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丘吉尔的丰功伟绩,已经有太多描述!
本文只是想说说,为丰功而牺牲的小人物们!
请允许我直接进行转载,因为那样更有利于您的阅读: 死守加莱的三千勇士 似乎战场上大部队紧急撤离的背后,都有一只垫后小分队的悲壮牺牲。
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如此,在英国这次至关重要的行动中。
不仅有艰难撤离的数十万士兵,英勇无惧的老百姓,力挽狂澜的丘吉尔,还有一队顽抗到底的英国守军,他们奉命去执行一次也许不可能生还的命令,但为了守住加莱,这个位于法国北部的海上交通枢纽,敦刻尔克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以壮烈牺牲的代价,为英法联军主力赢得了撤退的时间...然而,人们似乎只是知道他们在大撤退中的关键作用,却很有人了解,从临危受命到大部队撤离后,这些人都经历了什么...
JOHN JAY,是这支英勇队伍其中一名士兵的孩子,可即便作为父亲最亲密的家属,他曾对父亲的往事一无所知,直到老兵去世,JOHN才终于打开了父亲尘封的档案件,下面,就听他说,当年的那只“敢死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刚刚看完加里奥德曼的《至暗时刻》,此刻正强忍住泪水,但让我悲痛的除了那段史实,还有丘吉尔发出的一封电报,他对仍留守在加莱的准将说:“你所坚持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英国远征军的巨大帮助,你部应奋战到底,你的坚守必将赢得无与伦比的赞誉,不允许撤退。
”我知道,在那个不能撤退的队伍里,有我的父亲,Alec Jay...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和他关系很疏远,他易怒,没有耐心,我只知道大撤退那年他只有20多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可对于那些具体的经历,他从来没提过,我也没想过要去了解...1993年,他去世了,享年73岁,真正失去他的那一刻,我才后悔和他的沟通太少,我开始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沓满是灰尘的文件袋,那里面有他参战时的记录,和队友写的信,战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份笔记显示,他曾经想把所有的经历写成一本自传,但很遗憾,只写了7页,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些文件...我一边读着它们,一边重新认识我的父亲,原来,他并不是我印象中的怪老头,他是一个英雄,他曾在加莱抗争到最后一刻,直到被纳粹带走,他是犹太人,为了隐藏身份曾在集中营里和纳粹斗智斗勇,从1940年-1945年,他曾5次试图逃跑,最终成为了一名自由斗士,我完全被这些尘封的过去所震惊,迫切的想知道更多细节,为此我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循着他的笔记重走欧洲,探访他的老友,就这样,我终于第一次理解了我的父亲...
1938年,他加入了英国军队,出于对法西斯和种族主义者的强烈憎恨,即便没有被征召,他也志愿入伍,当希特勒的军队血洗比利时和法国,他跟随部队离开祖国冲过海峡,那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这相当于一次“自杀”性的指派,在笔记里写道:“手里拿着单程票,已经无路可退。
”
1940年5月,大撤退开始前夕,他奉命和数千名士兵一起在加莱,对抗德军超过2万人的精锐部队,在敌方的狂轰乱炸下,部队节节败退,但与共同抗敌的法国士兵不同的是,他们在硝烟中“虚弱”的举起了白旗,而英国拒绝投降...事实上,父亲也曾随队抵达敦刻尔克岸边,在海面上看到了三艘祖国的驱逐舰,但在那里,没有属于他们的撤离命令,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他们不能走了...我父亲后来写道:“我背朝大海,再也没有回头,我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
眼前的加莱已经尸横遍野,仍被英军占领的地区不过一个学校操场那么大,父亲的队伍不再有任何能得到救援的幻想,他们唯一的能做的,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守住最后的堡垒...他的准将曾经两次拒绝了德军的招降,面对德军的说客,士兵们异口同声的说:“如果德国人想要加莱,那么他们就只能用战斗来夺取。
”他们又何尝不清楚,仗打到这个份上,德军占领加莱只是时间问题,但在战场上,时间不仅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胜利,这场战役哪怕能晚一个小时结束,对于敦刻尔克的数十万士兵而言就多了一份希望...
然而最后一次艰难的反攻后,父亲的部队还是被俘了,他的枪已经没有子弹了,德军看着他高傲的宣布:“对不起伙计们,给你们带来了如此血腥的绝望。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选择投降...对于他的一些队友而言,这样的投降不丢脸,他们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完成了丘吉尔的命令,掩护了大部队,可这却成了我父亲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他在笔记里写道,投降,是他心中永远的耻辱,此后被俘的5年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成为战俘的第一个夜晚,他在一块墓地睡觉,满心的沮丧和失望,可这才只是刚刚开始,从法国去往德国,还有近3周的路程,队伍行进过程中,犯人如果不小心摔跤,等待他的不是枪击就是暴打,甚至连停下来撒尿也是要受罚的...父亲和队友只能强忍伤病,靠喝臭水沟里的水,吃野草,才勉强活着撑到了德国...一入境,街道两旁站着的全是愤怒的纳粹,他们一边高喊着“英国loser来了!
”,一边朝父亲一行人吐口水,尽管士兵们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们仍然吹着口哨,哼着祖国的音乐,表达不屈...
年轻时的父亲比我印象中的还要傲气,作为一名战俘,一名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败将,他本应该苟且求生,低调隐藏自己的身世,可他却说自己别无选择...离开加莱以前,父亲把能证实自己犹太人身份的证件埋了起来,可由于在集中营里,纳粹和俘虏经常因为语言不通大打出手,闹出人命,有一次,眼看着纳粹的枪已经顶在了队友的脑门上,父亲不得不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向纳粹说情,这很快引起了对方的怀疑,随后,一名反犹太的英国人向纳粹直接举报了他,一名高官直接带枪冲进了父亲的营地高喊:“Alec Jay这个杂种在哪?
给我出来!
”幸好他的队友们毫不犹豫的就站成了一个圈,紧紧的保护着父亲,他的中士更是直接走到高官前怒吼道:“我不管Alec是不是犹太人,只要他穿着英国制服,你就不能可能把他带走,除非你枪毙我们所有人 ”
集中营里瞬时一片安静,就在纳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父亲灵机一动,十分有礼貌的走上前向高官解释,他只是学过德语,党卫军如果不“嫌弃”的话,与其继续这样对峙下去,不如任用他为犯人中间的翻译官,调停矛盾...德国人勉强接受了...在集中营的那5年里,类似这样的险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父亲一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和队友,一边还要从事大量的苦力活儿,他在一个采石场里工作,经常会受伤,但从没有接受过治疗,他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暴瘦直88斤,甚至还在从家乡传来的消息里得知,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变心了,婚约也没了...那一刹那,父亲几乎认为自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他一共尝试过5次逃跑计划,有一次他假扮成了一名捷克移民工人,一路跑到了边境线50英里以内,但最后还是被盖世太保给逮了回去,他们用警棍疯狂的殴打他,还逼迫他亲自动手给自己挖了一块坟墓...
1945年,父亲的逃跑计划终于成功了,他和6个队友翻山越岭逃到了捷克,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希望,他们又被迫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反德游击队,在此后的6周里,父亲从一名英国士兵变成了游荡在森林里的“自由斗士”,他和队友携手炸毁了德军的一列货运火车,袭击了警察局,他还参加了布拉格起义,亲眼目睹了不少无辜的德国老百姓遭遇恐怖袭击,父亲当然是憎恶法西斯的,可是这段游击队的经历,却成了他不愿再提及的可怕回忆:“他们不只残杀纳粹,也对德国平民进行屠杀,这是我始终不能接受的。
”
但至少,属于他真正的自由总算是来了...1945年,父亲终于回到了伦敦,不像当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回家的士兵,沿路没有等待着欢迎他的百姓,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人们甚至不知道,如果不是眼前的这名士兵和他的队伍,当年的大撤退可能不会那么成功...但父亲似乎并不介意这些,他只是想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他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努力试图忘却集中营里的一切,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被监禁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还有那些他目睹过的暴行,把他彻底淹没了:“我总是会在半夜惊醒,想起我死去的队友,想起纳粹的尸体。
”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多大的好转。
5年后,他和妈妈结婚了,生下了三个孩子,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总是冷若冰霜,他“莫名”的愤怒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了父亲的一生后我才明白,他不是气我们,他在气他自己,作为一名幸存者,内疚、焦虑、抑郁、噩梦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他气为什么他可以好好活在这个和平年代,而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却死无葬身之地...家人不理解他,部队也没有帮他,他只能自己鼓足勇气去看医生,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减轻内心的痛苦,甚至还曾经回到了加莱,逼自己面对过去,但可惜的是,一直到死,他和内心的罪孽感都没能和平共处...
