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没看懂。
如我这种没耐性的人,分了两次才看完。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结构紧凑,是一部“没有赘肉”的电影。
虽然宗教气息浓厚,叙述的事件也属黑暗领域,电影却难得的客观而自省。
这也是我没看懂的原因。
由于自省,导演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是否虐童事件是真实的。
MERYL STREEP的怀疑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怀疑。
如罗生门一样的。
不过,这次是自己的罗生门。
我们有的时候,最不相信的是自己。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发生了,一些证据摆在眼前,凭最基本的联想功能也知道事情真相是什么,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会有一些怀疑。
自己真的做对了吗?
在电影里,导演没办法直接的告诉我们MERYL STREEP是对的,但有时候自己可以告诉自己,你是对的。
就像我在做裁判的时候,有人反复地告诉过我:要坚持自己,相信自己是对的。
就算你错了,你也是对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明确的结果,有时候大于事实。
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效率和准则使生活继续,而不是为了追寻虚无缥缈的真相。
况且,“真相与快乐不可兼得”。
若不是纽约百老汇的同名话剧珠玉在前,电影《虐童疑云》该是一场轰动!
60年代,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所天主教堂,神父弗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开朗幽默,在传道中强调疑惑与信仰的辩证关系,是教区的改革派,力主接受了教会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名黑人学生。
与弗林神父针锋相对的是保守派修女贝维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她主张权威治学,不苟言笑,推行严格的纪律与惩罚机制,是位“铁面校长”。
弗林神父对黑人学生的特殊关照引起了贝维尔修女的怀疑,加之天真善良的年轻修女雅各(艾米•亚当斯)的“证词”,贝维尔修女决定要与自己上司的弗林神父针锋相对,不惜一切代价证实弗林神父对男童的性骚扰——但贝维尔修女并无实证,她所秉持的,只有自己的偏执信念……比起电影的整体情节发展,我对片中神父弗林开篇布道时讲述的水手海难故事更感兴趣:海难后幸存的水手随救生艇在海面随波逐流二十天,星光惨淡,神智模糊,不知自己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弗林神父总结陈词时说:“现在教堂里就有完全理解这个故事的信仰危机受害者。
我想告诉你们:疑惑能跟坚信一样强大而持久,使我们彼此相连。
当你感到迷惑时,你并不孤独。
”从这个起题的布道讲演来看,影片的主题大概会围绕着人们怎么在疑惑与挣扎中彼此关联来进行,后面贝维尔修女与神父弗林的争执的确基本如此;但作为起题这么重要地位的讲演,只提到疑惑与信仰能够同样强大,却并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剖析,这似乎在暗示余下的影片除了编织人物对抗,还该让疑惑与信仰从人物的情感挣扎中升腾而出,两种精神力量正面交锋后揭示其最深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影片在叙事结束后并无意于此,留白不是意犹未尽的回味,而是没有说透的遗憾。
更令我困惑的,是以宗教信仰为背景来展示疑惑——要知道,“信”这个基本层面在宗教世界中不容动摇,先信神旨,再行神意。
尤其在基督教的体系中,不论什么教派,若不承认神之体系的存在,不相信圣经是神口述的箴言,那就不算诚恳的神之子民。
07年大轰动的电影《地球来人》,正是通过彻底摧毁耶稣的神性,把神降格为人,才对剧中笃信教义的人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回到《虐童疑云》,弗林神父特意强调疑惑的意义,其出发点难道仅仅就是为了通过示弱而深入人心?
而结尾铁面校长贝维尔修女的表现再一次论证疑惑之心的不可避免,这难道不与信仰自身根本矛盾?
如果对信仰的皈依是从疑惑犹豫走向笃信坚定的旅程,那么《虐童疑云》所表现的就是一条逆行道,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信”,或者心存疑惑带有保留的浅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甚至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信”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字面意义,无非是人面对不可知大宇宙的“答案之一”罢了;既然所有的答案解说阐释都只能针对问题的某个方面,既然多元才是最终的“世界真相”,那么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对错”,“黑白”;再进一步,既然我们都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有限的一面一角,还有什么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非得你撂倒我,我镇压你?
而与此同时,由本该信仰坚定的神父弗林来引出疑惑这个大主题,这是对宗教的特意讽刺呢,还是铺展情节的无心插柳?
尽管我喜欢留白,但终是觉得电影谨小慎微不带任何暗示的叙事过程太保守了。
毕竟,故事里的“藏”从来都不是真藏,总得给看客们一角窗户一扇门,前面七拐八绕几乎迷路,不就为了最后的眼前一亮醍醐灌顶么。
而从头到尾都藏个严严实实支支吾吾不肯透露真心实意的,又不为对付广电总急的审查,难道还有什么无法启口的难言之隐,譬如宗教打压?
