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亨利·舒格的神奇故事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拉尔夫·费因斯,本·金斯利,戴夫·帕特尔,理查德·艾欧阿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剧照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2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4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5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6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4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5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6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7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8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19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剧照 NO.20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长篇影评

 1 ) 韦斯·安德森的短片片单

24 Short Film Recommendations from Wes Anderso为纪念《亨利·休格的奇妙故事》成为2023年letterboxd评分最高的真人短片,导演韦斯·安德森列出了自己最为推荐的短片片单。

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7960861/

沙漠中的西蒙 (1965)7.91965 / 墨西哥 / 剧情 短片 历史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克劳迪奥·布鲁克 西尔维娅·皮纳尔

三个女儿 (1961)暂无评分1961 / 印度 / 剧情 喜剧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Chandana Banerjee Nripati Chatterjee

环法万岁 (1962)8.31962 / 法国 / 纪录片 短片 运动 /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 Jean Bobet

房屋是黑的 (1963)8.81963 / 伊朗 / 纪录片 短片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艾布拉希姆·格勒斯坦

那不勒斯的黄金 (1954)7.71954 / 意大利 / 喜剧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托托 莉安拉·卡雷尔

吃口香糖的女孩 (1976)7.31976 / 英国 / 短片 / John Smith

预备..开始..嗖!

(1955)暂无评分1955 / 美国 / 喜剧 动画 短片 家庭 / Chuck Jones / 保罗·朱利安

十的次方 (1977)8.71977 / 美国 / 纪录片 短片 / 查尔斯·伊姆斯 雷·伊姆斯 / 菲利普·莫里森

三艳嬉春 (1962)8.11962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爱情 奇幻 / 维托里奥·德西卡 费德里科·费里尼 马里奥·莫尼切利 卢基诺·维斯康蒂 / 玛丽莎·苏尼纳斯 Germano Gilioli

彼德与狼 (2006)8.02006 / 英国 波兰 挪威 墨西哥 / 剧情 动画 短片 / 苏西·邓普顿

巴黎,我爱你 (2006)8.32006 / 法国 列支敦士登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格斯·范·桑特 汤姆·提克威 沃尔特·塞勒斯 亚历山大·佩恩 杜可风 热拉尔·德帕迪约 阿方索·卡隆 诹访敦彦 希尔万·肖默 韦斯·克雷文 伊莎贝尔·科赛特 顾伦德·查达哈 文森佐·纳塔利 / 朱丽叶·比诺什 威廉·达福

私语时刻 (2000)8.02000 / 澳大利亚 / 剧情 短片 / 简·坎皮恩 Gerard Lee / David Benton Ann Burriman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8.52018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悬疑 歌舞 西部 /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 哈利·米尔林 佐伊·卡赞

大都会传奇 (1989)7.2198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丁·斯科塞斯 伍迪·艾伦 / 伍迪·艾伦 米娅·法罗

Very Nice, Very Nice (1961)8.01961 / 加拿大 / 短片 / Arthur Lipsett

灵眼 (1966)暂无评分1966 / 美国 / 纪录片 短片 / 布莱恩·德·帕尔玛 / 大卫·霍克尼 杰弗里·斯蒂尔

六发子弹的手枪 (2004)7.82004 / 英国 爱尔兰 / 短片 / 马丁·麦克唐纳 / 布莱丹·格里森 Rúaidhrí Conroy

安托万与柯莱特 (1962)7.91962 / 法国 / 剧情 喜剧 短片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让-皮埃尔·利奥德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华丽的咏叹 (1987)7.51987 / 英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 罗伯特·奥特曼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比尔·布赖登 让-吕克·戈达尔 德里克·贾曼 弗兰克·罗达姆 尼古拉斯·罗伊格 肯·罗素 查尔斯·斯特里奇 朱利安·邓波 / 泰莉莎·拉塞尔 巴克·亨利

该死的托比 (1968)7.41968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恐怖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萨尔沃·兰多内 特伦斯·斯坦普

欢愉 (1952)8.21952 / 法国 / 剧情 喜剧 / 马克斯·奥菲尔斯 / 克洛德·多芬 加比·莫尔莱

神秘列车 (1989)8.11989 / 日本 美国 / 剧情 喜剧 犯罪 / 吉姆·贾木许 / 永濑正敏 工藤夕贵

 2 ) 电影还是当代艺术?

