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掉了很多情节,这点也有理解,电影时间紧凑,自然不能一一表现原著。
但是连爷爷和海蒂的人设都改了,也有点过分。
海蒂在原著里是一个真正有感染力的小姑娘,她从来没害怕过爷爷,如果是原著的海蒂,肯定会当场反驳皮特,然后直接去问爷爷有没有杀过人。
爷爷在原著里分明是个硬汉型的人物,他的内心没有那么脆弱,遇到海蒂之前可以说是个死硬派,而且爷爷很有主见,见多识广,从原著里他可以跟克拉拉的奶奶成为知己这一点可以看出,而电影里爷爷跟克拉拉奶奶一起喝酒简直尴尬。
原著里爷爷是对海蒂的成长起引导性的,他对海蒂说,不把自己的脸洗干净,太阳公公是会笑话的。
爷爷是一个有智慧、有见解、手巧、有主见、极其有尊严的人,他身上有一种抗着猎枪养着猎犬独自在非洲狩猎的死硬派感觉。
电影里的爷爷完全是个孤寡老人,下山握紧海蒂的手……原著的爷爷之所以感动读者,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偏理智的人,但是一个偏理智的人对自己孙女表达的爱自然是动人的。
海蒂走前他说过很有意思的话,不希望海蒂戴着华丽的帽子回来(爷爷真的是死硬派😂),海蒂回来把帽子送给皮特的妈妈,戴上自己的破帽子回来,因为她牢牢地记得爷爷说的话。
《海蒂》感人之处,正是在于爱的付出与回报,海蒂与爷爷,海蒂与奶奶(两个),海蒂与克拉拉,海蒂与医生……人性之美好被作家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或许可以说这种感情不存在,包括结局全村人都对爷爷改观,大家都来跟爷爷友好握手,医生定居阿尔卑斯山,与爷爷一起抚养海蒂,这些情节都是不现实的,可是,童话之美好,就在于此。
请合理讨论,不要上来就骂。
2019.11统一回复下:我对原创作品基本都是抱以宽容的态度,因为思想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我愿意接触虽然不一定接受,但是我没办法以这样轻松的心态对待一个改编作品。
这影评也是很久前写的,当时影评就没讨论这部电影本身的缺憾,因为电影缺憾有点大,看完不能让我提起兴趣,像喝了杯白开水,角色也有种刻板人设的失望感,所以避开没有谈,而且看电影的人自己有审美,接受得了就接受,接受不了就不看。
针对有些回答我要说一句,改编比原创多了一个责任叫做,二次创作的责任,你可以微调也可以大改,未尝没有《青蛇》那种成功案例的,而那些成功案例,无一不是建立在认真对待原著这一点上。
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拿原著套了个好莱坞故事模版,非常敷衍,所以当时写影评也有泄愤的心情,毕竟很喜欢原著,打分有失公允。
也请一些盲目洗的人看清楚,有一些人不是原著党在说这部电影的缺点的,他们没有明确表达,我替他们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硬伤就是刻板。
下苦工改编的作品是很容易区分,可以看看原著的《青蛇》和电影《青蛇》和话剧《青蛇》,一个比一个好,《霸王别姬》也可以找电影和原著对比,改编真的很用心。
现在很多人会说,原著党怎么蹦得那么欢,那么刻薄,我相信大部分原著党还是理智的,看《琅琊榜》,大家也爱电视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电视剧是真的有好好尊重原著,改的也合理。
归根结底,原著党比如我愤愤不平还是感觉到了没有好好对待原著这一点。
改编是有了原著的基础,拿了原著的名气,让我对电影不感兴趣别看电影的人大概本末倒置了,我看电影正是因为原著。
影评其实就是个人观点,不爱看可以不看,上来人身攻击的我删了。
我写影评只是为了让有相同观点的人看到,心想,没错我也有这种感觉!
