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纯属是想找一点娱乐,但看完以后,觉得内心暖暖的。
生活太孤独了,人生很寂寞,现在很多人经常看到自己网络账号上面有上百个好友,却找不到真正知心的。
于是叹乎知己难求……知心,不是只有他知你,或者只有你知他,而是彼此互相知心,交谈之间不必害怕会说错什么话会伤害对方,而能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些什么,人生得一如此知己,足矣!
但是,这都是有条件的。
条件非常苛刻。
既然要知心便没有任何障碍,不涉及触及底线的领域,彼此之间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触不可及,多恰到好处的名字。
德瑞克和菲利普在身边都没有自己的知己,反而是两个完全不在同一世界的人成为了好伙伴。
德瑞克所成长的环境非奸即盗,他的生存原则那么消极的,而菲利普所在社会圈矫揉造作,规矩繁多,他需要的是一个不理会这些世俗眼光的朋友。
就像他的台词那样:“我不需要他的同情心,德瑞克把电话递给我,因为他时常忘了我不能动,我只要他身体强壮,有手有脚,正常思考,不必在乎他的过去。
”但其实德瑞克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责任心,对于自己血缘关系不高的弟弟,他知道他有责任,对于过继自己的“妈妈”他也知道他有责任心,而对于菲利普,他同样有责任心,这就是他们互相信任的条件,复杂而又简单。
现在社会朋友关系之间很少有这样的关系存在,但电影告诉我们都被困在自己的圈子里,身边的朋友与我们联系太多了,无法不涉及到相互利益的地方,而跨圈子的友谊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知己,恐怕概率比中好几次六合彩还要低。
1.梗是老梗,有钱人终需穷人拯救.不过歌剧那段直接穿越《漂亮女人》了,女人哭得个死去活来,这回换了个男人,来了句,娘哦,4小时!
要我的命!
哈哈哈哈,打倒小资打倒文艺!
2.必须拍成喜剧,必须温情,必须浅显,这是我家偶像tal的法则,《苏利文旅行》法则,正面能量积极心理跟深刻不矛盾,但有时候,浅显更入人心。。
真实的故事当然不是100分钟,那是灭绝师太的歌,没那么简单。
高位截瘫头几年,他心里要的知己肯定不是Driss。
他可能更需要一个人把自己直接推下车推下水,早死早超生。
他需要的是给希拉里斯万克拔掉喉管的克大爷,他要做的是深海长眠里的哈维尔巴丹,他一定特希望法国也是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正如他的台词,作为残疾人,想死也没那么容易。
这电影不是又一部《潜水钟与蝴蝶》,我很高兴。
3.电影本身三星,皆因,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情节也好,细节也好。
4.Omar Sy的身材好正啊,脱了衣服,一看就不是健身房练出来的人工的“正”。
没办法,人种决定的,黑哥们那翘臀是上帝的礼物,这礼物,加半颗星!
5.看头一半有点汗,这是正面能量片没错,可干吗要把高位截瘫和跳伞联系啊,看得人好有阴影。
想起春节和广东姑娘聊,大力推荐尼泊尔徒步4日,外加滑翔,整整一个小时啊!
超级棒的!
就是一开始要签那生死协议,有点吓人!
我说我在阳朔坐热汽球,什么都不签,什么心理建设也没有,一到了马上上去,立刻升起来,半空中驾驶员想起来没带对讲机,直接下降和另一个气球对齐,两位就用人嗓对着喊,喂!
风向咋样啊。
后来可不出事了,回家一个月后,据说死了个荷兰人。
不知道现在恢复没有呢。
还好看到后半段,残疾人重新飞起来,黑哥们跟着一起也飞了,正面能量秒杀一切啊,心理障碍解除,谁说飞上天就肯定高位截瘫?
再加半星。
6.看到最后,我最热爱的梗,人物原型现身,原来不是黑人,没关系,照样达到煽情效果啊。
最重要的是活着对不对。
百万宝贝死了,深海长眠里的那位自己求死了,潜水钟与蝴蝶的男主角抗不过病魔,死了。
可是菲利浦活着,而且,他又再结婚了。
前不久才知道,无手无脚的那位力克胡哲先生,他也结婚了。
结婚算什么?