当好莱坞大片纷纷用数码技术追求奇观、为观众“造梦”时,韦斯·安德森这部短片有点向平面回归,并且戏谑地展露电影的制作过程,刻意让观众保持清醒,知道自己在看被制造出来的幻境。

虽然这种逆潮流的拍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太大创新,倒是片中散落的艺术品,让人反思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总得来说这部片子与其说是电影,更像是一件不那么先锋的当代艺术影像作品。

背景有点像亨利卢梭的画风,很适合这部短片追求的装饰效果,但如果电影只追求华丽,那和壁纸有什么区别?

家具很Art Deco,床头的抽象画有点像康定斯基,如果说抽象画让人反思绘画的本质,那么在这部片子里,似乎只是形式的点缀,烛光里的卷福虽然挺美,但拉图尔的烛光题材绘画更美,所以这部片子是电影感的绘画吗?

背景的抽象画不知道是不是乔治布拉克的,立体主义的打破、重组与这个镜头的精致构图形成反差,也有点反讽

窗边的雕塑有点像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但平面化的镜头语言,消解了雕塑立体的美,同样沦为这间Art Deco样板房的一个点缀,故事里的人物也挺平面化,仿佛也和家具一样,是故事的纸片代言人

背景也有一幅抽象画,但这几个人物的对称构图,很像古典宗教绘画,甚至给庄家还打上了“圣光”,他背后拿酒杯的老头造型很像丘吉尔,他心想:我没台词,就是个壁花少年

背景也有一副抽象风景,门框形成了第二重画框,指示着这间屋子的景深也是假的

这件木雕和前面窗边的不知是否同一作者。

这俩实在般配,希望以后也多多合作!

 3 ) 唯一让我好奇的是

最近正好在了解灵修、冥想、大脑sliver method这方面的东西,亨利·休格这个故事正好切中这个主题,让我更偏向冥想可视化是真实存在的与宇宙的互动。

如果有长期练习冥想的朋友,希望可以给我更多真实的分享。

大脑中的Alpha层真的如我们现代灵修圈所属的那样,可以通过冥想把心中所想具象化并且带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吗?

信徒们非常肯定说是,但是我还不是狂热到那样,还是非常理性地掂量持观望态度,也不确定现实中有没有少数不夸大且真实地分享自身感受而又刚好看到了韦斯安德森这套短片而上来分享感受的朋友,欢迎你和我讨论

 4 ) 远不及当初看原著的惊喜

远不及当初看原著的惊喜,尽管有着丰富的布景,也只呈现出了一种动态插画旁白的观感,几个故事中首位的亨利休格,是原著最喜欢的一篇,画面感非常强,作者风格也让故事充斥着一种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感,但电影布景和逐字逐句念的旁白,完全与之冲突,全片令我眼前一亮的只有天鹅中演员的演绎,以及在全片一点儿奇幻元素都不加以表达,多半演员都在无实物表演,连老法师浮空都要用一个与环境同色的凳子做替代的修饰之情况下,竟然出现了一只会动的老鼠!

实在让我讶异,过分点说仿佛全片的舞台感都是为了让这只老鼠能动这件事形成一种现实与奇幻的对比。

这样的角色旁白在小说里不显得突兀,在电影里则使得角色除了第一人称台词和一些表演的瞬间以外落得被剥夺情感的人偶,尽管这些时刻里他们的情绪格外清晰,但多半时间仍处于出戏状态,抛开导演对场景、构图、颜色的把控,也许罗尔德达尔的故事大部分还是更适合像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那样拍

 5 )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奇异博士发钱啦

故事还是比较有趣的,一开始的风格还感觉有点伍迪艾伦的意思。

这个碎碎念的作者,讲了一个絮絮叨叨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神奇”,神奇到让人感觉到假得不行,甚至连演员都很无厘头的表演出“很假”的样子,本来,这个奇妙的故事,就是在说了一个“奇怪”的笑话。

