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认为这种电影能有什么被剧透的。
就像看《鲁滨逊漂流记》我们不用看到最后也会知道他能获救,看《绝命毒师》不用等到大结局也知道他会死。
看《地心引力》的时候,你知道桑姐一定会活下来,但是你仍然会为她的命运和挣扎而牵肠挂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我们喜欢看这个过程。
首先是分析总结一下整个影片组成部分:1. 小修理这段是开头,介绍背景。
Explorer和哈勃望远镜连接在一起。
我们知道Ryan是一个专家,有特定的任务,她和休斯顿不停沟通,想修复哈勃上的一个bug。
这段同时介绍了乔治克鲁尼的角色。
我们知道他是太空行走的人员,是领导,有特定的装备(喷气背包)可以让他控制在太空中的飞行方向。
(还记得Wall.E里面Wall.E用灭火器和伊娃飞的那一幕吗?
喷气背包就有点像好多灭火器集合在一起,分不同方向喷射)而Ryan是不能自由飞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方向。
我们从谈吐中还知道克鲁尼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是典型的Space Cowboy,而且这是他最后一次太空行走,他打算打破前人的记录。
休斯顿总部告知他们俄罗斯卫星被轰,产生碎片,小伏笔。
我们同时从谈话中知道Ryan是一个偏理论的人。
她总是用模拟器,没什么实战经验,而且连模拟的降落她都坠毁了。
这是她的flaw。
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看Ryan的flaw, driving need 和obstacles如何阻挡她达到自己的目标,和她如何战胜困难的2. 第一次被砸+回空间站这是Inciting Incident,就是主角的Normal World被打破的事件。
俄罗斯用导弹轰掉自己的废弃卫星,造成的碎片又打到了别的卫星,制造出更多碎片,以飞快的速度向桑姐他们袭来。
由于损坏的卫星太多,NASA也要和他们断掉联系了。
飘过来的碎片击中了桑姐他们的工作区域,造成巨大破坏。
混乱中桑姐被甩了出去。
由于她没有克鲁尼那样可以控制方向的装备,她不停的在空中翻转。
急促的呼吸让她的氧气浓度下降很快,同时她和NASA也断了联系,GPS也没有了她没法知道自己的位置,情况危急。
氧气不足是一个ticking clock,让观众紧张和有期待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了桑姐对于危机情况的response:完全的恐慌。
这很正常,也瞬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这事放谁身上不慌啊。
这个恐慌也为后面她的成长做出了铺垫。
人物总是要有一个character arc的建立过程,从普通开始才有上升空间但是后来她和克鲁尼有了无线电的联系,她告知了自己相对于explorer的方位。
他利用自己的装备飞到了Ryan面前,用绳子和她连住,然后他们一起飞回空间站。
他让他设置倒计时一个半小时,因为根据碎片飞行的速度距离他们第二次被碎片袭击大概是一个半小时。
这又是一个ticking clock。
这个过程中我们领教了克鲁尼调戏别人的能力,Ryan因为自己的性格很保守加上氧气快没了,基本没怎么说话。
但我们知道了关于Ryan内心的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她女儿死了,Ryan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她牵挂或者牵挂她的人了。
她自己说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自己就有点像机器人般的活着,生活似乎没什么意义。
我觉得这个地方体现出了她的driving need:去和她女儿团圆(就是去死)。
注意Driving Need和Objective的区别, 前者一般是内心的,后者一般是外部的,可以够着的。
本片中她的Objective就是回到地面,是一个tangible goal,但是她内心的driving need是和她的目标相悖的,影片后部会更加突出两者矛盾3. explorer被毁+向国际空间站进军他们俩人回到自己的explorer后发现被砸的不行,有几个微重口的镜头描绘了那些死的宇航员。
他们俩是唯一的幸存者。
于是他们决定往国际空间站飞, 那里的紧急逃生舱可以帮助他们回家。
这里是point of no return,就是说主角的旧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必须努力适应新世界。
克鲁尼牵着桑姐往国际空间站走,克鲁尼继续调戏她,两人的性格对比就又出来了。
4. 登陆国际空间站克鲁尼的喷气背包不能用了。
他们撞上了空间站,努力想抓住一切东西,但是非常困难,什么都没抓到。
就当他们俩都要飘走的时候桑姐的脚被降落伞绳索缠住,固定住了,但是克鲁尼还接着往外面飘。
桑姐努力想用连接他们俩的绳索把他拽回来,但是每拽一次,她脚上的绳索就松一下,支撑不住两个人。
克鲁尼决定牺牲自己,断开了他们之间的绳索,自己飘向了虚无的太空,只为让桑姐有能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机会。
他们俩之间的无线电联络还没有断,所以克鲁尼用自己的知识指导桑姐怎样找到入口,怎样进入。
克鲁尼告诉她往中国空间站天宫飞,那里可以寻求帮助。
这个时候由于氧气量太少桑姐已经快不行了,干什么都是挣扎的,所以克鲁尼继续调戏她鼓励她,让她保持清醒,说些小幽默比如在飘走后说:“我太空行走的记录估计很久都不会有人破的了。
”(让我好伤心,因为知道他自己知道自己要死了,还能这么幽默,真是用欢笑突出悲伤)这个地方比较突出的就是克鲁尼让她说:”I am gonna make it.” 这个时候克鲁尼已经飘走,加上氧气量不够和她内疚恐慌等多重情感的影响下,她愣了一会儿才回复克鲁尼,”I am gonna make it.” 克鲁尼又告诉她:“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let things go.” 一是指放开他会死这件事,二是指她要学会放开她女儿去世这件事,要move on桑姐经过千辛万苦最终登陆了空间站,补给了氧气。
她利用中心控制室的无线电联络克鲁尼,让他告诉自己他的坐标这样她可以去救他,但是这时他们的无线电联络已经断掉了。
绝望中,桑姐向总部汇报:“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总部仍然没有回答。
从这里开始,一切都要靠她自己了。
不管她再怎么缺乏实战经验,再怎么孤独,她必须走下去。
5. 出门剪绳索+第二次被砸国际空间站也是一团糟,什么人也没有。
窜出的火苗让空间站起火,混乱中桑姐拿着一个灭火器到了那个有推动器可以前进的舱。
前进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舱后面的降落伞和空间站的整体缠住了,所以她根本前进不了。
而这个时候距离碎片的第二次袭击时间只有7分钟了,桑姐决定出舱把那个该死的降落伞弄掉。
在她快完成的时候碎片袭来,造成了巨大破坏,桑姐回舱躲过一劫,但是国际空间站基本上就全部被砸报废了,她的舱还算完好。
