7. 从土豪家天台看下去的花园现实中并不在土豪家楼下。

这是Palazzo Sacchetti的花园,还有个漂亮的Nymphaeum(类似于建筑景观里的人造山洞)

7. Garden of Palazzo Sacchetti

7. Palazzo Sacchetti Nymphaeum8. 纳沃纳广场。

左下角是贝尼尼的四核(划掉)四河喷泉。

旁边就是圣埃格尼斯教堂。

8. Piazza Navona

8. Sant'Agnese in Agone9. 背景里台伯河上的Mazzini桥

9. Ponte Mazzini10. 背景里台伯河上的Sisto桥

10. Ponte Sisto11. 罗马公墓 (感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1. Campo Verano12. 伯拉孟特所设计的著名礼拜堂“坦比哀多”,在蒙托里奥圣伯多禄堂(San Pietro in Montorio)的小广场中央。

12. Tempietto di Bramante13. 小女孩表演绘画的花园和别墅:"at Via di Villa Pepoli, hidden and exclusive street in San Saba just beyond the Aventine, even in actually the house museum of a collector of contemporary art, built in the 80s of '900 just to accommodate his collection" - 谷歌翻译

14. 钥匙孔,可以看到圣彼得教堂的穹顶。

“the famous locks framing the dome of St. Peter through the garden of the Knights of Malta on the Aventin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iazza designed by Piranesi.” - 谷歌翻译

14. Keyhole15. 位于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西侧展馆的Marforio雕像。

15. the statue of Marforio in the Capitoline Museums16. 位于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里的La Fornarina,画家是拉斐尔

14. Fornarina of Raphael in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 (National Gallery of Ancient Art)15. 位于斯帕达宫花园里的“博罗米尼透视”

15. Borromini’s Perspective in Palazzo Spada16. 美第奇别墅的花园露台

21. Garden in Villa Medici22. Salone delle Fontane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2. Salone delle Fontane23. 直指斗兽场的帝国广场大道

23. Via dei Fori Imperiali24. 之前那个花园所在的Palazzo Sacchetti的饭厅里,失去儿子Andrea的贵妇人Viola独自进食

24. Palazzo Sacchetti25. 卡拉卡拉浴场

25. Bath of Caracalla26. 现为National Etruscan Museum的朱莉亚别墅

26. Villa Giulia27. “能买来的贵族”的祖宅是现实中这个家族的房子:Colonna家族的Palazzo Colonna。

电影里两人的姓氏也是Colonna,但现实中并没有Colonna of Reggio这个旁支。

(对意大利家族历史一点都不了解,有错请大力纠正)

27. Palazzo Colonna28. 从梅蒂奇别墅看罗马全貌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8. View from the Villa Medici29. 台伯河上的Cavour桥

29. Ponte Cavour30. 位于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斜对面的圣阶

30. the Scala Sancta near the Lateran Basilica

 5 ) 抽象影评,请踩我。

开头出色地描绘了罗马建筑的美,配以绝妙的歌咏,而日本游客就在绝美中死去。

接下来上夜间人们的狂欢群像,其中出现了失意的剧作家罗马诺和他的女友,并没有多么爱他,成天想着演戏、导演。

而当年以美闻名罗马的女人,早已老、丑、胖。

多愁善感的记者杰普登场,他在25岁写了小说获奖,却只想进入上流社会,也成功地成为了记者。

他的邻居是世界逃犯,在家中无所事事。

采访裸体、在x涂上苏联旗帜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时,无法理解“生活的振动”,而她不过是哗众取宠的虚假行为艺术。

他再也不写小说,不想要访谈。

和上流社会的朋友们聊天,雷洛揭穿他的一事无成,但他也是找妓女的,杰普也揭穿斯蒂凡尼的一事无成,诗人和主编阿迪娜可能是最自由的。

和奥列塔一夜情也对他没意义。

上流社会的维奥尔夫人有一个疯狂的儿子安德烈,以她为耻,追问死亡。

杰普的毕生所爱是艾丽莎,她也爱着他,但是不知为何离开了他,只留下最后18岁的那一瞬间绝美。

搞笑的是艾丽莎的丈夫在艾丽莎死时悲痛欲绝,却很快找到新欢。

在回答教堂下面小女孩的提问时,浑浑噩噩大半生的杰普不知道他自己是谁。

迷失的他去找30年前夜店老友,对其女儿42岁的脱衣舞娘拉蒙娜的美印象深刻,他去做了可笑的700欧美容,约她一起吃饭,去派对,看到被家长当作摇钱树的绘画少女,愤怒之下乱糊了一幅画,眼里没有艺术只有钱。

相比之下,拥有罗马绝美建筑钥匙的斯蒂凡让他们领略了美。

安德烈自杀了,在葬礼他苦苦排练,最终还是没忍住哭了,他回答不了死亡。

拉蒙娜有绝症,短暂的快乐后她也死了,杰普依旧孤独。

他想要像长颈鹿魔术一样消失,这不可能,但是罗马诺在第一次成功剧作后却意识到回家才是自己想要的,在罗马漂泊40年一无所获,根最重要。

派对上,杰普羡慕转圈圈没有方向的人们,羡慕热恋的美丽少男少女。

看着一个人生命中每一天照片的展览,他无比感动,日子就这样浪费。

他遇到主教,知道要给104岁的玛利亚修女荣誉,她在非洲做慈善。

他和主编想要采访,想要付费找可笑的贵族(没有母亲的女贵族,和没落亲王结婚)当作老朋友应付她,主教大谈饮食。

他问主教是不是驱魔人。

夜里他发现玛利亚修女在地上自在地睡了,她问他为什么不写作,看着迁徙的鸟,她说最重要的是根。

之后,她独自跪着爬上教堂,走向救赎。

他想着18岁和艾丽莎,明白了这一切,生命是最重要的。

 6 ) 如何书写羊皮书?——怀旧者的《绝美之城》

继2011年的《大牌明星》后,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转战美国,与西恩·潘合作了《为父寻仇》,2013年索伦蒂诺的目光又回到了罗马,并再次携手托尼·瑟维洛拍摄了影片《绝美之城》。