在故事开始之前,作家对奇异博士做了一番背景介绍。

话说,奇异博士其实和大多数有钱人一样,对金钱执迷到不行。

奇异博士,单身,超有钱。

超有钱是因为本身是个富二代。

但是,是因为他觉得把自己的财富分给被人是一种罪过。

没有哪个是嫌钱多的不是。

奇异博士就是这么个人。

当然,在说有钱人时,作家也没有忘记点名一下那些所谓的“金融”手段。

比如,最近几年横空出世的所谓的“惠众保”,刚推出时,吹得天花乱坠,太多小民信以为真纷纷掏钱买了。

结果,买好了,对照一行小字再仔细琢磨,特么的还不如去买彩票呢。

现在,这所谓的“惠众保”还在使劲忽悠,短信疯狂轰炸。

但是,老百姓口袋真的被掏空了。

一个人非常有钱,生活几乎就变得没那么有趣了。

奇异博士的日常,也就是和一些名流吃吃饭什么的,时不时的刷个存在感和优越感。

这种日子,其实也“蛮枯燥”的。

这一天,奇异博士也是感觉“枯燥”了,就走进了朋友家的“图书馆”。

说不说,这有钱人家想要附庸风雅,绝对比“真风雅”还要风雅。

奇异博士哪里喜欢看书啊,感觉这“图书馆”也不过如此。

然而,就在奇异博士准备离开时,一本“降龙十八掌”在向他召唤。

骨骼清奇的奇异博士,觉得有必要看一看。

这本书,是一个医生写的。

这个医生,在自己“无聊”的从业生涯中,遭遇了一件特别奇特的事情。

那就是有一个马戏团的老爷子,号称自己不用眼睛也看得见。

老爷子每到一个地方表演,都会找当地的医生作为见证。

经过“实测”,老爷子真的完全不需要用眼睛就可以看见。

医生来劲了,这下,自己升主任的论文有了。

于是,缠着老爷子透露一点内幕。

老爷子也不藏着掖着一招鲜,医生敢问,他就敢说。

这话,说来长了。

当年老爷子年轻时,在三哥那边邂逅了一个高人。

据说,这高人修炼之后,可以悬空。

好吧,诸位看一看,这高人悬空究竟是个啥噱头吧。

舞台表演,只能做到这样了,如果想看特技,那只能去看奇异博士和他的朋友们。

这个医生,感觉发现了大宝藏。

把老爷子拜师学艺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了下来。

这个,绝对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完全可以一战成名。

不过,遗憾的是,当医生在憧憬未来时,老爷子嘎了。

调查到此,线索完全中断。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医生这半途而废的缺点。

同样是面对这样一件事儿,奇异博士完全开启了新世界。

根据笔记记载,奇异博士开始了“全人工自学”,要知道,奇异博士能开发出计算机,这点小儿科完全不在话下的。

很快,奇异博士就修炼成功。

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周星驰那般的被毒打,有钱人做事儿,就是个快。

不过,奇异博士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可没干什么好事儿。

第一次嘛,多少有点“憋不住”。

做得久了,奇异博士基本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

有钱人,对于低调做事,也是相当有心得的。

于是,全世界的赌场,基本就成了奇异博士的取款机。

为了保持低调,奇异博士甚至像南边的那些房东一样,做了个规划,每天要收多少房租,才能保证一个月没有漏掉的。

这门技艺,奇异博士是越练越精。

很快,奇异博士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成功拥有了超能力。

不过,奇异博士也很快发现,此时,有一个血栓,正在缓慢的游向心脏。

按道理,这点小伤,对于曾经是外科医生的奇异博士,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奇异博士忽然顿悟了。

这天,奇异博士开始发钱。

这当街撒钱的游戏,奇异博士玩得不亦乐乎,底下抢钱的也抢个不亦乐乎。

很快,这就有明显的“寻衅滋事”的嫌疑。

叔叔迅速抵达现场。

是的,剧组严重缺人,本金斯利在故事里头演了太多角色。

当叔叔到场,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既然你有钱花不掉,那不如给我吧”的节奏。

但老外的叔叔,相当的耿直,告诉奇异博士,如果你真的有钱花不掉,不如尝试做做慈善啊,现在全世界有很多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以下呢。