所以不赞同的人,写出来也不能说服我,不如换个语气,就当分享给我新观点。
《海蒂》这本书是我小时候非常爱读的,那时候喜欢只是因为向往书中描写的人间仙境般的阿尔卑斯山风景和充满趣味性的情节。
这样一个天真活泼,不用上学,每天漫山乱跑的女孩的生活与我的相差甚远,我觉得美好得像个童话。
现在距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过去了至少十年,我再看这部电影,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里面有太多情节让我产生感触。
海蒂父母双亡,原本抚养她的姨妈为了出门工作将她丢给爷爷,后来又为了酬劳而用谎言把海蒂骗到城里去给克拉拉陪读。
孩子如此弱小,他们的命运只能由大人主宰。
富家小姐克拉拉衣食无忧,生活无缺,但父亲常年在外,每天围绕她的只有管家和佣人。
海蒂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她怕失去海蒂,因此明知海蒂很想家也不愿让她离开。
海蒂来到乌斯曼家后,看到面包首先想到的就是山上牙齿掉光无法拒绝的奶奶,于是每天偷偷积攒一个面包准备带回去给她。
想家的时候捧着爷爷送的木雕默默流泪,最后离开时又把木雕送给克拉拉。
要说最戳我的,还是海蒂在课堂上说自己以后想写故事,受到全班人嘲笑的情节。
阿尔卑斯山上的这个小镇里的人们,善良质朴,但也短视愚昧,他们不能接受外来事物,也不能接受超过认知范围的想法与生活方式。
这哪是他们的过错呢,生于这个世界,像蒲公英随风降落,落在怎样的土地上,拥有怎样的境况,就会长成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思想,这些很多时候是别无选择的。
一个人身上的天真,纯善,勇敢,信念可以感染他人,改变命运,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说的吧。
我也是如此希望和相信的。
抛开情节不谈,这部电影非常忠于原著,梦幻般的美景和我童年阅读时的想象一模一样,两个小演员都美得像天使,更可贵的是毫无表演痕迹。
总体印象是非常的清新自然,看下来心情很舒畅,并且是能给人留下余韵的好电影。
绝对会不时重温,非常推荐。
我想打开窗可天灰蒙蒙的分明没有山那个像山的字母叫A我记了又忘我只认得B 它像块面包我得穿上透不过气的衣裙和皮靴我不能开窗我得对侍者先生说敬语我要鞠躬我得用匙子一口一口喝汤要轻巧地切下一片黄油我不能养猫那位严厉的管家小姐猫毛过敏她快要爬上楼梯栏杆去了看起来真是滑稽我只喜欢美丽的小姐克拉拉就要回去了要回阿尔卑斯雪绒花在这无限生长爷爷亲手用木头做了椅子正好两把那两只长角山羊黑的叫熊熊白的叫鹅子还有个叫皮特的羊司令我非常爱山尖上的那朵白云和未消融的冰雪随着山鹰有力的翅膀穿过山谷光着脚去采山那边的野蓝莓我坐在小木屋的炉火边吃涂了厚厚乳酪的干面包我在草上打滚我是海蒂我想写故事写笑我的那些孩子没去过的村庄
《海蒂》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文学巨作,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多次被搬上银幕,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
让人记忆深刻的影视改编有1937年秀兰邓波儿版电影,1974年高畑勋和宫崎骏版动画连续剧和1993年迪士尼电视电影。
每个版本都让《海蒂》焕发出新的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2015年德国人又将《海蒂》拍成了电影,于是我有机会重温经典,重拾感动。
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被姨妈收留,五岁的时候被姨妈送到阿尔卑斯山上由爷爷照顾。
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然而天真无邪的海蒂唤醒了爷爷内心的温情。
放羊男孩皮特成为海蒂的朋友,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好景不长,海蒂被姨妈带到了富家小姐克劳拉家,做她的玩伴。
克劳拉的双腿生来不能行走,个性亦因此内向怪癖,海蒂的到来让她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并重新站了起来。
为什么这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我回想了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几个场景:1、海蒂第一次来到阿尔卑斯上,不由自主的脱下厚厚的洋装和重重的靴子,在草上在风中欢快的奔跑。
2、爷爷家里只有一张凳子一张床,他一开始决定把海蒂送去孤儿院,有一天海蒂放羊回来,看见家里多了一张椅子,那是爷爷亲手做的,她知道她可以留在爷爷身边,一头扑进了爷爷怀里。
3、海蒂从法兰克福回到阿尔卑斯山,再次脱下洋装奔向爷爷,爷爷听见海蒂的呼喊手里的东西都激动得掉了,两人奔向对方,相拥而泣。
4、海蒂和克劳拉奶奶说别人都笑她想写故事的想法,奶奶对她说:“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海蒂,他们只见过这个村子,可是你见过外面的世界,不是吗?
