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的片头和片尾曲都是张学友担任演唱的,歌神本身嗓音宏阔,共鸣腔很强,又能在每一个婉转处处理得细腻温柔,的确是唱出李世民心声的不二人选。
据说歌神因为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怀有极大敬意,所以免费为本片演唱了片头和片尾曲。
要说近二十来年,的确也有不少关于唐朝历史或传奇人物的剧作出来,且不说各类细节是否还原史实,单是过于脱线的故事情节和服化极端夸张的造型,本身已经虚浮得观众边看边觉得毫无说服力,要么就是一厢情愿依照现代人对“繁华”的理解去展现所谓“盛唐”,却不自觉地把“盛唐”搞出一股子明清风味。
其实,每个朝代多因其开创者的性格气质及好恶而形成独具的气质,虽然我们对“唐朝”总有一种发乎内心的无意识的亲切和向往,但自盛唐以后时间隔得太久,世事浮沉白云苍狗,整个民族随着阅历激增,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性的认知和自我的定位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扭转,对“唐”的情感更多停留在符号层面,极少能还原出实感,更不要说初唐与盛唐又是完完全全的两种气质。
说到初唐的气质,还想插一段小时候被爸爸要求学书法的经历。
记得第一次去练字,老师问我想临谁的字,爸爸几乎是不假思索回答“欧体”,说女孩子还是学欧体,清瘦秀气,顺手就买了本《九成宫醴泉铭》派给我。
我一开始对楷书各家各派毫无了解,自然也就不抵触,练起来还算认头,没多久也能写出几个能看得过去的字来了,甚至还挺有成就感。
可新的障碍很快便出现了,因为我们是几个孩子坐在一起写,每个人临不同的字体,我顺理成章也就接触到了楷书临习另一大宗“颜体”,想想自己写字每被老师提醒“欧体要提着气写完每一个字,因为笔画极细所以任何一处懈怠都会体现在写出来的一笔一划上”,而“颜体”沉郁顿挫的笔势在我一个基本功尚不扎实的孩子眼里,就成了压笔写粗划好掩盖瑕疵的易学代表, 于是心浮气躁如我,很快就犯了练字的大忌——在既没打好基本功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时就开始各家笔法掺着练,其结果可想而知。
练字三年,我哪个字体都没练好,有时基本笔画都写不流畅,单字结构排布也一塌糊涂。
如今长大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事物理解的变化,我终于能够理解所谓“颜体的沉郁庄重”或是“欧体的清瘦刚劲需要提着一口气写到最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那时真是太无知,白白浪费了三年宝贵练字的机会,只想快点写出看起来不错的字装逼,却辜负了每种曾临摹过的字体的独特精神滋养,也浪费了每一种字体所能带给临习者的从性格到行事的打磨。
十多年过去,现在的我依然懒散且粗心,每每想起都十分后悔,我是的确需要“欧体”谨慎细密的约束和质朴踏实的性格补充啊,可惜现在想要重新提笔从头再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如果说颜体丰满的筋肉和端庄舒展的字型是“盛唐气象“的缩影,那么欧体的刚劲与秀丽并举恰恰就是初唐气韵的最佳注脚,端持清瘦的骨相,当中包裹着的是基于远虑的审慎和刚健锐气的生长之势——那正是对一个朝代乃至民族来说最健康的时代——《贞观之治》也极为出色地再现出了这份独属于初唐的质朴宏愿与锐意探索——而这些,正是孕育出下一个瑰丽浪漫不拘一格之诗歌盛世的最好土壤。
我想,全剧成功再现的初唐气质也完美地贯穿在片尾曲中,歌词如下:《天机》 作词 : 潘源良烟花 璀璨无比一瞬间归于沉寂飘雪 纯白天地转眼溶化无痕迹流星 闪亮飞驰只留下点滴记忆彩虹 五光十色可惜拥不进怀里我和你在时空的这一点相遇能不能把所有美丽延续下去要坚持(我爱你)不容易(不离不弃)多珍惜 只怕终于会过去情不移(在一起)心不死(但愿不是一个奇迹)是不是一个奇迹我和你在时空的这一点相遇能不能把所有美丽延续下去要坚持(我爱你)不容易(不离不弃)多珍惜 只怕终于会过去情不移(在一起)心不死 但愿不是一个奇迹是不是一个奇迹永恒 从你开始要运气也要勇气时间 证明一切我们不用再怀疑时间 证明一切我们不用再怀疑 现代诗的表达,内中却是满腔的古意。
