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那本《狼图腾》其实已经放了许久,我对民族主义的大力丸或者鸡汤都无兴趣,所以一直没有去读。
这次为了看这场电影,于是先将书读完了——整体来说还不是太糟(作为小说来看的话,语言没有魅力,结构布局都平平无奇,但总还算有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只是看完电影后,却觉得电影还没书好:有些细节和场景是处理得很好的,如男主角各类人都看起来真有草原人的模样了,如草原、天空、湖水的景象,除了开始狼群猎杀黄羊群的大场面外,其后狼群围猎马群后,马尸群在湖面有如冰雕般的阔大、沉重、绝望的场景尤其惊艳……只是除了这些细节之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好像一碗饭,吃起来没有沙子、没有糠秕,但整体没有味道没有营养,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回到电影来说,这次大草原上狼是来了(人就算了,男主角时不时都在出戏),但图腾在哪里呢?
这不是科普的《动物世界》,你这是叫做《狼图腾》的。
要一部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且完整再现其思考内容、价值旨趣等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部电影就可以完全不顾自身的叙述主题、思考指向。
从原著来看,其实其内容的指向也不是单一的,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狼性的说法,作者一方面叹服于狼的智慧、忍耐、团结、野性、竞争,并追溯着思考草原民族对狼的效仿、斗争和崇拜。
当然还有更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作者从头到尾都在贬损汉民族存在的所谓“羊性”,并呼唤汉民族注入这种“狼性”,使民族性格达到衡平;二是关于草原与狼之间的一种哲学和逻辑,现实层面的是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有适当狼群的存在,可以清洁草原上的人畜尸体不至于爆发瘟疫,同时捕捉野兔、旱獭、黄羊、地鼠等破坏草原的大害。
而超越现实层面的则是,草原民族认为狼是腾格里(长生天)所差遣的、恩宠的和眷顾的,狼的最终归宿是腾格里,而人亦需通过狼这一中介才能使自己的魂灵上达腾格里。
并且草原人就认为自己的始祖是由苍狼变来。
电影如果就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深入细致地铺陈与展开,都可以达到“狼图腾”应有的神秘、深邃和悠远。
哪怕只是抓住狼本身自由、野性、不屈、争竞、残忍这些系列特征,都可以把这些内容的部分引到“图腾”、精神力量的层面思考。
只是,遗憾的是:从电影来看,上述这些方面一个都没有展开表现。
其主题和指向没有一个是完整的,这让观影者时刻都要忍受着毫无逻辑的跳跃和撕裂——狼的智慧、聪明和神秘还没感受完,就提到毕力格老人循循善诱讲述的草原、狼的智慧和哲学,这个哲学和智慧还没开始深挖,男主角开始抚养小狼又开始散发起小清新来了,小清新、小鲜肉惹来麻烦不断,故事又开始隐隐指向农牧冲突、生态失衡了,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知是自信全失于是寻找噱头还是病急乱投医,一部从题目听起来让人感受到的都是热血、野性、神秘的电影,却还不忘记加塞一点爱情在里面(如果说杨克在羊群掩护下的野合还有野性的一面的话,那么男主角陈阵要以己身解救丧夫的喀斯迈接下来的不幸婚姻,就完全是在胡闹!
不但爱情来得毫无铺垫两人间的好感全无逻辑,并且男主角那种类似妇女解放工作说辞的求爱宣言让人觉得可笑。
)原著中时刻都不忘提醒“狼图腾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捍卫草原大命”,“人生若是没有一点神性的支撑,那么就太无望了”……不知是为呼唤汉民族储备这种狼性而寻找先验的根源呢,还是为草原民族进行狼图腾崇拜思考相关合理性。
但不管怎样,电影却从头到尾都似乎在不遗余力地结构这种所谓神秘和微妙,时刻不忘为这种“神性”、“强大精神力量”来“去魅”:用什么来“去魅”呢?
用科普、用环境保护理论!
于是我们看到男主角最后还对喀斯迈说出“这就是现代医学的力量,也是我以后研究的方向”这种莫名其妙的话!
但同样还是男主角,他对于场部主任关于时局饥荒的现实、关于农业生产的科学道理统统是拒斥的态度的——你怎么才能忍受这种撕裂和内部冲突呢?
估计许多观影者除了冲着原著影响之外,就是冲着导演让-雅克-阿诺去的了。
这老外导演也的确把有关风景和动物的场景拍得非常棒了,但是让观影者仍觉得导演似乎也有一种“除了动物之外,其他一切与我无关”的倾向。
那么问题应该还是在编剧身上了,一看这个电影的编剧是四个人,最后尽管原著在此,他们仍然似乎是各说各话、各显神通,结果整出了一个什么都没说完整的大杂烩出来。
到最后,草原见了,狼也来了,只是“图腾”嘛,却不知到何处去了。
首先,先把好话说尽。
画面很好,构图和色调都是大师级的。
尤其是在草原上放牧的几个大气磅礴的风景,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拿摄影奖或者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音乐搭配的合理,在不多的对白中推进和渲染了剧情。
大部分国内电影都不重视这一块,或者是导演的音乐素养不够把握这一块的质量。
回归到电影本身,则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渣。
电影全长度没有不可吐槽的地方,但由于害怕吐槽能量爆表炸毁地球,随便说几个。
开头,一辆公共客车飞奔在大草原上,车顶的行李架上空空如也,下车后每个知青转眼间变出一坨行李箱。
当知青是哆啦A梦啊!
介绍男主男配出场,任务是给孩子当老师,但全片就没看到几个孩子,也没看到过男主给孩子上课。
七八个小孩子需要用到两位老师吗?
能养活他们吗?
当困难时期上山下乡是小资去丽江旅游啊。
男主任性又自私,行为脑残。
自己没有去保护掏出的狼崽子,却把狼崽子被摔死的责任推在男配身上。
看着深爱(想上床)的女人差点儿被狼咬死,却差点儿对着被咬死的狼留下一滴泪。
明明是自己豢养的小狼造成很多悲剧,却不去光明磊落的承担责任。
连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欺骗,拿了人家的青霉素,说好交换的狼爪和狼心呢?
