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观众(包括我自己),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认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导演,会拍出哪些想当然的陈词滥调(譬如作为女性的弱势地位),或者是矫情造作(沉湎于某种情绪)。
这种想法,当然很不正确,但我想说,对《骑士》最神奇也最有色眼镜的评价是:它一点都不女导演!
甚至很野很大气,很man很细腻。
再不然就像朋友说的,不仅要鼓掌,它更值得脱帽致敬。
赵婷令我想到的,不是嗑类型、吃硬骨头的女汉子凯瑟琳·毕格罗,而是伊斯特伍德,或者李安,还有那些在西部片历史征战的大导演们。
众所周知,李安的独特才华,在于跨越不同族群背景的人文故事,以亚文化,次文化甚至是有违主流的电影人物,去打动世人。
在美国的华裔,英国人的《理智与情感》,断背山上的牛仔,沦陷时期的上海,太平洋上的印度少年,伊拉克战场的美国士兵……他似乎无所不能,在写全人类的故事。
考究这一切根源,固然与导演本人的温文性格有关,又何尝不是一个华人试图在好莱坞立足的写照。
赵婷的《哥哥教我唱的歌》和《骑士》,外景选择都在美国的印第安保留地,生存环境比较艰苦。
关于印第安领地的故事,前年还有一部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猎凶风河谷》,值得推荐。
赵婷为何选择少数边缘的印第安保留地?
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个人冲击的故事,赵婷的说法是,被布雷迪·詹德罗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接连拍摄相似题材背景,其实更有利于新导演的成长。
比如不少新人导演,会选择三部曲创作,那不是意味着你在以李安为榜样,亦或者你想成为杰兰(锡兰)和贾樟柯等电影节好手。
事实上,即便你只是想一鼓作气,那也比其他人要容易成功得多。
三部电影,相似主题的反复捶打,不仅能施展自己的长处,也能在这个过程,发现自己的限制与不足,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去拍摄其他题材。
被神话的毕赣,无论他正在做的,还是之前完成的,实际上也是一个类三部曲的打磨过程。
赵婷前作像是新手上路的风格练习。
到《骑士》里头,她所挑战的,就是传说中好莱坞电影制作的谋条定律:不要跟动物与孩子一起工作。
后来,国内媒体不知为何,误植出来一项:水。
《骑士》不仅是真人真事,而且是让现实中的詹德罗一家去饰演自己,即布雷迪·詹德罗,蒂姆·詹德罗,莉莉·詹德罗,还有那些马。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取巧投机的事情。
今年,伊斯特伍德让真人在电影里扮演自己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却翻了车,而且成片一片狼藉。
那可是一个惊险,弘扬主旋律,打击恐怖分子的英雄故事。
《骑士》前半段有点缓慢。
中段开始,布雷迪找到驯马工作,与这种伴随人类历史文明前进的动物,重新建立联系,彼此间的接触与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
通过镜头的运动,包括大范围的旋转环绕和跟拍,你仿佛能感知到人与动物的沟通,尤其是那种伴随共情的信任,互相理解,释放对方的天性与能量。
许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布雷迪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骑在马背上,当个风光的牛仔。
这不仅有危险性(被踩碎的颅骨),似乎也不太能够保障一家人的生活(需要人照顾的妹妹)。
简言之,《骑士》说的不过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而放弃梦想,又比追逐梦想难太多了。
不见得骑士就得傲立于世,只不过,赵婷刚好选择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少的刚强牛仔们——就如同阿伦诺夫斯基拍摄《摔角王》,李安去拍拳王阿里的《马尼拉之战》,从赛场,舞台到聚光灯,无数电影描述过这一类人物。
愈简单,却愈有力量。
通过时长不短的驯马工作,《骑士》成功说服了观众,能在草原上,与骏马一起奔跑,是很神奇的时刻。
人类不仅可以超越自己,更可以感受自然的博大。
不少人把《骑士》的摄影,封为了马力克大神的魔幻时刻再现。
但在我看来,《骑士》的故事,显然跟马力克不是一路子。
马力克推崇神游九天之外的去叙事,《骑士》却扎扎实实,反复围绕布雷迪的纠结、不甘与遗憾说事。
无论是照顾朋友,还是超市被求合影,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绪波动,痛苦,不仅能被感受到,而且需要出口。
布雷迪在围栏里,用独门技法让马从桀骜狂躁到放松驯服,产生变化。
他同样不厌其烦地,帮助朋友做康复训练。
一件看上去有效的事情,与一件看上去无效的事情(朋友显然无法重新上马背),它们最终的目的却是一致的:不要忘记梦想。
而那匹不再能站起来的马,那个生不如死的牛仔,它们都是布雷迪的生命投射。
选择继续驰骋,还是选择家。
选择慷慨一死,还是选择遗憾。
遇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
中国导演赵婷自编自导的美国西部片,算是半纪录片吧,真人真事,演员都是本人出镜,看起来都很真实自然。
片子节奏很慢,讲了一个很厉害的训马师,在一次骑马比赛里(野马上窜下跳那种)落马后,头部受重伤,可能是颅骨碎了,放了块钢板,还想继续追梦骑马训马,最终放弃的故事。