更为可恶的是,竟然还有人,盯着这些挣扎在温饱线以下的人的钱包。

这个思路,很快让奇异博士着了迷。

说干就干,有钱好办事。

在奇异博士的“不停工作”下,全世界兴建了很多慈善机构,很多失去希望的人们在奇异博士的帮助下,重新获得了新生命。

不过,遗憾的是,奇异博士没有关注到咱这边。

或许,奇异博士以为咱们这边有个古仔就足够了。

也或许,奇异博士以为咱们这边是个无底洞。

后来,奇异博士就嘎了。

有生之年,如果奇异博士没有这番神奇的经历,无非就是个葛朗台的油尽灯枯罢了。

但是,由于奇异博士的顿悟,让他的人生,忽然闪烁着光彩。

奇异博士,只是个化名。

故事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作家的自以为是?

或许,并不是太重要。

 6 ) 韦斯·安德森的解构主义

自《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韦斯·安德森在解构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风格的极具的浓烈与情感极具的浓缩,对于镜头语言的不懈追求架空,对于演员表演的自我塑造,对于文本的纯粹追求。

让他的风格在最近几年中独树一帜。

风格强烈冲击之下,他内在情感的抒发却越发的隐晦,甚至枯寂。

《布达佩斯大饭店》对于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塑造是里程碑式的。

之后的《法兰西特派》,《小行星城》很明显的感觉到韦斯·安德森的一种对于风格,对于嵌套式叙事的重复性塑造。

他试图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风格指纹,所有的纹路都是带着安德森的基因的,却无关乎安德森的灵魂。

电影界对于韦斯的不断重复自我的批判,促使韦斯不断的反思,洗练自己的电影。

他钟情于戏剧,漫画,绘本,咖喱味的异域风情以及上世界八九十年的怀旧复古味道,他一步步剥离自己的情绪,一帧帧加强戏剧的形式,以至于完全泯灭自己的主张于影片,而去突出演员,场景,文本的地位。

客观,理性到丧失人情味。

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法兰西特派》还带着缅怀逝去的一丝哀伤,那么《小行星城》,《捕鼠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则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风格实验。

以绝对冷静,公正,理性,无情的眼睛去呈现他钟情的风格。

9月新出的四部短篇,我只看了两部《捕鼠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这种实验性的舞台剧风格,加之刻意为之的减少镜头语言以及他被人津津乐道的配乐,最大化的减少个人的情绪展示,最大化的突出个人的兴趣特色。

虽然浓烈到让人印象深刻,但却具有最高的可复制性。

太过于强烈的符号特色,是很容易被捕获且复制的。

独树一帜却不够稀缺深刻。

像是玛丽莲梦露所扮演的金发美女,撩拨诱惑,却空落花瓶的感觉。

风格很美,很诱人,但是缺少灵魂。

韦斯·安德森纤细,哀愁,敏感,徒然的灵魂被掩埋了。

依旧喜欢,但却无法令人满足。

因为唯有二者完美融合,才是完整的韦斯。

 7 ) 像看书一样看电影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同名短篇小说。

韦斯·安德森在剧本改编上仅做了点修枝剪叶的工作,近乎是照着原著拍摄本片的。

用影像呈现文字,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一贯创作风格。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文字语言向视觉语言的转义有极大的损耗,如何让观众像看书一样看电影,这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追求,也是对观众日常经验的挑战。

——虽然电影和文学在叙事策略上有相通之处是个共识,但是将两者直接互相置换的做法还是过于激进了。

韦斯·安德森的做法是通过固定机位摄取一个“舞台”,舞台内的布景通过机械装置和人力资实现转换,营造出类似舞台剧的效果(灯光的变化制造出人物独白和外部对话的转变,以及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剪辑实现电影式的时空转换。

同时,本片强烈的色彩风格极力入侵观众的感知,刺激情绪波多,替代了一部分戏剧效果和表现张力(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的惯用手法)。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主体叙事全部建立在演员主动打破第四堵墙上,实现了小说中,“某某说:”这一司空见惯的文学叙事手法。