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I hate space.”6. 放弃+恢复希望躲过了一劫,桑姐决定向中国空间站天宫进军,但是发现自己舱的推动器没有油了,根本就动不了。
她陷入了绝望。
她试图用无线电向天宫联络,没有人回答,但是她接收到了一个似乎是地球的信号,里面的人说的是不是英语的语言。
这个部分算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这里没有处理好,全片只会沦为出色的肾上腺素电影。
人物是需要有挣扎和转变的。
前面说过她的driving need是和女儿团圆,但是现在她仍然对死亡恐惧。
”Everybody dies. It’s just that I am going to die today!” 这算是她死亡前的小反抗,人都会这样的但是等她一听到广播里传来婴儿啼哭声和广播里男人的摇篮曲,她就决定去死了,她屈服于自己的driving need了。
”Is that a baby? I used to have a baby too. Keep singing......”然后Ryan自动降低了舱内的氧气含量,准备面对死亡了。
也许她一开始有恐惧,但是广播里的婴儿声唤醒了她的driving need. 她也不在乎自己的objective是什么了然后就是关于克鲁尼的幻象。
幻觉中克鲁尼还活着,从太空敲门,进了舱,告诉她不要放弃。
如果启动降落程序的话,纵使没有油,这个舱还是可以向前走的。
我们把这里的克鲁尼可以理解成是她的潜意识。
他也算是问了全片最重要的问题:”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你可以选择在这里死去,或者回到地球。
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 经过一番挣扎,Ryan恢复希望,提高了舱内氧气含量,决定拼死一试。
她战胜了什么?
她战胜了自己,她决定move on了,她重新发现了活着的意义。
在准备的时候她的独白很是有力量:“Matt,如果你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那就是我女儿,替我向她问好。
告诉她,妈妈会好好活着,我不会放弃”Ryan启动降落程序,向天宫进军7. 登陆天宫天宫已经进入入地轨迹,要进入大气层了。
桑姐换上了宇航服,带上了一个灭火器,在自己的舱和和天宫快交接的时候把自己弹射了出去。
利用灭火器飞行调整方向,努力抓住天宫的任何部件。
然后她努力的向上爬,找到了入口,进入天宫。
(请注意太空中任何运动都非常费体力,不要被我这段的轻描淡写欺骗,桑姐找到入口可是非常费劲的)8. 第三次被砸+进大气层天宫很明显也受了碎片打击,里面什么人也没有。
Ryan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按了一堆按钮启动程序,自己向大气层出发。
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她又分离了几个舱,然后等待自己命运的宣判。
她的独白仍然很有力量:“我也许会在接下来的10分钟烧成灰烬,我也有可能成功回到地面。
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配着超级雄浑的音乐,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Ryan的转变和对生命的不同态度9. 出水+上岸桑姐也够倒霉的,自己的舱降落在水里。
宇航服的重量导致自己往下沉。
她努力脱下宇航服后向上游,又被水草缠了一下。
我周围的老外居然都在笑,估计是觉得她够悲催的吧。
然后她上岸,趴在了沙滩上(太空呆久了回地球腿是没有力气的)亲密抚摸地球的土壤。
她说了一句“Thank you.”她终于体会到了原来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然后她在史诗般雄浑的音乐中努力的站了起来,慢慢的一步步走向前方....这部片子除了真实体现出太空的一切以外,最出色的就是对hero’s journey的塑造。
我们在影片结束后为什么获得如此之大的catharsis(情感宣泄)? 不仅仅是因为她战胜表面上的困难回到了地球,而是她战胜了自己,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她的flaw, driving need, obstacles是如何复杂的阻止她达成自己的目标,更是如何塑造她的转变的。
如果没有战胜自己那一部分,本片就是典型的企图用真实的特效音效和各种ticking clock各种幽闭恐惧症让观众的心悬着最后放下来的肾上腺素电影,然后看完就不会记得了。
而本片探讨了更加深刻的话题,到达地面以后她对土地说的”Thank you”更是体现了她的重生。
然后说一下整个影片技术上的一些特点吧,先是Sound Design影片最开始你可以听到宇航员和NASA的对话,一个从影院左边传来,一个从右边传来,非常立体,必须到影院体验其次我觉得整个团队都是在努力还原太空中真实的声音传播。
不像星球大战那种两个船互相追互相打枪都会有生效的那种娱乐片。
所以基本上在第一次被砸的时候,你听不见太多夸张的音效,你只听得到桑姐不停被甩的时候的尖叫声和一些不太大只能骨传播被砸的声音。
而这尖叫声也是被处理过,听起来是透过宇航服头盔的那种闷闷的感觉,因此你听到的就异常真实,好像真的在太空一样还有声音大小的对比。
桑姐发现自己的舱没有油的时候大吵大闹,然后镜头一下子挪到舱外,声音也配合镜头瞬间消失了,你只能隐约听到桑姐发狂的闷闷的声音,就好像你真的是在舱外看着她一样。
还有很多时候前一秒还是声音爆大的音乐或生效,下一秒瞬间变成死静。
这种非常突出的对比把太空的那种压抑和绝望突出的淋漓尽致。
太空中谁也听不到你的尖叫原声带也很不错,渲染情绪很到位,同时不喧宾夺主。
结尾处的那个雄浑的音乐让人听的异常澎湃,我现在想起来都还激动呢然后我想说一下镜头。
不是专家啊,有错请纠正镜头视角角度变化很多。
桑姐在第一次被砸后在空中不停翻转,镜头是随着她动的,好像观众也在不停的翻转。
很多在舱里的镜头,整个银幕也在转动,好像在模拟在真实环境中舱的那种转动。
桑姐有时候是正的,有时是倒着的,有时候是斜在边上的。
这就真实体现了太空中什么都是飘着的那种状态。
同时有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桑姐看到的,包括她面罩上的显示屏,她呼吸在屏幕上形成的哈气,配合闷闷的生效,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真的受不了。
在桑姐努力爬上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的时候也有很多第一视角镜头,因此观众可以体验她的奋斗历程。
特效真的很完美。
同样是整部片子基本上都是在绿幕下完成的,阿凡达和本片就有巨大的差别。
地心引力的特效和少年派的特效很像,都是主要为故事服务的,不是那种炫技的魔幻大片耀眼类特效。
特效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是相当牛逼了,因为你根本察觉不到特效,你真的以为一切发生在太空。
这也是特效的一种境界。
对白可以看出是很用心的,有很多呼应,使得很沉重的电影有了小幽默和情感。
比如:“I am brown eyes”出现两次,一次是桑姐告诉克鲁尼,另一次是克鲁尼告诉桑姐克鲁尼总是唠叨自己的前女友和一个毛发很多的男人跑了。
