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ane个人简介】Sloane是一个以“有煽动性的说辞”(inflammatory quotes)闻名的说客,并且她坚持conviction-lobbying,也就是说她只游说她真正信服的东西,比如减少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等。
1976年出生,获得奖学金并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优等生,电影中她的年龄大概是40岁。
【电影核心主题】电影的核心讲的并不是控枪或反控枪,也无关女权或女性主义,而是理想主义(ideology)。
片中两次提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本人并不著书立说,他的理念其实都是他的学生写的。
我的个人理解是,苏格拉底是个行动派,身体力行地捍卫自己的理念;Sloane原本是个靠说辞/嘴炮著称的说客,后来幡然醒悟(半夜给助理打电话讨论苏格拉底)决定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她的理念,事后的功过留给别人去评判。
苏格拉底最后选择殉道,其实也暗示了Sloane最后的入狱。
【关于Sloane看的书】电影中Sloane在给助手半夜打电话前所看的书是John Grisham的《The Litigators》(诉讼律师),我看了下这本书的书评,发现书中的设定跟电影有几分相似之处,书里也有一个boutique law firm,一个在大公司卖命了5年的哈佛毕业生误打误撞去了这个小公司里继续他的法律事业。
电影中Sloane这个耶鲁毕业生在Cole Kravitz and Waterman公司工作了11年后,决定去Peterson Wyatt公司工作。
所以很明显,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参考了这本小说,Sloane做出离开原公司的决定也是这本小说促成的。
《The Litigators》(诉讼律师)【关于纸条正面】Sloane第一次见到光头时,跟他说“A conviction lobbyist need only believe in their ability to win.”(一个笃定的说客只需要相信靠他们的能力来取胜)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光头,即便是去游说一个非正义的事情,说客只要能力足够强,就能成功。
而光头给Sloane的那张纸条写了“A conviction lobbyist can‘t only believe in her ability to win.”(一个笃定的说客不能只相信靠她的能力来取胜)也就是说,除了个人能力之外,说客所站的立场也能影响事情的成败,非正义之战是站不稳脚跟的,而支持控枪才是正义的立场。
【关于纸条背面】“for services rendered,Peterson Wyatt offers you $0”,这句也是光头写的,当初为了说服Sloane加入他们公司,开出的价码是0,因为他知道斯隆是为信念工作的人。
助手把这张纸条放在辞职信里一起给Pat是为了告诉他:Sloane的所作所为并非像他这个小人一样是为了钱。
Pat看到这个后感到自己被嘲讽了,既有些遗憾,又有几分敬意。
【Five years minimun.】伪证罪坐牢5年起,如果Sloane的团队成员知道她的犯罪行为并做伪证来保护她,一旦被戳穿,他们会面临5年以上的刑罚,所以Sloane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的计划,最后的牢狱之灾完全由她一个人来承担。
(题外话,那个鸭子先生也是相当大胆,在法庭上为Sloane做伪证,不过以他的水平,他应该没意识到伪证罪的惩罚有那么严重。
Anyway,我很欣赏鸭子先生的职业操守,虽然其中还掺杂着一部分鸭子爱慕Sloane的感情成分)【关于鸭子先生】电影中鸭子先生的出场是5次(3次宾馆服务Sloane,1次慈善晚宴陪同其他客户,1次作为证人出席法庭)。
剧本中是7次,除了电影中的5次,还有法庭审判时,也就是Sloane发表最后的演说时,他站在后面认真地听着,最后一次是Sloane出狱时,他来接她。
剧本中鸭子先生跟Sloane的感情戏会更多,相比电影中塑造的Sloane那副冷酷不近人情的形象,剧本里的Sloane会更有人情味一点。
但是前面说了,这个电影的核心是理想主义,是要把Sloane塑造成一个近乎神的殉道者形象,而感情戏太多会显露出她软弱的一面,所以删减她跟鸭子先生的戏份非常合理,我甚是赞同。
【关于Sloane出狱时看到了谁】电影最后是谁来接Sloane这个问题,看剧本的话,白纸黑字写的就是鸭子先生。
但是如果根据电影剧情并结合剧本来看,我认为是她的公司团队成员。
理由①她在电影中跟鸭子先生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在40多年的人生里她对爱情没有任何诉求。
②最后那个镜头她的眼神是扫视的,仿佛她看见了很多人。
③剧本中在她服刑期间,律师和所有团队成员都来看她了;电影中她拒绝了所有人的探视请求,只接受了律师的。
所以出狱的时候大家总该见一见了。
不过,既然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那么Sloane最后到底看到了谁,这个决定权被移交到了观众手里。
出于理性分析,我给出了以上答案,但是想到剧本里写的是鸭子先生,我心里还是会暗暗窃喜,脑补一部happy ending的爱情片。
【Sloane和律师的关系】律师Posner是为Peterson Wyatt公司工作的,光头第一次把律师介绍给Sloane,是在记者Pru Walsh采访Sloane前,因为那个采访本身就是出于恶意的,所以需要律师为Sloane护航。
那时候律师非常讨厌她,称她为contemptible liability(可鄙的累赘)。
开听证会时他也没有改变对Sloane的反感,一直到Sloane最后亮出王牌的时候,律师才投来欣赏的目光。
Sloane入狱后,律师努力为她减刑,也反映出了律师对她的认可。
【关于编剧身份】这部电影是根据Jonathan Perera的原创剧本拍摄的,没有现实的人物原型,不过有参考别的小说,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诉讼律师》。
编剧本人是个在韩国当英语老师的加拿大人,剧本中埋了这个彩蛋(a Canadian English teacher in South Korea),但是电影里没采用。
电影角色关系图
斯隆如何设计拥枪派的“王牌”?
