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主旋律的一部电影,算是一部标准的美国商业大片,放到中国,就是一部史诗版的战狼,估计票房又要刷新纪录?
影片拍摄的整体风格倒是不错,基本上是完美再现了美国的独立战争,但其本质实际是讲战争环境下的亲情,剧情基本都是老套路,打斗场面也都是经典的慢镜头欧式决斗,不过可圈可点的是电影的战争场面还是比较燃的,仿佛是真的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
《爱国者》是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历史战争片,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父亲在家庭和国家的双重冲突中,为了正义与自由而奋起反抗的故事。
影片通过浓烈的情感冲突和激烈的战争场面,深刻地探讨了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
1. 战争与家国情怀的碰撞影片的主人公本杰明·马丁(梅尔·吉布森饰),原是一个深受战争创伤的寡父,他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前期,坚决不愿卷入任何暴力冲突。
然而,当战争逐渐侵入到他个人的生活,尤其是他深爱的家人遭到不公对待时,他选择拿起武器,加入了独立战争的行列。
这一转变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它不仅摧残了个人的和平生活,也迫使普通人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难以抉择的道德决策。
影片对马丁的人物刻画颇为深刻,他不是一位简单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心世界的人。
他身上承载着家国情怀,也有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影片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生来就有无畏的勇气,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逼迫,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不凡的决断力和勇气。
2. 爱国主义的多维解读《爱国者》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战争的电影,它也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探讨了“爱国”这一概念的复杂性。
在影片中,“爱国”并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或盲目的忠诚,而是建立在对自由、公正、家庭和理想的深刻理解之上。
马丁之所以投身战争,不是为了捍卫一种空泛的国家利益,而是为了保护家人、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理念。
他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是在践行一种“爱国”精神:为国家、为自由、为人民,做出个人的牺牲。
影片中的反派角色塔尔顿上校(杰森·艾萨克饰)则代表了另一种“爱国主义”,他用暴力与压迫的方式,试图通过恐怖来维持英军的统治。
塔尔顿的形象是对“权力”与“暴力”的揭露,他的冷酷和无情使得我们不禁反思,真正的“爱国”是否应当建立在压迫和屠杀的基础上?
3. 家庭与战争的双重主题《爱国者》的情感力量主要来自于马丁与家人的关系。
在战争的阴霾下,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成为马丁不屈不挠的动力源泉。
影片通过展示马丁与他子女的互动,突出了父爱与战争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
特别是马丁的长子加布里埃尔,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并成为马丁的得力助手。
这一父子情深的情节,不仅增添了影片的感人之处,也揭示了家庭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使身处血腥的战场,家人的爱依然是人类抵御暴力与恐惧的重要力量。
马丁对于家人的保护意识也在影片中不断深化。
他所做的一切,虽然是在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而战,但最终的初心依然是为了确保家人能够享有安全与幸福。
影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相交织,使得观众在感受到战争的宏大背景时,也能体验到深切的情感共鸣。
4. 战争的暴力与人性的光辉《爱国者》通过血腥的战斗场面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暴力。
战争中的每一场厮杀,不仅摧毁了无数生命,也让人类的道德与理智在硝烟中摇摆不定。
然而,影片也不止于展示战争的恐怖,它还在这些极端环境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的许多人物,无论是马丁的战友,还是敌对的士兵,都在战争的压迫下展现出了不同层面的勇气与同情心。
这种人性中的善与恶的碰撞,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真实而深刻。
5. 结语:反思与启示《爱国者》是一部既充满激情又引人深思的战争史诗。
它不仅通过震撼的战斗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冲突,探讨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牺牲。
影片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政治与军事的较量,它更是人性、道德与情感的试炼。
在战争的阴霾下,个体如何选择自己的立场、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往往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影片的核心,或许是对自由与和平的呼唤。
尽管战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但我们依然要时刻警觉,战争所带来的不仅是胜利和荣耀,更是无数家庭破碎、无数生命逝去的代价。
正如马丁在影片中的坚持:爱国并不是单纯的为一个国家而战,而是为每一个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个体而奋斗。
典型美国英雄大片式电影,说实话不感冒,却莫名的被戳中了泪点,在所有亲情中最最见不得父女之情,每见之心必柔软一片,所以在看到多年不开口说话的小女儿终于在父亲离开时呼喊着“papa,don't go”眼睛还是忍不住酸了,已经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落泪了,久到我以为自己足够成熟不会再轻易被什么桥段感动还有就是,结合之前和一些男同学的聊天,觉得自己对于男人多了那么点别的理解(这话听着有点....恶心...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真的是和女人不同的存在,追求自身价值, 所以那么渴望战场,所以会视死如归,所以会在失去亲人后勇敢的拿起手枪,对准敌人或自己,好像真的有比我背负着更多的责任.......我好像有点背离电影主题.......摘几句台词吧A woman can have a strange effect on a man.(beautifulha?)And the innocent will die with the rest of usDaddy,sorry for Thomas'death.
