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终将都会失去
上周去台北看了第54届金马影展。
出发前心心念念地一口气买了好几场票,除了有《春光乍泄》经典修复版,BL类型《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热门场次外,最喜欢的就非《梦鹿情迷》这一部莫属了,电影曾拿下今年柏林金熊奖,内地又译为《肉与灵》。
其实个人觉得《肉与灵》这个名字比起《梦鹿情迷》更适合电影本身。
因为相比童话,它更像是对现实的寓言。
故事除了“情迷”,更是对自我和他人,拥有与失去,存在与意义的一种探寻或者说是反思。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开头就发生在一家屠牛场里,直接被斩首的牛,伤口处还冒着鲜活的热气,那是关于肉体最直白的写照。
女主人公是新来的质检员,木讷而清冷的气质除了让她和周围格格不入,更吸引到了经理的注意。
一次心理测试中,男女主人公发现彼此一直出现在对方的梦中,但不是作为人类,而是森林中的一对雌鹿和雄鹿来进行交流。
冥冥之中的惺惺相惜,让他们尝试彼此靠近,却最终因此而愈发疏离。
就像是两块同属性的磁铁,因为是同类而遇见,也因为是同类而抗拒。
于是一方选择改变了自己的磁场,甚至不惜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换取精神里的“重生”。
当两个人最终获得结合之后,灵魂的共振却早已消失了。
在故事里,女主人公曾躺在浴缸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放了一首歌,歌词里唱道:“He cut out my tongue,there is nothing to say.”(他割下我的舌头,我却无言相对。
)看似迟钝笨拙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极度敏感丰富的心,这对她是极度痛苦的,如同关在狭小隔断间里等待被宰割的困畜,不断地冲撞和被压制。
当拥有矛盾的灵魂和身体,只有牺牲一方来解脱。
要如何选择?
而她没有死。
当她匆匆裹起失血的手臂,急切地跑去见对方的时候,她还活着,只是把过去的那个自己杀死了,连同那只梦里时常出没的灵鹿一并抹去。
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奋不顾身的追求之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我很喜欢电影在这一部分的细节处理。
直到这里女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她终于不再对肢体接触怀有抗拒,她躺在爱人的怀里,以为已经拥有自己想追求的幸福,这一刻她是心满意足的。
她和爱人相拥而睡,那对雌鹿和雄鹿却再也没有出现在彼此的梦里。
梦醒了。
她是失去了,还是得到了?
电影戛然而止,没有答案。
一切因梦起,梦将他们推近,又将他们隔离,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把这个梦紧紧攥在手心里,却不知道梦是最轻盈,最变幻无常的,经不起肉体的重压,执念的搓揉。
越只想攥在手里,越容易早早醒来,梦是狡猾的,无法解读,感情也是。
镜头最后定格在梦中一片空荡的水塘边。
可以理解为人去楼空的收场,或者也许可以当作是未完待续的开始。
想起辛波丝卡在《一见钟情》里的诗句,“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缘分 将他们推近 分离 阻挡他们的去路有一些迹象和信号存在即使他们尚无法解读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到了早晨变得模糊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从梦境掉入生活,开始躺在同一张床上,却再也不在梦中相见。
与其说是结束,不如当作一切才刚刚开始。
首先,想通过本片分析出肉与灵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个话题太哲学了,我甚至根本不清楚影片是在怎么呼应这一主题的。
对我来说,除了片尾女主伤害自己和屠宰场里一些血腥的画面外,片子整体的观感还是十分愉悦的。
它一点都不沉重,甚至还有些滑稽。
比如人事主管和他老婆,俩人唯一交流应该就是下班接孩子买杂物吧。
它也很温暖,比如那个急转直下又突然反转的结局。
当时我真的是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音乐断了,女主失望痛苦,但并没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接着电话响了,迎来一丝希望。
接通后男主有的没的说了几句,真是好心焦。
电话马上就要挂了,就要万念俱灰的时候,好在他说出了“我好爱你”,女主回应“我也好爱你”,隔着屏幕的我也好爱你们啊!