他一直都想着骑马训马回赛场,连工作都是找的临时性的,逢人就说,恢复一阵就回去~但是他的右手、身体、医生时常会提醒他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了~他的一个好哥们莱恩在骑牛比赛里受伤全身瘫痪,只能用左手比字母交流。
即便这,也不能阻挡莱的骑士梦,当他骑在假的马背上,开心得不得了。
片尾莱仍在鼓励他永远不要放弃……不知道他当时心情几何。
从来都不让人摸的野马,给他调教一会就让他骑起来,就是这么厉害,问他和谁学的,说都是和父母。
可见他父母在这方面也不是一般人物,母亲早逝,话里话外父亲也是因为什么放弃了这个梦想,整天为生计发愁。
看来向现实低头的不只是他一个。
他妹妹像是有些智障,需要他照顾,他既是哥哥又是父亲。
当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正是场边父女二人的出现让他放弃了这个连命都可以不要的梦想。
西部旷野景色很美,在那种景色里奔腾,感受风在耳边吹拂,一定是很美的事。
大声唱起来——让我们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莫名其妙就想到这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吧。
《骑士》的荣誉The Rider年轻的南达科达州牛仔布雷迪(布雷迪·詹德罗 Brady Jandreau饰)是个驯马的好手,可惜在一次马赛表演中不小心被马踢破了脑袋受到重伤后,因此只能回到家里休养。
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对马的热爱。
在养伤时候,他或者和发小一起在草原上度夜。
为了补助家用,他还得在当地的零售商店里打杂。
当然有时候还帮助牧场主驯马。
只是大夫告诉他由于脑伤太重他不能再参加马赛了。
一天他用省下的积蓄在老爸的帮助下买下了一匹好马阿帕罗。
他的幸福就是在辽阔的草原上骑着阿帕罗。
哪知有天阿帕罗越过了铁丝网伤了自己的腿,他不得不忍痛杀死了他。
他又一次试图重新参加马赛,当他准备上马时,由于旧伤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在抓紧缰绳。
他慢慢的放下了绳子,和同伴握了下手,离开了心爱喧闹的赛场,慢慢走向场外等待他的家人。
可以说这是部奇特的片子。
总的来说,这是个真实故事,而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演员本人,其他的演员也都是他的家人。
当然故事也是他本人的经历。
现在不得不提一下北京出生的导演赵婷Chloé Zhao,她可以说是个星二代,独自来到美国打拼。
她在拍摄上一部《哥哥教我唱的歌》“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 (2015)”时候见到了男主布雷迪,当时就酝酿了拍摄他的想法。
一年后布雷迪受了伤,她决定把这段故事搬上银幕。
本片荣获坎城国际艺术与散文电影联合会奖。
我最初还看作为一个励志故事。
更不如说是一个人生中的挫折后的苦难经历。
面对着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当然有过痛苦和挣扎,幸运的是,他还能靠着马的陪伴才帮他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看下来,发现马赛虽说不上是刀口上舔血的活,但也是充满了危险。
他的发小也是由于马赛受伤而瘫痪在医院,他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探望他。
最后就是他们俩回顾当年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
我们每个人事业上或者感情上,或多或少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不一定像布雷迪这么恐怖。
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过程走过这段路。
从这个电影可以看到他的过程, 在本电影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可以看到布雷迪已经走出了阴影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
尽管布雷迪最后认了输,但他还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啊。
使用真人出演角色本人的电影以前也有过。
最近大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The 15:17 to Paris (2018)”就是一个例子,但要把一个故事说好就不这么容易了。
布雷迪当时说过,既然她不怕马匹,我也就不怕摄影机。
他们果真成功了。
南达科达州属于美国中西部几个比较荒凉的州,在美国各个州中人口和人口密度都是倒数第五位。
按我们的说法,比较土。
因此也有不少印第安人的居留地(见我的博文、“腥风血雨的《猎凶风河谷》 ”)。
可能是土地宽广的缘故,而适于养马。
作为一个中国人赵婷对这里感兴趣也是桩稀奇事,她的第一部影片《哥哥教我唱的歌》就是居留地的故事。
我们中国人来到美国,总喜欢在大城市落脚,如果和中国人抱团就更好了,所以美国的大城市都有唐人街。
想象中,国内的人最容易拍摄唐人街的故事,譬如著名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93)”,或者至少是中国人的故事,如最近走红的《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 (2018)”(见我的博文、“《摘金奇缘》 摘了什么”)。
而她却去了连美国白人都不多的居留地拍摄当地的风光人情,并且获得影界好评,太爽了。
假如你喜欢骑在骏马上奔驰在荒野大漠,这部片子就更是你的菜。
编导:赵婷布雷迪·詹德罗扮演的就是他本人。