很遗憾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我的父亲,作为加莱的守军,他们的故事远比电影要令人揪心...ref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346201/My-dad-heroe-sacrificed-Churchill-save-Dunkirk.html--很皮还很可爱的小姑凉: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cece_circle:啊,这段真的看至暗时刻的时候才真正了解了一下,之前就是书面的一句话少女已死:从小的心愿就是世界和平。
有人觉得好空泛,好遥远的一个梦想。
但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总之,从别人的故事里,我没经历过的那些场景里,我恨透了战争。
银杏园的夏天:终于彻底理解了《采薇》的最后一段。
向英雄致敬。
Elwing-心属中土:加莱的勇士们应该被铭记,没有他们敦刻尔克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overtherainbow121:英国版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这是一段黑暗的时代,也是一段光辉的岁月;这是人类史上的灾难,也是人类史上的浴火重生。
同一年里,《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同时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虽然双双落选,却给了我们两种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历史事件。
站在不同的位置,更加深刻地体会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极端。
对电影评论之前,照例来讲讲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
英国和法国革命的最大不同,是法国直接推翻了君主制,而英国则保留着皇家,光荣革命,成立了君主立宪制。
国王或者女王依然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并且任命首相来代为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责。
美国和英国一样是两党制,不同的是,美国采取的是总统选举制,先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内部进行选举,推选出一个人来代表党派参加总统大选。
总统大选的时候,不管隶属于哪个党派,选民都可以选举自己心仪的人选,最终选中的总统可以组建自己的政府。
和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里,同样还有日本,国王只是国家代表,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议会。
议会主要负责立法,选举的时候选出一个执政党,由执政党制定首相,首相可组建内阁负责行政。
当然了,议会有权利对首相和内阁进行更换。
因此在二战结束后,本片的主人公丘吉尔虽然在民众中声望很高,但是由于他所在的党派落选,因此他竟然没有连任首相一职。
对于历史背景,《敦刻尔克》里已经描述过一次了,这虽然是一场全线撤退的战争,但也是二战的一个转折点。
至于这个转折点的重要程度,则在该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战过去仅短短几十年,但是在人类历史上造成的伤害确是空前的。
飞机、大炮、坦克、舰队……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战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武器,也更加深入地伤害着人类的家园。
在一战战败的阴影下,希特勒带领着德国、意大利叫嚣着,一路入侵大半个欧洲。
眼看法国都要沦陷了,而在这个时候,前任首相张伯伦还抱着和谈的想法,寄希望于侩子手的仁慈。
基于此,反对党在议会上提出让张伯伦自己辞去职务,重新选定首相人员并由两党组成联合内阁。
这一幕正是片头出现的场景。
英国议会,不管民主是否真的执行彻底,但是议会上,执政党和反对党双方剑拔弩张地争执,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议会简直都快现场打起来了。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英国作为孤悬在外的岛国,一直把自己和欧洲大陆割裂开来。
张伯伦主和的想法在英国也有不少人赞同。
但是整个欧洲的存亡将会彻底影响和改变英国,因此在这个时候,只有强硬的主战派才能扭转局势,在这场不可能的战争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自乱阵脚。
二战的战场上,最终获胜方并不是依靠一次战役、一次决策而获胜,靠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每场战争的不断投入以及最终美国的加入。
胜利在望的时候很容易投入精力去战斗,还在胜利无望的时候还能坚持信念、不顾一切的投入战争,这才是整个二战真正的转折点。
有时候沉入到了谷底才能绝处逢生,而这一次正是丘吉尔,在看似无望的战争中选择了战斗到底!
从一片求和的会议上艰难走来,短短二十多天,动员了整个英国全力以赴加入到这场战争中。
为了自由、自主和独立。
丘吉尔除了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以外,绝佳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他加分不少。
影片中出现的几处他在组织自己的演讲稿的时候,上任演讲的字斟句酌、动员演讲的激情爆发、拟定求和的恍惚犹豫,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的精彩演出让人完全忘却了藏在这张脸孔之下的那个演员,看到的只是一个不怒自威的丘吉尔。
当丘吉尔在议会上结束了坚决战斗的演讲之后,在沸腾的人群抛出的纸片中坚定走向门外的时候,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随着影片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那个激烈的、决不投降的现场气氛。
影片的整个视觉选取的非常巧妙,既没有站在政治人物的角度,也没有选取主角亲人的角度,相反通过丘吉尔的贴身秘书,从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这位伟人在短短二十多天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卸下面具的丘吉尔,也有无助和无奈的时候;面对公众的丘吉尔,却能用最有力的语言包装自己。
整部影片节奏紧凑,剧情内容随着日期一天天推进,整个事件一气呵成。
短短两个小时,把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敌我双方势力分析的一清二楚,几乎没有战场的正面镜头,却通过大后方的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进行了衬托。
英国人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性格中的坚强。
丘吉尔更是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把国家的独立放在了首位。
然而事后看来正确的决定在那个时刻也不是完全被接受的,民主国家最大的特点在于允许不同意见。
没有人敢断言,这个决定就是正确的,但是主战派都坚信,不战斗,就不会再有国家的独立。
在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性命之间,有党派的纷争,也有政治前途的投机,但是正是有此种种阻力,才能更加立体客观地评价每一次决定的优劣势。
正是因为有反对和犹豫,国王才会从一开始的想要逃跑到加拿大,而最终权衡之后决定全力支持战争。
这也正是两党执政的优势,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但是有相对更符合大多数人权利的抉择。
传记片电影去繁从简,也会有很多主观色彩。
但是伟大的人终究有伟大的事迹,温斯顿·丘吉尔就是这么一位有缺陷、有魅力的伟人。
国产电影在传记片上还是有很多空白,太过于高大上,忽略主人公的缺陷从而使整部影片变得空洞而不真实。
接受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高贵和缺憾;认可一件事件,也要认可事件的真实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过去的战争已经过去,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
《至暗时刻》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觉,让我们从英国本土来看待《敦刻尔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知晓这段历史。
在那最黑暗的时刻,还有人能够带领着全人类向着光明前进。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这不仅仅是战争中的态度,更是我们普通人生的态度。
不计成败,永远前行!
“有关丘吉尔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
尤其在英国,他总被塑造成高高在上的雕像式人物,俯瞰国会广场上的芸芸众生。
而我要将他请下神坛,呈现他最人性的一面。
”正如导演乔·怀特所说,电影《至暗时刻》中的丘吉尔,不再是刀枪不入的孤胆英雄,而是重重压力下充满了犹豫、脆弱与自大的矛盾政客。
影片聚焦于1940年5月到6月间的英国议会:从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的那场著名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
1940年8月28日,丘吉尔与拉姆齐一道研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报告这是短暂却煎熬的一个月,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处在充满危难的十字路口:荷兰投降,比利时投降,法国城市接连沦陷,纳粹的坦克即将开到英吉利海峡岸边,英国陆军眼看着要在敦刻尔克全军覆灭。
这样的局势下,是战是降?
受电影篇幅所限,许多没有交代前因后果的情节恐怕令人一头雾水。
关于《至暗时刻》,你想知道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他?!
不,不可能。
”影片一开场,就是1940年喧嚣的英国议会。
时任首相张伯伦希望通过与希特勒和谈,换取英国的和平,并对欧洲大陆的战事坐视不管。
这样的绥靖政策在挪威陷落后遭到反对党的强烈抗议。
重压之下,张伯伦被迫辞去首相一职,丘吉尔成为了他的继任者。
任职首相时的张伯伦。
影片中的一处细节耐人寻味:国王乔治六世委任丘吉尔为首相后,丘吉尔按惯例对国王行吻手礼宣誓效忠。
乔治六世将手抽了回去,嫌弃又不失礼貌地偷偷在衣服上擦了擦手背。
丘吉尔刚上台时面对的巨大阻力,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无法读到的。
党内人士和国王都不看好他,时刻准备将他弹劾下台。
为何大家都如此不看好丘吉尔?
电影中轻描淡写提到的两件事情:加里波利海战和爱德华八世退位,或许可以解释丘吉尔的尴尬地位。
一战期间出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
尽管如今丘吉尔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战时首相,但他在一战期间的决策曾导致了一场战争灾难,即加里波利海战。
1914年,欧洲西线战况胶着,协约国军队死伤惨重。
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通过打开东边的战线,扭转战局。
他认为应该利用英国海军的优势,经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达达尼尔海峡,占领首都伊斯坦布尔。
然而土耳其人的顽强抵抗,加上英国指挥官犹豫不决错失战机,这场海战不仅没有如预想中打开局面,反而折损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的大量战力。
战争从1915年2月拖延到了次年1月,协约国部队最终无功而返。
“还记得加里波利海战吗?
”每当丘吉尔的政敌想要攻击他,总要提到这场战役。
直到25年后丘吉尔出任战时首相,不少人依然对这场失败难以释怀。
而国王对丘吉尔的敌意,多半源自哥哥爱德华八世的婚事,即历史上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退位君主。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
继位之前,爱德华八世便爱上了美国社交名媛,彼时还是有夫之妇的辛普森夫人。
加冕之后,爱德华希望娶已经离婚的辛普森夫人为妻。
这一决定在英国朝野引发了轩然大波:英国君主,同时也是英国国教的宗教领袖,无论从宗教上还是道德上考虑,人们都无法接受他迎娶一位两度离婚的女人。
反对者中也包括了他的弟弟乔治六世。
1936年12月,加冕不到一年的爱德华六世不堪重负宣布退位,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动退位的英国君主。
而丘吉尔选择站在爱德华这边。
他曾在一战期间与爱德华并肩作战,两人私交甚好。
他认为爱德华不该因辛普森夫人而被逼退位,他是君主的最佳人选。
“我下午在议会的演讲稿还没写呢!