总而言之,我豢养的宠物是最重要的,爸爸妈妈张三李四吃不吃上肉关我屁事。
男主"为了一个漂亮蒙古女人的吻",先是利用掏走狼崽引来狼群的报复(狼群的报复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如此),导致女人的老公不幸身亡,然后用小狼咬伤女人的小孩,最后女人的爸爸也因为狼的间接原因被炸重伤而亡。
在一吻定情之后则毫无人性的抛弃蒙古女人返回繁华都市,还真是“狼性”。
本电影犯了许多法国(人文)电影的通病,立意苍白空洞,人物毫无性格,行为毫无逻辑,情节飞狼跳跃,剧情毫无合理,所有的剧情和对白为说教而不动脑筋的说教(先不论这套说教是否脑残)。
看到快结尾,连一直脸谱化白痴化的场部主任都毫无征兆的突然转变性格,真是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生奸。
全片下来行为最合理逻辑保持一致性的人物是为了买收音机而出卖大雪湖位置的蒙古牧民。
作为素有最难改编小说之称的《狼图腾》,电影交出了一份能去其糟粕且对仗工整的答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破坏环境守恒法则的反思是那朴实无华的旋律,在有以惊艳绝美的广袤草原,狼的渲染极富魅力,但另一面电影之失在于剧情架构的庸散,人物情感在狼的反衬下倍觉苍白。
无以否认《狼图腾》确是足载中国影史的一部恢弘巨制,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电影工业特效两者间绝佳契合而出的视觉观感,叹服自然之美的同时,那人与狼的世界仿若触手可及,作为曾执导经典动物剧情电影《熊的故事》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他在电影中真正将狼变成了一群出色的演员,狼群合围猎物的机智勇猛,面对被人类步步紧逼绝地复仇的人马大战,最终受人类剿杀灭亡的桀骜不驯,其对狼与狼性多角度立体性淋漓尽致的呈现,令那原仅能留存文字的人狼传奇,在光影映画间有以近乎真实的体验。
这是一部比之原著更有高度的电影,电影版《狼图腾》拨乱反正了原著不切实际的虚构和彻底舍弃了那荒诞无知的谬论,取而代之的是以蒙古牧民长者毕利格的言谈,道出了人类对自然须有的敬畏和守恒,电影所聚焦的文革时期面对经济的困难,并不了解维系自然守恒重要的激进革命干部对对草原毫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固有的草原生态圈被打破,方才导致了狼对人畜袭扰与复仇的自食恶果,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立意才是电影改编后贯穿始终的核心论点,而“狼图腾”这个在真实蒙古牧区本就是被虚构的文化现象在电影开篇中也仅是一笔带过,人,动物,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夙愿方是电影所寄予怀瑾握瑜的正能量。
如若说电影连狼都呈现了极为精湛的演技,人戏的不足无疑使电影诸多情感渲染仅只是沦为了表象,对《狼图腾》朴实无华的评价并非绝对的褒义,人物间情感的构建和转折在电影中颇为生硬突兀,冯绍峰饰演的知青陈阵欠缺前戏铺垫对狼的痴迷,仿若吸引他的不是狼,而是勾人魂魄的魅狐,这源于电影虽删减了原著的诟病,却未能创造属于自已新的自圆其说,依旧仅是照本宣科,而原著对于破坏自然的恶果描绘也被省去,美好的结局虽能给人以遐想,但对于一部本立意自然保护的电影言,恶果的隐舍无疑使其欠缺了最后一铲的深度。
《狼图腾》是朴实无华的,让·雅克·阿诺以最本真的形态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环保宣讲,那草原的神秘多姿,那人狼争锋的惊心动魄,足以当得一场瑕不掩瑜的传奇。
剛剛從電影院歸來的我們一家三口,扮演者家庭最底層的爸爸在感嘆狼的偉大,而我和母親大人在車的後排因為電影的混亂以及選座位的失誤在催吐。
於是我說我打算給這個電影一個差評,母親大人說,請用最惡毒的語言來罵這部電影。
一個電影讓人看的是不是舒服的地方,首先就是這個電影是從什麼角度來敘述的。
而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非常SB的人,不知道自己是SB,把自己當作草原的騰格里,並且努力讓周圍的人都暗示自己是騰格里的男主角,眼中的草原和狼的故事。
(因為沒有看過原著,故不評論)全片好感度最強的就是那只小狼,不管男主怎麼討好,把自己成為奴隸,都不能夠改變小狼對於男主的鄙視。
如果酋長沒有對男主角的包容,加一分,如果酋長最後沒有暗示男主角保住了狼的血脈,再加一分。
如果嘎斯麥最後沒有和男主角和好,加一分。
如果反派包沒有表示男主說什麼就是什麼,加一分。
如果基友沒有幫助男友保狼,加一分。
但是這些情節都存在,且這些情節都是非常違反邏輯的。
酋長一直在強調騰格里的重要,不能夠破壞生態平衡,這個觀點如果能夠貫穿始終就能讓電影更昇華,但是在面對男主角幫助打狼的時候沒有提到這個,只是說男主角保住了狼的血脈,偏偏這個行為又是他之前一直反對的。
嘎斯麥前腳說要殺死男主角的狼,把狼放走也沒什麼,但是又莫名其妙和男主角和好了。
不和男主角在一起就是因為男主角會離開草原,但是在和好後男主角才離開,前後非常矛盾。
基友明明兩個人觀念就非常不一樣,更像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知青,但是在做事情的時候又比男主角靠譜很多,而在影片裡面一直就是作為給男主服務的形象出現。
反派包原本的形象就是不了解自然所以作出很多違反自然的事情,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但是為了襯托牧民,也是被臉譜化非常嚴重的角色。
經常在電影裡面有一些腦中的彈幕,比如要是這個時候XXXX就是神作,其實就是因為真實的情節裡面充滿了太多的牽強、俗套和為了編造而編造。
表現在狼圖騰裡面就是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設定,都是在圍繞著男主角服務。
再來說男主角的性格特點,是不是真的能夠配得上聖父角色,顯然也是不可以的。
在找到小狼之後,是自己沒有勸阻偷獵人把狼摔死,但是在摔死之後又在責怪自己的朋友。
把小狼帶回家,沒有考慮羊群的安全,孩子的安全。
在讓孩子看管小狼的時候,一度非常擔心這個時候把狼招來刁走孩子怎麼辦,所幸只是另一幫熊孩子來了。
在看到自己喜歡的人生氣後,就算是用狼心狼腎交換也願意,但是回到了自己的蒙古包裡面就沒有了後文。