并非“斯隆亲笔写表格”和“安插卧底女助手简”而已,影片在这两件事之前还交代了一个关键“人物”——苏格拉底,没写书却为人熟知的苏格拉底。
片头的听证会后,是13周前,斯隆尚未跳槽,她疾步赶往洗手间吃药,简紧密相随(从摄影角度看,俩人关系密切),简说她要辞职,她更爱学术,斯隆说简很蠢,刚还清大学的欠款又回去读研究生。
除开斯隆在洗手间吃药,两人几乎都同框,从她们对话中我们越发清晰了解俩人不同的价值观。
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回答,她可能并不喜欢现实世界。
关键点到了——斯隆又说,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
简回答,不,那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
此后,斯隆转移了话题。
这是苏格拉底第一次出场,不着痕迹的出场。
之后,斯隆和拥枪派领导闹僵,夜晚被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犹豫了,应该是在深夜三点(笑),她打电话给简,问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
简怎么回答,电影没交代。
这是苏格拉底第二次出场,痕迹很重。
接着就到第二天开会的场景,斯隆亲自填写了表格还和简确认一番,被之前挨骂的富兰克林质疑了,富兰克林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妥的,斯隆在日后的对头康纳斯进来前制止住了富兰克林,至此,“王牌”的设计完成。
倒回“那夜三点”,简的回答的内容很容易得知——苏格拉底的书是柏拉图写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们记录。
罗素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远非大多数人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他认为柏拉图是有能力创作出苏格拉底的。
总之,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几乎出自柏拉图笔下。
所以,斯隆当了一回“柏拉图”,“伪造”(填写)了那张表格——设计了那张“王牌”。
为什么简会跑去当斯隆的助手?
还贷是其一,其二是她学的是哲学,可能专攻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实行民主制,哲学与政治交集很大。
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备辩论演讲的能力,若有诉讼,公民皆亲自上阵为自己辩护,哲学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时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辩士。
当时十分流行花钱(或束脩)聘请辩士教导雄辩术。
因此,研究苏格拉底的简来做政治说客斯隆的助手就不出奇了。
律师问斯隆为什么不向同事透露计划,斯隆说至少要有五年的信任。
斯隆没有一个合作超过五年的同事,要么她跳槽频繁要么行业人员流动过快,侧面反映此行业艰险。
只有两年助手经历的简对斯隆的计划知道得最多(她应该只知道“王牌”这部分),在目睹斯隆翻牌时她意识到在政治上有作为实在太难。
《申辩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说:“雅典同胞,我如果从事政治,早已死于非命……”所以,简“逃”了,不想再碰政治。
但,简在斯隆身上更多的是感动而非恐惧,所以她并非“逃”而是“重新拥抱”自己的学术,可以说,斯隆间接鼓励了她,她也功成身退。
苏格拉底后,雅典民主制度迅速走向没落,消逝在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及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意大利城邦的成长与文艺复兴同时并起,人文主义者才能将对“自由”的爱好,及“约制与均衡”说,由古希腊传给文艺复兴时期,再传给近代、现代,现代民主承继了古代民主,当然也承继了古代民主的腐败、险恶与黑暗……“打个奇怪的比喻吧——(我)就像一只牛虻,叮在我们城邦的之马的身上,这匹马虽然身体强壮,但个子高大懒惰,非有这个牛虻刺激不可。
”——《申辩篇》苏格拉底如是说。
斯隆翻开“王牌”那一刻,真像一只现代民主制的牛虻。
从康纳斯翻开简的辞职信夹着的小纸条来看,斯隆有殉道者的意味。
斯隆与苏格拉底皆能运筹帷幄,苏格拉底能带别人兜一个大圈后别人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苏格拉底赢了申辩,但还是被判死刑,斯隆赢了,也下狱,断送职业生涯。
苏格拉底被冤判死刑后,有机会逃跑,但他不跑,他说他跑了就是弃雅典民主制度于不顾,而且他相信死后能进入天堂,能和神在一起,和以前的哲学家在一起自由自在地讨论问题......苏格拉底的殉道者行为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在斯隆身上,我见到苏格拉底复苏,人性复苏。
片末,我相信有人来接她。
附送剧本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HO3NYQYKBuJEi_mOlFJ4A 密码: 7swb 不要直接点击!!!