看完长歌行,特别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这些鲜衣怒马荡气回肠的人物故事们都是什么样的~寻着豆瓣评分,发现了贞观之治小时候追过贞观长歌,为惊才绝艳俊朗超凡的李恪的郁郁不得志揪心,长大了追肥皂剧长歌行,感动于吴磊一行人之间炽热至诚相守,就愈发想看看真实的历史长河里,这些生动鲜明、才华超群、性格迥异,在一次次绝境绝壁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很感谢,贞观之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妙人,一个充满风骨雅正的时代,一个杀伐决断又柔情似水的帝王,让我看到了开创汉文化的老祖宗们应有的大格局、大雅、大胸襟、大智慧,感觉什么语言都无法形容这盛世与满是才华的这群人贞观之治,兰亭集序故事中的潇翼让我看到了那份两难全中,不负君又不负卿的赤诚担当~房谋杜断的宣武门前夜,让我看到了一个惊才伟略的帝王手段~每次谏言后的满头大汗,让我看到了传闻中那个过刚未折、冒死进言的魏征,其实也会害怕、也有私心~让我看到性格乖戾、暴躁无度的李承乾,其实也不过还是个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份父亲宣之于口的承认,太子的身份反而成为父子间鸿沟搭起的来源~让我看到一招下错满盘皆输的侯君集,本有大好前途,祸因却已埋下,其至死都不知如何走到这一步的遗憾~让我看到本是拥有最大宠爱,却过于急躁上位的李泰下场如此~让我看到平时看似柔弱、柔软,面对机会却能做到寸步不让,不困于身份、审时度势的李治,成为一匹黑马~而长孙无忌的前后变化,让我见识到私心如何能成为包藏祸心,小恶是如何变成大奸,须臾之间,真的是一线之隔、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可汗,打败草原十八部用的是诡道,征服四方、四方来贺,靠的还真是仁者无敌稳边境,内教化,揽人才,修律法,精简藩王与政府,优化兵役制度,太多太多的细节,让人深思,太多太多君君臣臣的故事,让我感动打10分!
近些年来已经很少有这样好的历史剧了,这是用尊重历史的态度和尊重观众的态度拍出来的历史剧,这是可以当记录片看的历史剧,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剧。
其实应该把这部剧的播出时间和《贞观长歌》对调一下。
我是很偶然的在一个很少打开电视的时间看到的这部剧,如果不是那天过节放假我又实在闲极无聊,差点儿就错过去了。
据说是叫好不叫座。
这倒是情理之中的。
这么好的电视剧,叫好是理所当然的。
面对被辫子戏代表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熏陶出来的观众,不叫座也是理所当然的。
剧本写得好,演员的表演也很让人满意。
唐太宗老人家也被人演了N遍了吧,有的演员年龄比唐太宗死的时候还要大。
比如贞观长歌里的某大腕。
这部剧里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一一说来够编一本书的,随便挑几处说说吧。
剧中详细的表现了贞观时期多次重要的政治讨论的场景,可以说是活的资治通鉴了。
至少贞观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我是从这电视剧里才知道的。
道具做的太到位了,绝对是近20年来最准确,最精美的唐代画面。
唐代的木构建筑,唐代的麻布衣服,唐代的矟,唐刀,甲胄,实在是举不胜举。
唐人的衣食住行,坐卧方式,都能真实的再现,有很多器物是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剧里。
实在是赏心悦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部很干净的历史剧,没有像很多所谓的历史剧一样,除了男人勾心斗角,就是女人争风吃醋。
这部剧告诉大家,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除了勾心斗角和床上那点儿事儿,还是干了很多正事的。
罗罗嗦嗦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是因为看到这么好的电视剧只有九篇影评,有点儿不痛快,临时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什么逻辑。
看了好几遍了,觉得剧中的一句台词最能代表这部剧的精神"贞观要有贞观的样子”。
好的影视剧,像数学模型一样,提供了模仿和运用的范本。
对国家而言,皇朝制度不是最能发挥生产力的制度,但对个人而言,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却是最能发挥个人影响力、形成团队战斗力的制度。
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借用这个工具。
唐太宗把这种制度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其实在当今实际社会中,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不也处处是这个制度的内核吗?