算半颗星吧。
加起来,4星半,四舍五入,给五星。
我想,tal一定很爱这电影的,一定会。
ps:作为一个请了8年护工近20个保姆有直接经验的人,这个不同背景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的友谊的故事,我一点不觉得突兀,即使这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没文化的劳动人民,生命力从来就强过有文化的,管你是贵族还是高知。
这样的暖心故事,总会让我对现实抱有更美好的期待。
他们俩能遇见彼此,真是太幸运了。
不是所有陪护,都像德瑞斯一样,幽默风趣、敢于拒绝、大大咧咧。
不是所有雇主,都像菲利普一样,阳春白雪、风度翩翩、充满信任。
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思想三观大相径庭,俩人竟能情投意合,成就彼此。
世界真奇妙。
说到底,残障人士的诉求很简单——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摒弃怜悯之心,摘下有色眼镜。
平等,永远是弱势群体的夙愿。
我们当引以为鉴。
借鉴,不妥私信删。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
每当看到一部好的影片,笔者内心中总会涌动起一股写作的冲动,这种冲动很莫名,无论是因为通过灵魂得到了升华,还是重又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亦或是彻底的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深渊等等。
但更奇妙的是,有了冲动的时候往往却感到无从写起,因为如此这般的一部电影,你的评价以及赞誉都不能企及影片本身的一毛,所以往往作罢。
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比起近些年来的另一些基情卖腐以及同性小清新的电影而言,对于异性恋性取向的笔者来说,无异于是一个福音。
在任何艺术形式里,表现形式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极少的人能看到艺术的本质,因为个体的千差万别,甚至那些看到本质的人,也并不能得到本质。
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导演用了巧妙的手法避免了卖腐,当然,这也许也是真实故事,黑人小伙最终给中年绅士撮合了一段姻缘。
影片选用了黑人作为佣人的角色,这跟事实不符,却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众有失偏颇的普遍认知,一切设定也都显得合情合理。
影片似乎也在借由此告诉世人,任何的歧视都是不应该存在的,不仅不应该存在于举手投足间,更重要的,还不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反反复复的听过无数遍了:人人生来平等。
这句话无论是用作信仰的宣传,还是启迪民智,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从根本上来讲,人人生来就不平等,这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奇妙的是,尽管现实中有种种的不平等,但也许从人的本质上来说,或许人真的是平等的,尽管这有些虚无缥缈。
怎样把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讲的真实可信,并且转化成一种良性的意识形态,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
人与人在什么地方不平等,有很多,比如文化程度、财富、身高、样貌、出身、健康状况等等等。
那么人在什么地方是平等的,这就是影片要透露给我们的讯息。
人在对待别人的方式上,可以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往往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或是真理,而是一种境界,这也就是此片如此吸引笔者的一个原因,因为这种平等,大多数情况下,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经历的。
所以本片的一个立意在于讲述人性的平等。
这种平等里不应该包括歧视,先入为主,同情、怜悯、阶级对立。
对于中年绅士而言,是不考虑黑人小伙的出身以及过往,对于黑人小伙而言,是不把中年绅士当成残疾人看待。
乍看起来很荒谬,其实又无比合理,这其实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真情的流露,不需要刻意。
一个人所保有的一切经历或者是物质储藏甚至是精神享受都不应该凌驾于一个人的情感之上。
正如,黑人小伙子就是更喜欢通俗音乐,中年绅士则更喜欢古典音乐,但并不影响两个人在这两种音乐中同时获得快乐,仔细想想这就是一件很让人心驰神往的事情,另一个人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于沉稳的中年绅士的世界来说,这个新世界是一种更加欢愉,更加自信的世界;而对于黑人小伙来说,这个新世界是一种寻获新的知识,寻获新的体验的世界。
所以才有了黑人小伙的这些调侃,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中的年轻猎人马克斯被称为一棵树,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夏也被说成没意思,将巴赫的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1007的序曲说成是一个广告,为巴赫的B小调管弦乐组曲1067的第七乐章添加了生动的旁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人们在子爵堡等我,我把乐师们带来了!
快点儿!
是啊!
我是好骑士!
