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第一部 woody allen 的电影 太棒了我一下子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种智慧 我还在想 要是我生活中有个想dobel一样的人该多好啊 后来 当我向我的一个朋友zuzu力荐这部电影的时候 看到 direct by woody allen 他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导演 然后 我找到了我能找到的他所有的片 :)电影里面有一个perfect joke (I like it very much):'盖恩 go to the doctor's office and said to doctor " Doctor! Doctor! I feel hurt when i do this." (He act a masturbation action).Then doctor said " Don't do it." (Think about that)'还有在电影最后 woody allen 临分别前对那个年轻人最后的忠告.推荐看一下 :) 很不错的
这一部让我对伍迪有了新的认识 不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殊性 相反这部的剧情也挺老套的 可能是看他的电影比较多 刚好看到这一部时解锁了新的视角。
以前觉得伍迪是我理想中的文人角色 我也拿自己和他对应 理想 浪漫 敏感。
同时我也觉得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我喜欢他 羡慕他 也相信他传递的浪漫。
稍微了解一点点之后 发现很多所谓的理想主义都是我的幻想 而且好像是小布尔乔亚特有的。
伍迪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落地 非常现实的人 采访中就可以看出来 他其实也没有觉得艺术可以有多么伟大 或者说 相比于生活 理想有多么崇高 很多对爱情 艺术 生活的幻想多多少少带点自我催眠。
以前我总喜欢他表达的浪漫 我认为抛开道德审判 是可以存在失控的爱。
现在能感受到一种讽刺 讽刺浪漫 理想主义 和这种对文学 艺术的小布尔乔亚式的虚假热爱。
不管是奇招尽出 还是爱在罗马 都是男主有着漂亮 但没有情调的 金发女友 然后被一个并不漂亮但喜欢引用文学诗歌的人吸引。
这些人也不是真的喜欢文学艺术 只是know the right thing to say。
而男主总会因这种虚伪的镀层沦陷 而这个女生也会出轨或者离开这个男生。
这种多次沦陷于爱情不是浪漫的的体现而是对爱的消解。
比如对包法利的理解 最古老最保守的是认为她是荡妇 道德败坏 然后是女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解读 其实还有一种解读 即一种对于总是不安现状 追求新刺激的讽刺。
我在伍迪的电影里 渐渐看到了这些东西 这可能也是他自己的矛盾。
当然伍迪自己也没有给出回答 而是用生活的荒谬把这些问题又消解了 it‘s like anything else 生活即使如此吧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抽觔的電影。
————這是我對《Anything Else》(情關難過,2003)的評論。
看來餡餅男並非只執着于低俗的喜劇電影~~這樣的黑色喜劇,他同樣也縯繹得淋灕盡緻,被成功塑造成了第二個“Woody Allen”。
Woody Allen這個代錶著一代美國知識分子得形象,沒想到依然能夠活躍于現在的大銀幕。
對他的電影其實看過的不多,因為這個以電影中臺詞繁多精綵而讓人稱道的導縯,卻有時會因為過多的臺詞,讓妳忍不住快進快進再快進,印象當中,完完整整看過他的電影隻有2部,一部是《Match Point》, 大概是前年的上海電影節上看的,爆滿的電影院,隻是不知道是因為他,還是因為電影中的Scarlett Johansson。
另一部則是《Bananas》,這部影射卡斯特羅的電影~~着實讓自己被這個知識分子的幽默細胞給搞的癲狂,我想如果卡斯特羅本人看過這部電影,一定也會感慨萬分的~~瘦老頭(Woody Allen)本人同樣有着癲狂的人生,最大的爭議就是與自己的妻子離婚,然后取了自己的養女(一個韓國MM)......看着結尾,最后阿曼達(Christina Ricci)和諧地與那個不記得名字的醫生在燿眼的陽光下,開懷地走在街道的走道上時,我和傑瑞(Jason Biggs)一樣,心中打繙了五味瓶。
一直以來都覺得電影的結侷是那么的不真實,會說如果《非誠勿擾》的結尾舒淇死了也許更好這樣類似的話~~卻不想黨真的看到現實的結侷時,心中抑鬱得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我們總是很容易在那個有些變態的瘦老頭的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從傑瑞身上找到我們不斷妥協的人生,從阿曼達身上找到尋找激情的衝動,隻是她是化為了行動,也能從Woody飾縯的導師身上找到我們身上暴力的那一麵。