除去主题的不够透亮,片中两大超实力派的老戏骨,都曾获奥斯卡最佳演员奖项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与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对手戏简直如同两大高手华山论剑一样精彩,充满了张力与紧迫感。
尤其是梅姑,举手投足皆是戏,既有暴怒的决绝,也有思忖中的犹豫;既有权威的气势,也有坚硬外壳下包裹的柔软。
很容易就被脸谱化的贝维尔修女这个角色被她刻画出了丰富的层次,人物充满了力度,爆发时有舞台剧的夸张;细微之处却又拿捏得当,充分体现了电影表演的弧度。
尽管《虐童风云》在表演上精益求精,在故事整体上却没能脱离舞台剧的限制,没能完全发挥出电影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
影片布景的转换十分有限,空间较为狭促;而作为题眼的“疑惑”并没能被铺展开,依然围绕在宗教信仰这一个主题之上,使本来能有普世意义的哲学性主题受到了局限,很难让信仰体系之外的观众达成共鸣。
如此看来,《虐童疑云》起于话剧,终又止于话剧,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芷宁写于2009年2月17日)已经拿过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Doubt》,其影版显然是有野心的,以其于08年末公映的档期,便可见一二。
虽然中文译名《虐童疑云》有失稳妥,但片中的表演足以令人忽略这些不够贴切的字眼,一如美媒所提,该片最大的看点就是“看演员和导演的表现了”。
的确,这部架构精简、镜头沉稳影片的精气神在于导演的拿捏掌控和演员的塑造诠释上。
游离于银幕之外18年,长期在戏剧舞台展露才华的导演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显然对每个固定场景的重头戏都有着不俗的控制力,故而取材自他同名话剧版的《Doubt》在转为电影时,也将格局设置得小而巧,但这个小巧的格局,并没有约束该片所要表达的思考上的深度和力度——关乎疑虑,关乎迷失,也关乎评判,仿佛一场关于伦理道德、宗教权威、疑惑信仰、评判立场的思辨和探讨,并在人物的交锋或隐藏中,再现了一幕幕火花四溅的表演,每场都那么充沛而饱满,有着极强的戏剧张力。
许是之前多流连于戏剧舞台的缘故,更多的原因许是该片叙事和人物塑造的需求,在将话剧转换为电影形式时,再次自编自导的斯坦利显得有那么点拘谨,如果不是在观影时多了些浏览和视角变换以及一些外景戏的适时介入,偶尔会有看优秀话剧表演的恍惚感,特别在看角色对手戏时。
当然,斯坦利在处理影片涉及的敏感危险话题时的适度和得当,切入方式的提纲挈领和结尾的耐人寻味,确令人感佩,因为剧情触及儿童权益保护和个别神职人员的特殊取向,一旦有所偏失,哪怕是镜头画面中流露出些许的编导主观情绪,都会产生不良效果,更会带来很多现实麻烦,好在斯坦利是个有经验有阅历又有头脑的导演。
影片表演团队的整体出色成为该片的特质,出演顽固刻板老修女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貌似温和的“污点”神父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单纯修女艾米·亚当斯以及黑人母亲维奥拉·戴维斯,均获得了今年奥叔的表演提名。
斯特里普自不用说,其演技似乎就是所谓“学院派”的代表(如果老美也这么分的话),诠释一个强势固执守旧却又具责任感的教会学校女校长,对她而言,不过是在优异的演艺生涯履历表上再添一个精彩新鲜的角色。
自被奥叔奖过后,曾经的“百搭霍夫曼”近年来不断尝试新的角色,不论为富不仁的胖子,还是辛苦忧郁的人子,都戏味十足,此次他出演有过前科的Flynn神父,将该角色温暖开朗表面下的不确定信息适时流露,特别是和斯特里普的对手戏,可谓收放自如,也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在两席女配的提名中,较之艾米·亚当斯,维奥拉·戴维斯的提名很令人欣慰,在片中戴维斯的戏份很少,却极具感染力,她的表演没有那些约定俗成的所谓技巧,却将那位有口难言、“打碎了牙和血吞”的黑人母亲Muller夫人安静而自然地呈现眼前,以眼角眉梢的回避、简短而质朴的言语,让观众对其两难处境、出发点乃至无奈忍耐尽收眼底,包括最为一个母亲,她内心所隐忍着的痛苦。
显然,影片的主旨不在于触目惊心的“虐”字,而在于“疑”,剧情并无复杂之处,却恰恰做足了片名所指的“Doubt”,这主要体现在叙事手法和表演层面上,年轻修女James的偶然发觉引发了“Doubt”,而校长和Flynn神父之间的两次正面交锋,叠加激化了这个“Doubt”,其间,结合影片伊始时对校长和神父的性格侧写——女的严厉刻薄,看上去不通情理只讲规则,内心却不失善良(体现在对视力不济老迈修女的照顾上),男的则一贯以和蔼可亲、颇有爱心示人,还不失幽默开朗,继而,因神父的某些行为举止,James修女改变了立场,而Muller夫人又三缄其口、欲言又止,令“Doubt”始终萦绕不去。