想说说电视剧《贞观之治》对于“萧翼赚兰亭”这个故事的改编。
萧翼为唐太宗取得《兰亭序》的故事,被作为聪明伶俐的典范,不断重复在不同的文艺形式里。
名画家巨然有一幅作品就是《萧翼赚兰亭》。
在传统的故事里,萧翼奉了唐太宗的命令,以探讨书法为名接近保存《兰亭序》的辩才和尚,然后以精妙的摹本换出了兰亭序的真本。
得到梦寐以求书帖的唐太宗因而对萧翼加官进爵,好不风光。
在电视里,盗出《兰亭序》的萧翼并没有在事后接受唐太宗的高官厚赐。
辜负了一份坦荡友谊的萧翼回到寺庙,跪在辩才的门前,请求他原谅他的身不由己。
而辩才这样说,“昨天你问我贪与执,我就应该想到。
可是嗔与怒又是佛家弟子所不为。
只是兰亭集序一入帝王家,就再也不是供养了,从此俗世就再也见不到了”。
所谓的“情怀”大概就如这样的改编,把一个加官进爵的风光故事变成对“人”本身的怜悯——想要在俗世里得到名利的欲望和想要珍视命运里曾收获的善意。
这两种愿望像是一座山的两面,永远没有人可以同时得到它们。
所以懊丧,咏叹,又念念不忘。
电视剧,说故事,卖狗血,从来是正道。
可是,当一部电视剧,想要还原史实,甚至想要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标示出也许根本未曾发生的应该发生,是情怀。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然而他又写,“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唐太宗却用一种最愚笨的方式致敬了王羲之的怅惘——他带着《兰亭序》进坟墓了。
唐太宗以帝王的傲慢所掩盖的愚笨,编剧在一个历史上不甚重要,没什么人关心的细节里,弥补了回来。
作为一部电视剧的别致,正是在这个细节里,可见一斑。
在现在中国内地泛滥的“历史剧”中,《贞观之治》可以说是绝对的良心之作,其考究程度丝毫不亚于《汉武大帝》、《成吉思汗》、《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及《长征》、《延安颂》、《解放》、《东方》等系列革命历史题材剧。
要论到对历史的忠实程度,那么可以说《贞观之治》比起上述电视剧都要高很多很多。
无论是服饰、对白、场景设计、道具还是剧情、人物形象,《贞观之治》都达到了对历史还原的最高水准,可以说非常接近真实的历史(当然,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是“第二历史”,是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研究、考证出来的历史)。
全剧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重要对白、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设定都有《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作为依据。
导演张建亚、编剧阿城和孟宪实都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他们致敬。
在市场化、商业化如此严重的中国内地,居然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不考虑市场反响,愿意拍这种忠实于历史的电视剧,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可惜这部电视剧还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和吴子牛导演的《贞观长歌》相比,这部电视剧缺少剧情的跌宕起伏,没有明显的高潮出现,也几乎没有扣人心弦的各种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等)纠葛(惟一例外是本作中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夫妻之情)。
总的来说《贞观之治》太过于考究,太符合历史真实,在作为一部电视剧必要的想象和虚构方面做得不够。
和另外个人认为演员的演技不够到位,尤其是两位主演马跃和苗圃的表演实在不够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剧情的发挥。
实事求是地说,《贞观之治》的剧情在中国大陆拍的众多历史剧中,与史实贴近程度数一数二,但确实没有《贞观长歌》精彩。
如果拿《贞观长歌》来和本剧相比的话,我认为二者各有千秋但也各有不足之处。
如果你想了解贞观时期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李世民形象,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看《贞观之治》;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历史,看电视剧是为了追求情节的精彩刺激,那么我还是推荐你看《贞观长歌》。
《贞观之治》几乎可以当作一部纪录片来看,而且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本剧作为一部电视剧在娱乐性上是失败的。
这纯粹属于一个恶趣味的游戏。
不过自从我决定这辈子尽量少看剧以后,时间精力都节省了很多,可以慢慢来玩这个粉丝游戏了。
一个一个挖彩蛋也比较复杂,不过不挖的话,怎么体现这部剧集所谓考证精审有来历的特色内?