在草原的時候說自己在這裡才真正活過,這種生活在別處的心理讓真正在這種地方生活過的人只能夠冷笑。
綜上所述,這部片子可能在春節檔的影片裡面質量已經算是上乘,但是在劇情上有太多的不能夠推敲的地方。
拍攝上同理,這種瑪麗蘇的取向同樣在3D的運用上讓人非常不爽。
全片除了蚊子之外,感覺不到3D的意義何在。
而且導演應該考慮到3D的觀感和2D的差別之大,在3D的取景的時候,應該儘量減少快速的鏡頭轉換,才能夠讓觀眾不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感覺眩暈。
看完影片之後,我和母親大人吃了將近一斤的冰草莓和兩瓶蘇打水來緩解因為3D影片帶來的眩暈惡心的感覺,而我,到現在也無法控制罵男主角SB的衝動。
春节期间,看了两部由外国导演执导的由中国小说改编的电影,一部是韩国演员河正宇执导并主演的《许三观》,另一部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
两部小说,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但价值观则各不相同。
对于原著党来说,可能最期待的一点,就在于想看看老外们会怎么改编这两部极具特色的中国小说。
说实话,河正宇的改编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他基本上弱化了小说里时代赋予人物的苦难,许三观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相对单纯家庭伦理剧,用一句话来总结可能就是,一个直男癌患者的治愈过程。
问题在于,这可以成为任何故事,但却不是余华的故事了。
相比之下,《狼图腾》的改编是成功的,电影基本上舍弃了对价值观的讨论,或者说把小说中漫无边际的价值讨论给删繁就简了,就讨论一个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我其实想探讨的,是这部电影和它背后的那本书。
电影和书的区别在澎湃新闻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狼图腾》电影的影评,标题很直接,“我不喜欢小说《狼图腾》,但却非常喜欢它的电影”。
电影被喜欢,小说被讨厌,这个矛盾只能从电影的改编上去解读。
导演对这部厚厚的小说进行了取舍,集中精力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舍弃了其他的价值讨论。
但如果你看了原著的话,你会知道这种改编其实和电影《许三观》一样,也是某种“避重就轻”。
这部电影舍弃了或者说大大弱化了书中反复讨论的另一套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狼性精神。
关于狼性精神的探讨,电影中大概只保留了这么一段,就是主人公陈阵和蒙古阿爸在观察狼群猎杀黄羊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大概意思是,狼是一种极其聪明和团结的动物,它们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服从命令,勇敢,具有团队精神,坚韧,有耐心……而蒙古人,则从狼的身上学到了这种精神,这是当年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原因。
而和草原民族的狼性精神像对照的,则是农耕民族的羊性精神。
关于这种狼性精神的探讨,电影里就这么一段,而小说中那就连篇累牍了。
这种狼性精神被作者姜戎所推崇,并上升到国民性改造的高度上来了。
而这种观念在国内也很有市场,你可能没读过这部小说,但你大概都听过有人在跟你讨论狼性精神,你在这本书的书评中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热情洋溢的讨论。
在这本书中,人们似乎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短板和未来出路。
电影对于狼性精神浅尝则止,这也许是导演有意的选择,因为一部电影讲述两个主题很容易让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狼性精神和环境保护,这两个主题其实是矛盾的,这个话题稍后再说,按下不表。
当然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导演读过的小说跟我们读过的不一样。
影评人乌力吉说:“为什么这本书能在海外市场‘畅销’,吸引到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我以为翻译的再加工对《狼图腾》在全球书市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我读过英文版、法文版,以及新蒙文版,给我的感受是一致的,比之原著,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延续到了电影《狼图腾》上。
”这种焕然一新,我想应该就是舍弃了关于狼性精神的讨论,跳出民族主义,把焦点集中于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讨论上来。
因为这本书在海外推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德国遇到了挫折。
书中的狼性精神是为德国文化学者们所警惕的。
在这本书火爆的时候,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经谈到了他的看法:《狼图腾》的问题在于语言、形式、思维意识。
它总是在重复 “血”、“土地”、“强者”之类的概念。
如果书中的主张在中国具有代表性并受到欢迎,那么这是中国人不光彩的一面。
在二战以后长大的德国人看来,和这些词语紧密相连的,是法西斯主义。
这就是电影和书的区别。
狼的精神与人的精神电影里有一个生产队主任,我们可以把他当做某种时代氛围的具象化物。
他的言行往往是对千百年来牧民们形成的传统风俗的破坏,不仅破坏生活方式,还破坏自然。
而这个主任背后,有一个所谓的上级,他传达的都是上级的命令,牧民们只能服从。
而生产队主任自己也就像是一颗螺丝钉被钉在了这里。
于是问题就来了,人们愿意听从这样的命令吗?
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这样的安排吗?