在Ryan企图用无线电联系他时又提到了“给我讲讲那个‘毛发很多的男人’呗”“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出现两次,第二次很明显提升了很多含义,也体现了主角的转变这是属于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所以各位不要犹豫啦
如果你不慎迷失在外太空某个神秘地点,没带手机钱包,干粮也快吃完了,这时候除了凑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之外,你还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回到地球的生活小妙招。
1、内部中空的大炮弹(1902•电影•《月球旅行记》)虽然如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乘坐一颗大炮弹从月球上扑通一声掉进太平洋的回归方式非常不科学,但……既然月亮都能长着脸,就先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好了。
2、蓝色警用电话亭(1963至今•电视剧•《神秘博士》)你有大概0.00000001658%的概率在外星球撞见一个凭空出现的宝蓝色英国警用电话亭。
不要犹豫,对着它大声呼唤doctor who,会有人给你开门的。
3、光波传送器(1966至今•电视剧•电影•漫画《星际迷航》)如果第2条里你不幸没有撞见飞翔的电话亭也请不要灰心,因为接下来你还有0.00003507%的概率撞见一个长得像披萨饼切刀的、自带炫酷尾光灯的进取号飞船,不要犹豫,借用他们的光波传送器一秒钟回地球吧。
4、行进中的太空船(2005•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迷失银河系的先驱阿瑟和福特告诉我们,如果你憋足了气跳入宇宙,就可以在真空中存活30秒,在这期间被宇宙飞船接到的几率为2的2079460347次方分之一。
当然你搭便车的飞船并不一定驶向地球,这个时候只要微笑着跳出窗外,等待被下一艘飞船接住就好了——还有,别忘了带上毛巾。
5、银河铁道列车(1979—1981•动画剧集•漫画《银河铁道999》)既然坐着火车去拉萨已经不是梦,那想必坐着火车去外星旅个游再回来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速度不一定意味着激情,所以在银河特快776号和银河超特急999号之间,强烈建议你选择前者乘坐。
5、超高空跳伞(2012•Felix Baumgartner•奥地利职业冒险家)现年43岁的高帅富跳伞玩家为我们开创了更刺激的方式回到地球——背着降落伞从太空边缘,也就是128097英尺的地方跳下来。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已经追平了人类跳伞最高海拔记录,而且在降落伞打开之前,你的下坠速度将超越音速。
6、智能单兵作战铠甲(1998—2013•电影《钢铁侠1-3》)如果你足够有钱,买下史塔克工业出品的“战争机器”牌铠甲作为外出交通工具是再适合不过了。
造型拉风,速度一流,人工智能贴身陪聊,如果不慎被扔到近地空间,还能保护你像一颗流星般炫酷的下坠到绿巨人的怀里。
7、商用航天飞机(2015•美国•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最轻松简便的方式。
来自国际一流航天企业的优质服务,安全舒适的乘坐体验,丰俭由君的行程安排。
唯一需要准备好的只有你的信用卡——20万美金一次的航天飞机,不是谁都打得起的。
———— 原文刊载于《GQ》9月号
在去看Gravity的前一晚,和V吃饭,当聊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交往恋爱的这个话题时,我们一致认同,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正直、诚实、勇敢。
第二天我去看了电影,没想到这样的太空电影正中我泪点,整个抽泣哭肿了双眼,今天意犹未尽买了IMAX看多一遍,回来细细想电影中让我感动的种种。
作为桑粉之前一直对于桑婆背负第一水后的骂名有苦难言,而这一次的表演真是扬眉吐气。
在电影中桑婆的角色叫做Stone石头,她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比,精英专业,固执倔强。
作为女性却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比男人更加拼命工作,她是石头,但内在的伤口却从未癒合,一次一次的结痂把伤口包裹起来,变得跟石头一样坚硬。
直到这次巨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她被Matt拖着飘向联合号的时候,石头般的坚硬外皮才慢慢脱落,里面的她如果婴儿一样柔软脆弱,也揭开了她的第一重身份——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接下来迎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泪点,Matt选择放手换取Stone回到联合号救生舱的机会,从灾难发生那个moment起,Matt扮演的就是母亲的角色,带领着Stone寻找逃脱的机会, 而Stone在整个过程中犹如婴儿依赖母亲一般依赖着Matt直到Matt牺牲。
当Stone成功到了联合号太空舱,脱去宇航服,Alfonso用了一个绝妙的镜头暗示:犹如蜷缩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一般的Stone。
之后Stone就像新生儿学步一样要第一次驾驶飞船去天宫一号(Matt在牺牲前给做的拯救方案),但这一次遇到的挫折让Stone陷入绝望,她想到了自杀,这时Matt的母亲意象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再次出现,激发了Stone对于生存的强烈本能,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勇敢帮助Stone再次接受挑战,在这里Stone终于完成了对于过去伤口的洗礼,她对Matt交代给在天堂女儿的话再次让我泪崩。
接下来在联合号救生舱和神舟号返航仓两次出现神的意象(一次时耶稣一次是弥勒佛),这里的神我觉得更多的是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暗示,Stone在这里已经完成了蜕变,精神层面的勇气让她真正的坚不可摧。
影片的最后Stone回到了地球,从沙地上挣扎着爬起来,像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般慢慢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这一步也真正意味着她的重生。
她不再是一个只有精英专业的石头,而是拥有珍贵品质的人类之子。
最后的最后,Alfonso把电影献给了他的母亲。
从昨天就一直看到豆瓣上有推荐说这部片子好看劳资今天打扫了一天的卫生,晚上连澡都没洗,吃了俩烧饼就往电影院里跑,还带着个3D的眼睛难受死结果劳资裤子都脱了你就让老子看这个!!!!!!!