女主告诉男主要买手机的那段也挺有意思的。
显然台词都是女主事先预习好的,以至于实际发生的时间并没有很贴切的情况下,她还是说出了“你来早了”这样的台词。
当她说 “我觉得你很好看”时,男主的回应被她猜中了,但是她却没有勇气继续“演”下去。
感觉这里又非常真实,有些事情会朝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但是有些不会,现实总比想象要难很多。
另外,我也觉得男主挺好看的。
尤其是他们通过书信交换梦境后,他脸上露出的微笑。
像个害羞的小男孩。
女主的表情也非常好,开心却又内敛,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还喜欢“扫地僧”老奶奶教女主勾引男人那段。
老人的直白和女主的封闭,对比的恰到好处。
还有女主为了熟悉与人有身体接触的感觉,买了那么一言难尽的毛绒玩具,真的太有喜感了。
她通过它抚摸自己的那段,拍的也太细腻了。
而去公园里看别人亲热那段,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睁开眼睛的女生没有大叫一声“神经病啊”。
但是她躺平在草地上,被水淋湿的那段又很美很享受。
上面是一些直观的感受。
下面来谈谈引发的思考。
既然叫《肉与灵》,那么就来分别说说。
“灵”的部分,显然是来源于二人的梦境。
导演也太会想了,编出这样的剧情。
关于这段超现实或超自然的部分,其实女主在她的心理医生那里也求证过,但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我本人也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也说不好。
如果不是因为偷“交配粉”的那场闹剧,不是一个看上去欲火焚身的女心理医生的“变态”问题,谁会跟谁去分享自己的梦呢。
但是梦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一公一母两头鹿,并没有特别亲密的举动,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写到这,又不得不表扬一下那两头鹿的演技,特别有灵气。
周围的环境有时候葱绿茂盛,有时候又是白雪皑皑,是否预示了两个人的心境?
他们在现实生活的情况,是否也反过来影响了梦境?
后来又把描述梦的片段全部重看了一遍,分别如下:1、影片开头,雪地上,雄鹿在靠近雌鹿,在她身上嗅了嗅。
雌鹿躲开了。
然后电影就开始了,太阳出来,牛、女主、扫地老太太和男主都在沐浴日光。
2、11分钟左右,第一次在食堂见面后的晚上。
绿色的树林里,雄鹿发现了雌鹿,彼此观望。
(好像跟白天的情景有点接近)3、23分左右,两人在工作上交谈了关于牛肉的评级情况后,那晚的梦。
还是雪地,两只鹿依偎在一起,近景镜头,可以看到某只鹿呼吸时起伏的肚皮。
(是不是在这次谈话之后,两人就对彼此有些感觉了?
但是可能现实中的他们都没有察觉,反而是在梦里反映出来了。
)4、27分左右,雪地,两只鹿在一起觅食,听到有声音,看到雪聪树枝上落下,一起喝水。
这之后因为发生了偷交配粉的事件,心理医生介入,两人发现了做同样的梦的秘密。
5、45分左右,雪地,两只鹿隔着池塘相望。
(两人对后面应该怎么相处,也是观望的态度?
)然后第二天中午在食堂,女的主动坐到男的对面,问他梦到了什么。
男主说什么也没有。
女主走开了。
下午男主又找女主说了梦到什么,女主说她也是。
男主不信,女主离开。
6、49分左右,绿色树林,雌鹿在跑,雄鹿在追。
第二天醒来后,女主晒了太阳。
上班后两人通过写下来的方式交换了这个梦。
(男主主动向女主要求交换梦境)7、梦境没有被展现出来,但男问女为什么跑、生气了吗?
女主摇头,还未回复就被前来调戏的桑多打断,男主生气的离开。
(女主对男主的主动有些害怕?
)后来男的去女的办公室找她喝咖啡,问她要电话。
8、55分左右,在池塘的水的倒影出只看到了雌鹿,她在东张西望,一直没有找到雄鹿(女主因为桑多以及没给电话号码的事觉得让男主生气了,她很过意不去,想找男主)。
9、女主买了手机,跟男主约定一起入睡。
具体梦境没有展现,饭桌上男主说“昨晚太美好了”。
10、91分左右,男主吃晚饭时将晚饭打翻在地,灰心丧气的给那晚的气垫放气,独自吃晚饭,很伤心的脸。
女主在感受土豆泥。
雄鹿在雪地里奔跑,雌鹿一直未出现。
他是一直在寻找,还是想要彻底的逃离?