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击败了备受赞誉的丹麦影片《狩猎》最终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在威廉·惠勒的《罗马假日》、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等诸多关于罗马的影片之后,索伦蒂诺又将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罗马?

在142分钟里,《绝美之城》呈现了罗马的十个夜晚,一场观光行,两场沙龙、三场派对、一场晚宴、一场婚礼、两场葬礼,一场宗教仪式,一场撞墙的行为艺术和采访,一场脱衣舞表演,一次微整形,一次盛大的古罗马夜游,一场图片展,一次拘捕,四种死亡,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平庸日常以及一部小说的开端。

抑或说《绝美之城》是关于一场漫游,我们跟随着杰普(Jep Gambardella)的脚步,从这位记者65岁的生日派对出发,走过圣萨比那圣殿、萨切蒂宫、渡槽公园、纳沃纳广场、维诺拉公墓、马耳他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巴贝里尼宫、梅迪奇别墅、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卡拉卡拉浴场,走遍了大半个罗马城,最终扬帆出海,来到他时常梦回的那片蔚蓝深海——18岁时的托斯卡纳海岸。

而在台伯河上,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抑或是一部从结尾讲起的现代小说,充满宏大与精致的互文,前言与后序是塞利纳的《长夜行》,开篇是布勒东的问题“我是谁”,主人公是总被问及下一步作品的导演圭多,是纵情奢靡浮华的马切洛,是在海上漂流十年回到故乡的尤利西斯,是最终开始写作的马塞尔。

但归根结底,是索伦蒂诺的杰普·甘巴德勒。

一、双面罗马——暗夜与黎明的交汇如塞利纳所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时间带着杰普走过激情与颓靡的65年,而古老的罗马经历千年的长途跋涉,也行进至我们生命所处的时刻——现代。

在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结尾,年轻人的摩托车队喧嚣着穿越罗马的黑夜,晃动的镜头急速掠过罗马古老的雕像和建筑,光影忽隐忽暗,罗马就这样在轰鸣声中走向未来。

什么样的未来?

在《绝美之城》中,在炮声和宝拉喷泉的女声咏叹调中,镜头平滑地掠过罗马的清晨,而伴随着浓妆艳抹的面孔和一声诡异的嚎叫,我们就这样被拉入了现代罗马的奢靡之夜。

巴门尼德把世界分为两面,在《绝美之城》中,世界也被分为两面,最奢华的颓靡与安详的日常,盛大的狂欢与隐忍的悲痛,清晨与黑夜,他们最终都在黎明交汇在一起,一些沉沉睡去,另一些即将苏醒,而这被一分为二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现代则以时尚和奢华著称,盛大的欢宴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绝密之城》的罗马是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古文明圣地,是上流社会的奢华派对和无聊沙龙,是现代艺术的媚俗空洞展演,同时也是普通罗马人的日常每一天。

罗马诺(Romano)说罗马让他失望,杰普说罗马最好的人是观光客。

罗马的夜晚,丧妻的阿尔弗雷德(Alfred)和女朋友会喝点红酒,看会儿电视然后睡觉,脱衣舞俱乐部经理埃吉迪奥(Egidio)会工作到早上六点,杰普则是在奢华派对上喝酒狂欢至黎明。

辉煌的古老文明散发出颓靡的气息,古罗马斗兽场旁边正上演盛大的欢宴,充斥着虚假、空虚和颓废的上流社会夜夜笙歌,这是作家、演员、玩具商、世界通缉犯、富孀、红衣主教的世界,人们无所事事的在高处纵情享乐,崇高处上演着滑稽,一本正经处显露着荒诞不经,狂欢处却流露出最绝望的沉痛,我们似乎能从睥睨着盛宴的杰普背后看到索伦蒂诺的眼睛。

除了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盛大欢宴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索伦蒂诺还为我们展现了真实日常的罗马。

在《绝灭之城》的镜头变换中,我们总能瞥见那些充满平庸、琐碎、欢乐与悲苦的生命,充盈着罗马城的日日夜夜。

镜头掠过在宝拉喷泉边洗脸的罗马男人,倚在塑像旁叼着烟看报纸的中年女人。

清晨罗马人在台伯河边晨练、遛狗,修道院里修女和孩子玩捉迷藏,始终爱着杰普的伊莉莎(Elisa)最终选择和一个普通男人共度一生,两位老人面对爱人的离逝在楼梯口相对哭泣。

罗马城时时刻刻都有故事发生,如果说索伦蒂诺用杰普的脚步丈量罗马的时空,那么充盈着这座城的则是许多形形色色的身体与面孔。

如同多场悲剧不间断上演,每个人都是一场悲剧的主人公。

从开场派对上浓妆艳抹女人的狰狞特写,到片尾杰普喁喁独白的面孔逐渐隐在黑暗之中,期间闪过失望的罗马诺,身上溅满颜料哭泣的小女孩,身体涂满红色的安德烈(Andrea),宫殿中僵尸般玩牌的贵族,加长车内面如死色的年轻女人。

