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罗斯》改编自爱德华·圣·奥宾的同名自传小说,讲述出生于上层阶级家庭的男主角帕特里克·梅尔罗斯在幼时经常遭到父亲大卫·梅尔罗斯的虐待,而母亲也对这一情况表示默许的故事。
他成人之后,最开始是个患有自恋症、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心理疾病,同时还酗酒嗜毒的瘾君子,但最终走向了自我救赎之路。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曾在英国太阳报发起的“性感男性”投票中成为读者心目中最性感的男人,他的选票甚至高于第2名的贝克汉姆两倍:7115票和3393票。
本尼荣登榜首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貌、身材、气质,同样也得益于他低沉的声线、聪明的头脑、精湛的演技。
从《霍金传》到《梵高:画语人生》《神探夏洛克》《模仿游戏》《奇异博士》《梅尔罗斯》,以及去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电力之战》,他出演了大量天才。
前不久的《复联3》中他饰演的奇异博士通过时间宝石看到了1400万种未来,胸有成竹,大局在握。
《梅尔罗斯》的帕特里克虽然不是天才,但也是上流人物。
本尼魁梧的身材和高贵的气质使得他极其适合这个角色,他往那里一站,贵族的风度、高雅、端正就有了。
他不是在演帕特里克,他就是帕特里克。
比如他叼着烟洗澡的一幕、用酒浇头的一幕,气场极其强大。
同时,帕特里克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角色,他具有矛盾的内心、复杂的人性。
他地位尊贵却沾上毒瘾,一边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边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拥有梦想却遭到父亲反对,他明明想成为律师,却又不得不服从父亲的命令。
他憎恨父亲又必须隐藏在心,他恨不得将父亲碎尸万段,在父亲的朋友面前又不能表现出来。
他自负的同时又充满自卑,他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也终究无法承受生活的打击……他对约翰尼打电话的时候,面对约翰尼“你从哪里打过来的”的问题,他答道:我是从人生谷底打过来的。
他想戒掉毒瘾、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千言万语化成两行眼泪潸然而下,演技实在太强大。
如此复杂的角色,可能也只有本尼能得心应手了吧。
如果换一个人来演,想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贵族的符号,帕特里克在本片还有几大关键词:生活风流、童年悲惨、吸毒成瘾。
他刚和女友黛比做爱,画面一转又和另一个女生做了爱。
不仅如此,他还对第三个女生玛丽安念念不忘,甚至内心戏是:为了得到玛丽安,我愿意永生戒毒。
在与玛丽安一同就餐的时候,他甚至想给对方服用安眠酮,它能让对方昏头大睡、不省人事,相当于“蒙汗药”。
电视剧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门见山的讲述帕特里克成年的状态,然后通过闪回、台词勾勒他的童年生活。
第一个镜头就是帕特里克接到了父亲死亡的通知,他的反应竟然是忍不住笑出了声,足以体现他对父亲的痛恨。
当他去认领父亲的尸体时,他脸上展现出复杂的情绪。
他对父亲恨之入骨,如今父亲终于去世,他刚开始觉得如愿以偿,当他看到墙上的壁虎,又回想起了小时候遭到父亲虐待的情形,他不再可怜父亲,反而觉得太便宜他了。
当他被玛丽安拒绝的时候,痛苦的情绪更是上升到了极点。
玛丽安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帕特里克开始疯狂的破坏骨灰盒,恨不得将之四分五裂,甚至想要把它从窗户扔出去。
而这一切行为,都源于帕特里克悲惨的童年经历。
闪回镜头中,有一次大卫带着小帕特里克来到酒店,说道:帕特里克,过来陪你亲爱的老爸聊聊。
小帕特里克神色慌张,担惊受怕,我们可以猜测他遭到了父亲的性侵。
而帕特里克和人们对话的时候,我们也得知大卫歧视一切女性,包括他母亲,看来小帕特里克遭到父亲性侵之后,母亲并不能给予帮助。
因此,帕特里克在家暴和虐待下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电视剧中有好几处吸毒的桥段,着实考验演技。
首先是他尝试戒毒的时候,偏偏恰逢马路堵车。
毒瘾发作和车流水泄不通的强大反差下,他变得更加暴躁、急切、不耐烦,他抖腿、搓手、骂脏话等细节都将瘾君子的形象还原得惟妙惟肖。
在与安妮见面的时候,他再次毒瘾发作,已经浑身软弱无力,他终于忍无可忍来到洗手间吸毒,随后容光焕发,精神百倍,仿佛打了鸡血。