完全没有感觉到豆瓣上那些红人所谓的牛逼,那些红人们都是托吗????
是不是现在美国电影也要被中国广电给控制了吗!!!!!
这整个就是一部单口相声的节奏啊第一个死的太快了,我都还没看清他的长相,也没记住他的名字,突然就个屁了第二个死的太淡定了,这家伙完全就是蛋定的好像从来没有蛋一样,尼玛到死都在调戏妞,还表演了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死都不会放过你女儿的惊天泣地的爱情故事最后一个来来回回折腾就是死不了,好像在演独角戏一样。
好几次我都以为你可以安息了结果硬是又被导演给救活了。
虽然本人文科对那些高科的东西基本全盲点,但生理本能告诉我,那些宇宙碎片乱飞如同机关枪扫射的时候你竟然一点事没有????
你那太空站各种乱爆炸,你还每次都刚巧飞出来,神与你同在啊。
问题你还不会祈祷,果然是因为在中国空间站,只要有美色,就会有中国特色保护你吗????
唯一的亮点也就是最后的大爆炸加上配乐很是大气磅礴,但也太短了,还没触到G点就木了,我还准备高潮的时候来个潮喷呢,你一下掉进湖了全身都湿了,倒是把我给晾干了,你让我们这群从小看流星花园长大的淫情何以堪,你还不如直接让我们陪你去芒果台去看流星雨来的痛快
仿佛看到2014年奥斯卡的提名出来后,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地心引力》九/十项提名领跑…我知道有可能是因为刚刚看完的冲动和激奋,但平心而论,冷静地单独审视每一项,总体印象、导演、表演、画面、音乐,都值得10分...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
要不是3D就没有意义了,要是有IMAX就更好。
本片还原了一个让所有感官都觉得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观影期间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当然还有感动!
这部电影将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内心强烈的共振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估计这就是人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最原始的情感吧。
强推,给所有人类。
目测本片值得获得提名的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配乐等九个奖项。
其中荣获最佳视觉效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跟去年的《少年派》一样。
本来还奢望这我今年最爱的商业大片《环太平洋》能有戏夺下视效奖的,现在也泡汤了。
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了,演技登峰造极了。
看完火速发的微博短评底下看到有朋友回复说,作为库布里克影迷,每次看到说其他电影 “影史最佳太空或者科幻电影”都想笑。
不过我相信这么评论的人就是冲着库布里克去的,还真的有两三位美国媒体的影评中提到本片可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呢。
《地心引力》十月四日北美上映,我是要迫不及待冲进IMAX厅再体验一把了!
真心跪求天朝一定,一定要引进啊,让大伙们都能在电影院里欣赏这一奇迹。
p.s.希望内地的大伙能坚持住,只要一天没有断了引进的希望,就一定要忍住不要去看枪版或盗版。
这样的体验一辈子也不知道能有几次,不要毁了它。
对于阿方索•卡隆的印象,在《地心引力》之前,我也已经停留在《人类之子》那震撼的长镜头和最后孕妇与女婴如救世主般来到人间的神圣意境中多年。
终于,在《地心引力》中,我再一次欣赏了这位诚意打磨电影的导演的新作,很遗憾,没能在3D IMAX的环境下体会这部电影,但是又感到不太遗憾,因为,如同《人类之子》一般,阿方索在电影的技术环节上依然细心打磨,勇于开拓,但是不变的还是电影中带有的人文关怀和特别的意境,《地心引力》,这是一部特效技术上出色的电影,更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因为仅仅特效做到极致而在电影史留得大名,《星球大战》系列的建模和太空特效确实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让其成为一种文化的更是其完整丰富而又开放性的宇宙观,是跌宕起伏的史诗故事和人物情感。
而《指环王》三部曲的特效确实宏大而壮观,但是让其令影迷和书迷都激赏的地方更在于电影对中土世界的还原,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和整部电影充溢其中的英雄主义古典美。
反观如《变形金刚》,卖拷贝就知道爆炸爆炸爆炸,再添加些他自以为幽默的低俗笑话,每部影片当然都卖座,都引人观看,但是结果却是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形成了文化,而有良好基础的电影却只是成了烟花特效爽一把就忘的快餐。
而就《地心引力》来说,它的特效给人特别的感觉,不是壮观、刺激、宏大、激烈,而是――美!