不過還是很難想象,傑瑞能夠容忍阿曼達一次一次地打着“為了不讓自己出軌,又或是為了了解自己是否是性冷淡”的旂號與別人纏綿。
看着他無奈的遭遇,比如阿曼達母親突然地入駐他們的生活,比如本來打算一起開拓新事業的導師突然不得不鋃鐺入獄,又比如那個猶太經紀人最后心髒病的倒地。
人總是不得不被現實所迫,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目標,好在最后傑瑞還是選擇離開紐約,離開這裏所有的人,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路。
還是沒想到,看到餡餅男能夠齣縯這樣的電影,呵呵,這部電影使得自己對他有了新得認識。
而Christina Ricci得錶現卻總覺得沒有Woody其他得電影中得女性來得出彩~~隻是花瓶一樣,塑造著一個水性楊花的荷爾蒙女性。
倒是飾縯康妮的Erica Leerhsen,讓自己着實眼睛一亮,同傑瑞一樣,看着鏡頭中給她特寫的鏡頭,也有了撫摸她的衝動~~~Woody的導師形象倒是繼承了他一貫的風兒,看着他后來折囬,拿着扳手,用力地敲打那輛車子的窗戶,第一下,竟然麼打破~~呵呵,知識分子被壓抑而渴望展現力量的一麵盡顯無遺。
看完這部電影后,終于打算去看最近被許多人所提及的《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午夜巴塞羅那,2008)~~去看看瘦老頭展現的西班牙浪漫愛情~~PS: 其實中央6台的選片質量最近2年其實還是不錯的~~
今晚看了Woody Allen的Anything Else。
男主角是个喜剧剧本写手,与一个性感迷人,又生性不羁、难以满足的女孩一见钟情,从此陷入不能摆脱的困局。
他真的爱她?
不知道。
虽然他一次次地重复着“I know I love her”,但我想,更为真实的,是他害怕孤独,害怕死亡,害怕一个人睡觉。
所以当他在Woody Allen(戏中饰演男主角的朋友)的指引下,走出生活的困局时,他轻松释然。
过往的一切,真的是不能抛弃的幸福,还是仅仅出于惯性?
电影末尾,男主角坐在出租车上,无意中看到前女友与另外的男人亲热拥抱,感触地说:“Life is so strange, full of inexplicable mystery”,而上了年纪的出租车司机只淡淡地回答:“yeah, you know, just like anything else”。
这个出租车司机拥有广阔的胸怀,他代Woody Allen说出了电影的寓意。
陷于日常生活的我们,心胸不免狭隘与固执;就像与自己尾巴玩游戏的小猫,怎么也走不出自我设定的怪圈。
我喜欢电影开始不久时Woody Allen对男主角说的话:“很多人去看医生,对医生说,为什么我的手这样甩起来会痛呢?
医生说,那你就不要动啊。
”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动作,还有很多anything else。
Woody Allen真是一个可爱的人,他总在自己的电影中出现,絮絮叨叨,好像电影本身的形式还不足以叙说他要跟我们讲述的一切。
他有洞悉生活的大智慧,却从不假装严肃。
或许是他感知到生活本身的痛苦与无奈,才选择了用幽默的方式去嘲弄。
悲痛的民族是不会迷恋悲剧的。
之前有朋友对我说,他觉得Woody Allen的电影只是playful,并不是masterpiece。
目前看来,我并不这么认为。
他只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处理严肃的问题罢了。
简单说几句——开篇让我不太耐烦,虽然自己是超级WOODY ALLEN迷,但那些笑话或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围着餐桌吃饭聊天的模式已经没什么太强吸引力(过往电影里多见)。
而且主角Jason Biggs是美国馅饼里的主角男青年,更是没多少好感。
美国馅饼当年甚至看了个开头就没能继续看下去。
随着片子深入,我发现这位男青年逐渐发展成为年轻的伍迪艾伦,完全COPY了伍迪的神经质和偏执。
伍迪在片中似乎是一个父亲的角色,引导年轻的“伍迪”完成了一系列的事情,然后消失。
这个片子很有HUSBANDS AND WIVES和ANNIE HALL的影子。
或曰,就是称为ANNIE HALL的翻版也未尝不可。
我想电影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应该是起到“毒品”作用的。
每当我觉得人生了无生趣时,它总是给我充满希望活下去的勇气。
于是,我不停的看电影,一刻也不能停止。
前段时间我超迷杨德昌,反复膜拜他的电影台词,同时也重新审视了台湾电影,又看了《暗恋·桃花源》,那段时间突然觉得生命充实了,可是时间一长,再强效的兴奋剂也会失效。
正当我逐渐落寞时,伍迪·艾伦这个怪老头子竟然出现了!
