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地

Ničija zemlja,三不管地带(台),无人地带,无人之地,No Man's Land

主演:布兰科·德约里奇,雷内·比托拉亚茨,菲利普·索瓦戈维奇,乔治斯·西蒂斯,凯特琳·卡特利吉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法国,英国,比利时语言:英语,法语,波斯尼亚语,德语年份:2001

《无主之地》剧照

无主之地 剧照 NO.1无主之地 剧照 NO.2无主之地 剧照 NO.3无主之地 剧照 NO.4无主之地 剧照 NO.5无主之地 剧照 NO.6无主之地 剧照 NO.13无主之地 剧照 NO.14无主之地 剧照 NO.15无主之地 剧照 NO.16无主之地 剧照 NO.17无主之地 剧照 NO.18无主之地 剧照 NO.19无主之地 剧照 NO.20

《无主之地》剧情介绍

无主之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波塞战争期间。雾色中,一队波斯尼亚士兵向塞尔维亚阵地接近,不幸天明时被对方发现,波斯尼亚士兵西基(Branko Djuric 饰)中弹滚入战壕,战友则全部牺牲。塞方派出新兵尼诺(Rene Bitorajac 饰)在一老兵带领下检视战场,老兵将弹式地雷塞入波方士兵尸体下面充作陷阱,找到了武器的西基突然出现,击毙老兵后将尼诺俘虏。不久“尸体”突然醒转,西基看着地雷上的战友无能为力,只好与尼诺二人在波塞阵地之间的无主地带请求帮助。联合国维和部队接到求助赶到现场,维和高层领导本着避免麻烦的原则拒绝施救,英国女记者珍妮获得这一消息后借媒体力量对维和指挥部施压。但是维和部队与媒体的介入,并没能扭转混乱战争中的又一悲剧事件。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现场铁证下一站,说爱你十面埋伏铜皮铁骨方世玉天上草原火草筒裙登山者小菜一碟困在爱中黑金交易邰忠利峡谷管道散华礼弥黑木城盗金案六扇门之玄武初现愤怒的小鸟弹速狂飙绝望主妇第二季清恋荒城纪落跑天王驴子潘趣端溪奇案最后一张签证降世神通:最后的气宗第一季反黑路人甲金色曼陀罗我有特殊沟通技巧潮起两江

《无主之地》长篇影评

 1 ) 2012年看过的10部好片

无主之地 No Man's Land (2001)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303/?sugest=6. 无主之地这是一部小语种电影,若没记错的话,是塞尔维亚语的(也可能是克罗地亚语,因为很近似),讲述的是波黑战争的事情。

它的小众之处没有止步于此,它还是一部“战争喜剧片”,一部用让你捧腹大笑的黑色幽默来感慨战争之无意义和残酷的电影。

我们更习惯于血肉模糊、哥们义气的热血战争片,而幽默的战争片?

在很多人看来,是对严肃的战争的亵渎。

相信这部电影足以改变你的这种看法。

“笑过之后,叹一口气,更想哭”,这是我看完之后的最大感受。

它是2002年的好莱坞最佳外语片,2002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2001年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编剧。

众多专家都说,它是值得一看的。

全文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rz6.html

 2 ) 利用媒体——三方的博弈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李欣频老师的推荐。

蛮灰色幽默的一片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里面媒体所发挥的作用。

简单说,UN维和部队里的一小头头想帮助那三个人,但是上级不愿意牵扯进这件事。

于是,那小头头便和一女记者达成了某种默契。

通过媒体迫使上级改变原先的决定,而上级因为害怕事件被媒体曝光,不得不去救那三个人。

虽然出动了专家,但就是没法救出那第三个。

而另两个人的死亡,又使维和部队必须要救出第三人。

于是他们便导演了一出好戏,对媒体宣称已救出那人,还让对方拍到抬出人员的画面,但实际却让专家冒充被救者。

最终,所有媒体都按照看到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片尾,女记者的搭档对女记者说,“要不要再去拍下战壕?