如果做某件事能让你开心,那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了什么。
”我明白了,让我感动的是两件事,真挚的情感和释放的天性。
像冷山一样的爷爷被像暖风一样的海蒂融化,从陌生隔阂到亲密无间再到相依为命,爷孙俩的感情,大概是最普世的感情,无论在哪个年代,在什么环境,这种血缘为纽带的亲情都让人动容。
虽然海蒂的生世很不幸,但她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只飘零燕,正是因为爷爷的爱。
或许海蒂天生就属于清风和阳光,属于山川和草地,公主般的洋装绑不住她,宫殿般的洋房关不住她,当她赤脚在天地间自由奔跑,她才是她自己。
海蒂在法兰克福学会了餐桌礼仪,学会了认字读书,但她并不快乐,整夜以泪洗面,积郁成疾。
唯有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才是她的温柔乡和理想地。
再看海蒂的故事,我已经变成一个大人,我的小友和海蒂差不多年纪,我不知道她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拥有怎样的人生,但我想我要努力让她接收到很多很多的爱,让她发现和享受自己天性。
孩子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但最重要,希望她像海蒂一样温柔善良,乐观坚强,用最大的善意面对世界,即便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看完后表示 极度舒适哟,整个影院虽然超不过8个人 但看这种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安静 纯洁 ,认真做电影应该就是不过如此了吧,简单的讲故事,不刻意煽情,美好的结局恰到好处,美好的奇迹悄然发生,演员的表演自然生动,小海蒂的笑容真的和天使👼一样,能融化每个人的心,love。
海蒂和爷爷
小海蒂的笑容~ 而且,小小的故事里却映射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现象中却又无动于衷,“你应该靠自己的眼睛去看靠自己的耳朵去听,而不是听信人民的流言”,“海蒂~他们的世界就只有这个村子,你和他们不同,你见过更宽广的世界,如果一样事让你感觉快乐,那就去做吧,去坚持吧”。
温柔的管家塞巴斯蒂安
两个小“公主”
善良的奶奶
小皮特和海蒂最后是我滴感觉:“社会就是这样会让你逐渐失去曾经的纯真,但不要经常把这当做是你变得势利(想不到更合适的词😑)的理由,纯洁有时只是一种理由,就像是奶奶还有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当发现海蒂和小姐偷溜出去时的温柔相待,和见到她们领养小猫时的第一反应“管家不让你们养的话,那就由我来养吧”,还有奶奶(小姐的)当大部分人都反对小海蒂留下来的时候她却“给这个孩子一点时间吧,也许只是你们的方法不对”当爸爸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心思想把海蒂留下来时奶奶却想的是“她是真的很想家,也许我们不该这样强迫她”(那个医生也是)。
相比之下,女管家看到小猫时的反应就更显滑稽可笑。
嗯,纯真只是一种选择。
周五一大早,跑去影院看《海蒂和爷爷》,由于堵车,转为骑行,到影院时已经大汗淋漓。
落座后,影片开始了。
第一个镜头就是阿尔卑斯山沁人的景色,瞬间收掉一身黏汗,惬意起来。
要么说观影心态很重要呢。
看电影就像谈恋爱,对的片、对的时间缺一不可。
现在豆瓣上的评分,《海蒂和爷爷》已经飙升到9.1分。
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三好学生”。
画面好不好看?