不要直接点击!!!
不要直接点击!!!
直接点击无效,请复制完整链接粘贴到浏览器打开,直接贴出完整链接会被豆瓣屏蔽。
想提一句的是,Mr.Forde 并没有做伪证。
法官问的是: Did you entertain Miss Sloane in any capacity, for profit? entertain 是使愉悦的意思。
当然可以理解为提供性服务,但是 literally speaking, 对于Forde来说 Sloane并没有因为他的escort而开心。
当时他对自己没法让Sloane更开心也是是挺沮丧的。
所以说他没有伪证。
以上。
谋略过人超乎理性的美国说客,不择手段利用资源的工作狂人,雇主与工作团队认为她傲慢冷酷不近人情不轻易相信别人 一切只为胜算她最后却亮出了自己的道德面先在庭审上反省触及他人底线的工作方式而后呼吁大众关注枪支管理法案,承认尽管一开始自己不设立场只是为赢,而其他同事都是为了自己心中认为正确的事而战。
再引出美国国会中,这个社会中,许多决定却时常是那些为分得一杯羹为一己私利的人投票做出的。
话锋一转,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远见卓识,布局谋篇,掌控全场原来所有人都掉入了她的陷阱谁能知道她的反省是否也仅是为了赢而制定的策略谁能否认表面上两败俱伤实则她才是最大赢家这样全面丰满的女性角色,乃至是角色难得一见率性洒脱雷厉风行,不站队却自有一套原则超越了性别之见尽管Miss Sloane在学院派评选中颗粒无收在我心中,必定冠以无冕之王
这电影很好看,斯隆女士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胜利”,机关算尽,也迎来了自己的解脱,可谓一个美满的结局。
电影节奏很快,斯隆女士通过谈论子女取悦议员、声东击西向演讲者发问、对付叛变的人、*听、调查受害者等等,展示自己的能力,让事情随着极致的一方面发展,好好想一想,这也是努力的一种啊,为了一个目标,不惜所有,不惜自己的自由,莫名让我想起了《爆裂鼓手》,“我宁愿酗酒吸*,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人们晚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腰缠万贯红光满面活到90岁,但是没人记得我。
”刚好对应了电影里黑人女子问斯隆女士:“你有正常过吗?
像小孩子。
”电影后面也给了解答,“正常也没那么好。
”是啊,正常或者不正常,有什么所谓呢?
主要是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啊。
电影结尾揭露贪*真的让人震惊,女主玉石俱焚,又给了解答,说:“如果你把因为工作而自*,和断送自己的工作两者进行比较,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了。
”原来斯隆女士需要休息了,人生,不仅是为了自己想要的,人自己本身也很重要。
非常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的工作环境让我抑郁,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为了那五斗米折腰,我的不快乐是自己造成的。
天才女主尚且能得到解脱,我这般庸人也要想办法找到更好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电影除了精彩的剧情和震撼的结尾,构图也不错,比如机场那个场景我就觉得美,真是一段时间没有看过如此完美的一部电影了。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
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
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
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
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
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
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
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
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
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
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
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
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
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
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
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
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
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所以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创作《斯隆女士》的新手编剧Jonathan Perera的真实故事,其精彩程度几乎不亚于一部好莱坞电影。
每个做着编剧梦的读者也许能从他的经历得到启发。
《斯隆女士》是Jonathan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并且他本来不准备将其示人;这是原创剧本,并非改编作品,这在好莱坞也越来越不常见,为了保证票房,好莱坞很多电影改编自动漫、畅销小说等媒介;他是这部电影唯一署名的编剧,这在好莱坞非常罕见;他是英国人,但他写了一部关于美国说客的电影;他通过一封询问信(query letter)找到了自己的经纪人,经纪人说这是唯一一个他从询问信签下的编剧;他的剧本在2015年被列入好莱坞黑名单(Black List是当年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未被制作的剧本名单),很快就进入正式制作环节,并于2016年底上映,速度之快在好莱坞也是异类。
Jonathan到底是何方神圣?
他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也并非成长在什么高尚社区。
事实上,他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一手被他母亲带大,大学专业是法律。
为什么学法律呢?
他解释说,自己虽然不喜欢法律,但是在英国读书相当昂贵,基本上很多学生都会因此背上巨额债务,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偿还债务,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找到高薪工作的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一名公司律师,但这份工作他只做了两年,还清了大学债务,他清楚知道自己并不想继续这样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
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
他给自己列了两个清单,一边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体育、旅行、建筑、电影等等,另一边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边的清单很短,他意识到自己从来最擅长的就是写作。
如何把喜欢和擅长结合起来?