后来,他来到贫民窟买毒品,他西装革履的装束和破旧不堪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他离开装潢豪华的酒店,来到乌烟瘴气的贫民窟,仅仅是为了宣泄毒瘾,将一个贵族公子被毒品难倒的遭遇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那部家喻户晓的《猜火车》。
男主角雷登的毒品无意间掉进了马桶,他竟然毫不犹豫的钻进马桶把它捞出来。
毒品的吸引力使得脏乱差的厕所瞬间变为豪华洗浴中心,充分体现了毒品对瘾君子的魅力之巨大、地位之神圣。
帕特里克的经历和雷登如出一辙,他不小心把注射器掉进了马桶。
他立马把注射器捡起来,毫不讲究的在衣服上擦拭了一下,就火急火燎的扎向手臂。
然而剧情一波三折,就在帕特里克即将注射毒品的最后关头,厕所突然停电,再加上注射器已经被大家用得很钝,帕特里克没能扎到血管。
他让毒贩换一个注射器,不料毒贩已经吸毒昏迷。
这感觉就像几年没玩游戏的网瘾少年好不容易打开游戏,结果突然停电了,那种绝望感让人瞬间想死的心情都有了。
接下来帕特里克好不容易找到另一个毒贩,在手臂注射海洛因的那一瞬间飘飘欲仙,如痴如醉。
随即药效发作,他又开始手舞足蹈,喋喋不休。
上飞机前,他决定将剩下的毒品一次性用完,那种醉生梦死、酣畅淋漓的感觉都被展现得恰到好处。
本尼的表演呼之欲出,堪称登峰造极,仿佛是真正吸了毒一样。
很难相信拥有卷福、雨果·维文、詹妮弗·杰森·李这样的好莱坞豪华阵容,改编自爱德华·圣·奥宾同名自传小说的《梅尔罗斯》的收视竟然低到令人难以置信,0.03的平均收视与烂番茄89%的口碑极不相符。
这部剧赢的了口碑却赢不了收视率的现象,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卷福以前也主演过英剧《神探夏洛克》收视、口碑都不错。
但《神探夏洛克》与《梅尔罗斯》的区别在于一部是探案悬疑,一部是文艺范,即使有《奇异博士》带来的高人气也挽回不了观众的心。
市场受众群体的喜好还是决定收视的关键,太高冷的剧情让人产生距离感。
剧情表现了主人公的迷茫与自我救赎,以及上流社会的迷乱,有点荒诞。
卷福和几位主演的表演值得肯定,除了演员的表演,就剧情而言很难吸引观众,毕竟这是电视剧而不是学院派的小众电影。
不散大作者 | 小天猴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热度尚未消散之际,一部由黄暴台Showtime制作的小众英剧《梅尔罗斯》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部剧集的主演,正是刚刚在漫威宇宙中力挽狂澜的奇异博士、我们熟悉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先生。
《梅尔罗斯》首播于5月12日,目前刚刚播送了两集,在电影网站上的评分表现良好。
其中在豆瓣上获得了9.1分,在IMDb上则是8.4分,在烂番茄上有88%的新鲜度。
作为一部“将视线投向社会上流毒瘾人群”的“意识流风格”的“迷你剧”,这样“充满文学气质”的作品获得如此成绩,在近期新剧中非常值得一看。
英美剧里向来不缺吸毒的题材,比如《绝命毒师》、《毒枭》聚焦毒贩生涯,《皮囊》倾诉青春癫狂,《无耻之徒》直面操蛋生活。
《绝命毒师》
《毒枭》
《无耻之徒》尤其漫漶在上个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命运的不义使得吸毒成为超出生命常态的现象。
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五部曲将一段吸毒经历附会为人生的(反)高潮,召唤其意义,赋予其情节。
以毒瘾的梦幻来收编、垄断过往的回忆,这样的创作姿态形成了意识流作品《梅尔罗斯》的现实主义底蕴。
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五部曲在经历《神探夏洛克》的跌落神坛、《模仿游戏》的冲奥失败和《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漫威之旅,42岁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却在这部小众的英剧中挑战了一个边缘的角色——22岁的毒瘾患者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梅尔罗斯》中的绝对主角——派特里克·梅尔罗斯派特里克·梅尔罗斯,男,22岁,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
剧集从派特里克接到远在纽约的父亲死讯之电话开始,正当观众以为他将痛哭流涕时,派特里克却露出奇怪又轻松的笑容。
父亲的死显然对派特里克来说并不是件坏事。
在与两位情人缠绵之后,他孤身一人踏上了去往纽约参加葬礼、领取骨灰盒的旅程。
纽约的街道分外壮丽,酒店的布置富丽堂皇。
派特里克抵达房间后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中央公园的桥洞购买毒品。
镜头一转,吞下药片的派特里克独自面对着父亲的遗体。
往事如闪电般击中了他脆弱而敏感的心灵。
派特里克怨憎地拍打着父亲的棺木,并诅咒他“霉运”。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人生?