impossible is nothing gelding : castrated male horse castrate: to remove the testicles of a male animal or person eunuch: [ˈjuːnək] a man who has been castrated , especially one who guarded women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in the past Horses are momentous to the hero .we are all uesd to the fixed pattern of drama ,motivational ,inspiring movies ,the hero or heroine overcome all the struggle and pain and succeeded and finished their dreams like Forest Gump but on the contrary ,this film didn't give the hero the chance to perform the legend ,impressive triumph to overcome illness and physical obstacles .From the beginning we were told he has to cancel his beloved career because of his wound on his head ,he has to give up all the activities associated to horses.but in his inner heart he was reluctant to give in to his destiny .The director didn't perform his amazing success too much on the film.The success was only shown through the screen.Also his handicapped friend's great successful moment was shown through screen .the film took more efforts to show how the hero struggled in his heart without any words his love for the wildness beauty and horses.
提到美国西部牛仔,大多数人脑海中就会迅速蹦出这么几组词:宽檐牛仔帽、带刺的马靴、左轮手枪、奔驰的骏马。
可以说,这些词组是牛仔的标配,少了哪一个都让牛仔变得不像“牛仔”,而这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骏马,对牛仔来说,马匹几乎就是他们的半条命。
但如果有一天,一个牛仔放弃了骑马,他还算是牛仔吗?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鼓励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不管我们做什么,仿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也会收获人们的掌声与羡慕;而与其相反的是,如果你选择了放弃你应该去做的某件事,你就会被人看成懦夫、失败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电影《骑士》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牛仔主动放弃骑马的故事。
《骑士》的故事内容非常之简单,简单到我上面的一句话就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但著名编剧兼作家阿城说过:“写电影要故事简单,情节复杂,细节丰富生动有趣”,而《骑士》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本片片名叫《骑士》,但从头到尾,我们却几乎没有看过主角布雷迪骑马。
在电影的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重伤初愈、虚弱无力的男主角,他看起来爬上马背都相当费劲,更别说纵马驰骋了。
然而在录像片段和照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布雷迪,他是超级牛的骑士,哪怕是疯狂的野马也无法将他甩下马背。
这个开头很套路化,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在看过开头之后便能猜到故事的发展,这肯定是一个主角在经受重挫之后再三挑战命运最终重新站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但幸运的是,在一个半小时过后,我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结局。
忘记从哪儿听过一句话,叫“你爱一样东西,你就一定得死在这上面”,古往今来,我们看到无数勇士和英雄因为无法割舍自己心中热爱的东西而一次次的主动面对死神。
对于布雷迪也是一样,即使前方是死亡的召唤,他也想咬着牙继续坐在马背上。
整部电影,我们看到的都是布雷迪在为重新骑上马背而做准备,即使他虚弱的像个孩子,他也丝毫没有动摇自己再一次回到赛场上的信念。
“我相信上帝给了我们所有生灵不同的使命,对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牛仔而言,是骑马。
”这是他的命,他必须再次回到马背上,但最终,他却在命运面前当了逃兵。
为什么一个勇士会做出这样懦弱的选择呢?
