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个平均每天都有三个人自杀的地方。
楼房高耸,街道狭窄,并不是每幢楼后的街角都有春娇与志明相遇的爱情故事。
几天前去香港,出入境的队伍依然吵闹,凌晨两点三点的街道还有灯光霓虹闪烁和人来人往行色匆匆。
一念无明生命本身所具备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无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烦恼。
——《佛教哲学大词典》第四○五页如同名字,电影讲的就是在香港压力满溢的城市里,人对生命的迷惑。
电影开头阿东走进那间小小的房间,和父亲那段对话,两人演技足够,足足几分钟的长镜头的对白和表现力还让我边笑边想,这么长的镜头这么闷的对白,只拍16天就完成一部电影,这两个人还是厉害。
后来故事步步揭开,不留情面的打骂羞辱,和心有预期也让人难掩震惊的满地缓缓流过的血水。
很难相信金马奖最佳女配金燕玲,只拍摄1天就可以有足够的情绪让人跟着歇斯底里,让人亲见失手弑母的痛感,让人感受亲人之间的爱极与恨极。
然后这部电影让我感受的,是生而为人的深深孤独。
阿东的父亲常年为生计奔波劳碌,说到从前做长途司机的时候语气里藏不住骄傲,可是还是以最悲痛和无奈的方式失去了爱的人,以最无力的方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依赖,开车的时候尿进塑料瓶,独自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不符合年龄看起来可笑的书,却认真看对抗抑郁的方法,小心的买饭买巧克力,被儿子背起来慌张的说鞋子掉了,卑微到尘埃里,哪里再有一丝一毫的骄傲。
可是哪里可以埋怨他人,面对儿子的指责,只能痛苦万分的痛恨自己。
阿东的妈妈整日沉浸在过去那个读过书、受尽家人宠爱又有很多人追的回忆幻象之中,晃神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无法自理,全身疼痛到难以忍耐,没人关爱的老人罢了。
她会不断的回忆曾经的选择,如果当年没有嫁给这个丈夫就好了,如果当初跟儿子去美国就好了,于是更加痛恨面前的一切。
阿东在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可是夜深人静,独自痛到喊出声来,声音大到邻居投诉,却没办法缓解也无人来。
那种难以忍受和刻骨的痛,一定非常非常孤独。
Jenny可以微笑着高唱赞歌,可是崩溃大哭的时候,那张扭曲的脸上何曾有一点点宽恕与原谅的影子。
终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安身之处的瞬间,离自己29岁结婚,30岁要小孩,拥有家庭的梦想近在咫尺的瞬间,满怀期待,细细计算着、规划着卫生间门后的空间可不可以放洗衣机的安稳瞬间,转眼就灰飞烟灭。
念一句“阿门”,也难抵这命运光临。
皈依宗教来寻找安宁,坐席上微笑的说着“阿门”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能放下过去,原谅曾让自己梦想破灭的人?
在这里的宗教让人可笑,虽然人们想找一个出口,想寻求一种精神力量,不过是种勉强的掩护。
电视机里冷静的新闻播报着朋友的决绝告别,阿东的眼神一点点变化,这种感觉连身边最关怀他的父亲都丝毫没有察觉。
Jenny自然也无从察觉。
社会家托夫勒谈过“即当人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突然转化为人们始料不及的新社会时,人们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托夫勒在对“未来的冲击”指出:“我们可以把未来解释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由于人类机体的生理适应系统和决策过程负担过重而引起的。
总而言之,未来冲击就是对人类过度刺激的反应。
”尽管托夫勒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悲观论,但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益发展的社会对生命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强烈刺激与冲击,过度的负担使社会化中的人逐步丧失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功能。
这种冲击难以通过与人交流而分担,只能独自承受。
到这里,阿东的所有情感关系都一一断裂。
巧克力具有抑制忧郁、使人产生欣快感的作用,丰富的苯乙胺,一种能对人的情绪调节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
很多医生甚至把巧克力作为抗轻微忧郁症的天然药物。
可是拼命的吃掉巧克力,拼命吞掉一大口一大口的巧克力,深深的苦痛也难以消除。
最后 巧克力 宗教 高薪工作 医生 邻居 公司的同事 亲人 理想 到头来都不能给我们一点点温暖。