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身体在影片中的呈现尤为突出,撞墙行为表演者的身体成为空洞的符号展演,表演绘画的小女孩的身体成为赚钱工具,圣徒的身体成为拍照背景,这些身体或是进行空洞的自我戕害,或是变形为玩偶,或是沦为话语工具,却都无法进行自我言说。

她们如同罗马的暗夜象征物,不断经受摧毁和亵渎,过去和现在被慢慢耗尽,未来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然而罗马还有其他的时刻,不同的面孔,拉斐尔画笔下的弗纳里娜在黑夜中散发光芒,修道院中纯真的少女在欢笑,圣徒仍拖着苍老的身体膝行在圣阶上……恰恰是所有这些零散却丰富的个体生命融汇成流动的罗马,讲述着关于这座城的美与丑,恬静与疯狂。

这些生命簇拥着罗马城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又在黎明的天光中走向未来。

二、华美逝去——现代艺术的沉痛寓言19世纪末尼采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回响了一个多世纪:“现代艺术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一个亚历山大式图书馆式人物,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失明。

” 于是,对患上司汤达综合征(Stendhal Syndrome)不停拍照的游客来说,对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来说,对汲汲寻求而不得的罗马诺来说,对42岁患上绝症的脱衣舞娘来说,对富孀的儿子安德烈来说,对矫情无知想写小说又想当导演的女演员来说,对104岁只吃植物根的圣徒来说,对纵情上流社会40年的杰普来说,美是什么?

索伦蒂诺借杰普之口,对现代艺术中的空洞和媚俗进行了强烈的嘲讽。

被消费主义腐蚀已深的现代艺术充斥着故弄玄虚和歇斯底里,所有人都自称艺术家,把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挂在嘴边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

“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

”阴部画着镰刀和锤子,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不屑地说她从来不读书,她说不出什么是“共鸣”,却更在意一天和男友做爱十一次的八卦。

她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布拉诺维奇,身体符号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而另一个涂满颜料的身体则成为父母的摇钱树,绘画少女哭泣着捶打画布,上流社会则麻木地消遣着这场展演。

现代艺术的群魔乱舞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所有的美都渐渐凋零了,死亡在慢慢逼近。

伊莉莎去世了,拉蒙娜(Ramona)被绝症夺去了生命,安德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仍留于世间的圣洁与美好是104岁的圣徒和作画的小女孩,却都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

世界似乎已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安德烈大声喊:我出问题了,而纵情声色的享乐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疯人诳语,索伦蒂诺对现代社会的寓言无疑是沉痛的。

然而,在所有人都在乐观主义的世界醉生梦死时,谁来做敲钟人,谁来做那个高喊“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的浮士德?

这是一个比浪漫主义更怀旧的时代,却沦陷得更为彻底,甚至没有汲汲的饥馑者,已经回想不起更久远的过去。

电影开场那张浓妆艳抹的变形面孔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面容。

或许仍在寻找“美”的是罗马诺,他却始终迷失在寻找中,误入歧途。

罗马诺认为要严肃地对待艺术,他改编邓南遮,却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0年后,罗马诺失望地选择了离开,留下对罗马的最后一场告别:“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

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

怀旧有什么不好?

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

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9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会好的。

”罗马诺最后的演出仍然没有赢得爱人的芳心,却无意中以真情打动了观众。

然而,正如索伦蒂诺对罗马城寄予的希望,现代艺术在歇斯底里中坠入深谷,美却仍然迸发在与鲜活生命相交的诸多时刻,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的照片墙为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瞬间,真实的面孔成为书写文本,个体存在在岁月流逝中呈现出无尽的多样性,文明记忆与现代生命在平面墙壁上交汇。

在影片的结尾,104岁的圣徒看着飞向远方的火烈鸟,镜头落在那张微笑的脸上,干枯苍老,却正是生命的原貌。

罗马城如同一本宏大的羊皮书(Palimpsest),它时刻敞开着,无数人来辨认那些或隐或现的历史印记,而新的书写正在上演,并始终被期待。

三、延宕的怀旧者——如何重新开始写作?

索伦蒂诺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带着面具的现代生命个体,如《为父寻仇》中的摇滚歌手、《爱情的结果》中的会计,带着厌世者的郁郁寡欢和嘲讽,以及人类那些贪婪、冷漠的毛病活在世上,荒诞抑或混乱的现实时刻揭示着生活的空虚和困窘,生命丧失质感和意义,但最终被赋予了突围的时刻,《绝美之城》中的杰普亦是如此。

杰普25岁以一部中篇小说蜚声文坛,26岁来到罗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奢糜漩涡。

40年一晃而过,65岁的杰普早已不是那个来自那不勒斯的年轻人,他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成为上流社会的王者。

杰普住在罗马斗兽场旁边,周旋于各种VIP派对,身边女伴常换,名字常登八卦报刊。

他熟知上流社会的一切生存法则,从奢华派对的游戏规则到葬礼上的表演技巧,再也无法描写出一种真实的情感,回答不出“我是谁?

”正如费里尼的《八部半》中圭多始终被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搁笔40年的杰普也在不停地面对别人的提问:为什么不继续写作?