好看。
小女孩可不可爱?
可爱。
故事动不动人?
动人。
因此,给这样的电影挑刺,是费力不讨好的。
我也不打算这么做,只想简单聊聊感受。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Heidi》,更早的改编版本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高畑勋的动画剧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这部动画我小时候看过,但情节什么的全都忘了,这次看《海蒂和爷爷》,才回忆起一些来。
影片讲述了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海蒂,被姨妈送到大山里的爷爷家生活。
爷爷性格古怪,却很疼海蒂,祖孙俩度过了一段平静幸福的日子。
一天,势利的姨妈又出现了,她偷偷把海蒂卖给了一个城市里的富豪家,做残疾小姐的玩伴。
海蒂到了城市,衣食无忧,却时常挂念山村里的爷爷,向往从前的生活。
看这个剧情,你就能大致猜到这部影片要表达什么。
无非是要呈现城市与山村的二元对立,而所有的二元对立,无非是要抬高一个,贬低一个。
很显然,这部电影是要控诉城市对人的异化,歌颂自然的美好。
这样的分析,大体不错。
首先在镜头上,山村的段落经常会出现大全景,而到了城市,则更多使用近景、特写。
这也从视觉上,直观地呈现出山村的开阔与城市的逼仄。
再看,海蒂初到城市时,被什么吓到了?
被呼啸而过的马车。
“马”作为一个被束缚、被驯化的对象,与此前山村天空翱翔的“鹰”,地上奔走的“羊群”,形成了鲜明的对位,又一次展现了城市对所有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的驯化。
再往后,这种驯化进一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
在城市里,海蒂要穿上行动不便的礼服,不能再像原来那样,穿得松松垮垮;吃饭也要一律用餐具,不能上手抓;在家里,要懂规矩、讲礼貌;出门在外,要有大人陪伴,不能随便和平民说话……城市的规矩,简直无处不在。
就连打开窗子望望远方,也是件难事。
这样的对位,还不够明显吗?
足够了。
只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稍稍超越了一点二元对立的局限。
城市并没有作为绝对的反面,而是同样对海蒂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影响就体现在知识、阅读和创作上。
如果说山村为海蒂保留了与生俱来的“天然”,那么城市则告诉她“后天”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正如富家小姐的奶奶告诉海蒂的,“如果你想知道故事书里写下的结局,你就要学会认字。
”这同样很重要。
因此,为这一点表达上的突破,我也会给这部电影更高一点的分数。
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对于“歌颂”的审慎态度。
人,不能因为自己恰好来自哪,就大张旗鼓地歌颂哪,进而贬低其他。
哪怕你真爱山村,但在歌颂前,你至少也应该来城市看看,看看它的好与不好,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重新找到山村的准确位置。
然后你再说,山村的开阔和局限,城市的自由与禁锢。
这是一个人成长必须要学会的态度。
最后我想说。
我说的一切,你可以不必理会,就把这部电影当成一个纯粹的童话看。
所以我的推荐,主要还是推荐给孩子们。
因为这是一部天真的电影。
天真太高了,高处不胜寒。
对于我这种“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人来说,它已经变成了某种失真。
所以这样的电影还是留给孩子们去看吧。
希望他们能在那片天里,呆得越久越好。
海蒂和爷爷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电影,而美则是这部电影这大的看点。
电影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然是阿尔卑斯山区那种沁人心脾的美。
那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的几朵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错落其中的山石,天然的湖泊,又让人感到别致。
成群的山羊,悠悠自得,雄健的老鹰,则在天空中肆意的翱翔,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增添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的美。
第二,是里面的配乐美。
欢快配乐覆盖了影片的大部分,每当音乐响起,就好像置身于阿尔卑斯山区,和海蒂一起奔跑,一起追逐那自由的空气。
第三,是海蒂美。
海蒂的笑容可以化解世上一切坚冰,让人心生灿烂。
同时海蒂内心善良,情感丰富,是她免疫了自身所面临的逆境,而带给他人温暖与爱意。
海蒂的美也源自她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难以被束缚的。
每次看到海蒂赤脚在山区奔跑,内心就会充满感动与力量。
剧情其实很简单。
小姑娘海蒂父母双亡,被姨妈带上了阿尔卑斯山,交给从来没见过面的爷爷抚养。
但爷爷性格古怪,甚至想把她送走。
渐渐地,爷爷在和小海蒂的相处中被她的活泼单纯温暖了,决定留下海蒂。
也是,天天面对那么阳光的笑容,石头都会心软吧?