(男主觉得再继续下去太累了,他想放手)。
第二天他看到工人们在围观女主抚摸牛。
11、结尾:只是雪地和池塘,没有鹿。
(两人都没有做梦,因为现实中他们已经在一起,灵与肉已经完美结合)我实在太不擅长梦的解析了。。。
还是来说说“肉”的部分。
在男女主之间展开的其实并不太多。
除了结尾处的灵肉合一,感觉好像真没什么了。
反倒是人事主管和她的妻子之间,应该更多的体现的是肉的部分。
他问男主是否睡过他老婆那段也超级好笑。
我开始很纳闷为什么男主没有直接否认,而是含糊其辞。
看到后面,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还是找了别的女人,让我猜想他和人事主管的老婆应该还真的有过。
人事主管的推测真的一点也不虚啊。
当然,他找别的女人,我觉得也跟他认为女主拒绝了他有关系。
新来的桑多,用男主的话说就是“母鸡窝中的公鸡”,也是一种雄性荷尔蒙的代表。
虽然并没有直接表现他和任何女人的瓜葛,但是我觉得一定是有的。
他的存在,完全就是为了让男主嫉妒、自卑、无地自容的。
但是男主不会像人事主管那么卑鄙,弄清事实后也和他道了歉。
我觉得这点也非常温暖。
“肉”的部分,还可以理解为男、女主在生理上存在的缺陷。
男主是身体有残疾,年龄也趋于衰老,于是在心理上也有了很多变化,比如逐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不会过多的投入到感情中。
女主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问题,反过来影响了生理。
因为过于敏感和自闭,而不习惯与人有身体接触,也不擅长与人交流。
再来说说屠宰场。
我没弄懂为什么片子要基于这样一个场所。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没弄清楚片子想表达的肉与灵的关系的缘故。
这个场所应该是跟“肉”这个主题相关的,当然说的不是那些加工的牛肉。
有一个细节,男主问前来报到的新员工对这里的牲口有没有怜悯之心。
如果没有,在这里工作会很难熬。
没有特别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猜测是因为他们干的都是在夺走其他生物的生命的事,所以必须心怀抱歉和感激。
还想说说女心理医生。
其实这些内容,是整篇文字中我最先写下来的部分。
看第二遍的时候,对警察和女心理医生的关系有了一点想法。
警察跟老板要牛排是很明显的一种勒索了,后来慢慢觉得安排心理医生的介入,其实也不是什么工作需要,很有可能她就是他的一个炮友,他无非是在给她招揽生意而已。
因为老板问了“费用由谁而出”的问题。
而至于心理医生给出的评估结果,我最早也是有所怀疑的。
为什么连指纹都能搜集到,又没有什么高明的犯罪手段,结果不是应该警察给的吗?
反而需要心理医生评估结果?
她虽然给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我也完全可以理解成是警察跟她串通好的。
再看她问的问题。
我觉得正常人都会和男主一样,有被冒犯的感觉吧?
看第一遍的时候还觉得用的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什么的,看第二遍的时候又有种被耍了的感觉。
我当然知道,如果没有女心理医生,男女主之间的秘密或关联就不可能被发现了。
但是就有种感觉,导演想要通过一种很荒诞很讽刺的安排,让这个秘密被揭露出来。
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猜测,其实不是很有把握。
片子还有个细节,就是有两次女主在食堂门口隔着玻璃往里看,门的晃动将她的脸在玻璃上折射出的影子弄的忽隐忽现的。
这里要表达什么?
是要鼓足勇气吗?
因为她和他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相遇吗?