这世上消除痛苦有很多很多种减轻方法,每件事都有很多解决途径。
心情不好就可以吃巧克力,可以与朋友倾诉,可以去看医生,可以寻求一个信仰皈依,可以在爱的人那里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可以躲进家人的围绕之中。
可是这些情感关系,这些解决途径,在这部电影里都一击即碎,到头来还是孤独,还是孤身一人奔跑在夜里的小巷,还是一个人在天台看着错综复杂的城市轮廓,还是躺在狭窄的床上看着空空的天花板流泪。
医生死板的宣读疾病的判定,同事在婚宴上也只是八卦,邻居只是关心自己,是人冷漠吗,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救赎无法从旁人那里得到,也许旁人也有着想从身一跃放弃人生的苦痛,没力气向你伸出手。
也许亲人有着更多的压力责任,再站起来已经痛苦万分,再难借你一双肩膀依靠。
就连天台的植物都已经尽数枯萎,还好导演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线希望,率真的孩子总是在电影里有着特别的意象符号。
在主人公面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戴厚眼镜的孩子隔着墙壁讲小王子的故事,留下一丝安慰。
然而这个故事也是暗藏玄机,这个故事不也是说尽了人类的孤独寂寞与一生流浪的命运。
最后的亲人最后的无言拥抱,像是与昨天和解。
可这个天台的拥抱,镜头拉远,画面中只有这对面目难说情绪的父子,温暖却还是孤独。
题外话,导演与编剧是一对情侣,大学时期就能共同创作。
作品能这样的完成,我深深的羡慕。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我爱的人坐在我身边 牵着我的手在我耳边说 有时候他也像余文乐那样痛苦。
他也在香港这样狭窄的路上拎过酒瓶,点过烟。
我很内疚,因为太多的时候,生存在这样的一个充满复杂变量的世界中,我们并不能消除彼此的痛苦,只能在可以拥抱的时候,就尽量拥抱吧。
导演构筑影像空间的能力之稳定令人吃惊,这部电影入围任何华语电影新人导演奖项都会令结果没有悬念。
电影关注的是抑郁症,用个例细究了个体产生精神困境的原因,也极关怀抑郁症患者亲朋的处境,所以余文乐和曾志伟是绝对的主角。
不得不承认新导演强大的掌控能力。
从剧本,到剪辑,甚至包括配乐的选取都非常到位,几位演员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
电影从头到尾情绪非常饱满,悲痛、压抑、困苦,世间冷暖全在电影中了。
虽然电影结束时留了个开放光明的尾巴,不过还是很容易令人难过。
电影是一篇抑郁症科普文章,是拍给我们普通人和抑郁症患者亲友看的。
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断断续续地看完《一念无明》,不是忙,是真的太压抑。
看了几个镜头,就会胸口堵得慌,然后需要去缓一缓才能继续。
之所以还在坚持看完,是因为这是我在上的心理学课程的作业。
是的,上的就是与心境障碍相关的“双相障碍”板块。
恰巧最近也在听故事FM的E499期的《双相情感障碍:我一会儿觉得自己是天才,一会儿觉得是坨屎》,感触良多。
小男孩是片子里唯二温情的存在,而其中关于小王子故事里玫瑰花的隐喻,也代表着支持、偏爱和关系的治愈性。
---一念无明中,有两位较为典型的人物,分别是已经确诊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男主阿东,以及疑似有心境障碍的男主的妈妈。
先说阿东,他在一年之前生活中经历了重大的负性事件 —— 失手误杀了身患痛症卧床不起、依靠他辞职照顾的母亲,同时还经历了投资失败、与女友分手。
「生活负性事件发生的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系数和增加6倍」在被判入院一年后的出院镜头里,有一个细节镜头也很能说明除了抑郁障碍,他还伴随狂躁发作:
抽屉里一圈一圈的划痕体现了阿东曾有躁狂发作状态:愤怒发泄行为
而阿东呆坐在床前脸上麻木的表情,也展现了他内心的抑郁状态「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是基础」在阿东出院后,父亲在陪伴照顾他的时候,曾几度强调让他服药,他都呈现明显的阻抗,因此也为之后的复发埋下了伏笔。
在临床实践上,通常建议在心境障碍的症状缓解后还需要药物巩固2-3个月,之后再用4-6个月维持治疗。
所以,阿东的自行停药是非常容易导致后续的复发的。
「双向障碍2/3会伴有焦虑障碍」「躁狂发作核心症状是‘三高’: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核心症状是‘三低’: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在与女友Jenny重逢前,阿东已经有一部分的轻躁狂行为表现:例如在好友的婚礼上不请自来地上台用话筒教育大家要尊重新人、因为找工作碰壁半夜抒发情绪般地去街头狂奔等。
此后刚与Jenny重逢,阿东兴奋地与父亲说自己可能要结婚生子、热烈地邀请邻居一起打篮球还直接拿起对方的饮料自己喝等等…但这些行为还并未影响他的社会功能,未对他的生活造成损害。
