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Mustang2015,孤石影评7.9分,大众级。
这是一部由土/德/法/卡合拍的电影,反映土耳其乡村5个姐妹在传统道德束缚下的不同遭遇。
演员表演出色,演出了五姐妹性格的差异,性格差异又导致不同的故事结局。
要看美女的走过来,土耳其/希腊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人种的融合孕育出大量美女。
电影镜头犀利,细节描述中能嗅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告诉人们--拥有现代设备不代表拥有现代文明。
镜头对女主角的各种特写,渲染出一个12岁女孩多样的内心世界。
影片整体节奏很好,可最后的胜利大逃亡显得过于平淡,即使是文艺片,来个商业片的高潮有何不可呢。
或许导演要告诉我们,那些假借圣洁之名的罪恶依然在继续。
该片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可惜输给了《索尔之子》。
土耳其是个伊斯兰国家。
我对穆斯林女人的最初认识是在小人书上,巴解组织的女人端着AK47,蒙着黑袍,只露一双仇恨的眼睛对抗以色列。
后来知道伊斯兰世界是一个极度男权社会,女人出门必须穿黑袍戴头巾,不准与男人说话,不准上班,不能开车,塔利班和ISIS还不准女孩上学,穆斯林还有极强的处女情结,不是处女嫁不出去,寡妇出轨要被打死,更为残忍的是,有些地方还要对女孩施行割礼,这就是穆斯林女人,悲哀的穆斯林女人。
故事发生地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中最接近西方的,电影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浓重的传统糟粕,回顾历史,伊斯兰曾经引领世界文明,可惜,今天却被基督教文明和中华文明所落下。
<图片1>
少女们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 这里的世界甚至不包括千里之外的伊斯坦布尔 它是一个小小的家庭 几间如同监狱式的房间 他们存在的意义是禁锢自由 而少女们存在的意义 或屈从或反叛 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过程 生之于自由的意义 青春之于生命的意义12月某天下午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 突然觉得 如果要做自己的年度十佳 一定会把这部电影放进去几个月前我做了一个名为少女成长必修课的豆列 里面大多数的电影都是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们如何在爱情 亲情 友情 和自己间夹缝生存看完野马的第一刻 我就觉得 该把这部电影也放到我的豆列中来 只因为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布景 也没有很有名的演员 但非常奇妙的是 导演给它赋予了一个饱满的内核 五个女孩 一个封建式的家庭 这里面有青春期的说不清道不明 孩子善于模仿和其不羁的天性 有年少时特有的倔强和聪慧 也有女孩子们饱满稚嫩的身躯 濯而不妖 让人羡慕短短几小时间 我们看到少女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一个小而严密的封建式家庭 也看到现实的残酷性 比如其中一位女孩的自杀 和其自杀的原因世俗的压迫给这个社会的每一位女性不同程度上的打压 不论是屈从或是反抗 五个女孩的青春却能从压抑的表里生长出鲜活的希望 如同普通裸露的岩石群生长出不肯轻易低头的花朵 她们尚且年幼 不知道世俗之于这个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也不了解禁锢之于命运的意义是什么 两条腿当用来奋力奔跑 姣好的面容当用来面对青涩的暧昧 自由啊自由 当我们高举着自由的旗帜时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女性遭受着没完没了的压迫迄今为止还是有很多人以自己的观念规定女性该做些什么 又不该做些什么 女权主义带给我们什么 又教会我们什么 只有真正渴望自由的人才会奋力追求哪怕留有一步后退的余地 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屈从 留下来的女孩们没有这样的余地 所以她们用尽全身每一丝力气 选择往自由飞跑而去 如同野马脱缰 如同自由无疆
制度的可怕在于,没人可以轻易打破,没人可以置之度外。
中国刚刚走出封建几十年光景,国人就开始感慨世风日下,信仰缺失,这部将要代替法国冲奥的电影把矛头对准土耳其乡村女性的命运,试图用五个鲜活的少女唤起人们对传统礼教的拷问。