”女记者回答说,“不用了,战壕,哪里的都一样。

”可事实上,那第三个人此时就躺在战壕,躺在那颗地雷上……所以,我们能相信媒体吗?

那些喉舌不断鼓吹的东西,真是真相?

报道的东西,就一定是事实?

我不确定,因为没有亲眼看到。

就算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更何况是那些没有看到过的!

9.1.5晚写于甘韦肆

 3 ) 如果不是主席他老人家,我们也会陷在同样的泥潭里。

今天是主席他老人家的诞辰纪念日。

因为电脑内存不够了,以2倍速清电脑里因上班太忙没时间看的电影,腾空间。

刷到了这部2001年的电影。

看完觉得这个世界真是草蛋啊。

因为,我知道,当我在家里晒着太阳,打着字,烤着油汀,穿得暖暖和和的时候,夹沙、鹅呜那里正在上演同样的剧情。

底层的士兵只是工具。

他们虽然有感情有头脑也不缺乏勇气,但是在战场上,就没了活路。

维护部队虽然一直想做些什么,也耍了些小花招,还能有没有真正的中立这种认知,还是什么都干不了。

拿着话筒的霉体看似积极热情似乎也真的推进了事态的发展,其实不过是利益驱动,用前线战士的血来吸引流量,挣钱,嘴上说着公平公开,心里全是生意。

高层则是棺獠之典型, 不作为,享受,必要时撒谎,主打一个但凡有点道德就是我输了。

如果不是主席他老人家,我们也会陷在同样的泥潭里。

不是死了就是绝望的躺在炸弹上等死。

 4 ) 到处都是南斯拉夫

(剧作表现:从直线变为群戏,从对峙到多方介入,而过程里始终抽空人物重心: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个下午发生了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那个下午发生着什么。

同时,早上死去的同胞已被迅速遗忘,包括导演以内,没有人再提起那些死亡,这是一种预示。

)(天大地大,是每个个人在坚持,苦撑。

他们没有问为什么,那些在上面的人也从来都不会出现。

答案在他们手上,可境况却在另外一些人的脚下。

)(是谁发动这场战争的?

没有枪的那个。

)(其实表达方式更偏向喜剧。

)(一个场景:维和部队战士带上耳机,十数秒的电子音乐从镜头里涌出,制造抽离境地/真实心境。

)(一些台词: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

/ 为什么当兵的总是带着照片?

/ 对着记者说:你用我们的痛苦赚了不少钱吧?

/ 你真的不用我去拍拍那真实的战壕吗?

不用了,战壕还是战壕,都一样,人们不感兴趣。

/ 维和部队:分别告诉双方,我们得知他们的对手计划在今晚之内夺取中央地区的战壕。

/维和部队:地雷拆除了,他得救了!

)---无主之地在哪里?

在新闻以外,图像以外,瞩目以外,热点以外,话题以外,争论以外,揣测以外,知识分子以外,国家历史以外,理论以外,分析以外,评论以外,批评以外,口号以外,呼喊以外,感伤以外,同情以外,事不关己以外,茶余饭后以外,起因结尾以外,态度以外,选择以外,作恶以外,煽动以外,下达的命令以外,派别以外,中立以外,和平以外,在电脑前的我以外,还有真相以外。

不过根本没有真相吧。

真相是什么?

又重要么?

细节又是你所看到的那样么?

都是暗流涌动和瞬息万变吧,新闻永远报道不了,他们也不知道。

各人不停地转移着自己的面貌以掩盖行为动机,为了不失位置而自保,为了自保而假装有立场,然后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新闻报道了,维和任务完成了,有人死了?