”“在人们心中,丘吉尔一直是那个坚定不屈的形象,‘战斗,战斗,战斗到底’。
但是他真的从始至终都如此坚定吗?
”最初启发了《至暗时刻》编剧Anthony MacCarten的灵感,着重呈现丘吉尔内心怀疑与煎熬的,正是他删删改改的演讲手稿。
“我看到他的手稿上到处都是涂抹的痕迹,每个用词都仔细斟酌,反复修改。
他的内心一定是有所怀疑的。
”
被任命为首相后,丘吉尔首次全国广播的演讲稿手稿。
影片中有一段令人窒息的紧张情节:就任首相后的丘吉尔,坐在第一次全国广播演讲的话筒前,依然在演讲稿上面删删改改。
工作人员前来提醒,却被他愤怒地吼道:“你着什么急!
”此时距离直播仅有不到三十秒的时间。
十点钟的红灯亮起,丘吉尔才放下笔,似乎还犹豫未决。
静默几秒之后,他开始了演讲,现场的工作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
丘吉尔最受后人称道的是文采与口才。
一次次鼓舞人心的演讲,激励英国军民挺过了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到不列颠空战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光。
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演讲时语速缓慢,发音有些含混不清,甚至还有人质疑他是否有口吃的毛病。
1943年,丘吉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讲话:“人类已经告别了他们忠诚的伙伴,马匹,借着雄鹰——雄鹰的翅膀翱翔在蔚蓝的天空。
这对,呃,我是说,这双翅膀,也就是内燃发动机...嗯...是的,发动机。
他并不想乔治六世那样患有口吃的毛病,而是在演讲过程中依然斟字酌句,在确定最终用词之前喜欢将语句来回重复。
“请注意,我要一丝不挂地出来了!
”影片中,丘吉尔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跟秘书推敲演讲稿。
起床、吃饭、甚至洗澡......一次丘吉尔在浴室内泡澡,门外的秘书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演讲稿。
“Layton小姐,请注意,我要出来了。
”下一秒,这个胖老头就真的一丝不挂地闯了出来,吓得秘书转身就跑。
影片中的丘吉尔和秘书。
丘吉尔的确有洗澡后赤身从浴室出来的习惯,只不过历史上那个“被害者”不是他的秘书,而是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1年,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宣布参战。
那一年圣诞节,丘吉尔就是在白宫度过的。
一天,罗斯福为了和丘吉尔讨论战后建立联合国的事情,坐着轮椅到丘吉尔房间去找他,没想到恰好撞见丘吉尔洗澡后赤条条的模样。
“不不不总统先生!
英国首相在美国总统面前,没什么可藏的。
”据说在这尴尬一幕之后,丘吉尔对罗斯福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段趣闻还有另一种版本,罗斯福淡定地问了一句:“联合国?
”丘吉尔回答:“好!
”
罗斯福与丘吉尔。
两人当时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次裸体会面确有其事。
1942年1月,罗斯福来到白金汉宫会见乔治六世时,丘吉尔还说道:“先生,我相信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赤身裸体地会见国家首脑的人了。
”“亲爱的,我们快破产了。
”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一家刚刚搬入唐宁街10号不久,伏案记账的妻子突然转过头来对他说:“亲爱的,我们要破产了。
”不少观众看到这里目瞪口呆:作为首相的丘吉尔,真的穷到破产吗?
丘吉尔一生的确常常遭遇债务危机。
他早年在阿富汗当兵时曾给兄长写信:“现在我唯一困扰的就是没钱。
”出生在传统贵族家庭的丘吉尔,家底其实不薄,问题在于他花的太多了。
抽雪茄的丘吉尔和他的贵宾犬。
狂饮、赌博、雪茄、西装、养活仆人、劳斯莱斯和乡下地产……来自上流社会的丘吉尔,早已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奢靡习惯,即便欠下百万英镑的债务,也难以改变。
仅仅在1949年的两个月内,他的家庭就消耗掉了454瓶香槟、311瓶红酒,以及251瓶白兰地。
雪茄也是他生活当中的必需品。
整部电影中,极少有出现在镜头中的丘吉尔,既没有喝酒,也不抽雪茄。
1941年,摄影师 Yousuf Karsh为丘吉尔拍下的肖像。
这天他丢了自己的雪茄,愁眉苦脸。
“我希望人民能够像我一样爱你,尊敬你。
”影片中,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面对巨大的压力,脾气变得粗鲁而暴躁。
没人敢上前劝阻,除了他的妻子克莱门汀:“你最近待人太粗鲁了,这不行。
我希望人民能够像我一样爱你,尊敬你。
”这个片段改编自史实。
1940年5月,欧洲形势危急,克莱门汀清醒地认识到丘吉尔的粗鲁行为正在使他失去人民的支持。
她给丘吉尔写信,提醒丈夫在此时此刻必须获得人民的爱戴,一向高傲的丘吉尔低头了。
丘吉尔和妻子有互相写信的习惯,即使双方都在家,他们也会通过信件给对方留言。
克莱门汀称丘吉尔为“哈巴狗”,丘吉尔叫克莱门汀“小猫”,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则被称为“小狗猫”。
1909年,丘吉尔写给妻子的信,结尾处画了一只小猫。
这对令人羡慕的政界情侣,不仅十分恩爱,连智慧、胆识和抱负都非常契合。
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面临敌军压境的巨大压力,几乎要同意和谈。
此时妻子克莱门汀请来了国王,国王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丘吉尔。
这使得他重拾信心,坚决从敦刻尔克撤军。
现实中的克莱门汀同样智识过人。
一战加里波利海战过后,丘吉尔的名声跌倒谷底。
为了挽回名声,他前往法国前线参加战斗。
尽管意识前线危险重重,克莱门汀依然信中嘱咐:“待久一点,别太早回来。
等到人们需要你的时候再回来,否则这将毫无意义。
”
年轻时的丘吉尔与克莱门汀。
克莱门汀一生都是丘吉尔最得力的参谋。
一位克莱门汀的传记作者说道:“如果她生活在今天,说不定会亲自参选首相呢。
”“您这个手势...在底层人民中有些别的意思。
”关于二战期间的丘吉尔,最有名的是他创造了经典手势——“V For Victory”(V代表胜利)。
《至暗时刻》剧照,丘吉尔在下议院做出“胜利”的手势。
电影也讲述了这段故事,只不过手势的诞生过程有些波折。
丘吉尔第一次对着媒体做这个手势时,手背朝外。
他的秘书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后不禁笑弯了腰,丘吉尔这才知道,这个手势在底层民众间意味着“Up your bum!
”(见鬼去吧!
)
历史上的丘吉尔的确做过这个动作。
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起源于14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
据传法国士兵在俘获英国弓箭手之后,会砍掉他们食指和中指,让他们再也无法拉弓射箭,还会比出这个手势羞辱他们。
自此以后,这个手势对英国人来说就充满了侮辱、冒犯的意味。
不过丘吉尔随后将它调转方向,成为二战期间鼓舞士气的利器。
“说漏了这里的机密,就等着进监狱吧。
”电影中,战时内阁会议都在一个神秘逼仄的地下空间召开。
“在这里,你要是不小心看到什么,说漏了嘴,你就得蹲监狱了。
”地图室、电报室、首相专用洗手间,以及丘吉尔与罗斯福通话的那间秘密小屋......镜头随着丘吉尔秘书的视角不断切换,导演乔·怀特更是用他偏爱的打字机声渲染了分秒必争的紧张气氛。
这段场景纯粹出于导演的艺术加工。
事实上,丘吉尔的内阁直到1940年9月大不列颠空战开始后,才为了躲避空袭而搬进地下。
二战期间,丘吉尔联系罗斯福的专用电话,摄于1946年。
影片中那一通断断续续的通话就发生在这间房间里。
英国肯特郡一个始建于中世纪的地下通道,二战期间成为了丘吉尔和军官们的司令部。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战时内阁博物馆,游人可以进入参观。
里面的陈设自1945年战争胜利后就没再变过。
● ● ●2002年,BBC发起了一个“历史上最伟大的英国人”投票,丘吉尔超过了戴安娜王妃、达尔文和莎士比亚,排名榜首。
丘吉尔的人生多面。
他是画家、作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也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最后的支持者,关于他的争议多不胜数。
而最终奠定丘吉尔历史地位的,正是《至暗时刻》所呈现的这一个月。
面对重重困难,克服自身的怀疑与犹豫,带领英国走上反抗到底这条道路,成为了丘吉尔定格在历史洪流中的身影。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
”参考文章:[1]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Winston Churchill BiopicDarkest Hour, Time Magazine.[2]No More Champagne, International Churchill Society.[3]Why Winston Churchill Was So Bad With Money, Debra Cohen, The Atlantic.[4]Winston Churchill: Brilliant at war, bad with money, Aaron Smith, CNN.[5]How Clementine Churchill Wielded Influence As Winston's Wife, NPR.[6] Joe Wright, Behind Lens with Peter Hammond.[7] Winston Churchill, the war disaster, Christopher Klein, History.[8]Churchill’s Speech Problem: ALisp, not aStutter, Richard M. Langworth.[9]‘Darkest Hour’ Team On A Rounded Churchill And A Possible ‘Dunkirk’ Supercut – The ContendersLondon, Deadline.[10]Great Loves: Clementine and Winston, Quite Continental.[11] Film review: Darkest Hour, BBC.编辑 / 韩羽桐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微信pic163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应平台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
投稿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其它合作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开始,影片《至暗时刻》就因为主演加里·奥德曼的精湛演技而备受期待。
果不其然,这部讲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传记影片刚刚上映,立刻引来好评如潮。
2017年似乎是英国二战历史的聚焦年,关于诺兰的《敦刻尔克》的讨论尚未完全退却,《至暗时刻》又将观众的焦点引向了1940年5月那个决定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生死存亡的关口。
听到电影中频频出现在内阁讨论中的“敦刻尔克”,小伙伴们是否有想把两部影片连着再看一遍的冲动呢?