但从中可以看到他有焦虑情绪。
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起伏都比平时状态高昂和下抑幅度大很多 阿东复发的直接诱因是有显性的两件事 —— ① 新闻上看到好友自杀的消息② 原本以为要复合并奔向美好明天的女朋友,在宗教集会上当众‘控诉’他并用痛哭的表情说‘我原谅你了’ (这里是影片的高潮之一,也尤其发人深思)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躁狂发作:
从教堂出来后的阿东,直接去了超市,拆开十几根巧克力往嘴里吞咽,并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
这里是较为典型的“行为紊乱伴冲动”。
之后阿东又进入了抑郁发作:
阿东一直躺在床上,不愿意起床、吃饭,即使爸爸推他去洗澡,他也是蹲在浴室里闷头静默;经常会哭泣;这是较为典型的“丧失愉快感”,“意志活动减退”个人认为,阿东可能偏向于双相Ⅱ型:是以抑郁为主,伴随轻躁狂。
---除了男主,这里我还想分析一下阿东的妈妈:身患痛症卧床的妈妈,身边愿意留下来照顾她的亲人只剩阿东一个人;她表现出来的症状时而大声斥责阿东(以非常伤人的话语和激昂的语气)、时而不断褒扬自己年轻时很受欢迎惹人喜爱(情绪高涨)→ 有轻躁狂发作的可能性;但时而又悲天悯人、失去了求生欲、抑制不住地哭泣 → 有抑郁发作的可能性。
所以我个人认为,阿东的妈妈有可能是双相Ⅰ型:偏躁狂发作。
在这里就要提及双相障碍的生物遗传因素:双相障碍遗传度为80%(而抑郁症的遗传度为40%),所以假若阿东妈妈确实是双相障碍,阿东患病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1. 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双相障碍的治疗基础是“药物治疗”。
且通常服药疗程在症状缓解后还要持续6个月左右。
所以去专业精神科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吃药的前提下,还不能自行提前停药。
这可能是首要的关键。
2. 其次,谨防二次复发也是很关键的要素。
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后都有一定的概率成为慢性。
以数据来看:50%的躁狂发作患者能够完全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会残留轻度症状、社会功能也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而抑郁发作则更为惊人,15%的患者会最终死于自杀,3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
3. 针对有预后较差因素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
如影片中的阿东,他在出院后其实是缺乏社会支持并且深陷人际困扰的,此外他的经济情况也很不乐观,这些都对于他康复有阻碍。
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素。
---这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影片里的每个角色都让人有种“众生皆苦”的感觉。
男主阿东,是家里唯一一个担负起照顾母亲责任的“好人”,最终却受伤最深并自己陷入双相障碍的困境;男主的前女友,一个普通的渴望拥有平凡幸福的人,因为被阿东毁掉了梦想、辛苦供楼还债,但难以抹除心头的怨恨和心魔,也在痛苦中挣扎;男主的爸爸,从年轻时无法面对妻子的抱怨而选择了用工作逃离家庭,但终究难逃阿东出院后照顾他的职责;从一开始的抗拒、惴惴不安、甚至在枕头底下藏了一个锤子,到最后慢慢地去了解双相障碍的病因、与儿子渐渐敞开彼此的心房、加入了一些家属扶持组织等等,也成为了影片里最大的温情。
影片的最后,是留有一线光明的 —— 因为爸爸一直在学习怎么去与儿子相处,同时他在挣扎要不要简单地送儿子去住院时,强调了两遍这句话:“难道什么都可以交给别人去做?
”这里也点出了预防情绪障碍的精髓 —— 来自家庭的扶持。
关系是有治愈作用的 —— 不论是来自亲情,还是和治疗师建立的咨访关系。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阿东复发后,爸爸带着阿东回到门诊去复诊。
医生机械性地对着电脑里的量表,面无表情地询问阿东一些基本的问题,最后落脚到“你是否有自杀意愿?
”,先前始终保持沉默的阿东马上回答“没有”。
因为他知道,一旦回答“有”就将马上入院。
阿东面临着整个社会的指指点点 —— 在超市躁狂发作的吃巧克力事件后,他又上了新闻,重提他失手弑母事件;邻居们无法掩饰住对他的恐慌,愤愤要求他们退租;用人单位即使欣赏他的履历,在得知他空白的一年是进院治疗双相障碍后,还是拒绝给他提供工作机会。
这些都对于阿东的重新恢复社会功能造成了种种障碍,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但我们可以责怪他们吗?
