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迷失东京》纪录片以后感想就是所有人都很孤独,活着孤独,死去也孤独。
生活压力,难以敞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交流,于是性和爱都只能花钱去买,又因为金钱关系的存在,感到更加孤独。
消遣方式是去酒吧找人聊天以及去看少女偶像的演出,为年纪像自己孙辈的人应援,在集体里就不会孤独。
妈妈在酒吧陪酒唱歌跳舞时的开心模样转到下一个镜头,年轻的女孩在街上蹦蹦跳跳,原来谁也都年轻过,不被生活磨损过。
av女演员男演员采访能看出男女差异,女生都是被星探发掘带入行业,男生都是熟人介绍觉得是理想职业。
很有意思,男生去做牛郎,女生则当过牛郎培训师,果然只有女生才懂女生渴望得到的相处方式是怎样的。
别扭拧巴又无法去爱的东亚人才能弄出这么多种类的性行业,男人在风俗店找最快捷的性,在av碟里找最刺激的性,女人在牛郎店里找感情。
活在监狱里的人也渴望和外界发生联系,被人寄张新年贺卡都会开心很久,人最无法舍弃的就是社会联系,但最后孤独死掉的老人又有那么多,人还是被社会抛弃了,死在房间里无人知晓,靠着尸体散发出的臭味才被人发现。
所有遗物拼凑起来可以窥探到一点从前的生活痕迹,而名字后面的故事,已经永远不会有人记得并提起。
所以她才会说,死后不要为我立碑,把骨灰撒到海里,随我到哪里去。
剪辑绝了,一股《阿基拉》的味儿,内容和自己通过其他视频和书了解到的差不多,但是饼叔带着走的感觉不一样。
了解在日中国人可以看《歌舞伎町案内人》。
了解那个三孩妈妈类似的女性看《东京贫困女子》、《女性贫困》了解日本社会:《绝叫》、《饱食穷民》、《无缘社会》(及译文纪实系列日本部分)AV片场部分倒是挺新奇,泷泽萝拉出场费还是挺贵的哈哈,下血本了。
推荐剧《全裸导演》,推荐书《女优》、《AV春秋:史无前例!
》、《AV女优的工作现场》、《AV现场》、《从AV女优看日本的AV及其影响》、《日本AV影像史》在日本社会,做情绪价值的生意往往都很赚钱,咱这边自然也是如此,只是品类还没那么花。
建议关弹幕使用,通过弹幕也能了解到大多数人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一股自己是圣人,我看穿了ta们的小心思,“不过如此”,简单说就是不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灰,眼里只有黑和白。
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批判。
刚看完迷失东京 让我真正感觉到压抑的来自收拾孤独死的片段 那种死亡带来的腐败 生前无人的挂念 使得压抑已经溢出屏幕 很难想象他们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也很难想象我的未来将怎么度过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不得其解 为什么那位女主人公纹身后摆脱家庭 白天从事文员工作 晚上从事小姐 在种种压力之下 依旧结婚且孕育了三个小孩 她选择的工作是源自婚前还是婚后呢 她为什么会觉得未来的孩子脱离了家庭 会让她觉得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呢 为什么她会觉得不能给孩子添麻烦呢 既然觉得不可以给养育成人得孩子添麻烦 那为什么当初又要选择生育呢 难道孑然一身不会享受更好的人生嘛 生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结尾汪楠为什么又被逮捕了呢 是又犯事了嘛 东京片段里两位从事过黑道的都说白道更好走 本归工程与清理师是赎罪还是其他 而白道又真的好走嘛 白道又是真的白道嘛
个人见解,up主在本片里的出境就是一大败笔,清理逝去老年人屋子那一段,踩到尸油后的“咦,这鞋子我不要了”的xxn姿态,完全可以不拍进去,作呕还可以理解,说出那样的傲娇语言,不是很理解,是要和之后对于性工作者的提问之前“对于您的提问,可能会有点冒犯到的地方,还请理解”的高素质形成对比吗,是要对比老人那句话“要真实了解东京还要多看看取景框之外的人”,提出“要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还要从多方面看”这样类似的观点吗?
