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疯狂动物城》的问世可谓石破天惊。
虽然在全世界的动画电影历史里都不乏各种各样的动物主题,然而2016年这一座前所未有的动物乌托邦都市出现在大银幕上,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阶层,琳琅满目的各种动物与其对应的职业,恢弘庞大又细腻精巧,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主创团队的天才想象力与超级执行力。
今年深秋,《疯狂动物城》的导演Jared Bush和Byron Howard再度联手,为动画迷们献上他们最新的作品《魔法满屋》。
比起《疯狂动物城》的包罗万象,《魔法满屋》似乎乍一看显得格局很“小”,它只讲了一座房子里的一家人的事。
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家人吧——The Madrigals!
Madrigals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以祖母Abuena Alma为核心,全家12口人生活在哥伦比亚深山的隐秘小镇里一座具有魔力的房子里。
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一样与众不同的魔法,有的力大无穷,有的能预言未来,有的千变万化,有的能通万兽之语,他们用自己的魔法共同守护着这个家,守护一方村民。
而电影的女主角Mirabel,一个戴眼镜的卷头毛15岁少女,却是整个家族中唯一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也恰恰是没有任何魔法的普通少女,洞悉了整个家族的魔法正在消亡的危机。
1.缤纷南美风情 《魔法满屋》的故事设置在南美洲哥伦比亚。
为什么是哥伦比亚?
导演Jared Bush认为这与他们想要刻画的一个大家庭中蕴含的不同视角与感受息息相关。
拉丁美洲本就是原住民、非裔与欧洲文化混合交融的地方,而哥伦比亚又被称为“拉美的十字路口”。
依照迪士尼的惯例,主创团队在2018年就远赴哥伦比亚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他们被所到之处饱满绚丽的美景震撼到了,那一村一镇的移步换景,那充满活力的鲜艳色彩随处迸发,被导演们原汁原味搬上了大银幕;一方面主创们也与当地的人类学家,文化学者,植物学家和音乐人等等密切交流,更加深刻去了解本地文化历史与民族特性,为剧本打下扎实基础。
就连片中的配乐不少都是与哥伦比亚当地音乐家合作完成,用独特的民间乐器原声采样录音。
所有的一切都融汇交织在电影中,让观众沉醉在缤纷绚丽的哥伦比亚风情里。
2.魔法一家人如何创造这么一大家人子的?
这是我看完电影之后视频采访两位导演时最想问的问题。
Jared Bush是这么回答的:“《疯狂动物城》完成之后,我和Byron就想好了我们下一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家庭。
而且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想要拍一大家子人,至少是三代同堂的那种。
第一件事就是回头看我们自己的家庭呀,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比如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很权威的大家族,有最受宠的完美小孩,有反叛不合群的逆子,和默默扛起整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
Byron Howard笑着补充:“哎,整个开发过程简直像一个长达五年的原生家庭心理咨询会!
我们大家都坐在一起猛聊自己的原生家庭,一路深挖,逐渐你会发现,即便是血缘之亲,彼此也总有无法让对方了解的地方,甚至每个人有的时候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
这就是《魔法满屋》想要讨论的问题。
”主创在为每一个家庭成员设计魔法的时候,非常巧妙地把天马行空的魔法与寻常家庭里的共性做结合,比如Mirabel有两个姐姐,Luisa沉默勤奋,踏实肯干,她的魔法就是大力士,把家族的重任抗在肩上,而另一个姐姐Isabela,她的魔法是所到之处万物生长鲜花漫天,实在是很符合她由内而外无可挑剔的完美小姐形象。
这些魔法的设定是相当有辨识度的,当观众走出电影院时,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其实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想起家族里的某个亲人,找到自己的影子。
3.音乐剧大神强力加盟《魔法满屋》像所有音乐剧动画长片一样,歌曲与配乐几乎可以决定成功的一半。
这一次,两位导演请来了最完美的人选——Lin-Manuel Miranda。
身为波多黎各后裔,以《汉米尔顿》拿下无数大奖的当今音乐剧界举世无双的大神,还有比他更适合的人吗?
这样的神仙阵容是怎么搞定的呢?
