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想法。
这不是一个信仰危机的问题如果说这个片子宣传的是要虔诚信仰某种东西,不如说是,其实人类这种脆弱的生物无论信什么都很徒劳。
神婆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信使,前一天还在卫生间里祷告哪怕只救一人都好,后一天直接叫嚣着把年轻的军人扔出去祭兽。
这是宗教不可信。
科学曾经作为理性的绝对化身,反对宗教对人的精神迫害,一度成为人们痴迷的对象,但片子的雾次元怪兽就是科学盲目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讲,痴迷科学与痴迷宗教无异,都是心甘情愿地被一种自以为极端正确的思想控制。
科学不可信。
如果你试图依赖他人,希冀从他人身上获得自己前行的勇气,那一定要保证他人能给予自己的,是他已经完全不珍惜的东西了。
跟一个想死的人要时间与跟一个想活的人寻死一样难以实现。
所以短发的母亲在出超市门时,才看得见泪水后面,那么多羞赧扭开的脸。
他人不可信。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通病,不能信任任何人的话,那就至少明哲保身信自己,可信自己就容易被自己操控,比如不能消除的恐惧和绝望感,以及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被压榨出来的丑陋。
自己不可信。
爱也不可信。
不是短发母亲逃出来,站在军车上居高临下看着男主就是母爱的伟大彰显了无私的美。
而是,这原本就是冒险,活下来也就算十诫中说的,世事无常。
侥幸只算幸运的一种,不能作为用来说教观众的唯有信爱才配享受奇迹。
那过于理想化和民间故事叙述模型了。
什么都不信的话,不就是信仰危机了吗?
不是,而是在无常的人生中,信什么都是一种愚蠢的苟认。
这也不是安之若素,坐吃等死的心态,而是在什么情况下变什么身的问题。
看不清周遭的环境,才是我们在绝望中主动放弃希望的原因。
人性,未知,恐惧,好奇,欲望,指责,怀疑,卑劣,信仰,友爱,豁达,怯懦,恐惧,怪物。。。。
这一切依然在继续,史蒂芬金跟弗兰克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关于我们自己,一个无法被确认和认知的自我,个体。
其实他们一直都在这么做。
再加上不按套路出牌。
怪物的设定都不错,要是我能都收了组团上大街溜达那该是一件多长脸的事儿。
结局很KUSO,ORZ!!
拥有一点儿耐心是多么重要啊,尤其是不要轻易的绝望。
最重要的是,别轻易去缅因州,不光是史蒂芬金的家乡,重点和注意事项请参阅美国恐怖地图指南,旅途愉快。
迷雾属于科幻恐怖片,连接异空间的大雾笼罩着小镇,异空间的生物开始捕猎人类,在恐惧下人的内心也开始变化,总体来说,情节还是比较紧凑,比较吸引人,但是有些血腥镜头还是让我觉得难受,不恐怖但吓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局很出乎人的意料,也让人纠结,人性中的选择或善恶有所讨论,往往陷入危险的人们总是被人性的弱点打败,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个人觉得还不错。
“SOMETHING IN THE MIST!!!
”这是一句裂肺嘶声的呐喊!!!
这是一声逃命四散的号角!!!
这是一曲到底绝望的赞歌!!!
最近几个月来,在茫茫BT资源中,下了这么多电影,寻寻觅觅,终于找到这样一部,让我爽了,让我怕了,让我震了,让我崩了!
THE MIST,迷雾,好名字。
科幻片惊悚片恐怖片变态片的片名就是应该这样干干脆脆。
THE ABYSS,THE TERMINATOR,THE MATRIX,THE PRESTIGE。
这回,是THE MIST。
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王牌粉丝代言人弗兰克·德拉邦特给我们奉献了一顿由虫子作开胃菜、怪兽当正餐、血浆为醇酒、断肢为餐后甜点的丰盛大餐,菜的名字叫“绝望”。
想从很多地方分析《迷雾》,可供我们琢磨的细节太多了——但是任何一个切入点都不如从结尾开始更讨巧,因为就是这个被誉为2007年最震撼的结尾,让我找回了看《七宗罪》、看《肖申克的救赎》、看《小岛惊魂》、看《魔道争锋》时的快感!
观察网上同志们的反应,讨论《迷雾》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么个核心问题:这个TMD鸟结尾到底是啥意思?
当大卫在绝望中杀了包括自己爱子在内的四人,又茫然地看着一辆辆坦克张牙舞爪地开过,在那个如同我们祖国《大决战》似的结尾大远景中,在崩溃前的一秒,我和他问的就是同样一个终极问题:苍天啊,大地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谁能回答我???
一个大门紧闭的密室,我们缺一把钥匙。
按理说,没有比这个更自打耳光的结局了。
这自然是一个被颠覆的英雄。
各种电影里被颠覆的英雄很多,我们通常也乐意看到英雄被蹂躏,但没有哪个反英雄的结局能像这个大卫的结局一样引起我们如此巨大的不爽感。
唯独这个英雄被嘲讽得那么彻底,而在他被嘲笑之前,我们都无比地相信和依靠他(在电影出色地烘托出绝望氛围的前提下,我们除了依靠大卫还能依靠谁?