首先电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女孩们的境遇让人扼腕,自由何其珍贵,与其生活在教条森严的熟人社会,还不如身处冷酷无情的丛林世界。
片中小女孩的选择正是这样,她宁愿逃出家门,去一无所知的伊斯坦布尔。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这部处女完成度很高,在保证剧作的同时用作者化的影像讲述故事,大量手持摄影和自然光源让电影看起来像是纪录片,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临场感变得更强。
镜头贴着女孩们的身体游走,在有些小清新的色调中呈现出一种健康的肉欲。
女孩们的身体太美了,导演拍的也美,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会发现,镜头越干净,人物的命运就显得越黑暗。
开场的海边狂欢,看起来像是一部青春片,暑假第一天,海滩美景,少男少女们尽情嬉戏。
女孩们尽兴而归,等待她们的却是代表着道德与礼教的奶奶的责罚教育。
奶奶警告她们和男孩子授受不亲会导致嫁不出去,一辈子就毁了,然后将她们关起来,甚至让叔叔带她们去检验贞洁。
然而青春是关不住的猛兽,当奶奶在电视上看到偷跑出去看球赛的女孩们,吓昏过去,直接切断电源防止别人看到。
可见当地传统女性对“声名”的恐惧。
也正是这一次导火索,家长动了把这些女孩嫁出去的心思,短短一个暑假,五姐妹相继嫁出去三个,过程简略如同购买生活用品。
这些美丽的女孩拥有最好的年华,却无法做主去挥洒。
她们的一生都处于禁锢之下,于是,精灵古怪的小女孩开始计划逃跑。
导演毫不讳言想要借助影片改变土耳其社会的初衷,看前半部分是成功的,纪录片质感的影像展现出了惊人的日常,虽然没有明显冲突,但是暗流涌动,女孩们的遭遇让人心悸。
这部分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那样生活派的电影,揉碎每一个戏剧冲突,才能拍出真正属于生活的冲突。
然而到了后半部,电影开始朝着戏剧化发展,变成了好莱坞式的剧情走向,小女孩为了出逃计划着手准备,在最危机关头逃离魔窟,到达梦想之地,这样的剧情和结局在提升观影体验的同时牺牲了影片本该有的力量,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导演迫切地想要呈现土耳其女性所遇到的问题,囚禁少女、包办婚姻、家庭内性侵犯、处女情结引发的社会悲剧,这些现实中问题在影片里悉数出现,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承载的太多,导演不想点到为止,却又缺少铺垫,让有些情节显得突兀。
当然,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只是她小时候被责罚可不敢跑出去,而是低下头默默接受。
在电影里,她终于可以让小女孩凭借自己勇敢出逃,也许这只能是一个梦,但影片揭示的问题却每天都在发生。
很普通的一部电影,不知道为何影评这么多。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奶奶着急把姑娘们嫁出去,应该不外乎两个原因吧:①家里存在(唯一男丁对女孩们的)性侵行为,②女孩们(藏不住的)青春期(骚动)。
其实不管哪个国家,基于不同环境的家庭伦理观念,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基于自己国家的现状,都存在着不同的现行规则。
宽泛的说,并没有谁比谁的更好。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现实。
但现实是可以打破的,就看是否足够勇敢,是否能走出去。
所以,评论,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
电影给出了5个女孩的结果,也是5种可能:①嫁给自己爱的人,②嫁给不爱的人,③结束自己的生命,④忍受→出逃,⑥出逃。
层层递进。
电影给了人们希望:最后的两个女孩出逃成功,最后顺利的找到了老师(貌似找到了文明世界的入口)。
但现实呢?
文化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提出问题,但并不解决问题。
因为问题是形而上的,且问题总会存在。
但解决生存的若干问题,所谓的文化人却是一点也看不见哈。
这个电影我是本着开始了就看完的良好习惯看完的,讲真,真不好看。
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已,至于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评论,我还在好奇,电影真的有这么好?
