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男性观众,路人京,已看过tv剧观影时间:2020年1月4号剧透程度:无走向发展相关,有具体画面整体观感上保持了tv的京紫的作画水平,每一帧都是桌面的夸赞并不过誉。
世界观细节考据充足。
架空世界中映射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欧风格,包括了家具陈设,服装造型,街道场景的细节考据都做的很好。
整体上除了电梯的一幕并没有强调时代感,但是很好的展现出了十九世纪末混合二十世纪初一战后诸如维也纳,巴黎等欧洲城市的浪漫感,包括沉浸感十分强的配乐。
大概就是这样浪漫感极强的映像让日本人有了在去了欧洲后有了巴黎症。
剧情上起承转合做到了游刃有余,伏笔的埋藏和展开都做的很自然。
叙事跳跃足够浪漫但是不至于太大到需要一边看一边理解。
不同于tv剧力求独立短剧却要塞进番剧时间的过于仓促的感觉,在电影的时长下原创故事的叙事结构更为合理。
也没有过于依赖之前tv剧留下的设定内容。
一个小时左右故事高潮后的subtitle给了完美的冲击,教科书级别。
女性角度的展示同时祭出了百合大法。
故事角色以女性为主,男性角色戏份比较多的只有快递小哥,老父亲一样的社长都比较酱油,薇尔莉特在一众女性角色中保持了最温柔但是男友力最强的人设。
这样的人物结构设计恐怕也只有从导演到主创团队以女性为主的京阿尼这样的日本动画团队能做到了。
作为商业电影,包袱丢的讨喜但不媚俗,这点不容易但是我觉得京紫电影还是做到了。
比如说入浴一幕,不同于平时福利阶段的场景,全程我在意的是薇尔莉特义肢和肢体的连接的描绘,满足了好奇心的同时又没有设定崩坏,薇尔莉特还是那个女神。
我发誓我不下贱,没馋薇尔莉特的身子。
(除了超越时代科技的假肢真的很让人在意以外)换发型的一幕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换装很像,还是那句话讨喜但不媚俗。
退休的老爷爷重新工作以及同僚嫁人后依然工作还有一些关于战后的感受,这样以小见大的社会评论可能更贴近日本文化社会,但是毕竟都是东亚文化圈,还是能感受到电影的思考。
更多的细节我想可能要等正式上映后第二第三遍看后才能说明的更清楚。
说实话,我来电影院就是为了看女主和少佐的爱情。
结果给我整了出百合,这操作感情tv里12集少佐和女主的感情铺垫全部都木大了呗!
就算女主对她没有意思但看到洗澡那里是真的有种少佐被绿的感觉,真的觉的牛头人骑人脸上了。
京都是不是做百合卖福利做嗨了呀?
但也要想想紫罗兰永恒花园tv里是异性恋啊,花了整整12集告诉我们的爱恋啊。
我是看了tv才来看外传的,我想大部分人都是看过tv才来的吧!
而且这片的泪点是真的低铺垫什么的是没见有多深刻你就想让我哭?
全程放飞自我泛滥的泪点,真的我真的Get不到本片的泪点。
还有逻辑bug,她俩怎么就不能见面了?
你们私下见会死啊?!
