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人类的灵魂不是无形的,它是有形的实体,就像电影中说的“灵魂的位置是位于大脑中央的小腺体。
”你会希望你的灵魂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电影中提到,很多人外表光鲜亮丽,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多彩,而是灰色的。
2.身体疲惫了,休息一夜就能恢复。
可是灵魂疲惫了,却未必那么容易恢复过来。
所以男主选择了将自己的灵魂暂时冷藏起来。
没有的灵魂,好处是没有了烦恼,坏处是没有了生活的热情。
这种方法可以偶尔急救,但长期使用,就犹如一个行尸走肉。
3.临时借用别人的灵魂。
男主临时借用诗人的灵魂,让自己的演出大获成功。
但是他的身体实在不适合这么纤弱的灵魂,所以他最终希望找回自己的灵魂。
可以偶尔虚拟借用别人的灵魂,那完成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但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
海报实在不怎么样,以为是惊悚片。
可是片子创意不错,灵魂可有可无,可租可借,真是奇幻。
有个片子叫21克,说是灵魂的重量,灵魂到底是什么,片子里归结为感觉,一些精神层面的控制力,对人的关怀,情感的宣泄,等等这些,失去了这些你会很冷静,很cool。
但是这片子主要讲的不是这些,而是你拥有了别人的灵魂,选择你想要的灵魂,诗人,演员,随便你想。
你会厌倦自己的灵魂么,
不修真的人就别看这部片子了,没意思。
修真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别的门派是如何解释夺舍的。
元婴是确实存在的,出窍也是可以实现的,影片就展示了以世俗手段实现出窍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只是主人公的元婴实在修得太难看了。
从影片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是:修真之路来不得半分虚假,要时刻注意,而且一定要自己苦修,千万别想着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夺舍重修。
元婴进入别人体内,完全是被别人吸收!
同时,由此片我们应该联想到,穿越并且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
Giamatti去除自己的灵魂→植入俄国诗人的灵魂→找回自己的灵魂,这个过程中最珍贵的应该是他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灵魂吧,兜兜转转,还是原装的最好。
一开始,他不敢看那灵魂到底是什么样子,后来为了重新接受自己的灵魂,他看到了,并且接受了,感动了。
有时候,你会不满意自己,感到烦躁、抱怨,但是当你接受自己,完全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时候,会发现,你始终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任何其它的都不能替代你。
好像我们习惯于失去一件东西,才会发现那是对我们多么珍贵的事物。
如果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想想这个电影,可能就可以完全释然,转而包容自己吧。
灵魂并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能够完全包容你的襁褓。
这部电影无非要阐述的道理就是:老婆是原配的好 孩子是自己的亲==========================这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有着向光与逆光事实虚无的雕塑它的作者是你 在不断地审视、修改中你总是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完美的面这部电影恰恰给出一个满意的完美的面的另一面电影不是什么大片 却有一千一百多人观看但只得到了6.7分的好成绩我不禁要问 你们这群SB难道只能看懂Kick-Ass么?
马泽法克!!!!
我一看完2009年独立制片的小成本科幻片《冷冻灵魂》(Cold Souls)就立刻上网搜寻导演苏菲·巴瑟斯(Sophie Barthes),信息寥寥,只知道她在此片之前指导过两部短片,毁誉参半,无甚回响。
基本上,巴瑟斯应该算新晋导演。
对于一位新导演来说,第一部长篇作品就如此摄人心魄,且主演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在听到整个故事框架后立刻就同意出演,这成绩实在不俗。
《冷冻灵魂》获得了不少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或最佳剧本提名,吉亚玛提也是一贯的高水准,只可惜年景不佳,影片只在美国小规模点映,没能拿下大规模的发行渠道,反响微弱,真是埋没了吉亚玛提的优秀表现。
吉亚玛提在片中饰演他自己,一位居住纽约的实力派美国演员保罗。
他任主角的契诃夫的舞台剧《万尼亚舅舅》即将上演,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无法人戏分离,苦恼不堪。
在得知可以抽取灵魂进行存储之后,他决定暂时取出自己的灵魂,卸下心理负担,待舞台剧公映完毕再植回灵魂。
在灵魂与躯体的两分论这个古老的哲学话题被实体化之后,一扇充满艺术创新的潘多拉之门便彻底洞开。
后面的故事涉及到了灵魂的外表与实质,涉及到了灵魂作为商品的租赁、买卖、走私,涉及到了植入灵魂的异体排斥,涉及到了无形资产的影子价格,甚至还涉及了靠灵魂投机而盈利的对冲基金!
