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妈妈看了一半这部剧,上豆瓣看到很多人说三观不正的,这个我倒是没什么感觉,只是这部剧让我看的很不舒服……可能之前批判国产剧不接地气太多导致我国编剧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没错这部剧我看到目前确实看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不是说这就叫写实好吧!
这部剧更像是编剧绞尽脑汁把他所有能想到的社会矛盾堆积成了一部剧!
这样的剧现实是有了,但少了温情!
没有触动人心的地方,电视剧想拍好是需要能戳中人心柔软的地方,这部剧几乎没有……看似孝顺实则自私的儿子,恶毒的儿媳,思想奇葩的两个女儿,家暴的女婿……现实中这么多奇葩能聚在一起也是不容易,这里面的人根本没正常人,所以体会不到真实。
国家最近也在大力扶持现实题材电视剧,这是好事,但是至少拍出来的剧不要都是这样残品好吧!
好剧应该是既能引起人们心里的共鸣,又能温暖人心的作品!
打二颗星完全是为了给70多岁归亚蕾的
姐姐姐夫离婚以后,妹妹居然要跟姐夫在一起,姐姐说“让你外甥女叫你妈,还能再变态一点吗”。
妈妈养了一条狗走丢了,然后编剧竟然让狗找回来两分钟的时候让车撞死…太久没看国产剧竟然到了这个地步…下面还一堆水军…有点变态了啊悠着点呗各位这头妹妹找姐姐谈判,非得跟姐夫在一起,说自己更适合女主人,姐姐噼里啪啦找姐夫去打架,上来就扇人家一巴掌,姐夫一头雾水,从头到尾都没在一起过,为了打架还把女儿丢了,这一家子怎么就没一个正常人,能不能放过姐夫啊
该剧可以说是以轻松又直接的方式,从名字到内容,逐渐展开并带给观众们一个仿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
而都市情感的题材和类型,多数能让观众共鸣的,也正如这部《幸福有配方》这般,如实讲述,真情演绎。
就像剧中的沈家老母与兄妹三人的经历,事业、亲情、爱情以及家庭,种种看似琐碎的事情中,变故里,麻烦过后,都能在爱和陪伴的梳理和治愈下,重新走上幸福的方向。
每个家庭的幸福,都会有自己的配方,虽各不相同,却也大同小异,以爱和尊敬为出发点,以陪伴和守候为情感的表达手段,终究,每个大家也好,小家也罢,都会演绎出幸福满满的快乐气氛来。
归亚蕾在剧中饰演的沈家母亲宋玉华,可以看作是当代多数城市家庭里老年一代的缩影。
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里,凡事为丈夫为孩子考虑,甚至为隔代的需求也会不顾一切。
隐忍的特性,成全家人的同时,也多会在不经意间埋下隐患。
就像剧中一段,沈母为了让儿子省下雇小时工的钱,闲不住的在亲家家中搞起了卫生,却不料打碎了儿媳的古董花瓶。
这一段堪称极其贴切地展现出编剧导演等创作者们对生活的细微把握。
老人家的愧疚,儿媳妇的明里暗里的挑刺儿刁难,孝顺儿子的左右为难……特别是归亚蕾对角色的演绎,一面找来女儿想方设法欲买个新的赔给儿媳,另一方面也不愿为“寄人篱下”的儿子添更多麻烦。
《幸福有配方》里角色形象鲜活,情节真实接地气,甚至许多细节的处理都让观众共鸣随时随地就会来。
还清晰记得董勇饰演的大儿子沈越给病中的岳父洗脚的一幕,相信许多为人儿女为人夫的男人看到都会感动,而感动的不仅是孝道,更有当一旁沈母宋玉华目睹自己的儿子给“别人的父亲”洗脚时,那复杂又略带凄凉的浓厚感触。
归亚蕾不愧是老戏骨,嘴里说着“老头子你要是还活着多好”,思念沈父的同时,更有对儿子不尽的心疼。
当沈越说“妈,一会儿我也给你洗脚,再捏一捏可舒服了。
”老人家一句,“我不洗,我不习惯……”看到这儿,不知会有多少观众泪崩?!