其实之前也看过他的一部电影《时间窃贼》,挺有意思的电影,当时我比较迷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就一直把这片往他们的风格上靠,结果总是觉得《时间窃贼》不如《金钱帝国》来得畅快,还觉得老伍黑色幽默搞得不地道。
现在我才知道我是错误,伍迪·艾伦之所以是伍迪·艾伦,就是因为他的风格,不是任何一种电影风格可以概括的,如果硬要说出个风格,那也只能是:伍迪·艾伦风格!
先说我昨天晚上无意看了他的《奇招尽出》吧,我坦白,看这电影我不是冲老伍去的,我是冲两个主角去的。
男主角是《美国派》的那个大男孩贾森·比格斯,女主角是古典小美女克里斯蒂娜·里奇,听名字觉得熟悉但是不知道是谁吧,提示一下,哥特电影《断头谷》里的女主角,《阿达一族》里的BT小姑娘,如果你看过去年的《真爱之吻》就知道了,对,就是演猪头妹的那个大眼睛姑娘!
我以为这部电影又是千篇一律的青春性喜剧电影,好吧,那我就百无聊赖的看吧,OMG,才看了5分钟,我就被风趣的对白给吸引住了,但是俺也是见过大世面看过大片的人,稳住自己,继续带着审视的态度观看此片,可是仍然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其实故事很简单,贾森·比格斯扮演的是一个编剧,喜欢上了里斯蒂娜·里奇扮演的“万人迷”,然后互相抛弃自己的男女朋友,非要粘在一起。
等等,这怎么像《奋斗》一开始的剧情?
然后这对男女开始纠缠不清了,贾森超爱里奇,因为里奇浑身上下散发着不可阻挡的诱人魅力。
只是时间一长,里奇对贾森没什么性趣了,对,是“性”趣!
里奇总是以自己状态不好为理由不再和贾森炒饭了,而且好象她还很喜欢和别的男人搭讪。
于是贾森着急啊,和忘年交伍迪·艾伦讨论这事情,老伍还是保持一贯的唠叨形象,碎碎念啊,说实在话,他念的东西虽然不搭调,但都是人生经验!
贾森同时还找心理医生苦诉这事情,心理医生这位仁兄表现得够“专业”,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跟复读机有得一拼,但是按小时算钱那事情可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里奇的妈妈又挤来跟这对小两口一起住了,有其女必有其母,这位阿姨也很神经质,为了完成自己的酒吧歌手的梦想,不但逼着贾森给她写歌词,半夜起来弹钢琴放声高歌,还带着小自己一轮的小男友回家吸毒,甚至还拉自己的女儿下水。
这还不算,贾森终于发现里奇和别人有暧昧关系,于是在逼问下,里奇很不耐烦的“坦白”了,但声称那是别人为了帮她恢复性趣,是好意的。
贾森被搞得哭笑不得了,而且他发现就算里奇说别人帮她恢复性趣了,她也不和自己炒饭了!
这一切都快让贾森崩溃了,贾森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太循规蹈矩了吗?
后来老伍的胡言乱语警醒了他,其实说白了,就是赶快和里奇这个女人分开吧!