"。
将巴赫的1056号作品F小调键盘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音乐情景形容成一群在一边傻笑一边裸奔的人们,还说巴赫这家伙这次是发情了。
将维瓦尔第四季之春的第一乐章说成了巴黎失业救助中心的等候音乐。
将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做的歌剧《撒旦王的故事》中的《野蜂飞舞》说成是《猫和老鼠》中的音乐(这个是真的。
马克西姆也曾用钢琴演绎过这段音乐)。
这些古典音乐统统不是黑人小伙的菜,而他的调侃也让中年绅士出口求饶。
在这个质朴的青年的心中,只有能够跳舞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
于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生活变成了欢快优雅的生活,有时候,人很难说清楚自己究竟需要的是哪种生活,但其中的任何一种,其实都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应该和谐相处的,就如片中一样。
我们永远要努力做到不失偏颇,滥施的同情与怜悯与鄙夷无异,任何的居高临下都是无比的傲慢。
联想到另一部影片《狗镇》的主题,虽然有些不太准确,却足以警示我们,一切我们企图凌驾别人的,施予别人的,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一种功利的,也不应该成为一种骄傲,因为骄傲的权力,只属于上帝。
一个人外向、自信,而另一个人内敛、自卑。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寻找着现实生活之外的美妙,如此的经历与情感,直教人死而无憾。
或许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同时,我们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这样或那样的我们自己都无从发现的潜质,正如黑人小伙的表现主义画作竟然卖出了11000欧元。
在两个看似无比对立的阶层之间,一切都和谐的融融在了一起。
两个人都改变了,当黑人小伙面试那份新的工作时,当中年绅士坐在海边的咖啡厅与女孩见面时,这一切的一切,都以一种无比美好的状态铺延开来,给人温馨的幸福感。
面对如此一部影片,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我们只需静静地坐下来,静静地欣赏,然后收获你我各自内心深处的那份平静。
题外话:这部影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音乐,除此之外的几首音乐也是非常出色,而且影片的光影处理以及一些细小插曲的讲述与刻画也都十分生动,比如影片末尾刮胡子的那个场景,比如按摩耳朵的场景,两个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的优雅与魅力,一个讲荤段子的男人不一定是坏男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男人或许胸怀世界,胸怀最深的慈悲。
全文完
贵族菲力因为跳伞运动事故导致下肢瘫痪。
鉴于本片主要讲述友情,我就拿出现的护理方法举个例子。
菲力的高级轮椅
德瑞斯帮助菲力完成床-轮椅间的转换但如果患者要自己转移的话需要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
如果轮椅的侧板能够移动,对患者的转移有很大帮助。
注意一定要系好安全带系好安全带系好安全带!
不系安全带导致身体滑出轮椅
压力袜 恢复下肢静脉手术后的功能,防治静脉曲张的再次复发。
消除各种手术后的水肿、促进伤口愈合预防长期卧床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止瘢痕的产生。
另外菲力还有幽灵痛症 也就是我们说的幻肢痛。
治疗方法可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还要进行残肢的局部护理以及患者心理护理。
显然德瑞斯在心理治疗方面满分。
最后来说下瘫痪病人该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1.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利用拐杖等,先练习站立,等站稳后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
当病人能够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的锻炼,迈步一开始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者患脚,协助抬脚起步,但要特别注意防止行走时跌倒。
2.按摩翻身:先按摩健康一侧,再按摩患侧,对肩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定期做旋转运动。
同时经常帮病人翻身,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形成。