),换而言之,我们连带着一起被嘲讽得那么不堪。
这就是我们不爽的真正原因:我们被无情地耍了。
为什么我们都没想到这个结局?
第一,大卫是主角嘛,有佛祖保佑的。
第二,在数次历险中,我们基本能够认同大卫的价值观、判断力和行为方式(虽然编导埋下了大卫另一面的伏笔,但只有第二次看才能察觉到编导的批判意图,这个后面谈),觉得他是唯一的又好又聪明的人,结局他不乐谁乐?
第三,就是我们想象力不够。
钥匙摸到了,密室太暗了,我们缺一束光。
《迷雾》主题讲的就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叫“绝望”。
有一次看BBC人体科学系列,说有个人类学家把人类的表情分为六大类:欢乐、愤怒、悲伤、恐惧、厌恶、惊讶。
绝望不在其中,所以绝望不是我们的常有情绪。
你真正绝望过吗?
我们虽然很熟悉“绝望”这个名词,但是对“绝望”的认识其实很浅薄。
什么是绝望?
终极的绝望的心理依据是啥?
看完《迷雾》,我苦苦思索而不得法,直到昨天鬼使神差地联想到另外一个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才对《迷雾》的结局豁然开朗!!!
这个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他容貌俊美但清心寡欲,被誉为革命家中的“道学先生”;他革命信念坚定,多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孙最信赖的亲信之一;他曾作为同盟会的中坚分子,亲自赴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未成被捕,慷慨吟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人誉为中国近代史最慷慨动人的囚歌;后来他在国民政府中地位极高,918事件后,他与示威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反对蒋介石的不作为,主张彻底的抗日救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汪精卫。
光来了,我们迷离的眼神才发现,摸错了钥匙。
《色,戒》后,社会对汪伪政府的关注又多起来,众说纷纭的史说中,有这样一种揣摩比较可信:汪精卫绝望了。
他不相信中国人能够有能力抵抗得住“实力悬殊”的日本鬼子,遂从主战派突然180度大变成为主和派。
只有“绝望”二字,可以解释这场英雄突然变成小丑的历史闹剧。
彻头彻尾的绝望,使得大家以为最不可能卖国的人,彻头彻尾地卖国了。
以这样的角度去看《迷雾》,就觉得大卫这个人真实得可怕!
这个诡异的结局也从看似逻辑不通变成极为理所当然。
影片前95%的时间内,他不仅从不放弃希望,还鼓励别人生存下去;不仅以慈悲之心关怀弱者,还以切实行动带头拯救他人。
注意了,就是这种“圣人”,越是言“不抛弃不放弃”,绝望后就越是放弃得彻彻底底干干脆脆!
仔细分析大卫贯穿全篇的诸多细节行为:他没有把画作拿进地下室;他答应妻子会回来的而食言;他答应不离开儿子也食言;他拒绝帮助第一个离开超市的母亲(她又恰恰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被救者);他一度痛打着火的怪鸟而置爱子呼唤于不顾;第一夜他带头拿应急灯照蝗虫(却吸引了更多的蝗虫来);当然最后,手刃4条人命……所谓人无完人,他既有自私的一面,又有盲目的一面,只是这些负面细节被冲谈在大量雷锋式的行为中,让我们不自觉地忽略着他的这些表现,而只顾将他想象为真正的救世主。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恰恰是他的盲目自信将他和他的追随者带至万劫不复的深渊,并不比那个宗教疯婆子高明多少。
他始终强撑着的信念,以看见高于吉普车数倍的超级巨型怪兽而告终,支离破碎,风中凌乱。
他那始终坚守的逻辑,这时就给了他同样错误的答案:放弃吧。
于是,他带头成了全篇唯一(注意,是唯一)主动放弃自己生的希望的人。
在那时,他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尊敬,他在放弃生的希望的同时,放弃了身为人的高贵,这时的他,比那个被触手抓住的孩子还不如,至少那孩子为了生存挣扎到底。
《迷雾》是一部不给人以一丝一毫安全感的电影,也是一部坚决不提供正确答案的电影。
里面的人,都按照“科学的理性”、“偏执的理性”、“爱的执着”、“宗教的狂热”四大行为模式指导着自己,给自己在无尽的迷雾中一丝安慰。
我们先是以为“爱的执着”是错的,我们以为开始那个妈妈走进迷雾必死无疑;我们接着以为“偏执的理性”是错的,我们以为黑人律师是咎由自取;我们特别以为“宗教的狂热”也是错的,我们以为那疯婆子死有余辜;我们始终以为“科学的理性”是真正正确的,我们甚至最后还以为用手枪自杀是很尊严、很体面、很崇高、很理智的死法……在精心布置的迷雾中,不仅剧中人,连我们局外人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判断。
迷失了,所以被耍了,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境界不高。
《迷雾》不负责提供答案。
斯蒂文·金或者德拉邦特根本不去想要告诉你你该站在哪条阵线可以确保你生存下去,他们只是告诉你,这就是现实。
现实啊现实!