换句话说,本片的角色需要自己向观众述说故事,而非镜头(导演-摄影机)向观众呈现故事。

角色与角色之间层层套娃,最终回到“作者”。

可以说,这是一部视觉化的小说。

由于电影无法像书本一样,实现自由的前后翻阅,所以,每个演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说完自己的台词,语速非常快。

台词兼并了人物塑造和故事演绎两种功能,摄影机仅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

最后,片中的角色需要自己塑造自己的意义,这是话剧的特点。

这给观众制造了极大的困难:电影放映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观众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跟不上台词的速度,就会造成对电影局部理解的缺失。

事实上,电影就是在讲集中注意力是一种艰难的修行,这个下文再述。

从这里可以看出,韦斯·安德森在和观众(读者)角力,强迫观众集中注意力。

同时,本片由Netflix出品,非院线电影,观众可以随时返回翻阅,也算是本片面向观众霸道、强横的底气。

很难想象,这部电影如果在非英语国家的院线放映,观众是何反响?

再说说电影主题。

亨利·休格本是个富翁,但是,其对财富的误解造成了他生命的空虚感。

因为有钱使他更为贪婪,只想进一步索取,不愿意分享。

空虚制造贪婪,所以他喜欢赌博。

一天,他在一个朋友家偶然发现了一份医疗报告,报告上写着一个印度的马戏团演员拜访瑜伽大师,习得透视的能力,可以看穿任何东西,并且详细讲述了获得这份能力的方法——练习集中注意力。

亨利·休格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他决定偷走这份报告,潜心学习透视的技巧,以便在赌场中大杀四方。

经过几年的苦练,亨利·休格终于掌握了透视的本领,他开始在各地的赌场中大赚特赚,没有人能够看穿他的秘密。

然而,他很快就感到了空虚和厌倦——他的透视能力让自己看到身体里有血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在生死之前,他觉得钱毫无意义,他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分享自己的财富。

在他死前,他用自己赢得的钱建立了21家孤儿院,他死而无憾。

电影以一种玄幻色彩讲述了人如何获得幸福和生命满足感的故事,这也是原著的精神,富有童话特点。

但是,玄幻本身在当下又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注意力缺失的时代,新媒体-互联网的繁荣提升了社会运转效率,也给人带来信息冗余,人们的注意力随时被外部信息牵动,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

比如短视频直接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知识的方式,所有的习得都是碎片化的。

韦斯·安德森运用大量篇幅着重讲述了主角修行瑜伽,练习集中注意力,最终习得透视的能力。

注意力集中能给人带来超乎想象的收益,如何运用好这份生命的馈赠,便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韦斯·安德森邀请观众阅读自己这本“新书”,恰如片中的亨利·休格,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精神财富”。

 8 ) 2023年让我震撼的电影,力荐

亨利的故事让我感到惊讶,可以说在发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嘴巴张开的表情但有一部分人看完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感受,没有产生共鸣,我也理解,电影的好与坏,无聊于精彩,完全跟个人的经历是否产生共鸣有关在这之前,我看了一本书叫《认知觉醒》 这本书有一次词语让我印象深刻,叫专注力,连比尔盖茨,巴菲特都第一时间觉得很重要的词语,专注力在这个奶头乐到处都是的世界, 越来越稀缺,,你多久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静静的享受看过一部电影。

当我打算好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各种事情,比如微信讯息,突如其来的日常琐事,把我要做的事情打乱,打散,让我没法保持专注力,哎?

我刚才是干嘛?

电影 亨利无意中看到一本书,上面记载着一个马戏团的大叔无意中学到一个提升专注力的瑜伽方法,就是看蜡烛,电影有一个台词说的很对,你很难把一个念头在心里保持几分钟,因为这真的很难,这需要平静,精气神,有时候开车很久了,就会感觉很累,我们常说伤神,我想这个神 也是可以锻炼的吧?