我认为改变他的正是他心爱的马和他所爱的人。
那匹名叫阿波罗的棕马跟布雷迪一样,是个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家伙,也因此布雷迪在第一眼看到它时便被吸引住。
在布雷迪与阿波罗的这段关系中,不像是主人和坐骑,而更像是朋友,他骑着它驰骋草原,它让他找回曾经荣光时刻的感觉。
布雷迪从来不拴阿波罗,而是摘下鞍鞯让它自由驰骋在草原上,而当布雷迪需要时,他只要一声呼唤,阿波罗就会跑回他身边。
然而离别来的太快,阿波罗的死也让布雷迪明白了,就像马的使命是驰骋草原,牛仔的使命是骑马一样,马最终要死于草原,而牛仔最终的归宿也必须是马背。
可以说,这匹马的出现和消失坚定了布雷迪做个死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勇士”的信心,但将他变成“懦夫”的,却是那些他所爱的人。
在本片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叫莱恩斯科特的残疾人,他是布雷迪最好的兄弟和最崇拜的偶像。
在莱恩的背后,纹着大大的“SAY I WONT(说我不行?
)”,这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天才骑手对所有质疑他的人的回应,但如今,这个天才却坐在轮椅之中,成为一个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的残疾人。
而除了莱恩,布雷迪还有两个最爱的人——父亲和妹妹。
他的父亲看起来是个说话毫不客气还酗酒的混蛋,却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出钱、在他痛苦的时候帮他解决掉阿波罗;而他的妹妹虽然是个智力有障碍的女孩,却对他这个哥哥永远温柔相待。
在影片最后,明知他肯定会死的父亲却还是悄悄的带着妹妹来到了赛场,看着年老的父亲和永远天真的妹妹,在看着自己因为长期握缰绳而痉挛的右手,坚定的布雷迪犹豫了:往前走,自己会像英雄一样死去,不顾一切孤独的死去;转过头,自己会像懦夫一样活着,陪伴着挚爱亲人活着。
最终,他松开了握紧缰绳的手,而用这手去拥抱自己的亲人。
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不顾一切乃至付出生命真的值得吗?
我认为不一定。
有时候,我们勇敢的为了热爱的东西舍弃一切的行为看起来很艰难,其实要做到却很容易;相反,让我们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却更加需要勇气。
布雷迪虽然逃离了自己死在马背上的使命,但他却做出了更艰难的选择,用自己“苟延残喘”的生命陪伴着自己挚爱的人继续生活下去。
有时候,放弃,才是更加艰难的勇敢。
最后提几句:本片由著名演员宋丹丹的继女赵婷自编自导,故事取材于主演布雷迪的真实经历,片中出现的所有牛仔都是自己饰演自己,充分展现了现今美国社会西部的荒凉和牛仔们的真实生活,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学院派影片。
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栏目的参赛片。
写牛仔竞技秀骑士的美国电影,编导竟然是个中国去美国学电影的女孩子;人物全部是牛仔们自己演自己,不仅驯马、赛马十分专业,表演也全无业余痕迹;8万美元的极低成本,就拍成了这样一部在戛纳导演双周等众多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的佳片!
一切都是匪夷所思,但却是眼前的事实!
导演的表达及掌控才华,毋庸置疑!
导演赵婷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她从中国去英国上的高中,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学的电影。
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
她是演员宋丹丹的继女。
今天她的家人全都赶到现场,观看这部影片的中国首映。
祝贺!
