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台湾台北,贾静雯是独自抚养高中女儿的离异女性高管,在疫q经济下行、公司业绩下滑、高管集体减薪的背景下,迫于房贷、车贷、女儿、家庭、工作各方面压力,贾静雯精神破防患病住院,最终失业。
生活就是这样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要把她按在水里淹死。
出院后,母女位置转换,高中的女儿王静担起了照顾妈妈和家庭的重任,并不得不接受缺失父亲的事实。
贾静雯逐渐康复,找到了新的工作,交了新的男友,母女变卖房产换了一处新的小家,女儿考了大学且有惊无险的躲过了泄洪事故。
生活的另一面又将水中即将停止呼吸的母女救起,虽然二人身上都湿漉漉的,但好在天已放晴可以晾干。
这便是钟孟宏讲的关于《瀑布》的故事。
一个大厦崩塌又建起陋舍的故事。
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太久也病了很久,社会里病态的人们都在勉强支撑,一次wenyi引发的连锁反应会使本就病态的人彻底崩溃,应该说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引起这样的连锁反应,这就是人类社会体系或单个人生脆弱的地方。
钟孟宏就是利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病态的调调去窥探一个破碎家庭里的母女。
起初他手拿大棒用阴森惊悚的调性一下下将母女击倒,然后又开始拿着狗血喷洒温暖,一次次救母女出生活的泥潭。
从此母亲为了女儿活,女儿为了母亲生。
电影前半段强行拆楼,后半段强行盖屋,这生活的两面让人死去活来,但《瀑布》终究还是拍给想活的人看的多一些。
因为想要活下去的人,无论如何总是要活着的。
最终钟孟宏还是想让观众体会病态社会中残存的一点点温暖。
假如剧情这样写,离婚失业精神崩溃的贾静雯出院后,新工作被领导潜规则,卖房产被贱卖1000万,女儿毕业旅行被洪水淹死,那贾静雯只能继续发神经病,最后自杀了。
所以钟孟宏强行在电影后半段给这对母女安排了“贵人们”,病友之间的相互安抚,好心的超市领导辅助她们生活,好心的中介经理避免卖房受骗,就连女儿都能劫后余生。
大概是想给生活一点点希望吧。
我们就是那样孤立无援,既不能摆脱生活对我们的恶意,也不能推辞生活对我们的暖意。
看着直播洪灾新闻的贾静雯奉献了一次影后级别的表演,女儿的生还就是她活着的最后希望。
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再次生活30年,最终瓦房垒起,住在里面的人坐看生活的瀑布一直流,直到活到死。
钟孟宏杀死了那个台湾人,又救活了那个台湾人,这是生活最后的温柔。
Ps.实际上豆瓣现排名第一的影评和我最初想法立意大体一样,都是听万青的人。
大厦崩塌,万马奔腾,这就是生活。
我这就是随手一写,人家写的真挺好,所以安利一下。
钟孟宏导演2021年的电影《瀑布》拯救了我近年的观影体验。
去年的华语电影,豆瓣高分榜里看了7部,出彩的有几部,但像《瀑布》这么独特另类的,还是独一个。
每次看钟孟宏的电影都惊为天人,一次次刷新着我的观影认知。
《阳光普照》《大佛普拉斯》和《瀑布》,各有各的精彩,这种气质其他人怕是很难拍出来了。
可能是太久没看好电影了,《瀑布》令我饿了太久的胃口得到了期盼已久的飨宴。
这种感觉就像第一次看《饮食男女》一般,太满足了!
