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悬疑、惊悚题材的电影,很难不想起希区柯克。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画面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对导演在画面设计上的影响。
例如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再例如
后窗 (1954)8.71954 / 美国 / 悬疑 惊悚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詹姆斯·斯图尔特 格蕾丝·凯利皆以偷窥的视角,一探都市生活全貌。
类似的观看视角,几乎贯穿了霍普的大多数都市主题画作。
例如OFFICE AT NIGHT(1940)
再例如NEW YORK OFFICE(1962)
又例如NIGHT WINDOWS(1928)
你说巧不巧?
画家HOPPER他也叫爱德华,和我们的诺顿一个名字,嘿嘿。
在影片中,诺顿用相似的画面,第一次带领观众走进主角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此时屏幕前的我们都是偷窥者。
手握FRANK的帽子,独自神伤卧室特写
猫首先出现在镜中
接着人物出场
帅哥摸猫
帅哥哭泣
似曾相识的布光
大街上的偷窥视角
兄弟谈话———————————— 以下是偷拍帅哥时间——————————
别抱猫了,抱我
帅哥皱眉
帅哥抽烟侧颜
可爱帅哥
帅哥在偷窥
帅哥害羞
帅哥的小手
帅哥点燃的不是那个,是我的心
帅哥在睡觉
帅哥在释放魅力
帅哥再见这个人太可爱了,影片的编、导、演全程参与,即便故事老套,但节奏非常个人化,喜欢的人或许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可能也看不下去。
但影片讲述的社会矛盾,不能不说心有戚戚。
我看过男主其它主演的电影,在这部剧里演技依旧在线,开场男主师父的死,如果没有男主演技的烘托,那这个由领养四个孤儿的恩人之死所展开的一系列故事都少了点情感基础在里面,男主对师父谈判场景的紧张与见到师父受伤时的慌乱,以及师父死后的悲伤和挂念,都体现了这个人对男主的重要性,悲愤的情绪不由自主的渲染整个影片,观众也对这件事产生了共情。
但接下来的事又极为的真实,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男主一样怀揣感恩的心,更不是所有人都像男主一样了无牵挂,身边的伙伴都有自己的家庭,养家糊口,报仇固然重要,但自己的家人也同样重要,自然而然重任就只能交给男主了,孑然一身,可以为了查找真相的线索奋不顾身。
能慢节奏的一点点解开谜团找到线索却又不枯燥的侦探剧情不多见,显然这部影片做到了,男主的演技也让我一直愿意把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从酒吧到住宅区,从翻看文档到拍下照片,男主一直在言行一致的朝着他的目标前进,且这个目标也是我们观众为之共情的,再加上不经意间的透露出男主作为侦探的专业能力,手法娴熟,伶牙俐齿,这样即便是漫长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破案的希望,对男主有着信任。
而在剧中的BGM虽然都是“不起眼的”纯音乐,让人不会太在意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影片剧情的氛围,烘托了当时需要表达的情感,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足够让你沉浸其中。
令我不满意的点就是结局结束的太过仓促了,感觉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想要这个故事更完整一点,立意更清楚一点,虽然现在这样也并不影响它把过程讲的很好。
剧情不仅仅有四兄弟因为师父的死而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现实,还有官僚圈的鱼龙混杂也尤为真实,形成各自的流派,以利己为主旨,借助法律的力量,肆无忌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狠狠的踩在那些普通的平民身上,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主义,又或者成就自己家缠万贯,这些不过是官僚惯用的手段。
毕竟剧中官僚所说:“我要是想,随时可以进入一个酒店跟那里的服务员发生关系。
” 所以,你懂什么叫权利吗?