海蒂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生活,真的美如天堂,至少我已经把瑞士列入最想去的地方了!
但单纯美好的生活没过多久,海蒂就被见钱眼开的姨妈带进了城,给一位只能坐轮椅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当陪读。
虽然穿得是绫罗绸缎,吃的是美味大餐,但离开了大山的海蒂,就像鱼离开了水,思乡心切的她甚至患上了梦游症。
幸运的是,在医生和克拉拉奶奶的帮助下,她终于重回家乡!
富家小姐想念海蒂,追随她来到了山上,神奇的是,在大自然的滋养下,小姐竟然站起来了,能走路了……这片真正让人内心柔软的,不是剧情,而是海蒂小姑娘本身。
看穿着,典型的村里孩子,但只要听到她朝气蓬勃的笑声,你就忍不住想要跟着她一起微笑。
对什么都好奇得不得了,早上起床后立马就奔出去探险。
很容易满足,一边烤火一边吃着奶酪,感觉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自由,单纯,容易满足,想笑就大笑,想哭就大哭。
多么像我们自己小时候啊!
那个简单纯粹的自己。
影片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睛,一幅幅画面,一帧帧影像,就像在油画里徜徉!
、每块木板,每步石阶都美的那么真实,散发着和煦的光,海蒂把自己的炽热欢快带给了爷爷,而导演把爱 和着 阳光种进了观众的心里!
影片太美!
任何时候想到,都携裹着愉悦和关怀。
近期重温了两部根据约翰娜·施皮里的《海蒂》改编的影视作品,1978年的电视剧版和2015年的电影版,这两个版本都是德国跟瑞士联合拍摄的。
同时我还对照着重温了约翰娜·施皮里原著的部分章节。
通过这次重温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借此机会重写一下这篇影评,在这里实际包含了我对原著的分析。
首先该谈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海蒂了。
或许是海蒂失去父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所以她对自己的父母几乎就没有印象。
不过即便是从原著来看,海蒂对她的小姨迪蒂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
其实从迪蒂的做法上足以看出她对海蒂是非常疏于照顾的,无论开始带海蒂到爷爷那里还是后来送到克拉拉的家,她完全都只是在为自己考虑。
在这样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里,显然并不利于海蒂的成长,不过幸运的是,海蒂得以早早的脱离这种环境。
海蒂的爷爷虽然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人,然而事实上爷爷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也懂得关心别人的人,海蒂的到来正好是把爷爷好的一面给激发了出来。
爷爷是真正把海蒂当成亲孙女一样疼爱和照顾,爷爷生活在这种充满阳光和草地、远离城市尘嚣的环境里,这些对海蒂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爷爷的这种孤独一个人、几乎不与村民来往的生活,对他自己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海蒂的成长还是需要与人交流的,然而爷爷只愿让海蒂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不愿意让海蒂下山跟村民接触(这也跟爷爷在村民中的风评不好有关,待会将讨论到)。
在这里长此以往对海蒂的成长还是不利的,这个时候的海蒂需要换一种新的环境去生活。
克拉拉的家在严厉专制的女管家罗特迈耶小姐的带领下变得死气沉沉,但是在这样一个对各项礼仪规矩都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海蒂却可以通过在这里生活去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通过在这里的体验发现爷爷的问题出在哪里。
幸运的是,因为有着对海蒂抱以理解和宽容的男主人(克拉拉爸爸)和慈祥且懂得关心人的老奶奶(克拉拉奶奶)的存在,让海蒂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从而不至于一直都生活在压抑中。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要使这里有什么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
海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此让海蒂终于找到了真正理想的环境。
这种环境就是让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并让爷爷回到村子里。
海蒂回到山上后逐渐感化了爷爷,让爷爷最后愿意去跟村民交流,而村民们现在也愿意接受爷爷的到来。