Jared Bush说:“Lin从非常早的阶段就加入我们了。
当时我和他刚刚合作完《海洋奇缘Moana》,他就表示说一直特别想在迪士尼做一部关于拉美文化的故事,我们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这在迪士尼动画的流程上来说也算是一次突破。
第一次让负责创作歌曲的音乐家在这么初期的阶段进来,并且不仅仅是负责创作歌曲,而是加入核心创意小组,与导演和编剧一起构思剧情和丰满人物。
每一次他写了一首新歌放给导演和编剧听,都激发了他们对故事更多的想象,并根据歌曲来完善剧本。
Lin-Manuel Miranda一共为电影写了八首歌,因为有这么一个奇妙的大家族,歌曲的部分可以甩开膀子玩得花样迭出,有独唱,对唱,三人小合唱,大合唱,不同的曲风应对不同的情节与场面,出人意料又恰如其分,朗朗上口。
相信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就可以哼出几段了。
4.平凡拯救非凡在电影里,有一个非常美的仪式,是Madrigals的每位家族成员5岁生日的当天,由祖母拿着赐予这个家族魔法的神奇蜡烛引领着,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魔法老宅会打开一扇新的门。
这扇门属于你,走过去就会拥有一项独特的魔法,门口是一片神奇天地。
但在Mirabel满5岁的那天,一切都没有发生。
墙上没有出现新的门,她也没有获得新的魔法。
远近闻名的魔法家族拥有了第一个没有魔法的普通小孩。
十年了,Mirabel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努力成长,甚至有点过于积极,亲和力旺盛,然而所有经历过少女时代的观众应该多少都能够识别得出,那背后是怎样一颗失落又极度渴望得到认可的心。
为Mirabel配音的Stephanie Beatriz在美剧圈是以善于创造不同声线而闻名的,这一次,她选择了用最本真的声音,想要回到15岁时候的自己。
“我真是没有想到,从影这么多年最贴合自己的角色居然是个动画小姑娘,哈哈哈。
Mirabel看不见真正的自己,我小时候其实也是如此。
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可能是所有少女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
电影的最后,平凡的Mirabel拯救了这个岌岌可危的魔法之家,也了解了拥有魔法的亲人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说不出口的伤痛。
在2021年末,希望这样一部充满绚丽多彩的魔法和细腻入微的亲情的动画电影,可以给还依旧笼罩在疫情中的世界一抹亮色和一点温暖。
魔法满屋之所以让很多对它持负面评价的观众感到平庸和费解(尤其是结尾的转折),其原因在于:故事本身其实对于整个世界观以及魔法的来源没有做过多解释。
如果对“魔法的真正起源”、“为什么米拉贝没有获得魔法天赋”以及“为什么布鲁诺会做出那个噩梦般的预言”等原因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那么在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变得云里雾里,仿佛在看一部由mv串联起来的国产言情家庭伦理剧。
在经过二刷后,我自认为对于这几个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因而在这次观影过程中,整个剧情进展的起承转合乃至于每次影片中魔法屋出现裂痕的时机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水到渠成,丝毫没有其他短评中所提到的“生硬反转”的问题。
在此,我想也许可以试图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来阐述本片中的一些基本的世界观问题,一方面可以用自己有限且笨拙的理解稍微科普一下阿德勒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部注定将会在影史上名垂青史的电影(尽管目前仍被极为跟风化的大众口碑所埋没)能够被更多人真正了解,我相信,如果这部电影的数字资料能够存世五十年以上,那么,21世界末的人们在回顾迪士尼在世纪初期的经典电影时,这部电影将绝对有着不亚于冰雪奇缘的历史地位。
溢美之词暂时到此为止,接下来我将试图阐述我对于本片的一些理解(由于不了解拉美文化和影片制作背景,所以有些解读可能不完全符合制片方原意,还望谅解):1.魔法的来源是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是,魔法来源于“对于他人真诚的奉献之心”。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便是“共同体感觉”,这是一种对于世界大同的理想,它是用来衡量“自己是否承认他人的存在,以及关心他人的程度”的标准。
顺便一提,本片中描述马利加家族成员所具有的魔法的词汇选择了“天赋(Gift)”这个词,这一单词与“给予、奉献”(Give)的读音相近,不知是否是制片方有意在此处双关。
主角所在的马利加一家人因外公佩德罗的自我奉献而获得了魔法天赋,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共同体感觉会诞生魔法”的隐喻。
共同体感觉在本片中所带来的结果,除了一家人的魔法天赋外,还有一座充满魔法的房子(一个容纳着一整个家族的会魔法的“家”,这可以说是“共同体感觉”最有力的外在显化形态了)事实上,在获得魔法能力后,马利加一家人也都不断运用魔法致力于服务奇迹谷的人民,大家共同维系着这一作为魔法来源的共同体感觉,让魔法的烛光代代相传。
就连主角期待自己能获得魔法天赋时,也并不在于拥有魔法天赋本身会让她自己感到特殊或是不至于被人看不起,而仅仅是希望能够利用天赋来奉献自己,更好地服务他人。
即使是在不拥有魔法天赋的情况下,米拉贝也依然在安东尼的天赋仪式当天忙里忙外,期望能为这个家庭作出贡献。
可以说,米拉贝是本片中最具有共同体感觉的一名角色,也是本片当之无愧的主角。
2.米拉贝为何没有获得魔法天赋?
既然说米拉贝是整个家族中共同体感觉最强烈的角色,那为什么唯独是她,反倒却没有获得魔法天赋呢?