巨人之力缺乏根基外强中干——《布鲁克林秘案》
今天聊聊电影《布鲁克林秘案》。
片名Motherless Brooklyn (2019),别名无母之城(港) / 布鲁克林孤儿(台) / 布鲁克林的流浪儿。
本片是爱德华·诺顿担任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影片改编自1999年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Lethem)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孤儿出身、患有妥瑞氏症的私家侦探莱诺尔展开。
小说《布鲁克林秘案》出版后曾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和英国金匕首最佳犯罪小说奖,出版后第二年就开始影视化筹备工作,直到20年后才终于在大荧幕和观众们相见。
爱德华·诺顿担任主演,出演莱诺尔Lionel Essrog。
一次调查案件过程中,莱诺尔的师傅法兰克遇害,莱诺尔就此踏上寻找真凶之路。
在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战斗在民权战线一线的劳拉·罗丝Laura Rose,撞到了房地产大亨摩西·伦道夫Moses Randolph,一场牵扯多方利益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时间背景正是上世纪50年代,此时正是二战过后百废待兴,美国也不例外,城市建设者们大刀阔斧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要改变城市面貌。
在这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监管,反而是充满各种暗箱操作,商人掮客政客相互勾结,进行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钱和权在此这里成了好兄弟。
法兰克在调查委托的时候,误打误撞地追查到了房地产大亨摩西·伦道夫身上,手握关键证据,掌握了这些大佬们的陈年旧事和新鲜腐败,同时也为自己找来杀身之祸。
莱诺尔亲眼看着师傅被人杀害,痛苦不已,在法兰克留下的只言片语里,极力搜索一切可能线索,想要查明真相。
好在法兰克是个好师傅,莱诺尔也是个好徒弟,莱诺尔根据一些琐碎线索,慢慢的顺藤摸瓜,还真找到了整件事情真相。
莱诺尔的孤儿身份让自己遇到了法兰克,法兰克看这个孩子挺有潜力,就将莱诺尔招入麾下,供吃供喝还传授了做侦探的本领。
莱诺尔的看家本领就是超强记忆力和超强听力。
他可以做到凡事过目不忘,谈话的时候都不需要带纸笔,只需要听一遍就能将别人说的话都记下来。
他还可以听到很细小的声音,轻松成为窃听高手。
很显然,法兰克就是看中这两点才招募了莱诺尔,让他做自己办案的得力助手。
侦探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则需要日积月累的积累,莱诺尔在法兰克身边多年,也提炼了不少。
这些都是推动影片的关键。
而莱诺尔的妥瑞氏症更像是影片的一个调剂点。
妥瑞氏症的症状是患者会不自主的动作和发出声音,比如抽搐、眨眼、做鬼脸、耸肩、晃头、发怪声。
莱诺尔就像《嗝嗝老师》一样,会时不时不由自主地抽动自己的脑袋,同时说出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污秽词语。
他只有通过嚼口香糖和飞叶子,才能减轻一些症状。
莱诺尔患病后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会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妥瑞氏症会发作,发出表露内心的大声咒骂。
他自己尴尬不已,对方则会被搞得极为光火。
任你解释这是妥瑞氏症也没用,毕竟骂出来的都是心里所想的真实想法。
莱诺尔的妥瑞氏症调剂影片气氛,也让爱德华·诺德有了一个炫技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个妥瑞氏症也没啥作用了。
Oh, it is excellent to have a giant 's strength; but it is tyrannous touse it like a giant.——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手握巨人之力固然实属乐事,滥用巨人之力则与暴君无异。
影片用这句话作为文眼,意思再明显不过。
掌握人财物诸多大全的掌权者们,就像掌握了巨人之力一样,可以很轻易地办事。
如果这些人能够将权力用在为城市谋发展上,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掌权者将权力用在谋取个人私利,煽动矛盾仇恨,那就是祸国殃民的害虫了。