我想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吧。
但是,狼性精神所鼓吹的,恰恰是这样的东西。
团结一致、服从命令、为集体牺牲个体。
这样的精神,我觉得放在军队还可以,但把它打造成一个民族的性格,那就非常可怕了。
另一个让人困惑的地方是,人们很可能非常讨厌这个生产队主任,恨不得他被狼给吃了。
但人们又十分愿意去崇拜狼性精神,希望我们的民族具有狼一样的铁血精神。
原因可能就在于,生产队主任是一个具体的人,血肉丰满,在他的身上我们很容易明辨是非。
而所谓的狼性精神,则有些凌空蹈虚,很宏大,很遥远,很神圣。
人们容易相信,在狼性精神的引领下,我们会走向幸福,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引领,往往会让你失去自由。
狼性精神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
就像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把狼归结为狡猾、残忍、屠杀……即使是崇尚狼性精神的游牧民族,对狼也是既爱又恨的。
所以他们才会有猎杀狼和掏狼崽的习俗。
但别忘了,这仅仅是狼而已,破坏力有限,如果把这样的习性放在人身上呢?
对外攻击简直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们该不该有狼性精神,我觉得这是个度的问题。
因为这种精神,本来就可以做多种解读。
既可以解读为进取,也可以解读为野心;既可以解读为坚韧,也可以解读为残酷。
问题就在于有没有束缚。
个人的狼性精神,在法律框架内没问题。
企业的狼性精神,在法律框架内也没有问题,不赞同这种观念的个人还可以选择离开。
然而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宣扬这种精神,而他们渴望征服的目标在外面,问题就大了,因为这是难以束缚的,同时个体也往往被裹挟其中无法离开。
无论我们在价值观上对狼性精神做怎样的判断,事实是,这种精神该出现的时候还是会出现。
什么样的土壤会孕育这种精神呢?
我想离不开艰苦、贫瘠的环境。
无论是统一中国的秦国,还是屡屡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相比他们要征服的目标,他们的物质都是匮乏的。
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就更不用说了,那本身就是制裁的产物。
然后就是杀戮和战争,然后,无论胜利还是失败,他们都会抛弃所谓狼性精神,而去拥抱更高级的文明。
即使像满族人那样有意识地保留骑射传统也做不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我看来,所谓的狼性精神也只不过是人性在狼身上的投射而已,换句话说就是自作多情。
就像少年派自以为跟老虎帕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劫后余生,你看人家搭理你吗?
电影《星际穿越》里有一句台词:“大自然是残忍的,恐怖的,但是你不能说它是邪恶的。
就象狮子撕碎一只羚羊,你不能说它是邪恶的。
”狼是残酷,不是邪恶,它们的行为只是基于生存的本能。
然而作为有理性的人,我们把自然生物的这种本能提炼出来,打造成某种精神,执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这种行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我们能仅仅认为这只是残酷,而不是邪恶吗?
人与自然的关系电影中讴歌了牧民与大草原的和谐关系。
人、狼、牲畜、草原……生物链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任何一环消失和壮大,都是自然的灾难。
狼多了,羊就少了,羊多了,草就少了,人多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番道理,是草原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存过程中悟出来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似乎很美好,但本质上仍然是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其目的始终在人而不是自然。
因此我觉得,无论我们怎样呼吁环保,都不要忘了我们的目的。
说实话,这种天人合一虽然和谐但并不令人向往。
因为这生活始终是艰苦的,这也是游牧民族被磨砺出狼性精神的原因,他们需要藉此对抗残酷的环境。
而所有的外来人,无论是陈阵这样的知青还是后来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自身对于心目中天人合一的向往而要求保留这种生活方式,那无疑是另一种残忍。
蒙古包唯美但却原始,马背上不羁但却颠簸,逐水草而居潇洒但却漂泊,我们不能只考虑审美而忽略了现实。
就像一些学者痛心疾首于自然村的消失,你想要你去住啊。
草原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我想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首先这方式经历了千年时间的试错,逐渐摸索而形成的。
这期间有过多少错误我们不得而知,实在是因为在过去的岁月,人对自然改造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得不与自然和谐共处。
而一旦草原民族获得了足够的力量,他们就立刻尝试摆脱这种生活方式,渴望入主中原,所以这显然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从中收获了狼性精神。
按照这个逻辑,生产队长下达的一个个改造草原的政策,在目的上其实无可厚非,都是以人的生存为第一要务。
问题在于,现代文明的破坏力太大,大自然没有多少空间和时间供人们试错,所以错了,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而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这些错误的政策并不是草原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施加到他们头上了,然后由他们承担了错误的后果。
讽刺的是,在那个年代,实施命令的庞大机器,恰恰实践的就是《狼图腾》作者所向往的狼性精神。
作为知青的作者之所以来到草原本身,也正是服从和团结的产物。
作者所遭受的苦难,正来自于他所讴歌的精神,这是命运的玩笑吧。
而作者又主动去赞美那个年代,好像不这样做,他的青春就失去了意义。
《读库》上曾经刊登过一篇舒泥写的文章《苍狼大地与白鹿家园》。
里面讲到了当年分草场的事。
1958年的时候,像全国其他地方分田分地一样,草原上也把草场分了下去。
牧人的放牧范围就这么固定下来了,放牧半径也就是五十到六十公里,过去逐水草而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资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土地有付饶有贫瘠,而水草又随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而且放牧之后,草场也需要休养生息,所有这一切才决定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草场固定了,这一切也就不存在了,结果就是,涸泽而渔。
如今,草原的退化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沙漠化让草原看上去像是得了斑秃的病人。
于是另一个政策来了,全面禁牧。
这办法带来两个结果,第一,牧人的经济生活受到了影响,而更重要的是,这办法未必能够解决问题。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食物链,如今把牲畜这一环给拿掉了,对于草原就一定是好事吗?