杰普总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他对脱衣舞娘拉蒙娜说“因为我晚上总是出去玩。

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让人分心,而写作需要专注和安静。

”这个答案并没有得到拉蒙娜的认可,杰普则又把不写作归咎于没有灵感。

面对圣徒,杰普回答说“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

”喝到半醉,杰普看着派对上疯狂的人们,对身边照顾他的女佣说:“他们问了我许多年,为什么我不再写一本小说,可看看这些人,这野蛮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什么也不是。

” 什么是写作?

杰普安慰丧偶的阿弗雷德说“写作不过是将生活化作幻觉、想象、谎言。

”他嘲笑写了11本书的斯特法妮亚(Stefania),告诉安德烈不要对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这些作家太当回事,把福楼拜未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居谢》挂在嘴边。

如同在外漂流的尤利西斯,一面享受与女神卡吕普索的安逸生活,一面却无尽地思念着故乡,杰普流连于上流社会却终是一个流浪的怀旧者。

怀旧(nostalgia),由希腊语词根νόστος(家乡)和άλγος(痛苦)组成,最初意为无法返回故乡的痛苦,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田园牧歌式的家园生活一去不返,nostalgia意寓丧失前现代文明的创痛,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症状之一。

伴随怀旧的是无尽的徘徊与对现实的嘲讽。

杰普在午夜徜徉于罗马千年的古文明艺术中,青春记忆时常在昏沉入梦前闪回。

面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的伟大作品以及当下支离破碎的生活,所有的美好都行将远去,身边的一切都在死亡,一种真正的写作是否还有可能呢?

杰普自问“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也不讲的书,但他失败了,我能做到吗?

”如同无法承担重负的哈姆雷特,杰普也陷入不屑的嘲讽和无尽的延宕中。

“我只是一个厌世者”,他幽默地嘲讽着面前的一切,而“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了被怀疑的位置上。

”杰普在夜夜笙歌中眼看着生命的流逝,却始终无法开启未来。

但是正如昆德拉的发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 )杰普选择了浮华,却逐渐失去了重量,这种轻甚至无法再在生命的文本中压上痕迹。

然而琐碎、衰老、离别与死亡或许会被暂时遗忘,却不会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中消失。

杰普告诉拉蒙娜说绝对不要在葬礼上哭泣,那样会盖过亲人悲痛的风头,却在安德烈的葬礼上失态。

绝不会在派对上喝到太疯癫的杰普终于喝醉,端着酒杯摇晃着身子问:“我是谁?

”或许有发问的觉醒,写作才可能开始。

罗兰·巴尔特曾多次指出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作家是彻底地将世界的为什么容纳到一种如何写之中的人。

而奇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则是这种自恋史的活动沿着百年文学的道路不停地引起对世界的一种质问:作家在把自己关闭在如何写之中的同时,最终重新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事物的意义是什么?

总之,正是在作家的工作变成其自己的目的时,他重新发现了一种居中调节的特征:作家把文学构想为目的,世界重新将这种目的作为手段还给他。

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失望之中,作家重新发现世界,即一个古怪的世纪,因为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现为一种答案。

”世界没有答案,文学也并不提供答案,在名利场中耗费掉无数时光的杰普开始重新思考世界与自身,写作开启的时刻就潜藏在怀疑与发问中。

始终在召唤着这位注定敏感的作家的,如果说是年少时的青春时光,不如说是充满生而为人的困窘的生命本身对书写的渴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布勒东等前代书写者对这位怀旧者的呼唤。

《八部半》中圭多在电影发布会现场自杀,《甜蜜的生活》中马切洛最终选择在奢靡无聊的生活中堕进深渊,然而,正如杰普所熟知的布勒东所说“美是痉挛的,否则就没有美。

”( ) 在耗费无数的颓靡时光后,在衰老与死亡的冲击下,杰普终于可以直面生命中的所有时刻。

在时间的洪流和死亡的宿命中,生命最终都要消逝,却未必一定扮演弱者。

正如杰普在片尾的独白:“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

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

”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马塞尔选择以写作来对抗时间的侵蚀,福楼拜笔下的布瓦尔和佩居榭最终没有完成他们的百科全书,却在徒劳的书写中阐释了空虚本身,海上漂流数年的尤利西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伊塔卡岛,而在《绝美之城》的结尾,40年后的杰普扬帆出海,来到时常梦回的托斯卡纳灯塔,记忆被完整讲述的时刻或许正是书写未来的开端,生命中爱情的“羞涩与惆怅”以及所有生而为人的困窘似乎都可以被承受,他终于决定再次开始写作。

四、结语如何再次出发是《绝美之城》提出的问题。

面对一个无法返回的美好时代以及支离破碎的当下,杰普面临着如何重新开始写作,而面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现代罗马则面临着如何走向未来。

是做停滞不前的怀旧者抑或书写生命的前进者?