事实上,不止《敦刻尔克》与《至暗时刻》,2017年前后,英国还出品了几部高分电影及电视剧,贯穿起来,恰好就是一部英国二战历史的教科书。
那么,重点来了,就让我们一边拿起爆米花,一边把历史学起来吧。
二战前:《唐顿庄园》大热英剧《唐顿庄园》中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剧情,这大家都是知道的了。
第六季全剧终的时候,剧集中的时间最终停在了1926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
彼时,距离二战爆发还有整整十四年的时间,似乎离得还有点远。
但认真看剧的小伙伴定会发现,《唐顿》中其实暗暗埋下了许多和二战有关的情节。
早在第三季的一次家庭晚宴中,当唐顿二小姐Edith向家人告知自己应报社之邀投了稿,Maggie Smith饰演的老夫人率先以“贵族之女不应在报纸上发表意见”为由站起来反对。
二小姐立刻以英国最早的战地女记者之一“Lady Sarah Wilson”为例进行反驳,说她身为堂堂公爵之女,依然可以身赴前线报道战争。
老夫人对此的回应相当巧妙,她说:“She’s a Churchill. The Churchills are different.”
对,你没有看错,Lady Sarah Wilson在婚前的姓正是Churchill,她是英国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小女儿,也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姑姑。
从老夫人的评论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家族的不同之处,他们热衷于政治,家族中出现过多位身居要职的成员,同时行事作风也有别于一般的贵族家庭。
拿Lady Sarah Wilson来说,她成为战地记者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报道战争还曾被捕过,这在20世纪初的英国是非常惊世骇俗的举动。
Lady Sarah Wilson到第四、第五季,《唐顿庄园》中直接出现了开始在德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希特勒和未来的纳粹党。
铁粉们应该都记得,唐顿二小姐Edith的前男友Michael为了去德国和有精神病的妻子离婚,正赶上了希特勒于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馆暴动”,莫名死在了德国。
剧集中同时还借格兰瑟姆伯爵之口说出了“啤酒馆暴动”之后,德国当局对希特勒的处置——他虽然被捕入狱,被判了五年监禁,但其实只服刑了9个月就被释放了。
正是在这段服刑期间,希特勒写下了被视为法西斯理论和行动纲领的《我的奋斗》。
《至暗时刻》中因奉行“绥靖政策”而被迫辞职的英国前首相张伯伦也曾在《唐顿庄园》中出镜。
在最终季中,时任英国卫生大臣的张伯伦受老夫人之邀前往唐顿做客。
唐顿的仆人们在厨房里议论纷纷,他们援引当时报纸上的评论,说出了张伯伦所在的保守党对工人阶级的不友好,以及张伯伦被看好成为下一任首相的人选。
《唐顿庄园》中的张伯伦《唐顿庄园》没能继续演到二战一直是很多粉丝的遗憾,但好在还有之后的许多作品能让我们全面了解二战时期的英国。
二战中:《至暗时刻》《敦刻尔克》《繁华酒店》《国王的演讲》作为二战“三巨头”之一,温斯顿·丘吉尔一直是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英国政坛人物。
在2002年BBC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全民调查中,他也获选成为英国民众心目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但看过《至暗时刻》之后,或许你会从影片的种种对白中看到二战爆发前丘吉尔在政坛和民众中的不受欢迎。
史实的确如此。
虽然出身政治世家,且很早就因为在南非报道战争被捕又独自越狱的事件而闻名全国,但丘吉尔在正式成为首相前的政绩一直饱受诟病,其中就包括影片中提到的“转换党派”(从保守党转到自由党,再从自由党转回保守党)、任海军大臣时期批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失败行动、以及任财政大臣时期搞坏英国经济等等。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从平民到政府都不相信短期内会再次爆发战争,而丘吉尔偏偏大唱反调,在二战爆发前的十年间,不停的警告纳粹德国与希特勒的威胁,令他更加不受待见。
其实在1939年9月1日德国正式进军波兰之前,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一直是英国政坛的主流思想,英法两国都希望以和谈和签订条约的方式换取纳粹德国的停战。
就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直到逼不得已对德宣战,甚至在荷兰、比利时相继投降之后,英国政坛中仍有不少人对希特勒的野心认识不足,幻想可以与之和谈。
从1940年5月10日奉命组阁到6月3日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三个多星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丘吉尔或者说近代英国的“至暗时刻”。
英国不仅要面对欧洲盟友的相继投降,还极有可能在敦刻尔克丧失绝大部分陆军主力。
就像我们在电影《敦刻尔克》中看到的那样,德军从海陆空三面夹击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的英法联军,丘吉尔政府最初的估计是能撤出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很不错了。
《敦刻尔克》剧照在民用船只的征用和英国空军的火力掩护下,33万英法联军得以从敦刻尔克海滩撤出。
但法国也同时宣布投降,整个西欧地区只剩英国还在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撰文推荐过一部名为《繁华酒店》的英剧。
这部由ITV电台于2017年1月推出的英剧中,衔接了1940年间从张伯伦下台到“不列颠空战”的所有重大事件。
《繁华酒店》剧照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希特勒指挥德国空军向英国发动了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
《繁华酒店》的主要剧情便发生在“不列颠空战”期间。
剧集中的首都伦敦,随时都要面临德国战机的轰炸,市区建立了多处防空洞,只要防空警报拉响,人们便要立刻避入就近的防空洞中。
这并不是剧集的戏剧化处理,历史上,1940年9月7日至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战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白金汉宫也未能幸免。
酒店在这一时期的伦敦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消息汇聚与传播的中心。
在《繁华酒店》中,有英国上层人士的亲德立场,有空军士兵的顽强抵抗,有犹太难民的悲惨处境,有美国摇摆不定的中立态度,也有伦敦市民在猛烈空袭下照常工作生活的乐观与从容。
直至1941年10月,一方面由于在空战中损失了过多的战机,另一方面又制定了进攻苏联的计划,纳粹德国停止了对英国的进攻,不列颠空战告一段落。
《至暗时刻》中有一段丘吉尔在卫生间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请求支持的情节,并未得到罗斯福的回应。
事实上,为了顺利撤军,英军在敦刻尔克丢弃了大量武器和物资。
且至1940年年底,英国的外汇储备也行将枯竭。
好在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丘吉尔终于通过罗斯福说服了美国国会,得到了美国在军事物资上的大力援助,并与罗斯福一起签订了《大西洋宪章》。
也是在不列颠空战期间,希特勒对苏联宣战,丘吉尔暂时搁置多年反共立场,与苏联结成同盟,为日后的全面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基础。
丘吉尔卓越的演讲才能也在《至暗时刻》中再现,其两篇在下议院的著名演讲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
相比这位依靠演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天才演说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在1939年底发表的“与民同在”的演讲也同样在英国二战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几年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想必大家都还记得,讲的就是乔治六世的这段经历。
《国王的演讲》剧照英王乔治六世同样是英国二战史中不可不提的人物。
前面提到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白金汉宫也遭到轰炸,乔治六世和他的王后在二战爆发后拒绝内阁“离开英国”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民众与纳粹德国斗争到底的士气。
而关于王室与丘吉尔之间的摩擦和渊源,《至暗时刻》中点到即止,若想深入了解,还得去看下面这一部剧集。
英王乔治六世二战后:《王冠》第一季Netflix去年推出的高分剧集《王冠》(IMDb 8.7分,豆瓣9.2分)是想了解英国历史的观众绝对不能错过的一部剧。
虽然剧集的主角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但因第一季主要讲述的是女王登基前和登基过程中的事,所以同样是学习英国二战历史的样本教材。
《王冠》剧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王室也很不太平。
英王爱德华八世继位仅仅325天,便因决意要赢取离婚人士辛普森夫人而退位。
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由于没有子嗣,他自动退位后,他的弟弟、患有口吃的英王乔治六世才逼不得已接任王位。