在这里,单纯善良的James修女的评判好似一些不谙世事旁观者的常态,此类旁观者多是籍由所看到听到的事件变化而做出判断的,他们常常大睁着无辜的双眼惊讶于最后的结局。
在片中,James修女的“举报”和态度转变恰恰对两位对立人物——校长和神父的情绪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虽然手无确切证据,但因校长的“诱供”和坚持,神父被调走,而探亲归来的James修女和校长的一席谈话,竟也以因心生“Doubt”而哭泣来结束,这似乎和片首神父的那段关乎“doubt”的布道,形成了对应。
影片所述的时代背景是1964年,肯尼迪遇刺身亡的第二年,此时的美国民众普遍感到迷茫,信仰迷失,彼此间缺乏信任,于是《Doubt》一片中神父的开场布道似乎也别具深意。
虽然马丁·路德·金于这一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彼时黑人仍在受到严重歧视和不公的待遇,片中天主教学校里出现了唯一的黑人小孩,其难逃被孤立被排斥的待遇,而这个出镜不多、渴望着温暖和友情之手的黑人孩子是否出于自愿,已经不是良善观众想要知晓的答案了。
片中有一场足以吹断树杈的狂风来袭,仿佛喻示着在那个充满着各种思潮风暴的年代里,“Doubt”足以引起一场心脑风暴。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473122_d.html
雅虎上打了4。
5分,灰常高分的东西,梅尔史翠普的东西,这个分数也没啥好意外,很久不见的“4。
5”促使dear姘决定去电影院看一下,然后我就发现了万能的BT,然后就恩。。。
考察了一下。
剧情自己上网search去,这个也不是重点,其实是挺正常一片子,我觉得我应该get到了它要表达的doubt,the doubt about your faith, the truth, and yourself own.Meryl为了维护她的信仰,而建筑起无比强大的自信,将所有unsure的东西全部强硬的转化为sure,成为无坚不摧的基石,将她的信仰耸立到绝对正确的高台;结果当她把她所要摧毁的东西摧毁之后,自信can not bear any more,瞬间坍塌崩溃,于是她深深的陷入了对于"维护信仰的一切所作所为的“强烈doubt,用有违信仰的方法去维护信仰的所在。。。
究竟是对是错,doubt...小修女从一个“基本安全观望,稍微炮火波及”的角度,doubt了一切没有“真相大白”的东西,包括meryl的执念,神父的娈童,少年的迷茫,时代的演变,等等等等。
最路人的doubt,最没生命危险却也是最难以根治的doubt。
神父,人可能早年doubt过,在刚刚初出茅庐,serve the god的初期,doubt过,关于“那多么残酷的社会现实啊啊啊啊”,关于“我那神圣的faith啊啊啊啊啊”,然后就决定(or 被动没选择的。。。
流向了)live the life without doubt。
, 所以有了办公室里那段前言不搭后语超级无敌跳跃&挑战脑内补足极限的对话。
被害(?
)小朋友他妈也是已经live the life without doubt的阶段了,还是那句经典的,当低级(物质)基础存在危机的时候,你是没那个闲功夫放太多精神在doubt这种高级精神生活上的。
小朋友大概是整个片子最不doubt的一位了,多诚实的对待自己啊我晕。
总结,其实挺好一片子,虽然看的我无比doubt,但是当我毫无预警的被小孩他妈一句“你难道要质疑上帝给他的本性吗”直接炸飞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看了3/4了。。。。
恩。。。
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都去doubt一下吧。
以上。
【“太邪恶了”的补充!
】doubt,香港翻译成“圣诉”,还挺。。。
正常,虽然角度外了点;拖下来的翻译字幕上不知道哪根筋抽了来了个“虐童疑云”,本来也没啥,看见的时候片子还没开始,等看完了光顾着doubt了也忘了这茬;等刚才跟姘不知道说起虾米,突然纠结起“虐童”这个字眼,一开始还挺正直,说这也翻译也太没重点了,完全没有英文原本一语中的的感觉,后来直接走向邪恶。。。
“他其实也没虐吧”“是啊说不定人father要是真那啥了,人小朋友还挺开心的呢!
”“对啊!
所以问题就在于人father不是应该没那啥么!
”“于是就是因为没那啥,这才虐啊!!!
”“于是就是因为没那啥,这才虐啊!!!
”(异口同声。。。
)噢!!!