之前这个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化解,海蒂终于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生活了。
好了,接下来该谈一下海蒂引导改变的两个人爷爷跟克拉拉了。
刚开始的时候,爷爷在山下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好印象,在他身上有不少恶劣的传闻,甚至传说他杀过人。
然而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全是子虚乌有的。
爷爷为什么不被村民理解除了性格古怪、缺乏交流与接触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爷爷从不去教堂做礼拜。
在那样一个几乎人人信教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
爷爷后来回归村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堂做礼拜,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得到了教会和当地村民的接受,村民对他的信任和理解也就此建立起来了。
而让爷爷发生这么多变化,海蒂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爷爷多年在山上孤独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突然被一个硬塞进来的小女孩打断,这个时候让爷爷懂得去关心和照顾跟他一起生活的人,甚至扩大到关心其他跟海蒂有所关联的人(比如说给皮特家修房子)。
不过这个时候海蒂能做的也到此为止了,要想更进一步她也就无能为力了。
之后经过在克拉拉家的生活让海蒂意识到让爷爷回归村庄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之后她回到爷爷身边才得以感化爷爷下山到村子里去生活。
虽说大致可以猜出是因为母亲早逝和身体虚弱的原因,但克拉拉为什么不能走路的原因在原著并没有做明确交待。
或许是怕女儿会受到伤害的缘故,所以这个家才让严厉刻板但忠于职守的罗特迈耶小姐来料理家务,但这样一来就让全家笼罩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下,可能也正因此他们才把海蒂接到这里来。
而海蒂的到来的确给这个家注入一股清流,正因为海蒂的这种不拘小节不愿受规矩所约束的特点,给克拉拉带来了不少乐趣,克拉拉正需要通过海蒂来调节心情和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不过同样的,海蒂对克拉拉的影响也就到此为止了,对于克拉拉来说必须完全换个环境才能让她的身心真正开阔起来。
然而想要让罗特迈耶小姐有所改变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海蒂必须回到山上并约定克拉拉将来也要过来。
最后克拉拉来到了山上后,终于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彻底的释放,真正让心胸开阔了起来,也让自己最终能够站起来走路了。
原著对宗教涉及得很多,除了刚才提到的外,海蒂最后上的学校正是教会办的,海蒂在法兰克福寻找的最高处就是教堂的高塔。
所有这些我并不认为是作者有意想传教,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宗教是大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只是自然而然的把这些带到自己的作品里而已。
至于那个小牧童皮特,他可以说是海蒂对山上除了爷爷外最依恋的人了。
皮特虽说是一个一直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因为经常陪着海蒂玩耍,以及经常给海蒂和爷爷提供帮助,在前期他给人的印象基本还是好的。
只不过到了后期皮特因为做了几件错事反而让人感觉比较差劲(若从年龄看皮特后期已经成长为少年了,但还是给人不懂事的感觉,这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作者对皮特的形象塑造不知是不是因为她对这样的孩子有偏见的原因造成,这点我还无法确定。
原著本身也就分析到这里了,接下来谈我之前看过的两个改编版。
首先谈一下1978年的电视剧版。
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对原著还原最多的版本,原著的大部分细节在这个版本里都有涉及。
这部剧我到现在为止只看过法语版和英语版,从我观看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版本都不是足本,相比之下英语版删减较少,但是法语版也包含一些英语版没有的片段。
对于这部剧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看到真正的原声版——德语版(虽然听说发行过,但我现在仍找不到片源或实物),或是国内曾经播过的国配版本。
这个版本海蒂的主演Katia Polletin年龄有些选大了,虽说剧中尽量把她打扮得像个小娃娃,但有几次她还是暴露了年龄。
她的这个年龄对于后期的海蒂来说倒是正合适。