(爱德华八世在《唐顿庄园》第四季中作为威尔士亲王也有出场,还和表小姐Rose共舞一曲,表小姐就是在《至暗时刻》中饰演丘吉尔女秘书的Lily James)
唐顿庄园第四季圣诞节特辑中表小姐Rose与威尔士亲王共舞在爱德华八世与英国教会、英国政府磋商迎娶辛普森夫人期间,丘吉尔是少数支持温莎公爵的议会成员。
也是因为这一点,乔治六世对丘吉尔心存不满。
历史上的温莎公爵夫妇《王冠》第一季始于1951年。
这一年,丘吉尔在卸任战时首相五年后,二度出任首相。
接下来的几年中,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丘吉尔扮演了女王导师的身份,帮助王室顺利过渡。
在十集的故事中,能看到丘吉尔、温莎公爵、下一任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在《至暗时刻》中也有出场)等人轮番登场。
同时,更重要的,是看到二战对英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虽然得益于美国的援助赢取了战争胜利,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重创了英国,使得其世界地位及影响力被美国取代,海外的殖民统治纷纷瓦解。
英国前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王冠》第一季中比主演出彩的丘吉尔在《王冠》第一季的后期,核武器的诞生、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都初现端倪。
刚刚放出的《王冠》第二季或许能带给喜爱研究历史的观众又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大冷战期间的西方世界。
文/橡皮至暗时刻不请自到,不按门铃。
1940年6月4日,发电机行动成功,丘吉尔先为听众温习了1940年5月第二周开始的噩梦之旅,才报告出沉甸甸远超预期的获救数目。
关于为护航发动机行动而吸引德军火力的加莱,丘吉尔提到,四天激烈巷战后,陆军将领被告知只有一个小时时间投降,长官嗤之以鼻。
丘吉尔形容:寂静重新笼罩加莱,皇家海军仅带回30名幸存者,剩余全部同伴命运未卜。
电影中是一个数十秒长镜头,跟随准将行走加莱最后的军队中匆匆拆丘吉尔亲署的电报来读,沿路火、光、血、伤、呻吟都齐了,他站定合纸自血污大兵人群中抬眼望穿防空洞,镜头化为数梭轰炸机携弹炸起的浓烟火光。
噩梦这么长,而天还会亮。
当时的抉择在事后考量仍格外扣人心弦。
诸位,这并非宣传所谓“传记电影”,每部与历史有关电影,都是想象力在钢筋镣铐中的一次奇袭。
电影创造者矜矜业业梳理证据罗织观点,站在文字记载、历史影像和常识公理上,不可冲突、不得偏颇,仍有旁观者在生,仍有普世价值需考虑,起舞空间极其有限。
电影中有意形容,丘吉尔为这项任务添加的遗憾、警惕和不妥协。
夫人的感慨他毅然纠正,获任首相不是实现自己成年愿望,是实现自小婴孩起的夙愿;他说,不在肉体正当年华获得肯定,却在烂摊子无人收拾时只能以风烛残年的智慧顶上,这不是荣誉,这是复仇;英王定时间开周会,恨不得拒绝一切过国王的动议;一周见一次老板英王有如拔牙;与自己老板午餐会,他直言I’m unwanted;英王犹豫是否避乱去加拿大,暗示不想落个溃走的名声,他不动声色请国王考虑应该保护自己安全。
世故圆滑的老手卖几个萌,重重困境中再加点障碍。
电影继续强化个人色彩的声色俱厉、勇往直前。
在作战室中被议和派逼到墙角,堂堂首相,不玩任何手腕,夺门而出只为打一个也许拯救世界的电话。
保守党唯张伯伦马首是瞻,两位老先生无处不在的嘀嘀咕咕,只有大权在握的那个人脸上波澜不惊、没有任何回击、目中只有街景,向我地铁里的民众朋友汲取了真实的精神力量。
只有主角光辉灿烂。
因为不是主角,所以与首相之位擦肩而过的同属上流人家出身的Halifax可以退后成为脸谱。
据无据可考的网络资料,他也有种种主角光环所需的有辨识度的小细节,比如发不出“r”音的贵族口音;适合第一男主的庞大身高;天生萎缩的左胳膊及缺失一只左手;良好教育、优雅才华,不仅体现在爱写日记,战后立即写了本回忆录Fullness of Days,读者数量比起诺奖的丘吉尔先生当然过于寥寥,1957年出版后未查到有复刻在遥远东方更无人翻译。
在电影里,Halifax和张伯伦的联手、翻脸,从始至终都是被代表正义和爱的事实、民众打脸,无需主角本人亲自回应,像一场单方挑衅的奇怪戏剧。
尤其是,反方Halifax怕不服下议院众拒了首相之位,又想通过制造机会攻击丘吉尔再翻身上马,即便动机看起来略显曲折,电影也没再费心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天真、忠心、赤胆,并得到了天命站在自己这边的庇佑——这是典型的胜者传记。
江山已定,胜利奖给最忠心、最有才华、冲破层层荆棘见到阳光的人,我们捍卫的国家、集体、个人都获得想要的殊荣。
没有任何霸道总裁文能比这个更酣畅淋漓。
Gary Oldman的演技确实值得叹服,所有公开资料可以找到的数十分钟演讲中,有时丘吉尔先生本人那仿佛就要快醉昏过去的声音反而不如电影版演绎的有说服力。
换句话说,没有大束追光把人脸打得棱角分明、背景泛着天国般令人信服的余辉、白手帕纷纷而下而听众都用黑眼仁十足的渴乳眼神望着这些环境加持,Gary Oldman的声音也更像神之召唤。
丘吉尔本人杂音不断的广播录音中那音域区间很窄、含混不清甚至对比起来有点平静的声音,放在几十年前不过是黑暗时刻无数天中的一天。
对,我觉得银幕上的著名演讲是Gary Oldman赢。
真实版本的讲演,贵在可信,贵在可行。
看过敦刻尔克的老兵采访,身在缺乏信息沟通的战争当场,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正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里,甚至没人能知道自己在输赢的哪一方。
不把每一次讲演当成戏剧化的盖棺定论,也正是把每一个时刻都当成积攒力量走向想要结果的最终时刻。
这和我们奋力过好的每一天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不是反对电影这么处理历史。
我们确实需要精心炮制的普世价值,当细节一再经得起考究,主角身影高大到不能忽略,电影下的结论才通过似乎满足了类比推理的逻辑显得可信。
把主角留给电影,把真实留给时间。
无从知道在我面前的是否这大格局、小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至少放手一搏。
容我激动一下嗷嗷嗷嗷嗷嗷嗷!
今年真的好稳啊,我GO两鬓斑白真的是爷爷了。
――2018 . 3 . 4.记在豆瓣电影看了《至暗时刻》首发预告,能听见心在胸膛跳,血在耳畔鼓动――从Gary开口的那一瞬间起,因为再次听到加里奥德曼特有的的充满戏剧性的英音。
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最后,娜塔莉·波特曼(曾与GO合作出演《这个杀手不太冷》)对着台下说:“Gary,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不敢相信,直至今日,你才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那年,与小金人擦肩的GO叔看起来淡淡的,甚至在接收褒奖时还小小地卖了下萌(一个非常经典的“加”式鼓嘴)。
诚然,正如对于厨师而言,即使奖杯堆满卫生间,也不及滴入锅中的一滴酱油;正如我相信著作等身的村上老爷子不需要诺贝尔奖的妆点――在荧幕前活过大半辈子的Gary Oldman,也并不缺那一尊小金人的肯定。
但是既然要有,Why can't be you?这些年,Gary 依然活跃在镜头前,看着那个留着花白胡子和优雅卷发的老头,我恍然发觉――Oldman 真的变成了 Oldman。
黑夹克外套、深蓝色围巾――那种稳重和沧桑不再是镜头前的粉墨伪装,如今那双灰蓝色的眼瞳里不再闪动着调皮的、恶作剧式的的光芒:不是朋克乐队的贝斯手(《席德与南希》)、磕药的缉毒警察(《这个杀手不太冷》)、跨越时间瀚海的吸血鬼(《惊情四百年》)、愤世嫉俗的天才(《永恒的爱人》、《竖起你的耳朵》),《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之后,荧幕上的Gary往往是以功成名就、手握重权,甚至,老奸巨猾――然而就是没什么个性的角色形象示人。
所幸,那个将面具武装至灵魂的Oldman,带着永远倔强的德古拉、席德、贝多芬、乔奥顿、丁梅斯代尔、小天狼星、罗森格兰兹……那无数鹤立人间,绝不泯然众人的绝色面影,从安静如斯的生活中脱胎,又一次带上常胜面具,回到了镜头前。
题外八卦:GO从《席德与南希》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就没胖过,嗯……除了老了以后多了个啤酒肚――这次演丘吉尔,真想知道那个厉害的下巴怎么安上的……又:这个下巴把GO的千层下巴遮没了,不开心。
《至暗时刻》在国内上映,导演乔·赖特的回归无疑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看点。
在《小飞侠》之后,曾一度传出他会被好莱坞抛弃的传闻。
幸好,这部电影在今年颁奖季处在“第三梯队”候补席上,这一席之地也令他重回大众视野。
此外,加里·奥德曼在这部作品中的表演更被不少人称作是“今年最伟大的表演”,他甚至可能凭此拿下奥斯卡影帝。
有意思的是,当九月《敦刻尔克》上映时,不少人提出其的战争场面不如乔·赖特在《赎罪》中的那段长镜头显得更为真实与震撼,而这次他却直接摆上了敦刻尔克撤退的幕后一面——从战时的地下会议密室到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从丘吉尔的宅子到白金汉宫。
《至暗时刻》回归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将战争决议过程的一幕幕细细道来,但想说的却不仅限于此。
电影截取了丘吉尔在1940年临危受命接任首相后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与生活经历。
开场,便是一场规模不小的议会斗争戏码: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张伯伦也因绥靖政策下台,在党内斗争与党外势力的联合影响下,无奈将首相之位(烂摊子)让给当时已差点退休的丘吉尔。
这个月不仅是欧洲战场的黑暗时刻,英国人民的黑暗时刻,还是丘吉尔的黑暗时刻。
丘吉尔的登场无疑为这部充满戏剧性与舞台感的作品定调,当那位战战兢兢的新手打字员步入丘吉尔的卧室,不少观众(至少是我)恐怕在心中暗吼了一句:“太奥斯卡了吧!