摩西·伦道夫等大地产商人、市长为代表的掌权者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众口难调,他们的工作重心并不是为所有人谋幸福,也就造成了贫困社区清理、人权社会运动等诸多问题。
这么多角色,孰是孰非并不能简单的带入男主角的视角考虑问题。
嘴巴跟着屁股走,不同人群自然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里的统治者们想着的只是利用权力消灭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用权力解决发现的问题。
掌握巨人之力的统治者如果没有统领全局的视角,超越各派利益的核心观点,最后只能造成这个社会越来越割裂。
最后社会割裂到无法弥补时,只需要一篇小小的报道,就能让掌握巨人之力的人失去力量。
巨人之力缺乏根基外强中干,无名侦探临门一脚踢碎伪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Edward Norton往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布鲁克林秘案》(Motherless Brooklyn, 2019)里倾注着跟创作《清明上河图》相似的展示社会整体风貌的激情,众多复杂的角色进入复杂的情节中编织出一个复杂的故事,只是场景构成由北宋的开封置换成1950年代的布鲁克林,包括了政治、历史、艺术和都市规划等繁复元素。
Norton扮演的主角Lionel患有不太常见的神经疾病“发声性多动症”(Tourettte's Syndrome),症状表现为爆发性地蹦出一组基本押韵的词,比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说”Name it, claim it, shame it”。
Norton对角色极为爱护,整部电影下来几十次症状发作过程中,周边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现出良好教养,Lionel从未遭到取笑,除了一次被黑帮施暴。
在人口素质并非整齐划一的美国,Norton显然按照理想裁剪了现实。
作为补偿,造物主给了Lionel异常的人际识别力和过目不忘的记忆,所以特别适合电影给他安排的侦探和记者角色。
记者的基本信仰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Lionel从来不用跟我一样随身带个小黄本。
他花了不长时间就能读懂一盘复杂的腐败棋局,棋手原型为对20世纪中叶纽约城市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规划大师Robert Moses。
他从未当选过高级别公职,但精于权谋,多任纽约州长市长都不得不敬畏三分,而大规模基建过程中很难避免的贪腐交易和种族歧视等争议一直纠缠着他的职业生涯。
中国很难找到Moses的精确对应,只能说他大致相当于张百发和王宝森的组合,同时能让陈希同也谦恭有礼的角色。
电影过于复杂的情节中主角Lionel命运的变化仍然显得笔墨不够。
孤儿出身和特殊的生理条件让他原本以弱者出现,但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救人于水火的强者,这个升级换代的过程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看到大部分影评都说影片拖沓沉闷,全片2小时20分,说睡了40分钟的都有。。。
所以我很想知道我是唯一一个觉得它节奏紧凑,将黑色电影亦步亦趋的紧张感拿捏得恰如其分的人吗。。。
我甚至还特意确认了一下自己没有调到1.25倍速观看。
影片从一开始诺顿叔销魂的抽搐和刹不住车的"if"就让我挪不开眼了,全程没点开进度条看过。
不愧是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故事主线清晰不含糊,情节错综丰满不舍得留一点白。
诺顿叔果然是天才。
影片想表达的冲突点确实有点多,与黑人女主感情线铺垫略单薄,以至于后来强行为爱发生的一切。。
都略带点政治正确内味儿,but 鉴于我其实并未看过原著那就okwellfine吧。。。
看完许久之后,脑中还是充斥着影片偏黄的复古色调:满街的莫兰迪色系老爷车、温暖的排扣呢绒长大衣、各式的贝雷帽和礼帽、黑人Jazz band、锈旧的地铁车厢、单色的霓虹灯,将物质丰富的50年代纽约城景完美复刻。
就冲着诺顿叔的老神颜和他对这类“神经病”角色一如既往的精确演绎,这电影就值得细品,更何况据说是他酝酿了20年的自导之作?
除此之外,布鲁斯威利斯和威廉达富等老戏骨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反正看就完了。
真怕睡着了,来杯港式奶茶提提神儿呗
爱德华诺顿显然不那么喜欢蝙蝠侠,也不太喜欢小丑。
还是觉得绿巨人更适合自己。
就算 布鲁克林秘案 的背景更像哥谭,诺顿的角色往精英主义的蝙蝠侠靠更简单,但他还是絮絮叨叨的拒绝,把这个角色描绘成一个有身理缺陷的英雄。