《爱国者》让我们领教了什么是美国式的主旋律电影。
Mel Gibson 在片中塑造了一个Forward的英雄形象。
影片很巧妙地把爱国和爱家的关系做了诠释,这个诠释有个前提,就是主人公马丁原先不愿意为国(殖民地)打仗,一心想和孩子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他的大儿子佳百列却想为自由而战,一系列事件,让这个勇猛的父亲不得不加入保卫国家的战争中,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就必须有个残暴的敌人做为催化剂,这个敌人是英军上校Tavington,是他杀死了马丁的二儿子,放火烧了他们房子。
应该说剧本设计得不错,电影的背景是北美独立战争,美国的历史很短,很提供的战争背景并不多,Mel Gibson 的表演也不错,外表刚毅,内心深沉,既有勇猛机智的一面,也有爱心的展示。
这样的男人,是个能遮挡风雨的完美男人。
影片的场面宏大,制作精细,让我们见识了燧发枪时代的步兵战术,见识了英国全盛时期的殖民地移民的起居生活。
对照《爱国者》,我们发现,国产的主旋律电影存在很多欠缺,比如,佳百列被英军抓走,马丁带着两个幼子,追上并伏击了英军小分队,救出儿子。
这段情节像大陆的抗日剧一样狗血。
但美国人拍得认真,富有张力,之前的二儿子被杀为主人公的爆发做了铺垫,伏击那段让观众看得紧张,解恨。
而不是大陆抗日神剧那样,杀日本兵如儿戏。
我想,这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人的主旋律除了爱国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由价值观。
而大陆戏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任务,拍得太多太滥了。
《爱国者》可做为极佳的参考。
In one scene, Tavington herds noncombatant men, women and children into a church, locks the doors, and sets it on fire. At the time of the film's release, some historians not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is and the notorious Nazi massacre of French villagers in Oradour-sur-Glane in 1944. It is, however, nothing like anything that happened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is will be forgotten," scoffs Tavington. It's a disgraceful attempt to sow the seed of a completely unfounded conspiracy theory, implying that the fact nobody has ever heard of the British army burning a church full of innocents in South Carolina doesn't mean it didn't happen. Well, it didn't. As the American historian Richard F Snow commented: "Of course it never happened – if it had do you think Americans would have forgotten it? It could have kept us out of World War I."
英国人表面绅士实际上就是虚伪骄傲贪婪的一个代表,烧房子,枪杀战俘,连孩子,妇女都不放过,看的我手都握紧拳头,可想而知,本杰明承受多大的悲痛,当然国家的利益始终大于个人利益,没有牺牲没有回报更没有自由那个时候的人打仗真他妈土,一排一排开枪,看的我都急整体说片子虽然很长,但是很震撼视觉,直接间接的抒发了建国不易的感情,伟大啊。。。
爱国者是本世纪初的电影了,第一次是在中央六台的佳片有约看的,那时候只觉得场面精彩,仗打得忒好看,甚至有些情节都还不清楚。
今天再看一次,发现着片子远不止“场面经常”这么简单。
梅尔吉普森通过《勇敢的心》和这部《爱国者》树立了他的硬汉形象,以至于他在一部很柔的片子《what women want》中扮演不懂女人的角色比诸如Jude Law or Hugh Grant更有幽默气氛。
说回片子本身。
整部片子的主线是主角的精神转变。
从一个family protecter 变成一名“爱国者”。
刚开始的Martin并不想卷入战争,可房子被烧,儿子惨死,让他意识到自己保护家庭的责任。
于是这位参加过对法战争的父亲也参加了军队,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还有家。
再后来儿子也死去了,Mratin几乎对这场战争绝望,可是当看到儿子留下的布袋里面的美国星条旗,他似乎是决定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梦想,此时的Martin我觉得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之后再与英军的决战中,Martin面对拯救溃退的美军和为子报仇之间的艰难选择,完成了成为一“爱国者”的蜕变。
不管是爱国还是爱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这个人具有一种牺牲精神,国家要无偿征税,家庭成员要承担起保护家庭的义务。
甚至国家会有很多要求你为之牺牲的时候,比如堵抢眼的黄继光,炸碉堡的董存瑞。
但在爱国之前先有的感情是,爱家。
甚至再在爱家之前的感情是,爱自己。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潘晓讨论”开启了一道中国人从被教育要先爱国到发现是不是该先爱自己的大门。
我想,爱自己并不是自私,更应该说是郑重对待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有没有个人主义精神?