我们何尝不是都迷失在自己的雾中。
除了惊世骇俗的结局,《迷雾》的整体节奏也可圈可点,入戏快,段落清晰,人物介绍干脆,情节发展迅速,音效配合到位,DV手持式、晃动、急推急拉的拍摄风格更是效果出众,还向《怪型》(海报)、《异型》(俘虏人体生殖和强酸体液)、《致命ID》(血手印)、《LOST》(受灾群众分裂群像)、《金刚》(触手和虫)、《极度深寒》(触手)等新老经典致敬,显示了德拉邦特扎实的功底和口味的偏好。
还有,我爱死那些恶心的虫子、触手和异兽了。
特别是触手,本片营造绝望的80%成效都可归功于它们,比《金刚》还恶心,非常好!!!
吐槽专用。
德拉邦特加斯蒂芬·金,水准过硬的导演和美国第一畅销小说家,是这部电影品质的保证,不带尿点的看下来,结尾也张弛有度,可是上网一看,为什么大家讨论的东西都如此苦大仇深,动辄哲学宗教人生,中国的观众们生活得可真是深刻而辛苦呀。
在我看来,各种离奇的生或者死,讲得就是一个文艺青年不能托付终身的教训。
文艺青年是谁?
华丽丽的男主是也,著名的画家,为好莱坞绘制海报,色艺双绝,从电影里这么多年龄段的女性滴溜溜地往他身上盯就可以看出这。
但就算如此,也掩盖不了男主这文艺青年“中看不中吃”,关键时刻靠不住的毛病,兹列如下:1、超级拖延症:老婆的话从不放在心上,老婆叫她去把画作拿到地下室,或者修修窗子,没放在心上,导致最后虫子从打破的窗子进去,使他的老婆惨死。
虽然电影没有特别交待,但是猜想他老婆也要叫他平时要处理好和邻居黑人的关系,关系恶化的结果就是超市里的有生力量瞬间流失,如果黑人能和男主联合起来,那情况会好得多。
2、嘴炮不留情:嘚比嘚比嘚嘚比一向是文艺青年的特征,满嘴看似深刻的实际无病呻吟的废话,男主比这还严重,他那小碎嘴一开,基本事情都会往坏的方向发展,说死仓库小年轻,逼死黑人律师,气死神婆,看起来大义凛然,实际上他带着情绪说的每一句话每次都让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每次看到他要张嘴,我就想,二师兄你tm就少说两句吧!
那张嘴和神婆堪称迷雾双炮。
3、化友为敌:和上一点相辅相成,没有领袖的命得了领袖的病,情商极低,从头到尾把人得罪了一完。
战线越缩越小,死路一条也是预料中事。
4、深度中二,怕担责任:提着灯笼赏蝗虫以为自己在动物园实际自己被傻逼地当园子里的动物了,飞进来的怪物身上着火死了还在不依不饶地打,一点战术意识也没有,在药店里拿了要还磨磨蹭蹭半天不走,不知道大家都拿你当领袖等着你发号施令吗?
从药店捡了半条命回来,就开始怂了,明确表示不想担责任。
5、自私自利:一开始的母亲去寻找孩子想要人帮忙他拒绝,如果是为了照顾他孩子还情有可原,但他真的照顾好他儿子了吗?
在超市从头到尾帮他照顾他儿子的人换了多少个?
从他跟他儿子说好拿了毛毯去去就来,结果在仓库呆半天就为了对修理工发嘴炮就可以看出他老婆平时没少拿大嘴巴子贴他——一碰到自己来劲的事儿就疯了,啥也不管,轻重缓急全不分,孩子交给他,能不出事吗?
对老婆又怎么样呢?
如果说开始不知道迷雾里有什么,不轻举妄动回家还情有可原,都知道迷雾里有怪兽了还他妈躲在超市里完全不管老婆的死活,假惺惺地对儿子说妈咪肯定会没事儿的。
为他老婆感到由衷的悲哀,最后开着吉普还假惺惺回家了一趟,得,这么些时候,你老婆就是钢铁侠也死了。
6、偏执成病,自以为是:照顾不好儿子就算了,最后还把儿子给杀了,这已经是一种病了,偏执造成的病。
或者有人会说他如果自杀了留儿子在世上被怪兽吃了更加痛苦——可这关他屁事儿,他儿子同意了吗?
没同意就给人瞎出主意,还是剥夺人的生命,这种行为实际比那个神婆更恶劣,因为同样是决定他人的命运,至少超市里的那些傻逼是同意了的,但男主这种不管人同意不同意就擅自决定他人生命的行为是更加邪恶的,而且还是在他自己装的特别正直特别正义凛然的情况之下。
综上所述,男主这枚凛冽的文艺青年除了用帅气的外型吸引各年龄段女性,并且大开嘴炮表示自己的正义之外,基本没干什么有用的事儿,几个关键场景男主的表现基本是零分,比如被众人要拿军人献祭的时候,比如神婆要围攻他们的时候,他拿着一个拖把的杆儿的可怜样子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特别是还极为中二地大吼一声:他妈的动动我试试,这不是逼着别人往他头上招呼吗?