说实话,豆瓣的高分,都不是我爱看的。
虽然是十分经典不惊喜的镜头,但看lale坐叔叔的车进隧道而被yasin救出来的时候还是感动得哭了觉得lale很有勇气也很有头脑,还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是很好的,就像老师说的甜心宝贝我在想五个女儿可能是想展现面对同一种困境,不同的女性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看只有最小受到最少污染的lale才可以自救且得救可以分成sonay、selma和ece、nur、lale两拨,前面都很大步入成人世界,所以并没有任何反抗婚姻制度的打算,明明二者在经历经验上是最丰富的,但就像被锁链圈住长成的大象一样,放弃抵抗,而sonay和selma也有不同,至少sonay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而selma那么美,却没有任何感兴趣的男人ece的死很可悲,在乱搞了个青年男的(这种青年男的,和ekin独身前来不同,带来一群男的,就很不是好东西),是在那种诡异集中营讲话般的电视节目和叔父只因为小孩玩闹就让她滚出饭厅之中决定寻死的。
她厌恶这一套男人的玩法,却不觉得自己可以挣脱,不想认命而只好去死。
她好美。
最后nur和lale看到海,摇晃的镜头迷离的光线,从来没有这样让我觉得快乐和自由的画面。
ps看名字我一开始以为是德国电影(受linmaomao影响我对德国女性地位和女性作品很有好感,但点开看发现是伊斯坦布尔,大概是中亚。
很保守的地方。
但就故事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伊朗(或中东其他地区)电影,而不怎么像土耳其电影。
早在上个世纪初,土耳其便进行了伊斯兰教世俗化的运动,将自己的形象从周边那些仍然要求女性裹头巾的国家中脱离出来。
但让人疑惑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更加接近民主、现代的西方式国家,在其偏远的地区,仍然保留着严格的宗教界规。
因为这部处女作的部分灵感源自女导演的童年经历,我们不得不把时间得往前推上十几年,至于那些想问现在的土耳其乡村是否仍然如故的观众便只能自觅答案了。
导演通过了许多展示性的画面来刻画青春的美好。
五姐妹穿着睡衣,交叠着肉体躺在床上,春日的暖阳从窗外射进来,如同雷•诺阿绘画作品中那些丰腴的女子氤氲着肉欲的光泽。
但她们没有太多让青春欢畅的机会,偏远山村的成长被演变成一次依循真主旨意的婚嫁之旅:牢记男女之别,婚前保持处女之身,无非是将来好嫁人;学习怎么操持教务,无非是将来可以相夫教子。
这一套套的教诲、礼节、仪式,对于这些妙龄少女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反抗是必须的,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
在逃往体育馆看球赛的那场戏,沉稳的叙事有了风格上的变化,导演借用了一种喜剧片的处理手法来展现自由欢畅的丰盈之美。
首先,是姐妹们在球场助威的画面被太过巧合地转播,被奶奶撞见,然后是那位胖胖的阿姨为挽救作出了一些列出离的举动:敲碎保险器(为了杜绝男人们看到转播的可能)、跑到变压机组(速度之快)、捡石头砸坏整个村子的电力运转(角度之准),观众会惊叹于事件的巧合、阿姨的机智和投掷石块的妙手,从而获致“笑”的快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特例为了在黑暗来临之前表现青春之美,作了这般滑稽的处理。
但从整体影像架构上的这一小处脱机也暴露出这部处女作的问题:企图将太多的表达内容融入一部只有90分钟的电影容量中。
这些过多加进的内容,尝试为五位女孩(数量之多)捋出命运线也可见出。
这五位年纪上未见多大悬殊的姐妹,走上了殊异的命运之路。
大姐与二姐产生的鲜明对比,通过安排同时婚嫁得到了加强。
大姐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夫君,而可怜的二妹却没能拥有相似的命运:她父母之命妥协了,嫁了一个对其并没有爱的男人。
在婚礼上,当大姐与丈夫快乐共舞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地喝着闷酒。
也是她,抱着对全世界的恶意喊出了那句最无奈的自嘲:我睡了全世界。
但观众十分清楚,她内心的真实声音却是“全世界都睡过我”。
这让我们想起了开头女孩们骑在男孩头上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奶奶如此告诫她们:私处抵着男性的脖子便犯了禁忌,以至于最小的妹妹一气之下要把椅子烧掉,因为它们也曾经抵着她们的私处。
但这个操蛋的世界依然折磨着她们。
如果说二姐对世界的脱节,换来了听之任之的处世态度,三姐的出离叛逆则让她招致了自杀结局。
导演安排了两场戏,来完成对死亡的书写。
首先是由小妹妹的视角所察觉到的舅舅对她的性侵(至于其它女孩有没有同样被性侵,导演隐约提及了四妹,相信观众自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便是在车内光明正大举行的做爱戏(一次抗议性的仪式)。