并邀他一起去其他城市当电视台节目编剧,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
于是经过一番心理煎熬,贾森终于鼓起勇气和里奇摊牌了,哪知,里奇也正好想跟贾森这个大笨蛋说谷得白呢,因为她和别人好上了。
这情形,就跟当初他们俩好上一样。
于是乎,两人最后进行了一次炒饭以示分手。
电影结尾,贾森惆怅的坐上去往机场的出租车里,看见了街上的里奇和她的新男友,很无奈。
这时出租车司机安慰到:“爱情不过是一场游戏。
”其实这句话就是电影想表达的意思。
电影里还许多富有趣味性的台词和情节,我就不说啦,您自己去看咯。
必须要说的是演员方面,都很不错,只是我对女主角那小身材为什么会是“万人迷”表示怀疑。
当然不可否认,她胸部的确很大。
其实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很现实,相信你我身边都不缺乏这样的男女,但是通过伍迪·艾伦酿造,给人的感受却是很有趣很新奇。
伍迪·艾伦的电影最大的看点应该就是台词了,他的台词虽然会让人感到罗嗦,但是句句玑珠,每段对话都特别有趣味性,但这种趣味又不同于普通的喜剧电影里的弱智笑话,是需要细细体味然后会心一笑的。
看完电影我就惊讶《奇招尽出》竟然是2003年的电影,天,我当时怎么会错过此片呢?
当时我在看什么?
《魔戒》系列?
《骇客帝国》系列?
《十面埋伏》?
垃圾!
咳我是指最后一部电影是垃圾!
2020。
2。
2观《Anything else》(《奇招尽出》)伍迪艾伦作品*第一次评论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主线很明晰,男主福尔克,作为一名写作者,靠为酒吧夜店的脱口秀表演者写笑料谋生。
片中主要有三个主要人物,此三人和男主的交织构成以男主为中心的三条故事线。
第一人是多贝尔,此人最为重要,是唯一一个同男主一起和另外两条线有交集的人物。
他是一位大学老师且兼职谐星的笑料写作,与男主偶然相识并多次与男主在中央公园谈心,发表各式言论,并对男主的另两条线的生活发表一针见血刺耳直白的见解。
多贝尔,这个古怪又话痨,言辞永远讽刺的老男人,开着一辆老旧的红色的保时捷敞篷跑车。
在他与男主的对手戏中,他总是扮演一个类似人生导师的形象,无论是开车带男主去任何有意思的地方、帮男主做主撕毁与哈维续约的合同从而摆脱哈维的纠缠、抑或预言杰西与阿曼达的爱情最后会让人无法忍受、告诫男主杰西阿曼达对他的欺骗、告知男主加利福尼亚的新的发展机会,并全力帮其摆脱目前的困境使其得以开始新的生活规划,哦对还有不停嘲讽男主的心理分析师,以及自作主张帮杰西买了来复枪,最后一别让男主独自踏上加利福利亚的新生活。
此番种种,让杰西多年回忆起,这个总是话痨的脾气倔强古怪又暴躁的老人,似乎帮助自己走过了人生的一大迷惘的黑暗,那些讽刺辛辣有时看来有些偏激的话语总有那么一丝经年的智慧。
他就像是杰西的另一面,杰西过于软弱而缺乏主见、勇气与担当,而多贝尔的鲁莽冲动则恰好相反,固执且直截。
但不得不承认,他总是对的,且每一次帮助杰西做出的选择都是杰西内心所想而不敢为的。
第二人是哈维,男主的经纪人,十分蹩脚,惯用卖衣服的比喻发表议论,在业内臭名昭著,向男主收取高达25%的提成费用,却在男主最困难的时候支持他撑过创作期。
哈维,工于心计,面对续约劣势局面,先下手为强。
虽然确实不齿,但其被拒绝续约后的气急和暴怒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他的可悲可怜,但也未可知是否是为了给杰西施加压力的演戏。
第三人是阿曼达,他的现女友,一个对男人有着致命吸引力的女人。
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性情古怪,冲动感性,天生善于利用美貌和巧言等手段达到目的,眈于享受,不断寻觅快感,靠消费男人过活,利己主义,追求享乐生活,真正的只在乎自己的利己主义。
难以餍足。
要么就是渴望被征服,绝非满足于事事顺从的裙下之臣,要么就是不甘平淡,只有在不断的出轨、摆平、征服一个又一个男人中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
阿曼达,全片最高能角色,作为杰西朋友的女友与杰西相识,因二人文艺嗅觉惊人相似,而被杰西引为天造地设的伴侣,唱片店一段其魅力和对付男人的手段可见一斑,利用杰西不断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寻欢的同时厌烦杰西的驯服,并加以利用,真乃神人。
一些片段值得玩味。
1多贝尔执意为杰西买了一把来复枪作为防身武器,并劝诫杰西提前准备一个野外求生包。
多贝尔自己家中每个卧室都有一把上了膛的武器,而杰西表示完全无法理解且难以接受。
武器,枪支,自卫。
不得不让我想到是否是暗示杰西缺乏自我,性格软弱,以致失去立场,在与不同人的周旋中难以保护自我主张不被打压?