为了反衬男主,电影中有一个人物恰好是男主的反面,男主有的优点他都没有,但是男主缺乏的东西,却恰恰都能在他的身上体现,不能不说是一个精彩的对比。
这个人就是超市店员——欧利。
如果说男主是高富帅兼社会精英,那欧利就是十足矮穷丑,这个演员选得也赶上特型了,一对灯泡眼,未老先秃,又矮又胖,三分像人倒是有七分像鬼。
他是没有社会地位的,超市的店长对他呼来喝去,分分钟要拉他清单;他是没有女人青睐的,在超市里,许许多多男男女女在眉来眼去,但没有女人看他一眼。
但就是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失败者,他技能最强,是州射击冠军(比男主强出五百倍),他最冷静,两枪准确射杀神婆,控制场面;他最懂得现实所需,就算没有领袖才能但至少不会化敌为友;他也是最积极向上的人,他才没有男主那么多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坚强地活下去。
他虽然又矮又丑,但是他有决断有责任感,而且拥有出众的技能,他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如果他没死和另外几个人一起在车上,肯定不会发生最后的惨剧。
但是为了剧情需要,他就算满身是优点,还是领便当了,听听他最后被怪兽抓走的悲鸣吧:卧槽你们另一个世界就他妈不看脸吗?
2014.8.17录入
本片用100分钟营造了一个三流惊悚故事,但其加缪式的好结尾却将主题完全升华。
遗憾的是,恰恰是这最宝贵的亮点,诸君却没有勇气拥抱它,就好似没有勇气拥抱生活的真相。
人天然的假设自己的经历会有意义,觉得行动总会有结果;因而指责我们鼓吹失败主义,鼓吹无所作为。
但岂不是如鲁迅所作,毫不动弹也是一种选择?
彻底的非宿命论等同于不可知论所加持的宿命论,它从来不认为行动一定不会有结果,只是慎重地提醒你结果可能并非你所期待的那样。
像其他老套电影一样,我们期待着一个关键人物凭着正确的选择冲出重围,或者至少从他的失败中学到什么。
很多评论尝试在本片中寻找经验和教训,但这么做的前提是要区分出合理的选择和不合理的选择。
宗教自然不能算作理性行为,但请诸君扪心自问:军队进行危险的实验是理性的吗?
妖言惑众的女人是理性的吗?
隐瞒事实的人是理性的吗?
跟从自己的恐惧或公众的舆论的人是理性的吗?
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理性的吗?
决心突围改变命运的人是理性的吗?
真的有理性这回事吗?
它与迷信和狂热有本质区别吗?
决定最后输赢的,真的是我们的选择吗?
我们对理性有种迷信,总认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可以用理性来解释的。
可惜的是,没有完整的理论可以解释片中任何一种行为的正当性,不管是经验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批判理性,也包括理性信仰……有人说那个最先出去的母亲是人生赢家。
拜托!
那么多人走出去后死了你看不见?
她只是运气好而已。
四个词可以概括本片的核心思想:人性之狭隘、世事之无常、选择之虚幻、存在之荒诞。
人从来不是理性的动物,只是善于合理化的动物而已。
还有一个更刺激的理论,本片影射的是911后的美国社会,信不信由你了。
http://onfilm.chicagoreader.com/movies/capsules/32482_MISThttp://www.theguardian.com/culture/2008/jun/27/filmandmusic1.filmandmusic6
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了,估计写的这篇东西注定不会让太多人读到,尤其是我想反驳的那些人。
但求希望能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这部电影为例,捍卫那些我喜爱的电影的尊严。
刚刚看完电影,想着马上就睡了,翻了翻豆瓣影评,看了几篇一星差评的文章,有点睡不着。
其实心里是有点难受的。
难受不是因为一部喜欢的电影被骂得一文不值,喜欢的导演编剧被骂傻逼智障,而是因为,为什么这样没营养的影评会得到这么多人的附和认同。
更难受的是,对于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他们选择是不包容,破口大骂。
说打高分的人就是装逼,说冲着探讨人性主题的片子就跪下来一个劲儿地舔。
用我在上影片鉴赏课时说的一句话来问问这些人:要想看懂一部电影是需要智商和情商的,你具备这种能力了吗?
先说说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最近在找一部高中时代看过的恐怖电影,搜了很久终于找到,那是《消失在第七街》,期间发现一部很相似的电影,正是这部《迷雾》。
但当时在爱奇艺浏览了一下,在进度条上点了几下确定不是我想要的那部就关掉了。
看完第七街之后,这几天一直对这部《迷雾》念念不忘,于是就打开看了。
由上证明,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被《肖申克的救赎》封神的导演,也不是小说写得巨厉害的原著小说作者。
看完结局觉得巨牛逼所以才上网搜关于这片子的一切,才知道导演还是《行尸走肉》的导演之一,怪不得这里好多熟悉的面孔。
剧情真的没什么好说的,这类电影都是大概这样的套路,情节的推动是需要矛盾存在的。
这里我很不理解那些说主角们行为弱智的人,难道几十号人明知外面有怪物,商量过后就一起愉快地在超市里坚守,直到几天后军队过来把所有人平安无事地救出去,这样就显得他们智商高了?