一屋子邪恶的怪阿姨啊啊啊啊啊!
DOUBT!!!
“美国教会性丑闻案近日开出了迄今最大一笔赔单。
参与和解谈判的受害人代表4日说,美国奥林奇县天主教区已同意向全体受害人支付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赔偿金,为本教区神父和教会工作人员犯下的性侵犯行为埋单。
”——2004年12月6日“美国卡温顿大主教管区3日与100多名控告该教区牧师性侵犯的受害人达成庭外解决协议,卡温顿教区同意支付总额为1.2亿美元的赔偿金以换取原告放弃这起集体诉讼案。
”——2005年06月05日“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区14日和500多名遭受神职人员性虐待的受害者达成庭外和解协议。
根据控方律师向美联社提供的消息,教区将支付6.6亿美元赔偿金,摆平这桩丑闻官司。
”——2007年7月17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天主教会7日同意向144起神父性侵害事件受害人支付1.98亿美元的赔偿。
据报道,这一协议是主管教区、律师和提出指称的受害人经过两天的谈判达成的。
协议为4年多来的法律纠纷画上了句号。
”——2007年9月8日除了惊讶有这么多教会性丑闻案之外,应该更惊讶的是,它们都以庭外协议告终。
这就意味着前一个惊讶以后不值得惊讶。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
好,先说说几个关于《虐童疑云》的为什么:为什么老修女在只有一个站不住脚的怀疑的情况下,就马上和神父当面对质?
为什么男孩儿的母亲在明明得知儿子被骚扰甚至侵犯,却想要装作不知道?
为什么老修女不等到有确凿证据后,把神父直接赶出教会,而却只是让他主动辞职,还被升迁?
为什么当男孩母亲暗示了老修女很多真相之后,老修女却在和神父对质时却只字不提,甚至承认她只是凭主观怀疑?
为什么老修女会在影片结束时忽然放声痛哭?
先从母亲口中的一句"Maybe some of the boys want to get caught!"说起吧。
一个在社会底层求生的母亲,即使知道自己的儿子迷恋神父,也宁愿熟视无睹,因为她觉得比起儿子在公立学校被人欺辱,至少神父能给他一个看起来更“幸福”的童年。
她反复提到儿子的“Nature”,这似乎是一个合适的理由。
所以,影片所述的情节,并非如译名那样的“虐童”。
说直白点就是,一个恋父的男生跟一个恋童的男人,看起来就是天造地设的“幸福”,而不应该被指责和审判。
但这并不是如同性恋或是不伦之恋那样,仅仅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争议而可以被宽容的。
神父试图向老修女寻求宽容,说有些东西并不是你能理解的,我给了他幸福。
而老修女很坚定的对他说,为什么?
就因为你对他笑,给他怜悯?
你是个骗子你从那男孩信任的眼神里得到的快感并不是什么心安理得的幸福,这从任何一个酒鬼那儿都能得到!
所以恋童的实质,如老修女一阵见血的指出,是欺骗,欺骗了一个人未来漫长的一生。
如果我们每个正常人,都会因为初恋感到一些后悔甚至难过,并以此决定自己一生爱的方向,那那些引诱儿童的成年人,就丝毫没有值得宽恕的地方,因为受骗者在伤害面前没有选择的能力。
我能理解有恋童癖的人,因为一个人要抗拒他的"Nature"是那么困难。
但如果一个人知道他的本性,是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至少出于良知,他不应该放纵自己。
在老修女和神父最精彩的那场对质的开始,老修女劈头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in this school? Even more to the point, what are you doing in the priesthood?"这便直指神父内心不可原谅的罪恶。
老修女在最后说,我不会同情你,因为你绝对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正内疚。
如果我们回头再听听影片开始时神父的关于"doubt"的布道,就会感叹老修女果然"know people"。
她不单单从这次布道感觉出神父的邪恶,还确信他是不以之为耻的。
所以她知道,即使有十足的证据揭发出神父,也不能期望他有反省和改变。
况且,她并不希望真正出现那些“十足的证据”。
她要做的只是保护孩子,而她成功的、完美的做到了。
片末,老修女忽然放声痛哭,说她其实也是充满疑虑,非常的疑虑。
她其实并不如她之前所示的那样确认。
而她却依旧义无反顾的要保护她的孩子,哪怕付出任何沉重的代价。
正如她颤抖着紧握十字架,大声吼道"I will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 though I'm damned to hell!" 我想这才是这个老修女伟大的地方: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并非只是效忠教会,也非只是效忠上帝,而是守护自己对正义和良知的信仰。