”(当然,实际上,现在的奥斯卡已经逐步开始边缘化这样的老派作品)。
接着所展开的一切,都仿佛在用滴水不漏的方式切入进丘吉尔上位后迫在眉睫的大小杂事,间而依靠加里·奥德曼精准的表演展示丘吉尔复杂的性格,幽默、谨慎、自我怀疑、凶蛮有时、平易近人有时——“丘吉尔也是普通人”。
的确,这几乎是所能想到的最主旋律式的写法,再加上那场“平地起高楼”式的对黑白老少一顿“地铁宣讲”戏码,俨然是七八年前某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政客传记片套路。
类似的电影已经不乏多见,《国王的演讲》、《女王》、《铁娘子》、《林肯》。
于是乎,“学院派”、“工整”、“命题作文”也成了评论《至暗时刻》常见的词汇。
林肯 (2012)7.82012 / 美国 印度 / 剧情 传记 历史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丹尼尔·戴-刘易斯 莎莉·菲尔德在此,我无意于为《至暗时刻》的“陈旧、老套、工整”辩护,因为它在我眼中便是如此的一部作品。
但这部作品的特质并不能被一句简单的“审美疲劳”所替代,因为这是乔·赖特一而惯之的做派,与以往更为不同的是,这次他褪去对芜杂的华丽视觉的追求,凭借高强度密集的表演与剧作,在妥帖的镜头语言中获得了丰厚的层次与力量。
丘吉尔的一句名言“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被他反复地对人提起,加里·奥德曼则将这四个词全部嚼进了自己的表演中。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出神入化的表演在支撑着这部作品,以上的一切结论都能够被推翻。
毫无疑问,加里·奥德曼奉献出了今年方法派里最登峰造极的一个表演。
无需再絮叨他的神情、动作、体态上的“相似”,或用诸如“丘吉尔活了过来”的形容来夸赞他模仿的到位,因为加里·奥德曼本人对丘吉尔银幕形象的处理与再创造的意义,并不只是模仿这么简单。
历史上有太多知名演员为这个经典形象给出诠释,但加里·奥德曼不比之前任何一个演员差,他妥帖和独具爆发力的表演真正地将丘吉尔从迷雾般的历史标签中解脱出来,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位政治家犹疑里的坚信、沧桑中的活力。
当然,乔·赖特也特意给足了加里·奥德曼的表演的空间。
除了丘吉尔角色的完整与饱满,这部作品对于其他角色的书写多多少少都出现了性格标签化、转折生硬等问题,也使得电影中其他的重要演员留下遗憾,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本·门德尔森和莉莉·詹姆斯无一人的戏份能够得上表演奖的边缘。
厚此薄彼的戏份安排并非是绝对意义上合理的,却也最大程度的保留和再次放大了加里·奥德曼的表演,以至于有些时刻差点产生了会被他的这个表演“生吞活剥”的生理感受。
最终,说回电影里那个突破“至暗时刻”的收尾一幕——“我们要在海滩上战斗,在陆地上战斗,在战场上、在大街上战斗,在山坡上战斗,我们决不会屈服,即使我一秒钟也不会相信的,这个岛或者她的大部分地区被征服了,并且饿得奄奄一息,我们的在岛外的帝国也会被大不列颠舰队武装起来,将继续努力奋斗,直到天使之光出现,新世界正带着她所有的力量,向前拯救和解放旧世界。
”与诺兰的《敦刻尔克》所殊途同归的是,乔·赖特以这段演讲作为影片的结尾,却达到了更高的主题表达力度与情感宣泄口。
《敦刻尔克》同样想讲述二战中个体对命运的抗战,以直面战场的情境下以“求真”的方式所创作出了一个类似于历史原貌的模仿品,以至于其讲述的力度被削弱。
在视听对感官的强势侵入下,观众无法再对感官之后所诉诸的理性高度产生应有的共鸣。
我们对个体处在历史洪流与战争情境中命运流转的关注,被停滞在了那列即将远行的火车上,只剩下汤姆·哈迪的背影与熊熊燃烧的烈火晕染了最后的悲情与希望。
赎罪 (2007)8.62007 / 英国 法国 / 剧情 爱情 悬疑 战争 / 乔·赖特 / 詹姆斯·麦卡沃伊 西尔莎·罗南而《至暗时刻》则正如《赎罪》的一个再次回响。
二战的回音从战场穿梭到打字机之上,戏剧化后的电影所重塑的不止是这场家喻户晓的历史,而是一个更概念化与理念化的“历史回音”。
二战再次从战场穿梭到了充满煽动性的文字与语言之上,“新世界的力量”超越了直观的战场与感官,抵达到了观众心目中的无数个黎明时刻。
也是此时刻的升华,令这部电影更深远的意义表露出来:它不再只是一部切入“二战幕后史”的作品,而是一部思考人类斗争与何为真正的英雄主义的电影。
首发于 深焦 / 风影电影
看完国王的演讲来的,完全无缝对接(可惜早就看了敦刻尔克了,不然可以三部连看)。
加里奥德曼演得太好了,完全没有自己的影子,简直就是丘吉尔本人!
整部片的节奏、剪辑、配乐和气氛渲染在我看来都教科书般地无可挑剔。
当然,最大的亮点还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完美却有血有肉、充满激情、富有强大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战时首相形象,相当值得一看!
希望Darkest Hour能在本届奥斯卡能取得好的成绩,加里奥德曼的表现完全担得起奥斯卡影帝!