这样就是你们想要的“神作”了?
这部片的主要矛盾在于,是否自救。
我是一个学表演的人,代入角色去看,其实这部片子里所有角色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母亲,律师,神论者,男主角,这几个角色是我看了多篇差评以后总结,被质疑最多的角色,以下是我的分析,他们的行为是否合理。
独自离开超市回家的母亲:这是所有人里面我觉得最合理的一个了,一个母亲要回去找两个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充分的理由,真的不明白有什么不合理不懂的。
律师:影片前都在铺垫律师与男主角的矛盾,从几点就能看出来,男主的妻子说”他肯定不会赔偿”,男主说“我保证这次不会打断他的鼻子”,孩子说“爸爸,你这是要跟他做朋友了吗?
”。
从这几句台词,足以侧面看出,律师跟男主有过很多矛盾。
而律师是一个理性的人,一切以证据说话,当男主一行人说有怪物杀了人的时候,其实这时大家都已经吓怕了,而一个理性的人无法接受自己无法相信的事物,他就会潜意识地编造一些理由来否定这些东西。
曾经跟男主有过的矛盾就在这里被派上用场了。
事后触手化水,仅凭一摊血水,不足以说明就是有怪物。
(这是这个律师的逻辑,他固然是知道外面肯定是有怪物的,但是恐惧让他无法继续支撑他的理性)。
作为异乡人和黑人,更为那些矛盾添加了催化剂,以至于中期,他要出去找援军,那些矛盾,或者说是借口,是支撑他走出去的信念,勇气。
因为他心里明白,留在超市只有死路一条。
这点跟男主一样。
男主角:主张自救的代表,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为什么说留在超市死路一条?
外面一切都是未知,这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已知外面有怪物,超市的玻璃门无法有效阻挡怪物的进攻,第一天的蝗虫事件就是证明。
超市虽然有充足的食物,但也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加之发电机被堵塞,大量生鲜食物无法长期保存(这些细节都注意到了吗?
)。
加上矛盾的一方,神论者的威胁。
片中有人说了,为什么神论者是一个威胁,当人绝望的时候,就会去相信一些东西来支撑他们活下去,第二天信神的人大增和技工的反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再者,男主害怕儿子会被当作祭品(事实神论者的确打算这么做)。
既然留在超市对于男主一行人来说是弊大于利,那出去就是一条势在必行的自救之路。
其实当时我看的时候,我也觉得到隔壁找药是一个很蠢的行为,但往深一层去想,这很有必要!第一,确定有没有其他幸存者。
第二,为了更长距离的逃生提供可能性,如果连隔壁的店都去不了,更别说逃出迷雾了。
第三,无论如何,药品在那样的环境下都是非常有用的。
神论者:首先,我认为她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对他人的无礼轻蔑,对老人的不敬,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应有的行为。
(所以我反对有人说这是一部神论宗教电影)她,只是一个祈求自我内心得到满足的人。
其次,她在平常生活中肯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
从下面几点可以侧面说明:一,前期她在厕所小声祈祷,女主出于善意给她一点鼓励,却被误会成对她的嘲笑,而且不加思索地进行反击和侮辱,这是典型的抵制心理。
二,当有人开始相信她的言论,开始站她边之后,她的一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都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
必须要提的一点,当士兵因为她的言论而被捅的时候,神论者的表情是慌张的,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导致别人受伤害,但很快,她就沉醉“上帝的信使”这一角色中,从中获得的满足感让她完全失去理智,甚至要让孩子来当祭品。
(都讨厌这个角色,这说明她演得多好啊)。
最后一枪,对于观众来说是解恨了,但对于片中的“信徒”们来说,是一场灾难。
看到男主的车走过之后他们脸上的表情了吗,那仿佛在说:你把我们的神夺走了,却自私地逃离了这个地方。
其实,信徒也是渴望离开的,他们内心深处也是明白,留下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没有能继续催眠他们的人了,没有了一种可以让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剩下的就只有等死。
(在我看来,影片这一段的处理也是神来之笔)最后说说尾声,还有那神来之笔的结局:主角一行人驾车逃生的片段虽短,但已经足够表达他们内心的绝望。
家中妻子早已被蜘蛛杀死,在那块破掉的玻璃旁变成一个美丽的蛹。
空无一人的街道,安静得让人心寒。
迷雾中足以让人放弃求生念头的巨大生物。
他们求生的希望,正如汽车的燃油一样,慢慢被消耗。
油已燃尽,而迷雾仍然一望无际。
其实都足以让他们不再彷徨,决定开枪了。
有人说,真蠢,晚开枪两分钟就都能得救了。
但在我们这些懂电影的人看来,晚开枪二十分钟,两个钟,甚至主角们在车里等好几天,等到饥寒交加,有怪物威胁,到了死的边缘再开枪,其实都是一样的。
军队的人永远都在开枪后的两分钟到来。
这是电影的艺术,是导演想告诉你的电影语言,高明在于,在燃油耗尽的时候就开枪,更能强调结尾的情绪,男孩醒来的第一眼,也是最后一眼看见的是父亲亲手开枪打死自己,是增加这种悲剧的氛围。
其实可以再说说最后给母亲的那个镜头,不需要非得用什么信仰信念这些东西,可以稍微科学理性一点:迷雾初期扩散到这里,怪物还不多,而仓皇逃生的人不在少数,刚好母亲的房子离超市不远,其实就足以侥幸躲过一劫。
那些说这是一部宗教电影,母亲是靠信念信仰得救的,我恐不能认同。
超市那些信徒们不是都没在吗。
我觉得电影有分优劣,但无分好坏。
因为你喜欢,他就是一部好电影。
看一部电影,评价一部电影,是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别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不是什么至高权利,凭什么否认别人的想法?