在闪回中,我们看到了派特里克的童年,他的自我毁灭和对父亲的怨恨似乎的到了解答。
他的童年生活在暴虐的父亲和软弱的母亲之中,父亲的施暴成了他祛之不去的心理创伤,成年后的派特里克行迹怪异,吸毒、幻听和孤僻成了他的症状。
童年的派特里克·梅尔罗斯成人前的阴影像细胞分裂繁殖般的充满派特里克的世界,因此我们看到,他总是在毒瘾的迷幻气息中回忆往事,他一面憎恶着死去的父亲,在遇到父亲的朋友时,却又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着父亲过去的话语。
毒瘾过后的孤独成了派特里克生命的底色。
心仪的女孩玛丽安在与他的约会中落荒而逃,他终于忍不住呼喊出自己的需要——他需要陪伴,否则他真的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想必派特里克并不热爱他的迷幻世界,戒毒被成了自我拯救的必须手段,然而事实却是,他的抵抗成了一种徒劳。
派特里克荒废自己的人生,陷身于漠然的战栗。
他渴望陪伴,却无视他人的感受,他血肉淋漓,惟不觉痛楚。
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悲伤是自怨与自“爱”的起点与终点。
第一集的结尾,派特里克怀抱父亲的骨灰盒呆坐机场,然后给远方的朋友打了电话。
电话那端,一句“派特里克,你接下来想做什么?
”让他陷入了思索。
如此迥异于常人的角色,给了本尼迪克特发挥演技的空间。
在《梅尔罗斯》中,我们熟悉的高冷毒舌的“卷福”、严肃认真的奇异博士通通消失不见,他一改以往内敛又精致的表演方式,展现出了狂躁又欢脱的一面,这种欢脱往往只能在他玩票的作品,如客串《超级名模2》时出现。
无论是公子哥的放荡,毒瘾发作的狂乱,回忆往事的惊恐,还是不知人生下一步该怎么办的绝望,作为演员的本尼迪克特老师强大的每一个面部表情都是精准的,并同时配上他拿手的旁白,飞快地展示着派特里克的脑洞意识。
本老师演绎诡异幻境,钻研生命的暧昧时刻,暴露欲望的狂纵冲动。
他的表演迷离流淌,给观众带来不由自主的癫狂与震颤。
除了本尼迪克特的精彩表演,刚在《湮灭》中表现出色的詹妮弗·杰森·李、漫威的“红骷髅”雨果·维文和去年凭借《逃出绝命镇》大热的艾莉森·威廉姆斯也为本老师的演绎做了注脚。
詹妮弗·杰森·李饰演派特里克的母亲
雨果·维文饰演派特里克的父亲
艾莉森·威廉姆斯饰演派特里克的约会对象这年头的美剧制作愈发精良,尤其是迷你剧,几乎达到了与电影比肩的水平。
《梅尔罗斯》中不可不提的一点是对色调的绝妙把握,明亮的黄色是纽约的宽阔街景、暗雅的橘色是酒店的温柔暧昧、阴郁的蓝色是派特里克独自一人的虚耗泛滥、迷离的紫色是毒瘾袭来时的诡谲黏腻。
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营造梦幻般恍惚的气质,在这部剧集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对称布局,处处是对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借鉴,而派特里克独自沐浴的镜头,也像是对另一部讲述毒瘾患者的电影《梦之安魂曲》的致敬。
《梅尔罗斯》的对称构图
《梦之安魂曲》与《梅尔罗斯》或许《梅尔罗斯》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的主人公吸毒、清醒、自我悔恨,继而又堕入吸毒、清醒、自我悔恨的轮回。
重复,重复的重复。
派特里克的人生如同一袋会漏的屎,一切如此孤寂然而没有情感。
但正因为明白了人生的轮廓,哪怕多么的幼稚,却反而露出了庄严的形色。
日光之下无新事,一切是那么的喧闹浮华,“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是派特里克的生命却在匍匐前进,也许一切永远都不会再改变了,也许明天就改变。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36 期 文章,追起来!