正如德彪西的《沉没的教堂》等待着迷雾消散后教堂再次浮出海面,《绝美之城》中教堂的钟声和女声咏叹调始终在呼唤这座城市,等待着她的苏醒。

谁能把它唤醒,索伦蒂诺仍然给出了答案,罗马兀自在那里,等待所有生命与之重逢的时刻。

塞利纳的《长夜行》在天蒙蒙亮时结束,夜灯熄灭,又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远处,拖轮鸣了汽笛,它的叫唤声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拱,越过了船闸,然后越过另一座桥,越传越远……它要把河面上的所有驳船都叫来,把整个城市叫来,把天空和农村叫来,把我们也叫来,它要把一切都带走,把塞纳河也带走,以便使大家不再谈论所有这些东西。

”《绝美之城》在结尾借用《长夜行》的场景,圣徒轻轻一口气似乎为这座城市重新注入了活力,群鸟掠过斗兽场,飞向罗马城的上空。

泳者跃入台伯河,晨钟敲响,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目光缓缓行驶在古老的台伯河上,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桥,早起的罗马人在岸边晨练、遛狗,远道而来的修女在桥上合影,影片最终定格在圣天使桥和台伯河边的圣彼得大教堂。

与片头行云般的蒙太奇推进相区别,片尾缓慢的运动长镜头为叙事赋予了不间断的前行姿态,罗马的历史、现在和迎面而至的未来被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时空,索伦蒂诺用罗马城所熟悉的跳河、晨钟、黎明与行进等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寄予了无限希望。

布勒东在《娜嘉》中这样评价美:“美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封闭在它的‘石头之梦’中,迷失在那些‘大宫女’的阴影中,迷失在那些声称只讲述一天故事的悲剧的最深层,也不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完全听从疯狂的奔跑的摆布,在它之后,又开始同样疯狂地奔跑,也就是说比大雪中的一朵雪花还要轻率,也就是说,打定主意,永远不被拥抱。

”索伦蒂诺所呈现的“绝美”在支离破碎中赋予生命以华彩,光影拂过黑夜中沉寂的古罗马雕塑,又在蓝色海面上泛出波澜,它追随着杰普的脚步注视着这座城的繁华与落寞,漫游在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欢宴,聆听寂静深处的欢笑与哭泣。

正如“美既不静态,也不动态,我眼中的美,正如我见的你。

”这是索伦蒂诺眼中的绝美罗马城。

 7 ) 沈默是一種情感,愛是一種恐懼

看的時候我不時感覺自己在看八部半,電影很多時候是JEB的意識在流動,我心裡說又是一部新浪潮,今天還有人拍新浪潮,真難得,也真勇敢。

由此不難看出導演的藝術追求。

但是,由於鏡頭切換太主觀,電影的敘事功能就下降了,導致電影顯得太功與技巧,和阿凡達一類,因強調“形”而失去“魂”。

而我,是更喜歡後者的。

所以,觀看這部電影對我並不太愉悅。

儘管,我也感受到了它的攝影,燈光,構圖的的講究,但是在這裏看的是電影,少了靈魂的勾兌,任何繁花似錦對我都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不過,JEB這個人很是我的菜,我感覺他有點像塞林格。

都對橋揉造作的裝逼犯們厭惡至極,看透了那些冠冕堂皇的華服下掩飾的齷齪本真。

所不同的是塞林格選擇遠離這些人,而JEB恰恰相反,選擇和他們廝混,既噁心自己,也噁心別人。

噁心自己的結果就是寫不出書來,託辭很完美:福樓拜寫不出一本沒有意義的書,so do I。

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用優美的鏡像告訴我們羅馬有一個作家混到了上層社會,發現這裏沒有真,沒有美,只有相互的欺騙,利用。

作家一直都想到逃循,卻做不到,因故更是夜夜笙歌,用醉生夢死迴避空虛無聊。

這個悲觀的厭世者知道自己的癥結,只是苦於不能戰勝自我,退守鄉間,尋回自己的靈魂,只能經常在聚會上大放厥詞,讓別人難堪,也導出人生真諦,有一些真的發人深省,是為看本片的一大收穫。

比如他說每個人都知道前面等著的是死亡,但在那之前是生活,你必須先生活,才能抵達死亡。

聽到這裏感到一陣寒冷,生活的本質原來就是---折磨人!!!

如此言簡易骸,真的有點如雷灌頂。

他還說沈默是一種情感,愛是一種恐懼。

沈默的情感我想也許是只有他那樣的人會了解,所以很難聽倒別人說出這樣的話來。

此外電影也還有一句打動我的話:共鳴是我和世界溝通的渠道,共鳴是不可以用文字表達的。

我忽然理解為何自己常常不願動筆,寧願在腦海裏回味。

文字,在深如大海的思緒面前無論怎麽妙筆生花都顯得蒼白,顯得無力。

所以,回味纔是正道。

絕美的景象屬於絕美的羅馬,在這絕美的外表下讓人感到的是一種墮落,潰敗。

表裡完全南轅北轍是否就是導演拍此片的目的?

 8 ) 绝美

这是一部探讨“美”的电影。

当说出这个玄而又玄的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明白它的意思。

然而这也正是《绝美》存在的全部意义。

它浅白地向人们展现,又无时无刻不向人们探寻着那个已经使人类困惑了千百万年的问题的答案,那个一切雕塑、建筑、绘画、行为和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

似乎人人都试图从费里尼来解读这部电影。

这说明什么?