相比于其他家庭成员通过天赋仪式获得天赋(Gift),事实上,米拉贝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给予整个马利加家族的礼物(Gift)——当然此处没有否定任何其他家庭成员的存在价值的含义。
米拉贝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在家族成员越来越不能活出自我、共同体感觉越来越弱的衰退期为家族注入新鲜的空气、重振大家的士气。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她的魔法天赋(Gift)的缺失,是为她作为礼物(Gift)的那一面而服务的,她没有魔法天赋这一点反倒是她共同体感觉更强的体现与必要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说:爱的反面则是恐惧。
爱是马利加家族魔法的来源,那么恐惧则消除了这一魔法。
当马利加家族发展到米拉贝即将举行天赋仪式时,此时已经是家族第三代成员的末期,外婆对家族的爱已经逐渐转变为对于家族天赋是否能存续的恐惧。
在这一恐惧之下,外婆对米拉贝的爱逐渐变成了期待和担忧。
这种扭曲的爱减损了外婆的共同体感觉,让她不再用平等互助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家庭成员,而是不断对他们抱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在充满着这种期待——而非无条件的爱的环境中,米拉贝便没能正常获得本应继承的魔法能力。
3.魔法天赋为何会衰退?
既然魔法来源于共同体感觉,那么可想而知,当家族成员的共同体感觉消散之日,也便是魔法能力衰退之时。
提到共同体感觉,很多人会有一种误区:共同体感觉强调对他人的无私奉献,而不在乎“我”自身。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共同体感觉强调的是“我”对于他人的贡献感,而非实际可量化的贡献。
打个极端的比方,即使是一名只能卧病在床、什么事都做不了的重病患者,ta的存在本身便是具有贡献的——例如,对于ta的家人来说,只要ta还活在世上,就已经是无比的宽慰了。
因此这种不被扭曲的贡献感本身才是共同体感觉的支柱。
在影片中,“魔法能力消散”这条剧情线的线索型人物是米拉贝的大姐露易萨。
在她的唱段Surface pressure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她那潜藏在表层之下的压力来源:担心自己没能肩负起足够的重担从而让他人失望。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人们会出现这种担心自己满足不了他人期待的焦虑,是因为没能处理好“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指他人的课题和我的课题是不需要混淆在一起的。
他人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是他的课题,与我的课题无关。
就算我的生活方式没能满足他人的期待,这也是他人的课题,与我自身无关。
我不应该用“我没能满足他人期待”的这一他人课题来混淆我自身的生活课题。
在没能处理好课题分离的情况下,我们的共同体感觉势必会受到影响:我们没有在乎身处于共同体中的“我自身”,从而威胁到了本应互助合作的共同体本身。
事实上,共同体感觉有着三个要素: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如果连基本的自我接纳都做不到,自己不愿尊重自己,共同体感觉从何谈起呢?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露易萨越是想要表现得正常以满足他人的期待,自己反而越是感到无力,从而身处一种“想要满足他人期待——削弱共同体感觉——魔力减弱——更加不能满足他人期待”的恶性循环之中。
作为露易萨的反面,伊莎贝拉则在What else can I do?
这首歌中通过偶然表露出自己真实心声而显化出的一颗仙人掌领悟到了“做自己”的美妙。
通过接纳并真实展示出不够完美的自己,伊莎贝拉反倒在全家人魔力消退的大背景之下开发出了更为强大的全新能力,这便是得益于她领悟到自己能够通过真实地做自己而对家族这一共同体做出贡献。
这一事实从另一角度验证了上述关于“魔法能力来源于共同体感觉,魔法衰退是因为共同体感觉减弱”的猜想。
4.魔法屋为什么会倒塌?