这两天看了英剧《梅尔罗斯》和萝严肃写的那篇《别人的青春:喜欢你喜欢你!
我们的青春:爸妈求你别这样对我… 》。
就是觉得做孩子真的很艰难啊。
《梅尔罗斯》这个剧,如果不是本尼炸裂的表演,我觉得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完,所谓幽默之中全是带血的残酷。
其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击中我:男主在40岁的时候,父亲已经过世多年,他终于鼓足勇气和母亲讲了一个秘密,父亲小时候性侵他:
小男孩8岁开始被父亲强奸。
父亲威胁小男主说,如果你告诉你妈这件事,我就把你们都杀了。
他到了中年,终于说出这个的时候,你以为他妈妈会安抚他;他多年的委屈终于可以被看到了。
结果她(简直是若无其事)地说: me too.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也崩溃了。
所以这么多年你不但知道,甚至连要保护儿子的动作都不肯假装做一下?
“她为什么没有…(试着保护我)” 这真是一刀一刀地挖心。
天下很多人是没能力做父母的啊。
紧接着今天又看到萝严肃的这篇。
日本原版节目中都在鼓励孩子表达情感;而我们的节目里面,全是孩子的委屈和母亲的焦虑。
看得太疼痛了。
中国的父母整体缺少“理解孩子感受”的能力。
但本质上来说,父母和子女关系中千年来“你是属于我的”这个基本假设,决定了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当然不只是家庭关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个框架之下,没有人是应该、可以、被允许独立的个体。
即便是君是父是夫,也都是从臣从子成长起来的,他们也一直归属于他人。
他的感受从未被尊重过,怎么能祈盼当他成为父母之后,就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呢?
因此不止是家庭关系,在工作和社会领域之中,也是如此。
一方面如果老一辈打心底的假设是“你尊重我=你就应该听我的话”。
于是年轻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独立就是在“背叛”他们。
老一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一辈的感受当然比你的更重要。
你要的平等、讨论、空间在这个基本假设之下,就是“大逆不道”、“欺师灭祖”,就是“不孝” (这几个词真是暴戾啊……我就是要让你觉得羞愧去死;这几乎是老一辈心中的匮乏感、不安全感、丧失感的充分表达)。
另一方面年轻人又被困在这种始终无法被认可、被看见的创伤里面:不断地渴求来自他人、长辈、社会的认可;希望他们能够认可自己的感受、认可自己的努力;总是想要确认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的、是不是“被允许的”。
这其中的痛苦感暴烈,于是有人就慢慢认同了父辈,成为另一个父辈(如同节目中那个跟孩子滔滔不绝讲道理的母亲);有人始终在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代表着权威、上级、社会期待),总是觉得受伤,愤怒,渴望被听见被看见,投身在“我究竟好不好”、“你觉得我好不好”、“你怎么可以觉得我不好”、“你到底觉得我好不好”求而不得的泥潭之中。
(其实我经常觉得这是所谓“办公室政治”的来源。
比如在工作的目标不是做好工作本身,却是需要得到上级的喜欢和认可;即便在没有什么可见利益的情况下凶狠地争夺权力。
工作都变成了“你觉得我好不好”。
都是一回事儿。
)所以其实早早“叛逆”的孩子在这个意义上更健康。
因为他开始识破了这个僵局,不和权威玩儿这个游戏了:我理解你对我有期待,我也理解你对我的失望和愤怒。
但是我知道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无论你认可与否,我知道自己挺好的。
(一般心理独立的孩子在职场上也表现得更职业化。
)希望父母们能够知晓:这其中“被背叛、被挑战”是成为父母的必经之路,这其中的痛苦感一样暴烈,虽无比艰难,但如果父母能够contain这些感受,便不必通过使用(打压或是情感上虐待)孩子来缓解疼痛。
孩子也应该知晓:你的感受是真实和重要的。