草原的播种、肥力、刺激生长无不需要牲畜帮忙。
所以这办法也是反自然规律的。
对于环境来说,无论是强制性的破坏还是强制性的保护都不可取。
一方面,想当然的办法未必符合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强制就是对人自主权的干涉,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这都将损害人的权益。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去掠夺自然,还是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却保护自然,某种意义而言这都是一种狼性精神的产物。
它所侵害的,是人的利益。
就像哲学家安兰德说的那样:“对于缺乏思考的人来说,这样的口号确实是很动听的:‘公共利益高于任何个人权利。
’但是,没有个人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选择当人们失去了选择权,人们也就失去了生活方式,失去了草原,失去了狼。
作为外人,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文化生态永远不变,以满足我们的情感。
但变与不变的选择权,应该掌握在生活在此地的人们自己的手中,只有他们有权决定自己传统的去留。
他们不留恋的,我们也没资格强制保留,他们所留恋的,我们无权强制剥夺。
蒙古族历史学家张宏杰写道: “真害怕几百年后,当人们谈起草原时会说:据说在很久的从前,在中国北方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个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穿一种叫蒙古袍的长袍,说一种叫蒙古语的语言,与马为朋,逐水草而居,住在一种叫蒙古包的白色账房里。
他们会唱一种优美而忧伤的长调。
当草原夏日,当马奶酒盛在了银碗里,篝火点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弹起胡毕斯,让忧伤的长调划破草原的寂静。
歌声里,有少女粗粝的爱情,有男人之间的友谊和冲突,还有古老的战争和他们的首领成吉思汗。
”
从第一次读狼图腾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这期间又重读了不知多少遍,每一遍都有全新的感受。
2011年电影版的消息一出我真的激动了好久,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上映的这一天,可是看完之后怎么说呢,有点失望。
其实客观一点的讲,电影的整体质量还是不错的。
从拍摄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可以给满分。
看的出片方这次还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在拍这部电影,挑选纯种蒙古灰狼亲自饲养,全程真狼拍摄。
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错,乌珠穆沁草原如画的风景被原封不动的搬上了荧幕,在imax巨幕上美不胜收。
草原狼傲气的姿态与伶俐的目光捕捉的恰到好处,狼群出场的氛围营造的也很棒。
配乐方面有大师詹姆斯·霍纳坐镇,虽然个人感觉没有很惊喜的效果,但至少也达到了好莱坞一线大片的水准。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部电影仍不太令人满意。
毕竟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作为一部电影光有诚意是远远不够的。
真狼拍摄在一只狼独自出镜的时候效果还好,但是要拍大场面,真狼拍摄的鸡肋就显现出来了。
根据原著里的描写,当时草原的狼多的数不清,也许上千条都是有的,所以才会成为狼害。
狼平时是分散的,打围才会聚在一起,小规模的狼群大概是20-30头,大狼群大概在40头以上,甚至有需要的话狼王一嚎可以召集起来几群狼上百只的规模一起打仗。
然而片方是不可能养这么多狼的,导致影片的“大狼群”从头到尾就那么一小撮,即便是军马那场大戏,出镜的狼也不过10来只,这跟原著描写的规模相去甚远只能算个小分队,根本出不来大场面。
对于这个问题,电影完全可以采取一些遮遮掩掩的做法,造成狼群有很大规模的假象,但是他们并没有做这个尝试,反而干脆就把影片设置成只有这一波狼,打围黄羊的是这几只,陈阵小路偶遇的是这几只,全歼马群的也是这几只,“飞”进石圈的还是这几只。
结果渲染了半天的“大狼群”,在片尾被几辆吉普车一天就给杀完了。。。。
这点儿狼要能把牧民逼成这个份上,当游牧民族是残疾人吗?
除此之外最拖后腿就是情节了,这锅编剧怕是要背了。
影片以陈阵与小狼的感情线为主线,然而这在原著中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重中之重:”牧民-外来户-草原-狼“之间微妙的四角矛盾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清楚。
编剧在不痛不痒的地方着墨过重(大多是改编的片段)。
在剧情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也多有不妥,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处: 原著最有魅力的角色-睿智的毕力格老人在影片里成了话唠,专为串戏而生的串戏老人。
比赵忠祥还没有存在感。
“大命”与“小命”这么重要的草原逻辑就被串戏老人毕力格一句台词带过,再没有任何铺垫。
老牧民杀狼却敬狼的这种矛盾心理在片子里除了毕力格(对,又是我)的一两句絮叨再没有任何表现,模糊了牧民和外来户(特别是外来领导班子)关于狼的矛盾根源。
外来户的贪得无厌也表现的不够,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不敢黑。
原著里大篇幅描写杨克的天鹅湖情结从而展现的人与自然矛盾,在影片里的表现实在惨不忍睹:啪啪,两只天鹅被打下来了,杨克啊啊啊的跑过去,一句台词:“包主任,你看过天鹅湖吗?
” 。。。。
没了。。。
陈阵对狼的感情铺垫不够,养狼的执着让人感觉莫名其妙,陈阵对于狼的情结大部分来自于他不辞辛苦的求老人和猎人们带他看狼,猎狼而来的。
而片子里陈阵除了养了只小狼基本没干别的,还变成包顺贵嘴里的狼专家。。。。
巴雅尔被小狼咬的情节除了想向观众说明电影里的陈阵是个智障之外看不出其他作用。
最扯淡的就是陈阵跟嘎斯迈的感情戏,完全画蛇添足。
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基本读过原著的人都没办法接受影片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
哎,我也不想黑电影版狼图腾啊,也许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太高了。
因为原著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精华没有被表现出来了。
军马被狼群赶入冻湖功亏一篑,巴图无力的看着狼一个一个从他身边擦身而过冲入东湖的那种绝望; 下夜的女人们高声叫喊着配合手电光在夜幕里与狼群隔空声战的那种激情; 美丽的天鹅被外来户煮在锅里头上浇着酱油大蒜的那种恶心; 狼群借着天空电闪雷鸣的阵势 无声的从四面八方杀过来的那种恐怖; 老人一声令下,上百只大狗嚎叫着齐刷刷的冲向40几只大狼的那种震撼; 看到外来户用赶尽杀绝的毒招掏空了百年獭山的那种悲愤; 毕力格老人面对被毁坏的破败不堪的草原,颤颤巍巍的骑在马上流着泪哼唱着: 百灵唱了,春天来了 獭子叫了,兰花开了 灰鹤叫了,雨就到了 小狼嗥了,月亮升了。
。。。。。。。。。
以后草原上的孩子们还听得懂这本已流传了千年的歌谣吗?