贾静雯奉献了极为精彩的演出,时隔多年,演技精进了一大步,真是厉害。
我光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整个面部肌肉发散出的阴森恐怖。
走路的姿态、粗糙的面部、抽搐的嘴角……甚至一个背影都能感受到她塑造出的深刻角色。
两个男配角演得也无话可说,一个板正顽固的前夫,一个深情理智的经理,除了女儿的演员有些压不住,我找不出什么纰漏。
电影的配乐也恰如其分,该恐怖时恐怖,该抒情时抒情。
一部精神抑郁反映人性的电影,用悬疑片的方式来拍摄,把本来有些down的题材一下子变得热门起来,这个方式很智慧,这点可能受到了《阳光普照》的影响,但把镜头对准单亲妈妈,花大段的篇幅来放大精神患者的思想、独白,看得我竟然生出很多感动。
这种对人性的关照,没有戏谑、没有夸大,就是文艺地、抒情地、浪漫地、诗人式地展露,导演的浪漫情怀藏都藏不住,但很讨喜,至少我很喜欢。
瀑布。
用这个意象去形容电影女主罗品文的中年生活,再贴切不过了。
影片开头的罗品文,是住在台北松山区品味高雅的奢宅、开着Volvo XC40出入于高档写字楼的外商女高管,精致干练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把她和同样是贾静雯出演《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宋乔安重合在一起。
但也仅有开头如此而已。
在高山上奔涌的水流,那些阳光下闪光的浪花,以为它的旅程会永远这样明澈而没有尽头。
但就在某时某刻,一道悬崖毫无预兆地横亘在眼前,然后,汹涌的山泉与河流就只能随着悬崖急转直下,在巨大的轰鸣声里与河里漂浮的浮木、夹带着的土沙一同坍塌坠落。
在最短的时间里,罗品文的人生像瀑布那样一落千丈。
她的公司在疫情重压和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开始减薪,打开电视,新闻上每天都是关于疫情的报道,人心惶惶,最终连女儿的班级也不能幸免,出现了确诊患者。
被迫居家隔离后,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与她的关系愈发剑拔弩张,而她也在被蓝色施工幕墙窒息包裹中的公寓楼里,度过一天天暗蓝色的晨昏,精神开始崩溃失调,幻觉在眼前不断出现。
最终,病情严重到家里因此而失火,而她也到了需要住院治疗的程度。
外人称羡的工作自然是没了,但每个月各种贷款和账单却依旧紧咬在身后不放。
而她心中那有如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存在的前夫,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新的生活。
隔着屏幕,我们审视着罗品文和女儿小静的生活,那种扑面而来的压抑感有如切肤般真实。
钟孟宏太会营造这种在琐碎生活里,用最平静的语气讲述一个人、一段生活像无声溺水般、慢慢绝望而消蚀死去的窒息氛围了。
《阳光普照》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许光汉扮演的阿豪,每天像其他普通的少年一样,上补习班、和女生去逛动物园,看不出一点点的异常。
然后这样的他,在某个平常的夜晚,平静地洗漱穿衣后,无声无息地趁着黑夜从高楼一跃而下,和整个世界不辞而别。
《瀑布》也一样,用许多寻常的日常语言,去组织那些在平静水面底下逐渐冰裂的碎痕。
街头川流不息的人行道、阳光下摇曳的公园绿草空镜头、透过百叶窗交织覆盖在角色脸上的蓝色光影,我得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构图优美、色调冷静精致的摄影,还有卢律铭的配乐,也完美契合了那种优美和缓中沉默枯萎的气质,时而在配乐的催动下,甚至陡然有了惊悚片一样的气氛,让我想到了中岛哲也的《告白》,如此唯美易碎的日常。
贾静雯的演技也在《我们与恶的距离》后,显然有了更深层次的细腻进化。
电影中段的她,憔悴、苍白,神经质的眼神与举止,代入感太强。
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演员,当年在《倚天屠龙记》和其他电视剧里看到的她,用一身自然的灵气去驾驭角色,充满甜美的少女感,那样的气质和人到中年后、她再出演的凌厉高冷的女强人截然不同,却都同样拥有让人丝毫不觉违和的说服力。
这样的她,大概是每个女演员所向往的状态,优雅地转型,老去亦美好。
我最记得她面试超市理货员的那一段,罗品文双手抓着包,口罩上的眼神游移闪烁,她的头略低,有点驼背,畏畏缩缩的模样,因为需要撒谎,亦或是不得不去面试这样一个之前的人生里绝不会想到要从事的岗位而紧张、自卑、不安混合在一起的情绪,如此真实可信。
当陈以文问她,“家人对你出来工作没意见吗?