其实无论你如何做,只要你想要成长和独立,父母都会由于“丧失了控制感和自己的一部分”而感到失望、愤怒、哀伤;不要幻想“如果我做得更好,他们就不会对我失望不会感到难过了”,这超越了父母的人性和能力,更不是孩子能够改变的。
我常觉得所见多是人间悲剧。
但其实仔细去看,其中每个人都只是在害怕不被爱、被讨厌罢了。
然而爱中必然有恨(或者说能恨才能真正地爱)。
这本来就是人和人之间相爱和联结的一部分。
你我都是沧海之中一粟,只能彼此祝福吧。
《梅尔罗斯》这部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本尼好帅”和“演技爆棚”。
虽说是追着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果然是脸有多好记名字就有多难记)去看的这部剧,但是就这部剧本身便已足够折服我了(演技在线啊!
),没有狗血,没有很大的类似于家国之类的格局,它的主题特别沉重,而冷静的拍摄风格更显出格外的哀凉。
帕特里克·梅尔罗斯(Patrick Melrose)的人生,表面上光鲜亮丽精致完美,背地里行尸走肉满目疮痍。
他的人设,如果是在国内,导演一定不敢拍——毒瘾缠身、自恋、脏话连篇(不出四句话一定有一句fuck)、精神分裂症和有自杀倾向的躁郁症患者、感情生活混乱的花花公子,几次挣扎着想要变好却失败。
听上去是不是令人咋舌?
好像这个人已经坏到骨子里无可救药了。
但他的人生其实葬送在童年的经历上——屡次被父亲性侵。
“If you talk to anyone, I’ll snap you in two.”在酒店注射毒品的晚上,神志迷乱的他仿佛被父亲大卫·梅尔罗斯(David Melrose)附体,说出了这句父亲恐吓他的话,而这正是他一生的梦魇。
往事如影随形,困扰了他几十年之久,最终导致他精神分裂。
至于吸毒,在影片中他在清醒状态的癫狂、愤怒与痛苦和注射毒品后他平静地倒在地上脸上挂着一点近似于甜蜜的笑容入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与其说他是被毒品害了,不如说毒品其实给了他一个虚幻的拯救,在虚幻而短暂的极乐里,他可以暂时地摆脱父亲的掌控。
他与母亲的关系也并不好。
他的母亲总是以受害者自居,对儿子的苦难不闻不问,认为自己不需要对如今儿子的状态负任何责任。
但即便如此,她也摆脱不了大卫。
好在她足够有钱,于是她无处安放的焦虑和暴躁,变成了数不胜数的化妆品、药物和酒精,用这些东西来麻痹、安抚自己……等自己清醒过来后,再开始下一轮的麻醉。
可悲的是,帕特里克努力地想搞好与母亲的关系,试图从这样一个缄默者身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救赎。
他的希望与快乐都渺茫而虚幻,毒品、母亲,没有哪一个能给他真正的解脱。
所以在试图砸碎父亲的骨灰盒却徒劳无功之后,他嘶声问,“How?”扑到窗边试图开窗跳楼自杀,但窗户打不开。
他拼命地捶打窗户,最后贴在窗户上用所有仅剩的怒火与气力说了句“What a fucking window if you cannot jump out of it!”然后顺着窗户无力地滑下去。
他想死,可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Violence is not a way to express love. They meant to do that.”“No one can do that to anyone else.”他这么评价父母与往事,字字句句都是咬牙切齿。
在别人眼里他是放纵自我感情生活混乱的花花公子,但他真的只是一个可怜的人。
他无法告诉那些以“不羁”、“放纵”、“混蛋”的标签看他的人他的往事,难以启齿的东西在很多年后只变成了四个词,“My father abused me.”字幕配的是,“我父亲侵犯了我”,但若真论原意还要更委婉一些,他用的词,只是“虐待”而已。
无能为力。
梅尔罗斯家族的毒瘤他没能摆脱,变得越来越像他的父亲。
其他都好理解,唯独关于“虐待”可能有些出入:帕特里克没能很好“继承”父亲虐待亲人的习惯,这是因为长久以来最佳虐待对象就是他自己……相对的,帕特里克真正“学到”的,是自虐。
“My father’s corpse is so hard to find, but I had no trouble discovering them in myself.”(这句台词不知道记对没有)他明知如此,却无能为力。