我是真的搞不懂做为紫罗兰第一部剧场版为什么选这篇外传,真的我紫罗兰其他几篇外传比这真的好很多。
是音画确实是业界顶尖的 ,但也得有个好剧本啊,噱头是有了但空有噱头有什么用? 京阿尼被人纵火确实可怜,但我是来电影院看电影的,我不是来看你的作画有多厉害,我就想看个值得着票价的片子。
很可惜并不是在影院中欣赏这部二次元“圣经” 反而是拖了许久才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
京紫外传是TV版剧情的承接,但和主线关系不大,但还是不推荐没看过TV版来看外传,这样很难体会到薇尔莉特·伊芙加登的感情,难以深入明白她和伊莎贝拉为何相似,只有了解了薇尔莉特的生世 经历,才更能明白她对心爱之人少佐的感情。
外传中也会有很多细节来照应TV版剧情和薇尔莉特的“爱”。
温柔却空洞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剧情有点单一,的确感动,但又有所欠缺,毕竟是京阿尼复苏的第一部作品,京阿尼还是贯彻了“爱”的主题,京阿尼也传述于我们烈火是焚不尽“爱”的。
配乐作画的顶尖水平大大弥补了剧情的欠缺,湛蓝的天空,云彩点缀在蓝色的幕布上缓缓舒展;
海面水波荡漾,飞溅的水花缓缓滚动,一道道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明亮;翱翔的海鸟斜掠,营造身临其境真实感;
细致作画光斑照射过树荫,整片树林映入眼帘,在光影的渲染下生机盎然……画面效果一再秉承了京阿尼的魅力。
薇尔莉特受到王室委托,担任王室女儿伊莎贝拉的教育员,伊莎贝拉在这个与牢笼般的贵族女校中学习,她的举止并不像薇尔莉特般端庄文雅,Violet在委托的三个月中像一个骑士般守护在伊莎贝拉旁,帮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王室千金。
起初,伊莎贝拉与他人难以相处,拒绝与别人靠得太近,当她知晓了薇妹的身世后,才一步步敞开了心扉,与Violet成为了“好朋友”。
委托结束
与薇尔莉特告别在王室没有找上她之前,伊莎贝拉曾过的“穷苦”,即使如此,她还是过的自由。
当她看到没人要的女孩时,伊莎贝拉没有抛弃她,反而决定将女孩收作妹妹。
这是复仇,我只能这样勉强活着,本来这孩子也会同样不幸,但是,我偏要让她获得幸福。
一无所有的我,要让她获得选择未来的权力。
当王室找上她时,伊莎贝拉明白,她只凭自己是给不了泰勒幸福的。
于是被迫与泰勒分离,天各一方,无法见面。
伊莎贝拉的感情
伊莎贝拉留下了艾米·巴特莱特这个名字,这也是仅属于泰勒·巴特莱特一人的名字。
薇尔莉特她的单纯、纯粹有着治愈他人的能力。
伊莎贝拉向往着自由,她向往着薇尔莉特那般想去哪就去哪如同鸟儿一样的生活,当看见翱翔于天空的鸟儿,她的一举一动总会将渴望自由却难以自由的压抑悄然流露。
“幸福”与TV版不同,外传着手点并不是完全在“爱”与自动手记人偶之上,还描述了邮递员与“幸福”。
当贝内迪克特问泰勒为什么想成为邮递员,泰勒答道:因为邮递员给大家送去的,就是幸福。
三年前,贝内迪克特将艾米和薇尔莉特的信送到了泰勒手中。
贝内迪克特因此她始终铭记着姐姐艾米,这封简单的信,给泰勒带来了幸福。
这个“魔法咒语”让这份沉重的幸福,不会消散。
所以泰勒向往成为一名邮递员,亲手将信件传达到艾米手中,为他人,为艾米,也为自己传递幸福。
贝内迪克特也曾在薇尔莉特拜托他将信送到完全不知信息的伊莎贝拉那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送达的。
这也与TV版4.5话中那位老邮递员与薇尔莉特说的一样。
这也便是贝内迪克特接下这个困难任务的原因。
在信件送达后,亲眼见证了伊莎贝拉(艾米)收到信后的感动,她在这封信中的到了许久未出现的幸福。
于是贝内迪克特在返回时才以泰勒的这句话来回应她,也是再次提及邮递员所凸显的主题——“希望”
片尾茅原实里演唱的《エイミー》,制作staff的名字一个个出现,有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们将爱表达在这部作品中,传达到我们身上,这份爱永远不会消散。
而京都动画也会如同薇尔莉特一样,在经历惨痛的伤痛、失去后,仍在用动画继续传递平凡的美好。
“紫罗兰”这个电影,它来自刚刚遭过一场烈火劫难的日本“京阿尼”动画公司。
所以呢,创作这个电影的有一些主创,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在陪伴我们。