1 [虐童疑云]观后感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是个好片子!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无辜的,Sister Aloysius(修女校长)是个固执己见的人.而且许多细节没有注意到,台词也没有深入理解.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GAY,Donald Miller也是GAY.Sister Aloysius不一定是错的. 这部电影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把观众也给忽悠了. 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有许多地方能证明Flynn是GAY.首先Flynn喜欢留长指甲,爱清洁(有些牵强,但是也是一点).Sister Aloysius曾经骗过Flynn说她打过电话,那个电话是给修女的,Flynn当时担心的应该就是怕Aloysius打电话查看他的过去,所以自己辞职了(他的过去就是有过猥亵男童的历史).还有就是Flynn是个教父. Donald Miller是个GAY就很好解释了,认真点的观众都知道他母亲说过的话,她言中之意就是Donald Miller天生的GAY.他父亲所以很烦他.而且Donald Miller想当牧师也是因为GAY.这也就说明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的原因了. Donald Miller对Flynn教父却是很有好感,我觉得不是因为Flynn想要对Donald Miller怎么样,我觉得Flynn教父从前确实做过坏事,对不起上帝,但是Flynn教父应该改了,从他的布道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Flynn教父对Donald Miller我想应该是他们彼此都是GAY,而且Donald Miller很孤单,确实是Flynn内心的爱心想帮助Donald Miller,所以Donald Miller对教父感情很好.也许真的Donald Miller和Flynn教父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只是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方关键的人物关键的过去历史导致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使得Sister Aloysius相信自己是对的.这也是Sister Aloysius对自己教会的尊重. 再者就是Flynn教父和Donald Miller之间确实有些什么.这也好说明,因为就算教父和Donald Miller有关系,Donald Miller也不会在意什么,而且还会反过来帮助Flynn.因为两个GAY凑在一起,真的很难得,有共同语言,彼此温暖啊...当Donald Miller的母亲知道他儿子和教父之间有可能会有关系的时候,却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是因为她母亲是黑人,在忍,而是她的母亲真的是对自己的儿子好,因为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有人能给自己儿子温暖,就行了.她母亲最后也说了,她的战线是和自己儿子和对自己儿子好的人站一起的. 作者:cs152652950 2009-2-6 22:39 回复此发言 我觉得Flynn确实想对孩子做什么但是没有成功,他自己也在挣扎中,他坚守作为神父的职责又不可以表现出疑惑,从神职人员的信仰角度来说Flynn明白自己是有罪的,他也能从自责中更坚定什么是对的,所以他进行了三次成功的布道。
这是一个禁闭岛式的故事。
双重开放,无论怎样推断都成立。
英雄可能是神经病,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每一个人看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结论。
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上帝。
传统的电影,尤其是super hero的故事。
好人和坏人永远那么黑白分明,干掉坏人,世界就平静了。
坏人绝对不懂得伪装成好人好人也都是一眼望到底的高大全。
那些粗糙的情节传达的只是表象。
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永远也看不到。
真正重要的问题,我们到死也得不到答案。
在羽毛般满天飞舞的流言中真相到底是什么?
DOUBT精准的击中了这个问题,让我再一次陷入了迷失。
现实从来不是这样。
现实是,坏人通常有耐心,很温柔,并且非常的善解人意。
因为他很聪明,也只有聪明的人才敢变坏。
他觉得没有人比他更聪明,以至于能够看出他在做坏事。
他的聪明成了一种巨大的诱惑,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利用这种聪明来谋取利益。
他们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一步步接近他真正的目的。
他们得到人们的关注、同情、爱和信任。
他们名利双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并被千夫所指的坏人。
只能说,太过高估了自己的聪明。
而那些好人,却通常又臭又硬,不懂通融,脾气暴躁,惹人讨厌。
却很少有人想到,正是因为这种倔强的性格才能让他们严格的恪守道德的底线。
他们没有小聪明,倔强的只剩一根筋。
像孩子一样不经思索就脱口而出。
他想要保护,却伤了人。
他想要奉献,却令人感到束缚和压抑。
在一次次的伤人伤己中,他们变的越来越古怪,冷漠。
所以你知道,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
只有聪明人和笨人。
神父显然是个聪明人。
他最后的离开,可能是出于两种考虑一,他真的是个猥亵男童的人,害怕修女掀出他的老底。
二、他担心修女锲而不舍的调查,会把更多人卷进事件中。
最终不管他做了还是没做,那个孩子、孩子的父母整个学校以及他自己本身的声誉都会受到不可挽回的影响。
因为人们只愿意相信坏的事。
所以无论他是圣人,还是魔鬼?
他都会选择离开。
这就是电影中最令人迷惑的部分。
艾修女是聪明人吗?