很真诚的一部片子,骑牛勇士被一次受伤击败,失去了继续追求梦想的机会,但是他却倔强地要继续。
很真实,没有过度煽情。
前半段很无聊,他和马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卖马又买马的情节也confusing,主人公感觉不是很active,比较被动,没有做什么惊喜有记忆点的事情。
太纪录片感了,段落之间的扣联不是很强。
不过最后和Lane玩耍到一半终止,杀死受伤的马,不要命也去Rodeo的几个部分还是蛮powerful的。
最后他做出放弃的决定,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还是希望用镜头,不光光拍他的面部特写,而是拍他眼中的世界,来展现他的思考,他改变主意的过程,让我明白他的心情。
全片也是这样,客观视角,他的环境,面临的困境我很清楚,可是他的reaction我觉得表达还不够。
不喜欢这部片的摄影,漂亮的镜头太多了,没有断背山那种漂亮又自然的气息。
虽说确实要展现西部草原的风光,可是这个的artificial感太强了。
人物的镜头也非常普通很平,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什么震撼力量。
全真人出演难度很大,华人女导演完成这样很厉害。
Lily很好,傻傻的,但有马一样天然的真诚善良重感情,难怪Brady愿意跟她吐露心事。
看完《骑士》,不免设身处地地想了一个问题,如果是我,该不该继续当骑手?
用主流眼光看,毫无疑问,当然听医生的。
可是,《骑士》男主为啥如此倔强,不顾死活,非要当个骑手呢?
整个影片都在表现男主的挣扎和抗争。
他是有尝试过不做骑手的状态的,他去超市谋一份在疗养期的临时工作,做驯马师,不厌其烦地与马沟通,一步步把野性的马驯服。
驯马过程是影片亮点,都市人大可以当作猎奇来看,感受一下自然界的神奇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维系。
牛仔竞技的确是危险系数极高的职业,男主有前车之鉴可以参照,他的一个朋友,曾经颇有名气的骑手,也是因为竞技事故瘫痪在床,几乎成为植物人。
影片中男主几次去探视这位朋友,同样的道路,同样的结局,男主的朋友可以理解为另一个自己,一名骑手的惨痛代价。
纵是如此,他仍然不肯放弃骑手梦想,在他看来,在草原上驰骋是马的使命,而他的使命就是骑马。
那是一个牛仔的精神使命,当骑手会丧命,但不当骑手会陷于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这比死去更痛苦千倍万倍。
这是他挣扎过后的体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壮烈和毁灭。
这是从他出生即决定了的,和他的生存环境,周围的人有莫大关系。
当他们的马受了伤不能在草原上奔跑,会被宰掉,那里的人如马,如果不能骑在马背上,那他就等于死了,已经没了灵魂。
这是一个牛仔的精神使命。
片名骑士就是影片的核心,骑士作为一种浪漫化的称呼,赵婷却彻底现实化除掉了一切浪漫化的情节,最后的两场戏更是直面全片下来最不可调和的剧情,而反常的选择放下,把浪漫这种浪漫化理想彻底粉碎。
做的最好的地方在于,角色自我矛盾是让观众彻底两难,最后选择了对观众来说并不讨喜的抉择,却也能为知理解和公情。
社会,学校只会教你如何成功和向前,而放下的老师只能是时间和失去。
特别喜欢的点是主角的手抽搐的设计,在角色的潜意识里,是放不下的,周边的人都叫我向前,即使最后在上马前的那一刻,角色的手还是不肯放下,但更放不下的是家人残疾的兄弟。
一个动作就把这种不舍的情绪发挥最大。
导演功底真的强 全片的视听上统一大全景+主观化的镜头。
观众进入影片世界反而慢,越到后面越被震撼是因为大量的空镜头作为角色情绪外化,对亚洲观众来说有很多看似不合理的气象变化,但作为情绪外化,这种不合理恰恰是感觉这是影片最后一丝浪漫化的呈现。
特别是白马离别的黎明,雷声震震似乎加冕一样的场景。
在配合太空音的伴奏,彻底共情了。
影片大部分在三个空间,户外马的空间,房车空间,康复中心和手机。
户外马空间是放慢的。
房车则是大量有色灯营造不良的氛围空间是快速的。
康复中心和手机时间则是定格,兄弟的残疾让他永远停留在那里,手机视频每一次的回放过往的辉煌只会让他们两个更加难受现状。
音乐大部分是我特别喜欢的太空音,也是这个片子最后一片仅有代表美好最明显的一项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原文:她是宋丹丹的继女,参展戛纳、提名新人奖,作品很深情!