他甚至想过当体育记者,但最终选择了编剧。
辞掉工作,他来到中国当一名英语老师,他说这份工作虽然他一个月只能挣300美金,但好处是空闲时间很多,每月只需完成很少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随他支配。
他从来没有上过什么编剧课,更不要说电影学院,于是开始自学编剧。
看过麦基的《故事》,上面划了各种重点,更关键的是,他开始详细分析各种电影剧本,看它们吸引人或不吸引人之处。
他说自己时常采用一种方法:早上先读剧本60页,然后放下,去上课或者做其他事,但自己会在脑海中想故事后来的走向,然后晚上再把剩下的60页读完。
《斯隆女士》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他听BBC的一个名为Hardtalk的节目。
他戏称自己对新闻上瘾,会在网上看很多新闻。
在这次BBC的节目中,一个前美国说客因为游说工作中的违法事件被送入监狱,之后写了一本关于自己游说经历的书,节目中他就在推荐自己的书。
Jonathan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成为一个好题材,表现政治的电影很多,但是专门谈说客的电影或电视却几乎没有。
之后,他花了4个月来做写作前期准备,看各种书,查询各种资料,甚至他下载了BBC节目上的前说客的听证会记录。
当整个故事都已经形成后,他又花了不到两个月把它正式形成剧本。
这个剧本他并不打算让其他人看到,最初写作它就是当作一种练习。
于是这个本子在他的电脑中静静呆了几个月,在几乎快忘记的时候他突然有一天看到一个报道,说Harvey Weinstein的公司准备拍一部电影,其构想和他的剧本有很相似的地方,他想如果说Harvey都愿意拍这样的电影,也许他可以试试找个经纪人来兜售自己的剧本。
他当时在韩国教小学生英语,不认识在美国的任何一个人,更不要说洛杉矶好莱坞的圈内人。
为了找到经纪人的信息,他查看了历年好莱坞黑名单明细(这也真是诡异的地方,他最初查了黑名单找到了经纪人的联系方式,后来自己的剧本还上了黑名单!
),不是为了看哪些剧本入榜,而是想查到这些剧本的代理经纪人是谁。
找到几个经纪人的信息后,他给他们发了一封询问信,信很简短,主要就是简单介绍了剧本大纲,很快得到了Scott Carr的回复,Scott表示对他的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希望看到完整剧本。
Jonathan发了pdf版本给Scott,但之后几个星期了无音讯。
Scott有一天突然想起还没看静静躺在自己邮箱中Jonathan的剧本,于是抱着尝试的态度看了看,本来以为看10页可能就没什么兴趣了,但想不到一口气读完了,而且非常喜欢。
Scott立马给Jonathan发信,问他是在洛杉矶吗,如果在,找个时间一起聊聊。
这时Jonathan才告诉Scott,他是英国人,而且他人在韩国!
Scott当时可能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Scott自己后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知道Jonathan的国籍和他身在何方,一定不会理睬他的query letter,因为太麻烦了,这个外国人无法合法在美国工作。
但他那时已经看了剧本,而且很喜欢,这条船他已经不想下了!
Jonathan的成功既有偶然又是必然,套用一句俗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他静静潜伏在亚洲,拿着微薄的薪资,享受着自由的时间,不忘记自己的真正目标。
我想,如果他不能凭这部《斯隆女士》出头,也一定会通过之后的创作取得成功,要知道《斯隆女士》就是他的一部习作啊!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剧本,编剧说他学习过麦基的《故事》,在仔细分析过这部影片的每一场每一幕之后,发现它是那么工整,几乎完全符合麦基说的最常见的三幕形式。
一、建立故事背景(前半小时):S团队和前公司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 前面差不多半小时建立起S的女强人形象,工作等同于慢性自杀,已让她陷入困境,这个困局如何破?