那就是别人。

所以,根本就没有旁人真正踏进过那片无主之地,只有固守价值之地,其余的并不在乎。

再者,两个士兵,明明是身在场者,却又是游戏以外的。

维和部队,新闻记者,热心观众等,明明也是身在场者,却又是背离此地的。

再啰嗦点多说一次,后者并不在现场,但是真正在现场的前者却又远离于这镜头中心,仿佛他们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而很多场外之人却成为了各种主角。

很讽刺,很荒唐。

天地悠悠啊,可一阵风就能将这悠悠天地吹散,就一阵风,这风从风里来,这风往风里去,再就是了无踪影,徒留无主之地,一片死寂。

 5 ) 全世界只留下你仰望天空

看片子的时候我其实不断在想起[暴雨将至],一样是民族冲突,一样是枪支和子弹代替语言,一样是交流的贫乏演变成暴力,甚至一样是轰隆隆的雷雨将要来临,但是比起暴雨的繁复结构和密密匝匝的轮盘故事,无主之地给了我们一个冷酷地近乎荒诞的视角,在两个阵地之间的战壕里,只留下一双空洞的眼睛,茫然地望着碧蓝色的天空。

说这个片子极简,因为只不过一条战壕,三个人,两把枪,几支烟和一颗地雷。

塞族波族都不过只是符号,他们都是各方的战士,都是在保卫各自的家园,都是“正义”的,可以一场战争一旦开始,什么正义不正义的争辩都显得可笑而滑稽,村子被烧,亲人被杀,生命的消失不能用正义来作为掩护的外衣。

甚至更远地说,宗教,信仰,政治,恐怖主义,道德判断,都无法成为合法屠杀的理由。

当我们身陷一条战壕,当我们躺卧在一颗随时会炸掉的地雷上,我们突然发现,那些来自高层的呼喊,那些义正言辞的宣言,那些演说和激励,都变得遥远和空洞,在所有“为了正义”的口号后面,是真真实实的屠杀。

或者更为荒谬的是,像在片子里那样,是手足相残,是同族相残。

语言是理解的工具,但是讽刺的是,说同种语言的波族和塞族却互不理解,片中的俩人最后相残而死;前来调停的维和部队却说着不被理解的英语和法语,还需要翻译才能理解双方的意图,他们连从语言上都无法理解他们,更不消说从心理上的调停双方芥蒂。

导演的意图毫不隐晦,联合国无力改变这场战争,不仅是他们不作为,而是他们不懂得巴尔干的伤疤,他们充其量只是装成和事老的旁观者,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都维不了巴尔干的“和”,因为他们没有那片土地上的人民那样的切肤之痛。

士兵最后被抛弃了,被拆弹部队抛弃,被维和部队抛弃,被双方战场抛弃,被整个世界抛弃。

他躺在无主之地的废墟中,头上是祖国的蓝天,身下是同胞放下的地雷,四周是安安静静的战场和同伴的尸体。

当我们看到最后一个缓缓拉起的俯拍镜头,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在这个无人照管的地方,这个士兵将悄无声息地死去。

可是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的这个角落,在这场战争背后,南斯拉夫是不是也在悄然逝去,这些士兵去拼杀所保卫的家园,是不是一样也会无人知晓地一去不回?

片子仍旧把按耐不住的矛头对准了联合国,对准了国际媒体。

他们无作为,他们在猎奇,他们抛弃了整个南斯拉夫,抛弃了巴尔干。

这条战壕里的三个人,成了维和军官敷衍媒体的牺牲品,那整场战争,不也成了国际力量角逐和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在我们故作姿态的和平仪式背后,我们所着眼的,还是资源,是权力,是意识形态,是钱,是自我发展,是贸易,是政治力量,是文化侵略,是冷战思维,是宗教冲突,是历史仇恨,是军事竞争,是霸权主义,是民族复仇,是太多太多自私和狭隘。