同“魔力的强弱与马利加家族成员的共同体感觉息息相关”一样,“魔法屋出现裂痕的程度”也依然与家族成员的共同体感觉休戚与共。
在我二刷过程中,我所记得的魔法屋出现裂痕的场景有四处(若有遗漏还望指出),我对这些场景中出现裂痕的原因分析如下:1)安东尼天赋仪式。
米拉贝在Waiting on a miracle一曲末尾处看到魔法屋出现裂痕但被其他人误以为是幻觉。
此时魔法屋之所以出现裂痕是因为马利加一家人在为庆祝安东尼的新天赋进行合照时遗漏了米拉贝。
2)伊萨贝拉失败的(被)求婚现场。
全家人(除了外婆)都陆续悄悄得知了米拉贝看到了预言石板,大家都开始对预言产生恐惧,并对伊萨贝拉是否能被成功求婚而感到焦虑。
3)外婆从米拉贝父亲口中得知是米拉贝找出了预言石板后对米拉贝父亲大发雷霆,米拉贝的父母对于如何看待米拉贝的问题开始与外婆产生抗争。
4)外婆正在安抚镇上人们的情绪时看到了米拉贝带领伊萨贝拉解放自我,于是冲进屋中与米拉贝直接对峙。
此时,由于米拉贝和伊萨贝拉的和解,伊萨贝拉也打破了原先的完美形象假面决定追随自己的本心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魔法屋的裂痕已完全修复,蜡烛的火光也燃烧得越来越旺,但却因为外婆的怒火冲天和祖孙二人的直接对峙而直接分崩离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魔法屋的裂缝并不是为了剧情安排而强行安排的剧情转折,裂痕每次都是随着剧情的进展而水到渠成地出现(在上述“裂痕出现与否与家庭成员共同体感觉休戚相关”的设定前提下),和人物冲突浑然一体,丝毫没有任何生硬之处。
其实,在影片从米拉贝的视角向我们展现魔法屋出现裂痕的场景之外,也许早在米拉贝诞生之前,魔法屋就已不断出现过裂痕并被外婆所看见。
毕竟,当米拉贝在安东尼天赋仪式当晚试图潜入外婆的房间时,曾听到外婆独自一人对外公佩德罗的祷告。
这意味:尽管外婆当晚没有亲眼看到米拉贝所描述的裂痕,但她其实知道魔法屋已经出现了裂痕,这就意味着早在当晚之前,外婆就曾亲眼目睹过裂痕的产生,对于家族存亡的担忧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另外,关于裂痕,其实还有另一条关于布鲁诺的暗线。
布鲁诺虽然生活在魔法屋的阴暗角落中,其实是在夜以继日地修复着房屋出现的裂痕。
布鲁诺和米拉贝一样,也是有着强烈共同体感觉的个体的正面例子。
布鲁诺暗中修补魔法屋裂缝,便是对于“共同体感觉修补魔法屋裂痕”的一处隐喻。
即使全家人都排斥我,无视我的存在,但我依然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在自己的餐桌上画上跟大家一样的盘子,并且一直认为我正在为家族做出贡献。
这与岸见一郎对于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的解读如出一辙:只要把他人当作是同伴,不管你在共同体中是否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你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
5.布鲁诺的预言是怎么回事?
预言其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影片中其实也曾提到,外婆是在米拉贝的天赋仪式后,对于家族的未来抱有担忧的情况下才邀请了布鲁诺进行预言。
此时的预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正因为外婆对家族的爱产生了扭曲,对米拉贝没能获得天赋而深感失望,不再去爱家人本来的样子,而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家人,失去了共同体感觉,开始变得患得患失,并按照死板的期待要求着家人们,从而才导向了预言中那个米拉贝(那恰恰是自己的恐惧的投射)摧毁了魔法屋的结果。
其实布鲁诺自己也说过,这个预言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正如影片中用一种类似于3d卡片的效果所展示的预言石板那样,预言的结果是否应验有赖于我们自己的看法。
此时外婆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担忧、焦虑和扭曲的期待,其实是完全有可能重新审视并接纳自己对于马利加家族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扭转魔法屋崩溃的命运走向的,只可惜当局者迷,最终故事还是按照“自我实现预言”的走向发展到了米拉贝和外婆引发争吵彻底摧毁了魔法屋后,才在二人的和解中产生了转机。
解答了这五个关于基本设定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故事中,外婆与米拉贝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她们都是家族中没有魔法天赋的直系亲属,也都是在家族危急存亡关头负责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她们是彼此的一面镜子,外婆投射在米拉贝身上的不满,其实也是对于“自己身为一个家族的大家长,却无法逆转家族颓势”的失望和自责,只不过,这种自责,作茧自缚般地来自于自己对家人的爱的扭曲,来自于无视他人本心的期待,来自于自身共同体感觉的缺失。
片中描述外婆和外公创建家族的经历时所配上的BGM,其标题直译为中文叫做“两只毛毛虫”,歌词描述的是将外公外婆比作两只毛毛虫的爱情故事。
也许,在另一种层面上,故事的作者也希望将通过互相和解不仅拯救了自己、还让整个家族焕发新生的祖孙二人比作两只化茧成蝶的毛毛虫。
在影片末尾,当两人因和解而拥抱时,涌现了大批蝴蝶穿过山谷飞往家所在的方向,这一场景也许说明了什么吧。
说到这个场景,我想顺便提一句:不知制片方是否有意在影片中致敬曾制作了年度游戏《风之旅人》(Journey)的陈星汉。
上述提到的蝴蝶穿过的那个山崖实在是像极了风之旅人中一直被玩家视为道标、并在终局中和同伴一同依偎着穿越而过的旅人崖(请允许我这么称呼它)。