本片建立最大冲突的关于枪支的议题出现,S对NRA的提议嗤之以鼻,随后接受了NRA游说对立方Schmidt的邀请;S前公司顺利拿下NRA的案子;两边的冲突对立关系正式建立。
二、故事展开部分(共50分钟,34’- 1h25’):S团队逐渐建立优势的过程S通过晚宴安排演员在晚宴上提问促使议员表态,这个事件恰恰是Esme事件的预演(就像Jane说的,S会给队友安排在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的位置);S逐渐安排Esme从事幕前工作;S铲除内奸;对手方威胁掌握6张vote的议员Hank,但被S安排了游行围堵扳回这局;这一部分的最高潮出现在TV辩论上,Esme过去被揭示。
三、故事转折部分(半小时,1h25’48’’---1h54’11’’):S团队优势尽失S团队通过Esme事件本来建立起优势,只需要4票就能获胜,但Esme差点被枪杀的事件又让事情发生了反转;各种对S的负面报道,女记者的刁难;对手为国会听证会寻找出证据; 议员出示NRA的王牌——S填写的为议员安排旅行的表格。
至此,大家都觉得S团队必输,除非有一场地震。
四、高潮部分(10分钟,1h54’11’’---2h03’46’’):剧情再次反转S的听证会自述打出王牌,引发地震,剧情反转,S团队重获优势。
五、尾声(最后3分钟):法案的最终结果出炉;影片最开始提出的困局基本解除,没了工作也就不会慢性自杀;S出狱。
按照麦基的方法,以上的一属于第一幕(30分钟),二、三属于第二幕(80分钟),四、五属于第三幕(15分钟)。
大家去看看麦基的第九章“幕设计”就知道编剧Jonathan是多么好学听话的学生,而且关键就是这样的剧作设计是有效的,至少对于我来说,第一遍看的时候,字幕奇差,但也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到影片最高潮还会被煽到。
另外除了三幕设置外,编剧在全剧几乎是每20分钟,有时候甚至10分钟就会出现一个小高潮,所以看上去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
这里具体说几个:20分,S拉着团队跳槽,但助手Jane没有跟着走;30分,S在听证会上不再用宪法第五修正案作为挡箭牌,她面临审问不能再保持沉默;48分,S在晚宴上使用了Plan B,顺利让发言的参议员表示对S团队有利的态度;1小时,S揪出自己团队中的叛徒;1小时10分,S在电视辩论上暴露了Esme的背景身份;1小时30分,Esme差点被枪杀;1小时55分,S在国会听证会上作最后的陈述,引爆“地震”;除此之外,整部片子节奏相当快,每一场戏2-3分钟就结束,转场非常迅速。
这样的节奏感也很难让观众感到无聊。
刚看完电影就让我想起诺兰的《致命魔术》,两者之间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开片和结尾都有一段可以揭示影片关键的独白。
《致命魔术》是关于魔术的三个步骤,而这里是S最开始说的关于lobbying的独白,当这段独白在高潮部分又一次出现时,观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S一直先于对手一步。
编剧很擅长在影片各处安排各种重要元素,且这些元素会不断出现以加强观众的印象。
比如吃药这个细节至少出现了7次,它不仅说明了S被工作侵蚀的生活,处于慢性自杀中,还在听证会上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参议员问到S嗑药,S才发作,不再继续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作为挡箭牌;再比如win(赢),这个全片反反复复出现至少六次,而对于输赢,S前后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变,正如在影片最高潮她的自述中说的,最开始她接受这个挑战是因为想要赢,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赢地更多,但越到后来她越体会到游说限制枪支法案的通过是right thing to do(正确的事情),这才是更大的驱动,因而S从一个一心只想着输赢的人变成了在某种程度上为正义和正确的事情而奋斗。
这里的心里转变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有关,特别是她利用了Esme,甚至让Esme差点死在枪口下,在机场相见的那场戏中,她是有内疚感的,模范姐这一场戏的表演很有意思,在一方面你感觉她在做戏,包括擦眼泪的时候都感觉她是演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又会觉得这样的表演很真实,因为S是一个不善于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人,一旦流露出真实情感反倒会觉得虚假,甚至她自己也可能吓了一跳,所以她需要赶紧马上掩饰掉它。
另外,影片的首尾呼应并不仅仅是那段关于lobby的独白,还包括自杀这个话题。
影片刚进行差不多15分钟,S跟她的医生有一次通话,医生称她的行为就是慢性自杀。
后到了影片结尾处,律师去监狱探访S,律师问S:为了这个案子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值不值得?
S回答:“Career suicide is not so bad when you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 is suicide by career . (职业自杀并不那么糟,如果你考虑到另一个选择是被职业弄自杀的话。
)医生会告诉你这样做其实符合我的利益。
”S从最开始的职业困局中走了出来,这一问题在影片结尾处得以解决,虽然我们不清楚她之后的路会怎么走 ,但至少不会太坏。
另外还有一个被提及了两次的名字:苏格拉底。
最开始我一直想不通安排这个哲学家的名字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豆瓣网友也有做分析的,但都不太能令人信服。
当然有分析说S就有点像美国民主制度的牛虻(类似苏格拉底的自喻),这个我还是比较认同的,这是从意义的方面作分析。
但我还想了解在剧情发展上这个小细节到底起什么作用,后来又仔细看了看,我想到了一个理由,当然也不一定对,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是S和助手Jane的谈话中,Jane说自己要回去读研究生,S说:你想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中吗?
Jane说:苏格拉底事实上从来没写过什么。
而第二次出现苏格拉底,是S在参加了party后凌晨三点给Jane打电话,S问Jane: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过?