”她顿了一下,说,“我先生……我先生在几年前就过世了。
”那一刻,不管是打光效果也好,还是演技也罢,她黑色瞳孔中的光真的散去了,随后她抬起头,眼眸里才又恢复了高光。
其实在那个瞬间里,她的前夫和他们曾经有过关于过去的种种存在,在她心中是真的死去了吧。
只有抛弃过去,才能拥有新生。
瀑布的生命力,并不会因为坠落而彻底消亡。
电影后段,罗品文和女儿搬了新家后,她意识到耳边幻听轰鸣到的是瀑布的声响,终于学会和现在的自己宣告和解。
因为瀑布的尽头不是悬崖,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的流淌,它会继续汇成溪流、不停蜿蜒向海。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要没有走到尽头,无论经历高高低低多少起伏,生活总还是会继续向前。
有的人说这部电影的表达太过俗气浅显,缺乏《阳光普照》的张力与曲折,那种经历黑暗却依旧拥抱光明的剧情,像是加了标准化调味剂的一锅鸡汤,我们早已在很多其他影片里见过太多类似的套路。
确实如此,这部电影有许多地方刻意得像一篇高分的中学命题作文。
比如电影标题的《瀑布》、笼罩在公寓外墙的蓝色幕布,如果用阅读理解去分析,分别代表什么,拆下幕布的转折代表罗品文重新拥有生活的力量……之类的。
被吐槽的还有魏如萱的演技,和许多人说角色们的很多台词太过于做作而不接地气(但我之前去台湾,大概是文化环境不同,那边许多人讲起话的方式真的就和电影里一样,温柔客气,带着莫名知性和文艺气息的台词质感。
)各种前后对比的呼应手法,种种为了剧情需要的生硬突兀感,像是小静开头带着些许少女时的叛逆漠然,然后在妈妈生病以后,一夜之间却忽然变得乖巧懂事,独自扛起了所有,成长上并没有明显的过渡。
而之前那么精明干练的罗品文,人到中年,却似乎完全没有任何积蓄和支援,生了几个月病后就只能卖房度日,财务状况令人堪忧,电影中也完全没有关于她其他家人和朋友的介绍,似乎也不太现实。
当然,这有如孤岛一样孤独无援、无处倾诉的生活状态,或许也是让她崩溃的起因。
但我仍然喜欢这样俗气而美好的剧情展开。
毕竟,在我们眼下身处的如此一个灰色黯淡的时代,睁开眼往往看见的就满是些人间苦难,有时候闭上眼喝一碗鸡汤,重新相信生活里所有受难的姿态终将迎来救赎,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当然知道这世上有许多坏事是无法变好的,有许多尽头遇到了就真的是尽头了,就像林奕含写过的那样,“ 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
”,但如果连憧憬希望的意愿都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可以向往的呢?
电影里有许许多多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那些都是遍布在乏味生活里不时的闪光与花火,正因如此,因为那些平凡琐碎却温暖的普通人和不值一提的小事,我们才知道一切还不至于变得绝望。
商超的大妈们,会在午餐时笑着评价罗品文,说她是我们的“商超之花”。
看起来一脸奸诈圆滑的中介经理,原来却人不可貌相,生生帮母女俩抬高了卖房价一千万。
外表木讷呆板的陈主任,热心地帮着罗品文她们搬家,在街道指挥时喊着让路人倒车,“你有没有考过驾照啊?