床上运动:利用躺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如练习抬头、挺腰、收腹、伸屈、抬腿、坐起,练习臂力等,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再做好下床的准备。
3.站立训练:开始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利用拐杖等,先练习站立,等站稳后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
当病人能够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的锻炼,迈步一开始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者患脚,协助抬脚起步,但要特别注意防止行走时跌倒。
4.精细动作训练:上肢功能锻炼先从大关节逐渐到小关节的被动活动,而细微动作的锻炼,主要是练习抬臂,抓、拿、拾物等。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是最后两个人重新面对自己本来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继续得到幸福的继续。
那么这是一段,好的,感人的,值得让人真珍藏一辈子的友谊。
既然黑人很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他抽烟,好色,桀骜不逊,不务正业。
看起来是个极端不可信赖的人。
但是一旦给予他信赖,他却并没有让别人失望。
在两个人度过的开心的,与众不同的,感受彼此生命强烈的反差性碰撞的时候。
都揭示了,他们对彼此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为他门能让彼此快乐,能点亮对方的生命,让对方看到自己身上不具备的东西,给彼此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精彩的世界。
黑人充满活力的,激情的形式作风,给不能动的老人十足的安慰。
而老人也用优雅的世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黑人,打磨着他粗糟的世界观。
使之渐渐顺滑,他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黑人尊严。
而老人也因为黑人的出现而变的渐渐开始充满激情,找回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
虽然两个人的也想过一起逃避,黑人想逃避自己的家庭,老人想逃避自己想再次拥有妻子的梦。
他们也曾逃走,但他们仍然一起重新振作精神,在需要作出决定那一刻,他们都是勇敢的。
最终,他们不再逃避生活,而是用对方给自己的力量,重新向生活抗宣战。
在老人如此需要黑人的时刻,他决定解雇他,好让他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承担责任,因为黑人的家里,还有小孩,还有母亲。
黑人不用再只是远远的看着自己的母亲,可以和弟弟亲自去接母亲下班对他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而老人也终于带着激动的心情面对面的和心爱的人交谈,谈上一场活生生的恋爱。
这就是最好的友谊,是给对方力量的,让你更好的去面对你的生活。
影评里有根据片尾字幕整理的音乐列表,不过鉴于是法语,并不好搜索,看了评论,似乎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不才大致梳理一下里面的古典曲目:出片名时起,一直到黑人等待面试的时候:肖邦降b小调夜曲,作品第9号第一首,这是肖邦的第一首发表的夜曲,给大家一个内谁家云弟的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2NDgxNjgw.htmlchopin: Nocturnes op.9 no.1 in B flat minor- Larghetto第二天到白人家,穿过大房子时听到的歌曲,舒伯特的《圣母颂》Schubert – Ave Maria D.839回自己房间,躺在床上,莫扎特的《魔笛》之《捕鸟人》Mozart – The magic flute, Bird catcher内个树唱的德语的歌剧,我没听过,不知道出处了。
根据歌单,还有一首泰勒曼的不熟,没找着重头戏是生日宴会上,一开始正襟危坐大家听的是亨德尔的大协奏曲Haendel – Concerto grosso ?
这个有点为难,亨德尔一共18首大协奏曲,得完整听一下才能确定 后来白人给黑人单放的依次分别是维瓦尔第 四季 夏 第三乐章 急板(很 rock'n'roll的,可惜黑人没赶脚) 编号:RV 315(咖啡广告,这个曲子确实被广告用滥了)巴赫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1号 前奏曲 编号:BWV 1007(笛子,黑人骑马)巴赫b小调第2号管弦乐组曲 谐谑曲 编号 BWV 1067(古钢琴,黑人形容的很荡漾,说巴赫用这个泡妞)F小调第五号键盘协奏曲 广板 编号:BWV 1056(吐槽巴黎失业补助中心电话)维瓦尔第 四季 春 第一乐章(猫和老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野蜂飞舞大概1小时35分,还有一段维瓦尔第a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RV 522完整地用了第三乐章,快板,伴随着一段快节奏的叙事段落,讲两人分开后的生活,到黑人面试,喜欢达利的女招聘者开始问话结束。