伟大的动画片,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姐姐为我放弃了名字,她希望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成为想成为的邮递员,再站到她面前去呼唤她为我放弃的名字,这才是这封信里的爱意,也是成长的意义。
书信这个载体是我从小就很偏执的东西,小学语文课讲写信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每次路上看到信箱我都倍感亲切,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信寄明信片的原因。
书信没有被电气时代所取代,我也希望未来不会被任何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淘汰,因为书信不像时事通讯对话一样直白,简洁。
更多的是婉转的将自己复杂的思念传递出去,而感情需要“从前慢”这样的过程去沉淀。
最后,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说在最开头,因为豆瓣评分不高我预期低所以看完后反而觉得不错。
但不得不承认缺点还是有的。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谈谈观后感吧。
首先谈缺点:这部确实是粉丝向,出场人物和世界观介绍不够,没看过的观众会懵逼。
比如C.H邮递公司的运行机制,自动手记人偶的工作,主要配角的人设;一些在正传单元剧的主角也有几分钟客串,比如露库莉娅(我当时还懵了,一下子没想起来这是谁她就下线了);少佐太可怜了,作为男主连回忆的画面都不给,薇尔莉特抚摸着胸前那颗绿色宝石时的心情可能只有粉丝才能懂。
其次是平淡的剧情。
没有冲突点,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世界观和人物介绍得不够,非粉丝的观众很难看下去。
正传其实也是这种调调,所以我当初追正传时有点坚持不下去。
如果说这部是商业片的话,那就是定位较为失败的。
但我认为这部应该就是粉丝向的文艺片,而且极大程度展现了京阿尼的优势。
1.画风音乐唯美。
京阿尼的特色,紫罗兰系列达到顶峰。
惊艳到我的是服装。
看预告时我以为薇尔莉特跳舞时的礼服就是男士燕尾服,结果是改良版:上半身是蕾丝仿旗袍风格,而下半身才是燕尾和长裤,即绅士又柔美,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服装设计上用心了。
2.感情含蓄细腻。
这部不是商业片,外传风格和正传一脉相承,抒情是首要,剧情都是为了煽情而已。
但这里不是用直白的语言,不是用撕心裂肺和眼泪等夸张的手法来强行抒情。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把角色的感情展现出来,含蓄细腻。
感情的层次也很丰富,除了主线中姐妹情和友情,还有师徒情和对理想的追求,多条感情线交织,互相影响,层层递进。
如果说刺激的商业片是重口的快餐,那这部更像是一杯茶,虽然清淡但是醇香艾米和泰勒两姐妹之间不能相见但又互相思念的感情其实是对应了薇尔莉特和少佐的感情(少佐太没存在感了,我觉得很多观众可能没品出来),虽然没明说但细品能感受到。
3.人设很立体,不落俗套。
现在的动漫喜欢靠角色某个特别属性来吸引观众,这样塑造出来的很单调,真实“纸片人”。
紫罗兰里每一个角色都有多元属性:泰勒天真阳光但她不识字还曾不懂装懂;艾米是个好姐姐但她自卑内向;贝尔迪克特外在骚包傲娇内在温柔有责任心。
主角薇尔莉特,看过tv版的都知道,她是战斗力强大的武器,但内心细腻,柔刚并济。
他们都有正负两面的形象,塑造得很自然,观众不单从外表,还能从行为举止中感受其性格。
每个人设的魅力是由内散发出来的,不限于外在。
我很不喜欢小孩,尤其是吵闹的孩子,但我居然被这样的泰勒所吸引。
初看她觉得傻乎乎、闹腾还不诚实。
但她的笑容很阳光,她笑着跟所有人打招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又是个爱撒娇的小孩,听着她奶生奶气的叫着哥哥姐姐时以及她看着糖果和泡泡时闪着光的眼神,我心都化了。
成年人觉得无聊负担的工作,她却觉得是传递幸福。
身心疲惫的社畜表示得到了安抚。
4. 主题鲜明三观正。
我个理解的主题是“爱与幸福”。
正传中薇尔莉特因为从小被当作武器来培养,所以她对感情缺乏认知,她一直在追寻着“爱是什么”的答案,遇见过很多人后慢慢开始理解爱的含义。
所以外传中也是如此。
爱是非血缘关系的姐妹情深,是少女之间的友爱,是她对少佐的爱情,是邮递员和人偶手记员为人们传递的幸福,是市民对城市的热爱,或许还有更多的含义。
“希望”是这部片另外一个主题。