”,这个彩蛋一秒就让人串戏到陈以文他在《阳光普照》扮演的老本行驾校教练。
哦,还有那条蛇,大概是全片让人看得最舒心的情节了。
小静早上起床,看见妈妈又在客厅坐了一整宿,脸色憔悴,言语异常,说她看到了一条蛇爬进了客厅。
看她那副神经质的模样,相信每个观众的心都和我一样又揪了起来,以为病情已经稳定了不少的罗品文忽然又犯病了。
而后消防队赶到,真的从电视机底下时抓到了那条黑白相间的银环蛇时,看着物业大叔吃瘪被打脸的表情,我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因为一条蛇的画面而感到如此欣喜畅快。
韩寒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是“虚惊一场”,真是如此。
失而复得的情绪,会让人重新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电影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诠释。
当我看到女儿被大水冲走时,整个人瞬间傻眼了,以为这部电影将要以打碎所有重建的美好作为胃疼的结局,去表达人在生命的洪流面前有多无力无助。
我甚至开始怀疑这部电影拥有什么超自然的设定,比如一直在罗品文耳边轰鸣的瀑布声其实是预知到女儿悲剧命运的轰然水声……幸好不是(虽然这个结局又和上述一样,多少过于刻意突兀了)。
新闻画面里出现了被救助的少女画面,虽然脸打了马赛克,但妈妈一眼就能认出那是女儿的衣服,“Don't Sweat It”。
罗品文看着屏幕画面,光在她眼神中打转,她念出女儿的名字,电影打出巨大的片名,就此结束,留下每个观众在电影散场后,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和审视电影,以及我们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
大概没有答案吧。
一千种人就会拥有一千种人生,而地球上有快七十亿人了,高楼大厦,海洋与山林边缘,许多我们永远未能踏上的地方,无数人都在生活着,在孤独旋转着。
我们都一样在琐碎的尘埃里摸爬滚打,却没有人能经历他人之苦而感同身受,唯一的选择,也只能像水流一样被动着不断向前,即使远方充满未知的迷雾,不知道是会有悬崖、还是礁石,是高山还是低谷在等着。
瀑布本身是一个隐喻,既是罗品文得病后脑中无法摆脱的隆隆幻听,同时英文fall指向了由精神疾病引致的社会境况和生活水平的跌落。
这几年我们常说的中产焦虑,往往来自于对这种跌落的恐惧。
影片的开始仿佛营造了一种心理惊悚片的氛围,最初让人习惯性的认为是女儿不正常了,没想到反套路,不是青少年而是中年人出了问题。
在母女的几场对手戏里,配合以夜间为主的场景,贾静雯演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伴随着疾病、失业,房贷和各项生活的开支让母女俩的生活急转直下,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间也发生了转换。
前半段的家也因为外墙的施工而被遮挡的没有阳光。
而在她经过治疗之后出院,画面的色调是逐渐明朗的。
无论是家政阿姨还是房屋中介还是卖场的领导,生活开始变得阳光普照起来。
母女俩还有一套房子保底,地段好杠杆低,变现以后换算成人民币有大几百万。
随着品文病情的稳定和生活正常化,小静也即将进入大学,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最后那一场人工小洪水,差一点就把这个家庭毁灭了。
虽然影片末尾的这一段剧情,把瀑布从隐喻变成了具象,显得有点直白。
但是相比于影片整体上的四平八稳,这部分俯拍的河道泄洪、静默的煤气炉和贾静雯的特写等几个镜头,是全片视听语言上最出彩的段落。
尤其是贾静雯在这里的表演,紧张和恐惧全都是收着,乍看显得呆滞,细品却能让人感受到她距离崩溃的只有一线之隔的状态。
由于电视里的直播画面给面部打码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倒回去看了小静出发时到底穿了什么衣服。
虽然“瀑布”本身是冷调的蓝色,但本片的底色温暖的,而“阳光普照”则残忍得多。
由于之前刚看了《周处除三害》,因此看到王净、陈以文和李李仁这三个演员和他们构成的一组人物关系时,难免会心一笑。
陈以文反派演多了,作为品文的领导甫一登场,真让人替她捏把汗。
王净在本片承担了很重的戏份,表现算是中规中矩,这个角色不太好驾驭。
和李李仁饰演的生父那一场情绪爆发的对手戏,感觉火候稍欠。
生父的出轨和离婚,是母女俩不幸的开端。
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让人错以为是品文不敢带回来见女儿的情人,没想到是亲爹。
对前夫的放不下和对离婚无法释怀,应该是她精神疾患的根源。
这可能是我从20年前的赵敏郡主之后,第一次看贾静雯的作品。
首尾特别出彩,中间部分她在接受治疗和刚出院时候那种茫然无助还有点笨拙和不自信的状态,基本都表现出来了,略有点生硬。
最后的几个特写镜头里,能看到她发缝和鬓角露出的白色,化妆师用心了。
最后提出一点小疑问,关于魏如萱的那个角色,必要性在哪里?