而无数蝴蝶飞越旅人崖的场面,也神似风之旅人中旅人崖中在终局中散发光粒子的场景。
另外,我三刷后才发现这个细节:这个山崖是在魔法屋彻底崩塌后才裂为两瓣变成这个形状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连外婆都没有再来到过那条奇迹诞生的河流,因为布鲁诺也曾说过这座山实在是太高了,这座山裂开后才终于为祖孙二人的和解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场所。
如果光是两座山的相似也就算了,就连本片的魔力象征,也选择了和陈星汉的《光·遇》中作为人与人之间爱与光的传承纽带一样的物品——蜡烛。
既然陈星汉的作品和本片一样,都散发着一种We are one的大爱精神,那么制片方在本片某些设定上进行致敬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本文的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听从自己的本心去评价这部电影。
就跟阿德勒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大受追捧一般,颇为令人遗憾的是,和阿德勒思想一脉相承的本片,其思想内核直到如今需要大家拥有共同体感觉的这个年代,居然都还显得略微超前(更让人遗憾的是众人因为不了解这一内核的真意反而斥其为老套、俗气)。
我在此诚挚呼吁大家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要在意“自己给了一部只有6.5分的电影好评,其他人是不是会觉得我很没品味”的恐惧,这就便是实践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了。
你的感动永远是你自己的事。
写完这篇文章后意犹未尽,又进行了三刷。
没想到三刷时也依然全程没有尿点地看完了,并且发现了一些之前的错误解读(关于外婆找布鲁诺进行预言的时间点,已在文章中更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细节,例如:在影片最后一首盖房子的All of you中,每个角色之前的唱段都有reprise一次,例如露易萨的Surface pressure,伊萨贝拉的What else can I do等,这里有一个小细节:会变身的表兄/弟(不好意思三刷后依然没能记得他的名字……)开启了一段We don’t talk about Bruno的唱段,而这一段中,镜头居然也进行了些微的镜头水平倾斜!
(还原了该唱段中姨妈姨爹跳探戈时的摇镜手法),连这样的细节都能照顾到,不愧是迪士尼啊……本文对于阿德勒思想的阐述部分来自于《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8.3岸见一郎 / 2018 / 上海文化出版社
被讨厌的勇气8.6[日] 岸见一郎 [日] 古贺史健 / 2015 /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两个片段给我带来一些感触:1.鲜花小姐的完美情结,让她如水仙神Narcissus般自我沉浸。
这个招招手能化出漫天花雨的美丽女子,对女主却处处挤兑。
她是那样看不上没有魔法的女主,仿佛不忽视对方,就无法显示自己特殊,与对方相好,自己就丧失完美一样。
她享受高高在上,同时也受其所累。
她最后忍不住大喊出来(唱起了歌),指尖蹦出个不完美的仙人掌🌵,是她心中的小恶魔。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小天使和小恶魔,我们总想着战胜后者,忽视后者,可是小恶魔也好委屈呀,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它却始终不配拥有姓名。
于是它开始捣乱,制造挫折,都只是想被看见和承认啊。
鲜花小姐终于不再只是柔美靓丽的色彩,她可以是黑色,是灰色,是各种不曾出现的色彩。
「她终于不用执著完美,因为她本自具足」。
2.Mirabel跟阿婆争吵中说了很重的话,之后她意识到,阿婆才不是造成破裂的原因,而是一切美好的开端。
她对阿婆说,「I see you」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失去丈夫,孤苦无助,我看见你紧紧把三个宝宝抱在怀里,柔弱又坚强,我看见你强烈的爱和渴望创造了奇迹,创造了我们。
「我看见你了」是多么感人的话,我懂你的无奈,也懂你的执着,在我面前你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因为你的情绪我都会小心安放。
爱💕人的能力难道不是魔法吗?
谁说Mirabel不会魔法呢?
第n次被我爸吐槽这个年纪还在看动画片之后,我学会怎么去坦诚面对他的不理解。
其实我也不知道一直以来对动画评价的普遍高分是出于真的喜欢还是不同于真人电影的低标准,但是那没什么关系,有感受就好了,感受是最重要的。
真的很为魔法满屋抱不平,6.4实在太低啦,在看动画的时候自动屏蔽了一些自身的敏感性,结束后反复回想才能挑出大众们指摘的不足,总还是瑕不掩瑜的吧?
我不喜欢那些勇士踏上征途的故事。
虽然是以哥伦比亚文化为基底,歌曲还是用了大众最能接受最快喜爱上的偏流行的编曲和唱法,这点算有好有坏吧,让我想起马戏之王里的小小遗憾,就是歌曲虽然很好听,但是和故事年代的脱节让人难免出戏。
如果能融入更多的地方元素就好啦。
最早知道魔法满屋是刷到b站的卡米洛单人剪辑,觉得这个小男孩和迪士尼以往的男性角色(我以为卡米洛是男主)不太一样,小卷毛,少年音,古灵精怪。
结果到了正片我好像完全看不到他,倒也不是可惜,因为主线剧情很吸引我,卡米洛的戏份稍微旁枝末节一点,就没怎么注意到他了。
伊丽莎白:没有人应该是完美的路易莎:奉献不是你的义务米拉贝尔&外婆:奇迹该是自己创造的佩帕:不用勉强每天都是晴天布鲁诺:真相和爱的天平胡丽叶塔:食物抚慰人心 亲情拯救亲情多丽丝:诚实面对自己卡米洛:找到我安东尼:万物皆有灵天,希望我这篇没人看,真的是小学生文笔😢最近capybara超级火,没想到在这个以前的电影看到了水豚耶!