哪怕明知是剧,却在看到某些场景时心里忍不住痛了一下……比如在吸毒后出现幻觉时他紧紧抱住自己那个瞬间的温柔和无助,比如觉得有人要进来时他躲在床底下以手捂住嘴的颤音和呜咽,那么大的人了,穿着精致的白衬衫打着领带,却表现得就是个小孩子。
这部剧大概是本尼脏话最多的剧了。
日常脏话。
对于帕特里克的人生,这句话其实非常适合:“Life is not only a bag of shit, but a leaky one.”所幸他最后勉勉强强算是找到了救赎。
而全剧的总结,也有一句台词非常适合: “And the sun shone, having no alternative, on the nothing new.”
很久没有看过如此触动的剧了。
每个人生下来都应该被保护,被善待。
如果小时候被善待,长大以后就可以更坚强,更善良,更慈悲。
剧很阴郁,好似人生无法逃离悲剧。
每个人困在自己牢笼,梅尔罗斯困在自己的童年牢笼,有人困在对金钱和名气的渴望中,有人困在阶级的牢笼中,有人困在对年轻的时候的自己救赎之中,就算最完美的人也困在孤独中。
也就在今年,我体会了很多很多以前从未体会过的人生体验。
我们都应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对爱自己的人负责。
“我曾无数次地想从我现在这种荒诞可笑颓靡的世界走出来。
可我不行,过去的痕迹无法被抹去。
那些绝望悲伤痛哭流涕痛苦到恨不能杀死自己杀死他人的夜晚构成了我,我只要活着,我就在被那些过去折磨。
我还是无法去选择那些我不可能做到的路线。
遇到困苦时,我还是会依旧蜷缩着,软弱地选择逃回我那个糟糕的世界。
我畏惧像阳光一样的人。
他们像镜子一样让我清楚我是个多么卑鄙无能消极的人。
我没有生存的能力。
我软弱得只要有一击,就能让我倒地不起,让我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可我又畏惧死亡。
这种反复升起又坠落的希望像烟花一样,在我一个人的地狱里折磨着我。
无人知晓。
我想过要一个人独自活在世界上。
我恐惧一切的情感和亲密关系,它们会伤害我。
可这样又怎么能好好活着啊。
我无法养一只宠物,因为我会无比地渴求它的关注和依赖。
他们是如何做到好好的活在世界上,拥有家庭朋友和爱人的呢。
我感到困惑。
我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
我就像一只在空中轻飘飘的气球,随时可以消失。
没人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任何人。
有时候我以为我能完全开始新生活,可是我会在无数个隐秘的时刻感到细微的痛苦和悲伤,像小石子一样,磨动我的心脏,让我几乎崩溃。
我好像不是正常人。
但我装的像个正常人。
我是一个神经病,这样描述会让我感到痛快,我是傻逼。
有时我会安于现状,感觉生活好像可以变得很好。
可是当触及我的过去,我的内心,我所有的悲伤和经历时,我好想发疯。
那压抑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想要毁灭一切。
我感到不甘和痛苦。
可我知道,明天我又会变得麻木了。
周围的人生活地那么幸福,只有我是异类。
我想认真生活时,我又浪费了大把时光。
我什么都不会,去勇敢地面对又需要很多很多超过周围人的努力。
好累啊。
我不想要那样了。
我只想消失。
不想死去,只想消失。
像是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
刚看完第四集 感触太深每一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有伤痕这些童年阴影 可能终身不愈而Patrick的故事 是一个典型第一集 极为生动的刻画了Patrick的毒瘾(完全可以作为毒品危害警示片)看到这里还以为只是理智与毒瘾斗争以及对Patrick如此怨恨父亲产生疑问第二集讲述了Patrick的童年阴影不仅是父亲的变态 还有母亲的失职(看完那段关键情节想摔电脑。。。
太bt了)让大家理解了Patrick的毒瘾根源第三集讲述了Patrick的社交生活 铺垫了他和Julia的关系并暗示了Patrick要重新开始第四集如第三集朋友的建议Patrick娶了贤惠成熟的老婆 生了两个孩子 自己当上了律师似乎Patrick走向了人生正轨而Patrick母亲对于遗产的处理 不仅说明了她的愚昧更是让Patrick的酗酒问题、暴躁展现出来童年受过伤害的Patrick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个幸福童年可是做大人 做家长哪有这么容易他努力了 但方法却不对 不知不觉 Patrick变成了他父亲的模样 当Patrick带着草帽站在游泳池边他的神情让我背后发凉下面的截图 大家自行对比