导演是这个用意吗,请问?
全当记录,随便写写,看的db,没资格到b站评论区说,这里当日记写写
记得里面的流浪仙人说的一句话,国家要是想去展示的话,就不能只拍中间的人,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应该出现在画面里,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才是现实。
所以饼叔拍了: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白天晚上打两份工的妈妈,她一天都在笑,在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她再也笑不出来了,却在走到家门口时被通知又有客人来了,她还得回去陪酒,疲惫才是她真实的表情。
也有复杂的人——汪楠,在日本创立怒罗权黑道,讲义气出狱后又建立公益组织给监狱里的缺少关爱的人写信,但在片尾却报道他再次被抓入狱的新闻,人性真的很复杂,尤其和后面那位真正在通过工作赎罪的黑道大佬一对比,更能看出俩人的不同。
镜头语言和穿插的表达都刚刚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微妙。
还有黑道表演性质的葬礼,横向和纵向的视角穿插,感觉和前面汪楠说的表演对比会显得特别黑色幽默。
东京这座城市里也有奋斗的人,街头歌手唱的不要放弃梦想,努力活下去,真的好听,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各个方向生长的人。
也有拍泷泽萝拉,退役女优和现役女优男优说的话,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
饼叔身后的整个团队都配合的太好了,摄像剪辑配乐导演,一整套下来这部片子让我通过看日本的众生像,也看到了我自己,人都在照镜子,看到的善与恶,都是自己,观自在,观自在。
很喜欢乞丐的那句话,我们看到的只是镜头框定的部分,把框拉长,就可以看到更完整的镜头就像不拉长镜头,只会看到陪酒女,却看不到坚强的母亲;看到身居高位者的强势,却看不到他们会喜欢偶像团队的live,也想不到他也许是M;看不到黑道也能乐善好施,看不到风俗人员或许排斥性爱而当镜头拉长,被生活压迫的人间百态尽收眼底,而这字里行间,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压抑”但我们又太在意周遭,或许只为了活下去,所以选择带着面具,背负着压抑一路前行,直到走了好远回头一看,看到的却又都是孤独于是选择拼命工作来麻痹自己于是选择帮助别人开安抚内心有一天即使脱节时代,依旧选择不麻烦别人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摆脱的孤独,恰恰是自己编织的牢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夜幕降临,霓虹闪烁,迷失的,大抵,只是人心
基于外来人的视角从大家对日本最熟知的几个印象(老龄化、风俗业、黑帮)出发截取片段对东京其实也是日本进行侧写,68岁的社畜、抚养三个儿子晚上兼职陪酒的白领妈妈、金盆洗手的华人黑帮头目、无家可归的流浪老人、AV从业人员、“孤独死”房屋清洁员,创作者试图用这些碎片串联起日本人被压抑的欲望、服务由此派生出的需求的行业和“商品”、“选择”加入行业的人这样一条线,看到这里会不自主生出一种恐惧,一种在庞大系统里看似自己在做选择实际上被客体化为商品甚至是被观察的现象的无依感。
有意思的是黑帮作为另一条线应该没有什么交集却在最后处理“孤独死”的清洁大哥告白自己也曾在黑帮奇妙地让两条线汇合了,也让怒罗权头目汪楠重新被捕这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显得意外又合理,毕竟一个能带外人深入前帮派的地盘而且仍然跟帮派朋友紧密联络的前头目跟最后一位自述跟前尘断的干干净净的大哥相比起来,看上去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会再做了”,看上去太暧昧和藕断丝连了一些。