不过在剧中她表演得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时候她的感情流露表现的非常自然,没有给人刻意或生硬的感觉。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版本皮特的主演Stefan Arpagaus居然是年龄最小的,大哥哥变成了小弟弟。
虽说大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知道这点后感觉还是有意思得很。
这个版本克拉拉的演员是Katharina Böhm,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也是一次比较出色的演绎,很好的把克拉拉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给演了出来。
这次爷爷的主演是René Deltgen,对于这一形象的演出是非常到位的,很好得演出了爷爷这一角色的那种性格特点来,而且给人感觉不张扬、不做作。
其他角色的演绎我感觉也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原著所涉及的角色在这里都有出场,而且都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展现。
本剧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大多是在瑞士恩加丁的Grevasalvas山峰(包括山上的民居)拍摄的, 这个地方后来因为本剧而成了景点。
而剧中克拉拉的家除了在原著指明的地点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取景外,佣人房听说是在苏黎世取景的。
还有海蒂去教堂高塔那一集是在黑彭海姆取景的。
相比之下实际上是本剧的取景地更有知名度。
然后谈一下2015年的电影版。
这部电影总起来说仍然是忠于原著的套路,不过或许考虑到片长的限制,原著包含的情节被砍掉了不少,这其中甚至是有些关键的情节也没有涉及到。
或许是因为原著的宗教要素让现在人有理解难度,在本片对宗教要素涉及得较少。
影片还做了几处改动,但改得并不合理,让人看着有些奇怪。
不过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不影响大局的,本片依然是原著比较成功的一次改编。
本片海蒂的主演是Anuk Steffen,相比之下她给人一种更为乐观和活泼、开朗的感觉,不过这更多的是她的年龄较小的原因。
虽说她在年龄上更适合海蒂这一角色,但在表演上感觉却略有不足,尽管她的形象大致弥补了这点。
克拉拉的演员是Isabelle Ottmann,给我的感觉也是颜值更高但表演不足。
好几次表演得有些用力过猛,最后展现效果反而不是很好。
在原著登高塔和领养小猫的剧情是只跟海蒂一个人有关的,在本片就把克拉拉也给牵扯了进来,这处改动得并不合理,因为当时的克拉拉即便是从她的身体状况来看也是不允许她轻易出门的,而海蒂这次独自偷着带克拉拉出门等于是闯了大祸的,这也会让海蒂将来在这家处于不利的境地。
皮特的演员是Quirin Agrippi,这次干脆在前期就展现出了皮特的恶习,后期的几件错事更是一个不少。
这让皮特成了全程都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角色,这种改编法其实并不多见。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爷爷的演员居然是Bruno Ganz,一个曾在《帝国的毁灭》演过元首的演员。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不至于。
不过还好,老戏骨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是非常成功的,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把握得住,并没有失控(虽说发脾气时说话还是有点那样的感觉)。
顺便说句,若真是“元首”这样的人隐居在山上,恐怕即便是去教堂也无法得到村民的谅解了。
不过这回好像爷爷开始对宗教并没那么抵触,他后期也没必要专门去教堂做礼拜了,这可能跟本片有意冲淡原著的宗教要素有关。
除此之外,爷爷为皮特家修房子这个情节给去掉了,这也让他前期少了一些应有的表现。
其他的角色,感觉克拉拉的爸爸这回塑造得比较失败,在本片他给人一种不能很好得掌管这个家感觉,尤其是让克拉拉生气这种事在原著是不会发生的。
其他有些该有的角色在本片也没有很好得表现出来,比如说皮特的妈妈和姥姥,在本片就只是出场了而已,他们在原著的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
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美景了(但这也有近年技术进步拍摄条件更好的缘故,1978版如果有现在的拍摄技术是能够拍得更美的)。
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全部是在瑞士取景的,主要包括莱茵瓦尔德峰的苏费尔斯镇以及阿尔布拉山谷的拉奇村。
克拉拉的家则在德国多地取景。
本文将作为这两个版本的通用影评来发布。
十分!