我确实从开篇女主说,自己就算没有超能力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那份自我认同开始,就一直沉浸在动容的哽咽里,倒是没有像青春变形记那时哭的那么惨烈。
后来女主又不断自我怀疑,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想要为家族做些什么挽救又不被理解,到最后原原本本地接受了这样不完美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我终于能说出那句,家人就是她的魔法。
什么是完美?
什么是责任?
还有怎么找自己?
怎么接受自己?
如何与家人和解?
剧本涵盖了许多许多陈词滥调的主题,想表达的内容很多,小体量和子供向又带来一些限制,遗憾当然是有的,包括祖孙和解的生硬,剧情转折的突兀,最最最差劲的就是前面对布鲁诺的各种嫌恶,最后突然就拥抱和好。
不过本来,还能怎么宏大呢?
电影本来就是处处瑕疵又珍贵的冗长诗篇嘛。
还可以,就是太爱唱歌了,有点吵。
小女孩虽然没有魔法,但是自己很努力的想要帮助家里,家里有些兄弟对她也不是看好,主要还是奶奶,奶奶看重魔法。
因此对她能不要扰乱家里魔法的事就不要让她弄。
但是这就伤到了小女孩,所以想证明自己。
不过幸好小女孩也很自信,也有个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知道后面和自己的姐姐打开心结后,也发现她们都在顶着压力。
不是真正的自己。
这时候她其实是真正幸福的人。
然后找到了那个一直被误会的有预言能力的叔叔,叔叔一直被人说不好,但其实很关心家庭,一直默默的关注家里也帮助家里。
直到小女孩找到了他,也打开了心结。
其实他们的魔法一直在衰竭,虽然预言是小女孩和裂痕有关,但是也是拯救这个魔法家庭的人。
经过一系列房子倒塌了,但是更是体现他们真正能力的时候,没有魔法的他们其实更应该合作团结,而不是一个人顶的压力去解决事情。
而后大家还有村里人一起重建起魔法屋。
这次的魔法屋更稳固更 团结,更是一个家庭
导演感觉想讲很多东西,前半段我觉得是想讲成长,后来我觉得又想讲能力和责任的关系,最后我又觉得是亲情片,很遗憾它每个主题都没有很深入,每条线都没能打动我。
音乐很好听,人设很好除外婆和米拉贝两个主角,画面也很美,前半段当女主孤立于全家福以外那段我也很能共情——就是身边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天赋都有了自己努力的道路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多余很迷茫,这段我差点落泪了。
到这里我觉得它是在讲一个女主成长发现自己的独一无二道路的故事,可惜后期成长并没有太清晰。
人物的矛盾解决非常快,基本上是通过唱歌和话疗,舅舅被别人误解被孤立被“赶出”家族我总觉得他会得到一个展示真正自己并意识到家人其实都很爱他的机会,但是没有,我没有感受到其他家人或者其他村民对他的一丝感情,最后外婆一个吻他俩矛盾就解决了,舅舅甚至反过来给别的家庭成员道歉,exm?
外婆你十分钟前还说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家。
米拉贝和伊莎贝尔多年矛盾唱个歌就解决了,伊莎贝尔前期也没有体现出反叛精神表示并不想做完美女孩,人设立住靠的是角色自己的嘴我觉得很遗憾。
总之,是一部能力配不上野心的作品
天才程序员外婆开发了一套超牛逼的软件系统平台。
第二代三代们人人都在系统有专门运营的应用模块,只有女主啥都没分到。
后来软件系统的bug越来越多,跑不下去了,二代三代们自己负责运营的应用模块也纷纷失能了。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女主站了出来,在她的主持下大家齐心协力一举升级了系统,修复了所有bug。
大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女主是负责内核开发的。
极尽华丽地去呈现,却依旧掩盖不了寡淡无奇的故事。
前二十分钟几乎没有展现主线性的矛盾、悬念和冲突,而是翻来覆去的以各种形式不断地重复念叨主人公的故事背景、描绘各种合家欢的画面。
整部影片一切故事情节的推动,不靠主角,不靠反派,而是靠屋子里不明觉厉的魔法现象。
房屋裂痕引导主角去找布鲁诺、魔法幻象引导主角去找伊莎贝拉、再一次的房屋裂痕引导主角去救蜡烛。
本来以为全家就主角一个人没有gift是为了表达即使是没有超能力也可以做出不凡的事,结果从头到尾主角没有一丝成长与蜕变,依然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天真小女孩,不知道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
这让观众很难抓住故事发展的方向。
结局强行合家欢,前一天大家还说讨厌布鲁诺,第二天就是“欢迎你回家”。
昨天大家都误解主角,今天突然就是“我看到了你的勇敢”。
毫不夸张的说,结局为所有人都强行安排了一个happy end甚至是订婚不成的小配角也安排了人和他在一起,导演一边反复吟唱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一边给所有人强行圆满在政治正确的表象下此片潜藏价值观也很有问题。
如果是其他的影视表现形式也没什么,但它偏偏是一部“老少皆宜的迪士尼动画”这就不得不说价值观问题了。
整部影片主要讲的就是主角努力去保住整个家族的优于凡人的power,并将这种power代代相传地永远继承下去。
这种糟糕的思想竟然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掌握魔法是为了保护整个小镇安全啊”那么我想请问:小镇都已经与世隔绝了哪还有危险需要魔法保护?