第一次,她进去后做到了两个正在聊天的大汉旁边,男主和人事主管夫妇正在一起吃饭。
第二次,是她做好了准备,跟男主提出要一起睡的请求,结果被拒绝了。
虽然写了很多,但是自己都没有勇气看完。。。
看《肉与灵》其实是18年的事情了,想想都有两年了。
还清晰记得看完时虽带有感悟,却因为片中些许情节让我觉得不足以达到我期望的高度,所以给了三星,随后两三天里一直会回想一些片里的场景,难以忘却,遂又改成了四星。
只能说后劲太强,我喜欢这样后劲足的电影,让人念念不忘。
近期又开始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了,是该复习了。
片里很多情节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在天地间的皑皑白雪与屠宰场的血流成河之间,在一面疏离与一面热情之间,在奔赴与后退之间,各种各种情况下进行着强烈对比的交错,让人动容和深入。
我只能想到一句话:在身体找到对方在之前,灵魂已经相识相知相伴。
如何能够触达对方的内心,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谁都不知结局是会渐行渐远还是相知相伴。
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都是未知的,而对方所感知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也有可能是误解。
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用来沟通的嘴巴,却又给了我们因性格各异的心智和思维,大家拥有的都一样,但是大家口里表达的和心里想的却不一样,怎么消除这些不一样,达到心口合一呢?
我们都在像玛丽亚那样在不断的又笨拙的去学习沟通、学习理解、学习一切,然后感知对方的全部,努力触达另一个个体,摆脱这些词不达意又爱在心口难开的困境。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沉淀。
为爱守候,直到那刻就会明白,爱在双向奔赴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影片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击败大热的《希望的另一面》夺得金熊,这也让阿基•考里斯马基老爷子很不爽,估计这也会成为影史的一段佳话。
如果单把《肉与灵》和《希望的另一面》放在一起对比,除了导演的名气后者要高于前者,还有的是《希望的另一面》紧扣了时下大热的欧洲难民主题,加上柏林电影节重视影片政治和社会属性的特质,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希望的另一面》更具金熊相。
然而我们如果把影片放在导演的维度上做一下纵向的比对,从《希望的另一面》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一成不变的考里斯马基,在他自己的作品列表中,《希望的另一面》只能算是中等,他大部分影片里面标志性的人物僵硬的表情,猝不及防的温情都在这部影片中有所展现;而通过《肉与灵》呈现给我们却是一个不一样茵叶蒂。
是不是说导演风格的改变就值得奖项的肯定呢?
答案当然不是,关键还是看影片形式与内容统一性还有电影文法的创新,“小清新”的《肉与灵》相比较内容在视觉上的反差,画面与传统印象的不兼容,反而让影片呈现出别样的质感,因为画面输出风格与形式本没有定式,任何形式和结构的创新都值得赞扬和肯定。
有些讽刺的是,《肉与灵》形式和内核上反而是考里斯马基式的,更确切地说,影片更像是考里斯马基和法斯宾德风格的混合。
影片以两只鹿徜徉在飘雪的树林中开场,而且片中多处穿插着这样的场景,当然后来屠宰厂里面交配粉的失窃事件才让观众了解了这些鹿画面的意义。
茵叶蒂在这个男女主角共同梦的艺术处理上,并没有故弄玄虚而不交待二者的关系,她却选择以这样一种直白方式告诉观众,这种做法非常的冒险,因为通常隐喻和符号更贴合文艺片的气质,也会更符合评委与影评人的口味。
实际上也多亏导演十分明确地交待鹿与男女主角的联系,否则这样十分突兀的隐喻画面就是一个败笔(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就是这样处理的一个反面)。
左手残疾作为屠宰厂财务总监的安德和沉默而不合群的质检员的玛利亚第一次的碰面,是安德在楼上以一个带有《后窗》式的窥视视角扫视着楼下, 他脸的一部分是掩映在窗棂间,而站在楼下柱子旁边阴影里面的玛利亚,镜头先给到了玛利亚的脚,然后是她向后抚弄头发的上半身的中景,她低头注意到自己的脚趾部分露在了阳光下,她又拘谨地又向后挪了挪脚,抬头望向安德的办公室,画面右下角是三个谈笑风生的员工,而左上角是安德向下探望的后脑,三组人物构成了一个有些失衡的近乎一条直线的钝角三角形,建筑物的外形及配色都让这个画面趋于完美,隐晦和压抑中又孕育着一丝希望。