印度议员、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希·塔鲁尔3月10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被好莱坞美化的丘吉尔是一名刽子手》丘吉尔曾说过:“历史最终一定会善待我的,因为我希望成为一个亲自书写历史的人。
”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虽然他是20世纪出现的大屠杀凶手之一,但不像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西方社会,他得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他曾被授予诺贝尔奖(竟然是文学奖)。
而如今,饰演丘吉尔的演员加里·奥德曼还成了奥斯卡影帝。
正如好莱坞电影所证,丘吉尔的声誉几乎全归功于他二战期间激动人心的雄辩和天赋般的华丽辞藻(哈罗尔德·伊万斯曾将丘吉尔称为“文明堡垒上伫立的不列颠狮心王”)。
“我们不会疲惫,也不会失败。
我们会一直战斗到最后……我们将在沙滩上战斗,我们将在降落跑道上战斗,我们将在田野间和大道上战斗……我们永不屈服”,英国修正派历史家约翰·查姆理曾将这几句贬斥为“听起来崇高的废话”。
在二战期间,丘吉尔表示自己赞成“恐怖性轰炸”。
他曾写道,他希望以“重型轰炸机带来彻底的毁灭性打击”。
最终造成诸如德累斯顿轰炸事件带来的恐慌。
丘吉尔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中担任陆军空军大臣,也是为数不多支持轰炸爱尔兰抗议者的英国官员之一。
1920年,他认为飞机应该用“机载机关枪或炸弹”来驱散抗议者。
面对1921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暴动,作为殖民地大臣,丘吉尔表现得简直像一名战争罪犯:“我强烈支持对未开化的部落使用毒气弹,这将起到扩散恐惧感的效果。
”他下令在美索不达米亚进行大规模轰炸,在45分钟内彻底将一个村庄从地球表面抹去了。
在阿富汗,丘吉尔宣布:“普什图人要认识到不列颠民族是比他们更加高等的。
反对者应立即杀掉,毫不留情。
”他写道:“我们有系统地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前进,惩戒性地破坏:摧毁房屋,填平水井,炸倒塔楼,砍倒茂密的树林,烧毁庄稼,破坏水库,抓到一个部落成员应立即捅死或砍死。
”在肯尼亚,为了把富饶的高地腾给白人殖民者,当地人被强行迁离,超过15万人被送入集中营。
丘吉尔若不是指挥官,便是共谋者。
在他的规定下,为了折磨肯尼亚人,英国人强奸、阉割他们,用烟头烫他们身体的敏感部位,此外还进行电击。
不过,丘吉尔罪行的主要受害者当数印度人。
“拥有野兽般信仰的野兽民族”,丘吉尔是如此“风雅”地称呼他们的。
他想在印度使用化学武器,但是被内阁成员们否决了。
他批评后者“神经兮兮”,认为“英国涉印事务部门拒绝对当地人民使用化学武器是毫无道理的”。
1941年,丘吉尔宣布不在印度以及有色人种殖民地推动《大西洋宪章》的实施。
由此观之,他被尊为“自由的圣徒”就更显荒谬了。
他拒绝承认有色人种与自己拥有同等的权利。
“甘地主义及其所主张的一切早晚都会被彻底粉碎”,丘吉尔曾这样说道。
在此类事件中,丘吉尔可谓是英国人中最激进的。
他的看法之极端,甚至不能被解释为当时的普遍想法。
就连他自己的印度事务大臣爱默利都承认,丘吉尔和希特勒的观点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大。
多亏丘吉尔,约四百万孟加拉人死于1943年的饥荒。
他下令将食物从挨饿的印度人那里转给口粮充裕的英国士兵,甚至用来补充位于希腊和其他地区的欧洲储备仓库。
当有人提及那些遭罪的印度受难者时,丘吉尔回应称,饥荒之所以出现,责任在印度人自己,因为“他们像兔子一样繁殖”。
在《丘吉尔的秘密战争》中,玛杜斯里·慕克吉尖锐地叙述丘吉尔在孟加拉发生饥荒时的作为。
有文件表明,当印度人挨饿时,英国大量购买粮食,导致粮价上涨,印度本国生产的粮食盈余被价格导向出口市场。
满载小麦的澳大利亚货船被禁止在加尔各答卸货(在加尔各答,饿死者横尸大街),丘吉尔反而下令把粮食运送至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屯粮仓库增加缓冲存货,以防希腊和南斯拉夫未来可能的入侵。
欧洲的粮仓渐满,而孟加拉人却在一个个死去。
描绘这个龌龊之徒的又一部“圣人传”夺得奥斯卡奖。
丘吉尔曾提议对伊拉克人使用毒气,1944年他还曾下令撞倒大街上的雅典抗议者。
对于这些遇难者来说,对于普什图人、爱尔兰人以及像我这样的印度人来说,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何几句华而不实的演讲辞就能够洗净他散发种族主义气味的双手所沾染的鲜血。
我们中的多数人会永远记住:丘吉尔是一名战争罪犯,是正义和人道的对立面,是目光狭隘的帝国主义者,他对于非白人种族的抗议充耳不闻。
归根结底,他最大的失败——他漫长的至暗时刻——是不断企图阻碍我们获得自由。
(青年观察者庄蕴菲译自3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原文: In Winston Churchill, Hollywood rewards a mass murdererShashi TharoorMarch 13, 2018
A STATUE of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stands near the Victoria Tower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s a British Union f“HISTORY”, Winston Churchill said, “will be kind to me, for I intend to write it myself.” He needn’t have bothered. He was one of the great mass murderers of the 20th century, yet is the only one, unlike Hitler and Stalin, to have escaped historical odium in the West. He has been crowned with a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no less), and now, an actor portraying him (Gary Oldman) has been awarded an Oscar.As Hollywood confirms, Churchill’s reputation (as what Harold Evans has called “the British Lionheart on the ramparts of civilisation”) rests almost entirely on his stirring rhetoric and his talent for a fine phrase during World War II. “We shall not flag n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The revisionist British historian, John Charmley dismissed this as “sublime nonsense”.)Words, in the end, are all that Churchill admirers can point to. His actions are another matter altogether.During World War II, Churchill declared himself in favour of “terror bombing”. He wrote that he wanted “absolutely devastating, exterminating attacks by very heavy bombers”. Horrors such as the firebombing of Dresden were the result.In the fight for Irish independence, Churchill, in his capacity a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air, was one of the few British officials in favour of bombing Irish protesters, suggesting in 1920 that airplanes should use “machine-gun fire or bombs” to scatter them.Dealing with unrest in Mesopotamia in 1921, a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Churchill acted as a war criminal: “I am strongly in favour of using poisoned gas against the uncivilised tribes; it would spread a lively terror.” He ordered large-scale bombing of Mesopotamia, with an entire village wiped out in 45 minutes.In Afghanistan, Churchill declared that the Pakhtuns “needed to recognis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British] race” and that “all who resist will be killed without quarter”. He wrote: “We proceeded systematically, village by village, and we destroyed the houses, filled up the wells, blew down the towers, cut down the great shady trees, burned the crops and broke the reservoirs in punitive devastation ... Every tribesman caught was speared or cut down at once.”In Kenya, Churchill either directed or was complicit in policies involving the forced relocation of local people from the fertile highlands to make way for white colonial settlers and the forcing of more than 150,000 people into concentration camps. Rape, castration, lit cigarettes on tender spots, and electric shocks were all used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to torture Kenyans under Churchill’s rule.But the principal victims of Winston Churchill were the Indians — “a beastly people with a beastly religion,” as he charmingly called them. He wanted to use chemical weapons in India but was shot down by his cabinet colleagues, whom he criticised for their “squeamishness”, declaring that “the objections of the India Office to the use of gas against natives are unreasonable”.Churchill’s beatification as an apostle of freedom seems all the more preposterous given his 1941 declaration that the Atlantic Charter’s principles would not apply to India and the coloured colonies. He refused to see people of colour as entitled to the same rights as himself. “Gandhi-ism and all it stands for,” he declared, “will, sooner or later, have to be grappled with and finally crushed.”In such matters, Churchill was the most reactionary of Englishmen, with views so extreme they cannot be excused as being reflective of their times. Even his own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Leopold Amery, confessed that he could see