那其他人是怎么知道他的?
影片中,Jane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镜头直接跳到了第二天白天的公司,S在干什么呢?
她在填写表格,填写的正是为参议员安排旅行的表格,而这个表格在全片起了重大作用,正是这张表格成为国会听证会的直接证据,没有它,就没有听证会。
所以苏格拉底是什么都没写过,但其他人可以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认识他,但S从中得到的启示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写,恰恰是要写出来,才能设好这个局。
这种反复出现的元素还有不少:比如蟑螂;还有地震;再有5年,这个5年每一次都代表的是作伪证的判刑是至少5年;又比如叛徒,S在真正抓出叛徒之前就已经和女手下涉及到这个话题;再比如赢得女性的支持,在S跟老板正式说自己的pack已经募集了1500万美元之前,已经有至少两个地方在表现她在拉女性支持了,而这个想法最初是由NRA方那个老头提出的;关于说客不能为国会议员安排旅行的说法至少出现了三次。
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一方面是给你下个hook,引出后面的重要情节,另一方面要知道观众的注意力是不可能特别集中的,你得不停去强化一个元素,这个重要元素在后面才能发挥出其不意的作用。
种种铺垫在剧作上有着重大意义,是一个故事能否讲得通顺而天衣无缝的重要环节。
编剧Jonathan的心思之细密,甚至连那个试图杀死Esme的枪手也不仅仅出现了一次,之前有一个大屏幕的镜头,屏幕上是Esme在宣传限制枪支,而背影那个穿着带帽外套的男子就是枪手的第一次出现。
当然,剧情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S因为快输了而发作,愤怒地把桌上东西都掀到地上,这个情节特别不合理,因为S明显是大局掌握在手,这种情节设置完全就是在欺骗观众。
我认为这部片子的剧本真可以用典范来形容,编剧不愧是学法律出身,基本上全片情节安排滴水不漏,而其非线性叙事也把观众积极带入剧情中,让他们必须跟着一起思考。
很开心看到这样的电影,它就是一部编剧教科书啊。
(本文为习影记原创,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
)
斯隆的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
是上司拒绝使用非法监控开始?
是埃斯米差点被枪杀的意外开始?
或许这并不重要其实斯隆一开就明白没权没势的控枪派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兵行险招使得她必须以身入局她精心策划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引对手上钩最后给他致命一击但她明白她的团队成员知道了她的计划就牵连他们一起入局所以他选择了隐瞒整个计划最后独自承担了所有的骂名承担了对方的炮火账单的己方的抛弃为了不连累身边任何一个人至于最后影片最后她出狱见到的那个人,或许是他的伙伴们让她感受到了那极寒之地中那根火柴的力量,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斯隆女士》
海报很酷 首发在rouwanxiaomian公众号上 今天要说的内容有点多,想要知道故事情节的请百度,我就不在这里废话了。
豆瓣点评四颗星,剧本节奏和章节安排完整且有逻辑,想表达的主题也贯穿其中。
对于一个没什么支线的电影剧情,能用一条干净的叙事主线支撑住整部电影,可见编剧的写作功力的强大。
说实话要120分钟全程hold住观众情绪,让他们跟着编剧的节奏走,除了写作功力过硬之外还要打得一手好的心理牌。
减掉一分给女主人设,当然有些人觉得这种踩着恨天高,妆容精致,说话逻辑清晰,职场上一人力挽狂澜,无论拿到什么牌最后都能吊打对手的大女主戏,看上去很过瘾。
某种上还能满足某些职场小白的心里幻想,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这样的。
呃怎么说呢,可能我年纪大,对于女性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人设。
或者可以说,这种大女主人设是我所厌恶的“天下男人都爱我”的玛丽苏人设的另一面。
职场当情场,一路打怪升级买装备,挡我路者最后都要给我跪下叫爸爸!
需要表扬的是,编剧有了一颗想要当婊子的心就没有想过再去立牌坊。
很欣慰编剧把这种人设完全符号化和抽象化,没有东拉西扯给女主找一个童年创伤(虽然很多编剧都喜欢这么做),隔断所有观众有可能会有反思通道。
构建了一种只属于这个故事的叙事逻辑,观众所有的感官系统都要根据故事的设定来,这样的叙事结构常见于科幻片。
只要观众认定了游戏规则,剩下的是睁开眼睛跟着编剧的套路走。
编剧还是务实的,这种外形设定的背后是通过滥用药物在维持精力,除了工作之外其他所有衣食住行包括性事一律外包,活脱脱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机器。
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残忍冷血的行为作风。
估计是编剧觉得这样一路开挂不是太对,还是给女主安排了几场鸡汤戏。
其中是女主约的小狼狗属性的牛郎,在女主受到威胁的时候站出来帮女主挡枪。
美国禁止拉皮条,凭这一点就可以搬倒女主。
当审判长问他是否有与女主发生买春行为的时候,小狼狗英勇地站出来说没有。
这一点上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他为了女主撒了谎,给予我对美国国情的理解,这不大可能。
第二,就是小狼狗觉得他和女主之间的性行为,是给予感情基础上的身体交流。
虽然第二点有可能更符合编剧的想法。
但是,约炮约出真感情?