屠宰厂工人们宰杀牛后并割下了牛头,牛头上血管中喷薄而出的血液十分的扎眼,上一次震撼的宰牛画面还是在赵德胤的影片《冰毒》中,虽然本片画面的冲击力度不如《冰毒》,但这也是导演要表达的点有所不同所致。
影片后面女主割腕后任由血液顺着腿部咕咕地留在脚下,鲜红而刺目,看上去反而有种残酷的美,这个血腥的画面也呼应着前面喷血的牛头,人类和动物间冥冥中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也体现在其它地方,有老婆到处和别的男人睡而去偷交配粉的人事经理,还有对于宰牛这种看似残忍的行为表示无所谓新被聘用的员工,实际上这种联结已延展到了人类自身之间。
导演的镜头很好地利用了玻璃或其它透明物体这个重要的意象符号,影片前后随着情感或情绪的改变,画面也做着相应的调整。
开头逼仄画面空间类似栅栏的窗户背后向外张望的安德;屠宰厂透明门帘隔着木然工作的玛利亚和背后议论她的同事;深夜站在有铁栅栏窗户旁边独自喝着咖啡的安德,还有玻璃们映衬着玛利亚夜晚看电视的孤独的身影;映射在手机店的橱窗上的兴奋玛利亚的脸庞;情感遭遇波折后,两人在公司餐厅取餐时,镜头透过餐柜的玻璃缓缓地随着他们移动,这时观众和他们之间的空间又有了餐厅工作人员的介入。
安德和玛利亚的内心就像被玻璃隔开一样,它们被看到,但它们又不可触碰,不止抗拒着影像空间内的人物,也同时排斥着画外空间的观众。
安德爱的机械与麻木,玛利亚爱的无能。
影片中玛利亚手抓土豆泥的画面却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欲张力;还有她那引来同事围观和哄笑的忘我地抚摸着拦中牛的身体的场景,荒诞而残忍;躺在被子里面用毛绒玩具触碰自己的身体时,画面是用反常的高亮而不是营造普遍意义上暧昧的昏暗,画面的这种“突兀”或“不合情理”更符合玛利亚这样“特殊”的人物角色。
影片并没有交待安德手臂残疾的原因,也同样没有告诉观众玛利亚因何行将枯木,导演把这样两个“残缺”的人物直接地放到了观众的面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的状态,而我们要关心的是接下去会发生什么而不再去理会为什么。
他们的对白直接得让人尴尬,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并没有任何浪漫的成分,但当电话中他们两人都说出爱对方而把玛利亚从死神手中救回时却有种无比温暖的力量,慰藉着两颗“残缺”的心灵。
一家屠宰场里发生了一桩奇特的盗窃案,失窃之物是给牲口用的催情药,谁是小偷呢?
警察建议为员工做心理测试,以找出有心理异常的嫌疑人。
心理医生的问卷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求员工必须描述自己的梦,安德是一只胳膊残疾的财务总监,他每天晚上都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头公鹿,和另一只母鹿在一起。
玛利亚是患有强迫症和孤独症的质检员,她每天晚上都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头母鹿,和另一只公鹿在一起。
两个与同事格格不入的人,因为做着相同的梦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既有温和的语言,也有惊心动魄的死亡,既有安静的蓝色,也有狂躁的红色。
光影细腻,构图精致。
此片荣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如果不是北影节,可能终其一生我甚至都不会去看这部“金熊奖”影片,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偶遇,没想到这部电影的竟然给了我如此意外的惊喜。
、这是一部用“血腥残忍”包装起来的纯爱电影。
故事中的男主是个怪人,外形放浪不羁一只胳膊坏掉了,经营着一家屠宰场,内心却文艺的不行。
如果说男主是个怪人,女主则不仅仅只是怪了,像神仙一般一尘不染,一切干净的如雪一般。
不仅外在行为的怪异,女主还有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记忆力,和对一切都不知所谓的态度。
开篇并没有交代太多的背景,女主去男主的屠宰场做质检员,故事开始于一个盗窃案,警方来给所有嫌疑人做心理侧写的时候男女主角惊讶的发现两个人每天做着同样的一个梦,在梦中,男主是一头公鹿,女主是一头母鹿,两头鹿一起在雪原上奔跑。
本就对女主有好感的男主蹩脚的跟女主搭讪、约会,但干净的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女主面对这样的第一次心动却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次次冷漠的表现吓退了男主。
甚至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女主选择了接受男主的好感,但男主却以为这是女主对他的戏谑而拒绝了她。
于是第一次恋爱却无果的女主…自!
杀!
了!