因此我们才有战争,因此我们才会杀自己的同胞,烧自己的国家。

而在这种自我毁灭式的贪婪里,还有那些戴着蓝盔自诩和平鸽的士兵们在跑来跑去,最后告诉你:“我们无能为力。

”(对了,这句话还用的是英语,德语,法语,管他什么语,总之不是波族和塞族能听懂的语言。

)当战壕里的三人一起在等待维和部队来时,其中一人谈起了自己的女友,另一人说自己认识她,他们是同学,于是这人高兴地对同伴说,嘿,他认识我女友。

在这一刻,我以为这不是一部战争片,我以为这是两个多年不见的朋友在喝酒谈心,我以为他们在一起照顾躺在一边的好朋友。

可是这不过也就是惊鸿一瞥,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不能动的一个孤独的人,仰望着即将降雨的天空,对他来说,或许他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将他抛弃,他还在等待救援,还在等待和平的到来。

 6 ) 所谓“人道主义”

极大讽刺了各势力所谓的“人道主义”。

明明讲同样语言却成为互相残杀的敌人,看到民族主义意识在人身上生根发芽,哪个不是为守卫家园而战,最后却成为被国家随意丢弃的旗子。

打着人道主义旗子的维和部队不想承担责任,三个无人区的士兵还是没有得到解救;号召维护人权、监督政府的新闻媒体眼里只有收视率、曝光率,他们想要探寻的并不是真相,而是新闻爆点。

影片最后镜头伴随着苍凉悠远的女声逐渐拉远,留给观众的是直面现实的悲怆。

 7 ) 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下面这篇文章可以做个参考。

从人口学角度看南斯拉夫内战的起因: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192仅仅把战争、屠杀归因于宗教、语言、或是人种的区别或许有些牵强,波斯尼亚战争仅仅是南斯拉夫内战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随之而来的科索沃战争之后,科索沃省已经事实上从南斯拉夫分裂出去了,到今天,科索沃已经宣布独立,一路看来,很值得深思。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更新:上文链接已失效,下面的链接可以访问(需要科学上网):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21112018/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192链接内容摘要:---《从人口学角度看南斯拉夫内战的起因》作者:〔美〕E•A•海默尔 译者:梦兰作者简介:E.A.Hammel,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及人口学系教授,有《南斯拉夫迷宫》(The Yugoslav Labyrinth)等论著。

本译文之原文刊于1993年2月出版的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当代人类学》( AnthropologyToday)双月刊第9卷第1期上,译文略有删节。

——译者

 8 ) 卢旺达一片混乱

一、敌对双方士兵同处困境的电影有不少,本片在幽默和无奈中引起的关于战争、人性、国际政治以及媒体作用等反思依然十分突出,没有化敌为友的伪善,没有众人期待的结局,当躺在地雷上的士兵逐渐隐去,当开场时澄净而苍凉的吟唱再次响起,观众如同回到开始时的那团迷雾当中,清晰而模糊。

二、印象较深的一幕,一个波族士兵看着报纸叹道:“卢旺达一片混乱”,黑色的像是猪圈里的猪一边在泥潭里打滚一边哀叹三万公里外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9 ) 压迫与宿命——内容与技法

《无主之地》是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于2001年拍摄的影片,而正是这部影片助他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殊荣。

这也是波黑电影历史上第一次于奥斯卡上斩获奖项。

就《无主之地》这部电影而言,许多人都在探讨它的内容——战争的荒谬、联合国的不作为、记者媒体的无良和种族信仰的分野。

这些影片中呈现的立意固然值得去深思和发掘。

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丹尼斯·塔诺维奇在电影技法运用上的出神入化。

一部电影之所以优秀,不仅仅在于其内容和深度,同样也关乎于技法与形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主之地》给人的感官体验无疑是极其特殊的,因为丹尼斯·塔诺维奇采取了一种极为罕见且极端的画幅——27:9。

这种画面比例运用在电影艺术的情况并不多见,也正是这样,它给观众提供了许多视觉上的新鲜感与冲击力。

但是,丹尼斯·塔诺维奇选用这种极端画面比例去构成电影基本画面的做法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观众视觉上的新鲜感与冲击力,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这种狭长的画面比例能够成功塑造出一种逼仄感,而这种逼仄感正好能够脱离表层镜头意义转而融入电影更深层次的内容中去。