是的,看起来,整部电影以浩大的太空为背景,而实际上又像始终围绕地球一个背景的“室内剧”。
但是,就是宇宙、地球、人,三者的空间感被阿方索塑造出了美丽的效果,蓝色的地球,闪动的极光,还有最后空间站解体进入大气层的美丽的毁灭与新生同在的奇观,都让人感觉一种激赏又平静的美。
我这两年来也喜欢翻翻天文的科普杂志,当看到那宇宙种种星云、彗星、星系的照片时,就如看到《地心引力》一样的感觉。
看到片中无限太空中的地球,那种美让你感到赞叹,同时又感觉到人类与自己的渺小,因而又带给人一种平静,我喜欢这种感觉。
《地心引力》的特效固然美,但是它可不仅仅是一部BBC或者Discovery风格的风景片,人文的元素贯穿始终。
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斯通博士是片中的核心人物,也是几乎唯一的主角,虽然开始阶段乔治•克鲁尼陪她一段,后面又精神陪伴一段,但是,整部影片更是斯通博士的个人求生传奇。
类似的电影表演,我们常常称之为“独角戏”,但是实际上,纯粹的“独”角戏很少,《老人与海》的老人实际上开始与大鱼,后面与鲨鱼一直在配戏,激发他那孤独中抗争的力量。
《少年派》的少年与心中虎一直不停互动,为人性的矛盾与残酷打下坚实的伏笔。
《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那是真孤独,可是不,他自己也要闹腾个排球Wilson,体现着他内心对生活的留恋和家人的想念,而无数观众也在Wilson被吹走时,与汤叔为一只排球泪流满面。
与《地心引力》同年上映的在海里折腾的《一切尽失》是我看的最独角戏的此类影片,我好想知道罗伯特•雷德福拿到没几句台词全是比如拟声词,肢体说明的剧本时,会是怎样的感受。
而在《地心引力》中,阿方索以不同元素与斯通博士演着对手戏,从一开始老鸟太空人与科沃斯基的攀谈和遇险,首先勾勒出了斯通博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在来到太空之前,她的内心其实已经陷入一种封闭和孤独,因为她心爱的女儿,因为她无法面对的现实。
接着,她更是彻底陷入孤独,在我看来,科沃斯基英雄主义别她而去的这段,拍的略突兀和突然,还不如让科沃斯基直接意外挂掉更为自然。
接着就是斯通博士的孤独之旅,她自言自语的进行自救的操作,一次次的遭遇挫折,一次次的又再现生机,她听着地球上的狗叫与婴儿的哭声,对生活充满着留恋,而这才是真正的“地心引力”,不是物理的概念,而是地球上,那生机勃勃的世界和生活,紧紧的吸引着斯通博士努力从沮丧和绝望中重新振作,导演时刻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对准斯通博士,一个伤心的母亲,一个留恋生活的女人,她的孤独和脆弱在太空中被放大,而这种人文的力量也得到升华。
最后那回到地球的场面,令我激动,影片大部分在太空中,背景是那么“宏观”的地球和人造的各式飞行器,所以当最后看到那树林和湖泊时,一种清爽的感觉也突然生出。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特别最后孤注一掷自救的一刻,那种求生又恐惧死亡的感觉被表演的很有代入感,很抓人情绪。
而在大部分影片中,一副喋喋不休的傻大姐形象的她,在本片中有着一种少见的美和宁静感,很有女人味,很有魅力。
中国元素的代入,让我们看这部影片有了特别的乐趣,而实际上,在如今的新一轮太空探索中,中国确实是重要的玩家,此类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类似景象肯定常会出现,看过《僵尸世界大战》小说的读者,应该记得其中一段便是加拿大宇航员视角描绘的中国空间站以及与其中宇航员的对话过程,而那位宇航员的音译是:杨利伟。
(这里不得不说句:我晕)。
另外,这部电影我认为在科普意义上也有价值,围绕影片本身科学原理和漏洞瑕疵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科普过程,何况影片那种宇宙观,对地球美景的描绘,想必也会另观看影片的孩子们带上惊讶与向往的表情。
客观的看,这部电影的价值难以和《星球大战》想比,毕竟它的剧情本身有限,更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也难以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毕竟它本身更多的是儿女情长的情感,没有那么深沉的引人琢磨的思考和隐喻。
然而,在太空电影中,《地心引力》的情怀却让这部电影给了我最亲切的感染力,关于人们平凡生活与宇宙间渺小位置的思考,因为个体在宇宙的渺小,我们唯有感知每时每刻,生生不息的“地心引力”,坚实的站在大地,与家人朋友体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35d53087489f1fc698255f11
最近看了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和《人类之子》,导演的技巧自是不必多说,但是国内的评价似乎却不那么好。
现在豆瓣上的负面评价多是诟病影片的科学bug,对此网友的评价很到位:“喜欢地心引力的人不一定懂科学,但是不喜欢它的人一定不懂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要技术有技术,要思想有思想的佳作。
卡隆的影片透露对生命充分的尊重与崇拜,平等的生命超越了种族、国家、宗教、性别,这是影片技术之外不可忽视的人文思考。
看完地心引力之后特意来补档人类之子,这部片子的宗教情怀和隐含的政治指摘都十分值得琢磨。
2027年,人类已失去生育能力,原因表面是新闻中所说环境污染,辐射等等,但是一扫而过的镜头细节中写道“反对伊拉克战争”,送小孩的鹮鸟被炮火射死,地上排列的尸体暗指美军在伊拉克的暴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22505/)这些细节表明了导演的政治反思,人类今日的暴行最终会招致天谴,无法繁衍直至灭绝。
影片也可以说是反乌托邦题材,对专制政府、国际难民的冲突刻画十分尖锐,英国是地球上唯一的净土,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和暴力,难民营确是人间地狱,于是起义横行。
影片的宗教色彩浓厚,就像耶稣的诞生,人类需要一位玛利亚,而这一次的圣母是非裔,电影首先在种族上挑战了一贯的白人话语。