老实说,我个人看剧的恶趣味就是挖彩蛋,对紧张的情节和戏剧冲突什么的兴趣没有那么高涨,因此特别厌恶TVB那种古装为皮现代为芯的剧以及大陆效颦版。
以及我的礼学知识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仪礼》为主,历代通礼不是太熟,这部剧体现的礼学彩蛋,大概用贞观礼吧。
不过先搭个框架,以后慢慢找文献对就是了。
礼学方面的彩蛋就用五礼体系吧:吉礼(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凶礼(丧服、丧制)宾礼(朝、聘、士相见等)军礼(告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嘉礼(登基、册命、策拜、朝贺、纳后妃、士人冠礼婚礼、饮酒等)。
E44,魏征去世和丧礼。
28’ 以衣招复(即招魂),同时要喊逝者的名字。
29' 设属纩,大敛小敛(好像顺序反了?
先小敛大敛后设属纩了),30‘ 设重的镜头(好赞!
难得居然还原了重的形制!
)朝廷吊唁官员只在头上加麻,腰上加带而冠及衣裳为朝服(基本符合丧服经的“朋友麻”这条记文的原则,nnd我看了太多的朋友或者是代表公家来丧家吊唁还披麻戴孝的,这是朋友不是家属好吗!!!!!
和你们家没有亲属关系穿个毛线的丧服啊?
丧服和弔服是两回事谢谢!
)(新吐槽:为神马魏征这个级别的,太宗还不亲临抚尸?
不合礼啊!
北宋时哲宗还亲临司马光的丧礼呢!
我要再找找证据。
)庭中正堂九阶(对唐代通礼不熟,以后找文献)31’ 吊唁官员上堂致命(《士丧》:“摈者出请入告,主人待于位。
摈者出告须,以宾入。
宾入中庭,北面致命。
)所似误者,居然是由魏夫人和朝廷使者对话,而不是魏征的儿子说话,喂喂他是丧主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眷和男宾说话的内外不分的违反礼制的行为!
别和我说什么唐人风气开放,魏家好歹也是河北士人呐,和山东士族不能比,但基本的丧制不能不讲吧?
32’ 棺材上用羽毛(翣)装饰(文献待查)32‘ 魏夫人的鞋子穿得……似乎有问题,按理说是斩衰服应该穿菅屦,但看上去明明是麻屦这种齐衰服的配置,好奇怪。
他儿子更不对了,居然穿着靴子!
靴子!!
吉服凶服不要乱穿好吗_(:з」∠)_
(流水账慎入,有很多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小时候翻台翻到过这部剧,看了20分钟就换台了,原因是画面黑乎乎的,人物衣服也不怎么好看,马跃的扮相初一看也不像是那个历史书上腰围甚宽的唐太宗。
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唐太宗的,这是偏见,绝对的偏见。
让我来解释一下,我是明成祖朱棣的粉丝,他自己是李世民的粉丝。
朱棣即位后,很多地方都学的李世民,比如李世民写了”帝范“,他就写了”圣学心法“,他老婆徐皇后也像长孙写”女训“一样写了”内训“,两个人都篡改了史书,都时不时打点仗,都重用了对方阵营里愿意归顺的大臣(朱棣:三杨,夏元吉;李二:魏征等),在位期间也都一片升平,甚至他们的儿子也都造反。。。
然后我愤怒的地方就来了:为什么这两个人历史上的名声就差那么多呢?
你要说朱棣残暴杀建文大臣,可那都是死不投降的啊,再说李世民不也杀了李大李四一家连孩子也不放过么?