贝尔迪克特一开始对一成不变的邮递员工作颇有不满,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寄信,他也迷茫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当老人指着还在修建中的埃菲尔铁塔问他什么时候能修好,他不感兴趣地说谁知道呢。
遇到泰勒后,他慢慢找到了本职工作的意义和对生活的希望,能够将只有姓名没有地址的信送达也只有他才有这本事了。
平凡的工作也有非凡的意义。
老人后来又问了一样的问题,他笑着回答是:“应该很快就会修好了。
”紫罗兰的三观正还体现在对女性的认知上。
在这部的背景下,曾经女性结婚后要辞职当主妇的,但是现在她们已婚但还是能继续工作。
而且她们除了本职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爱好和理想,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用仅限于养家糊口相夫教子,而是能追求自己喜欢的事。
优缺点分析已完毕。
以下全是个人吐槽。
前半段女校部分我不知怎么地想到了《小姐》,比如共浴同床牵手私奔都很有既视感,所以不自觉地往百合方向想。
但其实是很正常的友情啦。
豆瓣有人吐槽全片几乎都是女性唯一戏份多的男性还骚得不行。
所以我看到贝尔迪克特时不小心笑喷了。
电影还给他骚气的高帮小高跟和露腰的衬衫多次特写哈哈。
不过他也是个尽职的邮递员和温柔的师傅,所以我很喜欢他。
我原本是为了情怀,毕竟正传的剧情也忘的差不多了,但是电影意外地对我胃口。
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粉丝不多原因,影院几乎都是各种包场。
我这场次只有三个人,但另外两个人都看的好认真,全程都安静专注地看着,放ed的时候都没有走。
等武本康弘的名字出来后,我默默拍了照留作纪念。
感谢京阿尼曾经给我带来的感动。
这部电影在国内没什么宣传,大概票房也排不上榜,但毋庸置疑非常优秀观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但有些人双标也太严重了,很气。
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受损的永远是下面的人。
政治观影很牛气嘛,还专门建新号来喷的。
画面一直是强项,配乐也很大气甚至有种恍惚在看音乐剧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种主角只是像观众一样平淡地参与剧情发展就像tv版或者古剑、仙剑一样通过一个个他人的小故事来让主角成长,而不是一切重心就围绕主角 什么都给主角服务。
看不少评论说过于平淡,我觉得是没有认真看的,实际上每一个泪点都很紧凑。
也有很多细节,比如飞鸟出现都在象征自由 向天伸手是象征抓住幸福。
我觉得问题就一个,太过优秀的音画和感人点,让反战主题被人遗忘。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多少心酸的故事不会发生,和平时期的经济 科技发展有多快。
剧透预警本来这孩子也会像我一样不幸,但我偏要让她获得自由选择的幸福,这就是我的复仇。
这是艾米对这个世道的复仇,她也做到了。
但她的生活确实也一直没有热情和希望,一直活在过去里,在学院里的朋友后面没有提及,估计也是两人联系不多了。
一直关在伯爵公馆里,淑女学院里,就像一开始说的 囚笼。
而泰勒则拥有了自由成为邮差,或许剧场版里泰勒长大真正当邮差两人会再见吧。
第一次电影买错票,送朋友也没送出去,最后放到了网上给有缘人,也不知道最后有人去看没有,希望它能像剧中的信件一样把感动和幸福传递出去吧
伟大的动画,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写在最前面的科普: 这部外传是发生在TV之后的故事,下承剧场版,外传和剧场版是两部不同的作品。
由于“外传”性质,这部剧场版对于粉丝和新人都很友好。
故事的时间线发生在动画第六集之后。
TV讲述了 作为“战争机器”长大的女主人公薇尔莉特·伊芙加登,在战争中失去双臂,并与收养她的少佐分离,在装上义肢后,成为邮政公司一名从事代写书信工作的 “自动手记人偶”。
在车马缓慢、只能以信件传递感情的年代里,“自动手记人偶”通过与委托人接触交流,代写书信,以优美准确的文字传递着人们最为真挚的感情。
作为守护重要之物的交换,我卖掉了我的未来。
仅允许贵族子女就读的女学园。