即使有,那么我没看到一家人日夜巡逻也没看到一家人预警备战,我看到的是一家人歌舞升平,宴会不断?
再退一步像随地开花这样的技能对于保卫小镇有什么用?
逻辑漏洞。
布鲁诺一件坏事都没做,为什么大家怕得连他的名字都不能提?
即使大家把自身的霉运归咎到布鲁诺身上,认为他是个坏人。
那也不至于怕得连名字都不敢提吧。
“他干的”坏事不过是“你家一条金鱼明天会死”之类的罢了,至于怕成那样吗?
整部影片看下来实在没什么亮点,相比于其他的迪士尼动画,这部立意很低,更加幼稚,更加子供向。
完全配不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
当然,如果政治正确是评判标准的话,那就是实至名归。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高一下的英语课外拓展纸上,但当时以及后来的时间也一直没有选择看。
而这段时间再一次关注皮克斯电影,看到了魔法满屋。
并且看到他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奥斯卡。
便决定看一看。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是与中国的传统社会十分契合,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而产生出的一段故事。
1.灵活性,创意性强,节奏感更强。
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是将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内心的独白通过歌曲的形式吟唱出来。
并且不显得僵硬,能够在歌曲,人生经历以及动画之间紧密结合
2.通过多处伏笔,线索等巧妙的使用(女主人米拉贝尔的没有魔法技能,米拉贝尔舅舅能预知未来以及最开始奇迹蜡烛产生的原因都让人浮想联翩
3.人物塑造方面: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血肉感故事感,宿命感个性化人物塑造。
让魔法持续发热的并不是魔法本身,而是被魔法普惠下,馈赠下的每一个受益者所散发的光与由内而向外的自信与坚挺!
看到小镇上的人民结队而来时,小镇人民们拿着工具,我又何尝不会因为两者的双向奔赴而热泪盈眶
就如同头脑特工队一样,每一个成员与陪伴者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就如女主人米拉贝尔般即使她没有肉眼可见的魔法,但他却有长于内心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内心之火与永恒之爱
在这部电影中,米拉贝尔的外婆是这个家族的起始者。
他从得到了蜡烛到被蜡烛所困,被蜡烛所局限。
她只想着维持现状,并且巩固小他们家在小镇人民心里的地位(能者多劳)片面地去强调魔法的作用,忘记了爱与永恒才是这个家,能够走到现在获得成功的源头
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缺失的一面,拥抱他,它靠近它接受它,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全剧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人心,抛出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问题: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面对一个功利的社会,一个追求卓越的结果论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没什么“天赋”和“超能”的平凡之人想要获得尊重,不被歧视和忽视,几乎是妄想,就连爱心和责任心也会被误解,因为在强者眼中,那些无能的人恐怕总会嫉贤妒能,或是因为长期不被认可,可能会滋生心理问题而沦为破坏社会的扭曲人格。
如此种种,可见凡人想要同等待遇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他们该怎么办,这正是观众期待继续往下看的主线走向。
其实,直到楼塌了、蜡烛熄灭那一刻,全剧的方向都是通顺的,事情发展到了矛盾的最高点。
当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如何重拾自信,面对自己和现实?
后续的主旨思想也是可圈可点。
譬如,只有极少的“天赋”可以保持良久,大部分天赋都不是不朽的,甚至因环境变化而消失或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认识你自己,与自己和解;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无论你是否超能,全世界都在向你追责的时候,唯有她真正在意你有没受伤;一个国与家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民谋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的生活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只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全局最糟糕的内容恰恰是结尾:尽管平凡,却善良、勇敢、正直、担当,拥有一颗美好心灵本来就是上苍赋予的“礼物”,但这个“礼物”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变成“功利性”的发展成果,它不需要被证明,不需要让坍塌的楼瞬间恢复了魔力,而是应该走出一个功利、魔幻的物质世界,走进一个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
或许掰开了来看,每个人物的主题MV有可取之处。但是作为动画长片,ugh不管文化背景怎么换,夏日大作战式的家族剧情片我都应该敬而远之。
她让大家找到了/认识了那个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让外祖母意识到“奇迹不是每个人被魔法赋予的天赋,而是每个人自己(Miracle is you)”。Don’t be strained by what you’ve got (power, gift…). Open your eyes, be imperfect, be empathetic and be YOU.