《无主之地》这部电影所叙述的事并不复杂,但丹尼斯·塔诺维奇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种战争中个体力量的无奈与无力感。

这种力有不逮的无奈感集中体现为影片中的两层宿命,其一,即地雷无法拆除,没有人能够拆除那颗被人压着的地雷,它是无力感产生的戏剧根源。

其二,对于这一无法解决的宿命,联合国、政府等一系列权力机构的任何作为都会被新闻媒体所引导,进而被大众舆论唾骂。

这就是《无主之地》中的两层宿命——地雷无法拆除,无论怎样努力那个压在地雷上的人都会死去;联合国政府难以处理,无论怎样处理都会被新闻媒体和大众舆论所声讨——所体现出的无力与无奈。

而丹尼斯·塔诺维奇的精准预见力使得电影内容与画面比例呈现出精确的适配性。

从镜头语法上来讲,这种狭长的、极长极窄的画面比例构成,如果以镜头中人物为中心的话,它延展了影像中人物的横向空间,却限制了整体影像的纵向空间。

这也就是说,这种画面比例能够更好地展现多人同框与横向关系镜头,却掣肘了大全景镜头与纵向个人镜头的发挥。

横向关系镜头 所以,这种画幅可以轻松容纳多人进入画面,却很难呈现单个人的全身镜头。

在摄影机给与近景时,所有人物都只能够截取到上半身。

与此同时,狭长的画面比例能产生一种竖向的逼仄感,这就类似于一些室内电影中“天花板”的作用。

在电影拍摄时的大多数场景,基本都是在摄影棚当中搭建出来的,而在搭建出的场景中,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天花板的。

但在一些电影中导演会别出心裁地将天花板纳入画面之中,这种特意而为之的做法必有其深意所在。

例如《公民凯恩》当中,奥逊·威尔斯用天花板去给人物造成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使得凯恩的高大与权势始终被某种宿命所压制。

天花板 而在《无主之地》当中,由于外景的限制,天花板的出现显然不合乎现实逻辑。

于是丹尼斯·塔诺维奇极聪明地将画幅设置为27:9,这种狭长的画面比例相当于为电影整体盖上了一层“天花板”,因而使影片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和处不在的压迫感,这种宿命般的压迫感贯穿于电影情节始末,也笼罩在所有人物之上。

并且,这种狭长画面比例使得天空很难被呈现出来,即便是仰拍镜头也很难匀出多余画面去拍摄天空,这更加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处于一种始终被宿命压迫和裹挟的生命状态之中。

压迫人物 而这,正好与整部电影传达出的宿命般的无奈与无力感遥相呼应,用狭长画幅挤压人物所造成的压迫感与逼仄感来表达处于战争中个体力量的渺小和受害者必然牺牲、联合国政府必然被被声讨的宿命。

这一内容和技法上的辩证统一,为整部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底。

这也就是为何《无主之地》如此优秀的主要原因,它在内容与形式上双双拉满,达到了辩证统一的水平,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圆润通透的观感体验。

内容与技法的统一,这一点说得简单,而真正做到的影片却凤毛麟角。

 10 ) No Man's Land

中文翻译成《无主之地》,昨天看片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译名《三不管地带》。

一条战壕里就剩下 一个活着的波斯尼亚人,两个活着的塞尔维亚人,一颗脉冲地雷, 两把枪、一包烟是配角。

三个人都中弹了。

一个人身体下面还压着那颗地雷。

枪被夺来夺去,“枪在我手里。

” “嘿,你也认识她。

”“她是我的同学啊。

” 这世界真小,你的敌人也认识她。

爱过的女孩已经逃到国外,或者变成一张随身的照片。

没人知道到底是那方发动了战争,可自己的家和村庄都被毁了啊。

“说,是谁发动了战争?