诺顿拒绝的应该是精英主义,电影里反抗的就是精英主义。
但反抗的对策是拍出了另外一个精英主义作品。
至少豆瓣很多月薪3000人民币的理想主义者不买账。
至于红脖子和铁锈带的老大哥买不买账不太清楚,因为他们都没兴趣进电影院看。
不敢说看不懂的人会因为这次疫情全球化倒退的失业,但受害者几率会比较大。
简单的体力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更不用说产品没有市场的裁员了。
至于这些受害者是否将自身的困境迁怒于方方圆圆的,那是另一个话题。
红脖子也会听信宣传把自身困境迁怒于国外,否则不至于种粮大户密苏里州首先跳出来。
只是很无语为什么要跟红脖子一般见识,至少在 布鲁克林秘案 里明显表现出反抗精英主义强权的意识。
这种意识也算是主旋律了。
结果在各种宣传口径上把自己描绘成精英救世主,喊人家抄作业,这是生生把潜在盟友逼成主旋律英雄的节奏啊。
还有一帮受害人在叫好,真不知道谁在给敌人递刀子。
我们通常习惯于“为了它”而“抛弃它”——为了理想抛弃信义,为了前途藐视律法,为了自己而忘记他人…并且还会义不容辞毫无保留地相信自己错误的“信仰”,沉浸于罪恶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滋生狂热主义思想的导火索。
电影里为了摆平狂热者,引来了理想者,新旧交替的布鲁克林只是作为两者的桥梁,通过一系列的侦探碎片,迷案的真相一一被抛开,牵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却是整个体制的腐败。
电影最后,莱昂内尔交出了一份文件,我们看到了邪恶被制服,正义得到伸张,城市文明又从回和谐,人性达到了些许平衡,可是,电影的内核(人性)并没有得到加强,没有《禁闭岛》那样充满矛盾又极其统一,也没有《蝙蝠侠:黑暗骑士》那样对人类灵魂的终极拷问的哲学思考。
爱德华自演自导的《布鲁克林密案》很好地完成了推理片应有的研究和表现,可是,好的推理片背后不仅仅是靠缜密的构思,完美的线索构成,它也一定需要像《控方证人》拥有的人性之光——人性的否定之否定。
#飞行观影# Motherless Brooklyn 有两个城市我从没去过,但是通过无数的电影已经非常熟悉 – 纽约和香港。
这部电影是关于50 年代的纽约的故事。
导演耐心而细致得用非常Old School的方式拍了一个Old School的故事。
无数次下意识或有意识喊出IF 的Edward Norton依旧忧郁儒雅得不行,Morning Show里被职场性骚扰的黑人小女生在布鲁克林的阳光里勇敢起来,还有Bruce Willis 和傲骨贤妻里的同性恋弟弟, 为了理想殉葬权力的弟弟亚历克·鲍德温 和 依旧保持初心的哥哥威廉达福。
每一帧镜头都干净清澈得不行,构图让我想起某一幅后现代名画或者任何一本从书架上抽出来的美国漫画, 配乐克制而恰当。
这是一部我没有快进没有中途上网查评论的电影,这是一部我看的懂的没有特技的电影,这是一部可以让我暂时呆在过去的电影。。。
(看到结尾字幕,原来导演就是诺顿自己啊)
看影评大部分集中在影片节奏配乐上,一直觉得诺叔演技了得,对电影导拍剪本身没有研究,这片到底是不是冗长节奏慢什么的也没有评判力。
但从个人观影来说,没有觉得无趣无聊。
触动的points:1.理想主义者(典型如摩西他哥,一般如委员会女主任、女主、诺等)的生活常常不如意或缺乏掌控力(大部分源自理想主义者的某些执念,相比现实主义者为达目的的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通往目标道路上的方式方法往往有些自己的偏执,手段方式乏善可陈且相对拘泥),但他们自己坚守的那种信念往往又使他们具有某种生命力,仿佛无可避免的人生悲情之下,又带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东西。
2.权力的力量。
摩西就是典型的被权力左右的人,同时又以权力左右他人。
从一开始的强势不握手、逼迫市长签字、独霸免费公共浴室游泳,到剧情中的拆迁大队长身份,各路为他所用的手下,以及最后那段权力自白。
权力给人带来的快感总是会让人难以自拔,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群体中均随处可见。
对权力的渴望是社会人难以回避的,但渴望权力的人往往其实比谁都清楚权力对人性的毁灭性影响,又但这不仅不影响他们追逐权力,往往还会更用心追逐并且牢牢攥在手里。
3.人与人的真实关联。
和本片核心思想关系可能不大,算是一个衍生感受。
诺和自己,诺和弗兰克,诺和劳拉。
弗兰克和他老婆是明面关系,夫妻,但弗兰克临死并没记挂过她,而她在得知死讯、在侦探办公室抱怨的酱油片段也毫无感情可言,所以他们是没有真实联系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剩下三人在弗兰克死后的状态,都只是普通的人和人的关系,没有深度关联。
但诺自弗兰克死后就一直带着他的帽子、敏锐的察觉了tony和茱莉亚的关系、为了弗兰克的死执着寻求真相,都源自他和弗兰克之间已建立的真实关联。