设身处地地想象假若我们是阿东的邻居、用人单位,在这个社会还未充分普及心理学知识、病耻化精神类疾病、妖魔化心境障碍的大前提下,要求一些普通人去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需要整个社会、医疗机构、官方机构的共同推动和努力。
正如我最近在听的一档播客中,有几位曾患双相障碍的人分享的一般:“双相障碍,只是情绪障碍而已。
既然是情绪上的障碍,我们总能跨过去的。
”专业的医师、社会的福利支持、媒体的报道口径和专业度,不该是他们恢复道路上的绊脚石;更不可以是促成他们患‘病’的诱因。
正如阿东父亲,从一开始恐惧这一疾病到后来用自己的坚定和爱去陪伴儿子一般,正如邻居家聪明的小孩始终以自己的天真和无惧引导着阿东一般,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支持性力量,才能帮助心境障碍患者更好地康复、预防更多人陷入情绪泥漕。
. 二刷之后,看着一次又一次被影评人和观众们孤立的阿东,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台词——“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唉”。
对于一个躁郁症患者来说,如果我们只能看到他的抑郁,而不能看到他的躁狂,我想,这是对这个躁郁症患者的不尊重。
实际上,那些毫无来由的躁狂或欢欣情绪对病人产生的损害,并不比那些生而无力的抑郁感更轻。
相信在观影时,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留意到,阿东的躁郁症是在经历了好友自杀、被未婚妻宣泄憎恨后才再次爆发的。
但事实上,对阿东危害更大的是在听到未婚妻愿意与其约会时,那种无来由的明显超过限度的抑制不住的兴奋感。
那是似乎整个生命都被唤起的兴奋感。
一种虚假的兴奋感。
到最后,真正击垮阿东的是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的惊慌失措——那种似乎黏连在骨髓上的无力感。
在那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生命中的兴奋、愉悦,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生命中的丧失、痛苦。
一切似乎都丧失了。
对于躁郁症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培养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正确感知并合理评价自身情绪的能力。
换句话说,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感知和评价能力是受损的。
当受伤时,痛苦往往会被夸大。
被情绪击垮的阿东,用自我封闭、拒绝社交的方式,来逃离坏情绪对自己的不断进攻。
这是人在面对生命危急时才会选择的策略——逃避以及自我隔离。
而这,明显是远超过他面临的事件该有的应激程度的。
当兴奋时,躁郁症病人也会夸大愉悦。
幸好电影最后加了一个在湖边的平静的镜头,部分挽回了前一秒种阿东和父亲的“大团圆”的失败。
因为这明显又是一次阿东过度欢欣的表征。
在实际生活中,躁郁症病人绝不会因为某一次的社交成功,而彻底恢复自我认知功能。
反而是这种被夸大的欢欣,让他们在应对下一次社交危机时,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待,从而迎来另一次抑郁情绪的大爆发。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躁郁症的产生?
又是什么让阿东出现了躁郁情绪?
极端点讲,是除了阿东之外的所有人。
包括亲密的家人、路边的陌生人、电视里的演员、手机里的小广告等等。
其中,越是亲密的人,造成的伤害往往越大。
很多时候,阿东都是那个想要照顾别人的人。
但其实,他也是一个非常需要被照顾的人。
甚至,当病发时,他就像是没有断奶的婴儿,急需要乳汁的补养,而没有任何自救能力。
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自知。
反而有一种夸张的全能感——似乎我能解决这世上一切的困难。
但这种全能感,很多时候带来的都是周围人的疑惑。
比如,阿东在生病、没有工作的同时,还向父亲承诺要养他后半生;他用借来的几百万,给未婚妻营造了一个虚假的幸福生活;用放弃自己所有工作成就的方式,来照料患病的母亲... ... 这种似乎只要我做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才是不断击垮他心理防线的针。
实际上,他能做到的,十分有限。
其实,网络媒体上的公开处刑,并不会导致阿东病情的进一步发作。
他并不在乎。
但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点点损伤,对于阿东来讲都可能是不可承受的灾难。
那一点点损伤,可能只是父亲防备的一个眼神、枕头下藏着的一把锤子、邻居淡漠的几句冷嘲热讽、母亲“生错了你”的几句抱怨... ... 这对于阿东来讲,都是要处理很久的灾难性事件。
所以,如果你也是躁郁症患者的家人,请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们之后,补上一句“我爱你”。
他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但需要从你这得到爱的确认——不断地、明确地、诚恳地确认。
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与表达爱。
就像电影里的黄大海一样。
. 旱鸭子永远对大海的深度一无所知。
少一点自恋,多一点对大海的敬畏,或许能让我们在海里面游得更自在。
——后记
让我来捋一下……所以最开始就是一个富人家重男轻女,不重视女儿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儿子去打拼女儿去嫁人,结果眼瞎的女儿放着众多追求者不嫁看上了一个穷司机,婚后发现思想无法沟通生活水平还下降了非常多,抱着嫁鸡随鸡的态度不离婚但又忍不住逼逼老公,成为全家的精神毒源,把老公逼得不回家把小儿子逼出了国断绝关系,唯一心软的大儿子虽然很有耐心照顾她但终于有一天被逼逼得受不了把她弄死了的故事。
影片主要焦点集中在大儿子身上。
大儿子弑母被判定精神病住了一年院,出来备受歧视找不到工作未婚妻也恨他,听起来很惨吧?