” “冷静点,反正现在大家处境差不多。

”地雷上的人说。

他说:“我可不想死在这儿。

” 没人想死在这儿。

联合国维和部队来了又走了。

记者让他们不得不又来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要来解救这三个人, 爬出战壕,敌人又是敌人。

“维和”部队的年轻战士“不得不”开枪。

地雷无法拆除,只能说已经成功拆除了, 维和部队的长官拉着他秘书的手说:“请记者们到今晚22点到假日酒店参加记者招待会。

” 军士曾经说:“我只是不想袖手旁观。

” 长官却对军士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可你有什么别的办法么?

” 与其说电影里表现了诸多讽刺,不如说统统都是无奈。

长官很无奈,他不想卷入这场战争的是非里去,只想等着,等到战争结束。

这不是他的事儿,也不是他的国家的战争,为什么要去送死。

军士也很无奈,想救人,也想做点什么,面对动不得的地雷,能怎么样呢?

看着拆雷专家在那人身边试图接近地雷,汗从头上一串串的滴下来,不能说他不认真,却无能为力。

摄像师问女记者:“我是不是应该再拍一下那个战壕?

” 女记者说:“不用了,反正哪儿的战壕都一样。

” 可电影的镜头长时间的俯拍战壕里直挺挺的躺在地雷上的那个人,天渐渐黑了。

耳边响起如同风声一样的哼唱,变成愈演愈强的歌声。

长官是英国人,军士是法国人,记者是美国人,拆弹专家是德国人。

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权利、舆论、技术对一场战争的无力。

所谓的援助就是每人一天120克的食品供应。

No Man's Land是很朴实的电影,但在细节上相当细腻。

苍蝇的飞近与飞远,人的喘息声,维和部队士兵听的音乐。

日光从下午到日落。

波斯尼亚的军人,坐在战壕里看报纸,啧啧的读着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穿着的牛仔裤和pop图案的白T恤。

这部波黑电影,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相比Amelie人性的甜美,大概还是这无奈更震人吧。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Global News电视新闻的编导们在他们的电视墙前看着两名战士对射时一样, 露出一脸错愕:“太可怕了。

” 我也一样,什么也做不了。

《无主之地》短评

无主之地坑陷着热烫的青蛙,只有背靠着火药才能碰触地狱的撒旦,仰望天堂的上帝,叽叽喳喳的话语权全交给了握住枪柄的人

6分钟前
  • 气泡🫧
  • 还行

真不错!一开始看两个人互相“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互斗,还在发笑,没想到真正讽刺得厉害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战地媒体啊。。。(德国人的准时梗,喷了)虽然故事格局很简单,但以小见大地把战争对各种人(普通人、政府、联合国等等)真正的意义都说得透彻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9分,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是知名度似乎不高,大家都知道《美丽心灵》《黑鹰坠落》《指环王》《怪兽电力公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士兵在战争中就是炮灰,是可以随时被放弃的棋子,所以不要歌颂牺牲。

15分钟前
  • 狗官初音大人
  • 力荐

战争的起源来自于人类盲目的仇恨。

20分钟前
  • 我家有头小马驹
  • 还行

【B-】低于期望,觉得表现的有点太简单了。

2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下了这样一部我压根不感兴趣的题材的电影...大概是看评分高吧。但是想一想如果不喜欢的话就不会看,所以喜欢的人才来看自动就筛除了低分可能(GMAT做多了吧)最后留下的那个人的绝望,大概和被活埋差不多吧...

23分钟前
  • 杂食系花草
  • 还行

真实的战争片都一样,就是有真实残忍的结局。片子中时不时的幽默和最后三名士兵的死亡构成了一部另类的好片。在这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丑恶,和卢旺达饭店里同样的丑恶,政治是最为主要的,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这个主权高于人权的世界,政治是必要作秀的谎言。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觉得很操蛋,想想这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站被炸的事情吧,又有什么丑恶的内幕在里面。