朱棣好歹没杀建文一家。
我好像写朱棣写太多了orz,重回正题。
这几年新拍的历史正剧越来越少,于是剧荒的我把目光重新投回了唐朝剧。
我首先去看的是”贞观长歌“,原因有二:一是据说有宝国叔,二是糖果强在”郑和下西洋“里演过朱棣,被诟病简直是”贞观长歌“集体穿越。
这部剧我跳着看了一个小时,最后得出结论:一部纯粹的烂片。
唐国强演出了一般人心目中伟光正的太宗,在我这种李二黑看来简直是要吐得不行了,而且演得和他演朱棣一样,一点层次感都没有。
对于这种事实上有争议的帝王,简单处理成伟光正的英雄样板只会让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觉得历史人物本身受到了侮辱:人家敢干的事情你怎么就不敢演呢,人家努力地粉饰自己你也没必要就只拍这一面啊。
当然编剧的责任要更大一点。
我又想起了这部”贞观之治“,随意挑了一集看。
看了10分钟后,我就感受到了一种”融合感“,怎么说呢,我觉得我能理解李二了,这有我把对朱棣的深刻剖析运用到看剧中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马跃的表演真是绝了。
他的每个眼神都非常经得起琢磨,身体语言也没话说,一撇稍翘的小胡子可爱得很,这已经不是演李二了,真的是李二附体!
后来看他的采访,他说李二身上的压力和痛苦也把他压得不行,可见演员的修养!
他演出了李二身上的锐意进取,坚毅果敢,也演出了李二身上文艺青年多愁善感(大雾)的一面。
好演员要归功于好编剧。
编剧非常坏(?
)地吐槽了一把,很多时候我看一个场面的时候吐槽,紧接着我的吐槽就被剧里人物说出来了:)比如长孙后劝无忌不当右仆射,我吐槽:真是个装逼犯,下一秒无忌就吐槽他妹妹:你也太在乎名声了。
还有一个大臣拦着不让李二去打猎,我吐槽:这就是沽名钓誉,和宋朝那帮御史没区别啊,过了几分钟无忌和房玄龄也开始吐槽此人实则阿谀奉承纯粹为了博名声了。。。
这种不把观众当白痴的行为值得点赞。
剧里面一大亮点是李二的“兰亭集序”骨灰粉属性,把一个帝王人性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会心一笑。
还有就是李二毁魏征碑的剧情,这个让我们这种李二黑为之津津乐道的剧情拍出来了真是让人感觉诚意满满,也让人物形象变得复杂而立体,表现了不少人都有的“自己立牌坊却不让别人立牌坊“的心理。
剧情基本上是按照资治通鉴的描述写的,较为真实。
整部剧节奏虽然慢,但是时不时的小亮点就像嚼新鲜胡椒粒一样过瘾,可惜这种文艺范注定略显曲高和寡。
当然缺陷总是存在的。
最不能让我理解的是房玄龄”夫人吃醋“的故事被安到了魏征身上。
虽然魏征是此剧的重点,可房玄龄戏份也不小啊,至于么。。。
对白设计有些过于白话,有种语文书上古文的译文的感觉,当然这个好不好也见仁见智。
大部分配角算得上精彩,无忌房玄龄褚遂良都不错,最重头的魏征身上有种谜一样的喜剧色彩,让我略无语,不过看剧嘛,不要求和历史一致。
苗圃的长孙后算是不过不失吧,不过她和马跃叔演戏的时候总有种相形见绌的感觉。
结尾的时候我哭得很厉害,李世民在晚年真是比朱棣苦很多。
其实编剧可以把他后期炼丹的史实在这里插进来的(虽然因果关系略颠倒),来表现他的“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以前我总是骂他自作自受,可现在我却只想骂上天没有多给他十年。
十年可以让李治变得成熟,让大唐的未来在他眼中更加明朗,让他挽回之前的一切,而没有这十年的李二只能在忧虑中离开人世。
李二的家事的确是一团乱麻,那是因为他本质上还是仁慈的吧。
朱棣的狠和冷静让他早早地坚持力挺又限制他不那么喜欢的太子,中后期极力压制像他的高煦和他最喜欢的高燧,对着儿子们用尽政治家的手腕。
同样是儿子们的坏榜样,李二对儿子们不加掩饰的爱和容忍却毁了他们。
看完这部剧的我不再厌恶李世民,也没有成为他的粉丝。
我感谢这样一部把他的功过都以史家之笔公正地描绘出来的剧,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他。
可能是因为我现在处于的人生阶段的缘故,我体会到了他身上承受的一切,更为自己面对压力时的能力而感到羞愧。
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李世民。
秦王,我喜欢称世民为秦王。
为何?
秦王,囊括了中国史学界最有成就、最有意义的两位皇帝:秦始皇和唐太宗嬴政在未称帝、未成就开天辟地一番事业之前,叫秦王;李世民在南征北战,成就“武功”的时候,叫秦王。
这难道是巧合?