虽然对展现的现象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如风俗业的消费者和从业人员那种不约而同的“寻常感”背后的东西,但这毕竟只是业余拍摄的一个两小时时长的类纪录片的长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已经相当震撼了。
魔幻现实,比现实还现实的现实。
世界是多极化的,社会是多样化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构成了远离我们日常体验的未能认知的各类领域。
从2014《我的要求不算高》到2023年的《东瀛大宝荐》无不讲述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的魔幻性。
严格来说《东瀛大宝荐》不算纪录片,因为是有主观情绪。
但却鲜有影片能如此奇观化呈现总所周知但鲜为人见的的日本,在这方面来说,这影片是极为珍贵的,《迷失东京》包月充电的12元给得值,而这更加肯定了我对日本的刻板印象。
日本现在的社会是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服务业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科层体制无处不在,亲密关系被体面的保持距离的社交关系取代,整个现代日本是建立压制之上的国家,被压抑的爱退行为性欲,无处释放的压力和痛苦最后只能转向自身,即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人们总是批判带着面具的日本人伪善和虚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现代社会影响的,在这个推崇理性的现代之中,每个人都被当做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零件相互之间也视对方为零件。
个人化或孤岛生存状态,不仅在于人被资本和权力异化了,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
孩提时代纯真美好的亲密情感被阻隔在冰冷的计算之外,理想世界无法突破重重的现实而只能停留在讲述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深陷入繁荣昌盛的迷梦。
东京不仅有每一个日本人的梦,更有数不尽的噩梦,看它不仅要看到镜头里的它,更要看到镜头外的它。
当风俗产业常态化,陪酒既是来钱的方法也是无奈的开始,一切都是生活,纵然再爱做爱,当AV成了职业也会让他难受,唯有放松,让自己活在真空里,是的,东京很自由、很包容,哪怕你终日躺在地下室也是有个归处,但是只能与老鼠为伍,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谁又能说些什么呢。
东京白天的正经与繁华是为了照亮黑夜,纸醉金迷在夜晚格外醒目。
同时,黑帮也仍存在,看不见的地方交易仍在继续,谁真的浪子回头,谁又是加以伪装呢,无法定义一个人,情绪可以伪装、话语可以伪装,做好事是真的,但是不是好人是无法定义的,人过于复杂。
最后,终归一死,死亡是唯一公平的事。
黑帮老大死时,尚有小弟相送,可在很多看不见的角落,很多老人孤独而死,直到腐烂的气味传出才能被发现,于是物品被收走,房屋迎来新的主人,最终被遗忘,或许留下一张照片,证明我们曾来过。
孤独,真是难以捉摸。
连着陆续刷了两遍,从视觉观感( 镜头画面、配乐等)说实话真是吊打现在国产90%影片,再从选题选人视角,至少在我这里是冲击,震撼,从众生相里看世间百态。
“迷失东京” 四个当地“最特色”人物故事组成:在日本创立黑帮的中国人汪楠,到AV从业人员自述,再到为了生活养孩子的陪酒小姐,最后在家孤独死亡的老人。
纪录片流浪汉老人:“镜头拍到的人是明星,是国家想要民众看到的东西,镜头以外是什么呢?
是现实。
”纪录片拍摄—剪辑—上映,从作者还是观众我想都会带有个人偏见(弹幕“羡慕他不枉此生”?
“是在黑化日本”??