全剧节奏得当,以沈家四口的家庭情感遭遇为线索,铺开的是绝大多数都市人情感世界。
特别是多以老年人的视角和经历,在宋玉华历经丧偶,与儿子同住,与儿媳相处,并亲眼目睹了女儿的种种婚姻家庭的“磨难”之后,用自己坚定也好,执拗也罢的中国式老年人的处事方式和隐忍特性,带领着沈家一家人,终于一步步重新找回幸福的配方,生活的真谛。
这期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很到位,矛盾冲突处理得当,特别是所谓高知家庭里的婆媳关系,编导们也是点到为止,毫不狗血。
普通人的生活,自然会有失去,也有收获,有痛苦,有付出,自然才会幸福,也唯有爱和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
现在的电视小鲜肉真心看不惯,连个哭戏笑戏都拍不好,好意思拿那么高片酬!
这部戏的演员基本都演技不错,剧情总体其实还是贴地气,不明白那么多人给一星是干嘛?
说什么价值观不符时宜,都是一群中了所谓新时代女性的毒太深了的,人都有成为中年、老年的一天,等你到了那个阶段会明白编剧有多实际了,不是什么都要赶时髦才叫tm的有个性!
不喜欢评论就继续去看脑残傻白甜吧😄!
沈梅 刚看到沈梅离婚官司打输了去质问她前夫的部分…张嘴就是你是不是认识法官用法律做手脚,完全是不理性的臆测和情绪激动下恶毒的想法,我觉得只表现出了女性在巨大打击之下的不理智甚至弱智,简直是对当代女性的一种侮辱…再说她离开杭州去上海闯荡,讲道理我觉得这个抛下孩子说走就走的妈还真不配有抚养权,法官判的好。
可是可怕的是,沈梅还给自己标榜了“为自己而活”的新时代独立女性形象,怕不是对这五个字有什么误解。
她给出沈越离婚的理由就更可怕了,受够了单调的一成不变的生活??
爸去世了没什么顾虑??
觉得妈不在乎她所以她也不想考虑妈的感受??
在下佩服。
讲道理,婚姻就是日日重复的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构成的,它需要新鲜事物的调剂,但是新鲜肯定不会是主旋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沟通和和谐性生活…建议沈梅这样的憋结婚,祸害别人干嘛,孩子还倒霉徐丽看了这几集,只看到了大嫂的尖酸刻薄、市侩自私的形象…更可怕的是我妈居然跟我说现在的儿媳妇都这样,我????
沈越父亲去世的时候葬礼都没现身,沈越劝沈梅不要离婚她过去凑热闹冷嘲热讽,沈越的妈来家里住给的儿子做饭挑三拣四,答应儿子的要求出尔反尔,把沈越给他妈买的丝巾据为己有,揣测沈梅在外面有人了………这是目前我能想起来的,除了奇葩我想不到别的词来形容,我觉得这个人设人品有问题而且我觉得编剧可以出一本书,叫做《论教科书式的刻薄恶毒儿媳妇如何塑造》,徐丽简直每一句台词都应该被收录进去总结目前我看到的这两个女人戏份比较多,我觉得这两个人物都很负面…我也知道生活中这样的女人有,而且不少…但是我觉得给观众塑造一种很模板化的女性形象:不理性思考,感情用事、只有狭隘的小家观念,不识大体、或者是随便一个角色就打上“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标签,都太片面了…现在把一种片面的形象描绘成一个人物的电视剧也不少…希望编剧长点心吧
确实,本来是想反映社会问题,结果把所有问题全部揉进一部剧里,让剧里这个家族及分支每个人都来分担整个社会所发生的问题,随着我妈看到了28集,真没看到幸福的地方,本来看似幸福的场景只是为了下一个悲剧事情做个铺垫,我看得胃疼。
导演编剧只想引起共鸣,我妈看得还很上瘾,看别人被虐很好嘛?
看过一半了还没正能量,难道是想最后一个大团圆就OK?
已经反应出生活中那么多问题,最后还是搞个完美结局,我是不能接受的。
居然还在中央台播?
怎么过审的?
幸福有配方?
剧中的老妈一直在引发儿女生活中的各种灾难,28集没有解决过各种问题!!!
都在引发问题?
配方呢?