不,我不相信。
但或许,我不得不相信。
上苍赐予了秦王二字最非凡的意义:功盖三皇,名过五帝。
神农、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亦或是夏禹、商汤、周武,都离我们太远。
他们在历史中湮灭,只有在青铜器、甲骨文上留下种种惹人深思的文字。
但是秦皇和唐宗呢,他们均在史册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我们或许确实不能责备秦始皇,他是中华封建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他偏离了航向,最终被当作“暴君”之时,也只能说后人无识人之慧了。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但另一位秦王,李世民,绝对是幸运的。
出身贵族阀阅,从小飞鹰走马,身手矫健;隋亡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竞起;父亲李渊,高瞻远瞩;母亲窦氏,女中巾帼,“恨不为一男子,不可为舅报仇”;妻长孙氏,知书循礼,聪敏睿智;连襟长孙、柴绍、窦诞,各个敢作敢当,英雄豪杰;妹,湖阳公主,虽为女子,志胜男儿;自身,亲历隋末乱世,历经磨难,南征北讨,一马当先,晋阳起兵,英敏果断,行走江湖,网罗人才,房谋杜断,皆入彀中。
实为天时、地利、人和。
似乎父亲李渊更器重这个儿子,母亲窦氏自不用说。
当这第二个男孩出生在陕西武功县的别馆之时,就注定了唐王朝因他而生。
李渊可能并未意识到,“建成”这个名字不应该给第一个儿子。
按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是要“济世安民”的。
可偏偏给了秦王,却只告诉隐太子:你只能看到唐王朝的“建成”,“济世安民”就给你的兄弟吧。
于是,太平天子,李建成是坐不起了。
对于玄武门兵变,弑兄杀父当然有悖伦理,但我们应该理解:皇家无亲情。
权谋、机变、暗战,就是皇家的政治。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皇室成员都是伯夷叔齐,我们不能逼秦王饿死在首阳山,用时新的一句话: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秦王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血性。
他不是建成元吉之流,刻意讨好父亲的嫔妃,让她们打小报告,不做一些小人之事。
我想,这样的人当皇帝,估计也会有更多阴暗面。
秦王,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儿,他要的是真真实实的大战,即使是恶战、持久战。
他不是当细作、当斥候的料,但他是当光明正大太平天子的料。
无论是天策府幕僚,还是后来的贞观朝臣,都在这位光明正大的男儿引导下,开一代明治先河。
直谏、绝不营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秦王、太宗、世民,真的把臣当作了诤友。
而且只有他可以把君臣的友谊看作战场的同袍之情,甚于手足。
在战场上,他为窦建德披衣;在朝殿上,他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虞世南、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李靖俯首。
他就是他!
太平天子!
也许,王知远的确知远,也许真的不怕死,也许的确会察言观色,也许会是信口开河,可他的预言毕竟应验了:秦王是太平天子!
仰天大笑!!!!
如果生命的主角并不是我,这一生也许匆匆走过也不会去想太多;如果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哪怕你说的是我的错,我也不要你沉默;如果混乱和纷争会演成祸,除非不能解脱,我最爱是平和。
秦王,太宗,天可汗,太平太子——世民似乎享尽了世间的一切荣耀,但他告诉我,他需要的只是昭陵里的安寝,和他的妻子长孙、他的诤友,相伴永生!
当我们追溯时间的河流,与先秦隋唐宋元的智者们相遇。
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或蔡侯纸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但他们都是历史,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隐逸者,都是灵魂的洗礼。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看我将怎么做;看这锦绣山河,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这不得不是我们的心声
说实话,我是看大明王朝1566心痛到想歇口气才来看的贞观之治,却怎么也料不到居然有人能把隋末唐初这段谋士猛将如云的历史拍得如此无趣,连央视纪录片玄武门之变都比它波澜壮阔!
导演编剧对这段历史和人物没任何自己的想法、分析和评价,完全照搬历史书,大小事都流水账走一遍,一到大场面,不是特效就是被总局剪了,作为电视剧这节奏简直烂透了,还不如直接看历史书!
就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自个府邸设宴给李二凤灌毒酒那段,确实书上是这么写,但可能吗???
