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中学时期读过一篇很长的讲李叔同的文章,就觉得这个人满满的传奇色彩,去年无意间发现有这个相关纪录片就标记了。
在今天这个因为五一假期,所以周六刚补过周二的课的周二,我成功的带成了周三的书,不过还好手语老师也表示自己连续上课很累就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补着作业观看完了这个片子由于后来我过于沉浸 导致两节课只写了两页…关于影片 濮存昕演技台词应该算中国演员第一梯队的吧 这点我从来不怀疑 不过徐若瑄那个台湾口音出来我是比较跳戏的 突然从乱世救存变成了台湾偶像剧…其他的都挺好的 那个音乐我几度想要潸然泪下…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 最后失望于这无解的乱世中国 只能投身佛法 至死那种文人、僧人心怀大众高尚气节都令人敬佩。
不过他为求出家抛妻弃子确实不对 但那个乱世 又有几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呢?
哎 真真是一点精髓都不得 当初濮大叔从这部电影震撼 感慨颇多,于是心怀好奇 心心念念想要看一看 一看之下 大跌眼镜 也不知这感从何来 震何说起,且不说李叔同前半生多才多艺风华绝代 只这后半生的弘一法师就从不见其所悟 其境界之提升 家国天下一个都不曾从心中舍去 真真堪比慈悲良苦的草民皇帝 甚至抗战期间也绝不吝惜 重操旧业 慷慨激昂一番 带着一众和尚同随此情 真是连世间法休息也不及。
持律 持律 戒律活脱脱 在最初成了闭门潜心的学问之研究 到后来的口头之禅机。
从拜见印光大师时 竟问出救国救民之道 到之后 国难期 身患重疾 不省其自身 清静其身 倒是请来西洋大夫 然后欣然待死, 简直一位心怀悲悯的一国之君 何来出世之谈。
真是种种 种种 一言难尽。
这编导最后最后 竟为了电影格局上的首尾之应 令年老的弘一 在小小的陀螺面前凡心霎动 顿時便墜了世故 人情, 倒是大有種我不入轮回谁入轮回之洒脱 无惧。
再谈 这故事 前面活脱脱一个公子哥 春风得意 娇妻美妾,并无充实前序与铺垫,虽然 幼年在家熏陶,壮年时也谈禅论道 那不过是中国文人之通好 不足为奇 闲来之时 自我陶冶一番 却十足算不上个槛外人,而教学期间 仿佛就因为 事业之不如意 当局之糊涂无能 才无奈遁入空门,但这所谓“打击”或 不如意 放在当初动荡的年代 实在算不得什么,若这就算是削发之根本原因 若不是导演在命运面前被强求了 就是这知识分子实在没什么悟性可言。
更不说其他 关于 所谓爱和慈悲,受戒和持戒,民族和家国 端端只落得贻笑大方了。
再说 弘一法师拜访之几位得道高僧,首先 期间没有任何任何实质性交流,再者 这些身宽体胖的高僧且不论与原型差异颇大 就连一举一动都夹杂着中国式典型的政党风,再再论 当弘一法师询问时间之事时 竟然无一人前来提点 竟还顺其人心执着 予以贯之禅语的世俗执导 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金銮殿里的国师?
这样不遗余力, 更不提那些将修行当做事业 东奔西跑 大有搞近代“人间佛教”之趋势之所谓和尚,若是弘一法师一生 真的只碰上这些同修,那他的种种表象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 但分有些许了解 翻过《印光大师菁华录》 读过弘一法师晚清集 都能略略明了 这些演员和文稿笔记中的修行人 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言,真是可怜了冠以他们之名的演员 真真上演了一场典型当代华式政党爱国录之近代寺庙版…… 更不提 在弘一法师万年对其修行影响颇深的光钦老和尚 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 大概是他的思想还不够革命 不能符合导演之要求的缘由吧这样 洋洋洒洒一出多小时的戏 看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演绎 只说一句,这编剧 导演 可对得起 生生将民国初年的翻版鲁迅脱胎换骨成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僧的化妆师吗??!!