这部剧,其实反映了很多很多现实中非常无奈而痛苦的现象,所以会让比较年轻、未曾真实照看过老人亲人的暂时幸福的人潜意识地不自觉抗拒,害怕自己将来会面对类似的情形,打了低分,或是说该剧三观不正,这是很可以理解的。
但其实,这个剧其实已经尽力地没有暴露出很多负能量,把老人的话题往积极的方向指引了。
给了五分,是因为剧里宋家姐妹的演技是真的好,姐姐皱纹里深藏的明亮眼睛,妹妹腰杆里笔直的坚强人格,都是立体而生动的。
现实的世界是,对老人好,老人或是因为痴呆,或是因为偏心,或是因为年纪大了不能理解生活的新时代,就是不领情,就是各种做作,就是给照看的人添麻烦,就是会使得好心没有好报,就是心软的人受折磨,像是艳艳对她的婆婆,明明尽了心意,偏偏遭受这般。
我是疫情期间,呆在老家,和我妈妈一起照看我爷爷的感受,让我理解了很多世界的真实和无奈。
他就是偏心不肯照顾他的长子和儿媳,明明人家都不肯给饭吃还恣意辱骂,明明人家就是贪图他那可笑的微薄农村退休金和田地,但就是偏爱。
反倒是我和我妈辛苦烧了一桌子的菜却要嫌弃指责浪费,却要发脾气,却要耍性子。。。
心软的人就是会受气,这跟徐丽和他哥何其相近,连气死老人都很近很近。。。
连借钱都很近很近,更不用说老人去世后就要分可笑的几万块家产。。。
着实可笑,着实可气,就是现实。
对这个世界,要更温柔,更包容,更谦和,因为真心实意爱我们的人其实并没有多少,能够和剧里沈家兄妹这般和睦可靠的亲情,这般坚实的物质基础,这般明理知性的母亲,其实已经很好很好了,对他们的偶尔的脾气和不满,总得多多体谅,因为他们也会回赠同等的宽容,使得我们能够改善进步,而非在一时情绪的亢奋激昂中背弃绝离,滑落空虚寂寞的深坑而勉强用自强独立来遮盖沁骨的孤独。
看到评论区貌似以年龄为分界的两极化评论,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先自爆下年龄,本人26岁(也是00后们眼中的老阿姨啦),要我自己平常可能根本不会看这个剧,纯粹是过年在家跟着老妈看的,没想到看到后面比老妈还迷,都上班了还坚持追完了大结局,数次泪洒电视机前啊。。。
回豆瓣看到评价吓了一跳,天哪,这个剧这么烂吗,为啥我觉得还不错呢,难道我的三观和审美出问题了?
粗看下来,大家吐槽的原因大概是整个剧有说教之嫌,再加上一大家子“作逼+事逼”的体质让人不胜其烦。
剧里关于“孩子要不要跟父母一起住”、“婚姻是个人意志还是父母意志”等问题又集中体现了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HE的大结局不就是老一辈腐朽观念的胜利吗,“看,还是老妈说的对吧。
”所以,有些陪长辈看这个电视还要被借机数落的,我深表同情。
可能我比较幸运,老妈没有借题发挥,对剧里这些矛盾本身也见怪不怪了,毕竟父母的说教就摆在那里,不以任何一部剧为转移,自己坚持的还是会坚持,即使撞得头破血流。
要说剧情的确有些夸张,还好演员们演技都还不错,代入感蛮强的,细想起来,让我感动的部分,应该是它呈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家”。
在这个家“鞭在你身,痛在我心”,有点什么事就惊动一大家子,顾及对方的感受,共同面对问题。
这个家里可以相互索求,有犯错和伤害的余地,母亲因为儿女没有参加生日玩失踪找存在感;姐姐不顾母亲和哥哥反对追求婚姻自由;妹妹向姐姐坦白对前姐夫的感情,要勇敢追爱;媳妇偷换了送给母亲的丝巾,这些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但并没有拆散彼此。
“就算你不听我的,哪怕你做错了,我又能拿你怎么办呢”,这种无能为力感又何尝不是爱的体现至于这个剧的结局导向,我并不认为是单纯的“听妈妈的话”,事实上,大家都在相互妥协和成长,儿女们依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母亲也在学习充实自己,对抗寂寞。
陪老妈看时,她笑着跟老爸说,“你看,老了还是不能跟儿女住在一块儿,还是得咱老两口相依为命,不行就住养老院吧”。
其实,我知道,她并不是真的想住养老院,她心里希望儿女不怕麻烦,但也在学着懂事。
现在大家都说过年没有年味儿了,是因为不能放鞭炮了还是春晚不好看了?