我想大概是没有的吧。
就像南宋末年抗元失败,陆秀夫报小皇帝跳海,或者更早的齐国田横一人自杀,五百壮士随之自刎。
人死不能复生,西方的上帝都反对自杀。
任何一个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民族都不会有这种事发生。
但我们不是。
我们是一个不知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被教育,要为国献身的民族。
所以主流言论会认为代表国家维和而死去的人是英雄,为了养家糊口挣钱被脚手架砸死的人不是英雄。
爱国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怕的是当爱国成为一种主义,然后就像个人主义一样,有了此主义,别的统统都是错误,要批判,打到的!
难道这些情感就一定不能并存么?
《爱国者》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照应。
开头Martin花了很大力气坐了一把摇椅,当他小心翼翼的坐上去的时候,椅子塌了,他颇为挫败的把椅子砸到一边,镜头远处的角落还有很多把废弃的椅子,看来都是他实验后的失败品。
后来Martin去英军阵营中谈判,在主帅的屋里发现一把类似的椅子,Martin又一次小心的坐上去,椅子没塌,于是他赶紧下来研究这把椅子的构造。
但英军主帅进来时,Martin脸上露出了小孩被发现私藏的玩具时那种天真的表情。
在这部充满血腥与杀戮的片子中,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的一面。
这或许也是导演企图表达的一点点反战思想。
自由和平等是美帝国主义历来标榜的精神,比如华盛顿关于奴隶参加满12个月的战争就能获得自由的法令,比如Martin儿子告诉黑奴,我们打仗是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比如黑人在获得自由身后以自由人身份参加最后的决战,比如白人开始对黑奴不识字的嘲笑,到最后对他说,能和你一起战斗是我的荣耀。
我的感受是,自由和平等也是先从自己开始的。
黑人对自身自由身份的认可,还有傲慢的白人嘲笑华盛顿的政令,都从正反面说明了自由先是自我解放,平等也先是对自身认知的不高不低。
空说,是无意义的。
这影片 真就 排队枪毙的时代250年前的战争就是这么 emm 出人意料然后前排人轮流射击不就类似于今天的轮盘赌?
不是我死就是你亡…y1s1这电影真是有意思写民兵 发动群众的力量一群农民出去硬干当游击队的时候偷鸡摸狗但是有用主角最后1v1反派boss用的居然是镰刀和锤子所谓大国崛起 无非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妻子过世,有着7个孩子的Benjamin Martin,曾经的战斗英雄因此而反对战争,然而大儿子佳百列正如朋友所说“很像年轻时的你”,坚持要去参军。
他说:“等你成家以后,你就明白了。
”可是年少气盛的儿子怎么可能明白。
终究是父亲哪,在二儿子被英国人无辜杀害后,他开始与佳百列组织民兵,并肩作战。
在佳百列结婚的那天,他与暧昧许久善良美丽的小姨子拥抱亲吻了。
呵呵,其实我当时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好像小姨子总是很容易喜欢上自己姐夫的样子呢,很多电视里似乎都有这样的情节呢。
其中的战争情节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勇敢的心》里的William,梅尔吉布森还是很帅气的呢。
尤其是这里面他做摇椅的那段,好可爱的男人啊,后来在英国将军那里见到一把很好的摇椅也很认真地观察一番甚至坐上去试试感觉,像个孩子一样,呵呵。
很喜欢里头的那个黑人民兵,淳朴善良,刚开始还有些同情他毕竟是作为奴隶而不得不参加的。
慢慢地倒对他越发尊敬与喜爱起来,就像后来同列的人所说“现在已经12个月了,你自由了。
你愿留下来我很荣幸,真的很荣幸。
” 整部片子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倒不在最后虽然它也非常壮怀激烈,而是前面佳百列在教堂征集民兵的那段。
男人们拍拍自家女人的手,一个个站了起来,父子,兄弟,从此便相扶战场以性命直面,那样的辰光与家中的嬉笑怒骂,该是天壤之别吧。
当牧师也拿起枪,说道:“牧羊人要保护他的单群,有时要赶走野狼”,那种为了守护的不顾一切,勇敢的让我也兴奋起来。
昨晚看到一点多,只因其中的感动。
本杰明手下的一个士兵,听说自己的家被英国人烧掉了,匆忙奔向自己的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倒在血泊中,儿子手中还握着爸爸给他雕刻的木制小手枪。
那个小男孩前几天还说非常想去前线杀死红衫军。
这个士兵愤怒和痛苦无法抑制,举起枪射向放自己的头,一个不畏生死的汉子,却无法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事实。
瞬间泪流满面,如果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我们在世间还有什么可眷恋。
儿子为了救哥哥,被英国军队射杀,在自己父亲的眼前被射杀,还有什么比在一个父亲的面前杀死他的孩子更残忍呢?