亨利最后修得冥想这个功夫,开发出了特异功能,在赚到钱后,内心也很平静,也很迷茫,因为一切答案就这样摆出来,这时候金钱的理解,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去做医院和儿童救助中心,曾经和他一样的赌徒,桌子旁边的女人也变成老母鸡,他们的贪婪就是曾经亨利的磨样,这个电影,也让我重新感悟冥想, 这个电影让我产生关联的词语,专注力,平静, 冥想。

 9 ) 韦斯安德森:“我的电影没有美学”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2023年11月3日 #迷影栏目。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作者: 握瑜生“每一部电影都是独立的,它是它自己的东西。

他们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一种感觉、一种配乐、一种方法。

”作为新世纪好莱坞传统下延续迷影精神的新一代代表人物,评论家普遍认为,韦斯·安德森的创作承继了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新好莱坞电影与在九十年代空前繁荣的美国独立电影运动,而他本人则是现时代继续沿着现代电影的讨论之路不断前进的少数创作者之一。

韦斯·安德森和他的电影今天已经成为当代影坛不可不尝的独特一席,无论你爱他还是恨他,都无法否认其影像风格流传之广泛、个人色彩之强烈、艺术追求之“另类”,尤其是独树一帜的视觉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拥有了令人过目不忘的特质。

今年,他的第11部长片新作《小行星城》刚刚在夏天登陆戛纳主竞赛单元,紧接着安德森又推出了与网飞合作的四部短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全部改编自著名英国小说家罗尔德·达尔的原作,分别是:《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天鹅》《毒》《捕鼠人》。

这已经不是安德森第一次执导达尔作品的改编电影,2009年,他曾与同是新生代名导的好友诺亚·鲍姆巴赫共同改编了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广受好评。

另外,二十年前拍摄《天才一族》(2001)时,安德森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达尔的遗孀林赛·达尔,这也为后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乃至这四部最新短片的改编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自《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创造出不可复刻的巨大成功后,安德森接下来的几部长片都未能达到包括影迷、评论界在内各方观众的预期水准,有关“自我重复”“陷入形式化怪圈”的负面评价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同一年度内接连推出长片和短片的操作对于熟悉安德森的观众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位以想象力著称的电影人从不缺乏旺盛的创作激情,四部短片新作直接上线流媒体平台播出在外部机制上显示出安德森尝试继续寻求变化,而内容上再次向“故事”端的滑动又传递出了哪些新意呢?

罗尔德·达尔,这位1916年出生于英国的挪威裔传奇作家,曾亲历过二战也写过战争片剧本、为007系列和好莱坞B级片做过编剧、在英国本土的受欢迎程度甚至一度超越了J.K.罗琳,斯皮尔伯格、蒂姆·波顿以及安德森都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并先后把它们搬上了大银幕。

达尔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奇幻通俗故事讲述者之一,也是同时为孩子与成人写作的创作者。

他的作品所涉题材极广,描写对象极多样,叙事天马行空,兼具黑色幽默与哀伤情绪,以上种种均与韦斯安德森的个人品味高度契合。

安德森的作品同样给人以部部独立、各成世界的感觉,但同时又内蕴着贯穿性的价值取向——对情感、友谊、生活意义的再发现、对异域风情尤其对印度情有独钟(《穿越大吉岭》,2007);避开单一的成人视角视角、使用伪童话叙事、对儿童成长等社会议题的关注(《月升王国》,2012);传奇叙事、对作家/艺术家(创作者)故事的偏爱 、对小人物命运与大情节走向下细节的关注,对反战隐喻和种族命题的探讨(《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等等……安德森四部短片新作呈现出黑暗童话(《天鹅》)、异域传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悬疑小品(《捕鼠人》)和讽刺故事(《毒》)四种不同的叙事风格,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作为基底的好故事。

影片时间最长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不过41分钟,其余三个均仅有17分钟左右,看似规模精致浓缩的短片实则更加考验创作者的驾驭能力,也最能体现出主创的艺术价值观念。