我在想是不是家的温度也变了呢。
在我有限的走亲戚经历中,有时虽然四代同堂,吵吵嚷嚷,但感受到的却是距离和生疏,无处安放的手和无从谈起的话,甚至于过年回家变成了一场利益的角逐,最后不欢而散。
这不难理解,血缘让我们自动变为家人,但感情却需要相处和陪伴,深厚的感情更是,还需要相互包容和共同成长。
再加上从一个大家变成N个小家,每个小家都有自己的压力和难处,好一点的是我不麻烦你,也不希望被麻烦,不好的就变成了讨人厌的亲戚。
当然, 我并不是要倡导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也不想谈如何跟亲戚相处,我只是向往有温度的家,相互独立的个体又彼此牵挂,是窦文涛圆桌派里说 “如果我喝橘子水,我爸我妈喝白开水,我就受不了” 的那种感同身受,是出走半生家还温暖如初。
所以掉几滴眼泪也没啥丢人的哈
老太太,太能作了,为了个生日,整得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就不能想想孩子的不容易么?
如果真心为子女考虑就不会为了这么点小事搞得离家出走,三个孩子都要把这老太太宠上天了,这部电视剧纯粹是茶毒当今社会老年人的思想。
这是要把孩子逼死的节奏啊!
看得我觉得我自己的父母和电视剧比起来好太多了,幸好没摊上这样一个妈妈
很久没有看过电视剧,妈妈来帮我带小孩,偶尔陪她看几集。
电视真是难得的现实,养儿女防老,婆媳关系,女婿和老丈人,儿女关系,恋爱亲情。
哪个不是现实中很多的映射。
所谓配方,多点谅解,多点信任,多点关爱,幸福还会远吗?
看到很多评论,不看好这部剧,真不理解你们的价值观。
很多这样的事就在我们身边,慢慢体会。
很现实,中老年人看了深有体会,年轻人看了会对自己今后生活有很大帮助。
挺感动哒
演员演技还可以,剧情有的地方简直雷死人了!这妈妈当的有点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也许现实中真的会有这样的老人,但是,真心接受无能!
家长里短的伦理剧,老妈最喜欢看了,跟着一起看完了,就是兜兜转转回归幸福的片子,有感动有扯的有好玩的也有无聊的,最喜欢小女儿沈湘,因为身边有刘凯嘛,归亚蕾演的是真的蛮好的
受不了
三观不正的电视剧,垃圾,被迫和家人看的
好难看,这么有钱的家庭没一个脑子好使吗,绕来绕去没一个逻辑在线,奇葩的价值观。
傻X编剧还我过年假期…回来陪爹妈看这个电视剧,各种毁三观的观念灌输…服了…
作为80后,认为确实体现了当前的社会家庭问题,很能体会和理解剧中的情景。真实存在的并不一定是非常美好的,但肯定是接地气的。
回家跟着我爸看了两天,神剧,居然每个人都讨人嫌!
心疼前夫👌
终于播完了,给个一星庆祝一下
我妈都受不了这剧情了…
有点奇葩。。
我的妈 里面的老太太作得一比 女儿离婚非逼着复婚 培养的儿子直男代表外加妈包 媳妇心机得一腿 过不来那您找媳妇的时候能上点心吗 搞不懂 这还正能量 ?看得恶心死了
辣鸡,教老年人管东管西管全家,没有界限。还嫌矛盾不够深么。
麻麻看跟着看了两集,感觉情商直接被拉低,“老太太不甘寂寞当保姆”本来是老朋友扶持这么一个桥段,编剧愣是可以发展到成为一个剧的转折点,这媒体这人肉好像都没带脑子,儿女处理问题简直负数,这种能力怎么混上干部和高管的?一个解释的事儿被无限放大。编剧脑残。
没有半星吗?什么玩意电视剧,侮辱智商
神逻辑
好看,主线丰富,空巢老人,人民教师,子女一人一个情况,付线也很充实,大姨一家,徐庆一家,环境拍摄很美,和多情江山一样,医生海青扮演者,赞,像一个真正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