而诞生的这位18年来首名婴儿是一个女孩,这又从性别上区别于我们期待的耶稣。
这个婴儿的诞生,有非裔母亲的哺育,有吉普赛女人的援助,有白人男主和前妻的性命为代价的施救,在生命的面前,种族国家阶级的障碍被打破,难民营里衣衫褴褛的难民向唯一的新生命深处双手,暴力机器的警察为婴儿的啼哭而停火,人群在新生面前重新记起自己的信仰画上胸前的十字。
经历了茱莉亚、jasper夫妇、泰奥的牺牲,玛利亚和耶稣登上了名叫“明天号”的诺亚方舟,去延续人类的明天。
人类之子透露的导演对生命的崇拜确认了我对地心引力的分析。
首先从性别来看,影片主要只有布洛克和克鲁尼男女两个角色,而男主只担任助者的功能,辅助女主从软弱犹豫中站起来并且激起求生的欲望。
本来在看片的时候女主放氧气自杀时男主回来了这一段我觉得是很大的败笔,幸好这只是女主的幻觉,因为男性的拯救性作用又把女性放在软弱的地位上,助者角色的功能就越界了。
女性中心的概念延续了玛利亚的作用,女性代表着生殖繁衍和生命延续的希望。
第二说到国家,拯救女主的是我天朝的神舟,或许这就是本片引进的最大原因……其实导演对政治的关心从未停止过,俄罗斯的碎片给美国的宇航员带来灾难,但是美国人借助中国的飞船还是脱险回到地球,或许这暗指虽然美苏的对立曾经带来很多麻烦,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在人类共同的科学探索乃至生命繁衍这样大的语境下是可以弥合的,民族国家的对立在生命面前终于可以显得不重要,希望这段不算过解……然后终于说到生命的大主题,这点在镜头的暗示上特别多。
女主回到太空舱里如同婴儿蜷缩在子宫中,这一幕很多人都觉得美呆了。
另外,在结尾出模拟了生命孕育诞生进化的过程,女主驾驶太空舱和众多碎片一起飞向地球的时候,女主是这些燃烧着拖着长尾的亮点中最快的一个,如同精子冲向地球这一母体。
太空舱降落的地方是一处自然风景,保留着地球初始的景观而不是已有人烟的城镇,这一段象征了生命进化的过程。
太空舱坠入海洋,海洋正是地球上孕育生命的起源,女主艰难的出生,游向陆地,如同生命初始的进化也是从海洋到陆地,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对女主站立的超低角度的仰拍,昭示着人类生命的伟大和值得尊敬,伴随着音乐十分的激昂和振奋人心。
关于《安因冈》这一7分钟的短片可以看做《地心引力》的彩蛋,解释了女主那段语言不通的对话来源。
在这里我想说明导演是多么高明的表达人的悲伤,浩渺的宇宙和茫茫的冰雪,语言不通,相同的只是人的孤独。
两部片子都包含了生命的逝去和诞生,《安因冈》里死去的老狗和婴儿的啼哭,《地心引力》里女主绝望的自杀和之后的重生,两片的交集是女主在孤独的宇宙中听到了最后的地球的声音,因纽特人在孤独的冰雪中听到了陌生朋友的交流,但是他们能听懂只是学狗叫的声音,人是何等的孤独和悲凉。
另外想到《人类之子》里也有语言不通的情节,克里夫欧文的白人男主和吉普赛女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可以通过画画交流,姬和吉普赛女人语言不通但是能通过微笑看出大家喜欢她的孩子,虽然人类因巴别塔获罪变乱了语言,但是基督的存在还是为人类争取了交流和统一的希望,这是本段的题外话了。
《人类之子》的题材倾向过于尖锐,只获得奥斯卡的一些技术性奖项,不知道这次《地心引力》的境况会如何呢。
2009年到2013年,整整四年了亲!
我等了整整四年,终于等到了一部看了零点场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写点什么才能舒缓心中之摧枯拉朽般澎湃喜悦的电影了啊!!!
网上说看完了会眩晕站不直,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冷汗湿背心,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感觉自己真的去了次太空,是真的!!!
网上说是今年最佳商业大片,是假的!!!
瞎了眼啊,这分明是超级文艺的小清新电影好吗!!!
既然已经这么晚了,大家就原谅我长话短说语无伦次好了!
《地心引力》是《阿凡达》后最革命的电影!
为什么?
它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有人说它不是“高概念电影”,完全同意!
《地心引力》脱离了所有本应该沾上边的各种“类型片”束缚,鹤立鸡群,妖娆至极!
你见过只出现过两张脸的科幻片吗?
你见过开场10分钟内就把主要矛盾统统展现的悬疑吗?
你见过无视所有剧本构建法则让主角像超级玛丽一样一路通关到底的动作片吗?
在这部电影里,原先无数好莱坞经典创造的法则统统不成立!
国际空间站着火的逻辑性?
让位!
天宫一号下坠的逻辑性?
让位!
美国宁会操作神舟的逻辑性?
让位!
所有的电影逻辑,所有的故事情节,统统让位!
让位给什么?
让位给物理!!!
是的,让位给物理!!!
让位给距离和角度!!!
让位给空间感!!!
让位给倒计时!!!
让位给氧气存余量!!!
你不是在看电影啊亲,你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次元最顶级的3D技术的恩泽下,身临其境地跟着主角玩第一视角的“逃离神庙”啊!
快跳!
快抓!
快躲!
你有在任何电影里有过这样爽的体验吗???
在目前好莱坞动不动玩黑暗,动不动玩基情,动不动玩卖萌,仿佛不搞这些就没办法卖座的可耻的大环境下,这!
就!
叫!
重!
新!
定!
义!
了!
娱!
乐!
性!
而这些革命的本钱,就是卡隆抓住了3D的终极奥义!
什么是3D的终极奥义?
两点!
一,长镜!
二,短焦!
归结成一点,就是模拟你我肉眼的视觉!
你的肉眼会从全景急推到特写吗?
你的肉眼会动不动搞正反打吗?
不会呀!
当你从茫茫人海中想看清一个人的脸,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拨开人群,走到这个人的跟前,凑近看!
这才是3D的终极奥义!!!
我很奇怪,这么明显的3D理念,能贯彻的人为何这么少?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真正有体现3D价值的电影不超过5部。
《阿凡达》、《少年派》、《雨果》,以及两部IMAX纪录片。
《雨果》和那俩纪录片我没有看3D版,仅就《阿凡达》、《少年派》以及这部《地心引力》的3D效果,和什么《变形金刚3》、《超凡蜘蛛侠》、《复联》、《星际迷航2》、《钢铁之躯》这些算得上“顶配”的3D,其创作者对3D的理解真的差了不是一点点!
好莱坞,想赚钱也别这么粗鲁啊!