(本尼迪克特的演技太好了)
雨果演的很好 让人害怕小孩子也总是比大人想象中更为早熟和Julia的偷腥 被儿子发现了儿子的脾气也暴躁起来最后老婆选择带着孩子离开Patrick————————————这一集深刻的告诉大家童年阴影( 也可以延伸到童年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 )带来的伤痕 可能永远无法填补也不要指望从另一半那里得到拯救如何救赎 期待第五集能有答案
看着最后帕特里克关上房门出发去妻儿家,并不觉得今后的一切都会开始有起色。
明亮的色调和轻快的背景音乐以及看似达到内心和解的结尾,只是为了让整部剧不完全悲哀丧气罢了。
大帕离开公寓问题还是问题,并且帕特里克和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就像帕特里克自己说的那样:“I thought I was getting better, but I'm such a fucking mess. ”
每每你以为自己已经好些了,但实际上,生活还是糟糕透顶。
五集剧情里,帕特里克一直在很努力地尝试积极生活,尝试摆脱童年阴影,尝试戒毒戒酒,尝试找到值得付出的事业和人,尽力让自己不重蹈覆辙而做个好丈夫好父亲;
帕特里克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认识到要想摆脱过去就要做出改变,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当初有多么“渎职”而不配做父母,就越发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能够背负起责任的人。
第三集里对朋友袒露心扉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能够与父母有所不同,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在努力地尝试做出改变:为了逃避童年阴影,他吸毒成瘾;而在他的下一个人生阶段大帕戒除了毒瘾。
为了放下对父亲长久以来徒劳的恨,他最终向好友和后来的妻子袒露心声,说出父亲性侵自己的遭遇。
为了不步父母不配为“父母”的后尘,他顶着中年危机的压力尽力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面前扮演称职父亲的角色。
为了与不作为爱无能的母亲和解,放弃了遗产并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程尽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要求。
帕特里克真的真的真的很努力在积极生活了,尽管这部剧看起来丧到爆表。
这部剧也的确没有索性一路丧到结尾,留给帕特里克和观众们一个无解的结局。
正如我们所见,第五集结尾帕特里克看着手中葬礼上要来的女侍者的电话,最终还是拨通了妻子的号码;倒在单人床上回想起童年和父亲共处一室的场景,这一次却终于在记忆里反抗了父亲,身为儿子椎心的控诉成功阻止了父亲的兽行;最后的最后,帕特里克穿上大衣带起房门,画面定格在明亮的蓝色墙壁,bgm是令人宽慰的tender。
仿佛,这一餐回来,帕特里克的人生从此就不再如这五集所展现的那样糟糕。
这就是影视作品和原著小说乃至和生活的差别所在了。
无论生活里真正的帕特里克原型是否最终找到了救赎,这短短的五集电视剧只能也更应当展现给身为观众的我们一个积极的结局。
就像最后大帕的儿子和妻子都说的那样:“That's what it's for.”(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
儿子劝帕特里克一起吃晚餐
儿子劝帕特里克一起吃晚餐影视作品的意义,也可能只能在于此了。