当然最重要的,是影片提出的灵魂究竟为何的永恒问题。
在主人公保罗第一次到达灵魂存储诊所询问如何摄取灵魂时,电影非常灵敏地避开了解释灵魂实质的必要,负责的主治医生告诉他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解释灵魂究竟是什么,到底有何功效,但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抽取、存储、再植入灵魂,仅此而已。
而当保罗被告知他可以戴上特殊的眼镜观察自己灵魂的深处之时,因担心灵魂内部一片空白而缺乏自信的他立刻拒绝。
因此,观众们除了看到被抽取出来的灵魂的各色古怪外在形态之外,并没有直面灵魂的内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安排非常巧妙,因为灵魂是什么这个话题实在太重大了,根本不可能一句两句解释清楚;更何况,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过结论,保罗在舞台剧的台词中反复提到叔本华、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万尼亚舅舅》这幕话剧本身,都在旁敲侧击提醒着,关于灵魂的话题其实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思辨,而不是“一颗鹰嘴豆”,形态鲜明,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一目了然。
那么,究竟该怎么回答灵魂是什么的问题呢?
这就要依靠吉亚玛提的精湛表演了。
没有了灵魂的保罗首先变得不那么敏感,情感逐渐衰竭,内心空洞。
他的舞台剧表演变得肤浅而夸张,甚至猥琐恶心。
他的物理形态也有所改变,妻子说他“摸起来好像生了鳞”,“很干”。
为了拯救演艺事业,他租用了一位俄国诗人的灵魂,这时的他不仅在穿戴上多出了一股苦寒之地的凝重之气,就连表情气质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人看上去肃穆萧煞,心事重重。
不仅如此,他还在睡梦中见到了本属于俄国诗人的回忆碎片,这让他变得沉重而忧郁,禁不住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影片接近结尾,保罗灵魂的内在形态才终于得以揭晓。
这个片段让我有点失望,因为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反复出现的孩子与生命的意象多少有点流于俗套。
但转念一想,又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充分展现出灵魂的模样呢?
童年的回忆?
交织的光影?
明灭的坑道?
翻涌的浪潮?
一朵花?
一棵树?
一粒砂?
笑声?
哭声?
脚步声?
风?
云?
星?
或者是一切加总的加总,直到一切复又剥落,海天幻化于无形?
有评论批评《冷冻灵魂》的故事太像出自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之手,摄影风格太像《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或《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但我觉得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来说,这实在算不上批评,甚至可当作鼓励。
要知道,考夫曼是好莱坞最受人尊敬的编剧之一,能让故事具有考夫曼式的天马行空气质实属不易。
而说苏菲·巴瑟斯在刻意模仿,甚至“抄袭”考夫曼,我觉得就实在有失公道。
抄袭了什么?
一种气质吗?
如果灵魂真的可如影片中那样互换,如果才华、想象力和气质真的能够依靠抄袭,那么,上帝,赐予我力量吧,我也要抄袭托尔斯泰、抄袭卡夫卡、抄袭马尔克斯!
我实在太喜欢这个故事了,我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所有网购的组装商品同一时间寄到,选一部电影然后开始慢慢拼接各种部件。
听觉视觉触觉都被外物占用着的时候,觉得心里是充实的。
也不顾及电影开场的沉闷气氛和长相怪异的男主角。
直到冷冻灵魂的教授为主角作的大象的比喻,马戏团的象在幼年时就被拴在一根不可撼动的棍子上,这样直至它长大到无论多强而有力,都认为那根木棍是不可撼动的。
很多人一辈子都生存在自我设定的不可改变的障碍里面。
精神的力量,或者说灵魂的力量,竟然强大到让你寸步难行。
电影里面有不可思议,也有你不曾体会的疾苦。
如果你贫穷,窘迫,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维系生存上,你不会想要谈论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感受,甚至你不想感受这个世界,以至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于是灵魂贩卖者只在失败,虚弱和迷茫的人中寻找,最终主角在交换了灵魂之后找回了自己的灵魂。
而贩卖者在以自己的身体为载体不断运送灵魂之后,却因为残存的碎片增长而装不下自己的灵魂。
结尾并没有交代,是否获得救赎或者惩罚,只是主角找到了她,两个人的背影行走在海天之间渐渐消失。
过后觉得这个结尾的意义所在,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解决和交代,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应该被拯救,而坏人,就十恶不赦。
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一定,以及肯定。
有的只是在同一时间,人们也许能够达到短暂的理解和体谅。
去理解别人很难,就像要与之交换灵魂,得到了救助他人的机会,也交换出自己的种种缺陷。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一定以及肯定,你只需去做,只需跟着光亮走,觉得安心就停留,觉得勇敢就往前。
看了这部电影,突然觉得我们身上只有灵魂才是属于自己的,肉体只是衍生品。
你看那么多人整容化妆健身,弄得自己都认不出自己,或者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以后继续自己生活的,还是这个变了样的身体。
身体在世间或者某个人身边占了一个位置,享受或者受苦,只有内心的灵魂一直不变地在我们内心凝视着这一切。
灵魂也需要massage,同时灵魂也是主宰者。
所以,你要不要把灵魂卖给魔鬼,只管行尸走肉 ?