2多贝尔将枪带到杰西家中指导使用,并碰上回家的阿曼达和其母亲宝拉。
在一片混乱中,画面切分成三份,分别是杰西接听来自哈维的电话,后者强行安排杰西日期聚餐商议续约一事,让杰西来不及反应,以及年老的多贝尔在宝拉的指示下不得已帮其挪动钢琴。
这是全片仅有的一处画面划分,细品如果将杰西和多贝尔试做一人两面,则二者一个习惯被安排牵扯,一人性格固执执拗,却都不得不在此场景中,同一时间,处同一地点,仍然为人所安排,年老年轻都逃不过。
不知确有深意还是过度解读?
3开头多贝尔得知杰西已离过婚便质问杰西是否是感觉乏味便抛弃了对方,杰西辩解女方先离他而去,实则是杰西出轨阿曼达使妻子离开。
4杰西与阿曼达初识于酒吧且眉目之景与后来阿曼达与他人酒会上搭讪之景如出一辙。
5杰西自认迷醉于阿曼达因为她的才华,但后来遇到阿曼达介绍的同样不乏才华、气质风韵的康妮时却兴致缺缺。
6杰西每每去心理分析,分析师总是一言不发,而是杰西大肆倾吐苦水企图寻求解决方案。
配角女主母亲宝拉是一大亮点,性情和女儿阿曼达高度一致,正所谓有其女。
片中凌晨独奏钢琴演唱情歌一段实在令人迷醉。
篇幅故事由多贝尔和杰西在公园交谈的场景开头,与阿曼达的故事篇幅最长。
叙事主角杰西有时会打破第四面墙,直接与观众对话。
人称视角第一人称和上帝视角的混合音乐典型的爵士乐初次尝试影评,有待提升,或可二评。
最近一有时间就会找一部woody的片子来看,在闲散的时间里,用这样的片子打发时间真的是一件惬意的事。
很多片子如《好莱坞结局》《蓝色茉莉》《独家新闻》都是很轻松的消遣电影,你无需关心导演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也没有深刻的体验值得你去琢磨和推敲,只是偶尔几句俏皮话,一段诙谐的嘲讽,藏在大段台词中的几句真理,在轻快愉悦的电影氛围里,都会是消遣之余的佐料和调味剂。
但今天的《奇招尽出》却让我产生很强的共鸣。
woody在剧中饰演一位老师兼喜剧写手,他聪明智慧不按规矩出牌。
他给生活在泥潭中的男主出谋划策,告诉他那些鬼扯的心理医生只是在浪费他的时间获取利益的无用之徒。
告诉他那个六个月都不愿意他亲热的女友一定有问题,并鼓励他面对现实。
告诉他那个夸夸其谈的经纪人之无用,只会消耗掉他的时间和才华。
他直言不讳,毫不遮掩。
他鼓励男主应该拥抱新的人生和关系,不要总是深陷当下的烂人泥潭无法自拔。
我一度认定这个woody是要睡男主的,如果不是抱着比翼双飞的痴情,哪个老头愿意为一个青年人答疑解惑不断输出个人价值?