very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Churchill’s attitude and Adolf Hitler’s.Thanks to Churchill, some four million Bengalis starved to death in a 1943 famine. Churchill ordered the diversion of food from starving Indian civilians to well-supplied British soldiers and even to top up European stockpiles in Greece and elsewhere. When reminded of the suffering of his Indian victims, his response was that the famine was their own fault, he said, for “breeding like rabbits”.Madhusree Mukerjee’s searing account of Churchill’s role in the Bengal famine, Churchill’s Secret War, documents that while Indians starved, prices for foodgrains were inflated by British purchases and India’s own surplus grains were exported, while Australian ships laden with wheat were not allowed to unload their cargo at Calcutta (where the bodies of those who had died of starvation littered the streets). Instead, Churchill ordered that grain be shipped to storage depot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Balkans to increase the buffer stocks for a possible future invasion of Greece and Yugoslavia. European warehouses filled up as Bengalis died.This week’s Oscar rewards yet another hagiography of this odious man. To the Iraqis whom Churchill advocated gassing, the Greek protesters on the streets of Athens who were mowed down on Churchill’s orders in 1944, sundry Pakhtuns and Irish, as well as to Indians like myself, it will always be a mystery why a few bombastic speeches have been enough to wash the bloodstains off Churchill’s racist hands.Many of us will remember Churchill as a war criminal and an enemy of decency and humanity, a blinkered imperialist untroubled by the oppression of non-white peoples. Ultimately, his great failure — his long darkest hour — was his constant effort to deny us freedom.The writer is the author of Inglorious Empire: What the British Did to India. He chairs the Indian parliament’s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By arrangement with The Washington PostPublished in Dawn, March 13th, 2018
我们绝不投降,我们将战斗到底本文不算影评,只是个人的一个小的观影笔记。
今天去看了《至暗时刻》,一部关于丘吉尔的传记片,导演是乔·莱特,主演是加里·奥德曼。
先说说整体观影体验。
总体而言,影片节奏很快,尤其是频繁出现的时间点提示,都在营造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
影片的配乐使用了大量的弦乐,很像约翰·威廉姆斯或者汉斯·寂寞的早期配乐,旨在营造史诗感,这种配乐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但很容易使人热血沸腾,融入影片的情绪。
不同于以往的丘吉尔传记片或相关影片中的丘吉尔角色塑造(参考《丘吉尔》(2017)、《王冠》第一季、《国王的演讲》等),《至暗时刻》发掘了丘吉尔大量幽默的一面,比如和妻子撒娇、要见国王时紧张的吐槽以及在厕所面对掌玺大臣电话时的发脾气,正是这些轻松却不出格小幽默,很好地缓解了影片中紧张压抑的气氛,让观众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至暗时刻 片段3:上任 (中文字幕)故事层面,影片讲诉的并不是丘吉尔的生平,而是截取丘吉尔在二战前期临危受命接任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段时间内的经历。
影片用一场演讲开启大幕,工党党魁艾德礼咄咄逼人地质询时任首相张伯伦的昏庸无能,要求其立即辞职,背后的议员一边鼓动着手中的稿纸一边大喊「Aye」。
彼时,德国纳粹闪电袭击比利时,直逼盟军而来,法国已经岌岌可危。
工党要求组成联合政府,但拒绝张伯伦的领导,首相一职成为烫手山芋。
保守党只得派出唯一受工党认可的丘吉尔担任首相,此时的丘吉尔已经66岁,因1915年达达尼尔海峡之役的失利而在党内备受排挤,没人看好他。
此时的欧洲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时,内阁之中一片看衰,以前首相张伯伦和外相哈利法克斯为首的等人主张与纳粹和谈。
内外交困,丘吉尔的麻烦才刚刚开始……虽然这样的励志传奇故事在每年的颁奖季上显得很套路,但自古套路得人心,好的故事,即使套路,依旧能引发共鸣。
多变的加里·奥德曼表演上,加里·奥德曼的表演无可挑剔。
说话前嘴唇微张和细细颤抖,说话时像含了一口水一样模糊不清,演讲时声音却沉稳有力,微微佝偻的脊背,时而不记得刚刚说的话。
从动作姿态到面容神情,加里·奥德曼演活了丘吉尔。
不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邪恶癫狂的警察,不是《惊情四百年》里恐怖鬼魅的德古拉,不是《哈利波特》里敦厚慈祥的教父,更不是《蝙蝠侠》里正直勇敢的警长,而是丘吉尔,是既放肆又可爱的普通人丘吉尔,是苍老又坚毅的一国首相的丘吉尔。
另一方面,由于聚焦于丘吉尔,除了秘书伊丽莎白·莱顿之外其他人物的塑造就略显不足。
以乔治六世为例,影片前半段着重描绘了乔治六世对丘吉尔的厌恶和恐惧,但后半程丘吉尔陷入是和谈还是抵抗到底的困境中时,乔治六世突然转变态度支持丘吉尔。
虽然史实的确如此,丘吉尔的人格魅力也感染了国王,但影片在此处的留白略显突兀,需要不了解历史的观众脑补国王经历了怎样的一番心里斗争转而支持丘吉尔,或者观看《国王的演讲》才能了解全貌。
加里·奥德曼版丘吉尔上面我说了《至暗时刻》是一部很套路化的电影,我并不是贬低此片,反而本片在传统的传记片里将这种套路运用自如,使得影片整体流畅耐看。
这与导演乔·莱特多年拍摄英伦经典的经验密切相关,《至暗时刻》有着很浓厚的英伦导演的古典气息,不同于美式传记片的大开大合,影片始终在室内场景里打嘴仗——唇枪舌剑,短兵相接。
另一方面,本片是一部对仗工整的励志传奇,影片中有多处伏笔,镜头、剪辑、场景、调度等细节方面也花了心思。
比如影片中两段慢镜的对比最为突出,这段手法似乎是导演《赎罪》里敦刻尔克片段的延续,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导演快速交代了影片气氛的变化——从和平祥和的安居乐业到战争来临的乌云密布。
还有在上任后第一次发表演说时,有一盏亮着的红灯。
整个房间都是红色,丘吉尔坐在灯前,神情凝重。
整个灰暗的红色房间,既显示了丘吉尔目前正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又暗示了丘吉尔内心的不安。
影片的剪辑也值得一说,比如莱顿闭眼流泪剪接飞机轰炸,飞机轰炸地面渐化成士兵的脸,都超乎观众的预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为影片基调中注入了一丝悲剧色彩。
整个灰暗的红色房间,既显示了丘吉尔目前正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又暗示了丘吉尔内心的不安
莱顿闭眼流泪剪接飞机轰炸《至暗时刻》不算神片,但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片,尤其是其中加里·奥德曼出神入化的表演。
最后将丘吉尔的演讲里的几句话送给这几天处于「至暗时刻」的国人——我们绝不投降,我们将战斗到底。
《至暗时刻》与下面几部片对比着看更好。
国王的演讲 (2010)8.42010 / 美国 英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 汤姆·霍伯 / 科林·费尔斯 杰弗里·拉什
王冠 第一季 (2016)9.32016 / 美国 英国 / 剧情 历史 / 本·卡隆 史蒂芬·戴德利 菲利普·马丁 朱里安·杰拉德 / 克莱尔·芙伊 马特·史密斯
赎罪 (2007)8.62007 / 英国 法国 / 剧情 爱情 悬疑 战争 / 乔·赖特 / 詹姆斯·麦卡沃伊 西尔莎·罗南
敦刻尔克 (2017)8.42017 / 英国 法国 美国 荷兰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菲恩·怀特海德 汤姆·格林-卡尼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丘吉尔应该被传销行业奉为神。
我日,到最后打出名字才发现是加里奥德曼演的。
平庸至极也无趣至极的申奥八股片。才华横溢的Gary Oldman在花甲之年凭着这么一个匠气十足的表演终于问鼎影帝,这告诉大家一个重复了一百遍的真理:千万别太把奥斯卡当个事儿
主旋律加正能量,像政府的爱国教育片。复杂的历史背景草草带过,只把镜头对着那老头,一会咆哮一会激昂读演讲稿。即没表现出丘吉尔的智慧,也没表现出毅力。却着重于丘吉尔的一些小细节,如抽烟喝酒说脏话等。趣味低俗。
Joe Wright使用的框架是行不通的。Lily James演一个Typist正合适。
全片不想错过加里奥德曼说出的每一个单词,一个靠演讲征服所有人的人,燃到不行。搭配敦刻尔克一起看大概会更敬畏这段历史,感谢不放弃的人。
大家都在关注像不像的问题,你们谁见过丘吉尔?就故事而言,显然讲的一般而已,政治争斗和军事斗争来回闪回,内外交困,大而无当。
陈旧的古典学院派电影,从打光到表演方法都是。舞台剧风格、功能化的角色,都是为了烘托气氛,突出复杂多层次的丘吉尔形象,看这架势就是奔着影帝去的。可是接地气、喊口号,现在的奥斯卡还吃这一套吗?
3.5。高潮推上去了,地铁、跟民众的沟通、跟下议院的演讲,是动人的。但前面比较平,相对流水账。整体的情绪线其实更贴近《十二怒汉》,一个不被认可的论点,如何被集体接纳。本作在大线上甚至更好,因为主角对自身的坚持有动摇。但在具体细节上,没有《十二怒汉》那样细腻的渐进,几乎是突转。/以及想到《铁在烧》,志愿军铁原阻击战中,某位领导者也必须要牺牲小部分拯救大部分。《志愿军:存亡之战》有涉及,但本作相关部分要更佳。
赖特用极其古典的手法展现了丘吉尔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急不躁,学院派的典范。奥德曼从一开场就成功复活了丘吉尔,奥斯卡最佳男主当之无愧。
想起了八国联军侵华
穿成小猪佩奇的首相告诉我们,英雄就是当仁不让
难得。在一些明显要落俗套的地方都拍得优雅而不肉麻。开篇颇为精彩,交代各方形势,紧张,不失控,又有气质。但后面的转折,其实还可以更精彩一些。无论如何,恭喜小天狼星有机会挑战这样的角色,还是要祝明年初拿到影帝!还有,Joe Wright 下一部电影是《斯通纳》,期待一下。好好拍啊,要努力!
电影拍得一般,主要是被加里叔的敬业打动了。从体态到各种小动作上的还原和模仿,所有演讲桥段的激情澎湃、铿锵有力。郑秋冬到这儿的距离隔了一整个英吉利海峡
Joe Wright大概以为只要把镜头拍得足够深足够美立起一个主心骨人物最后用戏剧感爆棚到作假的情节推一把就算是感人至深的好电影?小秘书进军事机要密室和地铁调查,天哪,你们这样子编导是浪费全体演员的表演啊!跟Gary Oldman的认不出表演法比起来,我更喜欢Ben Mendelsohn质朴干净的表演法。
与《敦刻尔克》合起来看更好,同几天的历史,底层视角与上层视角的巨大差异。最近几年大家不再热衷于拍全景式的战争片,而是着墨于宏观大事件的微观点上,从而将历史的细节无限丰富,使得历史电影本身带有了普通人的琐碎和真情。
两颗星完全是打给还算成熟的摄影、布景、主角演技之类,但整个电影令人惊讶地俗套肤浅。个人英雄主义套路片,完全没有历史剧该有的深度、复杂性和格局,只有个性鲜明力能扛鼎的热血男主。丑化张伯伦、过度拔高丘吉尔,更让全片尴尬不已。话说回来,丘吉尔是个帝国主义者。
纪念Wright拍片多年不进则退,审美堕落到和Hooper一个水平,沉迷于滥用镜头。
奥斯卡颁奖季套路片,这类片子要么主角演技超神,要么政治正确,毫无亮点,毫无新意,不明白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