另外,滑翔伞的那首feeling good是nina simone大妈的,有人说是翻唱muse,亲,大妈唱的虽不是原版,但怎么也比muse早多了,咋不说是翻唱 Adam Lambert 呢
看完一直在思考打四星还是五星,冲动之下还是给了这部电影最高的评价。
因为它就像收到的一封私人的小诗,有些粗劣的文笔,却浸润着满满的深情,字里行间诉说着,我曾如此信任依赖的你。
它说的是友情,是刚开始或多或少的某种吸引,到后来的泪和笑,到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以及最后的无条件的爱。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电影,说的也很简单:单纯的友谊。
但电影的妙处却在于故事动人、感情真挚,毫不过分和做作。
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小笑点,都那么纯粹干净自然,却真真正正能让人笑得出来。
譬如黑人男主Driss对女秘书Magalie孜孜不倦地追求,却最后发现她是女同志那一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可即便这样,当看到Driss走出Phillip家的大门,礼貌地叫人把车开走,教育"弟弟"这是做人的原则,阔步走回自己命中注定的生活时,还是忍不住眼眶湿润。
这就是友情,Driss最开始或许是为了钱才和Phillip做朋友,可当他完成了使命,却仍旧谨记自己的作为朋友的原则的时候,这就已经不再是利益的驱动,而真正是友情让他产生的改变。
电影让人想起《遗愿清单》,却走的更远,说的是基于不同而产生的更为强烈的化学反应。
一个残疾富人,一个贫穷黑人,两个世界的千差万别,却因为友谊碰撞出各种玄妙的火花。
这得益于法国人天生的浪漫艺术特质,故事讲述起来哀而不伤,反而满溢着幸福的微笑,这点说起来又好像《抗癌的我》,可是无疑电影的各个元素都还要更上一层楼,做到了精致完美。
不得不说电影的配乐,大量的钢琴乐优雅却富有情调,一点点撩拨人的心弦,在最后Driss为Phillip安排的海边餐厅约会处达到高潮。
而摄影,也是一样美好,航拍的镜头配合音乐,将法兰西的美景呈于银幕之上,令人神往,再加上这一份坚如磐石的友谊,谁不会为之动容?
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ta会将心比心,为你的哀伤扼腕,为你的快慰击节,更会在ta的心里,为你留下那么一块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只叹今生,得缘遇见你。
最后感谢制作字幕的oceandeep同学,十分准确和用心,辛苦了!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第一个感受是这然电影竟然没有转折。
一般情况下电影在一段温情平和的情节之后故事会急转直下,引出各种矛盾冲突,最后角色直面矛盾,获得救赎。
但是这部电影对于冲突的表达非常克制,甚至可以说两个人之间没发生过矛盾,菲利普的几次情绪波动都只是体现在眼神的飘忽,眼角的几次跳动,但是从未爆发出来。
而德瑞斯重新面对母亲也只是默默的接过她手中的袋子,没有抱头痛哭,没有欣喜若狂,甚至连一句对白都没有。
但是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却正合我的口味,汹涌的情感完全靠自己去感受,在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真实的生活中的情感是什么样子,我门想要的情感又是什么,那些动辄痛哭流涕歇斯底里的电影场景真的是必要的吗。
第二个是对价值的思考,我是一个俗人,我读过很多人脉的书,说鸡汤也好,说成功学也罢,其中所有的书都提到一条,要成为朋友必须要值得交换的价值。
我们能想到的一般就是金钱地位,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意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就是独特的价值,德瑞斯的学识、社会关系、对艺术的理解,对菲利普来说是毫无价值的,德瑞斯的粗野、暴力的处事方式也是上游社会的体面人所看不起的。
但是对全身瘫痪之后的菲利普来说,这些东西反而成为了他数年灰暗的生活中从未出现过几点星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成为了他的新生活的引路者。
那些书说的没错,价值确实是成为朋友必不可少的纽带,但是什么是价值确实无法定义的,也许以前你鄙夷的东西会在人生某个时刻成为最珍视的东西。
不得不承认,Driss是个很自信,很有感染力的男人。
影片一开始,面试那一段,Driss这个小混混就把其他应聘者都比了下去。
看看那些有着各种文凭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回到玛格丽的提问的 :结巴的结巴,找不到词的乱讲。
还记那句“很老,很老的妇人,她真的是……”,我还以为他会说个别的词,结果:“她真的是……很老。
”废话!。
还有什么“帮助残疾人重返社会”(法语里“重返社会”这个词是劳改犯专用的……),你这个大富翁是不是“享受住房补贴?