最后,便只剩下两位最小的妹妹。
影片虽然不时地以最小的妹妹若带无知的眼睛去看大人们身处的世界,却常常抛离这一视角。
比之其它角色,她对观众显得更为亲近。
正是通过她的某些视角,观众才发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的秘密。
她也成了终结这些悲剧的最后希望。
因为语文老师的定居,伊斯坦布尔成为小女孩心中逃离传统与束缚的象征。
这是一开始便埋下的伏笔最终,结尾对此作了回应:他们逃离成功。
这是一部温暖、感人,意涵丰富的电影,但因为尝试在过小容量内加入的太多思考而显得略为臃肿,导致了部分影像风格上的不协调。
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值得给予热情地鼓掌,尤其是尝试从一个女性视角来向观众展示恶习下不同的生命状态。
Horrible movie. There were very absurd scenes and many logical errors that I couldn't stand watching.First of all, these movie supposed to present a small village in northern east but all the five girls look/act/talk like they come from a luxury area from Istanbul. Turks can see the absurdness in here but I guess it is hard to follow from a foreigner's eyes..Another scene, a virginity control from a male doctor in village is simply IM-PO-SIB-LE.Another scene, teaching how to cooking (to be more spesific how to make sarma rolls) was absurd. Since when we are having cooking101 lesson in Turkey?Another scene, make girls wear nun style clothes was again so unreal.Everybody in this movie talks with pure İstanbul accent. But where the movie takes place is northern east Turkey, a small village where people have strong karadeniz accent. (especially in a village) so this is like they take a movie in a small village in Taiwan but everybody talks with pure Beijing accent.The girls in this movie is so rebel. Girls from a northern east of Turkey again a village girls wont act like this. I cant even imagine that. They act so confident ,feminist and strong. I really couldnt imagine that *blue screen*So this movie is full of exaggeration? No. Actually some part of Turkey is very conservative and families are strict towards their daughters. But the way they represent this in that movie is so unreal. They could pick more real girls for that with real atmosphere. I think director had no experience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of Turkey but just observed a few weeks and decide to shoot the movie with a lot of exaggeration.*
野马!
束缚!
挣脱!
也许你会说,这是一部关于女权的电影。
是的,当人性被以爱之名囚禁时,悲剧便在悄悄滋生。
不过,从对道德和自由的探讨中,也隐藏了另外一些东西。
五个青春洋溢的姐妹花,确是五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当面对同样的命运时,该怎么办?