往回倒一点发现,他之前工作体面和女友感情也很好,但没事借了几百万去投资输了还不起的情况下和女友一块贷款买房子,拒绝女友把他妈送去敬老院由专人照顾的建议还扇了人一巴掌,发展到后来把工作辞了专门去照顾他妈。
这个片子简直就是向我们展示一个人是怎样把一手不算坏的牌打得稀烂的,同时还展示了一个家里的一颗毒瘤是怎样危害到整个家庭的。
要我说,整个家的大毒瘤就是这个妈,她家里有钱读过书,长得也不错,外在条件其实很好了,但因为自己的缺爱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结婚对象,之后一边缺乏离婚的勇气,一边又没法静下心来好好经营已有的生活,而是既没本事折腾又忍不住觉得亏,最后选择用情绪控制的方式试图让全家人都觉得亏欠她。
最拎得清的就是小儿子,懂得努力找到生活的出路并和坏影响切割干净(顺便说一下,我一点不觉得他不孝,愿意出钱就是他的心意,谁的钱还是大风吹来的啊,人家不愿意和没法相处的人待在一起有错吗);老爸的做法是最符合人本能的——你要的情绪供养我给不起,但我可以跑哇,用自己的技能挣钱养一个老婆和两个儿子还送一个出国留学已经是他的能力极限;大儿子,怎么说呢,一个是傻,一直在试图满足这位公主病妈妈的内心空缺,但这是个黑洞啊,怎么都填不满的好吗?
他不仅看不清这一点,还被内心的道德感绑架得非常严重,觉得把自己妈送去敬老院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原因我不想听反正就是不行???
二个是有赌徒性格,不然怎么会在无法偿还的情况下去借钱投资?
三个是眼高手低,出院后明明经济状况已经那么不好了,干点什么不好非要去找原来那种体面的工作?
找不到宁愿坐在家里让腿瘸的老爸出去开车。
说回电影,冲着曾志伟去的,表现在期待范围内吧;余文乐全程面瘫,反正我是没从他脸上看出来什么人物性格;妈妈倒是演的不错,至少我看了几分钟就开始烦她了。
全片价值观非常左,片尾还加上了关爱精神病患者的字幕……反正我是不吃这套的,我身边的非正常群体,我觉得没有危害性的自然不会歧视,真有那种天天嘴里絮絮叨叨拿着菜刀出门的不报警才怪呢,谁要和他们住在一起啊!
导演确实有点坏,他把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亲腿脚不好,又情绪躁郁,父亲又从香港跑去大陆,很少回来,弟弟逃跑去了美国,根本不想理家里的烂摊子。
照顾母亲端屎端尿、还要被母亲骂是扑街仔(混蛋),全都都要他一个人来承受。
这还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几百万去炒股,还亏掉了,人家追着他还债。
内忧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杀了母亲,虽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郁症,无罪释放进了精神病院,他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却受到了了“弑母”的自我内心谴责,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来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语里说青山出来的,就等于说某人是精神病,类似于广州人说芳村出来的,类似于东北人说四平出来的)”,还有只懂得给你喂药的机械而苍白的精神病治疗系统。
虽然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和精神病相关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药物,精神病家属互助,影片最后也打出了对躁郁症等精神病人应该关切的话,但观影之后的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内核其实并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问题。
导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过余文乐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观其他人的冷漠和无情,甚至父亲都要枕头底下藏着锤子来防备精神病的儿子,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些说明,他或许并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换了谁遇上那样的家庭,也会被逼疯,这是吃多少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学上总会说到一个词:沉没成本。
就是那些你在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改变的成本。
比如你遇到一个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你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
但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渣男,他就会继续祸害你,你的沉没成本会变得更高,所以对于沉没成本,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切割。
但是有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
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亲母亲,你的儿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乐的弟弟一样,避走美国,与原生家庭的一切乱七八糟进行了冷酷无情地彻底切割,当父亲走投无路打电话给他时,他只说,多少钱都可以给你,但我绝不会回去。
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生气,难道把一切推给别人,就可以了吗?
片中无论是精神病医生,家属,还是片尾的话,都在说,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对于片中余文乐这个家庭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人并没有在支持中让一切变得更好,余文乐因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最终躁郁症,父亲因为回来照顾余文乐,也走投无路。
似乎唯一没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个白眼狼远走美国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绝把母亲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却让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在这种根本无法改善的沉没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尽毁,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了吗?