很难说。
但显然她的聪明没有神父来的让人舒服。
即便她拥有很好的动机,人们也不可能喜欢她。
她的清高,刻薄,扑克脸,一丝不乱的修女服。
都容易让人瞬间产生一种印象:变态老处女。
尤其在她与黑人妈妈谈话的那一段中相信很多人对她的厌恶会达到巅峰。
可是,编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她又安排了许多细节显示出艾修女的善良。
比如她会替瞎眼的老修女隐瞒,为了让她老有所终。
这样看来,她似乎并不是一个仇恨世界,良知泯灭的人。
所以,她对神父的态度就更令人无法理解,扑朔迷离。
难道,她真的是那个唯一洞悉真相的人?
如果不是,那么她的内心又将是一个多么幽暗而恐怖的所在?
她最后的那一哭,简直令我毛骨悚然。
James修女,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人物。
她像是一张白纸,是导演设置的空白人物。
她矛盾、困惑、不断摇摆她一边激动的和艾修女争执,为神父辩护。
一边,她也开始学着像艾修女的样子去训斥孩子。
她的迷失如此真实。
她代表了我们面对荒谬的生活时那种绝望的困惑。
她是一个形而上痛苦的具象化体现。
黑人的妈妈,虽然只出场了几分钟,却是一个层次极其丰富的人物。
她像一只受过重伤的野兽,整个人是收缩的,谨慎的,极其没有安全感。
她像是曾经瞥到过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而从此对此讳莫如深。
她知道她的儿子是同性恋,并且可能还在遭受侵害。
但是她选择了逃避,视而不见,因为无法承受。
所以当修女试图引导她说出这真相的时候她表现的极其愤怒,这种愤怒其实是恐惧的集中爆发。
她用尽全力想去遮盖和保护这种平静的表象。
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无能为力,却又深爱孩子的母亲。
这一类故事的可怕,就像是青翠的草地上你正好好的走路。
然后凭空遇到一个陷阱,人就掉了下去。
镜头,却还只是停留在那片草地上。
明媚而空白,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只有你知道,你已经掉下去了。
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在黑暗中,不断坠落。
电影结束了,而你还在坠落。
没有光,没有底。
能够安慰你的,只有沉睡。
坠落,沉睡。
不要呼喊,不要求救,不要睁开双眼。
在噩梦和美梦中,等待我们最后的结局。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阳台打开窗户深吸气,寒冷干燥的空气还好让我舒服了些。
这部片子看得我完全喘不过气来,我似乎从未体验过如此强烈的压迫感。
——气场太强,这部片子的强大气场实属罕见,印象中似乎连[No Country for Old Men]也达不到这种程度,也就[There Will Be Blood]还能勉强一拼。
一个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强烈而深刻的纠结和碰撞的故事,平静到冷酷的视角(这点和[Revolutionary Road]很像),落叶、雪等等具有毁灭味道的意象,以及让人无话可说的震撼至极的表演,这一切融合在一起足以让人盯着屏幕倒吸冷气呼吸急促。
那种强大的类似于舞台效果的压迫感充分体现了本片“戏剧改编”的出身,而我已无法想象原版戏剧带给人的又将是一种怎样更惊天动地的震撼。
强烈而深刻的纠结和碰撞,这部电影就在充分的表现这个,人和自身之间,人和人之间,意识、观念永不停息的冲突。
导演没有采用特别的编排方式,就是正常顺序展开故事,除了环境营造得很冷酷之外,完全依靠扎实的剧本和出色的表演打动观众。
当然,导演故意把节奏控制得很快,不仅是不拖泥带水,甚至有一种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般的情节拽着你思维飞的感觉,因此这部电影不仅是从头到尾紧绷着的,更是从头到尾爆发着的,全片都是高潮,完全不给你喘息和平复的机会。
一所教会学校的校长,一位老修女,怀疑学校的神父猥亵男童却没证据,神父不断声称自己是清白的,小修女也相信神父的清白。
然后是人和人之间不断地斗争,再然后神父离开了学校,但整个事件却依然让人争议和怀疑。
从头到尾影片也没有交代神父究竟是不是有罪的,老修女一切行为的驱使只是自己的怀疑。
随着故事发展老修女变得越来越偏执,她似乎已经不在意找出真相,而只相信自己的怀疑。
这便是一个心灵在怀疑与相信、冷酷与宽恕之间不断徘徊艰难抉择的故事。
我们不知道真相,也无法评价老修女的行为究竟是对是错,影片最后老修女也哭着承认一切都只是她的怀疑。
宗教和信仰的真谛是爱与善良,但这个世界却无法获取我们真正的信任;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留心眼”,但也许就这样我们错过了很多美好与温暖。
说到底,这是一个你愿意相信“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
我只觉得世界还是美好的,或者说,我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对于外面的世界,这种抉择真的很艰难。
这部片子所探讨的问题我们平时一般很难想起去思考,但这部片子让我们不得不去进行这样的思考,而每个人思考的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正如每个人对这个事件的真相、老修女行为的看法也一定是不同的。
这部片子整体表演水平之高真是只有让人仰望的份儿,每位演员都完全放开了、尽情随心所欲的演。
可以看出演员们对自己角色的理解都极为透彻,才能在把握上达到如此完美的层次感和精准度,总是既朦胧又复杂,亦正亦邪,使一个角色能被无数个视角读解出无数种可能性,做到这点——太了不起了!