似乎只能说明人们连费里尼都没看懂过,遑论《绝美》。

我不知道《绝美之城》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面对它,有人根本没看懂,有人却声称自己看懂了。

有人因为没看懂而讨厌它,有人因没看懂而喜欢它;有人虽然声称自己看懂了实则没看懂,而那些真正看懂了的却只能默不作声。

这样的默不作声倒不是因为观影之后的那种感觉超越了语汇而无法形容,而是因为那些关于《绝美》的争辩和冷眼显然不具任何意义。

还记得有人说,《绝美之城》中“男主角仿佛一位后工业时代的游吟诗人,浪漫、犬儒、自省、厌世,夜以继日地在罗马城市各个宫殿、花园、派对中游走、旁观、虚度时光,展示了一幅幅铺陈夸张、病态虚无的浮世绘,最后导向人生如梦、繁华如过眼云烟、禁欲主义式否定的顿悟。

”这些语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好像瑰丽得谁都写不出来,又好像谁都能写出来。

奇怪的是,这些语句在我看来竟然比男主人公还要“铺陈夸张、病态虚无”,因为洋洋洒洒一大段,居然什么也没说出来。

事实上我坚信,当我们首先抛却这些对本片毫无意义的形容辞藻,接着毫不留情地除去《绝美》对费里尼的传承和致敬,最后在失去任何参照和语境的情况下赤裸裸地用最严厉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也足以单独成篇,它也足以超越一切。

归根结底,如果说剧情是理解《绝美》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也不得不说,它的结构简直不能再简单了。

剥开层层摄影、音乐的迷幻,影片居然是一个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其一,展现杰普华美的生活;其二,揭开华美生活之下糜烂的秘密。

仔细想来,大部分人对于《绝美》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前两个阶段。

这看上去也没什么错;然而缺少了最后一个部分,片子的分量就会减掉许多,整体的走向就会有巨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也需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一部被称为“绝美”的片子,为什么最后居然落在了“糜烂的生活”上?

如果我们试图将它理解为反讽,那么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糜烂”和“美”这两个词能形成一对相互对照的关系吗?

好像不太行。

而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就存在着,成为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好像但凡展现“过度的华美”,其目的自然就是导向对华美的批判。

这绝不是《绝美》的意图所在。

这样的解读显然荒谬地忽视了影片最重要的那部分,仔细算一算竟然有十分钟之多。

那些睁着眼睛好像还在看电影的人们啊,修女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修女解读为“宗教”或者“信仰”,那么这种在神圣吟唱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到底又和“绝美”之间有什么联系?

修女是在众人对她的朝拜中第一次亮相的。

这个出场与其称之为“神圣”,到毋宁称之为“恐怖”;因为,在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裸体寻欢的男女、体态丰盈的雕像的片子当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捂得严严实实,年龄过百、干瘪无牙、目光呆滞,甚至看上去连智商都成问题,如果脱掉衣服连性别都分不清楚的修女。

接下来,接受朝拜的修女居然在凳子上晃起了自己的腿,还把鞋给甩掉了。

众人惊呼不已,心里一定在想,这不是在搞笑吧?

这真的是修女吗?

这个长得恐怖而仍持童真的修女,外加一个不长头发、贼眉鼠眼的助手,真的是教皇要加以表彰的对象吗?

那些能够受到教皇礼遇,得到上帝宽恕的无比圣洁的修女,难道不应如天使般动人,死了都不带腐烂的吗?

没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有那么一刻,我们也如同局中人一样深深地讶异于这种不合时宜的恐怖和滑稽,直到杰普走到阳台,搅着自己杯中的咖啡,抬眼一看——夕阳的余晖之下,阳台上居然站满了近乎梦幻的迁徙的鸟。

接下来,修女轻轻吐了一口气,所有鸟儿便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杰普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

它是潜藏着的力量。

当你以为那些枯朽无力、行将就木的东西已经逐渐失去了美感的时候,真正失去了美感的其实是你本人。

肉体上的欲望、视觉上的冲击、狂放暴躁的音乐……那些能让人疯癫的东西确乎能让人迷醉,却不能让人安心,也无法让人感知,更没法让人满足——因为真正的美并不存于表面;它可望不可即,它永远处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之上,让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也正是修女爬上圣阶和杰普与爱人在灯塔下那一幕平行出现的原因。

前后四十年,杰普再没写过一本小说,因为这四十年中再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比那一晚更加璀璨美丽。

尽管身处黑暗之中,杰普甚至连脚都不再能挪动一下,但那时的热恋和恋人无疑是杰普人生中的至美,这一“美”,便成就了一本浪漫深情的小说。

四十年后,生命之中更深层次的力量让杰普找到了那份已然丢失许久的珍贵的美丽,那种看似朴实无华、毫无激情性感可言的真正的美好,而这美好,也将成就另一本更伟大、更绝妙的小说。

它将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方式为整个罗马的腐朽、空洞,为那些仅余空壳的花园和城堡注入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却无处可觅的美丽。

在这种分析之下,那近乎炫技和杂耍般的摄影和无法更美、更圣洁的音乐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力承担这个深邃宏大的命题,都无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生存与毁灭、希望和失望、生命和死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

在这样的影片当中,种种讽刺仅仅作为一种中介出现——单纯的批评和揭露显然并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杰普如何让以头抢壁的所谓的“艺术家”现出原形,如何让自己做作的朋友的陈年旧事浮出水面,如何摆明葬礼上的种种虚情假意,都不能真正让它们消失,一如现实世界里那些张口闭口“费里尼”和“犬儒”的假行家。

索伦蒂诺必须给出自己的得救之道,必须用异常明亮的色彩诠释自己心中的乐观,诠释自己对“绝美”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

这不禁让人想起片中的另一个片段。

大人们残酷地要求孩子作画,孩子不顾一切地嚎叫悲鸣,把颜料狠狠地砸向画布。

当我们全都为孩子的悲惨而叹息,对那张巨大的画布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却徒手抹出了星空。