叹之 叹之……
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诗意、充满情怀的意象,电影名字有明月,极大提高电影的审美趣味。
电影《一轮明月》讲述了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故事,“一轮明月”出自诗句“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月在电影里更彰显禅意。
“人生在世,只在呼吸之间。
”人至暮年,大概会感叹,孩提变老只是刹那间。
李叔同的儿童时期便经历丰富的知识熏陶,从小会熟背佛法,家里常有古琴的演奏,传统家庭出生的他恪守礼教,全部家庭成员在的时候,画面是青黑色,显得略微压抑。
古朴的庭院里古色古香的园林,侧面展现家境殷实。
镜头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幽幽一转,幼儿的李叔已长成青年。
既暗示李叔同擅长吸收各种西方文化,也极其自然完成主角年龄的成长。
李叔同和母亲的短短几句话,透露出父亲已经死去的事实。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李叔同的独白令人动容,他的悲天悯人情怀由此可见。
传统思想的弊端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最早的婚姻由母亲做主,而当时他喜欢的是名伶。
于是,李叔同直言,他杜绝入仕途的想法,整日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在发生战乱的时期,李叔同自嘲沦落天涯。
他有了新的目标,不被强国的条约裹挟,有学法学的心愿。
这是李叔同自强自学的觉醒的表现。
这里影片少用地使用有些阴暗的镜头,李叔同在阁楼和人谋划时,看不清两人面庞,表现当时局势动荡,人们处于危险中。
李叔同没有选择爱慕他的女人,“为谁惆怅为谁蹙”影片采用全景镜头,女人的背影显得落寞孤独,诗妓的眼泪是无声,她的感情隐忍没有归宿。
失去母亲的叔同飘落无根,他来到日本东京求学。
“真理在美中自我显现。
”“我们到底身在何处。
”学业有成的李叔同回到浙江,他教音乐美术,他的教书内容与以前老师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敢于实践,他教西洋画和英文歌,在课堂上大胆实验,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佛教元素在许多艺术作品都有影响,在这部更是必不缺少的存在。
“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
”李叔同悟了佛法,他遁入空门,舍弃妻室。
“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妻子问他。
“爱,是慈悲。
”几个字展现出弘一法师的大爱,他断绝红尘,心怀众生。
镜头对脚拍摄了大量特写,体现弘一法师严守戒律,苦修律宗,并虚心学习高僧的言行。
学佛法,救国救民。
国家民族存亡时,弘一法师不顾自己重病,不愿吃药,一心挂念受苦的人。
他如一轮明月清晖照亮众生,这一片段无疑升华整部电影。
“爱是什么?
”“爱是慈悲。
”世间男女执着的情爱,究竟是该舍还是该得。
握在手中的是对方的爱,还是一个缥缈的幻觉。
承诺有时太过沉重。
能看尽世间繁华,超离浊尘,遁入空门,何等福报。
奶奶一直信佛,对于她们这一辈的人来说,信佛是祈求平安健康,生活顺心,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不掺杂任何其他的因素。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在祈求好运的同时,有一颗平坦的心,懂因果之法,所活自然顺心,所求不能说都成真,但也不必因得失而苦恼。
“看破了红尘,才会遁入空门”,以前在想怎样的人才能看破红尘,大概是被生活蹉跎顿悟了,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看破红尘就要遁入空门,是因为逃避呢,还是因为只是想找一件事情做。
现在,想想真正的想和已经遁入空门人,万般皆上品,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自私自利……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其次,我想佛教普渡众生,同时修养自己的身心。
不过,倘若一生一心只专注于一件事,不为其他所撼动也是一种修行,也不必于遁入空门吧。
现在的我大概感悟到的只有这些,也许多年后回过头来重新看便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轻快明朗的歌,是我对李叔同大师的初印象。
近期看的电影《一轮明月》,才正式带我走进了这位大师如梦似幻的传奇一生。
电影的开场,一枚陀螺映入眼帘,年幼的李叔同在家中甩打着陀螺玩乐。
电影的结尾,年迈的的弘一法师,在桥上深情凝望着一孩童乐此不疲地玩耍着陀螺,就如同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岁月荏苒,浮生如梦,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当年的李叔同,成了今日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一生,让我不由得想起苏轼写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弘一法师的心中始终一份坚定,这份坚定始终是忠于自己的,是深深嵌入家国情怀的。
李叔同的亲生母亲是大家族的侧室,身份地位低下,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不顾家中长辈反对、世俗偏见与陈规陋习,执意将母亲遗体从正门抬入,深夜泪流满面为生母弹琴唱哀歌,令家中老少为之动容。
这是李叔同对母亲的感念。
对生母爱的坚定,使他无惧挑战世俗和陋习。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失去了内心的一份支撑,只身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
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叔同深深为国内的音乐教育的落后而焦虑,经过不懈努力,他发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音乐刊物。
友人为他欣喜之余,玩笑似地问了一句:“那你回国之后,是要做凡高?