不给这样的它,给谁呢?
(按理来说,9分?
不过,理智必须让位给情感)中午搜索《海上花》的时候,输入个“海”字,跳出来这个片子…… 幸运!
海蒂简直是天使,白璧无瑕;剧情也如梦似幻,当不得真。
我当然知道,这是个童话,甚至是神话了。
不过,电影或者推而广之的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不就是造梦吗?!
既然是做梦,人物剧情表演等等,真不真实、合不合理,重要吗?
不重要。
合情就行。
同样,“善”,也不重要,“美”,就行!
那么,什么是“美”?
我的理解一直是:和谐。
本片很和谐,本片很美。
导演真是让我敬佩,快40的人了,童心未泯,满满的童真童趣,“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美的人,创造美。
我也很庆幸,自己还能够欣赏这样的梦话、童话,马上50岁了,仍然饱含激情和幻想!
“且做无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今生今世有缘,诚心做个爱美的人,专心致志欣赏美,争取成为美的人。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仁养爱,以爱求美!
孜孜以求,生生不息。
此片的豆瓣分真是虚高了。该有的铺垫一点没有,很多地方很突兀没有说服力,甚至很扯。相比影评里他们提到的原著,电影一般 原著不错。打个一星平衡下
全是好人啊,美丽的童话。侧线是不是在讲:多去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病就好了。(我们外面哪来的新鲜空气)
2019.06.16 上海 家
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像海蒂一样,有一颗受到冷漠对待后仍然温暖的心,她可以去拥抱爷爷,哪怕爷爷最开始不想养育她,她可以和皮特做朋友,哪怕皮特偷过她的午餐,然而现实中受过冷漠对待的人们,往往不约而同的走向同样的冷漠,或者在敏感脆弱中痛苦折磨,海蒂才是这个童话的象征,一颗不折不挠而又温暖的心。
除了风景 还有啥?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故事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阿尔卑斯山的风景真是美爆了。演克拉拉的小女孩简直太女神范儿了。7.5
人类有时候就是幼儿心态,需要某种纯真简单到极致的艺术片来「洗涤」心灵和自我感动而已。
电影没看,就是评价预告片。1好恶心啊。2对标诗与远方的文艺片。满足了部分人对幸福生活的好奇。3过度美化了山区生活,把异托邦包装成乌托邦,只会让幸福的距离更远,而不是更近。
空无一物。
评分虚高,剧情显老套。——《海蒂和爷爷》
除了风景美外还能让我说啥 何况我在新西兰:)
1. 小女孩演员选的好,不悲观,不自卑,有爱的力量和能力,还有诚实的力量。这是个自带满满能量的孩子。2. 音乐非常重要。
太像吉卜力真人版了。
这辈子是要去一趟瑞士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海蒂的心可真善良。
片名叫海蒂就好了,跟爷爷有毛关系。真是变得三观愈发不正,看到这种有爱的片子满脑子竟全是海蒂和小姐的基情片段,简直是儿童版的《小姐》嘛
看了之后抑郁症都好了~
真心体会到了什么叫做 招牌式笑容
音乐和阿尔卑斯好美,高分过誉了吧。真的喜欢不起来,抱歉,新年第一改分评。
两星全给风景和画面。这是一部童话剧,故事简单,我理解,但是低幼就不对了。人物转变没任何铺垫,爱恨交替总是一瞬间,不合常理。“”好人“”与“”坏人“”都那么明显和极端,不真实。对于很在意剧情的我来说,烂!8.8分,太虚了。虽然有的地方也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