总而言之,《地心引力》可能不是大部分观众原先所想的那种电影。
它从镜头长度(卡隆的长镜头真的就不多说了)到叙事手段到场面调度到各种新鲜技术,统统充满了实验性。
而我想好满足地讲,实验成功!!!
不负吾爱卡神吐血推荐呀!!!
话说卡神对这位卡小神新作的殷殷急荐之情,基情满满,感人肺腑!
都是自编自导的技术控,卡神你就收他做徒儿吧!!!
EVARNOLD20131119博客链接: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3101931757224/
1.看《人之子》幕后花絮,卡隆讲解那个长镜怎么拍成的时候,我暗想,这逼不会罢休,这逼会愈演愈烈,技术逼都是疯子!
看《重力》开头,我叹了口气,这就是不疯魔不成活啊!
《人之子》是win97,这回你就是win7!不对,win8!win9!歇斯底里!
乔怀特看这片要气哭了吧。
2.如果这是一个科幻短篇小说,我们会说,嗯,不错,就是梗有点老;如果这是个动画片,瓦力那样的,我们会说,看,这就是卡通的魅力,剧情片做不到的卡通可以做到。
可是,这回真是个剧情片啊,我们只能手心冒汗的说,阿方索卡隆是神!
以上句式模仿上周刚看过的连岳的杂文。
3.同类片有先例,而且很多,所以看点不是故事,全是技术活。
跟着导演玩过山车,不知咋地想到“软实力”这个词了。
对,你可以开北京奥运,你可以办个空前绝后的开幕式,砸钱砸人!
中国的软实力!
但你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即使你看剧本的时候不屑,这么俗的故事,谁不能拍?
对不起,你拍不出来,这不是钱的问题。
你有你的软实力,他有他的软实力。
导演是墨西哥人不是美国人啊?
团队应该也是多国部队?
可这就是老美的软实力,你得服气。
4.珊姐。
有趣的是看珊姐上镜,我穿越到诺丁山了,嘴姐在戏中戏里要演个太空人,休格兰特望着大银幕上的她发花痴,同样的,戴着假发。
这角色嘴姐也能演吧,凯特布兰奇也能演吧,不行,她们个子太高,不利于在狭小空间里穿梭啊。
演技没什么突破吧,姑娘成名作是什么,speed!女英雌角色信手拈来好吗!
仿子宫里婴儿那一幕,完全秒杀简方达,奔5女人这身材,啧啧啧。
就是胸部,垫过头了吧,姐姐你是平胸杀遍天下的,这胸部,太假!
这才是真的once a lifetime 的功课,盲点不是。
那次大家投票她,是觉得她这辈子就这样了吧,不会再有下次机会了。
不知道这些戏是不是本色演出?
啊,我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
她脸上是哀愁还是绝望?
一个快半百女人的一生都写在脸上。
年少成名,高低起伏,高过,低过,再高,再低,再高,再高,再高......做了一辈子女汉子一辈子女谐星,这回要演脆弱,是不是演技都不重要吧。
郑洞天评她在盲点里的演出时说,这绝对不是她最闪光的表演,这只是正常发挥。
大概我们都在等那一瞬间吧,演了一辈子戏的她,需要一部电影、一场戏、一个瞬间,独属于她的。
13年前,选美特工和荒岛余生同档上,肥汤的独角戏top1,她首周上榜第3,然后,两个人都坚守,肥汤一直压着她,最后一个破2亿一个破亿,那是她杀戮时刻以后终于再度破亿。
今年的状况,刚好反过来。
我最爱的男演员,我最爱的女演员,你们都老了,巴特,你们都还在。
上次大银幕上看姐姐啥时候?
职业生涯最低谷,speed2!谁料能有今天!
阿方索卡隆给了她机会,一生一次的体验,她的荒岛余生,她的独角戏。
所以她说,我百分之一千的相信我的导演。
5.花瓶克鲁尼下半场出境,钻进太空舱,脱下帽子。
靠,要死啊!
头发白了倒更hot了!
这个老畜生!
太讨厌了!!!!!!!
ps:瞎猜,明年金球跑不了,凹死卡的话,应该和当年肥汤一样,呼声高最后让位鸡白切。
姐姐完整了,奖有了,代表作也终于有了,接下来,就继续赚钱赚钱赚钱,拿各种终身成就奖,啦啦啦啦啦。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重生”,我同意,但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重归大地”——注意:是“大地”,而非“地球”。
为什么计较这个用词?
原因很简单:地球,同月球、基因等术语一样,是技术的产物;而大地,借用某位哲人的话,是我们“诗意地栖居”的地方。
技术与诗意的对立,不仅是西方思想的主线,在我看来,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这里我不想讨论当今物理学的成果,但却想谈谈“物理学”本身的来历,谈谈它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
记得小时候上物理课,得到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印象就是——这人是个傻逼,因为他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的见解都被后来人(比如伽利略或牛顿之类)给推翻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但后来人纠正说,“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即便在完全不受力的情况下,物体仍可作“匀速直线运动”。
虽然我们当然谁都没有见过这种运动,也没有经历过完全不受力的状态,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理解并认同了后来者的发现,并且同时,轻易地将前者扔进了历史的废纸堆。
说起来,这是时代精神变迁的结果,不能苛责身处这一时代的人们,更不能苛责当时年幼的我。
直到后来,在思想家的引导和帮助下,我还原了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语境,这才发现,原来他这句话竟然包含这样的含义:乡愁是回家的原因。
如此富于诗意的一句话,还真是想不到啊。
话说回来,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要说明这一点是困难的,这里就举个例子吧。
海德格尔,那位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哲人,用“无家可归”来描述当代人的生存情境。
这显然与常识相悖,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家,也会回家,为何说“无家可归”呢?