老大的据理力争,老二的默默承受,老三更是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反抗,老四从懵懂承受到反抗,老五的机智勇敢。
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性格决定命运被表达的多么淋漓尽致……
时间有限,说三点感受。
1.眼泪的不在场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女性与眼泪有一种自然共生的关系。
而在这部以少女为对象,充满了浓郁的忧伤同时主题指涉现实而沉重的影片中,正面叙述却只出现过一次,也就是影片开头拉蕾挥泪作别学校,这是知识终结的忧伤。
少女同亿万人类之子一样,对新知的好奇是天性,而相对于家庭学校所代表的自由环境无疑就好像鱼儿所生长的水,由此天性才能像水草一样施展。
我相信镜头背后还隐匿了两次眼泪,分别埋藏在三姐的突然死亡和在伊斯坦布尔与迪莱克老师重逢两个时刻。
三姐之死,镜头并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一是两位少女年龄尚小,事情来得突然。
符合真实。
二是因为导演呈现的这故事本身,就是场酝酿已久的巨大的悲剧。
再记录流泪显得多余。
而与老师重逢,更确切的说是寻回老师,代表着一个豆蔻少女阶段性的巨大胜利。
被祖母以腐化为由而没收的那张Delacroix的《自由引导人民》画纸此时更具有了象征意义。
那一拥抱,其中的委屈,艰辛,恐惧,天真,自由同时集中在一个小小的身体里,令人感喟动容。
“我亲爱的。
“这最后一句台词放佛是告慰,来自导演的,”更进步“社会的。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的四分之三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海边嬉戏,偷果子吃,逃出去看球,改装长袍,在床铺潜水……女孩们总能从生活里找到欢乐,这极大的彰显了年轻生命的活力与魅力。
每次笑声都真诚的打动人,更反衬出铁栅栏的冰冷和残酷。
2.社会性反思本片虽是导演处女作,却很好的传承了一贯的法国电影乃至法国思想界(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思精神。
1)与祖母叔叔等人的对抗构成了影片很大部分的张力,家庭的封建束缚,隔代成长的社会弊病。
2)女孩们好像是整个社会中年轻女性的缩影,姐妹这一层的血缘关系被人为淡化,我们眼见的只是五个共同生长的女性(其实还有祖母一辈的其他女性)。
3)拉蕾是唯一喜爱看球的女孩,赋予了足球这一传统男性运动的性别多元色彩。
祖母对去现场看球这一要求的默许也反射了社会层面的女性诉求。
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因为足球流氓等暴力事件,女性才得以集体出现在球场的观众席上,这一细节的设置除了为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作铺垫,同时其作用约等同于反讽。
女性对暴力的回避才得趁机给自己感受现场的机会,浓重的性别差异的色彩就好像一颗哑炮,无疑增添了一些戏谑的成分。
4)整部片子看下来,拉蕾的未发育,她的热爱足球她的冷静理性,无一不抹去了女性的身份特征。
女性的解放不再囿于女权主义所讨论的范畴,归根到底是人的解放。
最后,开放式结局进一步加重了影片的反思意味。
对女孩未来命运的关怀由导演的镜头成功传递到了每位观众那里。
3.观影过程中,我个人感触最大以至落泪的情节有三回:第一次是三姐饭桌逗笑紧接着自杀的情节突转,失重10g超重10g几乎发生在一瞬间,一时间心脏都能感受到压力。
第二次是拉蕾在三姐被匆匆埋葬后寻找逃跑路线,侦探一般把整栋房子勘探一遍,冷静而机敏,这一过程贯穿了小提琴的循环往复,极富人格魅力。
第三次是姐妹二人踏上去往伊斯坦布尔的大巴车,镜头又重新拉回五个人坐亚辛的车去看球的场景,显然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但是谁都知道那再也回不去了。
不光是因为大姐二姐嫁人了三姐离世人再也不整齐,而是拉蕾真正与家的诀别。