他们也许会问:什么是百灵?
什么是獭子?
灰鹤?
野狼?
大雁?
什么是兰花?
菊花?。。。。。
出于对原著的喜爱我多么想这部电影拍得完美无缺把这些所有的精华都展现给世界啊,可惜结果实在不尽如人意。
估计也不会有导演愿意尝试翻拍了,明显吃力又不讨好。
看来这本书确实不适合拍成电影。
难看到哭死,无数次睡死过去。
装逼不到位又商业化不起来,演员读台词出戏,情绪逻辑匪夷所思,通片像如小学生完成命题作文手法,平铺直叙直至电影结束BGM始终史诗级交响贯穿,连他妈正常人说话都不放过,好像在说听到吗这就是狼的精神。
最可恨的是男主养的小狼仔子从小养到大,我他妈一直在想,不可能一直这样喂肉的镜头吧,不可能的,它一定要干点啥,嗯我坚信!
结果,他娘的莫名其妙就给放了阿!
欢快的撂蹄子跑了阿!
在天上出现了一朵七匹狼logo的云朵就结束了阿!
和堪堪去看的。
完全是靠对原著的爱撑下来的两个漫长的小时,很痛苦。
好久没那么痛苦。
【我先表示以下所有评论和原著无关,我这两颗星也是向原著致敬的,不然我真心给不出来。
】所以原著粉请不要激动,我也是原著粉。
另外,請数据党不要跟我说什么7年磨一剑,很仔细地研究了狼,拍的很用心诸如此类的话。
这些话只会让我觉得这么长时间磨出这个来更是醉人。
————————正文————————狼图腾的电影是个法国人拍的,这大家都知道。
可是我很想知道,那么多人参与过的剧本为何还那么粗糙,为何还那么无神败得如此惨烈?
直译别扭的台词就不说了,剧情漏洞那么大,秀下限还秀得天理难容,一看就是剧本是多么没用心,真的以为有书就能拍电影?
真心毁了一本好书。
我想很多导演都对《狼图腾》望而却步,书中的情怀和狼的性格,不是简简单单能拍的好的。
可是Jean-Jacques你是怎么了,当年拍《情人》的你去哪了,你敢接是刁刁的,可是书中人们的情感变成了滥情和自私,狼的聪明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兽性和野性。
也许有些人会说“你看过原著会失望也是难免的。
”那么我没看过原著的朋友们为何给的评价也都是如此?
——那么我就模仿一个没看过原著的人的角度来带大家感受下——简单来说两个下乡的知青来到内蒙,知青之一陈逗逗一去就爱上了这片草原,并明知危险也要顶着主角的光芒抄小路回家,被狼群包围后满buff逃离了狼群,并在夕阳下发表了一堆文艺得听不懂的言论。
后来陈逗逗以迷上了狼的自私+自以为是的理由发病跑去抓小狼养(看书的时候也没觉得这家伙那么残啊,为什么拍出来就成这样了)。
途中害死了小狼的两个兄弟姐妹,把狼娘最后剩下的孩子强行抱走了回家偷偷养起来,大腿肉伺候着。
还天天抱怨妈蛋这狼真难伺候,天天要喂要陪要照顾(那是你要抱它回来的你是老缠吗)。
几个完全没交代的传说中【为了剧情而加进去连名字和样子我都记不住】的人来到内蒙,贪婪地拿走了狼群存储的食物,狼群来报复人类的贪婪,陈逗逗完全没派上用场,一场黑漆麻姑洞的战斗追逐戏中死了两个我没看清楚的人,大好的玩特效机会被活活浪费了我好心疼。
陈养的小狼终于被其他人发现,说要栓起来当诱饵然后杀掉狼群,陈陈某阻止未果(你真的尽力了吗),还好狼群没有上当。
接下来,众人要搬到别处去了,小狼不肯走,陈逗逗直接把它拴在牛车后面拖着走,哥哥你不能把它抱上车?
车走了一会陈逗逗生气地让车停了下来,把装着牛粪的框清空了把小狼放进去(喂!
我再说一遍,哥哥你不能把它抱上车?!
牛粪是这么浪费的嘛?!
)到了新地方后陈逗逗光明正大地开始用绳子和项圈扯着小狼到处虐,说是在训练它能强壮回到狼群(那你当初害死它手足强行抱回是为啥?!
)。
小狼长大后有一次咬了陈逗逗一口,陈逗逗因此用掉了医院最后的青霉素和狂犬针水。
然后用一颗大白兔糖说服死了爸的小屁孩帮看自己的狼,小屁孩一个人守着狼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堆其他熊孩子说要看(又是为了剧情而存在的啊呵呵呵),小屁孩妥协,导致自己被咬伤,而此時医院已经没有药水了,屁孩只能等死。
屁孩妈跟陈逗逗撕逼。
陈逗逗为了推倒屁孩的妈,去别的医院强行索要药水,说自己特么骑了20多个小时的马来(我想说马都没说话你bb啥?!
)。
要到药水后回去救活了屁孩。
可是没想到阿爸被人类自己设的陷阱炸伤,躺了5天陈逗逗都不知道。
第五天去看望听阿爸说了一堆没头绪的话,然后就又回去喂自己的狼了(啊喂……)。
后来狼群被人类逼得不行了,再次来报复,咬死了人们的羊。
人们来盯着陈逗逗的狼报仇(这逻辑也是醉了)。
最后陈逗逗和一群人开着车去打狼,追到最后一只狼时他们突然不想打死了,决定跑死它(=w=)。
于是狼被追得跑不动了。
陈逗逗这时候突然下车对狼说你救了我一命(⊙▽⊙哈?
我认识你吗请问?
哦原來是你抢走的小狼的娘啊?!
世界好小啊!!!
)所以你跑吧,我们不杀你(诶喵蛋,你是有病么?
人家被你们追得跑不动了好吧,能跑的动还用你说?!
你傻?!