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参展电影的质量可谓平平无奇,而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的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光是前去参展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导演和其作品就非常惊艳。
执导过《密阳》的导演李沧东早已是戛纳电影节的“老选手”了,作家出身、关注于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韩国乃至整个东亚国家地区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祖辈相传的价值观念遭到了破坏,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身处于这个熔炉中的渺小个体,无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牵连,坚守初心、拯救人民或许是电影中英雄该做的事,而在李沧东的电影中主角们只能在残酷的生活现实中摸爬滚打,毕竟活着已经不容易,又何德何能追求一些英雄主义的东西。
今年李沧东送去戛纳的《燃烧》,在第一轮评委大赏上就收获了集体的高分好评,女主角凭此片中细腻深入的演技,赢得了张曼玉之后的第二个亚洲影后。
而前去参展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非常厉害,曾执导过的《无人知晓》就助当时年仅14岁的柳乐优弥获得了戛纳影帝的殊荣,擅长家庭题材、偏爱孩子这一懵懂无知却又敏感好奇的人物作为主角。
这一次他的《小偷家族》在温和阳光的光影和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下,一步步推进、发展,到最层层抽丝、剥茧,为我们展现的是枝裕和对现实对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此次,曾五提戛纳金棕榈的是枝裕和也终于如愿的拿下了大奖。
这次参展的中国导演则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文艺片导演贾樟柯,贾导的作品也曾多次入围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这次,贾樟柯的《江湖儿女》致敬了自己过往的作品,完成了自己电影宇宙的塑造,也预示着贾导向电影大师的进一步跨越;并且将“江湖”二字普及给了国外媒体,只可惜这次贾导的竞争对手都开了大招,虽无缘金棕榈大奖,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饱了眼福。
这次的中日韩几位大师共同角逐戛纳的盛况注定会被载入戛纳的历史,今年戛纳电影节几位大师描述本国年轻人、底层家庭、小城江湖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他们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红颜秀也在前几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沧东的《燃烧》,九月也会和大家继续分享贾导的《江湖儿女》。
而今天,红颜秀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中国导演执导的关于美国西部的作品:《骑士》导演成长于北京,她的继母是中国著名演员宋丹丹,她在英美两国求学,在纽约酒吧里打工,听了无数“纽约客”的故事之后,开始执导以美国乡村为环境背景的电影。
她就是赵婷!
这部小成本电影不仅入围了戛纳导演双周,并且最终摘下了导演双周最大奖项艺术电影奖,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异乡人,赵婷的作品却在细致描摹美国印第安自治区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状态。
这是一部很有噱头的电影,一个有着华人身份的女导演拍摄的关于美国的西部世界!
首先,提到“西部世界”我们会想到什么?
是《荒野大镖客》里那种粗粝陈旧的黄沙漫天、穿着皮鞋、带着牛仔帽、喝着啤酒的牛仔们,意气风发、自由不羁?
还是《大地惊雷》里外表暴躁粗心其实信守承诺、内心无比温柔的硬汉牛仔和倔强少女?