 9 ) 《The Great Beauty》(絕美之城):傾國傾城 是你大名

唯獨是天姿國色,不可一世。

這座城,只為屬於她的人傾倒。

歷史上有多套以羅馬為背景的電影,例如是誕生了六十年的《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與比較近一點的有活地阿倫的《愛在羅馬》(To Rome with Love)。

在電影世界裡羅馬是一個追求愛情、追求自由的地方,在這個歷史名城,充滿文藝氣息。

羅馬非一天建造,這裡有的是盛世與衰敗,曾經擁有的輝煌、一個宗教名城、經歷過不少的考驗。

羅馬是否稱得上是《The Great Beauty》就要看觀眾的想法,至少在這部片裡把人與周遭的景物拍得美倫美煥,就已經是大飽眼福。

新舊交錯、時尚與文明、生存與死亡。

談的是生命、談的是意義、再者談的是生活,影片裡運用碎片化的處理,沒有一個既定的命題,但重點要談的是人生。

詩化的處理、意識流的表述,為電影添上一種神秘感。

這部電影只是屬於羅馬,這種的拍攝手法,唯美的觀感也只是屬於歐洲人,這種特別的風格,對藝術、文化的認知,對生活的批判與感嘆是極為超脫。

即使我們不明白當中的意大利文化,我們也未必完全明白這部電影說什麼。

真的,有時候我們都是似懂非懂的看電影,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需要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

有些事情知道它是好就可以了,從音樂的運用到鏡頭的搖擺,這部電影讓人賞心悅目。

導演Paolo Sorrentino曾經入選過多次的康城影展,而《The Great Beauty》獲得歐洲電影獎的最佳電影,歐洲電影獎相對是歐洲的奧斯卡。

同時電影也進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九強之列。

電影透過一個上流老人JEP的視覺看著時代的消逝,看著被時尚、被物質蒙蔽的心靈。

有一天驀然回首昔日的愛情,閉起雙眼,最掛念誰?

是初戀。

一個年屆六十五歲的老人惦記著他的初戀情人,在他身邊的都是有社會地位的人,有些人都成家立室,而他在妻子離開後黯然地成為了孤家寡人。

他曾經是一個作家,但現在他在寫作中迷惘,甚至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寫書,摒棄了自己的言語。

從二十六歲一個人到羅馬,看著繁華盛世,一週內去多次的派對,每天都很忙,但心靈卻是空虛得很。

在社交圈子裡的人基本上都是知識份子,但大部份都是派對動物。

他們在音樂下跳舞、喝酒,在圈子裡有些人是貴族、作家等等。

他們穿著華衣美服,生活只有炫耀與嬉戲,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映照著繁華背後的傷痛。

表面的風光,實則是對意志的摧毀,是羅馬毀掉了他,還是豐富了他?

在戲中呈現的人物大都是貴氣的,但在主人公接觸到、目睹的人眼中是有對自己誠實的,給這種上流生活一記耳光的。

在一個派對裡,其中一户人家的小孩要表演繪畫,她把顏料倒在畫布上,一面的哭與嘶叫,誕生在上等人的家庭注定是大時大節充當父母的搖錢樹,她哭是因為她仍然有堅持,有童真。

在這個社交圈裡,有的是緋聞、閒話,而欠缺了自我。

連主人公自己在沉醉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裡,藉著後來所遇到的人與初戀情人的想像,他發現到自己老了,要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也算是一種自我發現。

宗教在電影的作用也帶著諷刺,修女也有著貪靚的天性、也會對異性有興趣,受不住外面有誘惑,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

利用到宗教的切入,或者是想帶出羅馬的神性,又或者是把宗教視作為一種的圖騰,神聖的象徵。

奈何,宗教人士也免不了出席上流階層的晚宴,將之成為社交的一部份。

這種傳教方式也實在是有名無實的,事實上宗教人士也希望得到某種很體面的招待,與教義也略為有些出入。

戲中的老修女窮一生與窮人一起生活,她在一個晚宴裡吐出要恪守貧窮的原則,可謂是與上流圈子裡的奢華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

與此同時,富裕階層的人依然是活在安逸之中,不問世事。

宗教的出現也只是滿足部份人的虛榮心、成為了自我滿足的象徵,但真正的宗教根本沒有走進社區當中。

影片的精彩之處是讓觀眾感受到空洞,姑勿論是否要向費里尼致敬,碎片化的表達手法從多面看城市的浮華與喧鬧,從風景、人物裡看一座城市的本質,不需要有任何目的,因為她就是既華美,同時也包含著一份頹廢美。

顛倒眾生,吹灰不費,收你做她迷。

TEXT/DOROTHY

 10 ) 人们曾怀着敬仰建起一座绝美之城,他们的后代熟视无睹地走过去

在童话里,老和丑是两桩原罪,是与邪恶一体两面的姐妹。

当青春不再,钱财名望在握,身穿永远熨烫妥帖的西装,美女如云可任意挑选,宴会觥筹交错是生命的常态,往来的好友都非富即贵,生命还有什么值得追求?