李建成本身是太子,在朝堂和老爹那都吃得开,我相信他暗中使了很多绊子把李二搞得灰头土脸,但你要说他铁了心要杀李二,他有这决断力么?
他又需要这么猴急么?
除非李二准备先动用武力,否则用慢刀子磨才是太子首选之策。
退一万步说,假设李建成是阴险小人,他确实怂恿狗急跳墙的李元吉去干掉李二,但他就没想过避嫌?
搞个不在场证明啥的?
他们智商到底要多感人才会这么理所当然光明正大在自个府里毒死自个兄弟?
我是李二同志的真粉丝,我一直相信他才是哥几个当中最能干的,也一直相信他兄弟包括他老爹因为他功高震主都打压整治他了,但参加家宴喝毒酒吐血两升居然没死这种扯淡的事我实在没脸说发生过。。
秦王和太子之争,很多人都提过,是旧贵族和新功臣两个团体之间的权利之争,其实围绕这视角展开会有意思得多。
还有打刘黑闼也是争议点,但你拍出来既不能体现秦王劳苦功高,也不能体现太子仁义或占便宜,纯粹给人一种刘黑闼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之感,那干脆整个都别拍,还节约胶卷了。
这是电视剧,不是新闻纪录片,尊重历史是对的,但导演和编剧还要会说故事和有自己立场,不能书上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拍,那拍出来和历史纪年表有啥区别?
这剧和大明1566之所以没拉开差距其实是因为豆瓣没6星。
导演编剧只值3星,看在演员份上再加一星。
难得是一部真在讲治国,不是全讲权谋斗争的。
被删的有点不连贯了
前半段拍玄武門之變不錯,可我看的版本到了緊要關頭剪光光差點沒翻桌。後半部就難看了,沒看完....
看到40集实在是在看不下去了优点是有,内容大多符合史实缺点更多,剧情很无聊,按理说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拍出来很无聊,而且一个故事往往还没展开就匆匆结束,转到下一个故事了,故事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转换的很突兀
我很难想象这部剧为什么会这么高分。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新唐书,旧唐书。本剧的台词,剧情和新旧唐书中所记载的连标点符号都几乎不差。本剧也是开创了中国电视剧的先河,即编年体版电视剧,作者生搬硬套了新旧唐书,故事性极差,作为观众来说,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些我几能背诵的段落。如果真的爱历史就应该去看书,这样无趣无聊的作品,我很难想象有人是真情实感的喜欢吗?怕是一些看不懂的附庸风雅之徒,莫名的不明觉厉打高分吧。两分给到我喜欢的原著,新旧唐书。
战争剧情也太敷衍了
剧情拖沓,演的都是一些小打小闹,贞观年间的大事件反倒一闪而过了,真不知道怎么来的高分,剧组没钱就不说了
没有80级完整版真的让人惋惜,很不错的剧,还原度够高的了,我们不能走进钻牛角尖的怪圈里,非要鸡蛋里面挑骨头,这算是小众型电视剧了,看不出精彩在哪儿的请不要做评价
不连贯,剪太多了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是真正具有贞观样子的剧集!几乎每年都会翻来看看~~马跃和苗圃简直是心中最佳贞观帝后啊!唯遗憾的是剧集删减过多、苗圃对长孙的理解就欠缺那么一点,真的就那么一点,过于端了,虽也不妨碍是目前最佳的长孙,始终遗憾,两人又合体演了贞观帝后,就是是于妈的剧,不知道出来是什么鬼样子?
虽然比较严谨,但真的不太好看,李元吉面对一个明显对自己有异心的妃子,却一直放任她坏事,除了严重的自毁倾向外无法解释
它几乎没有人物,只有历史和政治。
演得不好啊。。。
国产历史剧,这是少有的严肃认真作品。唐初政治的贵族色彩,还是大致表现出来了,超越了一般国产剧那种“主子圣明,奴才喳”的黔首趣味。
为啥我觉得这部剧没有塑造人物形象也没有剧情呢?
碎片化像故事集而非电视剧,我喜欢李承乾与李世民的故事。特效很差,战争场面很差。
文治武功啊
历史剧的巅峰
开头以为平平,结果越看韵味越足,与传统电视剧塑造的形象不同,同时该剧在服装、台词、灯光等处的细节极为考究实在是难得的佳剧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长孙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