人都这么大了,看部电影都懂得上豆瓣写个评语,难道连基本的包容都还没学会吗?
之前看《生吃》,我给的一星差评,评语也只是一句:WTF。
别人给好评不用觉得他在装逼,或许他只是看电影的切入角度刚好相反。
不然哈姆雷特那句话是怎么来的。
这部电影难道不是一部狂热的宗教电影吗 一个异化了的教徒才能拍得出这样残忍的故事 又或者 导演想说一个异化了个教徒能到多么残忍的地步。
不是男主刚好在救援到来之前打死了车里的人 而是如果他不打死 救援是不会来的。
疯女人说的没有错啊 蝗虫降临 以血救赎 电影导演处处维护这个疯女人 她说的一切都应验了 最后枪击她的胖店员 不是也在出门后就被蜘蛛捉走了吗?
当所有的叛徒都受了天谴 信仰上帝的人就得救了 迷雾退散 怪物也被烧死杀死。
这是一部旧约战争史式的电影,讲述的不就是一个毫无改编的末日审判的故事吗。
第一次看时,我没有发现。
然而对旧约,我始终无法接受,太残忍,不信服的人必须死,信仰者得救。
那关于爱的部分呢?
爱人如己?
为什么要杀死别人?
多么矛盾...说这电影狂热 就是它太过注重形式的内容 抱着圣经里的神迹和仪式 一一对应现实 然而圣经的内在奥义 全然不去在意 为了向上帝献祭 而杀死一个人 却忘记了上帝教我们要爱。
基督教再仁慈 沾染了人的欲念 也无法叫人向善。
拯救人的不是某种特别的信仰 而是去信仰的心意 去忍耐 去爱。
这电影我真不知怎么评 第一次是力荐 第二次是很差...
斯蒂芬金作品表象并不复杂,但提炼恐惧心理的出色能力为他的作品刻上了标签。
导演达拉邦特显然很喜欢这些具备恐怖意味的通俗故事。
从一战名天下的《肖申克救赎》到现在的《迷雾》,斯蒂芬金恐怖小说赋予了达拉邦特无尽灵感。
可是,如《肖申克救赎》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恐怖大师那里并不多见,灵异鬼怪出没的恐怖头牌才是商标。
难怪很多人一直坚信《迷雾》应该是一部常见的怪物电影,理应充斥大量的恐怖元素。
而这种希望,达拉邦特只用了15分钟就颠覆了。
达拉邦特电影一直在丰富斯蒂芬金的通俗性,使一部司空见惯的恐怖故事变成了高度人性化的集合,前作《绿里》就是典范。
达拉邦特借着作品中的人性原罪之恐惧感揭露了人性中的种种。
《迷雾》这部B级水准的类型片在达拉邦特手里变成了人性劣根汇总的努力诠释。
影片环境设置为超级市场,这个汇集大众的场合也是人性聚集的地方。
一场迷雾让人丧失观察能力,其中蕴藏的恐怖让人深处绝境。
在孤绝恐惧中人类丧失基本保障,从全副武装到不着一物,人心也从文明状态倒退回原始形态。
在超市这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场所中,面对高密度的死亡概率,人会怎样反映?
基于生存需求本能的抵抗力和潜力如何发挥。
换言之,你眼看自己马上就要死掉,你会做出怎样的行为?