但显然我错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是不能被推敲和污名化的。
否则只能证明你的思想低级且功力。
电影开场,先是一段关于精神分析的对白,男主因为害怕一个人睡觉和死亡去看心理医生,woody却反问他:“你去做精神分析而不去面对真实的生活,你是不是故意想变成残疾。
”之后简单举例了他对精神分析的看法,他认为那些精神分析医院就是疯人院,他们逼迫你不去伤感,对你的情绪失控给出治疗和电击。
在他的其他电影里,多数的谈话中都会出现“去看心理医生”这样的台词,在那个精神分析当道的美国,一点点突破正常逻辑的谈话和不良情绪都成为“去看心理医生”的正当理由,当woody在强调去看心理医生时,显然是对精神分析的一种嘲讽和抵制。
其次他告诉男主要配备一些武器和弹药以备不时之需,在经济下滑犯罪率上升的情况下,只有配备可以逃生的装备和武器才能帮助他度过难关。
而在女主看到自家房间出现了一把步枪,却大喊大叫无法接受。
他大概是想告诉男主,无论在任何一个年代,只有武器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安全感,确保你不被侵犯和伤害。
鼓励男主如果害怕一个人睡,那就配一把枪吧。
他要求男主面对女友不忠的事实,承担生活应有的代价和痛苦。
其次,在看清这些人混沌不开不知所云的生活状态之后,你应当选择更为清晰明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继续被纠缠被牵绊。
勇敢的做出了断,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际遇。
好在男主是一个智商在线的人,尽管心甘情愿被绿茶婊耍的团团转,但最终仍能和平分手,一拍两散。
而现实生活中,在泥潭中生活久了的人,大多会以为泥潭就是真实的生活,他们在无数的抱怨和伤害中无法自拔,幻想着被救赎,却只能日复一日的被奴役。
男人、女人、老人、青年人,无数的伤害无法复原或不愿被复原。
小到情感的牵绊,大到社会的不公和现实困境,有些泥潭我们可以自己走出来,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泥潭却会把你死死的装在里面动弹不得。
那些被迫忘记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人,我只想祝你们好。
《奇招尽出》一部老电影,几年前已看过,重看一遍,就是为了放松取乐,伍迪艾伦的电影让观众放松,记得已故作家王小波也夸过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对大众低俗趣味的反驳。
本片于2003年拍出,编剧,导演,主演,大导演伍迪艾伦。
作为伍迪艾伦的影迷,对他一年一部的速度,惊叹不已,集编导于一身,以往还自己来演,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再出演,但电影里的角色,都是伍迪艾伦式的狂欢,伍迪艾伦式的唠叨,伍迪艾伦式的幽默,人物都是张狂的,啰嗦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却又让你发笑,生活的烦躁与无可奈何,生活的可笑与美好并进,生活的罪与罚,生活的讥讽与出奇不意,伍迪艾伦正是表现着生活的这种荒诞,因此,电影的素材层出不穷,一目了然,这就是伍迪艾伦的节奏与故事,漫妙的爵士乐,欢快与忧伤的小号,那些昏暗与光明的城市街景,然后人物与对白,喋喋不休,争论不止,这就是生活。
本片属伍迪众多影片中不为起眼的一部,讲了一对恋人由相识到相爱,直至分手的故事,女主角魅力四射,让男主角陷入爱河,他们度过了最浪漫的感情过程,但后来同居在一起。
女主角变得不能与男主角亲密了,男主角心生疑问,与伍迪艾伦讨论,伍迪艾伦说女人在撒谎,是在骗他,于是男主角去追踪女主角,果然发现她与另外的男人约会。
衍生出一系列搞笑不按理出牌的理论,于是故事便由分手,男主角离开纽约,去往洛杉矶发展为结局。
当然,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俏皮话与大实话,然后乐观与豁达,所有的不快都将跨过去,生活不过如此。
我喜欢男主角和伍德交流时,两个人略带看似平静,却又略带幽默的言语。
男主角初见看到阿曼达时的神魂颠倒的样子,一见钟情,瞬间对方的所有,都变成了特色。
男主角站在厨房和前女友谈起阿曼达,随时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而艾德则是像一个智慧,却又神经质的老人,带着依旧满满的童心,些许的冲动,像没有被世俗渲染过的人一般,从始至终带着自己的童心。
在对方不注意时,砸碎对方所有的车玻璃,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像小孩子一般,胆怯的逃离现场。
然而一见钟情的恋爱,最后的结局。
如同它的开始一样,被突然冒出来的路人给劫走。
如同男主角从好友那里截来了阿曼达一样。
没有过多的悲伤,没有难堪的拉扯。
男主角自带喜感,在出租车上。
透过玻璃看着女友挽着那个医生。
让整个片子,都变得轻松,愉快。
18/3/10:很平淡的剧
开头两个笑话俨然《安妮·霍尔》再现,男主被导演灵魂附体,导演本人却转为配角扮起前者的人生导师,还有再三致敬《野草莓》,“打破第四堵墙”等玩法,都是力图繁复的求新求变,但情感过于刻薄或许是本片口碑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是把水性杨花的女主变成被伤害角色,效果估计就不一样了。
4/10从选角开始就…..