结尾的bass克制而抒情,结果看到最后一把鼻涕。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其他四部影片我还没看。
但我会把这票投给Mustang。
又重看了一遍,太喜欢这部电影。
这大约与我对伊斯坦布尔的迷恋、两个月的土耳其之行、七个月的中东之行、以及在拘留所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等经历有关系吧。
当拉蕾得知最后一个姐姐要出嫁时,她不断侦查家中的高墙,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
而在拘留所,我也是手抓着铁栏杆,和那些女孩一样,被高墙束缚,但我只被束缚10天,她们却可能要在“牢笼”里度过一生。
每当拉蕾说“去伊斯坦布尔”,我就想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夕阳和海边喝酒的人们。
当时的我觉得,艺术作品就是力量,它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艺术作品也同样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去反抗、去斗争、去争取自由。
整件事缘起于五个女孩放学回家路上,和几个男孩子去海边玩耍。
好多穆斯林女性喜欢穿着全套衣服就进入大海,我甚至在伊朗见过身穿黑袍的中年女性就这么走入大海,尽情地笑着。
她们虽被束缚,却也按耐不住对海的向往,而海,象征着未知和自由。
当女孩们被关在家中,她们穿着泳衣,把床想象成水域,跳上去“畅游”,借此怀念那个下午,以及看似不再能重来的自由时光。
告发她们的派特夫人,穿着传统的长袍,戴着头巾,象征着最保守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她们自身就是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却也是维护者。
派特夫人对她人的道德指指点点,美其名誉“为了她们好”。
而当几个女孩冲向正在回家路上的派特夫人时,年轻的拉蕾是唯一一个冲上去骂派特夫人的,“你以为你穿了这身衣服你就是圣母了吗?!
”这句话说的真让人过瘾。
拉蕾从这时起,就慢慢展现出了野马那不羁的性格。
她最小,却也最有希望。
奶奶和叔叔得知海边的事之后,女孩们被带去医院检查贞洁,一层膜仿佛就是她们最珍贵的财富,或者说,那层膜才构成了一种交换的资本。
直至今日,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依然把贞操看得很重,甚至有不少国家,强奸犯还可以通过娶被其强暴的女性来免遭法律惩罚。
这些在我们看来可笑的“老生常谈”,其实都切实地侵害着那些女孩子的利益,毁灭她们的一生。
奶奶那句“若是无法保证你们的贞洁,你们以后将永远无法结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女性那仅有的婚育价值。
于是,她没收了一切“能使她们堕落的东西”,把她们关在家中。
由于父母早亡,五个女孩被隔代、保守的奶奶和大男子主义的叔叔抚养,这或许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隔代人之间、异性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了。
拉蕾的洞察总是那么透彻,“家变成了一所我们始终都无法逃离的老婆加工厂”。
女孩们学习着做家务,以完成她们的长辈对她们成为“流水线老婆”的期待。
她们不被教授别的技能和知识,不被教授在社会谋生的手艺,以至于几位姐姐在面对拉蕾的“去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时,都表现出了恐惧。
男权社会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女性去追求自由的机会,让她们即使心向往之,却也只能被恐惧吞噬。
看着她们学习做饭,我忽然想到在中东,我跟所有女孩子说我不会做饭不喜欢做饭,她们惊讶地跟我说:“那你在我们这是嫁不出去的呢”。
可是,难道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嫁出去?