在《迷雾》这里,肯定没有英雄、没有救世主,甚至没有任何机会。
凡人日常肯定受到主流思想的正面教育,相信人类可以渡过难关,应该相信乐观,相信人定胜天。
而对于看此类电影很多的大众来说,即使笃定现实主义意境,终究还是会寻找一条形式主义的出路。
换言之,在必要的牺牲和证明之后,人类总会存活。
然而,《迷雾》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天生存在着的那些劣根,那不可回避的盲目性。
从角色们发现异常到最终的震慑性结局,观者可以看到诸多存活在身边的普遍现象。
这些现象在日常中往往被忽略省略,只有面临绝境中会突然变本加厉,爆发魔鬼的真实面目。
一部电影,纠集了这么多的负面人性典型,就如同一面照妖镜,可以规整的面对这些有必要了解和关注的心灵魔鬼。
在看似简单的情节中,达拉邦特对粗鄙性情、宗教信仰、群体生活、从众心态以及英雄主义都做出了精彩诠释。
这些颇具力度的针砭贝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包装起来,如同一枚炸弹,让入味之人目瞪口呆。
远古蒙昧时期的人类整天存活在躲避天灾抗拒死亡的生计中,呼风唤雨的幻想着臆造自己的神,而躯体依然不得不面对强大的疾病和灾祸。
如此这般,最后依然活着并让大脑发育到现在模样,显然是战胜环境而实现进步的。
影片中的群体面对的危机实质让这些人彻底回复人类蒙昧的原始时期。
面对嗜血的巨大怪兽,片中人物等同于原始人。
这些在高度文明中安全感极强的人一下子被最原始的恐惧感和绝望感掌控并击溃,只能凭借本能追随求生的欲望抗争现实。
而这些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和经验让他们必须要做些什么。
首先死去的是个年轻人,富余热情和冒险精神,情绪激动如探险。
他很简单的被干掉了,从他的眼神中可以了解,从跃跃欲试的勇敢到死亡前的绝望恐惧,年轻幼稚是个法宝但有时也是最容易获取灭亡的资源。
世界上总有大量粗鄙之人,匮乏足够的知识,在有限眼界中凭借经验生存,片中的电工就属此范畴。
地头蛇的穷凶极恶背后却有着游街老鼠的胆量和气度。
在眼见为实之后,俯首称臣的速度最快最开明。
这样的人可以迅速附庸在权威面前,只求自己可以安稳生存。
有人天生丑陋缺陷。
在太平时刻,他是被嘲讽被冷落的弱势群体。
在危机时期,他们却可能成为面对危机的智者,凭借常年被迫磨练的心境和行动达到让人惊诧的能量爆发。
世界总是这样,面对危难的时候,那些漂亮的高傲的不可一世的人总是消失得最快。
但这些人并不足以成器,他们属于顺应权威的个体。
而真正的权威又是谁呢?
在达拉邦特心中,宗教和英雄主义这两个生产传统权威的体系才是真正可能引导大众行为的。
西方世界多数为宗教国家,因而宗教的作用显而易见。
作为信仰的一种,宗教的根源其实还是出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深深恐惧。
到了现代,宗教作为一种强大而全面的精神信念目的还是引人走上善途。
信奉遵循宗教原则,是信徒们的必须。
然而,这个必须对于内心阴暗之人能够带来什么。
道理很简单,即使无比强大的神力也无法让私欲之人归附良性人性。
片中的神婆起初貌似不堪一击的弱者,离群索居,沉溺在宗教思想的逻辑中聊以自慰。
极度自卑之人总会朝着两种方向前行,一种悲情到自杀,一种虚妄到疯狂。
迷雾中让人绝望的怪物为神婆创造了机会。
因为,她看到日常中强大让她压抑的同类们同样惊恐慌乱。
这个在内心仇视人类的家伙终于得到了正名的机会,进而疯狂的成为了上帝的使者,人类的救世主,魔鬼的同类。
更可悲可怕的是,更多的怯懦肤浅之人绝望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壳子,一个可以躲避现实聊以自慰的壳子。
于是,神婆和她的团队不仅壮大,且都偏向成为魔鬼的同党。
说到底,人类由自恋以及从绝望引申出来的恶大致如此。
达拉邦特很强大,虚拟了一个人如何从蝼蚁变成天使的过程。
这个过程让我们看见了人类内心必然存在却被粉饰太平的某些黑暗。
这种黑暗并不只是电影故事,而是真的心惊肉跳的现实。
英雄形象是一种心理暗示,用以满足人们身心的自我实现。
对于文明社会来说,英雄是应该出现的一种标准。
成为英雄,可能性极小,但不妨碍成为一种心理暗示。
个体对于英雄,尤其是形式上的英雄概念,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模仿。
崇拜英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必须。
《迷雾》中,画家作为危难时刻的领头人,饰演的就是英雄形象。
这个依靠濒临绝迹的手绘电影海报谋生的艺术家很草根,很谦和,很低调。
在面对危险的时刻,才显示出不同于他人的能量和智慧。
面对外忧内患,面对人兽险恶,他更像一个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在危难时期,这就是英雄应具备的模样。
而最终结局却彻底不是这样。
面对迷雾中的绝境,当人们断定出现的结局被彻底颠覆时,达拉邦特为观者展现了世界的另一种状态,一种于情于理值得相信的冷酷认知。
起初,英雄尴尬的拒绝了一位母亲声泪俱下的建议:走出超市回家找孩子。
这个信号并不是好兆头,不是英雄所为,与日常的神婆一样,有一种怯懦感存在。