或许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绝对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下,把照顾老人、病人的重担独自承担,而无法顾全自己的人生,从而让整个家庭失去未来和陷入困顿,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英雄行为。
我不得不说,公众号上教你的“远离原生家庭”的话,是对的。
每个人都有过上正常生活的权力,要更多地放开别人,无论他是病人,还是,你是病人。
《一念無明》之好,無容置疑。
她竟是一位年輕導演的首部長片,其攝影、演出、美術、服裝、剪接以至音樂各部門統合起來的工整和成熟,不可思議。
更難能可貴的,當然是她的題材,從倫常慘劇的背景出發,到對精神病患的關懷,及至對社會的控訴,這在創作過程中不是「沉重」二字就解釋過去:幾多的情緒和鬱結要處理、要爬梳,幾多的迷思要自省與詰問?
翻過這一座座大山,編劇的寫到尾,導演的拍到底,支持他們走完全程的,不是憤怒,不是勇氣(它們遲早都會成為創作過程中需要跨過的難關),只可能是信念---對故事的信念、對電影的信念,對觀眾的信念---這使電影有了靈魂,成為一個作品,也就是無論如何《一念無明》都值得你去看的原因。
縱使坦白說,我不喜歡。
《一念無明》對我來說並不是一部寫實的電影。
在她的世界中,除了余文樂、曾志偉和鄰家小孩,其他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魔鬼:宴會上市僧的賓客、冷漠的醫生、一致舉起手機拍病發的圍觀者與網上花生友、劏房鄰居、偽善的教友,電話另一端的弟弟,甚至是其他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 編導對這些人的描繪,讓影片變得像荒誕寓言劇一般誇張超現實;它們化約為一個個標韱,不准答辯就被呈上法庭的「證物」,用以控告香港一條條早就被宣判了的罪名。
可悲的是,故事裡「這些人」被創作人標韱,與「這些人」對主角們的歧視與壓迫,兩者的非理性與粗暴,並無分別。
以至一邊看一邊我很難受,我的同情(或說瞭解的渴望)並沒有落在余文樂身上,而是在無辜被臭罵的賓客、在一再被挪用的基督徒、累壞的醫生與恐懼的劏房户⋯⋯以上牢騷,難免過於苛刻,但《一念無明》最少配得上嚴格一點的質問。
你知道這在今時今代的本土製作裡有多難的。
“你快乐吗?
”这样一个命题,放在中国香港,或者其他繁华都市,都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
鲜有人问津,更少人思索。
《一念无明》借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探讨了温暖与亲密被抽空后的人,如何在缺氧中处身。
黄太太(金燕玲饰)长久患病,面对丈夫大海(曾志伟饰)与爱子阿俊的相继离开,终日沉湎于痛苦。
大海回想的净是当初结婚时妻子一语成谶的玩笑话“嫁错人”。
夫妻矛盾的累积,让逃避形成惯性,直至逃离。
阿东(余文乐饰)置女友与工作于身后,对母亲尽责,换来的只是对方终日的责骂。
加之投资失败,欠债累累,更堕入无尽绝望。
而他们身边的人,各受困于疾病、贫困、压力。
在这座石屎森林里,每个人都蜷成了一团阴霾,每个人都如此不快乐。
新晋导演黄进所呈现的,就是这一黑暗面暴露的社会共性问题。
英文片名“疯狂的世界”,一语道尽玄机。
就像是大海驳斥邻里对自己躁郁症儿子的非议时所说的,所有人都有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只是在现世这种节奏与氛围中,人们不仅忽视了自身的病症,也漠视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就在情感的荒漠中,有人选择了沉沦,有人选择了伤害。
只是,医疗、交际、宗教都滑向了无解。
佛家所谓“一念无明”,指“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乃众生轮回的因由,不断绝,无以取涅槃。
《一念无明》便染尽无穷困扰与烦忧,像是一个布满青苔的水缸。
观众在外,看得见众生的窒息,也照见了自己的苍白。
无论是黄进坚持拍摄这种市井困局小制作,还是余文乐、曾志伟与金燕玲等人不计市价地加盟,都展示了一种道义。
这种道义幻化入叙述,在滞重的局面中撬开了一丝光亮。
尤其是小朋友“余先生”的介入,让阿东看到了世俗嘴脸后的一种纯澈。
而父亲与自己的某种谅解,也让看似无出路的局面,有了所谓曙光。
电影当然不能锣鼓喧天地更改什么,但面对这简明凄凉的镜头、暗涌奔流的配乐以及几位主演直击人心的演绎,内心波澜在所难免。
而当帷幕落下,分明觉得灿烂。
至少,知道灿烂在何方。
(载于《看电影》APP)
香港是我见过的压力最大的社会之一。
高收入和高密度带来的高物价与逼仄的住宅环境,足以把每个靠工资生存的人逼到绝望的境地。
阿东家的住宅条件恐怕可以被任何一个内地贫困线以上的家庭秒杀,更不要说其他同等GDP的发达国家。
十几年前学校的学生会组织去香港交流,其中有个莫名的项目是参观房地产,一口港普的导游得意地向我们炫耀贝沙湾的豪宅,其实也就是一百多平米而已,估计已经是香港收入1%才能买得起的了。
这种逼仄环境下更可怕的是邻居闲言碎语带来的精神压力。
正常人在这里都住不下去,何况一个精神病人。
恐怕任何一个燥郁症病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只能恶化。
但是,这并不是香港最恶劣的居住条件。
远的九龙城寨不说,最近报道的“蚁族”,和150米改装成18个卧室的出租屋,都是香港见怪不怪的现象。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下,精神病人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
那么,正常人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
《一念无明》是双关的,不仅是在讲燥郁症患者在误解和重压下的生活,也是在讲香港社会在压力下的困境。
阿东是有病的,被医生确诊,需要治疗;阿东的未婚妻,精神崩溃在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压力下,只能在“神”的面前嚎啕大哭,咬牙切齿地选择“原谅”,她是有病的吗?