本来这是个忧伤的故事,但在影院中观看这些情节却有着异常的反差萌,引发了一阵阵爆笑。
流淌着鲜血的手臂和纯白的身体强烈的色彩对比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当然纯爱故事要有个美好的结局。
男主改变心意,女主紧急包扎后去找男主两人Happy Ending。
奇幻与现实交杂,屠宰场的鲜血淋漓与梦境中的纯净相互映射,这部导演用女性细腻的思维将这个玄幻的故事讲的很纯粹,当然也造成了意外的笑果。
男主女主最后会幸福么?
可能不会,两个人都太怪异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孤独的心需要相互抱团才能够取暖。
很喜欢女主的人生态度,一切都不重要,像是看透了一切一样,当感受到心动,迷茫不知,用心去感受。
听着一首喜欢的歌,脱光衣服,划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如注,接到电话,从未慌张的女主第一次加快了语速,我还有一些事要做…那一天,女主第一次睡的这么安稳…那一天,那两只鹿没出现在雪原上…那一天,两个怪人成了茫茫苍生中,最普通的两个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平凡,何尝不是好事…
如果你发现有个老男人,每天跟你做同一个梦: 你是雌鹿,他是公鹿,你们在下雪的树林里相依为命,他比你爸爸还大,一只手臂还有残疾,你会不会为了交流梦境跟他一起睡觉,最终爱上他?
如果你发现有个女孩,每天跟你做同一个梦:你是公鹿,她是雌鹿,她比你女儿还小,还自闭,强迫症,认死理儿,作,你会不会跟她一起睡觉,爱上她?
两个人为什么会做同一个梦?
无法解释。
所以相爱也无法解释。
如果非要解释,男女主角都在屠宰厂工作。
每天看着一头头牛变成牛肉,清亮的目光变得呆滞,满地的血迹冲进下水道。
也许他们觉得:作为两只假装是人类的动物,在这个残酷世界,他们应该在一起。
节奏太慢,全程都想按快进。
另外,编出这样的爱情故事,欧洲人的脑回路真的很不一样。
本片拥有欧美爱情电影里难得的清新、淡雅、干净,这得益于女导演的细腻才能带来充满负氧离子的视听语言。
电影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它的创意,一个渐老头的孤寡男人,一个有交流障碍症的年轻女孩,通过共享梦境,潜意识地走进对方的生命,最终灵肉合一后梦境便消失了,两只刺猬学会了拥抱彼此,同栖共眠,虽然过程中有过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要不爱,要不死,但她可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一切。
女主白得发光,跟电影一样,美得空灵,富有诗意,这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它对得起一座金熊奖。
《肉与灵》。
9分。
伊尔蒂科·茵叶蒂编剧、导演,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格扎·莫桑伊主演作品。
像黑夜一样漫长的孤独,习以为常的与世隔绝,两颗孤寂的心不会注定要走到一起,走到一起也并非源于缘分,而只是导演的安排。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有这样的孤独。
《肉与灵》可能是我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它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格扎饰演的男主安德是一家屠宰场的老板,中年男性,左手残疾,常年独居;亚历山德拉饰演的女主玛利亚患有严重的交流障碍和强迫症,常年寡居。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玛利亚成了屠宰场的质检员。
因为一次性质不算恶劣的偷盗事件,安德和玛利亚发现他们竟然每晚都做着同样的梦。
因这个离奇的原因,两人开始走近。
就像奇幻世界一样。
故事非常简单,但镜头非常丰富。
导演伊尔蒂科用十分考究的构图、色彩、光影把故事的氛围、节奏的推进以及两人的情感渲染得十分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梦境这种意象的选取上,用树林和鹿表现两人的孤独与靠近,看完令人十分感伤。