或许用不着我解释(因为我们对此戚戚于心),你就已经想到了,这个“家”当然不是在“物理”的意义上说的。
然而你同时也知道,我们如今的世界,却正是被这种“物理”构建出来的,在这个“物理”的眼界中,生命是出生(起点)到死亡(终点)的线段,回家是从一个空间坐标(第一教学楼311教室)到另一个空间坐标(3号楼502室)的位移,月亮变成了月球和一堆环形山,而不再是婵娟或广寒,地球,当然,也不再是大地了。
这是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种统治的标志就是:技术的尺度与价值的尺度已合二为一(作为证据的就是,每当我们想说一个东西不对或不好时,说出口的往往是——这不科学)。
这时我们仿佛早已忘记了,初民们那里并没有地球这种东西(他们中有人还认为地是方的),而技术的进步似乎并未让我们感觉自身更幸福或更有价值。
说回到电影上来,几乎所有太空题材的电影,都令人惊讶地对技术抱有反讽的姿态,从一本正经的《2001漫游太空》到毫不正经的《银河漫游指南》都是如此。
太空技术无疑是技术的极致(3D技术或许也是当今电影技术的极致),但在电影中,它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或背景,一个提供给人类去表现他的生存意志、生命情感的环境预设。
在这一点上,《Gravity》也不例外。
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重生”的人,特别提示了几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例如女主角进入太空舱时那宛若胎儿的姿势。
但我在这里就不强调了,因为象征作为隐喻是微妙的,一但强调就难免沦为概念或形式了。
好莱坞的电影便有形式化的趋势,例如在大的冲突(战争、灾难)中加入小的冲突(家庭、爱情),再让主角先破除小的羁绊,然后完成大的使命。
《Gravity》也符合这个形式,不同的是做得更为彻底,当男主角问女主角“在地球上可有人等待着你”时,女主角的回答恰恰是“没有”。
这本是一个亮点,却成为许多人觉得该剧剧情过于单薄的理由。
包括尼采、马克思在内的很多哲人都说过,技术终将夷平一切感性的内容,正如将“运动”从“回家”变为“位移”一样。
如果说宗教、伦理、政治等宏大主题在历史上都曾作为我们的家园,那么,在最终“无家可归”的时代,还有什么力量能让我们重归大地呢?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Gravity。
我想,说到这里,你不会再仅仅将这个词当作一个物理的术语了吧。
哲人说:所谓存在,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技术如今发展到漫游太空的程度,离开大地已然太远了,但史诗《奥德赛》已经昭示了我们,乡愁是一种“回归的疾病”,换言之,也只有在离家越远时,才越体会到家的存在和重要性,回家的愿望也才越为强烈而深沉。
技术或许终究是人类必经的道路,但它的目的绝非夷平或征服,而是回家,回到初生的大地。
唯有脚踩大地,古希腊的英雄才能拥有力量,唯有回到家园,漂泊的我们才感到安心——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才是诗意眼界中真正的“Gravity”。
美国的航天飞机毁了,国际空间站毁了,俄罗斯飞船毁了,只有天朝的“天宫”才是王道啊!而且质量没话说,安全把你送回地球!
其实在四星和五星间犹豫。太空感并没有我之前期待的那么强,不过我的期待本也超常。剧情很简单,没有阿波罗十三号紧张。太空中的那种无助和孤独体现得淋漓尽致,听到地球广播那段泪了。即使如此,对于航天事业,许多人仍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也好想成为那样的人啊…QAQ 下辈子一定要去NASA工作
业余资深科幻/科学爱好者兼科学家鸡八哥既来福同学与业余伪装编程人员互动艺术家老子我观后表示无论视觉和故事的张力如何敌不过对傻逼的憎恨,以及对科学的不尊重,还有整个事件的无厘头,更不能接受对我天朝空间站质量的诋毁。另,觉得视觉震撼的咋不去看哈勃望远镜的纪录片啊,也有宇航员和太空!
神舟行
1.通俗极简,却又优雅伟大。2.技术是影史一大突破。3.太空浩淼,极简故事,本能情感。4.长镜头。5.孤独绝望、重获新生对应人类起源和发展历程。6.片头片尾设计、恰到好处的留白、处境的共鸣。
3星给震撼的景观
非常精彩。这电影真是看片前IMAX片头字幕的最佳诠释啊,"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虽然剧情还是好莱坞的,但片子已经极简到摒弃一切元素只剩求生的信念。我们或许一辈子都无法进入太空体验这种生命在宇宙中的脆弱,那就让电影来做到吧。(摄影是生命之树的那位,你们感受一下)
这个电影可以入选年度失望影片
三星半。人家花几千万美元看到的宇宙景观,一百元就做到了。至于人物的命运如何,真的不太关心。
开始5min后这片子就可以结束了,因为都死光了,而且连干尸都没有……真心吐槽一片物理老师死的早……1分给blue planet, 1分给天宫,其余都死一边去吧
看到女主慢悠悠的 叫麦特你还在吗……你觉得呢他都看到恒河了。
四星半,less is more!好莱坞制片、科幻题材、大陆院线,这三样大概就是对这个电影偏见的所有来源。可是你们仔细看看吧,制编导剪几乎都是卡隆,这TM明明是个作者电影!剧情bug确是事实,但过分诟病无疑就是舍本逐末。前80分钟都在用镜头调度表现失重感,所以最后女主在地球上站起来的一瞬间,那最普通重力带来的震撼和释放感是任何花哨的剧情都无法满足的。
看完以后很想直接到隔壁厅再看一遍。而且决定不看任何影评,只是好好用心体会所感受到的一切。人类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虚高
好失望啊,不是抱着剧情来看的,但特效的太没惊喜了吧,在科幻频道都看过啊。
开放性结局的乔治·克鲁尼部分可以拍个续集
「无论是哪种结果,我都接受。因为,我刚刚经历的,是一段非凡的旅程。」孤独就是最基本的人性起点,在浩瀚的宇宙中格外明显。简单的故事,极尽完美的摄影、声效,完美诠释什么是只能在电影院看的电影,Imax不容错过。★★★★☆
挺无聊的!不喜欢这个消极的女主!
牛!爆!了!
宇航员上岗培训教材。好多年了,没遇上这样的烂片,真的不容易。一颗心是负的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