歌好听舞好看。大力姐的歌最好听。最羡慕的超能力是动物之王小朋友。第二名是七十二变。叔叔施法时误入的水豚很萌。画面像是用Coco的模板换皮的,但故事远不及。和remember me相比,一个魔法家族的成员不会魔法的焦虑,能得到多少观众的共情?我知道想表达的是不要对家人太苛刻,但用一家魔法师来讲感染力不够。唯一感动我的是,出场不多的主角的妈对女儿无私的爱。
迪士尼,别让粉丝骂你
还是熟悉的迪士尼歌舞动画电影,还是被熟悉的亲情和成长主题打动。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美无瑕,严苛要求只会给每个人带来压力,永远完美的世界只能是空谈。奇迹也并非意味着带来完美,而是历经艰难和苦难之后心中念想化作的光明与希望,遗忘过去注定失去,传递信念才能续存。
非常欣赏不来...
虽然故事不怎么样,但画面好看啊。安东尼的魔法也太棒了,老鼠都那么可爱!
每个人物都像有设计好的政治正确以及大和解的卡位,精准计算。动画片最后一定要大和解吗,也许不用。
救命 居然有人说不好看 真的很好看好吗!不是所有电影都需要一波三折的情节!平淡但温暖的剧情(中途两次落泪)+有趣的人物设定+精彩的歌曲(迪士尼classic+pop的新元素 很惊喜 好喜欢pressure那首)真的很好!(结尾确实和好的有点点突然 但是不影响整体的绝)
非常俗套非常平庸但还是哭成狗了,什么能力都比不上爱的能力啊。
剧情倒不是说有什么bug,确实也没什么亮点。音乐也一样,倒不是说有多难听,确实也没有特别出彩的。画面挺漂亮,哥伦比亚嘛,魔幻现实主义嘛,五彩斑斓的五彩斑斓嘛,色彩搭配这一块我很欣赏,子供向民族风但是不艳俗不老土。
…… 2022不会再好了
get不到
这可能是迪斯尼目前为止对女性最真诚与赞扬的作品了!歌颂了母系社会的伟大!这个世界终究是靠母亲的力量在前行,每个人获得的最大的能量是源自于母爱的伟大,是母亲的力量让每个子女获得了天赋异禀的礼物,是爱建立起来了小镇,建立起来国家。歌舞片段衔接非常流畅,用一个家族的破裂背后的伤痛走出看到希望的故事告诉大家,美满家庭的力量有多大。(其实不太爱结局,如果结尾可以改成魔法消失变成普通人,但是一家人欢乐会更好~
大银幕重看,吓哭了后面小朋友。
歌不行
不愧是coco原班人马回归的。说实话在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也不期待觉得剧情一定很无聊都能想象到的那个套路剧情,但是看下来跟着哭了好几次,太感人了。看到女主因为大家都有天赋自己没有跟着哭,看到姐姐担心自己有一天没有能力不被大家青睐了哭,看到村民们帮着一起修房子也跟着哭。迪斯尼不愧是迪斯尼,永远能感动到我。更重要的我觉得我明白了电影里没说的你被爱不是因为有天赋或能力强,你被爱是因为你是家人。家人就是无论你优秀或者平庸都会拥抱你爱护你的人。(虽然成年后的我明白这样的家人只会出现在迪斯尼,但是不妨碍我以后会对我的孩子这样教育,无论他们又不优秀我都一样爱他们)
6/10。有一种吊诡的解读:永不灭的蜡烛象征美国赋予的幸福和自由等‘‘魔力’’,无论是大姐的大力神天赋(军事力量),还是二姐控制植物和弟弟驾驭动物、姨妈头顶云朵的天气魔法(环境资源),都是源于那座奇迹灯塔的馈赠,一旦失去‘‘魔力’’扶持,拉美人民必将陷入战乱和分裂危机(杀死祖父的骑兵和魔屋的墙裂),而拉美自身潜在的自我整合能力(以隐居的舅舅布鲁诺为代表)只能缝缝补补,除了预言墙裂的能力外无从应对现实危机。除了这层美国中心主义的后殖民叙事外,冲突的羸弱和叙事的突兀和[青春变形记]一脉相承,民族的苦难(外敌入侵/男丁远征)只能由一个浮于表面的天赋(家族继承魔力/变形成小熊猫)进行化解,天赋失控造成的灾祸归结于亲子沟通的不畅,最终由爱和对家族的忠诚来弥补,这本质上是美国影视文化对少数族裔困境的幻想性破解。
【X】建议和「寻龙传说」一块打包去世。
比上一年【1/2的魔法】更差,跟【寻梦环游记】一样空有消费第三世界的外壳却骨子里带着无穷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