诺和劳拉亦是,劳拉不算漂亮还是有色人种、私生女,在当时社会是弱势、被歧视的)看似是因为案子产生关系的,也看似是因为彼此都无依无靠而走近的,但其实影片中的细节(诺讲过他妈小时候轻抚颈背安抚他,劳拉在跳舞和结尾都是拍着他的背安抚他)都体现了人和人的内在关联的产生来源于精神上的相互安抚,用流行的心理学术语,情绪的流动和接纳。
所以,影片最后一幕两人的依偎显得特别自然而真实,也算是这部“黑”片的温情一幕。
甚至,片中出现的猫,感觉都和诺是有内在交流的,温情的,而大部分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包括亲兄弟之间,因为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早已没有了亲情赋予人和人之间的关联。
其实人一生中能与另外的人甚至动物产生的真实的关联极少且珍贵。
所以诺叔的这一个点也触动到了。
以上,观后絮絮叨叨。
开场的是先开电话放入抽屉做窃听是个不错的戏剧场域开端,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期待角色说出暗语,此外,观众有一双看不见的眼,可以看见屋内发生的事,外部对接角色却只能靠听,这种信息不对称构成了极大的快感。
集合了华纳3.40年代的侦探黑色电影的所有元素,真像是一次全面回忆。
那个年代应该是没有旁白的,但我记得《加菲猫》中是有旁白的。
对亲友死亡不难过也不麻木的人,一定是既得利益者。
最后的终章,特写,暗影,暗影特写,配乐,味道确实都出来了。
每一个角色都符号鲜明,混血女孩是被拯救的对象,黑人号手是救世主,还有大个子打手这种标准意象,这基本已经是我最想看或者比较完美的侦探/黑色/犯罪(无论什么吧)片了。
“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当女人的眼睛接着旁白的时候,《马耳他之鹰》或是《夜长梦多》中似乎是有旁白的,这是通过无知女人想起来的。
不同的一点,一直出现在旁白里的固有导师意象-弗兰克,在开头短暂地出现过,许多是直接死掉了。
(旁白里出现的人必须死掉。
)有些角色是不会遇害,负责喜剧部分,一定有好结果的,像是格里森,那个报社记者。
一直都是爵士乐。
如果说真的有弱点,再紧凑一点吧,虽然按我的理解,每一场戏都有必要,已足够紧凑。
这蓝调复古的有情有义布鲁克林哟,诺导棒呆了😄
没啥求意思,不好看。
诺顿演技很自然流畅,但是导演功底却非常糟糕。本片前期仿佛是谍战片,中期仿佛是侦探推理片,后期却又变成了爱情片。诺顿很努力地在用各种方式吸引观众——快速的剪辑方式,多个人物表演细节,个性鲜明的配角……不得不说各个人物的特点都非常突出,但是各人物并没有为故事共同做贡献。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延伸出一部电影,但是放在一起就太过散漫。诺顿没有找到好的timing,情节之间也没有hook相连。片子看得人很累,感觉演了很久都还没有结束。不是值得人花时间去看的一部电影。不推荐。
诺顿估计是演深井冰演上瘾了,我觉得主角是妥瑞氏症这个设定和整个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纯粹是满足他自己的恶趣味过把戏瘾的。当然诺顿当导演肯定是自己的独特想法的,但整个故事在我眼里真的很无聊乏味。
看完太失望都忘记标记了
有些电影说不上哪里差,但就是不喜欢。更何况这部也没有多好。(真的爱诺顿,是个用心爱电影的人)
原本十分期待的作品竟然成了年度最失望的作品之一。影片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又闷又长,单单为了寻找一个真相硬生生拖了144分钟,而且绝大部分篇幅集中在诺顿身上,不仅在叙事上不讨喜,更是弱化了影片的悬念。
诺顿演太过
诺顿当导演编剧就像他的表演一样,不能说不用心不优秀,但是又不够distinctive,甚至还有点过时。
故事精炼一点节奏快一点更好,时长太长,整体平平。复古格调加成,旧纽约总是迷人。
节奏问题可太大了,但整部片流淌着的静静温柔我非常喜欢
距离诺顿上一次当导演虽然已经快20年了,但这次完成的还是相当稳健,没有任何生涩感;而且他很懂观众,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找到牵动观众情绪的点。如果整个故事在精炼一点会更好,144分钟真的太长了。
传统硬汉派(虽然诺顿在片中不能打)侦探片的节奏,如果喜欢硬汉派小说,喜欢劳伦斯布洛克的人,应该很熟悉这种调调,只是最后的谜底太一般了点。
蛮糟糕的
小诺喜欢格调呢嘻嘻
爱德华·诺顿还是好好专心演戏吧,导的戏节奏太差了
节奏太拖,配乐出彩。我诺顿这么帅居然都没有女人想和他睡觉?妥瑞症又如何?我可以呀!
爱德华诺顿表演真的很棒。电影很有意思。
节奏比较成问题,也有点难进入。诺顿还是回来多演戏吧。
全明星陣容 拍的這麼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