亦或是《西部世界》里,在未来西部世界只是人们营造出的优雅朦胧的表象,内里是人类的欲望和希望,以及人和机器人的斗争。
而《骑士》讲述的故事却不同,没有我们以往观影经验中的西部世界的意气风发、江湖上的腥风血雨,《骑士》反而有些源远流长,在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
《骑士》讲述的是一个来自美国偏远西部的年轻人平凡的故事,年轻的牛仔布拉迪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驯马者,也是牛仔竞技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再一次竞技比赛中,布拉迪被马儿撞到颅骨,身受重伤,医生宣布,他已经无法继续他的竞技生涯,布拉迪难以接受这一切,不仅因为牛仔竞技和驯马一直是他生活的全部,还因为他身边的家人都靠他为生。
回到家后,他发现,如果不能继续做让他觉得生命有意义的马术运动,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布拉迪尝试重新夺取对生活的主动权,他寻求一个新的身份认同,以及作为一个男人的含义。
《骑士》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一个有天赋,也小有成就,并且未来可期的牛仔,却因为一次忽然的意外事件,被迫面临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赖以生存的职业,但这也不简单,这其中也有一个年轻男子、一位骑士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挣扎、徘徊。
布拉迪曾有个兄弟因为意外摔断了颈椎,成为了植物人在医院里度日如年,偶尔和布拉迪一起看着ipad里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露出微笑;布拉迪的妹妹已经十多岁了,却一直坚持不穿bra,因为她觉得只要一开始穿bra,她就不再是那个可爱纯真的13岁少女;布拉迪被马儿摔到了地面,有的兄弟建议他继续奔驰在马背;有的兄弟却说生命更重要,他不能再如此冒险;他的父亲默默地决定将马儿出售,因为家中早已入不敷出。
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镇非常普通的故事,充满力量、野性大气,内在却细腻绵长,充满东方思维的克制和“无言深思”。
这位牛仔的成长之路,以及内核上,是有些东方或者成熟男人式的内敛和深思的,没有《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复仇者联盟》里美国男人们的乐观幽默或者外露的情感;也并非《教父》中平日里沉稳淡定,积累多年的力量和能力在一瞬间爆发。
布拉迪的成长是在平日里普通的生活经历以及思考中一步步体现的,细腻生动也颇具力量,比如,他对妹妹说“你就像你的哥哥一样是个固执的家伙对吗?
”这其实也是在考虑他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放弃;在超市里的那场戏看似不动声色,其实情感上积攒到了极致,他遇见了自己的小粉丝,小粉丝问他“布拉迪你还会继续骑马吗?
”他嘴上倔强又坚定的说“当然了!
”其实神情里透露着不确定和不甘。
瘫痪的兄弟握着他的手比划着说“不要放弃你的梦想”;而父亲对他说“布拉迪,有时候梦想不是一定要实现。
”
这都是平常生活中的零零碎碎,但却组成了我们在内的所有平常人的生活,它们看似波澜不惊,却在我们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布拉迪本人的思想情感极少的主动展现,而是不停地在与外人的互动中投射出来,电影中不同的人把自己不同的生活态度、对梦想与现实的追求灌输、影响给布拉迪,但最终的选择权,仍然在自己手上。
对于骑士来说,颅骨重伤和不能重握缰绳奔驰在草原上,哪个更痛?
对于野马,大腿撕裂和无法驰骋草原,哪个更疼?
布拉迪在梦想和现实生活中不停地挣扎,终于在临上场前想明白了对自己而言牛仔精神的意义:不要放弃你的梦想,也并不意味着永远都要在马背上奔腾!
梦想存在的意义不一定是实现,而是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精神中感染着我们、支撑我们活下去。
生命的快乐满足不了生活,大腿撕裂的马儿只能死去,而颅骨受伤的骑士仍要活下去。
牛仔要照顾智障的妹妹、癫痫的兄弟、年迈的父亲、刷超市条形码;作为牛仔,他的职责是驰骋在草原;作为男人,他还需要支撑起一个家庭。
《骑士》全篇在说牛仔精神、骑士的生活;却一反常态,想必豪迈激情与励志搏斗,《骑士》却专注于失败的骑士如何找回自我,在平凡到生茧的日子中找寻到生存的意义。
落入低谷重头再来的逆袭不算难,也许放弃选择更难,有些野马就该属于广袤的草原,对于它们来说要么自由的奔驰,那么放弃撕裂的大腿接受死亡,而布拉迪却选择铭记理想,然后带着勇气继续活下去。
通篇在讲述牛仔的精神,其实也是我们的故事,你看上去觉得“丧”,一个牛仔什么都没做错,却因为一次意外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事业和未来,可仔细一想却是无比的勇气和美丽,有追求梦想而不得的遗憾,有家人的理解和扶持,有朋友的支持和不逼迫,但让它变得更特别的是愈合、是接受,是“放弃”。
头皮上一道真实的伤口,一个年轻的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找回了自己;一落千丈,落入谷底,再重新扳回一局的故事,固然热血豪迈意气风发,而生命中多得是无法选择的不甘心和被迫放弃,而我们也可以将无法实现的梦想藏在心中,因为它们是支持我们活下去的力量,在每个细微处感染着我们,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也重新找回了自己,将骑士精神文在背上、留在心中;面对挑战勇往直前是勇气,面对现实生活的苦痛和挫折,欣然接受也是莫大的勇气。
苍茫大地、落日夕阳,骑士与骏马,黄昏下牛仔帽投射在草地上弧形的阴影、骑士脸上满足自由的微笑。
那份心余力拙、这份永不言弃,人在现实面前多渺小;心中的力量就有多庞大!