换句话说,这部戏的表演是开放性的,由表演来引导观众的思考,而把诠释角色的权利交到了观众手里。
整部戏里演员和演员之间在不断地碰撞,碰撞之间又在交替着lead,真是彻头彻尾的飚戏,碰撞的火花真足以点燃银幕,哦不,是从头到尾都在燃烧。
最后Streep和Hoffman那10分钟的对手戏真的……只能用伟大形容。
Meryl Streep这次表演的难度实在高得让人难以想象,但她还是用无以伦比的演技解决了问题。
这次表演就是Meryl纯粹show自己的技巧,因为这样一个角色真的难以在情感冲击力上做文章,因此也只能往炫技上演了。
整部电影Meryl都是黑袍裹身,也没什么动作,表现角色完全靠面部表情和语言,但Meryl的表现力实在是太强了,不仅没有任何缺失而且在拿捏上也是无懈可击。
而且我真不知道Meryl是怎么营造出这么强大的气场的,实在太惊心动魄,这两年能达到这么强气场的表演也就是去年的Daniel Day-Lewis吧,但后者毕竟有很多的爆发戏,而Meryl的震撼压根没依靠情感的爆发。
那种冰冷的眼神、扭曲的脸孔,让人不由得不全身战栗,那种面无表情却隐隐咬牙切齿说台词的情境完全把我吓傻了,现在想起来心还在颤。
这不是部趣味性的影片。
尽管我在100分钟内都几乎目不转睛,没有想要关闭。
它并未有一个新颖的主题,却在对话处独露锋角。
甚至于令人关注的并非谁被谁先说服,而只是享受于演员独有的爆发力。
从头至尾并未有多少台词的黑人小男孩拥有他专属的表情,以及他令人动容的母亲,亦成为一处亮点。
以上也许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理由,却不是它的全部。
老修女信奉于“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这句话曾使她第一次与神父产生冲突。
神父热爱创新,并且终要将陈旧的老修女思维推翻。
某阵风曾扰乱老修女维护平静的表象,却终将神父带走。
看上去,老修女比神父更固执,并且固执得必定只能容纳一种结局而不能放手。
有一种怀疑必须以肯定该怀疑作为结局才可收场。
否则他不走,她得走。
神父与老修女在校长办公室内的两场对话,循序渐进。
谁先愤怒似乎证实谁先心虚,可是被怀疑者与怀疑者的立场并不平等。
老修女明知自己并未握有切实的证据,却坚守怀疑的态度。
这一种态度仅是她要取胜所必要的。
正如她所阐述,如果对方不心怀暗鬼,何须在意她的咄咄逼人。
而对方既退让,必定因为心怀暗鬼。
这几乎是一个难以有答案的方程式。
如果神父作为一贯感性和仁义的面貌,神父的退让似乎很易解释。
他为保全黑人小男孩。
或者说,他为保全他曾留给教堂内所有人的美好一面。
如果老修女也作为一贯冰冷和苛刻的面貌,她最终的啜泣也很好解释。
她达到了她的目的,她丢失了她一直坚持的怀疑,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不久前,我爸在饭桌上问我,你是不是容不得别人有一丝差错。
因为此时电视上正播放某台晚会,而该主持人则是在不久前的晚会上曾产生口误的一位。
而我对其有微辞。
我回答,是。
如果一人曾偷过东西,我不相信他从此不会再偷东西。
同理,如果一人有过令我印象甚差的一面,我不相信他不会再露出这一面。
我爸叹气。
正如影片中小修女的叹息。
或者如神父百经煎熬却不得不垂首的眼神。
尽管影片中偏执的Doubt放入现实的前景会有些言过其实。
但它也并非不存在。
至少我也曾有因为我偏执的第一印象理论而使别人蒙冤的时候。
我也曾在睡梦前想起某一幕,而有一丝悔意。
Doubt的结局似乎是一种破裂性的结局。
看上去谁也不圆满。
然而它又或许可称得上圆满。
神父升职,黑人小男孩会待到六月进而升上高中,小修女依旧维持她的善良,老修女虽不至于改变许多但是她终将老去。
我不会忘记面对那一位年迈而失明的老修女时,她也曾产生过同情心。
这便是我所解读到的,Doubt。
关于神父与黑人小男孩也许曾产生的互动。
关于他或者他们是否GAY。
影片并不强调,我也并不想知道。
它没有刻意显现得光明,在太阳底下,所有东西却自然而然,都变得很清楚。
很感慨。
影评也已经很多了。
我找了好久,就分享一下关于GOSSIP的布道这个情景。
我是很喜欢的。
确实是要留下点什么的。
一点点中文和比较完整的英文。
-“闲话别人是罪吗?” 妇人问神父。
“全能的上帝请指引我!