)狼听完这番言论,被陈逗逗蠢死了,共党领导站出来白莲花了一下,所有人就回家了。
回家后,跟垂死的阿爸说是草原的狼都死光了,阿爸说还没,还有你那只(⊙▽⊙卧槽你又逗我?!
几个逗比杀光了草原的狼?!
)。
于是陈逗逗回去找自己的狼,结果发现被屁孩娘放了。
他怀着眼泪和屁孩娘莫名其妙接吻(这片子真的叫狼图腾你没在逗我么)。
最后他祸害完草原要回城里了,各种不情愿地留恋着草原,看到远处一只狼。
“噢,那就是窝的小狼!
”于是深情呼唤。
镜头给了狼特写,那个表情明明就在说你还有脸喊我,你灭了我族人,害死我手足,跑死我老妈,你还喊,你特么还有脸喊!
全剧终。
再见!!!!
我理智地分析之后觉得,或许是原著太长了,拍成电影很多地方要简化就变得很突兀。
很多地方交代不清,就会觉得有些别扭了吧……其实……取景还是可以的嘛……的嘛……嘛……算了,事实就是我浪费了人生的两个小时,事实就是原著此时已经哭成泪人儿。
最关键的是,3D原来就是为了蚊子做的。
啊,今夜如此辉煌。
(原载百度百家)在红包频扰手机屏幕的大年三十,想要专心看场电影是不容易的。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担忧,《狼图腾》的正式上映被安排在红包或许会有那么点消停的大年初一,可闲不住的观众还是愿意提前几天的点映场先睹为快。
虽然周围观众的手机还是犹如漆黑大海里频闪的鱼群,但就我而言,相较观看《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时无聊困顿到需要不时刷毫无动静的朋友圈,《狼图腾》无论从场面、配乐还是故事上,都迅速牢牢抓住了我,让我自始至终把手机锁在包里。
代价是,为了60块的伪IMAX,错过了土豪群里规则刺激的抢包游戏,损失估计达600元。
总体上来说,对没看过原著的我,《狼图腾》有着一个完整而逻辑清晰的漂亮故事,却搭配上了拧巴甚至想让人把他从银幕里抽出来揍的失败角色。
据说原著虽然有着更大篇幅、观点更强烈且争议更大的议论部分,但主角陈阵是非常立体且具有充分行为逻辑说服力的。
而电影中那个由冯绍峰扮演的陈阵,则成为那种自以为爱护小动物的暖男、实则是残酷生存环境里不可理喻的作男,一次抄近道就被开悟觉醒,几番与蒙族阿爸的心灵鸡汤就淤泥不染。
紊乱了生物链的他,却还偏偏以实践创新的说辞,得到生产队领导莫名其妙的器重,有了继续作死的保护伞。
而窦骁饰演的知青小伙伴,除了一场羊群里与蒙族姑娘的野合戏,用以表达时代的压抑外,全程只是打酱油角色。
反倒一开始招人恨的生产队主任,说出草原上的大实话,“做领导不是要被人喜欢的”。
不过,或许得益于让.雅克.阿诺确实是善于营造自然美的野生动物好朋友,或许是已知的生态悲剧宿命感,较为失败的人物塑造,却没太影响整体的故事情节发展。
小狼的憨态可掬,让影院里的姑娘啧啧称赞着,“这确定不是哈士奇吗?
”;狼群逐军马的盛大场面以及随后冰面上雕塑般的群马,漂亮的传达出这种群攻性野兽的智慧,不但能把食物赶入天然大冰箱,还能为自己的小狼崽子做好来年的食物储备;黄羊与狼、外来人与牧民的矛盾,随剧情推动,渐成为决定生态命运的关键因素。
精彩故事与失败角色的反差,不知道会不会有着创作割裂的原因。
总感觉大导演让.雅克.阿诺像他以往的“动物世界”系列作品一样,实在太热爱狼群,就只负责花好多年时间让驯兽师把野兽调教出色,保证它们可怕或可爱的动作,以及呈现激烈进攻或被猎的场面。
至于知青的心灵成长以及要不要和牧民搞对象,你们中国人类的琐事不关我事。
幸好,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灵动的乐声,像是时而轻抚过野茫茫一片的风声,时而像蒙古包套马杆顶尖处飘扬着的狼皮,总能或舒缓或紧张的,在人群与狼群的转场中适时出现,颇为醒神。
既继承了他自己配乐名作《燃情岁月》的宽广致远,又从同行约翰.巴里的《与狼共舞》那里学到了呼啸与旋律的完美融合。
撇开行为作死的主角(虽然这实在难以撇开),《狼图腾》还算是一出春节档难得的视听盛宴。
于是,抓紧时间抢红包,还是看可爱的哈士奇,又或者凝听旋律悠扬的詹姆斯.霍纳,成了过年时节可供犹豫选择的菜肴。
文/梦见乌鸦《狼图腾》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感慨万千,作为非原著党,在没有看过姜戎老师小说的情况下,但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不俗之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用独特的视角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壮美史诗。
让-雅克·阿诺是世界上最会拍动物的导演之一,他镜头下的动物不是《忠犬八公》或《导盲犬小Q》这类宠物形象,而是真正的野生动物。
阿诺同学对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对冲有着强烈的兴趣,比如那部描写石器时代的《火之战》、著名的《熊的故事》和《虎兄虎弟》,就连梁家辉的《情人》中都体现了新旧文明冲击下的人生悲剧。
因此让阿诺拍摄《狼图腾》是最合适的人选。
草原的壮美,狼性的精神,勾勒出一幅幅真实的草原生活图景,逼真而艺术地再现了原始游牧草原的残酷与美丽。
而随着当代文明的入侵,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的对抗在阿诺的手中以虚构和想象为基础,犹如一把利剑刺向观众的内心。
当观众贯注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时,有感于狼的血性,很多观众会自然而然的站到狼的立场上,对人类的作风感到不快。
这种情绪难道就是《狼图腾》的主题吗?