影片应该想告诉观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大致在于这灵魂的重量,但是失去了它生命又将变成无所适从的轻浮。
另外,影片在一些台词中有意识地抛出了“肉体和自我意识是否统一”这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说,情节波澜不惊,叙事节奏沉着冗缓,对于镜头的处理比较随意,几乎没有刻意的特效处理。
整体给人一种只是在默默讲述一个荒唐故事的感觉。
这样的风格估计也是仁者见仁的类型。
片子里在暖色木质结构的motel中主人公产生的带点暖意的臆想,与圣彼得堡暗天灰地的冷冽形成的视觉对比倒令我印象深刻。
最后,不得不再夸一下保罗吉亚玛提的演技。
之前在其他影片中已经见识过这个法国人的演技,可能是他平凡的外表让他的名字直到如今才印刻在我脑中。
而他再次用在冷冻灵魂中的表现提醒了我的幼稚。
Paul一开始大概也不知道灵魂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灵魂会是什么样的,只是不敢望向自己的灵魂深处,怕看到的会是令人绝望的一片虚无。
当医生抽出了他95%的灵魂,面对着化作一粒小小的鹰嘴豆的它的灵魂结晶,Paul最初很失望,因为它是那么小,那么看不出任何深意,但仍然是珍视着它的,毕竟是来自自己的一部分。
一直放到Paul被注入“俄罗斯诗人”的灵魂后能看到另一个人的经历,我才开始有点相信真的有储存灵魂这么回事。
但是随着剧情推进,发现原来Paul被注入的灵魂其实来自一个普通的女工,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诗人(或许是个业余创作者吧,不过从片中找不到迹象)。
这次失误是俄罗斯工厂那边为了完成订单滥竽充数造成的。
然而,以为自己得到了诗人灵魂的Paul确实能够在舞台上更加从容地表现了。
所以,可能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这所谓的灵魂,而主要是Paul基于所看到的对于这个灵魂来说深刻的记忆,魂牵梦萦的场景,人或事,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进行的解读。
在Paul看来这是一颗美丽的灵魂,它的主人不应该卖掉它,而这些记忆在它的主人看来却可能就是沉重的。
后来女工想要回灵魂,但合同已生效,公司拒绝返还,女工彻底丢了魂,最后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想说没有灵魂人活不下去么?
接下来俄罗斯大老板为了满足老婆的愿望,将寻找国际著名男演员灵魂这个艰巨的任务扔给了女主。
工作机器一般(大概是因为没有灵魂,因此也不会产生别的生活目标)的女主为了完成任务于是偷了美国那边唯一的一个来自男演员的灵魂,也就是Paul的灵魂,把它带回俄罗斯交差。
老板的肥皂剧演员老婆得到这颗灵魂之后也是整个人感觉更好了。
用女主的话就是,“你的灵魂在她身上看起来很快乐”,窥探过Paul灵魂的女主,也认为他的灵魂很美,而这让Paul痛苦不已的灵魂跟这个让另一个人快乐的灵魂明明就是同一个灵魂。
又一次证明了如何解读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才是影响一个人的表现,情绪,对自己的认知的关键。
几经波折,Paul在女主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他的灵魂。
不料离开身体许久的灵魂竟同Paul产生了排斥,为了跟它重新产生连接,Paul不得不带上眼镜,直面自己的灵魂。
起初他置身于空无一物的纯白世界之中,“I knew it!
I knew it!