穿上“得体”的连衣裙、整日地学习做饭、做家务,女孩们眼神迷离、空洞,她们只有在擦窗、看着户外那鲜嫩的绿色植物和耀眼的阳光时,眼睛才焕发出如少女的光芒,其他时候,她们如同行尸走肉。
她们被有计划地一步步培育成家务机器人,然后失去自我、变得麻木,向命运低头。
而只有做口香糖、穿姐姐的内衣走秀这些“刺激”的小事,才能在这平庸而了无生趣的生活里,点亮拉蕾那灵动的心。
当看到电视上几个女孩去看球赛的画面,奶奶一下子腿软,晕了。
你无法想象“去看球赛”这样正常的行为,在她们那个社会里是怎样的不堪而饱受非议。
艾敏阿姨为此切断了家里和村里的电,只为不让大家看到。
既然村子距离特拉布宗比较近,那应该是一个远离土耳其热烈西部的东部保守村庄,那里的中老年女性大多都戴头巾,而我想,若不是凯末尔出身军队,强势改革,如今的土耳其全境,依然会呈现东部那保守的面貌。
这件事之后,奶奶找来了工人,加高了门和墙,家,变得更像监狱了。
奶奶想为索纳伊提亲,但索纳伊反抗了,于是倒霉的塞尔玛就被送上了婚姻的“断头台”。
长辈们一些简单的言辞,就草率地决定了一桩婚姻。
两个年轻人面露难色,但谁也不敢反抗。
这一切都以“真主的旨意”为借口,突兀地降临在女孩的生活中。
而这一切,小小的拉蕾都看在眼里。
她开始她学习开车,做各种准备,为逃离做准备。
一家人五个姐妹,最终做出逃离决定的,是最小的拉蕾。
这或许象征着年轻的无限张力,以及所蕴含的希望。
塞尔玛的新婚初夜,无论是丈夫还是丈夫的家人,都对床单格外执迷,不见血迹不罢休。
随后就把女孩带去医院,检查处女膜。
在医院的检查床上,塞尔玛对医生说“我和全世界都做过”,这或许是她的一种报复,她没有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脑中那自由地世界,想象出另外一种不受束缚的人生。
做爱在那个社会里,被赋予了太多外在的诠释。
当一群人又其乐融融地来向埃杰提亲时,拉蕾再也忍不住了,她打翻礼物,朝着咖啡吐口水,看着令人解气。
她不愿看着姐姐们一个个在婚礼上眼神空洞,因为她从那些画面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她代替她们去反抗,也是在为自己反抗。
客厅里的女人们,用“同谋”的身份,讨论着每个女孩贤惠能干。
而每个女孩都要通过端茶送水表现出温柔贤淑,就像一个被雕琢精良的保姆一样,把自我的价值寄托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寄托于服饰男性和生儿育女中。
拉蕾想,“当同样的命运降临到埃杰身上的时候,她已经不做任何反抗。
”但埃杰却在暗暗准备着另一场无声的反抗。
我想起了帕慕克的《雪》中讨论了女性自杀率的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土耳其偏远乡村。
女孩们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因为她们从小便不被教授任何生存技能,她们害怕独自去面对社会的浪潮和艰险,她们从一开始便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只能任由命运主宰,忍气吞声地过完一生,如果不想妥协,那死亡显得更为容易。
而只有年幼的拉蕾,不如姐姐们成熟,也自然地更无所畏惧。
生存的困难、对未知的恐惧,都没有成为她屈服于命运的借口,她告诉开卡车的小伙子,她要去伊斯坦布尔。
她不顾及遥远、不顾及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顾及自己或许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冲向那迷人的未知,拥抱希望。
在那些绝望而空洞的姐妹中,只有拉蕾的眼神坚定、透彻、无所畏惧,让人仿佛能看到希望的光。
而此时,伊斯坦布尔已经不是一个伟大的奥斯曼都城,而是自由的象征。
最后一个姐姐努尔出嫁前,同样的流程:量裁衣服、披上头纱。
拉蕾暗中观察着这一切,还好她没有麻木。
面对这被决定的命运,五个姐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面对,索娜伊拒绝,塞尔玛服从,埃杰自杀,当轮到努尔时,终于在拉蕾的反抗精神下,暗流涌动。
这大约代表了土耳其边远地区女性面对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
而在最后关头帮助他们逃离的卡车司机亚伦,是个同性恋,同性恋是穆斯林社会里的边缘群体,虽然人数不少,却因教义而被赋予不堪和肮脏的名义。
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其善良的心,三番五次帮助拉蕾,而不像那衣冠楚楚的叔叔那般,道貌岸然。
拉蕾和努尔坐大巴前往伊斯坦布尔,看着窗外的那些空镜头,我眼前仿佛也重现了从阿玛斯拉沿着黑海坐大巴抵达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天的情景。
一路上,身边的土耳其女孩都在和我用翻译软件聊天,直到日落时分,我们停止“交谈”,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的一轮红日,等待着两个小时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伊斯坦布尔。