在最终结局里,放弃了求生欲以及他最为震撼最为荒唐的处理行为更证明这一点。
人类内心的怯懦无所不在,不仅存活在无知人的心里,同样存活在精英的身上。
因为这种惰性与恐惧并存的现象,英雄的壮举是放弃对生的追求。
而这种怯懦的生成,完全是社会所赐。
一个本身具备优秀品质的男人,终究还是跌倒在长期的生活认知中。
他的行为也许是合理的,但面对的现实却证明是可悲的。
现实世界中,让人后悔的事情往往都在于尊重眼见为实的现实和缺乏足够的坚持。
达拉邦特很强大,创造了一个英雄无用的现实世界与妖魔鬼怪交融,为的就是这次震慑。
即使是有所经历之人,也不得不低头于这种结局的冰冷无情。
而这种结局,不仅关乎人性弱点,更多的则是让人相信,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而且概率很大。
这是人性绝望和可悲之处,却永远存在。
当“英雄”面对那个返家母亲身心崩溃,达拉邦特用这次特立独行的观察,循环了人性弱点之怯懦的共性。
即使侏儒店员让人喝彩的射杀嚣张的巫婆,随后却被怪物吞噬;还是明确提示那个母亲为孩子走入危机是真的伟大,可以存活,观者只能在达拉邦特设计的现实中感到残酷和郁闷。
然而,在这个只能刺激具备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的影片中,起码彻底清楚的描述了人性弱点中的怯懦本性和它的危害。
结尾的反套路让本片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灾难片,并使其上一个台阶。
结局我愿给2星。
前面的剧情其实在今天看来已无新意。
mist的怪兽并不具压倒性(如异形),甚至比起大部分灾难片实力较弱。
影片更多地聚焦于恐惧本身和临危时人们的反应。
作为上帝视角的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面对怪物(象征威胁和恐惧)时,第一反应是喊叫和求救,并且很多人的应激举动导致了更大的伤亡(荒谬且讽刺):遇到巨型飞虫反而打开很多大灯导致引来更多,为了点燃火把不小心引火烧身,在药店大喊大叫引来更多怪兽... 理智冷静的人实在难得:会使枪的服务员,用喷火器的老太太,分清是非的老爷爷... 说实话,加大威胁的力度可以增加看点(比如雾有毒,会渗透,怪兽感官更灵敏等),但人性的表现可能会减弱,正是大部分人对于威胁的不正确认识,葬送了本该鲜活的生命(正如saw里面的一些场景,操作得当可以全员生还)。
当然,现在我处于旁观者视角,所以能够保持理智,真的遇到危险谁知道会不会叫得更响亮呢...(此时想出一个故事:一个恐怖片爱好者正在看一部恐怖片,然后他发表了对于影片的吐槽,紧接着他就发现自己进入了电影世界,他需要凭借自己对恐怖片的了解进行逃生,并且影片可能由于他的吐槽更改原来的剧情,变得更加凶险,他能活下来吗...)同时,superstition从被反对到被推崇,喻示着人们理智的流失,影片也安排了一个极端服务员的转变来表现,最后他的表情也耐人寻味(是否在后悔自己的选择错失了离开的机会,在惆怅“精神支柱”的不堪一击,自己没有坚持住本心丧失了理智等)。
信仰支撑我们在逆境生存,迷信带来毁灭和疯狂。
大雾的场景表现力很好,环境的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性加深了恐惧的蔓延。
1.贝爷在都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2.神棍真误人,中枪那刻整个人心情都变好了 3.结尾神作,困境中的绝望才是最大杀手 4.以后组队一定要带老奶奶
男主贯穿全篇的个人信仰丧失得有点突兀了吧
密闭空间啊密闭空间
i hate this movie,fucking religion
结局可真蠢…
人们不该作茧自缚??雷死人的结局没想到最先出去的女士拯救了自己的孩子
无论那条线,没有神婆都会好太多……另外爸爸你就不能等会儿!好死不如赖活着!看完这片的感觉和看惊变28天正好相反,真是又气又闷
五个人四颗子弹的结局就是独留男主角痛苦一生...
很出色的一部史蒂芬.金电影
07年的特效就这水平??画面太矫情,台词不自然,吓人全靠一惊一乍,太失望了!!!
well,喜剧片.
结尾的讽刺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面对恐惧,希望能多久不过期?
情节全部可预测,遍地插满flag,就像一篇小学生命题作文。部分吃瓜群众们打了高分直抒胸臆的写自己幼稚的观后感也就罢了,还觉得别的一眼看穿的朋友们是没有情怀的二傻子。殊不知你们那点儿心理分析,那点儿世态炎凉,幼稚的像地里刚长出来的麦子,没见过阳光。
真正的害怕源于内心...
你妹
很不错的片子,制作创意剧本都很好,值四星!可惜结局那脑坏男人枪杀儿子太没道理了, 没到绝望的亲情是不可能这样的,牵强了些,扣一星!
結尾挺諷刺的~
不知道这结局养活了多少混剪up
推荐最近在股市心理压力巨大的孩子,看看这部电影释放下压力。男主角他们到最后已经绝望了,但他至少还有孩子还有朋友,但他还是选择了“割肉”,倒在黎明之前,懊悔不已。片里很多道理都值得在生活中借鉴。
這部也打進人生十大愛片之一,除了震撼,還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