呵呵呵,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送给我自己。
总之,在我心中这部影片立意没问题,叙事也没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不太符合我心中职业女性的形象。
职业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
或者说我理解的女强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是处变不惊的温柔,是岁月沉淀的优雅。
这也算是我对美人的定义,只是如果是女强人,我希望她能做得更完美一些。
大红唇、恨天高什么的就留给职场小白去伪装自己吧。
前几天有人问我是事业性还是家庭型,他说他觉得我是家庭型。
我说我是事业和家庭并重,在我的逻辑里面如果没有事业,家庭则无法维系。
在我心中的女强人也应该是家庭和事业并重的。
这里的家庭不是为了男人牺牲自我,白天上班挣钱晚上还要伺候一家老小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在我看来跟童养媳没什么区别,我说的家庭更多的是家的概念,是自己的人生,是除开公共生活后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部分生活。
我概念中的女强人应该是温柔的,她的家里不仅应该有鲜花还会有不少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
因为我觉得绿植是磨练心智的无上法宝。
我家老爷子有些时候会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出远门,他离开的那几天我每天都在期待下雨。
因为只要下雨了就可以不用浇花,有同样感受的宝宝们请举起你们的爪子。
好多人跟我说独居的最大困扰是家里的宠物,一旦要出门旅行家里的毛孩子就没人照顾,但是带着宠物一起旅行就不太方便。
可我觉得独居最大的问题不是喂狗,而是浇花狗狗还能放到别人家寄养两天(比如我),但是花怎么办?
遇到天气热的时候,等你度假归来,你的植物也去轮回度假了。
小动物的需求是明面儿上的,植物是不声不响暗搓搓向你发出信号求关心的那一挂。
好多人说小动物是独身女人的婚姻终结者,一旦经济状况稳定的独身女性有了小动物,有了情感上的寄托后就变得不再需要伴侣的呵护了。
一开始,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我坚决不养人格的小动物。
我觉得就算我不亲自养小动物,也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它们的爱,也正是这样我盛了远近闻名的狗保姆。
毛孩子们在我这里根本不是寄养而是开party。
好多狗主人因为要临时出远门,他们把狗狗送到我这里来,第一次毛孩子们还会与自己的主任执手相看泪眼。
在我这儿享受过小公举的待遇后,只要看到我拎着大包小包去接,他们就会立刻跑到我怀里腻歪。
大约在说赶紧带我去开party!这时候分别的气氛被喜悦的行动搞得略显尴尬。
小动物终究是活物,高兴不高兴好歹有个回应。
天冷在家独自看电影时,还可以拖一只毛球过来暖脚。
可,植物,就……植物无所谓喜悲,海啸来临的前一秒,它也是在那里默不作声。
植物是情感的单方面接受者,那种看不到春华秋实,只是自顾自疯狂长叶子的绿植更是如此。
尽管细心呵护却得不到半点回馈,却不能就此置之不理,不然它们真的会四给你看。
生活还不是一样,明明知道努力后没什么结果却不能放弃奋斗,不然真的会死的很难看。
如果不是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怎么能忍受着时光无声但世事无常的人生?
比起那些职场上咄咄逼人外强中干的女强人,我更敬佩那些能把握好工作生活平衡点的大女主。
知道这恶世混账得不可理喻,却仍以温柔报之。
肉丸小面的邪恶入口
女主角斯隆女士的职业是国人了解不多的政治说客。
她巧舌如簧,学识渊博,能诡辩地把玛芬说成蛋糕、蛋糕说成饼干,逻辑缜密,别人还无法反驳她;凭借对人性的准确洞察力,她还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说服议员们投票支持或反对某项议案——无论议案的内容是否代表了美国利益,只要她的客户想要什么,她就能带来什么。
就是这样一位冷酷、老练、虚与委蛇的政治家,却拿自己正风生水起的事业做赌注,与国会大佬正面刚,推动政府通过了更加严格的控枪条例。
整部电影剧情紧凑,冲突不断,短短两小时,斯隆女士就完成了对大佬们的一杀、二杀、被反杀和绝杀,卡司之间几乎每场戏都互飙大量的、极具专业性的台词,加上女主冷艳高傲的气场,整部电影虽然全程文戏,但剑拔弩张的紧张感丝毫不输炮火连天的好莱坞大片,电影最后十分钟的反转甚至让人有一种在阅读金手指爽文的畅快淋漓。
特别说明的是,影片并未拔高斯隆女士,法律和道德上,她都值得怀疑。
影片的大结局也承认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威严。
斯隆女士在布局这盘大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吗?