26分钟前
  • Trailleo
  • 推荐

【9分】三个士兵,两个军人,一个长官,一群记者,几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抱着不同的心思和目的,一条战壕成了一个小小的国际政治场,缩略世界百态。事后一想,最荒唐的是那个法国中士最开始是真的想救人的,结果他的好心加速了这一场悲剧。一分的问题是,或许是如他所说中立无法解决问题,可又如何确定偏向呢,我想不明白。

31分钟前
  • 坠落幻觉
  • 力荐

豆瓣两千,2015-10-01 标记,今日得看。 屁股决定脑袋,什么主义,什么政见,什么民族,什么仇恨,无非是利益取舍。两难之境,何以自处。稳定压倒一切,团结才能兴旺,历史积怨,非一日之寒。 面对战争,拒绝中立,帮助不了任何一方。宿敌,世仇,不可化解,结局预示。 战地记者和UN身份态度很暧昧。2019.4.13 有点 无主之地, 欢迎来到东莫村 的感觉,敌我双方机缘巧合在一起,碰撞。 金橘 Mandariinid (2013)

34分钟前
  • 邓一南37
  • 还行

1、听说一个拆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不,是两次。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2、欧洲制造的跳雷,欧洲专家没法拆?!其实也不能责任维和部队的无能,法国人算是可以的了,在南斯拉夫以及选择在利比亚。……人权高于政权。3、最好的就是别兄弟阋于墙,别人再想帮都没法帮。

35分钟前
  • 尹智龙
  • 推荐

是你们先发动的战争!-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就像两个幼儿园儿童打架 彼此饱含愤怒和委屈指责错在对方 不幸的是这种事情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层面到最后就是听枪杆子的了;人类的感情并不相通 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 共享着相同的记忆却彼此最后能瞬间成为彼此的仇敌 而人性在这样的悲剧前也并不见得高尚--“你们只会拍拍怕 通过我们的不幸和痛苦赚了多少?”;官僚主义横行的国际组织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只会让容易有答案的问题变得更难解;最后一幕太令人绝望;很喜欢女记者的演员凯特琳·卡特利吉 她也出演了1994年类似题材的暴雨将至

40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2.5

44分钟前
  • 雨滴先生
  • 较差

知识储备量不够,好多地方都看不懂

46分钟前
  • Myth丶小尘
  • 较差

84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不该发生的战争。中立只会让战争更剧烈。

48分钟前
  • 尊驰
  • 推荐

又想起了@过气球星豆瓣官方 组的“如果南斯拉夫不解体”的帖子,究竟他妈多大点儿事就每天打打杀杀,统共就这么几个国家没事儿瞎闹什么独立,凑一起组支国家队男足男篮都拿个世界杯回来,转天儿绝逼什么矛盾都不存在。

53分钟前
  • Celesteblanco
  • 推荐

讽刺又悲哀。谁有枪谁就有了权力。镜头前的枪击。独自沉默躺在地雷上的士兵。

57分钟前
  • 百有一用人
  • 还行

三个人对应的三方寓意清晰明确,唯有谈论同一位认识的女孩之时,穿插于战争的片刻美好才有些许动人。

1小时前
  • 莫萘
  • 还行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1小时前
  • mommom
  • 较差

这色彩和质感还是前南时期的电影遗产,谁先开打的只对不想打的人有意义吧。

1小时前
  • 79秒
  • 较差

屋外炮火连天 两个落了单的小兵 躲在门后 为谁才是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像两个小学生一样吵了起来;躺在炸弹上动弹不得的士兵说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 而此刻我只想大便;Parlez-vous francais ? No;两个小兵小心翼翼看着同事现场拆弹 不禁吐槽 这他妈真是个可怕的工作。有心无力的下级军官 不负责任的上级军官 虎头蛇尾的新闻记者。躲过敌人的子弹 却死在救援部队的枪下。俯瞰镜头渐渐拉远 看着那颗依旧躺在炸弹上动弹不得的弃子 战争为什么打 谁对谁错 谁输谁赢 这些问题在夹屎的痛苦面前竟变得不值一提

1小时前
  • cherrypi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