为了唱《抉择》?
那这首歌和本片有什么化学反应吗?
一直不清楚麻麻具体是得了什么病,看到这还是有些泪目
被蓝色防水布笼罩着的楼,好像这几年一直躲在蓝色口罩背后的我们,被闷得疲惫不堪透不过气
终于拆掉了这层障碍
重见天日☀️
戏里可以改温情,但现实却没有办法改变,泪目😭
看到的时候眼前一亮,好有心❤️如果说《美国女孩》是SARS背景下的母女冲突及和解的故事,那么《瀑布》就是新冠背景下的母女互相扶持守望相助的故事。
两个女儿,一个稍显自我太过叛逆,一个成熟到让人心疼;两个家庭,都是学业,房贷,工作等一地鸡毛的问题。
可能最近发生了太多事情,愈见得百转柔肠了起来,个人更喜《瀑布》多一些。
感觉母女关系大转变太过理想化了些,在最后心也跟着揪起来,但想想母女俩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为了自己和为了对方,都会努力变得更好的,一起好好地过下去!
瀑布,如果不是被裹挟其中,忍受冲刷,眼看着被巨大的水流冲走一切,其实是一个疗愈的意象,所有的事情都会被冲淡,快乐如此,悲伤亦然。
站在人生边上看瀑布真的很疗愈,任何不开心的都可以被冲刷掉,紧握手边的快乐活在当下!
流水的身份不过送运,冲走的自然会有新的来填补,但是经历过,就好好地珍惜对待。
遇见彩虹🌈
对不起,虽然是强调女性题材而非女性主义,但还是自觉有标题党之愧。
但《瀑布》确乎是近几年里我看见的,男导演里拍的最好的女性家庭电影。
钟孟宏从友人故事取材,讲述了一个疫情人与人物理隔绝的时态之下,一对母女从剑弩跋扈,到母亲精神崩溃,两人彼此成长共克时艰的故事。
和现实一样,女性两代故事的阴影,总是带着男性的形状。
母亲与女儿关系紧张到精神崩溃的病源中,有疫情之下工作减薪的焦虑,也有对前夫的心结:前夫在离婚前,就与情人有了孩子另组家庭,而母亲自己在离婚三年后仍对他痴心绝对,以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疫情之下,青春期女儿的拒绝沟通,终于是让她在焦虑与孤独之中,崩断了最后一根神经。
和大陆年迈的母亲反过来照顾女儿的《妈妈!