由于影片规模的客观限制,要求短片必须迅速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故事在此被提到了更核心的位置上,清晰而明确的故事线索是这四部作品所共有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讲述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偶然得知有位瑜伽大师可以做到将身体悬浮并进行冥想,为获得特殊能力于是他向大师求教,历经三年努力的亨利练成了透视能力,并最终善用这一能力投身社会慈善事业直到去世的故事;《天鹅》源于真实事件,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善良、聪明的男孩小彼得·沃森面对霸凌勇敢抗争、永不屈服的经历;《捕鼠人》讲述了一个为了更好灭鼠而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人形老鼠的捕鼠人来到小镇灭鼠的故事,道出了“为了除掉一种恶,非要先把自己变成恶本身,甚至更恶之物”的寓言;《毒》发生在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讲述了一个疑心自己被困在毒蛇威胁下的男人,与试图帮助他的朋友以及印度医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它试图传达“比起毒蛇对人的侵害,反而是歧视、偏见这样的东西更加有害”。

这四个各具特色的故事,可以说与安德森一直以来求变求新的创作追求不谋而合,而在内容层以外,安德森还反复强调再次选择达尔作品的另一个理由,即“可表演性”:“真正吸引我的是他的讲述(故事)的想法与方式……从中我找到了一些我认为可以被‘表演’的东西。

”[1]回顾安德森20多年来的影像实践,其中有两个端点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的创作,一边是(文学的)故事,另一边则是(影像的)视觉呈现,而在电影视觉实验上的高度自觉与他对于戏剧、漫画形式的迷恋息息相关。

在最新的长片《小行星城》中,安德森采取元叙事、元表演的方式,借由电影表演讲述了幕后台前关于“表演的表演”的往事,指涉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剧场与由明星表演主导的电影创作,片中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女主人公形象明显带有向玛丽莲·梦露致敬的意味。

那是大批戏剧演员开始从舞台转向银幕拥抱的时代,观众们会心甘情愿地为某部电影买单——仅仅是为了去看像马龙·白兰度这样的演员和他们的表演。

而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演员表演,安德森从《天才一族》的创作开始将戏剧元素引入电影,这与他积极第探索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间的深度融合有关。

安德森作品的视觉表现中不仅有华丽、不拘一格的摄影机运动和细碎、别出心裁的剪辑方式,还有许多环境层面上的“运动”,这在他的四部短片新作中也有延续——对影片布景调整、场面调度过程的直接暴露,在这种选择中他寻觅着对现代电影边界的趣味性拓展。

在某种程度上看,今天样态的“韦斯·安德森影像美学”已经逐渐成型为一种“可见的美学”,一种不吝张扬和自我标榜的美学,是近30年的电影创作历程中一步步摸索出的艺术实现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新作《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等四部短片,可以将安德森创作上的这种回归与较早个人风格形成时期、新世纪后的风格成熟期的不同阶段串连起来,重审其影像强辨识度与难以归类性并存的根源——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的不停摇摆。

韦斯·安德森始终是矛盾综合体,一方面,很难忽视他作品中强烈的怀旧情绪与感伤主义倾向,这体现在对二十世纪叙事的高度迷恋,大量的迷影致敬、向各种意义上对“黄金时代”的缅怀,如《法兰西特派》对纸媒时代的致意、《小行星城》向戏剧表演全盛期、带着异国情调加州地域和文德斯公路片致意、《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中对个体命运的重新划定和救赎叙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挑战传统影像的惯例与规则,以狂飙突进的戏仿、消解中心实现着他的解构之路,如长片处女作《瓶装火箭》(1996)怀揣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时代情绪,以青年视角对五六十年代美国公路片的不彻底戏仿、《月升王国》中对于好莱坞经典文本《肖申克的救赎》的戏仿、《布达佩斯大饭店》《法兰西特派》等用“小叙事”置换“大历史”。

在某种程度上,安德森享受这种游移、崇尚这种变化。

在晚近的访谈中他矢口否认了“你的影像拥有一种美学”的评论,并把这一切更多地归于一种在持续创作过程中的积累与演进,而“人们有义务与自己竞争,(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和他们以前的工作进行比较。

”[2]《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次证明了安德森的“古怪”手法与那些合适他的故事能结合得多么恰如其分、贴合无间,他拒绝为那些对他的作品抱有预设的观众的期待落空负责,因为他本人仍在继续尝试求得不同的答案。