”“先别急,请你现在回家,拿个枕头到屋顶上去,用刀把它割开枕头,然后再来找我。
”神父说。
女人回到家,拿上枕头和刀,从防火梯爬到屋顶。
她戳破了枕头,然后回到教堂。
“你用刀把它戳破了吗?
”神父问道。
“是的,神父。
”“然后呢?
”“羽毛。
” 妇人说。
“羽毛,到处都是羽毛,神父。
”神父说,“现在回去,把每根飘飞的羽毛都找回来。
”妇人回答说,“不可能的啊!
我不知道它们飘哪去了?!
”风吹的到处都是。
神父说,那就是流言!
-A woman was gossiping with a friend about a man she hardly knew.I know none of you have ever done this .That night she had a dream .A great hand appeared over her and pointed down at her.She was immediately seized with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guilt.The next day she went to confession .She got the old parish priest,Father O'Rourke,and she told him the whole thing. "Is gossiping a sin ?" she asked the old man. "Was that the hand of God Almighty pointing a finger at me ?" "Should I be asking your absolution ? Father , tell me ,have I done something wrong?" " Yes!" Father O'Rourke answered her."Yes , you ignorant, badly brouht-up female! You have borne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you have played fast and loose with his reputation ,and you should be heartily ashamed!" So the woman said she was sorry and asked for forgiveness. "Not so fast !"says O'Rourke."I want you to go home,take a pillow up on your roof,cut it open with a knife,and return here to me !" So the woman went home,took a pillow off her bed,a knife from the drawer,went up the fire escape to the roof,and stabbed the pillow.Then she went back to the old parish prist as instructed. "Did you gut the pillow with the kinfe?" he says. "Yes,Father." "And what was the result ?" "Fearhers,"she said."Feathers?
"he repeated."Feathers everywhere,Father!" "Now I want you to go back and gather up every last feather that flew out on the wind !" "Well," she said ," it can't be done." "I don't konw where they went.The wind took them all over." "And that," said Father O'Rourke,"is gossip!" -
你曾坚信你的怀疑,怀疑是种信仰,但最后你开始怀疑你的怀疑,也就是对信仰的怀疑
有点故弄玄虚,但是很有诚意
梅姑演得果然不错。那个FATHER怎么这么眼熟,可我没发现我看过他的其他片啊……
SO BORING ~I JUST WANT TO SLEEP WHEN THEHALF OF FLIM
Meryl 的演技确实不错,不过故事对我来说也太一般了。今天正好有别人有疑惑向我求解,我马上想到了这部片子里神父布道时讲的那个故事...有迷惑是正常的,you are not alone.
@2024-05-31 17:38:37
太过沉重,说实在的,有点没看懂,神父到底和唐纳德是什么关系?也许真的有,只不过唐纳德也是GAY,他是心甘情愿的。
不要想结果 只关注过程的伦理片
看演技派飚戏挺过瘾。只是,还是没看明白,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呢?
虽然电影的主题很形而上,不过几位演员的发挥是毋庸置疑的,神演技!
拍的真的太平了但氛围做的还是不错的梅姨还算适合这个角色相比于撒切尔夫人更好把握
演技派们争相斗艳的场所。但不是我喜欢的剧情片
090622 快进看完 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看完之后真的有点儿替奥斯卡发愁,今年女主到底给谁啊~ Streep的演技摆在那里不必表,可是爆发的有点儿太多了,而且这个角色也有点儿站不住脚的样子,OMG,她一直自己确信着自己的想法,到了最后一刻来了句:我怀疑了,我真的怀疑了……我有点儿崩溃的样子~
怎么说呢,一直看得莫名其妙了,除了欣赏演技,就是一头雾水,总之就是Doubt。。。
演员演技没的说,但我实在没看懂到底是说了个什么事,一直铺垫铺垫铺垫结果没有结果就完了,还有很讨厌老修女这种人,和我们初中年级主任一个级别的,总的说又是一个欣赏演技但不知所云的片
真的好无聊,原以为梅姨的表演会带点惊喜,结果清汤寡水里只是放了一点点辅料,一点用都没有。
无从证实的猜疑。究竟是我们自己去制造了符合自己猜疑的结果还是事实就是如此?
冲着梅姑看的~ 但实在是看到一般看不下去了。。。
题材好像蛮无聊的,但是很好看啊,几个演员的演技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