》异曲同工,年幼的女儿反过来照顾母亲的《瀑布》中的父亲,逃避了作为父亲的社会责任,尽管被降格为“只是个提供精子的动物”,仍不可避免的作为缺席的在场,成为母女关系的隐疾;而因房屋拉皮整修,将一家人房子围起来的蓝色帆布,则成为了巨大瀑布的象征。
“瀑布”吸收掉阳光的其它颜色,过滤后的蓝色在房间里蔓延,母亲与女儿像瀑布底下的两块石头,用棱角互相伤害、打磨。
但导演的灯光调度让我们仍对两人的生活抱有一丝信心:忧郁的蓝幕之中,总还是会有暖阳照入。
对人物大量的贴头特写,总让人想起《大佛普拉斯》的台词: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太空时代,但人内心的宇宙,我们还是没办法探求。
存在主义的情绪弥漫全球,特殊时期的肉身隔绝如冰川期一般,加剧了世界的荒凉景象,好在正如电影结局导演所劝慰的,经历了生活瀑布般的捶打,劫后余生后,棱角终会被抚平,曾经以为怎么也过不去的,终会化成涓涓细流,成为两块石头的通往彼此的水桥。
很有时代感的电影,融入了疫情的大背景。
前半段还有点微恐,中间一大段很生活化很美好的小故事,母女的感情,重拾生活的信心,最后的结尾不太喜欢,感觉有点为了结尾而结尾,很大削弱了故事的主题。
对比不如血观音,大佛plus,同学麦娜斯,阳光普照。
但还是有很多小惊喜在里面。
湾湾电影还是这样慢慢的,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感觉杨德昌还是影响了一代导演,中间看过几部类似海角七号什么的,现在又回归了生活。
上映2年后,在后疫情时代回望疫情后时代作品<瀑布>.不得不说电影的最后一场戏最被观众误解与忽视。
女儿在校外活动时,突然袭来的洪水宛如瀑布,象征的就是下一波疫情;而这也正是母亲要隐隐复发的情绪病的真正病灶(literally拍了个灶)。
电影的整个过程,就是导演对大众情绪病的一次望闻问切,精准地剖析了疫情时代的病脉。
一部命题之作难能可贵的把大众的情绪与焦虑做出了即时投射,即时放在当时全球电影上也是绝对独一档的佳作。
(PS导演当时选的黑泽明导演海报明显也是是为了瀑布这一符号服务的)
的確靠賈靜雯的輸出支撐全片,前段極度毛骨悚然,後段情節如《陽光普照》一樣變得鬆散,花費一半的片長呈現重新整頓生活的母女倆,本來我還在想:鍾孟宏拍普遍級我才不信,結局就......好樣的。
我不知道剪接前的劇本長啥樣,《陽光普照》是3.5幕劇;《瀑布》是2.7幕劇。
電影將時間濃縮成好幾場戲,我在觀賞時偶爾會回憶高三學測前看《失魂》那種碎片感。
喜歡鍾孟宏電影的肅殺氛圍、還有美好的攝影,中島長雄消失後,《瀑布》畫面變得藍色與柔和,這幾年zoom in用得少dolly in用得多,證明鍾孟宏說的改變創作方式:以帶領情感取代撕裂情緒在城市你不會有絕對的被孤立時刻會有人與你互動,工作夥伴和家人是相處最久的兩個群體可是習慣之後的隔閡感會成就一種隱形病疾,《瀑布》沒有表示主角的精神問題從哪來,我個人解讀是:「角色們戴上口罩後唯一可看見情緒的雙眼就是癥結點吧」我也在家樂福上班喔,叫我怎麼不迷鍾孟宏的電影
阳光普照 (2019)8.6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家庭 犯罪 / 钟孟宏 / 陈以文 柯淑勤
在2018年第56届TW电影金〇奖颁奖典礼上,由钟孟宏导演的电影《阳光普照》获得包括最佳剧情长片在内的五项大奖,成为近年来华语电影的新标杆。
瀑布 (2021)7.72021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钟孟宏 / 贾静雯 王净 然而仅隔两年,2021年的第58届金〇奖,钟孟宏的新作《瀑布》再一次夺得最佳剧情长片奖,同时还拿下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配乐奖。
第5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概念海报 该片入围2021年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代表中国TW地区角逐2022年第94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入围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该片延续了钟孟宏导演前作《阳光普照》的家庭母题。
这次,他将视角聚焦于单亲家庭中的母女关系,展现了一个遭受多重变故的中产阶级家庭,如何在生活与时代中抉择自我、寻找光明的故事。
抉择是较量。
片中的母亲罗品文(贾静雯 饰)在经历背叛、失业、精神失常等一系列打击后,生活重回正轨,却早已不是当初模样。
导演着重刻画片中的女性角色,展现当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对女性的忽视与伤害。