本杰明因痛苦而扭曲的脸,他捡起儿子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锡兵,背起枪拿起斧头。
我们为爱作战。
他的大儿子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他是那样高兴,又有人像他一样深爱他的孩子了。
可是儿子新婚的妻子被英军烧死了,本杰明从灰烬中捡起儿媳带的项链,紧紧握在手中。
但是握不住孩子的幸福。
他的大儿子最终还是没等到战争结束,看着他的脸逐渐失去血色,本杰明痛苦的说:上帝,帮帮我。
但是上帝还是带走了他心爱的孩子。
他想为自己的孩子遮挡一切的苦痛,但是他还是阻挡不了。
小女儿苏珊,终于开口说话:爸爸,不要走。
他抱着女儿痛哭,恨自己无法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孩子们在失去母亲之后,还要面对战争的残酷。
忽略了电影的时代背景,今生,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而战。
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自己最挚爱的亲人一切安好。
Little Susan跑向她爸的那刻我哭了~
典型的美国主流电影 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 只为战时牺牲的英灵和Benjamin那份伟大的父爱~~~
三星半。罗兰难得靠谱一次,虽然透露出浓浓的意识形态的味道,但是这样的输出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也是值得中国电影好好学学的。同时微观上是避世英雄忍无可忍重出江湖的一个老套架构,于是有各种俗套桥段,有价值观上的的大反派也有打斗上的大反派,节奏十分好莱坞。Susan叫爸爸那实在hold不住了TAT
镜头美,细节感人:教堂征兵时候缓缓起来的人们,小女儿久不说话在父亲离开那一刻的大哭,在军队即将溃败时候星条旗的挥舞。
全能农民。参考影片《勇敢的心》
太浮夸了
美国主旋律,但是样板戏
到底是为了什么战争,这部电影给我很多思考。
打架最后还是得靠农民,真是太主旋律了!
Your holy places lie over the Jewish temper that the Romans pulled down.The Muslim places of worship lie over yours.Which is more holy ?
虚构主角大致杂烩了Morgan、William Washington、Sumter等人的事迹,至于倒霉催的反派,大概编剧也觉得编得太离谱,不好意思写原名Tarleton,硬是给他安了Tavington的化名。Col.Tarleton在电影最后那场战役时才26岁!他登场第一场屠杀战俘的戏应该是影射Waxhaws战役,但该事件里是故意屠杀还是两军交战混乱中厮杀疯了本身就各执一词无定论,而且Waxhaws一役英方明明收了200余名战俘,跟电影里完全是两码事,后面表现他烧教堂屠杀平民更是栽赃;结尾那场是Cowpens战役的戏说,实际双方加总参战人数也就两千出头,属于小规模战斗(虽然后果比较严重),英方即Tarleton纵队只是康沃利斯的一部,康沃利斯本人根本没在场,美方是Morgan指挥,跟年轻勇猛、被激怒的Tarleton在战场上几乎形成二人决斗之势的是华盛顿的亲戚、骑兵军官William Washington。
因爱国者的片名以及救子与决战两场超燃(梅尔吉布森的表演是最强力的助燃剂)大戏而被通归于好莱坞主旋律难免咎由自取。不过占去更多篇幅的其他部分还是有点说道的,它甚至讲了一个与大卫芬奇七宗罪相近的故事:英国队长一出场就打死了本杰明的次子,暴怒;他不择手段只为地位与财富,贪婪;视本杰明为死对头只因对方更优秀,嫉妒;对待反抗民兵的态度,傲慢;追求锦衣豪宴大趴体,贪食。……反观本杰明,隐忍避战只为家人,大开杀戒只为复仇,约束手下不杀降敌,善于兵法韬略不做无谓牺牲,智救被俘战友时被死敌恶意挑衅也能顾全大局,最后当需要以小我成大局的时刻又能毅然决然挺身而出!金句:“凭啥要把三千英里外的一个独裁者换成一英里外的三千个独裁者?一个选举出的立法机构也能如国王一样践踏人权!”……三星半。
主旋律真是作啊
也就2段排队枪毙可以看看
美国版《平原游击队》……忒英雄主义了吧,Gibson你要不要脸到底?我就不明白Pacino的革命明明强过本片那么多,还老被一群人云亦云的跟风族墙倒众人推,揍得满地找牙~
标准的梅尔吉普森的电影。
3.5星吧,其实还不错。。希斯也在里面。。。不喜欢希斯这个角色啊。。他应该拥有霸气的人生!!电影中规中矩吧。。我很想吐槽的就是他们的作战方式。。对着站立对着开枪。。。这太蠢了吧!!!
有人拿它和勇敢的心比,确实差了点,再说还是勇敢的心在前。所以就3星
俊美少年希斯萊傑。Our children will learn of it with their own eyes,and the innocent will die with the rest of us。
正义在维护自由一方,抱持此信念者将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