我想她一定想到了。
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因为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一场虚拟的政治博弈,最敬业的是鸭子。Miss Sloane,you just don't have a penis!
(补录至2016-2017年度十佳)前半部分看得我怀疑自己看不看得懂英语,后半部分我才恍然大悟,电影里清一色的聪明人,然而他们上没有某男的职业操守,下没有斯隆的纯粹无谓(甚至,任性?),所以他们没有前者normal的无愧,也没有后者为一理念的无惧。此片后甘做劳模姐演技脑残粉
因为带小孩花三天才看完,最喜爱结尾两位女性的深深对望,不同价值观女性之间的和解,maybe not ended in peace yet valued the most.
最后所谓的反转煽情有些简单粗暴,直接拉低影片逼格。但应该肯定的是影片人物塑造相当成功。影片最黑的笑话是一个傻大黑粗的性工作者都比大部分美国国会议员更具有职业道德。。。
这种电影最大的作用:解气。结尾非常被爽到
剧作上最大的反转设置,在本该两两对抗的场面上始终处于不起关键作用的缺席,直至情节需要被迫产生了唯一一次的推动,这种长时间的缺席状态便是它的悬疑过早泄露的原因所在。
来不动这种完全靠对话噎人的片,还什么一秒钟都不能走神,结果就是全片走神,到最后不过是个过家家的白左白日梦。好在有一场John Lithgow跟Sam Waterston的对手戏,叫人唏嘘一下,不过还是抄的《总统班底》……
大段大段含糊不清、缺乏情节内容铺垫指引和后续解释的对话看似高能,但是台词高频不等于紧凑,信息密集不等于精彩,就像你路过菜市场看到两个大妈在吵架,吵得很凶,你也不知道吵什么,反正很多吃瓜群众,于是凑个热闹,只不过这次是从菜市场到政客办公室,从市场大妈到职场女性。故事不行,互怼来凑,我觉得编剧还是写写那种小年轻不求甚解又深信不疑的都市职场情景连续剧好了。最违和的就是谈政治不谈利益关系只是大谈策略纸上谈兵,serious?引用官方吐槽,25分08秒,“wtf is this,Jerry Maguire??”搞鸡毛,你们当这是《甜心先生》吗?最恶心的是结尾的反转和虚假的道德救赎,浓浓一大碗咪蒙鸡汤泼你脸上。
无聊
一度让我错觉编剧是Aaron Sorkin...属于不能分神看的片子,否则会逻辑跟不上(语言也跟不上)。
看不懂
就挺飒的,虽然也不知道他们在聊啥。
加长高配版《丑闻》。高频的台词、鲜明的配角嘴脸外加《傲骨贤妻》、《新闻编辑室》各位熟脸串场,让我内心一直在呐喊为什么这个不能是一个常规剧集!短短两小时爱上了这个更为冷漠、花钱买伴、没事爱去烧腊店的Sloane,越来越情绪化的Pope绝对不是她的对手呀。
比纸牌屋的胡闹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心机之深,连自己都想不清了。抓内奸、出卖下属、埋地雷、同归于尽,每一步都是长期策划。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击的动机:是控枪法案真的right thing to do,还是为了赢不惜把自己搭进去,还是sick了整个体制/生活就是想掀桌?
好无聊啊,对这个题材完全不感兴趣
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女人在控枪这件事儿上(直觉地奇迹地)站对了立场,然后成为了被神话的对象。嗯...跟宫斗剧一样满足观众对“人性”“权术”“心机”全面黑化的想象。“控枪法案”换成皇上,这部电影就是《甄嬛女士》;换成富家公子,这部电影就是《陆依萍女士》。
得调成看秀的心态。Click, click, click, 听到Sloane脑子里齿轮转动的声音了吗,不作修饰的野心和进攻,她需要输得一败涂地。虚化了大背景,最后法庭上一席话没有分量,沦为三流政治惊悚,神采全在Jessica Chastain一人身上
三年前劳模姐封后,查漏补缺她的关键电影时独独遗留这部,资源躺在电脑多年,终于在颇为适合的这晚,以力破千军的姿态助推一口浊气。哪怕是无所不用其极,放在某些人身上,也必然比放在登峰造极的人身上有价值,这价值是在龌龊路径之末,对已有苦痛和沉疴的沉重一击,不说磊落,至少也是漂亮,尤其是在应对本就藏污纳垢的环境与局势时。爽文逻辑之下妙语连珠,劳模实在迷人。四星半。
装逼的很
极其出色的政治惊悚片,抛开故事不说,节奏、视听、表演、剪辑都是精彩至极,而且过于戏剧化怎么了,人家特么本来就是原创的故事,激进政治狗真的不应该接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