这位母亲虽遍体鳞伤,但内心依旧无比坚强,他被命运扼住喉咙,却直面惨淡,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奋起反抗上天的不公,这是她坚强又不甘现实的一面。
而在亲子与社会关系中,她也有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隐忍与无奈,在面对丈夫的抛弃、女儿的叛逆、事业的打击时,她选择了忍气吞声,扛起所有责任,却不堪重负,最后患上思觉失调(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病院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日子。
在《瀑布》里,这位母亲的困境是: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中,盲目相信个人的力量,最终生活破碎。
她以堂堂正正的姿态去迎接命运带来的考验,却没能认清现实。
抉择是新生。
出院后,这位母亲拥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强大的内心,她努力成为一个“再生人”,而生活也回报了她的付出:找到了一份不如从前但能维持生计的工作,女儿渐渐变得乖巧懂事,两人相依为命,而自己也迎来一段新的感情......原来在生活的角落,处处都充盈着秘密的阳光,滋润人心。
而主人公们的每一次抉择都期待着一场苦尽甘来、阳光普照,家庭如新生的蝴蝶一般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她们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意义,并怀着一颗简单勇敢的心去迎接未来的人生命题。
抉擇8.5魏如萱 Waa / 2022 在该片中,抉择一词显得如此重要,就像片尾曲《抉择》中的一句歌词:“我在街头伫立,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片中这对母女的决定是: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残酷的生活,敏锐地去洞察深藏在角落中的阳光。
生活就像瀑布一样,飞流而下、水声浩荡,底色是阴郁的蓝,而也有清凉的水汽,沁人心脾;抉择也如同河流一般,有分支、有汇聚。
钟孟宏的电影也是如此。
《阳光普照》后,导演钟孟宏放弃了以小见大的人物群像模式,他用封闭的空间去关注一对母女因疫情隔离在家导致的紧绷关系,在《瀑布》的前半段,摄影出身的钟孟宏利用画面隐喻烘托气氛,将母女间剑拔弩张的矛盾推向高潮,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紧张的、有压迫感的故事,有血色、有脓包,危机一触即发。
与前半段的惨淡悲伤相比,后半段则显得更加温情动人,钟孟宏通过反转解谜,又把故事拉回到他擅长的情感信任中。
纵然突出了疫情与女性元素,《瀑布》实际上仍然是一部情绪压抑和家庭和解为主题的画卷。
而明显的两段式设计最后却使整部电影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从悲观中升华出来的达观。
《瀑布》的故事元素相当丰富,而女性视角下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也令人动容,反高潮结尾更是扣人心弦。
不难发现,钟孟宏导演对于女性的刻画,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程度,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对女性的希望与关怀,有佳句,也有佳章。
而抉择,似乎也是我们走向明天的强大动力。
原载于2022年4月湘潭市第一中学期中考试语文答卷作文部分,有删改。
太啰嗦了,就怕观众看不懂,不懂留白和影像本身的功能吗
《瀑布》以“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之故事,却几乎没有正面呈现恐怖古怪的想当然戏份——或许只是我过于想当然了。它的故事流向,呈现为平面画的,水流式的弥漫扩散,又平又静,近乎静的平方。入库的水量很大,容器太大、太深,在水平刻度线上,几乎没有明显的起幅。而过往,钟孟宏的故事模式,近似一串珍珠、一把炮仗,四处开爆,有血色,毒气,甚至是脓包。这个过于静谧的信赖共生故事,在几个月过后,只让我留下了“有蛇”等精彩段落印象。倒是投入水中的,陈以文等“石头”,轻松好玩。
“哎,这真是个,无聊(古老)的游戏。”
“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的。”整部电影都在疗愈人的情感,像是给这个乱象的世界留下一丝劫后余生的希望,会过去的,都会过去的。
牛奶有叶帘帮助隔绝温度,高楼有蓝布帮助隔绝坠落,嘴巴有口罩帮助隔绝病毒,可是什么能帮我们隔绝孤独?