女主也很美,美得既让人生怜悯恻隐之心,又心生爱慕。
查了一下鹿在西方的寓意:1.生殖能力很强,象征着生命力 2.是基督的象征,寓意着圣洁和灵魂的力量,大卫国王将雄鹿作为灵魂向神的渴望的象征:“As the hart pants after the fountains of water; so my soul pants after thee, O God.” (Ps 42:1)而且根据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学说,认为人们的性欲望不能达到满足,然后就以另外的形式发泄出来,比如做梦,或者升华为艺术,或者就是用极端的古怪的方式爆发自己的性驱动。
性和爱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低级和高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感官和灵魂的辩证统一。
联想到大岛渚的同样阐述性与爱的关系的《感官世界》,相比之下此片更显女性导演的温情。
只和爱人做爱的原因是,没有爱的话交欢之后会感到空虚和失望,有了爱的话会感到充盈和希望。
摄影绝美。
和配乐一起把氛围烘托得很棒。
感动。
祝你今夜无梦,胜似美梦。
机器人之恋的思路啊这是。
以为梦境设定是什么关于存在的隐喻,结果仿佛只是为了帮助男女主在一起……现在的人激素水平这么低吗?并且对我来说后半部分太落实也太过火,不再有前面那种还挺可爱的性冷淡幽默感了。
关于爱
一个强迫症、禁欲取向和完美主义的神奇屠宰工厂和预言者故事。“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只是后半段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关系走向都可以猜测得到,没有想象中的飞。
故弄玄虚?喜欢白净的镜头风格。
这是绝佳的隐喻,导演用鹿来象征灵性,当身体分离,灵魂相见;当身体接触,灵魂分离。太诗意梦幻了。鹿,奶牛,血,满满的象征和隐喻,游戏治疗,强迫症,身体器官官能症,都是关键词。爱情让感官复苏,欲望却让灵魂远离。所以,身体与灵魂只能是二分法吗?非此即彼?四星半
#1st 岛展# 第七部:肉是真的肉,灵是点到即止的灵,肉与灵的博弈并非重点,主要还是刻画孤独异类互相辨认、险些错失、最终温存相待的过程。本以为自己早已过了被此类清新情感流打动的年纪,却还是没法否认电影带给我的触动。故事发生环境的寓言式设定,不禁令我想到了《龙虾》,只是本片相比更为浪漫、柔软。拿下金熊确有争议,但也不失为一部佳片。
全程寻觅纯粹美好的精神伴侣,结尾鹿作为纯洁心灵的象征不见了,阳光投射进了冰封的森林。又一对人回归世俗(主流)社会了。
连串的废话和废镜头,两倍速都嫌慢。作者设计了个鹿,看半天最后还真就只是个鹿…我的硬盘里为啥有它
年度愛情喜劇。結局很容易覺得是一場失敗的實驗,因靈相通而肉身趨近,但肉身契合卻導致靈性連結的失喪。但其實那個夢不真的如此美好,只是做鹿做的事,甚至在寒冬之中飢腸轆轆。電影已充份展現了他倆對生活見招拆招的能力,所以不用擔心。主題曲歌詞參考戰時士兵書信寫成,聽著生活還會有甚麼過不去。
这个断头和割腕那两场景着实把我看得脚都发软了........真的不喜欢,为啥要找年纪那么大还残疾的男主,难道就是说为了平衡配对女主的社交障碍症么,搞不懂呀,不管怎么样女主颜值还是有的,导演你就配个颜值可以点的男主可以么...
妈呀太喜欢这些设定了!干净清澈不讲废话和蠢话,冷静而又浪漫到不行。2017.12.3 重看。害羞强迫症患者的恋爱课程。梦是现实的镜子,两者相互观看和影响。(看这片子之前我每天做奇怪的梦,看过之后竟再也没有做梦了,第二次看完不知能不能恢复做梦的能力?)
北欧爱情童话
晕血+脑仁疼。你就是学院派小清新!
可能是我悟性低,没看出啥名堂。
女版谢尔顿,梦中遇男棍。
梦境拍得美极了,浪漫到呼吸都要停了。诗意动人的故事,节奏和画面敏感而细腻,镜头中的空间感与角色之间的交流感奇妙的同时又真实自然。只是部分血腥镜头引起观看不适,到处trigger warning...
视觉上的好看,白瓷片一样的姑娘有鹿的气质。共享梦境的结局不是soul mate,灵止于肉这件事想想还挺值得叹气的。
以动物屠宰场员工为背景是暗示现代社会的感性与理性的分离,梦中相恋和现实中沟通的障碍也是又是表现人类的孤独以及情感的压抑,虽然概念融合得不错,但成品太一般了。
霸道肉联厂厂长和他的迟钝超忆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