那个男人来派对上欲求不满地说出两次“我要你”,剧作家朋友追逐着他永远得不到的美艳演员,初恋的丈夫在初恋死后又找到了爱人,修女用膝盖向耶稣跪拜,他们都在无限接近着自己的“意义”。

人是悬挂在自己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无论那个意义从客观上成不成立,都是一份念念不忘的回响。

但主人公的问题就在于他已经找不到意义。

哪里都弥散着一点点欲望,但他知道,那不是意义。

所谓“意义”是做好了为此付出的准备,是辛勤耕耘,是不计较投入产出比的执著。

当他在电梯间偶遇比自己有钱的男人,羡慕于对方上好的西装,那不是意义,是追名逐利;当他遇到了美艳的女粉丝,他们快速地吻在了一起,那不是意义,是性欲;当他刁难以第三人称自称的艺术家,那不是职业的意义,是对刻薄和自以为是。

那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他不知道。

所以在席间像个刺头一样怼天怼地,满口世故圆滑,其实自己也不信。

他听到菲佣叫他“小调皮蛋”会被可爱到,听见侏儒上司说“作为朋友你需要让自己的朋友时不时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时,心下讶然。

世故掩盖了他的纯真,学着习惯人情世故只是过往几十年为了欲望摸爬滚打的保护色,在丧礼上不可大哭喧宾夺主的条例被他自己亲手打破。

以为自己足够强大,可以解构掉一切意义了,却发现毫无牵挂的人生是一片孤岛。

这个时候他转过身去,回首自己的人生,观看身旁的同龄人,怀着质疑叩问自己、讽刺他人,让别人负气离席的无情,其实是一把刀刃反向穿过自己。

就像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派,他用产婆术的方式让智者派的忠实拥趸哑口无言,但问到苏格拉底自己自己的想法,他只是说“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

一列在大雾中行走的旅者,为首的人走到悬崖边直觉地驻足,后面的人问他为什么停下,收获一对雾气里茫然的眼神。

这是一个神话和宗教退场的时代,理性和效率是统治一切的权杖,艺术人文已经被驯服成可供享用的甜点,人只知道在跑步机上接近着一个又一个胡萝卜,而忽视了停下来直视自己的阴暗面,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思考自己究竟在乎的是什么。

修女、决定去乡下的剧作家、在餐厅平凡而快活的老人、扔掉亡妻日记本的鳏夫,这是一种少即是多的理念。

清扫干净自己的回忆和欲望,发璞归真,迎接未来。

就像一个摄影师拍了每一天的自己,每一天都在流逝,但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表情。

生命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清”指的是,拂去那些社会强加给你的意义,去寻找自己的意义之后,上下荡涤一通的轻盈。

所以最后作为小说家的男主又一次开始写小说了。

他想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开头,一个自己价值观中的意义,也许没有人在乎,但那又怎样呢?

人们首先得承认,人和鸟儿无异,啜饮杯盘狼藉,然后朝着朝阳的地平线飞去,混迹在淡影中,直至变成天边的一滴墨痕。

《绝美之城》短评

怪不得都说像费里尼拍马塞洛,都是一男人出没于颓靡的声色犬马,影片都很长很意识流,到后半段都让人很想睡觉。单独抽出几分钟或者一个大段落是挺有情调的,但总体上真是令俗人难耐

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看不完了

4分钟前
  • Konec
  • 较差

年少时惊鸿一睹,为绝美驻足四十载。火烈鸟飞去远方,花甲之年幡然醒悟:绝美不过一瞬,死亡似昙花一现,生命再次回到原点,韶华却一去不返——生命是一个回环。

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年度逼格最高电影

9分钟前
  • 球爷
  • 很差

肯定不象费里尼的罗马吧 不然我怎么有耐心看完

13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拒绝让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浪费我人生的每一秒钟,27分钟弃

15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较差

索伦蒂诺画面太美,但就是频频入睡,也不知道是司汤达晕厥还是内容太虚无。八年了...终于看完了这部...讲述有钱有闲阶级寻找人生意义的片子...(上一部尝试多年都看不到结尾的还是撒旦探戈...)

18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整部电影像一部绝美的散文

21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绝美之城,唯爱永生

22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很差

更喜欢《年轻气盛》,虽然那里面也有很多形式主义,但内容更实在更自然。配乐很好听,但有刻意拔高的嫌疑,有几处音乐衔接比较奇怪……但我还是被几场聚会上醉生梦死的气氛给打动了,其中的张力或许并不亚于安东尼奥尼的爱情三部曲。

25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其他人都在说想起了费里尼、泰伦斯·马力克和伍迪·艾伦,我想到的却是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安哲罗普洛斯的雅典纪录片。摄影配乐调色很高大上,塑造出整体的高雅华美的气质。但意识流剧情让人难以理解不知所云(看来我这辈子都无法理解意识流了)。片尾的长镜头是我见过最美的电影STAFF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绝美的散文,虽然晦涩难懂,但是能吸引人看下去

33分钟前
  • 苏晓晓
  • 还行

致敬费里尼,拍的非常的美,情绪一脉相承,

38分钟前
  • 啊砸
  • 力荐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

4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奇装异服的人们的行为艺术、主角梦游般的自语、以及美妙的镜头语言填充起了这略显漫长的142分钟。影片展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罗马,既有夜夜笙歌的空虚与颓废,又兼带一种修行的超脱。比起伍迪·艾伦老爷子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那样边讲故事边拍美景边普及人文知识的循循善诱,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则显无比晦

48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较差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53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盛极而衰的那一霎被无限拉长,纵使浮华虚无却愈显绝美,影像间流转着对罗马无尽的柔情蜜意。配乐融合着神圣与世俗,带来的冥想气质类似生命之树,这儿不为歌颂宇宙天地,只因流连人间风景。La povertà non si racconta , si vive.

57分钟前
  • water
  • 力荐

配乐很好,然后,没有然后了

59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

过程略无聊,场景美死了

1小时前
  • kimifan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