很诙谐的讲述 独特出彩
迷人的是纽约的知识分子们,相遇相恋喋喋不休争吵做爱。无聊的是剧本,不喜欢几个主角的性格,懒得看男性视角的神经质和乱七八糟。
整体有一种自我重复到连自己都不想演了,不如交给另外一个人演吧,对镜的抱怨,反复的牛头人,基本都是套路了,而且连喜剧人这个身份在里面都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这个男主除了憨傻没有什么喜剧人的幽默感,难以理解为何昆汀会放入top20里。而且肥伦的那场饭桌戏演的太差了,10秒内连续瞟了两次镜头,这种废片为啥会被用上?
片名的语气应该是anything else?生活里除了爱 性 吃饭 工作,还有什么破事儿值得一提吗?无所谓啦🫤周六的晚上看看这种电影还是挺轻松的
我说怎么阿曼达我一看就喜欢呢,原来是小时候《鬼马小精灵》的克里斯蒂娜·里奇!
life is boring while funny
典型的Woody式爱情故事:对话多,关系复杂,结局出乎意料。出轨和背叛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奇奇怪怪的理由就行,连爱情都不需要。
得到即失效,失去又想要,矛盾依恋的女主在俄期上举棋不定,乱伦、出轨、反复,与一个神经质或长不大的母亲无法割离得生活,最终是不断重复一个停不下来得游戏~男主有三个“父亲”:沉默不语的父亲、“养育”又贪得无厌的父亲、唠叨支持又忽然“消失”的父亲——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男人成长的几个阶段要遇到的问题!
amanda is cheeeeeeeeeeeeap!
老头一生失过很多次恋吧,要么就是老头很聪明。起初我以为那个要签合约的男人只是个小丑角色,贡献几个笑点。到结束才恍然大悟,恋爱也和签合约一样,即使没有签成,最后也会活下去。反倒没有签之后向更好走去,重新拾回自信等等等等。You know,it's like anything else.
很巧刚看完水牛城66,感觉女主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很不可方物的,老头后期的风格已经炉火纯青了,就像伍迪艾伦之前引用的,"每一次改变其实都是一次死亡",改变很不容易,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从自己的泥潭里脱身,因为或许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泥潭。工作是一种幻觉,让你以为生活是有意义的,而性爱是另一种幻觉,让你以为这种意义可以延续下去。
看多了结局都有点能猜到
最精彩的永远都是伍迪亲自出演的桥段。伍迪艾伦总是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句戳破世俗人间真谛。而他的电影最精彩的永远都是他亲自出演的桥段。
不让角色劈腿怕被雷劈是不是!
看完整部电影才能懂名字
好难看啊,真的是非常的啰嗦,空洞,做作,老头在电影里培养了一个刻画了一个年轻的自己,并在他的身边唧唧歪歪的不停的劝导,这部片是目前看过的最看不下去,感觉最难看的伍迪艾伦的电影。
再那么说台词我揍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