阿东的挚友在工作压力下跳了楼,他是有病的吗?
阿东的邻居余师太在看到邻居需要帮助时一言不发匆匆离去,然后又恨不得把他们扫地出门,他们又有没有病呢?
《一念无明》并没有提供答案或出路,只给了一个相对温情脉脉的结尾,虽然这个结尾对主人公的实际生活并没有什么帮助。
阿东和爸爸说,回家吧,可是他们的家在哪里呢?
原来的廉租房已经回不去了,妈妈也没有了,弟弟远走美国,他们会去哪里呢?
恐怕导演也不知道。
但我们多少还是抱着希望的,至少父子还在一起,最痛苦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希望他们和香港的未来都会越来越好吧。
「一念不觉,于诸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按佛家语,无明,即为无始烦恼,以其所造善恶诸业,遂生现在苦果。
阿东这样一个形象就像一座孤岛,矗立在香港底层高楼林立的浩瀚之中。
面对随时都可能产生的一跃而下,我庆幸导演没有让他选择跨出这一步。
而是转身和父亲拥抱,为这个冷漠的世界报之以微笑。
即使这个世界已经变成我们不想看到的模样。
冷漠的医院医生,按捺不住对阿东痛恨的Jenny,周围人冷眼旁观的无动于衷,扑街仔父亲和远在美国的弟弟,还有对阿东又爱又恨的母亲。
麻木的世界里医生把患者当神经病,母亲把唯一照顾自己的儿子当作宣泄内心所有情感的出气筒,原本规划好所有但一夜之间一无所有的Jenny,还是脱掉这层关系逃离丛林的弟弟……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期待,那些欲望本身究竟来自哪里?
是婚礼上觥筹交错时的攀比?
还是邻里之间冷漠无情的指责?
还是面对躁郁症患者在超市狂吃巧克力时冷漠的手机镜头?
是啊,对于阿东来说,巧克力比医生一大把一大把机械的药方管用,一个人的哭泣发呆跑步比拉去洗礼和精神病院有用,周围人的理解认可陪伴比背后指责拒绝帮助有用,在我们的世界里,阿东病了,在阿东的世界里,我们病了。
除了那个小男孩,“只有读书,才能往上游,只有读书,才能往上游,只有读书才能往上游……”他母亲为了让他考试成绩高,甚至用针扎他的脑袋(他的母亲是中医),然而读书的结果呢?
像阿俊一样出国,然后一切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地过自己的日子“你要多少钱都可以,我不回来。
”导演本身让观众善待周围躁郁症的人,但是可以从背后窥见他对这些人生活环境的勾画。
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巧在看电影之前翻到一个朋友圈“楼上的大野驴教孩子 写作业 都是 什么 他妈的 什么 脏话 就这孩子将来长大 还真是个 蹲监狱的料”,虽然这样的话看似极端,但这沉没成本显然决定了他在日后做事情时需要考量更多因素,而在他决定之后,一切都是回不去的。
等公交车的途中,我写了这样的短评:“我们都是尘埃,这么平凡又这么相似,在这俗世之中。
如果哪天我们之中的某一个消失了,你和我还是会像往常一样循环着既有的生活,这不是麻木,这是生活本身。
你可以尽管恨,你尽管爱,你尽管骂,你尽管踩,但我还是那个我。
推己及人地讲,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无助和恐慌,那个正巧被你撞见的人,你是给了拥抱,还是吐一口唾沫?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
做不到视而不见,做不到心如止水,做不到冷漠无情,逃避了世人,能逃得过自己内心吗?