还是贝多芬?
”李叔同坚定地答道:“做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对自我的坚定,不成为别人,要成为自己,活成自己。
归国之后,李叔同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可是当时的国情让教育无法如李叔同所设想那样,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当时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他说“我尽力了,可我看不到希望。
”最终,李叔同选择入佛门潜心修律宗,成为了弘一法师。
可是,在修佛法时他仍然在思考着“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
”抗战爆发后,弘一法师更是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并用切身行动来共纾国难。
这是弘一法师对家国情怀的坚定,无论身处何处,始终不忘祖国。
弘一法师一生坚定,也一生明亮。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曾说过:“想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弘一法师活成这样“十分的人”,在于他不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电影中弘一法师受到倓虚法师的邀请,到湛山寺讲法,受到了僧俗两届的热烈欢迎,但弘一法师却很不高兴,私下与倓虚法师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扬名。
弘一法师不为虚名所累,摒弃世俗名利,追求灵魂的超脱。
弘一法师处世为人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明亮的处世哲学。
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变幻着,我们的初心也日渐被消磨,逐渐暗淡,最后失去了颜色。
不沉于浮华,不困于名利,不陷于骄奢,对我们来说,似乎已然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疯狂奔跑,每时每刻都害怕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可是,到头来,我们突然发现,你跑的越快,就越容易迷失了自己心中的方向。
我们在努力追逐世界,却忘了追逐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努力生活,努力活成别人期待中甚至梦想中的模样,可最后却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
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的:“好像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 而弘一法师恰恰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弘一法师的明亮,正是不为外界所困,醉心于自己的真实渴求,执着追求自己的灵魂境界。
电影中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
”我想,这份慈悲,是双向的。
慈悲的爱不仅是对他人、对生灵、对万物永怀善意和悲悯,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始终怀着慈悲之心,不苛求,不执拗,不纠结,时时悦纳,永远明亮。
好好爱自己才是我们更好地爱他人、爱世界的前提。
一轮明月高悬,不仅照亮弘一法师的心,也把月光的余晖洒入了我的心中。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受益受益。
濮存昕的表演还是够水准的,剧本比较一般,流水账式,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前半段,配角整体表演太差,尤其是演蔡元培的那位,形神都相去甚远。整体水平不如电视剧版《李叔同》。
电影的故事性不算很强,不过弘一法师的风骨还是非常突出。
通过好友赠送 DVD光盘观看的电影,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第一次使用 DVD光盘观看电影,特别有意义。影片整体很大气,很精炼,濮存昕的演技很精湛,尤其是在饰演弘一法师时,举手投足间,都让人觉得他就是弘一法师再现,值得一看。
凌晨三点多电影频道竟然放这个 可惜濮存昕不够神。
假惺惺的,没劲透了。杨捷老师竟出现在编剧之列,是谁拿刀架在你脖子上写出来的。。唯一感动的片段是封建家长百般阻挠李叔同为生母办葬礼,却又在听到其所作的凄婉的钢琴弹唱后流着泪说,叔同啊,我死的时候,你也能为我唱一遍吗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呵
太传记了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中音史作业。有点拍成英雄主义了。想想影评怎么写…
曾经沧海难为水
意外看的,不错
只可惜拍的太烂了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
无字幕版。后面的日语让我很纠结。。。瑄瑄,你说的是神马啊。。。
能把李叔同的一辈子拍的这么烂。还真是有本事……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李周围的人,不断给李做广告、赠荣誉、评身价,而不是重点通过李所做的诸多不平凡事情,让观众下结论……影片中断,本应是该片的高潮,但硬是没讲明李叔同出家的深层次原因……到了下半段,入佛修行也没有特别让人感动的片段……浮光掠影
濮存昕跟佛教好有缘啊,已经两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