”这样的结果让他狂躁起来,随后没有完全死心的Paul终于找到了那扇通往内心的门,眼前的一切丰富了起来,有深爱的戏剧表演,可爱的妻子,这一切会让他感到沉重 ,同时也让他的灵魂美好、丰满。
再来说说女主吧。
作为灵魂运送者(英文用的好像是Mule,驴子?
如果是说像驴子一样一生都在干活,一声不吭的话,还挺贴切)的她,以自己的身体为容器装着各色灵魂往返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不过为什么要易容?
) ,累积的灵魂残留让她的身体不堪负重,她的心理何尝不是呢?
她自己的灵魂也被抽出,行尸走肉般完成着老板交付的任务,没有表情,看不出情感。
女工找她要回灵魂时,冷冷地机械回答;遇到棘手的任务时,也只是默默地接受;只在去“借”演员灵魂的时候对前台笑(我的印象中这儿笑得比较明显)了一下。
直到与Paul有了更多接触,她的可爱、善良才慢慢显现出来,虽然还是不大自然。
不知道她是不是找到了一点点自我。
剧终两个人影最后重叠的画面是想表达什么呢?
先看到貌似女主的身影独自在向大海靠近,有种她这是要投海自杀的感觉,后来Paul慢慢走近她,她好像回眸看了Paul一眼,接着两个身影越靠越近,最终成为一个黑点。
可能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一种拍摄手法,随着镜头拉远,两点逐渐合一。
和片中有些镜头抖动明显(忘了具体是哪些了)一样是种表现手法吧。
What is a soul,可能并不重要,无论它是一颗鹰嘴豆,一颗彩虹糖,或是别的什么,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What makes a man a man?
or rather,What makes you you?
就看了一遍,女主的名字都没记住...有空的话会再看看的,有新的理解再来更新吧。
关掉弹幕,耐点心慢慢看的话,这部剧还是不错的。
突然想起片子开头,女主过安检的时候,有个金发女人流鼻血的镜头,那是她自己么?
BTY,要说这是部喜剧的话,笑点略少哦。
多么适合豆瓣小资装逼饭的电影,可惜它的跨国运输环节破坏了小资们完美的米国梦,豆瓣评分也这么低,悲剧啊。
没感觉很好,无从评价,跳跃型看法。
2.25,很喜欢的一个片子,过年在家看了一小半回来听李倩在88.7中又讲起这片子感觉如此的亲切。当时还没有主意到是鹰眼豆,昨天接着爽。感觉大多数角色饰演的都非常到位,搜索了下还是没有搞到鹰眼豆的解释,那个百科也没有找到。
有趣以及讽刺的电影。
悲剧
故事的创意的确是蛮好的,一个人如果把灵魂抽出来会是什么样子,一个人如果注入别人的灵魂又是什么样子,一个人如果不断的携带别人的灵魂碎片是什么样子,一个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又是什么样子。可惜限于创作人员的深度和想象力,没有把故事发展起来,而且后面越来越乱。可惜了剧本也可惜了演员。
Soul is something people care about...是意境太深刻还是我理解太浅薄
电影给了一个很好的假设前提给我们反思,这么一想下来,我就觉得看不看得懂电影,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3星半,这里的灵魂,其实只是种信念。怀疑自己,寻找自己。
一破点子磨唧了一百分钟 鸡鸭马地老师被傻逼导演忽悠了吧 还有艾米丽沃特森大婶子
我太愚笨了..没看出来哪里是部喜剧
聪明的电影
多好的片子啊,那一片冰冷的俄罗斯海原。我从未想象过,我有妖娆的灵魂,那个有瑕疵的,有明暗面的,我的灵魂。“很多人就像棍子拴的马戏团大象,他们从不质疑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极限,灵魂就是你的锁链。”科幻故事的文艺式解读,美国人的俄罗斯老知青梦……动人。
是一个离开和寻找灵魂的过程。其实还是那句,面对接受做自己。
十七八岁时我突然很怕死,然后就想到这种soul storage……
想法不错,只是没想清楚。
如果真有那么一种机器 我想看看我的灵魂深处是什么?
灵魂可以像衣服一样替换租用,还形成了产业链,多么超现实的idea!! Paul Giamatti保留原名演出,非常出彩。只是看不是很懂其中寓意所以暂时只给3星
题材还行,就是不知所云
每个人的灵魂真的有那么复杂到成为自身的负担吗?给自己做一个精神引导应该不错。另外片子的ost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