- END -往期文章回顾比“复仇者联盟”还话痨的“蚁人2”,彩蛋才是重点!
恐怖、怪诞、邪恶,这部夏季“诡异悬疑日剧”别错过!
高颜值、低智商,一群“二货”少年的鲁莽犯罪故事!
蹦个养生迪?
“不低俗的rapper”≠“中国新说唱”!
又丧,又污,又搞怪,《银魂》完结,认识这群混蛋真好!
3.5 @ mk2 hautefeuille
0分
驯马是最自然的地方了吧
Malick是形而上的,赵婷还没学到,因此本片里所有Malick moment看起来都特怪,且不知所云。
摄影很美表演很棒。但是前半段感觉还是学生电影了一些。后面音乐有点多但是整个感情已经挺饱满的了。邻座大妈一直在抹眼泪。
看这导演名字就不想看了
已踢出西部片群聊
更像是部纪录片
镜头太自然了,也磅礴,生命和时间都缓缓流淌在绝美绝美又寂静的霞光里。情感也很细很细,明明灭灭的热与挣扎是作为cowboy,柔软又狂野是驯马和赛场,对家人朋友又是身体里的另一种愤怒与爱,有点词穷。总之,从头至尾都无比流畅无比重视感受和传达,也做得特别好。
#BJIFF#3.0,不得不说字幕的问题影响了观影节奏,但这位女导演的作品确实是很值得赞赏。摄影效果极佳,尤其是配乐,人生的方向从迷失到改变到重新找到,几处动人之处都和音乐配合得很好,略煽情但感到很舒服。我们多少都是在生活战场上留下伤疤的人,从低谷的沉郁逐渐得到新认同是一生的课题
作为年轻导演的作品,还是十分稳健的。
8.0 生活不易,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太痛苦了(镜头真的美)
和马利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剪辑才是他的灵魂。
3.5 影片一开始呈现伤口赤裸的血肉画面实际上并未暗示任何暴力行径或是戏剧化的事件,而只是牛仔极度纯粹追求的事故。但这一贯穿全片唯一的执着和追求(虽然事件载体往后略微琐碎)又证明了它却并非那么容易被达到和实现,因此牛仔的身份才有了特殊唯一的神圣感。(Boston Kendall Square Cinema)
抱歉来晚了,摄影和隐喻做的很突出,看到最后已经是热泪盈眶了。对于热爱的事物,放弃真的比坚持更难。非常私人却又动人的作品,漫威把赵婷挖过去拍《永恒族》,只希望不要丢掉太多自己的东西
#好会吃 我可以不吃饭 精神必须要吃 —— 同质化
本以为是个疗愈故事,没想到却是一幕到底的失败者的坠落。导演着力于压制人物的情感流露,却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感召下形成一种如将石头投入湖中一般有力的搅动感。只可惜素材实在太单调乏力了,希望赵婷下一步可以专注做导演,找一个功力深厚的编剧来合作。
短评被删,豆瓣吃屎。(浓厚的学院风,宛如之前看的 AFI Cinematography Visual Essay 作业加强版,事实上那些人里可能就有下一个 Zhao Ting。只是赵不是马利克,配乐美景与升格镜头的组合无法重现神性。依然觉得纪录片是更好的方式,缺席的母亲、刻意被弱化的宗教背景,创作中的取舍让动人的复杂故事变成了动人的简单故事。看完主演的访谈,又想起那个在奥鲁古雅哀叹失去枪的猎人了。)
不一样的视角不错,但是功底偏弱
设定一般,剧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