所幸《梅尔罗斯》并不是一杯简单的纯粹鸡汤,这一点我们也都有目共睹,长达五个小时的剧情里展现更多的是帕特里克的悲惨遭遇和挣扎,以及他父代和他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滑稽虚伪,相信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帕特里克面对的矛盾真正是什么,并且意识到许许多多帕特里克仍然面对着无解的矛盾与抑郁。
That's what it's for.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我尽管质疑帕特里克是否能够在荧幕之外与自己曾经遭遇的一切达成真正的和解,但我并不反对编剧安排这样“令人欣慰”的结局。
毕竟,作为同样背负着原生家庭各种各样问题与结果的观众,我们最好是像帕特里克一样渴望改变,努力生活。
而这部剧,其实和千千万万部作品一样,也许就是哪个人灰暗生活里的一根小小稻草。
我不清楚原著小说的结局,但《梅尔罗斯》这部剧的导演,显然是希望我们和帕特里克都可以拥有一个tender的结局。
毕竟我们值得。
帕特里克的每一次挣扎似乎都没有结果,不管是戒毒戒酒还是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正常环境。
童年阴影确实可以像漂浮在空气中的胶水一样,将人牢牢地缠住偏又保留一点活动空间,让人还心存幻想,认为自己或许可以摆脱这种困境。
所以剧终时那个背影和那扇门就更加让人想哭。
然而事实上,黑暗回忆里的那只壁虎就是会在每一个失控的瞬间重新爬回墙上,无论这一次决定做出改变时,对新鲜空气的渴望有多强烈。
冲出屏幕的缺氧感让混乱、失控和神经质都显得无比合理,衬托着妻子对于两个孩子的保护是多么地模范。
即使无法给孩子创造完全零伤害的环境,这也不该是无视当前环境对孩子影响的借口,尤其是成年的家庭成员酗酒又失控的情况下。
这个场景简直熟悉到我可以在脑子里放映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爱恨交织大概是让人最无法控制的心情。
题外话是虽然观感糟心,但本剧完全重燃我对本尼的爱,大概又能爱个三五年 :)。
实在是太难看了剧情也很老套一颗星给卷福吧跟一个人的观后感一样 第一集我都看的那么痛苦了为什么还要往后看……
神剧,第一集太赞了
这题材和阵容都能拍成这样?e2更新:问题更加明显了:炫技之下的极度浅薄和轻佻,深刻全靠观众脑补原著内核硬撑。
看了两集,虚高分数。个人演技超棒,视听语言讲究且工整到位,故事性很弱,类似于舞台剧的方式演绎完第一集,就是华丽个人秀,但很空洞,第二集秒变文艺片,节奏慢的一塌糊涂,大量的饱和多样颜色看的有点腻。总体来说有腔调,但信息量和节奏都不是喜欢的类型,不能因为男主就给这么高分啊...
本尼每集都贡献了奥斯卡级的演技
看不下去,难看。
真是要爱死那个蓝色系的酒店 what 真是要爱死康伯巴奇
这个剧就是为了给脑残粉跪舔的吧
本尼很帅,演技很好,但就是,看不下去。
除了卷福的演技,其他真的没什么了。
横跨五个世代,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故事。童年阴影、药物与酒精的诱惑、情欲的堕落还有面对死亡与疾病,是决心清醒还是沉沦过去,是面对自己的心魔还是在桎梏里不再迈出,Patrick的故事和当中调得明亮的色彩反差得让人难过。作为越来越少的角色驱动型剧集,路人的我也想大胆给BC奶一个艾美视帝。
卷福自然是演得很好,可我自始至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不太喜欢这种题材,也许是对这种奇葩的父子关系反复刻画的反感。
「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疼痛。焦虑。不知所措。童年梦魇对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毒品,我马脸男神BC演技超神,瘾君子的绝望癫狂看得人有疼痛感(和梦之安魂曲异曲同工),雨果·维文的脸让我产生了对霍普金斯(汉尼拔)类似的恐惧感。这剧的构图真是绝了!摄影师一定是强迫症吧☞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看了第一集,仿佛整个人也跟着他吸了一遍,神情恍惚。。
就是颓废啊,哪里好看啦?!
这个剧情极度让人不适
卷福这演技也忒神了吧~
没想到是杰克的导演,非常优秀的横截面剖析。情绪弧光,对后代影响,自我消解,完美
来自父母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