”这些回答真是逼人骂道:这群白痴。
而Driss一来就彰显他的幽默感。
明知玛格丽问的是他的履历,却能通过玩文字游戏,把问题扯到音乐上。
而在菲利普自以为在音乐上更胜一筹的时候,Driss毫不客气地调侃深谙古典音乐的菲利普:“无论是音乐和幽默感,你都没有。
”而第二天,当Driss来到菲利普家拿签名,得知自己被聘用时,惊讶的他对菲利普说:“我搞错了,原来你还挺有幽默感的。
”不得不说,他的脑筋转得很快,而且还是个天生幽默的人。
Driss还擅长给人起绰号。
最明显的那个应该是“鸡毛掸子”了。
当艾丽莎的男同学问Driss哪有啤酒时,Driss就注意到了他的头发,回答说:“去你的头发里找找”。
“鸡毛掸子”的绰号应该也是在那是孕育而生的。
而我最喜欢的一个绰号,是在画廊中,他对女职员取的绰号:“辛普森太太”。
他真是太会联想了,把女职员的盘发比成辛普森太太那一头蓝色蛋糕头。
那巴黎女职员听到会气爆吧。
还有那个停车的邻居,鸡毛掸子的男同学,生日派对上坐在Driss旁边的男人,甚至是留着各种长度胡子的菲利普,都成了Driss嘴中调侃的对象。
他那看你一秒钟就给你个绰号的才能是在让人羡慕。
在画廊的那句“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也是神来之笔。
在法国,这句话一般对小孩说,潜在的意思是,你不乖就没巧克力吃。
这句无意脱口而出的俗语用在菲利普身上,就像Driss说的,有点过,但又一语双关。
画廊里的欢乐对白不止这一个。
在“辛普森太太”谈到画的价格时,市井出生的Driss惊讶地说道:“你最好确认一下”。
接着,当女职员一脸抱歉地说到:“我搞错了……其实更贵”时,看Driss那得意洋洋的表情瞬间结了冰,真是让人发笑。
还有那几句“一个人流一滩鼻血在画布上,就要xxxx欧元?
”“你给我50欧,我就能给你来一幅相似的画,而且还能来点蓝色作为奖励。
”对于不懂艺术的我来说,Driss真是说道我心里去了。
嘻嘻。
Driss的老妈 (阿姨)也挺有幽默感的,她把Driss偷来 的名贵工艺蛋比成了法国人常吃的巧克力(吃过kinder surprise的童鞋,你懂的),还质问Driss这蛋能不能用来付房租时,我心中暗叫到,可以!
餐馆那一段,关于食物的对话应该也让很多人都笑了吧。
没有吃过半融巧克力的Driss对服务员说,“刚才的巧克力没有煮熟”。
他觉得不好吃,就和服务员直言。
还有剧院那段,“一棵会唱歌的树”。
有多少人有勇气在大庭广众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对周围的嘲笑不闻不问?
这让我想到了《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臣民,和现实生活中那些附庸风雅的人。
和Driss一比较,他们又逊了吧。
在飞机上,显然菲利普近墨者黑,学会了Driss式的幽默,在遇到气流的时候(或者是别的,反正飞机抖了抖),对Driss说,“没事的,只是机身有个洞而已。
”而Driss回应则是:“你习惯了悲剧,可我不习惯”。
的确,在他眼中,菲利普(或其它残疾人)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拿他的悲剧或残疾来开玩笑,但是又能让人感到,那些只是善意的玩笑。
相同对白还有:“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剧院里谈到北方佬爱打老婆(他应该没看过《欢迎来北方》),但“和你(菲利普)在一起,不用担心这一点”和最后剃胡子那段“残疾的纳粹”。
还有个场面我每次看都会发笑。
艾丽莎被甩后,一个人在房间闹自杀,被Driss看到后,那句“这只会让你便秘3个月”和最后,言辞拒绝艾丽莎的请求后,但又从房门探出头问的那句:“你能付多少钱?
”让我笑翻。
这也使他的本性一览无遗。
有时我会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不靠谱但又能依靠他的哥哥或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接着,在菲利普的生日晚会上,Driss的对古典音乐的那些评价,真是,哈哈哈哈!
什么“一群裸奔的人”,“猫和老鼠”,“咖啡广告”, “失业补助中心电话铃声—等候时间约为2年”。
要有何等的想象力和生活阅历,才能说出这些幽默的语句啊?