就像朗西埃在《图像的命运》中所说“(电影图象)将可见物及其意义或言语及其效果连接起来和分来开来,让他们制造诸多的期待,然后又让这些期待偏向。

”[3][1] https://deadline.com/2023/09/wes-anderson-interview-roald-dahl-the-wonderful-story-of-henry-sugar-1235548935/[2] https://www.indiewire.com/features/interviews/wes-anderson-interview-asteroid-city-1234874967/[3] [法]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 ) 致命的确定性

假如你确定每天可以入账五万英镑,那么你的金钱观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

假如你确定哪一天会死亡,那么你的时间观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

假如你确定谁是命中注定的爱人,那么你的爱情观又会是怎样?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从反面探讨了生命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假如没有不确定性,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没有不确定性,万事万物都可以推算出唯一的可能性,也就是最优选。

那样的话,人就像一个拧好发条的钟,按部就班一直走到停转之时。

意念归零,万念俱毁。

佛教认为,意念产生世界。

你看见什么,由你的意念决定。

没了念想,也就和世界划清了界限。

意念归零,你眼里的世界已不复存在。

韦斯安德森的画面调色一直迷死人。

但这部电影实在太简陋了。

干脆导演拉把椅子坐下来,把原著故事读一遍得了。

故事太精彩,看完电影立马去找原著。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短评

可看性也太差了点

2分钟前
  • dama
  • 较差

他确实该拍这种超现实的

5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Interesting~戏中戏套娃,把真人也当定格玩儿~

7分钟前
  • 童殿
  • 推荐

很有意思的“瑜伽广告”一则:对金钱的“欲望”驱使其练就了“平静”的绝活,到头来“欲望”不再,达成目的的同时目的本身也被推翻了。

11分钟前
  • 雪球
  • 推荐

人间四季,喜怒哀乐,喜。

12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非常失望,一个有博尔赫斯风格的故事被一个有博尔赫斯潜力的导演拍的这样简单无趣。

15分钟前
  • 减凉
  • 较差

另一种实拍迷恋。

18分钟前
  • phenomenon
  • 推荐

我推荐,雷曼兄弟三部曲!

20分钟前
  • Kakoichi
  • 较差

舞台剧风格,超精致背景板,超丝滑转场,恰到好处的装腔作势,i戏剧人看完快快乐乐。我记得中学老师跟我们说过,想要大脑完全放空是非常非常难的,你以为在发呆的时候,其实脑子里会闪过很多杂念,并不是空空如也。这个说法给亨利休格的故事增加了一丝可信度哈哈。

22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力荐

什么玩意

24分钟前
  • 百毒不侵
  • 较差

优雅,真是优雅👏诡谲小短篇是韦斯·安德森的统治区吧?!!

28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WA的东西形式上越来越像话剧,但是和正经话剧一比,就显得空洞且无趣。

33分钟前
  • klam
  • 很差

精致的装置艺术,某种有声书与立体贺卡的结合物

3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看不下去。。。让演员念旁白,我宁愿读原著

39分钟前
  • 双持电蚊拍
  • 较差

不断变换叙事者、场景和灯光滤镜,其实就是韦斯·安德森一贯伎俩的重现,当然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一直专注于探讨虚假与真实,但太短且太快,也确实讲不明白什么

42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哈哈哈,没想到是这样把罗尔德达尔童话故事拍出来的,套了好几层的劫富济贫故事

43分钟前
  • 风中奇缘
  • 推荐

#Biennale80 从法兰西特派到小行星城再到这个短片,高产的Wes Anderson正以惊人速度退化(or进化)成精美专栏文章。减少音乐和电影语言,增加戏剧和美术,亵玩即可,不必远观

47分钟前
  • Yurixius
  • 还行

漂亮 但非常小 不及预期

48分钟前
  • 海泊河潜艇
  • 较差

越来越没意思

52分钟前
  • 禁止通行
  • 较差

一层故事嵌套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叙述是没有边界的,这就是虚构的艺术,也许也是自然之道?

55分钟前
  • 绯红少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