),希望大家更多是从辩证角度去看这部纪录片, 其实当镜头开始拍摄时,就是充满多义性,我想纪录片意义应该是记录,看见,思考,借着纪录片的镜头,去看人世百态。
权利、金钱、性欲望到头来就是孤独死去,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汪楠:从中国移居到日本,开始混入帮派,创立“怒罗权”后到坐牢14年在监狱读了3000+书醒悟,监狱出来后退出江湖做义工,帮助在监狱孤独的服刑者或刑满释放被社会孤立的人员。
其实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黑社会在日本是合法存在,汪楠“表演”式自述,一半真一半假,从开头一身看破红尘,恭敬平和介绍他的公益组织,再到他开始回忆以前风光岁月激动的神情(包含说到砍人,不敢表现自己情绪,因为现在周边的人都怕他)up主还能拍到葬礼,不难联想当时真实的他并不是镜头前的他,更讽刺是片尾结尾也有提到拍完次月他再次入监狱(作为创始人因为不想同胞在异国受到欺负,砍人因为仗义,抢劫是为了劫富济贫,结果去年再次入狱抢劫确是国人)具说当时创立怒罗权初衷也是因为受到排挤,孤立,后面享受到时代红利发展迅速,金钱 权利中迷失了自己。
这也前后呼应了流浪老人话。
AV从业人员及陪酒女郎:这段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接AV从业人员的“偏见”,以前从局外人角度认为这类人群因生活所迫才选择从事这行,看完也刷新了认知,从业人员更多不是被迫去从事这行,反而更多是喜欢或出想要出名,因为在他们国家认为这个其实很演员没有什么差异。
陪酒女郎为了养孩子,一天两份工作,有时睡眠只有2小时,不管生活有多难,她在努力的为了孩子活着。
最后以独居老人在家死亡几个月后才发现,家里流淌着粘稠的尸液,再和书架上堆放整体的片子形成鲜明对比。
记录片每一位人物故事,都是在这个光鲜社会下孤独的投影。
贪嗔痴念都是虚幻,结尾都是孤独死去。
把性和女人当成商品的地方,中日韩里果然日本女人地位最低…压抑又开放的性,扭曲又正直的节,谜一样的日本人…
还是不太喜欢引导性过于强的 尤其是作为纪录片(引导也行 别明晃晃让我看出来啊 那我这叛逆劲儿可就上来了
真实,压抑
日本可拍的话题太多了,真的希望这种内容越来越多~
加上日本篇的话饼,值得五星
食贫道登味满满
拍得确实好,而且很接地气。
艺术品!
这也能被吹爆
神社,核水,工作的老人,黑社会,情色业,揭示罪恶和不堪能恰一些流量,但修正自身错误,提高普罗大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才是王道吧,我们有56座核电站仅比霓虹少1,有否污染能拍一下来安慰生活在周边的同胞么?
这种主题对于日本已经过时很多年了,影片也没有挖掘出什么新的或者很深刻的东西,都是老调重弹。
对于人生,不论你经过了什么,最终得到的评价是好臭好臭X1000,你对此作何感想?
黑道部分内容蛮有趣的风俗部分,有些不适,但记录真实,也是挺有意义的看完觉得很压抑生活实在不容易以后一定要多清理垃圾,less is more
不知道怎么拍的,在真实的场景下拍出来的像设计过的电影一样,真的是大制作。
暴力 色情 压抑孤独的日本,b友们最爱的题材,带着答案找问题,这不叫纪录片.镜头和剪辑想营造一股文艺范,结果是一片稀碎.
因为看过很多日本方面的书 所以这期纪录片的印象一点都不奇怪 记住了汪楠这个大哥
拍摄和煽情手法很花哨,选取的三个视角太妖魔化景观化了,完全没有客观呈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意图,博人眼球的陈词滥调,既没深度也没新意。夜生活部分更是登味冲天。
我们应该研究日本,尤其是现代日本文化的自我解构和重组,警惕军国主义的抬头。谁让我们摊上这个没素质的邻居?点头哈腰的礼貌下埋藏着的杀意核对暴力的崇拜。《军国主义如何给年轻人洗脑》这一集真的太值得一看,想起在台湾游学时看到日本汉学家之多,日本的汉语研究资料的详实,这一切都日本人叫做“和平研究”,天知道这些最后是为了什么呢?03《迷失东京》:这一集拍得太好了。独居老人之死让我感觉日本这个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民族,最后只会攒个大麻烦给别人。单亲妈妈陪酒女、YAKUZA、AV行业与泷泽萝拉,一个如此慕强的鬼国家对资本主义生活的崇尚。到了最后,看似是个发达国家,其实是礼崩乐坏的残灯破竹,因为它把每个人都变成达尔文主义,人人在社会里生存都必须学会“自我物化”,而每个人都是以商品的形态在城市里行走。
形形色色,日本只是东亚的一个缩影
过于短视频化的纪录片就这样描述东京的日与夜未免有些浅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