7.6 熟悉的扎眼摄影,熟悉的林生祥式配乐,熟悉的特写机位,熟悉的元素过多,熟悉的割裂感觉。后半段变喜剧片,因为叽歪被打不讹人高踢腿的大爷,陈以文从之前的驾校过来骂人“不会倒车吗”,洪尚秀都写不出的“卖场之花”……钟孟宏单场戏不是写不精彩,但是凑一起总是怪别扭的。
瀑布轰鸣,不期而至,大到影响全球的时代洪流,小到思觉失调的个人脑海,唯有将接受与理解视为新的信念。明显“仁慈”太多的钟孟宏,为防疫时代的无望生活注入了太多圆满,即便以悬疑恐怖质感时刻渲染的蓝色绝望,令一切都像是思觉失调者臆想的空欢喜。
男人除了提供一颗精子,真的没啥卵用。
1月31日18:30分。
2.5 偶有亮点但情节拼凑感太强,从失序惊悚到温情鸡汤的转变又和试图传达的“瀑布”意象略显割裂。以及魏如萱真的不适合演电影啊,希望导演们不要再用她了好嘛。
4.5。越到后面越喜欢。很感谢在每次很难跨过生活难以言喻的苦痛时,都能遇见这样的电影。贾静雯的表演越到后面越可信,陈以文搬冰箱时房门与脸的夹角之间的表演太生动,打扫卫生阿姨的表演也很棒。感谢女儿信任母亲家里有蛇,作为观众的我都差点失去对母亲的信任,但女儿坚信她,相信有蛇,就像相信女儿一定能够跨过瀑布活下来。
很喜欢贾静雯的演绎。
私人以为,钟孟宏的作品一直被过誉。他的电影始终给我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这次依然是这样,剧本本身就一般,台词也很做作。生活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都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的,瀑布的最下端永远都是平静的湖水或广袤的海洋,拜托不要只看到陡峭的人生,也不要一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恕我肤浅,这是我看过第一部以新冠疫情为背景,但不是主旋律的华语题材电影。
整体的电影色调是那种很舒服的明亮感,画面很通透,人物打光很足,故事是传统讲述和细腻表达,不过整个框架太平缓,没有太多的冲突,总觉得少了些强烈的主题,延续富有特色的清幽配乐,贾静雯和王静演技可以的(里面口罩大小不合适,总是不贴合面部;台湾的房产中介这么良心的吗,让人直呼666。)
8/10。疫情之下母亲和女儿轮流成为病人,女儿被隔离的是身体,母亲被隔离的却是精神,在母女争吵的场景中,灯下的女儿和暗处的母亲形成强烈对比,母亲不像女儿可以释放本我的压抑,她想逃避自己的阴暗面却同样需要阴影来隐藏自己,作为母亲思觉失调症来源的瀑布声幻听,既是母亲精神失衡的危险之源,也是象征着母女关系的重新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为何发疯时在没雨的天淋湿自己、呼喊着寻女,在被辞后如僵尸般照常上班,解释是她以偏执的方式释放阴影,而顺着防水布爬入家里的蛇,就是母亲无意识的危险行动的具象化,唯有撤去窗外的遮蔽物让一切暴露在阳光下,家庭才能成为精神的安全领地。讽刺的是女儿要通过精神病症状来重新理解母亲,最后的洪水却揭示家庭重组的脆弱性,母亲从电视上一张张模糊的面孔里寻找获救的女儿,又可能重坠幻觉的深渊。
❤️蛇出来那一下,如果是我,我可能没法做到信任,妹妹太了不起了
其实再对比一下《青春变形记》和《妈的全宇宙》,才强烈感觉出钟孟宏才是真的明白华人母题
开头起因立不住,结尾的起伏有些莫名其妙的味道,掐头去尾作为一个鸡汤可能值得一个3,甚至是4星。疫情只是一个背景,但与故事本身并无大关联,或者说如果作者有这个想法,那他在这一点上是失败的。我的生活中是存在一些事情能让我与这部电影共情的,但它并没有打动到我。女儿的演技真好,贾静雯有待进步。
[2.5/5.0] https://bit.ly/3nivs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