其实熟悉让-雅克·阿诺电影的朋友都会明白,他在塑造自然与文明的对立过程中并不会有所偏向,他重视野性与生态,但也不反人类,他的立场总是不偏不倚,既不赞扬也不贬低,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记录人与自然的故事,《狼图腾》也是一样。
既然如此,不妨我们换一种角度,从人的角度出发,不是主角冯绍峰和窦骁,也不是草原牧民,而是本片非常关键的角色——尹铸胜饰演的包顺贵包主任。
先来说下这个演员,观影时看的眼熟,就是想不来叫什么。
回去冷静下来一琢磨,不就是《锋刃》里的武田弘一,《大清盐商》里的马德昌嘛。
几个月前在《江湖论剑实录》里还见到他来着,那位搞笑的“家父张二河”,绝对是那部电影中最亮眼的角色。
这位演员叫尹铸胜,近几年凭借几部热门电视剧而被熟知,实际上尹铸胜是话剧演员出身,人称“话剧教父”,1997年的话剧《商鞅》是他的成名作品,他凭借商鞅这个角色拿奖无数,那年他才28岁,此后出演了大量非常有影响力的话剧,甚至还导演过不少知名作品。
顺便提一下,2015年4月《商鞅》将会复演,这也是尹铸胜时隔二十年后重演《商鞅》。
他的话剧功底在大小银幕上也帮助他对各种角色驾轻就熟。
在《狼图腾》这部电影中,尹铸胜饰演的边区主任包顺贵,乍一看是个反派,因为这个角色身上代表着官僚,承担了观众很多火力点。
其实呢,作为该片出镜很多的演员,他作为“人与自然”中“人”一方的代表,实际上是还原了人作为自然入侵者的一个本态。
如果说牧民代表着在草原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群体,冯绍峰和窦骁代表了外来人对草原自然壮美抱有天真幻想,不求和谐共处却一心想融入自然的群体(冯绍峰的养狼、窦骁那句“天鹅那么美,为什么要杀它们”就是代表),那么包顺贵则代表了人类文明。
当然,这部电影发生的特殊年代,观众会带着一定的主观情绪去看待这个角色,其实呢,在自然的面前,所有的人类都代表着反派,包顺贵只是一个代表,他只是个中层小干部,带着任务来到草原,结尾那句“领导不好当”是其真实写照。
人类文明征服自然的脚步不会停歇,对自然的掠夺必定会打破草原生态平衡,进而造成对自然生命的藐视。
而包顺贵在这里承担着一个执行者的角色,难怪会被当成反派。
而他只是一个代表角色,而关于这个角色的本意呢?
电影的名字叫《狼图腾》而不是《帝国时代》,让-雅克·阿诺对自然的态度不是歌颂而是尊重,体现在了后半部分。
打狼那场戏是全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外来文明毫不留情的举枪,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包顺贵的态度转变与导演在后半段的步调是一致的,目睹了狼的血性之后,被这种不屈的生命所折服,他并没有因为自然的壮美而放弃征服的脚步,却选择了尊重,这就是让-雅克·阿诺在本片中的立场表现,人类征服自然没有错,但会反思环境掠夺的恶果。
这就是包顺贵这个角色存在的价值,据看过原著的朋友说这个角色在书中没什么技术含量,单纯的反派,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不提了。
单说电影中,按理说这个角色的存在要凸现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回避这个敏感的设定,而是将其放在了一个相对广泛且大众化的平台上,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有足够的代表性。
他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以及导演对自然和生命尊重的立场。
前半段尹铸胜将官员作威作福的表现刻画的很精彩,承担了观众大量的火力点,后半段当认识到真正的血性后,态度的转变,是对过度开发的反思。
在这个角色身上,包顺贵始终代表着外来人,不像草原牧民融入自然,也不像冯绍峰对自然生命充满了幻想,因此他最能代表第三方立场,从过度开发到选择尊重,电影关于草原狼性与文明秩序的取舍,但这一切都被本片的主题提纯为一个图腾,狼的图腾是一面旗帜,是旗帜就有两个面,但不是正反面,因为旗帜两面都一样,自然一面,文明一面,不偏不倚。
愚蠢至極。一顆星給技術和場面。
霍纳的配乐以及草原都是亮点,其他就…这样吧
用了心的国产片,3,5星
敬天神,念大命。比较欣慰的是阿诺的视角和立意重在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所关注的恰恰是跨越国别和文化的生态危机,但影片毁在了糟糕的执行上,“大命”之观仅仅是通过语言而非视觉语言来体现,真正的主题没有得到释放和升华,十分遗憾。
冯绍峰成功将十分虚假的角色演到三分可信。
风景不错,几段奇观呈现很完整。主演演技不行,台词功底和剪辑有点怪,整体上动物比人表现好。
小狼好可爱啊!不过那个传统也太残忍了吧,硬生生的就把小狼摔死了
二星给狼,冯绍峰有演技吗?不入戏本子的问题,莫名其妙的爱情。
宣扬的既非生态,也非文明,更不是自然法则。一星给狼,一星给冰湖场景!
不像原著那么集中批判农耕民族的劣根性,但已经表达得不错了。
2.20 @ 汕头鮀岛影院
狼:忍耐、听从指挥、团结一致。人:贪婪、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人物情感的表达不够细腻,整部电影看起来太平淡。
真是,无聊死了。要不是冲着弄狼费劲,连三星都不给。
没有原著书籍里带来的感动和震撼,特技效果也相对一般。略有失望。
跟海报一样幼稚如屎的电影~
拍的比演的好 千辛万苦历时几年把狼都驯化了,就不能找个靠谱点的演员
硬伤来自矫情、sb的原著,对角色不对演员,陈阵——sb,反正看电影的时候边看边骂,对脑残和矫情接受程度低的误入。3星给狼。
(看狼图腾前半小时看完了天将雄师 +0.5星你懂得)看过一部分小说,小说里描写的狼性比电影里震撼多了。
中国人在说教方面可谓宗师级别了,听你满口大道理我还来看电影干啥?看的时候老觉得配乐像《阿凡达》,看完一查彻底被自己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