对于与父亲交换了“契约”的伊莎贝拉·约克而言,这个绽放着白色山茶花的美丽地方,简直就是牢狱……在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的伊莎贝拉面前,出现了是被雇来当女仆及教育员的薇尔莉特·伊芙加登。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账号密码,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观看之后,打算为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锦上添花。
作为一个曾经被紫罗兰的温柔救赎的人,只能在心中无数遍地默念:谢谢款待。
整部外传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讲述的是薇尔莉特被邀请给就读于贵族女子学院的伪贵族伊莎贝拉·约克当女仆而实际上是教学各种礼节的老师的故事。
约克之前生活在贫民窟一样的地方,靠着小偷小摸来养活自己,而那时的她名字还不叫约克,而是叫做艾米。
(没错,是小学时候英语书上的那个艾米,所以我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而在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她将偷来的东西换成生活费后,却意外在街上发现了一个被人抛弃的小女孩。
在这样的年代,这也在意料之中。
自己虽然生活拮据得过分,但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收养这个孩子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妹妹,取名为泰勒。
(没错是高数泰勒展开式的泰勒)两人相依为命。
这是一场充满温柔与决意的“复仇”,因为自己早已一无所有,叛逆的她便发誓要让妹妹在这个残酷世界中获得幸福。
虽然屋子肮脏不堪,但却依旧保留着最为纯净的东西。
后来的某一天,屋子突然闯进来一群人,说她是贵族的女儿,为了妹妹能活下去并得到好的照顾,她不得不成为了笼中之鸟,卖掉了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个贵族,她被送去就读贵族的女子学院,而就读这一学院的,今后不是名声显赫的权贵便是被送去通婚,她是后者。
这一段是以插叙的形式讲述的,真实的主线从薇尔莉特与约克之间的矛盾开始。
约克的心困于囚笼,对自由的薇尔莉特怀着羡慕与嫉妒,二人也因此有一层壁垒。
而薇尔莉特出色的礼节与无微不至的照顾总能为她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尴尬,甚至被学生们成为“骑士公主”。
二人逐渐相互了解,约克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中的囚笼,而薇尔莉特也收获了真挚的情感。
情感对于薇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宝物,还记得看TV剧的时候那个哭着喊着我想知道什么是爱的少女,而今对爱已经有更多的理解了吧。
骑士公主由此得名
参加最终的舞会后,二人离别并成为了朋友后半部分围绕着被送往收养院的妹妹泰勒展开(被高数支配的恐惧),泰勒从收养院逃离后找到了薇尔莉特,并成为了C.H.邮政公司的一名邮递员,并最终在另一名员工的帮助下找到了姐姐并在薇的帮助下写了给约克的信件的故事。
(这部分的剧情好像没什么聊的呢,欢迎补充)为什么要分两部分分开写呢,因为我认为,这两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有着细微的差别。
前半部分体现的是自动手记人偶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同时注重引发对珍视之物的思考。
与此同时从小不幸的女主一定要让捡来的妹妹获得幸福,让她有对未来选择的权利,这是一场对社会的复仇。
而薇表现出来的温柔,礼节,无疑给自动手记人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外传赋予的核心思想,并不同于TV剧中侧重对自动书记人偶赋予对感情的理解,这在上半部分约克与薇的剧情中有些许的体现,但是没有那么浓墨重彩,反而对后半部分的邮递员职业赋予了非常浓厚的感情:承载着别人的幸福(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着重画风而剧情其后的人。
整个电影最最最重要的,也是该电影的制作公司京阿尼的拿手好戏:精美的画面与画风。
京阿尼在这方面是当仁不让的业界顶尖,而《紫罗兰永恒花园》在上映时除了依靠感人的故事之外也同样靠着精美的画风而出名。