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判给别人做,既然如此,就自己扛好了做到最好。
因为我们终有一天会变成对方的样子。
”那个隔着隔板给阿东讲《小王子》的男孩,谢谢你用心看到了眼睛看不到的重要的东西,天台上的花会盛开,不一定去上游之后生活指数会变得幸福,不一定过别人看似快乐的生活对你来说就是快乐的,因为你就是你,对于那个被你拯救的阿东,你是他的小王子。
《一念无明》4月1日被引进,4月7日上映,这短短一周时间,没有宣传,只有金马奖获奖和金像奖提名加持,还有各种自媒体的强推。
明天金像奖颁奖,我信这部电影又是盆满钵满。
不考虑这样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文艺片的市场在哪儿,因为这个世界已经病了,我只是想用心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安利《一念无明》,给自己的心看看病。
简单心理「心境障碍」课程作业,终于从想看的878天转成已看。希望共同创建一个番茄韭菜自由生长的社会(不再癫狂),大家都能安心做一个普通人。余文乐呈现了双相障碍的微妙状态(其实在生活事件的刺激下与普通人无异)金燕玲演绎的母亲实在太惊悚可信了。
情緒太滿了。演員一直在互相爆發碰撞。反而難做出變化弧線。覺得剪輯也有不小的毛病。可以改善....余文樂轉型的努力可見,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演他未婚妻的方皓玟,在教會分享語稱寬恕,實則恨極鞭撻的場景。飾演父母的曾志偉金燕玲也有相當水準的演出
演员都挺好,拍得太平庸,剪辑太散,我能理解导演的意图,但情绪真的难以引起共鸣
表演可圈可点,不过整体明显不如局部好
Mad World 一念无明I'm bipolar 无法正常可能这世界唯一正常的只有余先生吧可能这世界唯一的圣经只有小王子吧“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这次 真的不想也没有只看到余文乐的帅这 才是电影的力量吧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悟出,电影应该是现实与艺术的结合,如果全部都在讲现实,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就好像这一部电影,太写实了就好像纪录片,就像白开水,没有给人一点想象空间、一点希望,一点抽象色彩,无聊至极。
我真系唔觉得有咁好睇。整部片看的绝望无比,也没有困境里生出希望,对躁郁症难道有深刻的解读吗?没有,浮于表面呐。最末的大字幕也是很醉,最悲催是一个人包场看完这样的电影,离开的时候想跳楼。
精神病人杀人无罪释放就是对正常人的霸凌,男主这幸亏杀的是自己的妈,如果杀的是其他人,被害人家属是不是必须自认倒霉?
太残忍了
印象中是在影院看的第一部粤语片
余文乐演的太好了,没得金马奖可惜。一直觉得他是那种领悟力很强的演员,又比科班出身的演员那样没有框框条条。那个角色很压抑,我能感受到那个角色的绝望。我想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部片的短评鲁迅已经写了呀
整体真挚自然,镜头也不乏想象力,最难得的线索在于,在国际化大都市里蔓延的抑郁或者躁郁情绪,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对政治经济现实的应激反应。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光彩生活,和我是布莱克那样的底层现实相连,本身就是一体。资本主义晚期的命运。
中规中矩拍得很工整··更像是关爱弱势群体宣传片··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过誉...对照踏雪寻梅给人的孤独和绝望感··这个简直就是小清新
很丧的电影,简直是《囚》的drama版——外面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监狱。恶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摧毁效应,简直是令鸡汤都可以冷冻固化的黑暗存在。糊涂人会觉得戏多,折堕其中的,肯定明白甘苦自知这个词汇的意思。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3.5,关注的还是大社会下的病症,因为个人也有着普遍参照,这已经是一个社会普遍问题。整体情绪的确十分丧,演员表演皆不俗。
内容非常工整,剧本创作上显然花费了不少精力,尤其是队边缘人群生存的状态的侧写非常动人,结尾打出字幕有点过犹不及,这是新人导演的取巧之举,同时也暴露了影片并不具备更深刻的内涵和深度,仅从格局来说,当不得去年最好的港片之名,不过演员的表演仍然非常值得一说,近景捕捉情绪流,曾志伟演的好
亲情没那个能力帮你往上升,找个好工作,供楼,不被裁掉,但亲情可以在你坠底的时候,托你一把。
若将阿东入院前后的故事,一直穿插闪回,一定更加精彩!新导演可以更大胆直接地尝试新的华语片类型,期待下部发力。比起众多吵吵闹闹的电影,此类型能够上映对于培养观众非常有必要,无限支持!
患忧郁症的儿子与父亲的悲剧生活。新导演出手扎实,曾志伟、余文乐二位老演员倾力演出,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