堵车已经开始,车流浩荡,却阻挡不了我们那一刻对前方的无限向往。
红日渐渐沉入海平面,天空由朱红过渡到黑夜。
我没有在炫目的夕阳抵达伊斯坦布尔,但我永远记得那轮红日、那片海、那个可爱的女孩。
而当我在拘留所,看到两个女孩终于乘坐大巴来到伊斯坦布尔,夕阳的光把她们美丽的发丝染成了金黄,迎风飘扬。
那个镜头,对我来说,就是自由。
这虽然是属于人类的自由,但更多的,是属于女孩的自由,是属于不甘于服从命运、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坚强女孩们的宝贵自由。
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哪怕漂泊、哪怕艰险、哪怕恐惧。
我遇到过很多“不那么自由”的中东女孩,她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不然也不会学习英语,然后与我相遇。
但她们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时她们会羡慕地看着我电脑里的照片,听我说讲不完的故事。
我深深知道,无论在我们社会,还是中东社会,女性的道路都非常非常不易。
但没有人能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拉蕾就是我们的光,是希望,是自由。
这不是勇气,是思维上的懒惰。
导演不愧是是La Fémis毕业的,好好的土耳其少女故事硬生生拍成了法国电影,镜头节奏剧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除了被绑架的土耳其女性道德观以外,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还有这大概是我近期看得最吵的电影了。
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停滞不前的思想是这个世界难以描述的困惑。无论出于宗教,习俗,传统或者任何别的什么,都不应成为束缚女性,束缚人性的理由,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压迫自由的枷锁最终会随着时间消失,只是还要等多久呢?
土耳其已经是相当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了,但即使这样,还是会出现五姐妹这样被囚禁的生活,而现实,只会比这严重得多。五个青春靓丽的少女,在宗教陋习所搭建的牢笼中,纵使有渴望自由的心,却冲不破这无形的枷锁。
相依为命的五姐妹,如果故事发生在日本,那就会像《海街日记》般美好。所以错的是国家和宗教,它们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从未停止。
周末受lily老师之邀去她家里用投影一起看片,用掷骰子的方式选中了ice老师推荐的这部《野马》。看得出来lily和ice都非常关注女性主义,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魔都独立女性影迷的一种审美倾向吧。这部土耳其女性导演的处女作,反应了土耳其这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的畸形社会对女性的严重压迫。电影拿了一大堆的提名和奖项,题材应该是很重要的因素。电影本身还是挺工整的,从处女作的视角而言,镜头和调度也都还不错,只是议题给的还是太直白了,同时并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更多的只是一种社会状态的呈现。很好奇土耳其本国人民会对这部电影持什么样的评价,土耳其当下这样的悲剧还多吗?
好美的景色,可是,好惨的故事!
做一头听话的马,还是一头野马?女导演太给力了
。。
太浪漫主义了
看着奶奶的所作所为,觉得很有感触,她一方面在爱着并且保护着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却是更强硬地禁锢着她们。这就是关系的复杂性。现实中也是如此。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她们打破世俗的枷锁,逃离束缚的牢笼,最终奔向了自由!—— 制片国家里有【卡塔尔】,惊喜。—— 同是关于姐妹生活的故事,我还是更喜欢【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那里满满的正能量看得我更舒服好多。—— 穿过隧道,她们从黑暗迈向光明,世界也因此变得辽阔。
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青春还存在着如此多的禁锢与压制。满园春色纵使关不住,也有办法暴晒而亡。
期待这个世界会改变,我们总说:希望在年轻人。对于不甘心的年轻人,我们总说:离开吧,去大城市。这么说或许一点也没错,但可惜的是我们总这么说。
逃出去(最后几分钟)
不要做穆斯林的女孩子
这些美好的女孩,究竟要毁灭给谁看?(ps,豆瓣标记1000~)
太像处女之死了.....
没有爸爸妈妈太苦了……
庆幸自己没有生在这样的家庭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