而镜头的把控也极为精妙,宛如电影般拍摄的手法,在很多细节中都有着表现。
运动时的镜头抖动,为了凸显任务身高差时仰视与俯视的镜头,最后一舞时镜头的跟拍,还有围绕人物和环境的环绕全景拍摄,让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只是一部动画啊。
来欣赏一下吧: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镜头的转换在图片中体会不出来,需要亲自感受哦与这样精美的画风所匹配的,是如在水波中迷失方向的落叶般流转在每一帧画面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人物的主观情绪是所有文学作品中密不可分的,外传的薇多了些少女的柔弱,在不睡觉守护了身体不舒服的约克一夜后也会打哈欠(我心都化了啊),与以前相比依旧继承了死板,但不能说不知变通,有时也有对约克之前的误会闹闹小脾气般的反击(脸上没有表情),再到后来的剧情中甚至有在求朋友帮泰勒找姐姐时配合社长落井下石的一点小调皮,薇尔莉特的温柔,与周围的人密不可分。
而约克的温柔,在提起妹妹泰勒时被完全体现了出来,语气,哭泣的神情,还有和薇冰释前嫌,得知其他的贵族并不是看重身份与她做朋友的时候通过语言,通过神态与肢体动作凸显出来。
电影中优美的句子有很多,例如贯穿了整部外传的核心语句,是艾米写给妹妹的信:“这句话是守护你的魔法咒语,艾米,只要呼唤这个名字”。
听好,泰勒。
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叫我艾米了。
因为爱你,我放弃了这个名字。
只要像施魔法一样呼唤这个名字,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还有例如: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邮递员给人们送去的,是幸福.....等等,这些话语都穿插在适宜的场景和剧情中,能强烈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偷偷说一句我泪目了两次)。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有着精美的场景与文化底蕴做铺垫,还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做合适的穿插。
剧中的花开花落,斗转星移,车来车往,没有一帧画面是糊弄过去的,电影中有大量延时摄影镜头的特写,同时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会穿插进预示着感情的景物,如二人起舞时铃兰花的镜头,铃兰花的花语是 “再回来的幸福” 。
背景音乐恰到好处,虽然大多数沿用了TV剧的BGM,但依旧新增了许多非常好听的音乐,印象最深刻的是被抛弃的泰勒用脏兮兮的小手牵住艾米的几根指头的时候突然穿插进的BGM,包含着这个世界的恐怖,但又洋溢着希望,老夫的心又化了。
姐妹并未相见,泰勒躲在花丛中看着姐姐
而姐姐,在收到信后呼唤着泰勒听好,泰勒。
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叫我艾米了。
因为爱你,我放弃了这个名字。
只要像施魔法一样呼唤这个名字,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句话是守护你的魔法咒语,艾米,只要呼唤这个名字”。
而泰勒这个名字,这是对姐姐约克的救赎,也是她排遣寂寞的魔法。
这是一句妙不可言的魔法“咒语”,哪怕两人天各一方,只要呼唤各自的名字,就能使寂寞与彷徨烟消云散,她们的祈愿与羁绊亦会永不消逝... 我与京紫的故事高三的时候,京紫是我看向未来,对未来包含期待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裁剪了一张薇尔莉特的明信片,小心翼翼的用包书纸将其包起来,用胶将它贴在我的课桌左上角,明信片的背面还写了一句话,这句话,现在我已经忘了。
如果有人会将这张明信片揭起来,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温暖一个人,给他前进的动力。
京紫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开心的、伤心的日日夜夜,在温暖我的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审美。