难怪菲利普最后要大叫“救命”了。
老实说,玛格丽这个人我不是很喜欢。
我对女同志没有歧视,但是她老戏弄Driss,让我不爽。
她的自信是否源自于她自卑呢?
当然,Driss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当他得知真相时,玛格丽还不忘玩弄一下Driss,佯装提出了3p的建议,此时的Driss毫不客气的回击道,“那我们就不面颊吻了。
”然后拍拍玛格丽的肩膀,说道:“再见了,哥们。
”让人不禁感叹,“哥们”这词真是说得好!
报仇了!
哈哈。
当然,这不能说明他是个小气记仇的人,还记得伊冯娜问他会不会生气时,他对伊冯娜的回应吗?
“做的好”“我想她怎么不上我的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几句自我调侃就把话题带过去了。
结尾Driss应聘那一段,和影片开始那一段呼应。
还记得那时Driss是怎么玩弄文字游戏,把话题扯到音乐上的吗?
但那时他还只是想要个签名,来领取失业金。
现在他可是真的想找一份工作了,但这也不能阻止他无限的幽默。
戈雅这个画家到了Driss嘴了成了女歌手,而且“在pandi panda (歌名)后就没什么做为了。
”他还真能扯啊。
当然,这时的Driss也在菲利普的熏陶下,对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眼就看出那幅画是达利的《永恒的记忆》,而且还十分内行的把那画中的表称为molle(哪位能找到这个词合适的翻译?
)。
还有什么亚历山大体……Driss,你比我强多了。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影响最深的,首先是Driss无数的幽默对白,然后才是那些温馨的场面。
很多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感触吧,所以才又哭又笑地看完了整部电影。
PS :最后来个有点小黄色的对白。
“他的小黄瓜”。
还记得在那段出现的吗?
哈哈。
这部电影笑点太多,欢迎大家来补充。
PPS :最后做个小广告,有志参加法语字幕制作的同学请加这个qq群172893602
非虚构真实事件改编,其蕴含的情感纹路是虚构创作无法比拟的,不同阶级、种裔、文化背景的黑白配碰撞,擦出的火花打动人心。它能持久的留下来,非技法的纯熟,是源于细腻的情感范畴捕捉。
intj强行雇佣entp的故事…
都这样了,也绝不让你掉一滴眼泪。生活有意外也有无限可能,我都接受也都享受。
无感,感觉那黑人的性格也不是很讨喜。
大家的评价好高啊 虽然故事不错 可这事儿要不是发生在一个超级阔佬儿身上就没故事了吧
以调和阶级矛盾为旨的片子必以强调阶级差异为乐。
扯淡,哪有那么好看,豆瓣怎么了?都9.1分了!大家都怎么了?多久没看琼瑶小说了?这不过就是个普通的煽情片子,不至于吧?公平来说也就6分
可能好多人觉得好,可确实不是我的菜
……无感,似《遗愿清单》。法式宋思明大叔挺帅,女儿的头发挺好看。
低级腐是对男性世界的认知障碍 高级腐就一乐子
谁能告诉我泪点在哪么 我泪点这么低的人都没有泪到 ps:Philippe是怎么生孩子的?
关键问题是戏剧冲突感不强 另外辅线全都不突出 剧情推进有点跳 感觉白开水 其他也还凑合 耳朵很敏感的哈哈 3.5星
太喜欢法国人的那个劲儿了
想起了史铁生和余华:“从我残废了,家人很少在我面前提起腿;只有余华,带着我去踢足球,还让我当守门员。”电影有点温情而虚假,太美化了。
果然这很法国,让他伺候个人费死劲。超长的香烟广告,而且整个故事几乎对现实生活起不到半点指导和借鉴意义,很少会有残疾并善良的富豪,也很难会有粗鲁且刁蛮的护工。。。哎,一言难尽啊
法国《失恋33天》,全是聒噪无趣的对白和装模作样的悲喜交加。
每次没得夸的时候就只能说,配乐还不错哟,尤其中间跳伞那段muse的feeling good
温情片 不适合我
好好笑但并不感人
我猜这片子应该不错,可是我鄙视我以貌取人,虽然我努力克制自己,但是那主演黑鬼实在让我看了心里不舒服。果断删