这句话只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默念:谢谢款待。
该片完成于2019年7月17日,而在第二天, 京阿尼却遭遇了日本平成年代以来最恶劣的纵火事件。
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都在滴血。
36名京都主力动画制作人员遇难,数十年的心血几乎毁于一旦。
但是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京都动画依旧艰难地站了起来,交出了这部充满爱的作品——《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
在日本上映时,京都动画放出了所有参与制作人员的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这是他们最后的绝唱作品。
但逝者所留下的关于爱的表达的精神,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留在京都动画传递美好的企业文化中。
花无凋零之时,意无传达之日,爱情亘古不变,紫罗兰永世长存。
这真的是最近一部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了,记得看的时候空空荡荡,两人包场。
剧场版的画质一如既往的好,光影控制真是一绝。
京阿尼出事后,我一度以为这部剧场版会被搁浅,但它还是赶在病毒之前来了,看到总有人说剧情差,看不懂,在情节方面的确有部分因为时长的原因被删除或者压缩,但是主线上的姐妹情,对人物的救赎还是一贯原来的风格,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泪点满满。
还是值得给一个高分的。
进度太快:剧情就介绍个约克,泰勒(两个新角色,后期是义姐义妹)刚生活到一起,还不到5分钟,就出现了一堆壮汉来把她们分开。
两个人就开始哭起来了。
很难带入的好吗,而且节奏也太快了吧喂。
(5分钟你给正经演员酝酿一下感情,有些演员也哭不出来呀。
)“希望”是这部片另外一个主题。
贝尔迪克特一开始对一成不变的邮递员工作颇有不满,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寄信,他也迷茫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逻辑是剧情番的重中之重,紫罗兰又不是无脑爽番,是需要动脑子去理解去思考的剧情番,做剧场版不是光音画做到极致就行的我隔那做坐那么长时间你就给我看精致的画面有用吗?
那我还不如去看作画mad还不花钱。
再好看的画面剧情逻辑不自洽的话就很难去欣赏画面,我会一直纠结着这个点的逻辑bug,让我在看后面时会陷入迷茫且像看鬼畜一样有泪点我不想哭甚至有点想笑。
且电影延续了tv的缺点就是剧情拖沓缺少明确的笑点,不够紧张刺激说句实在紫罗兰剧场版放在电影院是指定票房低,更适合放在app里分集播放,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看剧情平淡拖沓的百合电影,天气之子剧情两极分化但他好看不无聊,bgm响起时觉得激情澎湃好看有趣刺激永远是大部分观众喜欢。
可紫罗兰剧场版tv粉觉得不满意,路人觉得无聊评分票房怎么会高。
本身tv的剧情就不错,非要挑这篇外传。
且tv主打的是女主与少佐的感情戏,我也好久没看到这种没有ntr什么的绝美情侣和不卖腐和百合的番。
我就希望俩人什么时候能再见面,结果剧场版我看到京都又在卖百合心态直接炸了,在百合和纯爱的边线反复摩擦,我真是被那些什么百合耽美ntr之类的番剧搞烦了。
这就好比新海诚出了你的名字外传结果剧情一直是泷和他好基友卖腐搞假基情,三叶压根就没怎么出场;或是三叶和她闺蜜一直在卖百合卖肉且泷压根没怎么出场;关键如果时间线是他们长大还没相遇时,我tm怕不是会直接抄起大刀砍爆编剧的狗头。
我就想看个男女主不卖肉卖腐正常纯洁恋爱的剧场版怎么就那么难。
就算女主和女二关系不是真的,但看电影时总觉的少佐都被飞龙骑脸了。
觉的纯爱战士的心终究是错付了。
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
可以把剧本焦点关注到剧情上吗??看完了以后我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两星纯粹给京阿尼的情怀和对他们遭遇的同情,这片我看的真是浑身难受,全员圣母剧情尴尬发展老套,强行感动。真的浪费我的时间
没有感觉了
剧情硬伤。。翻译也感觉特别奇怪。。
作画还是一如既往的牛皮!
没有get到任何一个点。。前面澡都一起洗了觉都一起睡了居然不是搞姬??Amy以前这么好一块T的料子,后面成了什么贵族女什么伯爵夫人,真的迷之走向。
4.0/10 没怎么看过番剧,大概说说自己对于它和电影之间差别的感觉。其一,几乎没有场面调度,剪辑替代了调度的功能,采取的是和电影不同的语法,显得有些琐碎。其二,没有流动,每个转场之前都要插入一个建立镜头才能告诉观众这里有一个转场,也就是说事实上在孤立的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变化和差异。其三,没有情境,人物和事件都不是自然生发的,而是被强硬地设置的,所以说“人设”这个词着实包含了真知灼见。
如果不是京阿尼作品,紫罗兰怕是要过于空洞苍白了
这剧情……就当捐款了
我是大人我没哭哦。哪怕是和一边在吃爆米花的小小陈陈欣冬看的哦。
主要用“人设、噱头、爽点”和“外在包装”来吸引目标观众和普通观众,但世界观、故事、人物、视听表达、主旨内涵的挖掘都乏善可陈,缺乏想象力,甚至让后者去迁就前者,损害了作品的整体性和发挥空间〔故事明显更适合做成友谊向而不是百合向,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她们并不应该被刻意导向一种概念化的“骑士——公主”关系,而应该更多地注入与她们的背景经历有关的社会内容(包括此前的学校生活),叙事上加大密度、加快节奏,让人物性格和主题更加丰富、深刻;此外姐妹俩的感情从建立到最后重逢,每一个情节点的设计都太过简单俗套,要知道这是本片人物和煽情的基础啊!感觉主创在艺术上的思考和处理非常敷衍,情感高潮就全靠音乐和眼泪〕,从追求审美价值的角度来说属于本末倒置。另外,layout的透视错误也不少,尤其是后半段的人工建筑部分。
点点温情,慢慢流淌
抱歉走错片场了。对这种少女玛丽苏百合片,阿姨我已经超龄了。画风空洞精美,睡得死去活来。
故事上早就预料到依然是这样低级煽情的编排手法,好在安排的故事线其实还挺好,能够把力量撑起来点。但没想到新导演的水平居然比石立太一还要差,画面上视听语言的把控僵化、平面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作画再怎么救都救不回来。
橘里橘气的加分,京阿尼加分,所有画面都美惨了加分。女校的王子大人还可以是骑士小姐。violet这个角色本身就非常有魅力,配乐很棒。
没有看剧集版,只想感慨好像看到了小时候日漫里美女该有的造型~各个都好美。
百合好嗑
紫罗兰永恒,京阿尼永存
剧情真的看睡着💤ED真好听
对京紫或者京都都没有太大的感想,反正是感觉各方面平庸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动画作品,虽然作画精致光影细腻情感真诚节奏舒缓,但我就是全程面无表情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嫌热。番剧版本的人类圣经世纪霸权八万八之类的京吹言论基本可以忽略,影片本身也就是,平庸二字足以完整概括。虽然有京阿尼的大火,但我也没有情怀加成,整体上故事人物各方面在我这儿都平庸至极,不能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